1.写作绪论.ppt.Convertor

时间:2019-05-14 03:3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写作绪论.ppt.Convertor》,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写作绪论.ppt.Convertor》。

第一篇:1.写作绪论.ppt.Convertor

现代写作教程

第一讲 写作概述

第二讲 写作主体和客体 第三讲 写作载体与受体 第四讲 写作行为过程

第五讲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第六讲 网络写作 授课提纲:

一、现代写作的内涵

二、现代写作的特性及规律

三、现代写作的构成要素 第一讲 写作概述

一、现代写作的内涵

(一)什么是写作? ◆ 案例(1):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先看两段文字: 4 我很重要(节选)毕淑敏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这具美好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人类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案例(2)

通过以上的文字,你能理解“写作”吗? 案例(1)选自于《诗经》,是一首记录伐木者劳作过程的诗歌,它描写了一群奴隶工匠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表现出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几千年后的今天,透过这一组文字,我们看到了历史深处动人的风景。

案例(2)节选自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选文部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类,对自己的反思。并且这种反思,通过她的笔,形成了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作家的内心活动。由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是一种劳动,对劳动的记录; 写作是一种连贯的文字符号的创造;

写作有记录性、可以传播、能够让读者产生想象; 写作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具有思想性和精神性。

“我把文学创作作为自救的方式,或者说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写作为的是自己,不企图愉悦他人,也不企图改造世界或他人,因为我连我自己都改变不了。要紧的,对我来说,是我说了,写了,仅此而已。”

—— 高行健 写作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写作是人的智慧的一种生成机制

写作是人获得心理健康,实现自我需要的一种重要途径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 马斯洛 写作概念的界定(有多个版本)

1、写作,俗称写文章,它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活动。----《写作学大辞典》

2、写作是“人类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再现社会生活的一种行为过程、实践活动和技巧技能。”----《基础写作辞典》

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

4、写作是“用语言符号来传达信息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林可夫《高等师范写作教程》

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自考《写作》教材 综合以下: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写作概念包含的要素:

1、写作的主体是社会的人

2、写作反映的对象是主客观世界。

3、写作的表达手段是语言文字、符号等

4、写作的动力来自于社会交往的需要。

5、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涉及到网络写作 纸质文本 电子文本 超文本

链接、超级链接、热词 写作的立体化、广深化 网络文学

(二)为什么写作(写作的意义)归纳:

1、纪录、传播和社会交流

我们惯于看报、读书并浏览杂志,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世上的人从来就是能够读写的。其实不然。文字这种所有发明中最重要的东西,却还是十分新颖的事物。如果没有那些局面文献,我们便不啻和猫犬一般了。猫犬由于不会写,不掌握任何利用以往历代猫犬经验的方法,所以只能教给其幼仔做几件简易的事情。

讨论:你为什么写作?(大家思考)在我们纪元前的头一个世纪,古罗马人来到了埃及。他们发现尼罗河流域到处有似乎与埃及历史有关的奇异小图像。可是,这些罗马人对“外国人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十七个世纪过去了。埃及仍然是个神秘之国。但在1798年,一位姓波拿马的法国将军恰巧去东非,准备攻击英属印度殖民地。他没有越过尼罗河,他的出征失败了。然而法国那次著名的远征,却偶然解决了古埃及图像语言的问题。今日我们知道尼罗河的历史要比密西西比河清楚得多,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整整四千年的文字纪录。——房龙:《人类的故事P16》

2、抒发个人心性,发牢骚(创作,文学)*“江永女书”产生的传说(《中国文化史500疑案》P613):诉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不平则鸣” *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湖南省江永县仅仅在江永县上江圩乡及其周围方圆不到百里的范围内流传,而且仅为妇女使用,于此,史志不载,族谱碑文不述,现存的女书文本,最早的没有超过清代。其传习均属家教亲授,世代相传,谁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也不为外界知晓,连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听说女书后,也感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女书叙述的事都是妇女的事,包括婚姻家庭、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女红艺术、文化娱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多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上江圩乡及其邻近一带妇女的喜怒哀乐,她们在旧时代的卑贱社会地位及其对封建压迫所表现出的愤怒与抗争。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每句字数固定,大都是七言诗,少数五言诗,也有七言间五言,五言间七言和长短句,它有特殊的韵调格律、修辞方式、比兴手法。可分为创作、记录、翻译三类。创作是自己炼词造句,连句成段,集段成篇,包括三朝书、结交书、慰问信、祝贺信、传记、祭文等;记录作品包括儿歌、耍歌、哭嫁歌、祷神诗、歌谣、谜语等,是记录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东西;

3、自我实现,精神愉悦,思想满足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五个基本需要”说。“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可能比实际中的自己更伟大,因为我们都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潜能。他告诫人们“假如你有意低就,那么我要警告你,你的余生将会非常痛苦,你将逃避自己能力的可能性。”

美国当代作家玛格丽特•齐坦顿说:“有些人关在屋子里,他们整日盯着墙壁,被人称作疯子。另一些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他们是作家。”

写作不是为了钱。它首先一种本能。不写就难受,不写就不行。

一名作家对写作充满渴望和冲动,马克•吐温把这种冲动描绘为比疯狂更可怕的魔障,它像疾病一样让人变得虚弱。

巴尔札克则把它比作难耐的痒痒,他不得不每天用笔去挠。

曹雪芹隐姓埋名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日子,却“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正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求职、求爱、求得人际和谐。“笔杆子”一直是文字能力的代名词。一个文字能力强的人总是受人尊敬。他能解决很多问题,将有很多成功的机会。小到一封信,大到一本书,它能敲开许多扇门窗——从物质的门窗到心灵的门窗。一个会编故事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三、写作的源与流

写作活动源源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以来,人类就开始写作了。1898年,在安阳市的小屯村(现殷墟博物苑)出土了10余万片的甲骨和兽骨,这就是举世瞩目的“甲骨刻辞”的发现。甲骨刻辞就是古人用甲骨文写的文章,也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最早的文章。其中有很多甲骨刻辞已初具现代文的规模,例如:

癸丑卜:贞,争旬亡祸?王占曰:有祟有梦。甲寅,左告曰:有zhi刍自益,十有二。

(这是在一片龟甲上刻的文字)

据此我们可以说37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运用甲骨文进行写作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交往也越来越频繁,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需要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我们的先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而且为我们传承了丰厚的关于写作的理论。

写作理论研究大致分为三大阶段: 1.古代写作理论文化遗产积淀期

(先秦--明清: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始--公元1911年)例:先秦 《尚书》:“诗言志”

《庄子》:“妙造自然”

《荀子》:“文以明道” 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实施,使写作行为和写作理 论研究达到了高潮 宋元明清在写作实践和写作理论上秉承前代,也有发展。

近代废除了科举制度,写作活动推旧出新,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论家:

2.传统写作学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写作学的孕育)期(1919年“五四前后----1979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 叶圣陶的《文心》

3.现代写作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期(1980年---今天)

(1)“三种需要”,“三种尴尬”

这一新时期,现代写作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它始终接受着“三种需要”---即时代社会的需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全民文化素质培养的需要和走出了“三种尴尬”---学科的尴尬、学者的尴尬、学术的尴尬的考验,在适应社会普遍需要中走向了普及和繁荣,在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和进行活跃的学术争鸣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武汉大学

①先由“以文为本”的研究向“以人为本”的研究转变,后来朝着“人”与“文”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从而使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成为“人文结合”的科学理论。②先以文章为对象原静态研究向以写作行为为对象的动态研究转变,进而朝着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写作过程论与文章要素构成论的有机统一。③先由微观研究向宏观研究转变,后来朝着微观研究积累与宏观研究突破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 二者研究水平的同时提高。(2)学科理论研究发生了“八大变革”

④写作教学研究先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训练的过程转变,后来朝着“知”与“能”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

⑤先由写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向写作教程各操作环节中作者应具有的写作智慧、能力的研究转变,后来朝着作者智能研究与智能结构形成规律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对写作主体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语言机制 等深层结构理论研究的突破。⑥先由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转变,后来朝着“写作本体”与“引进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发展,以达到学科理论建设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⑦先由长期一贯重视文学写作研究逐渐向重视实用写作研究转变,后来朝着文学写作与实用写作并重的研究方向发展。

⑧先由传统纸介写作形式的研究向现代电脑写作方式的研究转变,目前朝着既重视传统写作形式研究又注重电脑写作新技术研究二者并重的方向发展。

简单的总结概括

自80年代以来,现代写作学实现了自身学科的自立,完成了指导思想、研究对象、理论视野、学科建构和学术特性诸多方面全方位的创建任务。实现了将写作理论研究与科学训练程序相结合,将学术性、可操作性、实践性作为写作学科的基本特征来确立,坚持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努力建设写作学基本理论体系和写作基本训练体系,在写作基础理论建设和写作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代表性写作科研成果 朱伯石的《现代写作学》 裴显生的《写作学新稿》 董小玉的《现代写作教程》 尉天骄的《基础写作教程》 马正平的《写作学引论》系列 江少川的《写作》

路德庆的《写作教程》等等 林可夫(福建师大)金振邦(东北师大》

刘海涛(湛江师范学院)尉天骄---河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董小玉---西南师大教授。朱伯石---华中师大教授、语言学家。

二、写作的特性与规律

(一)写作的特性

1、个体创造性 2、实践操作性 3、动态综合性 4、历史发展性

A、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同时,个体的劳动又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对他人和自己既有劳动的超越,需要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主观创造性。B、个体创造性的形成在于:(1)个人的生理机制不同:不同的生理机制给人带来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的,这不同的生命体验恰好构成了个体创造性的重要源泉。

例如张海迪的生理上的缺陷给他们带来的人生体验和创造性是不同于一般人的。

1、个体创造性

张海迪用优雅战胜疾病

张海迪,女,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2)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阅历的不可以重复的,人无法一次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自然,踏入到同一条河流中的人无法产生一样的感觉。如鲁迅和其三弟周建人,鲁迅和其二弟周作人。

鲁迅和周作人的照片 鲁迅和周建人的照片

鲁迅故居门前的小河,通“三味书屋”

(3)知识储备的不同:知识储备直接地决定了人对世界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在五四文学时期,像鲁迅那一代人之所以完成了对新文学的创造,正是根源于他们接纳了现代知识。(4)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地培育起了打上自我烙印的审美情趣,这种差异使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所摄取的对象以及由此而赋予给对象的审美底蕴也就具有了差异性。如鲁迅的散文《风筝》,因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就逐渐地向宏大的社会主题的过渡,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C、个体的差异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我们应该努力找寻到属于我们的写作个性,并由此出发,建构起我们的文学大厦。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够和我们长得完全一样,也没有人和我们的思想与情感完全一致,我们写不出他人那样的文章,他人也写不出我们这样的文章!写作 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具有劳动操作的性质。

实践活动是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就离开了时代,也就离开了读者,这恰如鱼和水的关系。

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写”上。“写”和“想”具有很大的差异。从这样的意义上可以理解“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含义所在。2、实践操作性

古今大文豪都强调实践性

古代大文豪欧阳修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现代大文豪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孟子曰:“大匠能喻人规矩而不能使之巧”

我们学习写作理论,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怎样把这些知识和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由熟到巧,由大巧到无巧的最高境界,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实践,因为创作无世袭,从来没有一个“文豪”学校,进去后学习几天 就能成为大文豪。正因为如此,写作实践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志于写作的同学一定要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辛劳,“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那些不惮吃苦的人才能取得显著的进步。

实践操作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写”作为一种操作方式的训练,不可以随意终止,要有意志力,要坚持“写”的训练。以体操运动员为例加以说明。

“写”作为一种操作规范的训练,要努力规范自己的操作,在重复的“写”中实现规范的提升。

“写”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我们什么时间停止了在“写”的道路上的跋涉,我们就什么时间终止了我们写作梦想。

A、写作是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的动态综合体现。这些又都是变量因素,经常处在不稳定的变化状态。B、写作在其所涉及的学科上所显现出来的动态综合性在于,它与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文章学、科学学、社会学、脑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如鲁迅

3、动态综合性

写作是运用思维所进行的复杂的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不仅受作家感情、气质、素养和对生活独特感受的支配和制约。而且受作家思想、信念、立场、观点的支配和制约。C、动态综合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要注意在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把握中向写作这一中心进行联结。动态综合性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在完全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后再进行写作。

这是一个被长期忽视了特性。实际上,我们在此提出这一特性,意味着一种现代的写作观念的确立。这便是我们的写作不仅应该研究作家作品的静态要素,而且还应该研究作家是如何创作出这一作品来的,其历史又是怎样走过来的。4、历史发展性 A:历史发展性也就是一个不断地建构的过程:“一个具有许多渗透性建构的人比一个具有大量非渗透性建构的人更有可能扩充他或她的建构系统”,“一个人的建构系统是处在持续不断的消长变化的状态中,不同的建构群在不断地经受验证,而各种新元素也不断被补充进个人的那些更具渗透性的建构之中。”[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 B、中外伟大的作家都是在对“各种新元素”的不断补充中,完成了自我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如鲁迅对尼采、拜伦的赞同;巴金对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认可;王蒙对苏俄作家的推崇等,都隐含着他们的渗透性建构对“各种新元素”的整合与汲取,从其创作的历程来看,则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历史发展性给我们的写作带来的启示: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只能在对写作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中,才能完成登顶。实际上,成功并不需要太多,我们可以有无数次的失败,但成功只需要一次,就是这一次的成功,就可以彻底地扭转我们的命运,从而使我们的文章写作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就意味着我们将最终跨出失败的沼泽地,走向相对顺畅的坦途。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了写作的特性之后,就应该自觉地服从和皈依这一特性的独特性要求,使我们的写作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轨迹上来,使我们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结 语

(二)写作过程的规律

写作规律是“指写作这一复杂的精神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程序及人在认识、反映过程中的思维规律、行为法则。”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法则或基本规律。

对写作规律的总结,各家意见尚不统一,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

四体化一律、三重转化律、四环操作律和知行结合律。

1、四体化一律 ①何谓四体?

主体——是指进入写作状态的人。写作过程各个阶段和各环节,都受写作主体的主宰,它是写作的主导方面,是写作过程中最具有能动性的方面。客体——就是写作的具体对象,亦即写作主体赖以能动地反映和加工制作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

载体——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有规律的排列来传递信息的组织系统。主要指具有承载和传递功能的语句、段落、文章、书籍等。受体——写作的诉诸对象,即读者。

写作四体是写作的四个要素,其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制约。四者间是一种既相依赖又相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在对立中达到统一,一次写作活动才会顺利地发生和完成。

具体而言,要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既作者如何认识和反映生活的关系 客体和载体的关系,即社会生活和文章体裁的关系; 载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即读者和文体之间的关系。②四体化一

2、三重转化律

每一次写作都必须经过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物到意的飞跃)解决的是作者和生活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认识行为;第二次飞跃(即由意到文的飞跃)解决的是作者和文章间的矛盾,它是写作中的表现行为。为了完成这两次飞跃,作者的心理必须进行三次转化,也就是内化、意化和外化。写作内化 是写作主体化客观“外物”为“内物”,也即由主体身外之物“内化”为脑存储之物的过程。写作意化

是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或某种观念,并在意识和潜意识系统中或分析归纳、辨识明理,或想象联想、孕育形象,或立意塑体、勾画轮廓,最后逐步形成“意态文”的过程。写作外化

是将意化中孕育成型的精神胎儿定型身外,使之书面化和外观化的过程。

写作过程的规律,图示如下:

物 ← 感 ← 思 ← 文

写作内化 写作意化 写作外化

(发现、物我交融)(孕育、意态文)(创造、符号化)→ → →

任何类别的写作,无不包括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行为过程,就是写作主体对这四道环节进行操作的过程。

“四环操作律”,回答的是怎样写的问题,构成了写作论的主体内容。

3、四环操作律

也就是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结合的规律。

“知”、“行”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径。“文无定法”,但“文有活法”,写作者应懂得写作理论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写作经验,继承发扬优秀的写作传统,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做到在写作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并不一定有很高的写作水平,这就要通过实践来消化、吸收各种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4、知行结合律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第二个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个要素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三、写作活动的构成要素 63 1.主体---写作者

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

—— 赵 翼《书怀》

《菊 花》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飒飒西风满院栽,遍绕篱边日渐斜。蕊寒香冷蝶难来。不是花中偏爱菊,他年我若为青帝,此花开尽更无花。报与桃花一处开。—— 元稹 —— 黄巢

自然景观(物)

社会生活(事)

客体 人生状态(情)

精神产品(理)2.客体----写作对象 a.客体是写作的源泉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 ”

—— 鲁迅 b.客体是写作的动因

c.客体是写作的对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①载体的构成

a.文字符号 b.语言 c.篇章

②载体的特性 a.附着性 b.恒传性 c.审美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载体---指运载文章内容的文字篇章

“ 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 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 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 花主〉小引》

“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 罗曼·英加登 4.受体----读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的创始者----尧斯认为:

a.创作的目的、作品的归宿是受体 b.作品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受体

c.作品的价值高低要受到读者的评判

第二篇:第一章:新时期报告文学.绪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关于新时期报告文学

一、关于“新时期文学”的概念 在时间的‚下限‛问题上,存在争议:

(一)新时期文学。

以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之间为限。90年代以后的文学则称为‚90年代文学‛。理由:

1、新时期文学以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4.)为发端,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2、90年代以后,人们或在理性层次上,或在实践方式中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前一阶段划上句号‛。

参考文献:

⑴吴野:《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远眺》(《当代文坛》91#1)⑵ 索义:《当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创作》90#1)

⑶曾镇南:《文学反思:立足于科学、求实的基点》(《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信息》90#1)

⑷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中 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

(二)新时期文学:自1976年10月至今。我们认同这一界定。

1、从人类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历史与格局来观照文学的阶段划分:不宜太狭窄。

2、社会历史与文学的发展密切联系。参照系: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中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与现实政治、尤其是时代主潮的关系过于密切,但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发展经历了激烈的动荡与反复,以‚文革‛前、‚文革‛时期和‚文革‛后三个时期的国家意志作比较,它们都是以否定前一时期的国家意志为特征的。

据此推理:新时期的前13年与后10年之间是否存在着后者对前者国家意志的否定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尽管在东西文化冲撞与交融中,有着由浅层至深层的不同,但不能因之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学时期。

二、关于报告文学在文学“家族”中的地位

(一)理论研究落后于创作实际,报告文学一直被视作“亚流文学”。

1、文体,归属于散文类。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中,2 报告文学只是与杂文、传记、通讯和文艺散文并列而跻身于‚散文‛编(章)内。

2、在分类史中,仍归属于散文史。90年代初,由姚雪垠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分类文学史丛书‛中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卢启元主编)共六章,报告文学只占其中一章。

3、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诗歌、散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过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小说、戏剧:后来居上,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报告文学:历史较短,确是由‚散文‛这一母体派生。

(二)创作实践上,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以异军突起之势雄踞文坛。

诗歌、戏剧、散文:自叹弗如,退居其次。小说:面临严重挑战。报告文学:‚由附庸蔚为大国‛,①‚如潮似海‛,‚惊雷震天‛,‚如同高山一般矗立于人们面前,令人仰止‛。②报告文学完成了文体革命,确立其在文学‚家族‛中的独立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期以来,出版了70余部报告文学史专著和理论专著。

注: ①张光年:《报告文学随感录》(《文艺报》1982#12)

②李炳银:《生活与文学凝聚的大山》(《文学评论》1992#2)

90年代以来出版、发行的部分报告文学史著作

1、张春宁:中国报告文学史稿,群言出版社,1993.2、李干:超越与流变中的思索,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3、朱子南:中国报告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4、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李炳银: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梁多亮: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稿,海口出版社,1998.7、高文升: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8、周政保:非虚构叙述形态:90年代报告文学批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9、丁晓原: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10、张升阳: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2、王吉鹏、何蕊: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3、赵学勇等: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4、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李炳银:中国优秀报告文学读本(上、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4

16、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作家出版社,2011.第二节:新时期报告文学整体观

一、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发展迅速

(一)作品数量众多,品种齐全

1、每年发表的作品以递增速度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70年代末保持年增100篇左右;1985年至1989年,均在1000篇以上,尤以1988年最多(1315篇),被称为‚报告文学年‛。

2、中长篇作品不断增多,标志了报告文学文体的成熟。80年代后期,不仅5〜10万字的中篇随处可见,而且10万字以上,甚至20、30万字以上的长篇也比比皆是。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海葬》,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周纲的《西天一柱》、《生存较量》,史航的《人生冲浪记》,吴民民的《中国留日学生心态录》等等。

(二)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庞大作家队伍

1、老中青结合,专业与非存业共存。

⑴ 解放前后开始创作的老作家,如徐迟、黄宗英、刘宾雁、柯岩等;

⑵ 60年代前后开始创作的中年作家,如理由、乔迈、鲁光、5 张锲、程树榛等;

⑶ 新时期涌现的青年作家,如陈祖芬、李延国、肖复兴、刘亚洲、钱钢、贾鲁生等;

⑷ 一批新闻记者、编辑和小说作家的加盟,如孟晓云、陈冠柏、麦天枢、袁厚春、霍达、杨守松、谢德辉、马役军、王宏甲等。

2、风格各异,个性鲜明。

(1)独特的风格。如徐迟的传记加诗情,柯岩、黄宗英的散文加诗情,陈祖芬的由哲理抒情到政论式等;

(2)相对稳定的题材领域。如刘宾雁、苏晓康、赵瑜等的干预现实,贾鲁生、谢德辉、邓晨曦等的文化反思,刘亚洲、吴民民等的国际题材,黄济人、靳大鹰、董汉河等的历史题材,曲兰、唐敏、柳明等的婚姻、家庭与妇女题材,袁厚春、徐志耕、钱钢等的军队题材等等;

(3)群体和流派的形成。

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一)题材广泛而深入

1、表现知识分子的五彩人生。

2、再现英模风采与文体风情。

3、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

4、探讨现存社会的各种问题。

5、反思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

6、关注党的建设与民主法制。

7、透视妇女、家庭与性爱世界。

8、反映世界形势与台港澳生活。

(二)主题丰富而深刻

三大主题:知识分子主题,改革主题与社会问题主题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是总主题。表现为:

1、对民族心理与部分省市的整体观照。如陈祖芬的‚挑战与机会‛系列,钱刚的《裂变》,孟晓云的《寻找‚中国潮‛》,张锲的《热流》,陈冠柏的《蔚蓝色的呼吸》;

2、对大型企业与重点工程的散点透视。如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走出神农架》,贾鲁生、王光明的《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周纲的《西天一柱》等等。

3、对农村前景与农民趋势的光辉展望。如李存葆、王光明的《大王魂》、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闵国库《在倾斜的版图上》、何晓鲁的《江西苏区悲喜录》、谭力等的《赤色土地的多重变奏》等。

4、对绿色军营与当代军人的真实描绘。如钱钢等的《‚蓝军司令‛》、徐志耕等的《‚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高原的《转业军官备忘录》、中夙的《侨乡步兵师》、7 高建国的《本世纪无大战》、大鹰的《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

5、对改革闯将与开拓勇士的热情赞颂。代表性作家有程树榛、理由、乔迈、蒋巍、陈冠柏、孟晓云、周嘉俊等。

6、对问题、失误与经验教训的理性思考。如贾鲁生等取材于温州等地的作品,马役军的《痛苦的年代》,周嘉俊的《步鑫生现象的反思》、卢跃刚的《创世纪荒诞》,张嵩山的《傻子瓜子衰微录》,谢德辉的《钱,疯狂的困兽》,理由的《‚世界第一商品‛》,蒋巍的《中国‚地龙热‛》和赵瑜的《太行山断裂》等等。

(三)鲜明、强烈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和爱国精神,其中自强精神是核心和基础(见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5)。集中、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分子和体育艺术题材中。

1、知识分子题材。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的‚中国牌知识分子‛系列,理由的《痴情》等;

2、体育艺术题材。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国男子汉》,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

3、报告‚两弹‛元勋事迹和对某些大型企业、重点工程的系列报道。如郑重的《她拥抱地球,也拥抱原子弹》,钱钢的《核火》董滨的《中国原子弹之父》,吴显奎、孟勇的《‚两弹‛元勋的秘密历程》,李延国《在这片国土地上》、《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等。

4、改革题材和以揭露问题、针砭时弊为主的作品。

三、深刻的理性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

(一)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批判精神、忧患意识以及科学与民主精神上

比较集中地反映在问题报告文学和改革报告文学中。

1、张扬科学与民主,批判守旧与落后。重举科学、民主和反封建主义大旗,向一切阻碍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思想意识与保守、顽固势力猛烈攻击。

2、立足时代高度,放眼世界。⑴ 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深入思考;⑵ 积极探讨赶超世界问题;⑶ 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对策讨论。以陈祖芬、贾鲁生、赵瑜、胡平、陈冠柏、霍达、曲兰、谢德辉、邓晨曦等最为突出。例如:陈祖芬从1984-1986年,写了一组总题为‚挑战与机会‛的系列报告文学作品;贾鲁生的《被审判的金钱与金钱的审判》、《千古荒坟》、《难以走出的墓穴》、《孔子与中国》;陈冠柏的作品‚写二十世纪末年的中国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希望了解的问题‛;邓晨曦的《中国穷吃》、《中国夜生活》、《中国的私了》、《疯狂大摸奖》;马骏的《丰收不在田野》、霍达的《民以食为天》、张玉林的《中国粮荒》、杨旭的《倾斜的大地》等。

(二)现实主义精神

1、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与严肃思考。

2、大胆干预生活,勇敢直面人生。

⑴对党内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揭示,如乔迈的《希望在人间》、谢德辉的《钱,权力的魔方》等;

⑵对改革失误的揭露与反思,如赵瑜的《太行山断裂》、卢跃刚的《创世纪荒诞》等;

⑶对当代历史与极左政治的批判与反思,如沙青的《依稀大地湾》、王立新的《毛泽东以后的岁月》等;

⑷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吁与对官僚主义的抨击,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岳非丘的《只有一条长江》等;

⑸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与对妇女、婚姻问题的思考,如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贾鲁生的《性别悲剧》;

⑹对我军失败史实的披露,如靳大鹰的《志愿军战俘纪事》、董汉河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等;

⑺对我党历史上重大冤案的真相揭示,如张重天的《共和国第一冤案》、李辉的《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研 讨:关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历史作用问题。

恩格斯曾经说过: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从这里学到的,‚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①。列宁也说过:‚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②。(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 10 集》第四卷,P462~463。②《列宁选集》第二卷,P369。)

以之观照新时期报告文学,可以说: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新时期报告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形象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们从这里学到的,不仅比从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要多,而且也比从职业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那里学到的要多;它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比其它品类的文学更集中、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潮和这一时期的整个社会生活。

四、新时期报告文学存在的某些问题与失误

㈠ 某些作家在批判极左政治、干预现实和反思历史时,表现出态度偏激、方法片面、突出正面力量不够和某些事实失真等问题。

㈡ 某些作品甚至表现出全面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的倾向。㈢ 某些作品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审美迷失。

报告文学要健康、繁荣与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条件与基础:

1、必须政治清明,思想解放,有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2、必须解决思想解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左与防右、多样化与主旋律以及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3、努力加强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以转变观念,解决创作中 11 的实际问题等。

思考题:

1、如何看待报告文学在文学‚家族‛中的地位?

2、新时期报告文学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鲜明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3、新时期报告文学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深刻的理性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

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有哪些表现?

5、报告文学具有哪些文体优势?

6、新时期报告文学在文体结构与叙事方式上出现哪些嬗变?

第三节:新时期报告文学历时观照

一、勃兴与嬗变(1977~1984)

(一)生产力的解放是第一位的。

1、一批老作家归来。曾活跃在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领域的老作家迅速归来。例如黄钢与《亚洲大陆的新崛起》、魏钢焰与《忆铁人》、穆青及《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徐迟及《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及《大雁情》、《小木屋》、刘宾雁及《人妖之间》等等。

2、一批作家从它种文体写作转到报告文学方面来。例如柯岩从剧坛、诗坛走来,写作了《奇异的书简》、《船长》等;陈祖芬从戏剧创作转到报告文学写作,有《祖国高于一切》、《挑战与机会》系列等;

理由从小说创作转到报告文学写作,有《扬眉剑出鞘》、《倾斜的足球场》等。

3、更多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他们以不同凡响的报告文学成名作,崭露头角。例如李延国与《敢立军令状》、《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玲修及《笼鹰志》、孟晓云及《胡杨泪》;刘亚洲及《恶魔导演的战争》;肖复兴及《海河边上的小屋》、张锲及《热流》;乔迈及《三门李轶闻》、鲁光及《中国姑娘》、程树臻及《励精图治》等等。

(二)报告文学创作勃兴中的嬗变。

1、题材、主题与人物表现上的嬗变。

(1)题材与主题的嬗变。由传统的追踪工农兵题材、革命主题和英雄人物,迅速嬗变为对科学家、知识分子、老一辈革命家、正直人民和普通劳动者等各阶层人物的刻画;

(2)人物表现的嬗变。由过去在路线斗争和‚现代迷信‛的思想框架里写人,转到在其所从事的高尚事业的环境中刻划性格,开掘其心灵与情感世界。例如,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表现: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生命之树常绿》中的蔡希陶;黄钢《亚 13 洲大陆的新崛起》中的李四光;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中的王运丰,《黄家驷道路》中的黄家驷;柯岩《船长》中的贝汉廷;理由《让我们更年轻》中的童第周,《高山与平原》中的华罗庚,《她有多少孩子》中的林巧稚;张炯《向光明的中国前进》中的钱三强;白夜等《风云壮志》中的竺可桢,等等。

3、功能、形式结构和创作手法的嬗变。

(1)功能的转变。由以往的一味讴歌的基调,向着重于发挥批判功能及发挥歌颂与批判相互渗透的综合功能方面转变。如刘宾雁的《人妖之间》、张书绅的《正气歌》、杨匡满、郭宝臣的《命运》、靳大鹰的《‚九一三‛事件始末记》等等。

(2)形式结构的转变。由以往偏重承担新闻使命记人、记事的‚轻骑兵‛形式,向着重承担文学使命、艺术记录国家民族命运和时代社会人生的复杂艺术形式嬗变。

①篇幅上,中长篇作品大量出现,尤其长篇作品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突破。

②单线性的通讯报道式的叙事与客观评述,向作家主观情感的大胆渗透与理性评说的复杂叙事方式和结构形式转变。

③全方位、多视角、多侧面记录社会人生的各种模式作品,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

(3)表现手法的转变。由偏于传统的通讯报道式的写作方法,向开放的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嬗变。如徐迟把诗人、散文家的 14 气质注入报告文学中,《歌德巴赫猜想》借助诗歌、散文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理由把小说细节描写运用到报告文学创作中,被称之为‚小说式‛的报告文学,例如《扬眉剑出鞘》;陈祖芬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于报告文学写作中,如《祖国高于一切》;刘亚洲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调动了戏剧、电影、绘画等各种手段,如《恶魔导演的战争》等等。

(三)报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协调发展。

(四)报告文学创作园地的竞相发展。

先后恢复和新办的100余家杂志,都争相刊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文章。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汇月刊》、《当代》、《十月》、《解放军文艺》、《花城》、《时代的报告》(即《报告文学》)和《报告文学选刊》等等。

(五)全国性报告文学评奖活动的开展。

中国作家协会于1981年5月始,组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活动,先后进行了6届,使100余部(篇)作品获此殊荣;

1988年,全国108家大型文学刊物发起‚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有100部(篇)优秀作品获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作家协会改全国性文学评奖为‚鲁迅文学奖‛,其中设立了优秀报告文学奖项。现也已评奖5届,获奖作品有35部(篇),具体如下: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1995~199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 15 作品:

1、《锦州之恋》(邢军纪 曹岩)

2、《灵魂何归》(亦名:《没有家园的灵魂》 杨黎光)

3、《黄河大移民》(冷 梦)

4、《黑脸》(一合)

5、《恸问苍冥》(金辉)

6、《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

7、《东方大审判》(郭晓晔)

8、《温故戊戌年》(张建伟)

9、《淮河的警告》(陈桂棣)

10、《大国长剑》(徐剑)

11、《敦煌之恋》(王家达)

12、《共和国告急》(何建明)

13、《走出地球村》(李鸣声)

14、《开埠》(程童一 等)

15、《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葆存)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1、《落泪是金》(何建明,《中国作家》中国青年出版社);

2、《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3、《西部的倾诉》(梅洁,《报告文学》);

4、《中国863》(李鸣生,《北京文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5、《生死一线》(杨黎光,《深圳特区报》、《报告文学》)。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1~2003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王光明、姜良纲,《人民文学》2001#12,作家出版社,2002,9);

2、《宝山》(李春、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10);

3、《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杨黎光《中国作家》2003#8,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

4、《西藏最后的驮队》(加央西热[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10);

5、《革命百里洲》(赵瑜、胡世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2)。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7)——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1、《天使在作战》(朱晓军);

2、《部长与国家》(何建明);

3、《用胸膛行走西藏》(党益民);

4、《中国新教育风暴》(王宏甲);

5、《长征》(王树增)。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8~2009)——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7 获奖作品:

1、《震中在人心》(李鸣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4,《中国作家〃纪实》2009#5);

2、《生命的呐喊》(张雅文,新华出版社,2007.12);

3、《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关仁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7);

4、《解放大西南》(彭荆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7,《中国作家〃纪实》2009#8);

5、《胡风案中人与事》(李洁非,《钟山》2009#5)。

二、突破与发展(1985~1989)

(一)突破与发展的成因。

1、社会腐败现象增多,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2、生存危机意识的强化。

3、全球性高科技综合发展造就的现代信息社会,迅速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

4、西方文化思潮、文艺思潮与世界纪实文学新潮的冲击。

5、问题报告文学与各种体式纪实小说的出现。

(二)全景式问题报告文学形成热潮。

1、问题报告文学的涌现,标志着中国问题报告文学的崛起。如杨民青、王文杰:《大兴安岭大火灾》;钱钢:《唐山大地震》; 18 霍达:《万家忧乐》;陈祖芬:《1987:生存空间》;赵瑜:《中国的要害》;贾鲁生、鲁娃:《金融大地震:记温州地区乐清县的‚抬会‛事件》;徐刚:《伐木者,醒来!》;涵逸:《中国的‚小皇帝‛》;陈冠柏:《黑色的七月》,等等。

2、‚全景式的‛、‚问题式的‛、‚综合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呈现新品格。主要表现为:

(1)由写人物的个人命运,转为写关于国家民族前途的重大事件,突出社会现象和特殊环境中的群体命运;(2)由歌颂英模人物、先进事迹,转为揭露、批判触发和暴露出来的关乎国家大局的老问题、新问题、热点问题,表露人民心声,为人民代言;

(3)由重视人的心灵世界开掘的‚向内转‛,改为注重对事件、物象扫描的‚向外转‛。

(4)由传统审美意识的微观、个体、单一事件,转为现代意识的宏观、全景的部分与整体,甚至从全人类生态环境的总体出发驾驭题材和主题,进入对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哲理思考。

(5)由原来的新闻与文学的双向融合,发展到新闻、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各门类的多向融合、多学科综合‚杂交‛。

(三)报告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1、存在着轻狂浮躁的毛病;

2、问题报告文学的非文学化倾向明显;

3、出现背离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现象。

三、主旋与多元(1990~1999)

(一)主旋与多元的成因。

1、国家经过了’89‚政治**‛;

2、先后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3、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把握;

4、对于促进‚和平与发展‛,保障‚安定与团结‛的认识的提高;

5、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凝聚力提高;

6、取得了98、99年抗洪斗争的胜利;

7、经受了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冲击与考验。‚唱响主旋律,发展多样化‛,既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发展的特征。

(二)90年代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1、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报告中国人民在四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和振兴中华的改革精神的作品不断涌现。诸如,宏甲的《无极之路》、李存葆等的《沂蒙九章》、王戈的《通向世界屋脊之路》、陈秉安等的《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 20 实》、钟青的《世纪洪水》、郭宝林的《高原雪魂:孔繁森》、孙晶岩的《山脊:中国扶贫行动》等等。

2、构成了三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1)报告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人和事。诸如‚两弹‛研制、航天科技以及长期从事尖端科学研究创造的科学家们,向来是神秘的禁区,进入90年代后,这一类报告文学引起爆炸性的反响。如徐剑的《大国长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纪实》、《鸟瞰地球村》;李鸣生《走出地球村》、《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天路迢迢:中国火箭发射纪实》;彭子强的《中国‚两弹‛历程揭秘》以及张建伟等的《中国院士》等等。

(2)中国环保问题的报告。徐刚在80~90年代间,先后创作了《水啊水:江河之卷》、《中国风沙线》、《最后的疆界》、《守望家园》等作品,尤其后者被称为‚中国的‘环境文学’的新高峰‛;又如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邢军纪、曹岩的《北中国的太阳》、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张胜友的《沙漠风暴》、徐志耕、葛逊的《九江狂澜》等等。

(3)史志性报告文学成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反思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报告文学,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例如:张建伟的《大清王朝的最后变革》、麦天枢、王光明的《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舟欲行、黄传会的《龙旗悲歌》、黄尧的《世纪木鼓》、于劲的《上海:1949大崩溃》、邵燕祥的《沉船》、沈卫平的《8.23 21 炮击金门》等等;9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等。

3、问题报告文学更为沉实、有力。在总结前一时期经验的基础上,冷静的理性分析深化了,对新闻的‚真实性‛有了更科学地把握,在文学意蕴的开掘方面也就有新的提高,文学品位增强了,出现了一批佳作,例如:黄传会的《忧患八千万》、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周百义的《当代中国‚官场‛病:从民谣说起》、杨晓升的《拜金潮》、李建平的《教育面临挑战》、吴海民的《中国新闻警示录》、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张贤亮的《干部素质忧思录》、陈桂棣的《悲剧的诞生》、何建民的《落泪是金:中国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现状调查报告》等等。

4、长篇报告文学进入成熟时期。

(1)长篇报告数量多,影响广泛。如《上海:1949大崩溃》共达80万字;《8.23炮击金门》有66万字;《世纪木鼓》计40万字;《山脊:中国扶贫行动》(孙晶岩)也达63万字。

(2)报告文学丛书的出版。80年代,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五四‛运动至1982年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报告文学集》;80年代至90年代末,长江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五四‛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集《中国报告文学丛书》(共22卷)、《中国新时期优秀报告文学大系》(10卷,计500万字)。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在90年代初曾经说过:凡是好的 22 报告文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和品格,即鲜明的时代性,严格的真实性,深刻的典型性,生动的文学性,科学的论证性和丰富的知识性。

然而,今天的报告文学除了上述特征以外,还有了许多新发展,譬如尖锐的批判性与密集的新闻信息性等等。

四、拓展与创新(2000~2010)

(一)报告文学遭受到市场经济和网络等新兴传媒的严峻挑战。

1、报告文学创作受市场经济杠杆影响。一方面更加重视面向市场和读者创作,注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读性和社会性,增强文学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个别作家也存在着为市场写作乃至创作有偿报告、广告文学的不良倾向。

2、新兴传媒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影视、手机等新兴传媒的流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报告文学努力适应新传媒环境的同时,也试图利用新传媒提供的便利和传播途径。由此出现了如电视报告文学(电视剧、政论片等)、摄影报告文学、网络视频报告文学等新样式。

(二)报告新世纪的社会面貌。

1、‚时政报告‛是新世纪报告文学最突出的表现。以社会重大事件,时事、政治、经济的焦点问题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如中国‚入世‛、三峡工程、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奔月 23 计划、北京奥运、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历程等,可统归为‚新时代报告‛;抗击‚非典‛、抗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等,可统归为‚灾难报告‛。

‚新时代报告‛的代表作:如吕雷、赵洪《国运——南方记事》,李鸣生《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何建明《国家行动》、《我的天堂》,黄济人《命运的迁徙》,胡平《心月何处》,徐剑《东方哈达》,李春雷《宝山》、《木棉花开》,梅洁《大江北去》,王立新《曹妃甸》,孙晶岩《五环旗下的中国》,傅宁军《大学生村官》和张胜友的系列电视政论片,等等。

‚灾难报告‛代表作:如,记录2003年非典的有: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徐刚的《国难》等;描写2008年初抗冰雪凝冻的有:陈启文《南方冰雪报告》;表现汶川大地震的有:李西闽的《幸存者》、何建明的《生命第一》、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朱玉的《天堂上的云朵》等。

2、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报告。如:揭示贫困地区艰难生存的,有梅洁《西部的倾诉》等;揭露和反医疗腐败的,有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一个医生的救赎》等;揭示生态环保严峻课题的有,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等;描写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有黄传会的《我的课桌在哪里?》等;反映农村留守儿童严峻问题的,有阮梅的《世纪之痛》等;揭示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社会难题的,有杨晓升的《只有一个孩子》;表现空巢家庭老人苦境 24 的,有曲兰的《老年悲歌》;反映基层民主政权建设艰难进程的,有魏荣汉、董江爱《昂贵的选票》等。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是他打工实生活的写真。梁鸿的《梁庄》,讲述乡村景象和百姓的生活故事,表现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内地农村的现实危机,其间流溢着一种深深的涩味。还有长江的《矿难如麻》、阮梅等的《中国式拆迁》、曹筠武的《集体离婚》等等,都具有很强的反思意识、批判力度和悲悯情怀。

3、为时代楷模、英雄立传作歌,呼唤并重建理想、信仰、品格、情操和道德、良知。如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党益民的《守望天山》、《用胸膛行走西藏》,刘元举、康锦达的《人民代表冯有为》,徐风的《花非花》,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蒋巍、徐华的《丛飞震撼》,蒋巍的《灵魂的温度》等。

4、史志性报告文学亦有佳作出现。如何建明的《部长与国家》;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王树增《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彭荆风的《解放大西南》;李洁非的《胡风案中人与事》;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等等。

可以说,新世纪报告文学勇立时代潮头,以率直的风采和真实的品性仗义书写,取得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宝贵经验,并为当下乃至今后报告文学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有益启示。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对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评价为:(1)宏大叙事。直击现实中具有热点与焦点意义的重大事件、25 人物和问题,关注大众生存与命运,审视文明的进程与缺失;以及作家在写作上的系列行为 ;(2)政治同构——人民性;(3)大国气象和英雄抒怀。

参考文献:

1、雷达:《报告文学的勃兴与嬗变》(《时代的报告》1983#60;

2、徐迟:《报告文学的时代》(《长江文艺》1984#10);

3、冯牧:《报告文学应当有广阔的道路》(《时代的报告》1983#2);

4、张惠仁:《我国当代报告文学风格、流派初探》、《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审美观念初探》(《新闻写作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吴国光:《报告文学:在繁荣和困惑中寻找超越》(《报告文学》1988#3);

6、王传学:《报告文学模式的突破与本质的复归》(《写作》1989#1);

7、丁晓原:《大开放:关于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态势的扫描》(《当代文坛》1993#2)。

8、王晖:《1977-1995:全方位跃动的报告文学》(《五邑大学学报》1998#2);

9、丁晓原:《论90年代报告文学的坚守与退化》(《文艺评论》2000#6);

10、王晖:《1977-1999: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回眸》(《文艺评论》2000#4)。

11、黄洁:《新世纪报告文学的景态分析》(《苏州日报》2007.10.31,B4版);

12、章罗生:《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华龄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3、李朝全:《茁壮成长:新中国报告文学60年》,《新中国60年作品精选〃报告文学卷〃导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

14、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5、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作家出版社,2011年9月版)。

第三篇:第一章应用文写作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1.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2.了解应用文的概念、特点和写作要求。3.辨析应用文与其他文种的区别。4.了解应用文的历史发展脉络。教学重点、难点: 1.应用文的概念及作用

2.学会使用应用文的习惯语言,正确使用应用文的材料 3.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理解学习应用文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弗勒指出,信息时代家庭工作的任务是编制电脑程序、写作、远距离监测生产过程。信息时代社会家庭化,作为三项家庭工作之一的写作,自然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文章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因为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的是文章而不是文学。社会愈是进步,应用文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二、讲授新课

(一)应用文的概念与历史发展脉络

1、概念:应用文是指人民群众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处理各种事物时,经常使用的、据有惯用格式的文体。

2、历史发展:我国的应用文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文字开始,可以说就有了应用文。我国奴隶社会的殷商时期,人们把占卜吉凶的结果、祭祀祖先的活动经过等用符号刻记在龟甲兽骨上,这种甲骨卜辞可以说是最早的应用文。从3 5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便可以看到应用文的萌芽。甲骨文记载的是占卜的事由和结果,故称“卜辞”。这些卜辞,最短的只有几个字,最多的一百多字。据郭沫若《卜辞通纂》分类,甲骨卜辞的内容,除干支数字外,还有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等事项,这些都可视为殷商王室的档案资料,有的可称为公务文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应用文。由此可见,原始宗教活动 1 孕育了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我国早期应用文产生的土壤。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国家各种统治机器的强化,在封建社会中应用文种类越来越多,达到了比较完满的地步,对应用文的使用格式也有了严格的限定。清朝刘熙载正式提出了“应用文”这一名称。我国最早的应用文专集是《尚书》。秦汉时期,公文文体分类和公文格式已初步确立,有了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别。其中,上行文(章、表、奏、仪)是臣子给皇帝的上书文书。

我国古代应用文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完善期。

从远古到秦统一中国之前,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萌芽期。其作品见于甲骨卜辞、钟鼎文和《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应用文为主体的文章总集,其内容是记载虞、夏、商、周四代的一些政府文告、誓词等。《尚书》中的应用文,较之甲骨卜辞和钟鼎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先秦时期,在用于处理国事的公务文书产生的同时,私人应用文也因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应运而生,最早出现的是契约和书信。这在西周中期的铭文和《左传》中均有记载。李斯的《谏逐客书》是秦统一以前私人应用文中的精品,达到了务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秦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应用文长足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先秦时期的应用文,文辞简约,形式简单,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和完整的体系,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后,统一了文字,有力地推动了应用文的发展。从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秦时竹简中可以看到,秦时的法律文书和公文的体制趋于统一,内容丰富,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并有了比较严格的分类和明确的行文关系。汉承秦制,应用文体趋于繁富,文辞漂亮缜密,如晁错的《论贵粟书》,贾谊的《论积贮疏》、《谏除盗铸钱令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应用文,无论是写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曹丕的《典论·论文》和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都有对应用文写作理论的阐述。《文心雕龙》所列的33类文章中,属于应用文的有21类,可见当时应用文使用的广泛与地位之重要。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自祭文》,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与桓温笺》,沈约的《答陆厥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应用文佳作。唐代至清代,是古代应用文发展的成熟、完善期。

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由韩愈等人兴起的“古文运动”,对应用文的内容、形式及文风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文坛盟主欧阳修提出了“信事言文”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人们把应用文写得真实、平易、自然而有文采。散文大家王安石、苏轼等,都有文质兼优的应用文传世。唐宋应用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锦章佳作大量涌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檄》,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论佛骨表》,白居易的《请赎魏征宅奏》,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轼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等。元明清时期的应用文,体制更加完备,写作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对应用文的各种体式有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在应用文体制发展得非常完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体繁芜、浮词套语较多,八股味较浓等。

太平天国时期,对应用文的体制和语言进行了重大改革。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几千年封建王朝所使用的一些传统旧式公文,建立了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现代公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公文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他体式的应用文也在语言上推陈出新,文风上尚实从简,文体上去僵化、增新品,使应用文更贴近生活,更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应用文文种将更为丰富;现代应用文的体制将更加完备,并趋于国际化、标准化;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应用文的写作和传递更为便捷。

(二)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写作目的的务实性。

应用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一点与其他欣赏性的文艺类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文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显然,这里是以“用”作为衡量文章价值的标准,这一标准,体现了应用文的最基本特点——实用。假如写出的文章不务实,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发挥作用,即使文采斐然,也不能算好的应用文。

2、文章内容的真实性。

应用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它的内容的真实性。文学作品也要求具有真实性,但那是艺术的 3 真实,文学形象可以虚构,只要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本质即可,不必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应用文则不同,它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文章中所用的一切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夸大,不缩小,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用写作的目的。传递信息失实,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应用文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3、文体格式的规定性。

应用文的体制格式包括书写形式、排印样式、结构层次、习惯用语、称谓、签署等。与其他文体相比,应用文在格式上有更为严格的规定性。这种规定的形成,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如书信、请柬等文体的格式;二是国家或有关部门以法规的形式对某些文体的格式作出了规定,如公文、司法文书等。任何人在写作应用文时都必须按照这种“约定俗成”或“法定使成”的格式,而不能随心所欲、标新立异、另搞一套。这种格式的规定性,使各种不同的应用文有了各自显著的外部特征,掌握了这些特征,便于写作、阅读、分类和查询。假如写作者不按约定俗成的格式去写,就会使读者感到别扭、费解,甚至引起误会;假如不按“法定使成”的格式去写,则违反法规,显然是错误的。当然,应用文的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

(三)应用文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若按制作者划分,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1、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应用文。主要有三类:一是法定文书,如党务公文、行政公文、军务公文等;二是事务文书,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三是专用文书,如经济文书、司法文书、外交文书、礼仪文书等。

2、私人文书是个人为处理私人事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以实现某种具体目的而写作的应用文。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契据文书,如租约、借契、请假条等;二是社交礼仪文书,如私信、请柬、庆贺函、吊唁文等;三是笔记传记文书,如读书笔记、日记、自传等;四是专业职务文书,如演讲稿、述职报告、学术论文等。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应用文的制作者而言,它们的文种有交叉,如经济文书、社交礼仪文书等。

1、通用类文书:指人们在办公中普遍使用的文书。又包括三类:

(1)行政公文:命令、决定、通告、通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和会议纪要等;

(2)办公事务文书: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简报、计划、规章制度等;(3)个人事务文书:信函、启事、祝词、悼辞、楹联等。

2、专用类文书:指某种特定行业使用的专业性较强的文书。包括(1)科技类:学术论文、实验报告

(2)财经类:经济合同、说明书、招投标书、审计报告等(3)司法类:诉状、辩护词、公证书、判决书等(4)传播类:新闻、广告、策划等

(四)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的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要求有相通之处,如都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层次要清晰,中心要明确等。但是,应用文写作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而对写作者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即:

1、明确写作目的,内容求真务实。应用文写作目的的产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了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或有了意见、想法需要表达、交流;二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办或别人委托的事项。这些目的是很具体的,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围绕具体目的组织材料,根据阅读对象和文体要求遣词造句,求真,求实,求效果,切不可连篇累牍说空话大话,也不可不顾对象,不管效果,只顾自己倾诉挥洒。

2、掌握政策法规,观点正确鲜明。许多应用文的内容都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有关,如公文、经济文书、司法文书、新闻报道等,因此,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从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去观察分析问题,高屋建瓴,从芜杂的材料中提炼出正确、准确的观点,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应用文。否则,写出的文章就可能与某些政策法规相抵触,铸成错误。

3、熟悉文体特点,格式符合规范。各种应用文章,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具体特点,了解它们的共性,便于把握应用文的一般规律;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格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特殊性,更好地把握其写作要领,写出内容与文体相适宜、格式正确规范的应用文。

4、培养良好文风,语言平实精练。写作应用文,要有诚实信达的文风,讲究平易朴实、准确简练,摈弃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应用文贵用直笔,美在质朴,一般不用文学作品中的曲笔、婉言、象征等手法,不用艰深古奥的词语。应用文的平实,并不意味着排斥生动和拒绝一切修辞手法,相反,在一些文体中恰当地使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于平实中求生动,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调查报告、总结、新闻、演讲稿等。平实也不是意味着可随便使用口语,相反,许多文种要求语言庄重典雅,得体大方,如公文、司法文书等。应用文的词句还应注意锤炼,表意准确,文约事丰。

(五)应用文的学习方法

1、掌握文种格式,合乎规范要求。

2、精通业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3、行文严谨简明,反复修改练习。

(六)学习写作应用文的意义

1、是能力的要求。

2、是成功的基石。

3、是素质的体现。

4、是单位用人的标尺。

三、布置作业:

1、比较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谈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3、简述应用文发展的脉络,并举出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四、课后记

第四篇:应用文写作基础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应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并了解其分类情况;

2.初步了解应用文的一般特点,明确学好应用文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基本特点,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写作实践。德育目标:使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意义产生正确认识,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应用文写作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特点并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体现出来。

教学方法:设问导疑、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应用文写作,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应用文作品。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刘邦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都是其中的精彩篇章。应用文体的产生早于其它任何一种文体。何以如此?很简单,因为应用文体比其它任何一种文体都更直接地参与生活。生活需要它,它应运而生。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应用文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通过它传达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它沟通联系加强协作,通过它繁荣经济促进发展,通过它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等等,可见其介入现代生活之广、之深。因此,应用写作作为写作中一个独立的分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各类秘书人员因他们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性质和特殊地位与作用,促使他们更需要掌握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秘书人员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文写作讲究的是规范,代表是威严和信誉。学好应用文写作,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你所写的应用文是否规范,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评价、检验,代表你所在单位的公众形象,影响到企业的美誉度和信誉度。因此,我现在就与大家一起探讨公文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应用文呢?

[新授]

一、应用文的概念

关于应用文的概念,1979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的解释是: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应用的简易通俗文字,包括书信、公文、契约、启事、条据等。定义很简单,但没能概括出应用文的本质特征,仅仅指出应用文的“简易通俗”,这才只是应用文的一些方面,而不是全部特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公文的定义,推广开来,应用文的定义应为:应用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时,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一种书面交际工具。这个定义规定了应用文的本质特征,使它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又涵盖了应用文的基本特性。

简而言之,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在处理日常公、私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实用性文体的统称。

二、应用文的起源

我国的应用文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应用文的起源至迟可以追溯到殷商社会晚期,也就是距今 3000 多年前,可以说我国有初步定型文字的最初年代也就伴随着有了应用文的使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商周时期的钟鼎文,《周易》中的卦、爻辞等,都是应用文的原始形态。所以,如果说,神话是中国文学的“祖先”,那么甲骨文则是应用文的“祖先”了。

在夏、商、周时代,甲骨文、青铜铭文中就有大量的军事、礼仪、凭证和档案作用的应用文。最早的应用文总集是《尚书》。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都有关于应用文写作理论的系统论述。

“应用文”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宋代苏轼的《答刘巨济书》中,清代学者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中明确指出“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三、应用文的作用

应用文的使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阶层、每个个人。比如,科研单位的人员,需要用学术论文;政府机关指导工作,需要用公文;工商企业经营,需要用合同;打官司,需要用诉状;即使个人今天生病了、不能上课,也需要用到请假条;„„。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应用文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许多人可以一辈子不写小说、剧本、诗歌、散文,但他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却免不了要写应用文,小到写张请假条,大到计划、总结、论文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可以这么说,应用文使用的广泛,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今天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文是任何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具。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指导、规范作用

应用文的指导、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上级党政机关颁发的各类公文中。如法规性公文对下属部门或单位以及人民群众的工作或行为具有强有力的规范、约束作用;党和政府下发的各类文件,其中的方针政策对下级做好各项工作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有些反映工作情况、通报典型事件、总结经验教训的公务类文书,能给下属单位及有关人员起到教育、借鉴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宣传、教育作用

应用文的宣传、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公文类和宣传类应用文中。如党和政府下发的各种文件、法规、制度等公文,其中的作用之一便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各级各类机关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广先进经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和揭露丑恶行为,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的力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交际、联系作用

应用文的交际、联系作用最广泛,可以说大部分应用文文体都具有这种作用。如公文是加强上下级联系的纽带,也是与平级单位或不相隶属的单位沟通联系的有效工具;还有各种专用书信、启事、海报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中起到公关交际、沟通联系的作用。

4.凭证、资料作用

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经济活动中,应用文大多具有凭证、资料作用。如上级下达的文件、党和政府颁布的法规、有关方面的规章制度等,都可作为开展工作和检查工作的依据;而一些条据、合同等,是经济业务中的凭证,当事人一旦与对方产生经济纠纷,有了这些凭证便可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去追究对方的责任,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另外,有些应用文也是历史档案资料,如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只要查阅当时存档的应用文便可得知;有些冤假错案在事后也能凭借存档的有关文书澄清事实,平反昭雪。

5.知照、协调等作用。有些应用文并非只有一种作用,而是兼具多种作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四、应用文的分类

应用文的种类很多,各种版本的应用文写作书籍对其分类不完全相同,这是由划分的标准不同而形成的。一般来讲,有两种划分标准:一是按应用文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划分,二是按应用文的体式进行划分。本书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在兼顾这两种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将应用文分为七大类:公文类、宣传类、法律类、经济类、事务类、礼仪类、涉外类。

五、应用文的特点

每一大类甚至每一种文体的应用文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就总体而言,应用文同别的文体比较,有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要谋篇布局、用词造句、使用标点符号,讲究条理性、逻辑性,同样使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价值的实用性

应用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实用应用文体的写作,那么它和其他文章体裁的写作有什么不同呢?注重实用,是应用写作不同于其他写作的主要标志。应用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际的,需要处理的事务是具体的,大到国际活动的备忘录,小到晚会的请柬,无不是为某一项或大或小的具体事件而准备的。文学作品的写作也注重社会效果,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高尔基选集·文学论文选》第133页)。当然,这种“现实”,并非自然形成的现实,而是经过作者提炼加工的现实。文学作品的实用,毕竟是间接的,并不靠它传达情况、承办事情或直接解决问题。而应用文则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我们写一篇市场调查报告是为了了解市场行情、寻求对策;写一份通知,是为了告知有关事项;做一个广告,是为了宣传产品、开拓市场。所以应用写作有着明确的目的,真可谓“有的放矢”了。这种为解决实际问题、讲究实效的实用性,确实是应用文所特有的属性。

2.内容的真实性

写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爱好,自由地选择材料和确定主题,写现实材料可以,写历史题材也可以,乃至发挥想象,写写神话科幻,反正有广泛的选择余地,而且为了发挥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作用,要竭力避免真人真事,即所谓对生活加以艺术的概括提炼。应用写作却根本不同,要求的是绝对的真实,并不要求刻意描绘人物的形象及其内心世界,而是要求写人叙事客观准确,什么人做什么事,来不得半点虚假。众所周知,应用写作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写作,不管对谁行文,也不管是哪一类文种,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成文,绝不能不顾事实和有关背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一点在公文中最为突出,因为公文是代表某个部门、集体的意见,不是个人在任意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例如,当本部门出现重大事件时,就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写出报告或请示。在行文中必须依照事实真相如实汇报,不能夸大缩小,更不能凭主观猜测、臆断,又比如市场调查报告,是对市场营销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而写成的反映市场客观规律的书面材料,试想如果闭门造车,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又如何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去占有开拓市场呢?即便是广告,也不能脱离真实而吹嘘得天花乱坠,不然肯定与做广告的初衷背道而驰,失信于广大消费者而自我毁灭。

3.对象的明确性

应用写作的针对性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象明确。写文章是给人看的,即要有一定的阅读对象,但这阅读对象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是宽泛笼统的,并无明显的约束力。有人赞赏苏东坡的词豪放风流,令人荡气回肠;也有人更偏爱李清照、柳永的词婉约感伤,一咏三叹。换言之,读者接受了哪个作品,他即成为该作品的阅读对象了,如不愿意读也不必勉

强。那么对于应用写作来说情况正相反,阅读对象有着明确的范围。书信写给谁,谁就得读,而其他人则不能读或不便读。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本单位人员都应知晓。至于国家规定的法令条例,任何人不得违反,当然人人都该看。应用写作的阅读对象一定要明确。其二是指事明确。应用写作本来就是为解决实际事务而进行的,它指事内容的针对性就不容忽视,倘若内容的针对性不明确,就会引起麻烦和混乱。应用文,尤其是公文都强调“一文一事”,原因就在这里。总之,应用写作因人因事成文,对象、内容必须有现实的明确的针对性。

4.撰写的规范性

程式即格式。各类文体都有各自的结构特点,应用写作也讲究其特殊的格式,甚至比其他文体都更为明显。比如写信,人们都遵守一定的规范,开头先有称谓。正文之后要写上合适的祝颂语,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和写信日期。写公文,要列出发送机关,甚至连盖印的位置都有所规定。这种格式和规定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相沿袭用,约定俗成,保持较长时间内的相对稳定。也有些格式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统一规定而必须遵守的,比如公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办公厅多次就公文的处理办法作出规定并予修订。又如各类经济合同,其法定内容条款及格式在各类法律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相对固定的格式,又对应用写作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应用写作的程式性这一特点是不可忽视的。

5.语言风格的简明、朴实性

应用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朴实无华,简洁有力,不像有些文学作品用华丽多彩的语言去描摹事物,呈现事物的形象,而是提倡朴素美,简洁美。在进行叙述时要用最简短的语言陈述特定时空的信息,通过概述事实的主干,而不应纠缠于耗时费事的具体情节之中。应用文语言表达是否严谨有分寸,关系到对问题的判断、处理是否合理、准确。

六、学好应用文写作的意义

应用文是人们处理公、私事务,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应用文写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联系也愈加密切。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突出应用写作思维训练为目的,重在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写作技能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学好应用文写作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

1.应用文写作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能力

《 应用文写作基础 》 是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是最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个人岗位所要求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学好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 :具备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常用应用文写作实践能力,为自己毕业后能成为企事业单位合格的初、中级文秘人员,以及为继续学习、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2.应用文写作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必备的交际工具

即使不从事文秘工作的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离不开应用文。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备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通过书信等应用文进行交际,加强联系沟通;通过写启事等应用文可以求得别人的帮助;通过写经济合同、诉状等应用文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写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总之,应用文写作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除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之外,一般常用的应用文最好自己能亲自写,这样能给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七、学好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用心实践体悟,反复斟酌练习,才会提高。如果仅仅是应付性的小和尚念经式的练习,没有化为内在的知识和技巧,是不会有效的。我们经常碰到参加工作后的大学生因写不好或不会写应用文,感到后悔,而他们中不

少人当年都上过应用文写作课,由于当时不重视,往往上过课却没有真正提高。因此,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学习和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的关键。

1.端正认识

在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的学生中,对学习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主要存在着以下两种错误的看法 :一是认为应用文写作是 “ 小儿科 ”, 是 “ 雕虫小技 ”, 不如写文学作品、记叙文和议论文那样容易出名;二是认为应用文文种多而杂,格式上清规戒律多,既难写又枯燥乏味,不如写文学作品、记叙文那样既有趣,又有一定的写作自由度,允许想像和创新。这两种看法对学好应用文写作是极为不利的,必须纠正。应用文写作不是 “ 小儿科 ” 和 “ 雕虫小技 ”, 文体之间绝无高下尊卑之别,而是各有各的作用。不管是应用文还是文学作品等,只要写得好,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写作应用文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应用文格式的规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便于初学者模仿借鉴,更便于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因此比写其他体裁的文章入门更快,进步更明显。只要方法得当,反复训练,是完全可以写好应用文的。

2.提高政策水平和了解相关的专业常识

要写好应用文,必须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了解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此作为行文的依据和内容分析的理论根据。要学好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还要了解相关的专业常识。如写公文必须了解和掌握 《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 中的具体规定,要写好诉状就要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识,要写好经济类应用文就必须了解有关的经济常识,等等。如果对写作某一类应用文的相关政策和基本常识不了解、不熟悉,就会闹笑活、出差错,从而影响工作和办事的效率,更严重的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3.加强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善于提炼和归纳明确单一的主题;选材要典型适用,组材要详略得当、先后有序;结构安排要严谨、合理;格式要完整、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朴实;标点和数据的使用要正确;文面要整洁美观等。要练好这些基本功要靠长期训练。主要训练途径有以下几条:一是认真学习、了解教材中介绍的各类应用文的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它们的格式和写作方法。二是要多看教材中的例文或其他途径提供的各类应用文,从中学习、借鉴他人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拟写。三是要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训练。可结合班级、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可根据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实际需要,也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途径,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只有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明白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才能切实有效地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四是要认真修改。即使是较简短的应用文也要修改,决不能马虎;重要的或篇幅较长的应用文应反复、全方位地修改,从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用、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表述、文种选用及其格式等方面进行审核。

上述三个方面,只是学好应用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同学们自己去多实践、多体会,实践出真知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应用文写作的训练。

[小结]

真正的应用文的写作,不要仅追求单纯的形式,而要把它作为“寓理之具,贯道之器”,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恰当表述。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应用文的基本概念、作用,并了解了其分类情况;也初步了解应用文的一般特点,明确学好应用文的基本要求。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特点,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

[课堂练习].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在处理日常公、私事务时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实用性文体的统称。.应用文主要具有指导、规范作用,宣传、教育作用,交际、联系作用,凭证、资料作用,知照、协调等作用。.应用文主要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用性、内容的真实性、对象的明确性、撰写的规范性、语言风格的简明、朴实性等特点。

[作业].回忆一下语文课本里哪些课文属于应用文。举例说明它们属于应用文的哪一类? 2.阅读下面这篇应用文,谈谈你准备怎样学习“应用写作”这门课?

学习应用写作的体会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文秘专业,始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秘人员需要有过硬的笔下工夫,而秘书接触最多的是各种应用文,故学好应用写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两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应用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以下是我对学习应用写作的几点体会。

一、拟。“拟”就是借鉴别人的成功作品,以其为“蓝本”进行仿写,如采用事务语体。事务语体在语言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与其他语体有明显区别,它以务实应用为准则,语言风格平易、朴实、庄重,不追求语言的艺术化,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初中所学的文章大部分属文艺语体或议论语体,而对事务语体接触较少,要掌握应用写作,就需要由习惯于运用文艺语体过渡到熟悉运用事务语体,我觉得“拟”是过渡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去“拟”呢?首先,要根据需要找准“蓝本”,在文种上要与所写的比较一致。其次,要“拟”准重点。“拟”不是抄袭,而是此一事,彼一事的仿写,重点放在拟框架层次和拟语言风格上。通过对不同文种、不同文件、不同语言主体的反复模拟,使其格式和语言风格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最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取代“拟”,达到“形似其物”(写什么像什么),“声似其人”(语言风格已转成事务语体)的程度。

二、积。“积”就是收集积累对应用写作有用的事务语体的词汇、句式以及各类文种的格式。应用文大都有一定的表达程式,有一套固定的专门用语,有相对稳定的句式,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式样,所以,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对学习应用写作,特别是对学习公文写作有很大帮助。我在初中时有积累好文章、好词句的习惯,学习应用文时,我还是保持该习惯,将一些事务语体惯用词汇、句式以及一般应用文格式摘录在本子上,有空则多翻看。此外,平时多找一些有关应用写作的书籍来参考,有意识地把这些文种、内容相似的文件、文章进行比较,从中挑出一件“精品”进行剖析,将其优点摘录下来,以便日后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手头上有了丰富的事务语体词汇和各类文种的格式,写应用文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三、改。“改”就是对文稿进行修改。应用文旨在应用,不为欣赏,其文“以辨洁为能”,其事“以明核为美”,故应用写作要求准确、简练。一落笔就写出一份简练而又准确表达意思的应用文确非易事,唯有经反复修改,文章才能达到准确、简练的要求。学习应用写作,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第一学期时,我的一篇文章被老师进行了一次“大手术”,并写上了评语:“文章贵精简,可有可无的字、句、段要毫不留情地删去。”自此,我十分注重完稿后的修改工作。改的准则是:首先要求准确。事实要准,事理要确;字准,词准,句准。其次再要求简约,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力求简洁。经反复修改,文章就能达到不空,不写大话、假话、套话的要求,也就是说已达到“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境界了。通过对文章字、词、句、逻辑的自我修改和对老师评改处的仔细体会,就能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从中得到许多收益,写文章的进步也就快了。

总的说,“拟”是入门,“积”是基础,“改”是提高,最终都要落实到练。只要平时多写,多练,多修改,多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持之以恒,就不难掌握应用写作的规律和方法。

第五篇:应用写作绪论教案

应用文写作绪论教案

一、导语: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很有见地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他为什么这么看重大学生“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呢?我们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法》中找到了国际性的新答案。美国著名的未来学专家约翰·奈斯比特在这本风行全球的书中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首先就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文写作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在信息密集的社会中,人人都需要学会应用写作,否则就难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写作是人们为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用文字记载思想或事件的社会活动。写作学以写作对象、写作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是既古老又不断发展的一门社会科学,是指导人们从事写作实践的理论。写作活动,自人类社会发展到有组织管理形态和文字出现之际就形成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形成了众多文体和表现形式。根据撰写文章目的的不同,写作可分为文学写作和应用写作。文学写作以文学创作活动为主体。第一学期我们学过了基础写作这门课程,从中了解文学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学期我们来学习与之相联系的商务应用写作。应用写作以应用文撰写为主体。

二、授课内容:

(一)应用写作的内涵 对于研究者来说,应用写作是以应用文的文体及其写作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实用科学。对于学习者来说,应用写作是以应用写作的理论为学习对象并接受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工具课。(二)应用文的含义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所使用的实用性文章。(三)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具有实用性、真实性、规范性、简明性等特点。

(四)应用文的语言

1.应用文语言的表述要求

应用文的语言表述,要求尽量做到:严谨庄重、恰当准确、朴实得体、简明生动。2.应用文专门用语

(1)称谓词:即表示称谓关系的词 第一人称:“本”、“我”,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如:部、委、办、厅、局、厂或所等。第二人称:“贵”、“你”,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一般用于平行文或涉外公文。第三人称:“该”,在应用文中使用广泛,可用于指代人、单位或事物。如:“该厂”、“该部”、“该同志”、“该产品”等。“该”字在文件中正确使用,可以使应用文简明、语气庄重。(2)领叙词

领叙词是用以引出应用文撰写的根据、理由或应用文的具体内容的词。常用的有:

根据□按照□为了□接„„□前接或近接„„□遵照□敬悉□惊悉„„收悉□„„查□为„„特„„□„„现„„如下

应用文的领叙词多用于文章开端,引出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指示的根据或事实根据,也有的用于文章中间,起前后过渡、衔接的作用。(3)追叙词

追叙词是用以引出被追叙事实的词。如: 业经□前经□均经□即经□复经□迭经

在使用时,要注意上述词语在表述次数和时态方面的差异,以便有选择地使用。(4)承转词:又称过渡用语,即承接上文转入下文时使用的关联、过渡词语,有: 为此□据此□故此□鉴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总之(5)祈请词:又称期请词、请示词,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与希望。主要有: 希□即希□敬希□请□□望□□敬请□烦请□恳请□希望□要求 使用祈请词的目的在于造成机关之间相互敬重、和谐与协作的气氛,从而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

(6)商洽词:又称询问词;用于征询对方意见和反映,具有探询语气。有: 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是否妥当□是否可以□是否同意□意见如何

这类词语一般在公文的上行文、平行文中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确有实际的针对性,即在确需征询对方的意见时使用。

(7)受事词:受事词即向对方表示感激、感谢时使用的词语。如: 蒙□承蒙 属于客套语,一般用于平行文或涉外的公文。

(8)命令词:即表示命令或告诫语气的词语。以引起受文者的高度注意。如: 表示命令语气的语词有:着□□着令□特命□责成□令其□着即

表示告诫语气的词语有:切切□毋违□切实执行□不得有误□严格办理(9)目的词

目的词即直接交待行文目的的词语,以便受文者正确理解并加速办理。用于上行文、平行文的目的词,还须加上祈请词,如: 请批复□函复□批示□告知□批转□转发

用于下行文,如:查照办理□遵照办理□参照执行 用于知照性的文件,如:周知□知照□备案□审阅(10)表态词:又称回复用语,即针对对方的请示、问函,表示明确意见时使用的词语。如: 应□应当□同意□不同意□准予备案□特此批准□请即试行□按照执行□可行□不可行□迅即办理

在使用上述词语时应对公文中的下行文和平行文严加区别。(11)结尾词:即置于正文最后,表示正文结束的词语。用以结束上文的词语。如:

此布□特此报告□通知□批复□函复□函告□特予公布□•此致□谨此□此令□此复□特此 再次明确行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如: „„为要□„„为盼□„„是荷□„„为荷 表示敬意、谢意、希望。如:敬礼□致以谢意□

使用这些词语,可以使文章表述简练、严谨并富有节奏感,从而赋予庄重、严肃的色彩。3.其他要求

(1)注意词汇意义

词义的轻重(伤害、损害、危害)范围的大小(事情、事故、事件)适应的对象(爱护、爱戴(2)注意色彩意义

感情色彩(果断、武断)

语体色彩(一起吃中饭、共进午餐)民俗色彩(死、永眠、圆寂)

修辞色彩(领土、山河,兄弟、手足)(3)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4)造好句 运用书面语句式

(1)大量使用介词结构和复杂的偏正结构句式,常用宾语提前句式,多用陈述句,少用感叹句、疑问句,多用较复杂的单句,少用多重复句,少用口语句式(5)应用文数字的使用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1)世纪、年月日:公元前8世纪 20世纪80年代 公元前440年 公元7年 1994年10月1日

(2)年份:1990年不应简写作”九0年”或“90年”

(3)时分秒:4时 15时40分(下午3点40分)14时12分36秒/ 04:00(4时)15:40(15时40分)14:12:36(14时12分36秒)

(五)应用写作的学习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要学好本门课程,应当注意以理论为指导,以例文为借鉴,以训练为中心。

2、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

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必须全面提高修养,即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的修养。

三、总结

四、作业:多看一些书籍和杂志,领会应用写作特点及语言特色

(一)选择题(每个选择题有4个备选答案,其中至少有1个是正确的。)1.下列词语表示“征询”的有: A。

A.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是否同意 B.蒙、承蒙、妥否、当否、是否同意 C.敬希、烦请、恳请、希望、要求 D.可行、不可行、希望、妥否

2.下列词语表示“期请”的有: C。

A.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是否同意 B.蒙、承蒙、妥否、当否、是否同意 C.敬希、烦请、恳请、希望、要求 D.可行、不可行、希望、妥否

3.记叙要素齐全的是下列哪组? C。

A.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话、情节 B.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对话 C.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D.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情节 4.论据可简单地分为两类,这两类是 AB。

A.理论论据 B.事实论据 C.直接论据 D.比喻论据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有什么区别?

(1)社会作用不同:应用写作具有直接的功用性。它主要是用来办理事务、用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而文学写作不以直接办理事务为目的,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宗旨。

(2)应用文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是有区别的。应用文完全排斥虚构和杜撰,要求所依据的材料真实、准确、内容实事求是。文学作品要求的是艺术真实,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发展趋向,因而不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大胆进行艺术虚构。

(3)语体风格不同:应用文的表述要求准确、不产生歧义,简明精练,具有平实的特点,对积极修辞的方式,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衬托„„等使用有一定限制。而文学写作,多用各类积极修辞的方式,语言鲜明、形象、生动,以达到特定的艺术目的。

(4)思维方式不同:应用文写作在思维方法上更侧重逻辑思维,而文学写作侧重于形象思维。

(5)体式不同:一般的应用文多数有惯用格式,其中国家机关行政公文具有规范格式。应用文的格式具有使用的稳定性,所以要求写作时根据各类应用文的不同,遵守各自的惯用格式和法定规范格式。而文学写作,除了旧体诗词,一般没有惯用格式。2.应用文的主题有哪些要求?

(1)主题正确。要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主题集中。应用文要集中表达一个主题,重点要突出。

(3)主题深刻。应用文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规律,提出推进社会发展的有益见解。(4)主题鲜明。应用文的观点必须明确。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鲜明,表述要清楚、明白,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3.怎样理解应用文语言“得体”的要求?

得体,指应用文语言要适应不同文种的需要,说话有分寸、适度。例如:撰写公文其用语就应当符合公文的行文关系、使用范围与作者的职权范围(地位与身份)。上行文,用语尊重、简要,体现出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负责的精神;平行机关之间行文,要体现诚恳配合、自愿协作的态度,用语谦和礼貌;下行文,要体现出领导机关的权威与政策水平,用语明确、具体,分寸得当;通告的用语宜通俗、明白,尽力避免生僻难懂的词语、典故及专业术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文件,更要注意词语平和而有礼貌,表示出热诚服务的愿望。

(三)运用应用文专用词语填空: 1.××省××局:

你 局×字〔1983〕第073号请示 已收到,经与××部研究 答复 如下:„„

2.据 部领导指示精神,•我局会同××司××办公室抽调×名同志组成了“××事件调查组”„„

3.《××××办法》 经 厂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 参照 执行。

4.„„以上意见,如 无不妥,请 批转各部属院校。5.„„为了„„的需要,特 颁发 如下指令。

6.承蒙贵 局大力协助,•我校×××研究所各项筹建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

7.×××来函 已收悉,关于××一事,我部完全同意 你 局意见„„ 特此 函复。8.„„以大力协作 为盼。

9.以上所请 如无不妥,以迅即 批复 为盼。

10.该 生 是 我校××系××专业××级学员„„ 11.针对 该厂此类错误做法,上级有关部门曾多次行文,责令 其有关领导迅即查清问题,限期纠正错误。

12.获 悉 贵 总公司成立,谨表 贺忱。13.以上命令 立即 施行,不得 有违。

14.以上通令,应使全体公民 知晓,切实 遵照 执行。15.随函附送《××××情况统计资料》一份,请 查收。16.根据 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 会同 有关部门,对农村电网改造工作进行了研究。

17.为了 进一步提高我省企业管理干部的管理素质,决定对在岗企业管理干部有计划地进行培训。经 征得四川省行政管理学院同意,拟 委托 该 院举办企业管理专业班„„ 18.以上请示,望予 批准,并列入一九九一年招生计划。

19.为了 防止计算机2000年问题,经 国务院批准,现 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20.遵照 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现 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文处理等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 转发 给你们。

四、布置作业

下载1.写作绪论.ppt.Convertor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写作绪论.ppt.Convertor.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ppt.Convertor(精选五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教师: 张建成教授 所属院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邮箱: 电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54......

    应用写作《第一章绪论》考试试卷

    应用写作测试题 满分:200分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犹如没有机器的凭借不能生产,没有笔墨的凭借不能写字一样,没有应用文的凭借就不能处理公私事务。这应用文具有______......

    应用文写作绪论教案(共2篇)

    篇一:第一章应用文写作绪论 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应用文的概念及作用 2.学会使用应用文的习惯语言,正确使用应用文的材料 3.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理解学......

    公务员法.ppt.Convertor

    人事行政---公务员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

    合同诈骗.ppt.Convertor

    建筑法规 陈战利 Construction Code 案例分析 孙某原是甲厂的一名业务员,现已被开除。孙某对甲厂怀恨在心。某天,孙某在外地遇见乙公司经理,便以甲厂名义与乙厂签订了一份购销......

    写作话题分解17 感恩与道谢.ppt.Convertor

    一、话题“基础”词汇 感恩与道谢 thank感谢(adj.thankful) appreciate v.欣赏;感激(n.appreciation) generous慷慨的(n.generosity) grateful感激的(n.gratitude) sincere(ly......

    绪论五篇范文

    绪论 教学任务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明确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2.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掌握稳态、兴奋性、反应和适应等......

    绪论课外阅读(本站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课外阅读资料 1、马克思(1818—1883)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主要理论贡献是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