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资料
海鸥老人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地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四百多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三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
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1)
630209
海鸥老人 2009-2-7 15:21:15 124.78.216.* 举报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地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四百多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三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
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
第二篇: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辩论资料)
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
1.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大步走向“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面对城市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除了法律的监控之外,我们需要以涵盖公民素质、公民精神等在内的契约理性来维持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履行社会责任。
信任的断裂,加剧了道德的沦落——“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对此进行泛泛的道德倡导于事无补,应该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社会信任的纽带,才能实现根本上的道德救赎。
“安全宝典”
第一步要通知其家人、亲友前来处理。
第二步要问清老人的姓名和子女职业。
第三步要让老人签署“自愿接受救助的声明”。
第四步要寻找救助老人的目击者证明,之后才能将老人送往医院
2.扶是应该的,是人的善良本性。不扶是怕惹麻烦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自私行为(如同范跑跑)。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然后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的损失,那么这个正确而又必须的事情我们就不去做了吗?危难之处显身手,关键时刻才能证明一个人是英雄还是狗熊。人性的光辉正是在特定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其伟大。我扶,我自然就会有勇气去面对或承受哪怕是莫须有的诬陷。
不扶是道德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
扶才是全社会真正应当弘扬和加以保护的正当光明行为。
那些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畏首畏尾不敢扶的人是真正的小人。
真的是自己撞倒老人而反说是自己扶起老人的东西,与那些得到帮助却反而诬陷好人的东西,统统是该下地狱的魔鬼。
3.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传统是一定要传承的。所谓身正不拍影子歪。做人要坦坦荡荡。徘徊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对以法律惩罚第三者的思辨
反方说:“用道德来绑架别人,以道德的名义来攻击别人,本身就是不道德。”
正方说:“对不道德的人去讲道德,那是道德的扭曲,坚持正义就得对敌人如秋风扫落叶残酷无情。”
反方说:“按照法律法规无禁止的行为即为许可的行为,我不扶老人是我的自由和权利。”正方说:“法律法规是建立在道德标准上的条文,法律法规没明文规定的并不是我们不该去做的,只能说缺德人恬不知耻假法律之名钻了法律的空子。”
反方说:“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这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
正方说:“本能是动物的本性,人之所以高于动物正是因为人有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
„„
王浩问:“你要是没撞她为什么要扶她?”代表神圣庄严法律的法官都这样认为了。彭宇应该反问:“看到小偷偷别人的钱又不是偷我的钱,我是不是充耳不闻?看到歹徒打伤路人抢劫,反正不是抢我的财物,我何必要去管他?洪水还没淹到我家,我为什么要去防洪?地震没震到我家,我为什么要捐款?敌人没打到我家,我为什么要上前线?„„试问
法官大人还有没有一丝正义感,公德心,爱国情?”真痛恨如今中国的法官竟是如此的垃圾!
不扶是道德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扶才是全社会真正应当弘扬和加以保护的正当光明行为。大家应该是一如既往地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别让几个偶发的反面事例误导。为什么吴志攀的“撑腰体”这么红火?证明还是邪不胜正,放心去做你认为正确的正义行为,人心才会传播出温暖和爱,社会才是和谐美满。那些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畏首畏尾不敢扶的人是真正的小人。正方观点(1)
该扶!
且不说你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任何一个心存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传统美德,这是文化;行动已不便的老人不小心跌倒,过路的扶起,这是人之常情。助残扶老,是一个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产生的意识。
本报21日报道的“广州女扶起老人温暖人心”出街后,“老人跌倒究竟该不该扶”再次引起热议。老人跌倒扶他一把,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为何在中国却成了大事?人们不得不再次感慨:“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需要十三亿人讨论吗?”敢扶,赞扬;不敢扶,体谅,在网友评论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是一份对老人想扶却不敢扶的无奈。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在很多人对跌倒在地的老人不敢伸出援手的时候,18日晚,两名勇敢的本地后生女给出了自己肯定的答案。此举,却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感叹,两名广州女孩微不足道之举,却让他们看到了社会道德的曙光。
有网友指出,扶起跌倒的老人本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好事,缘何现在人们却“大惊小怪”?网友Yoyo说:“本来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阿婆跌倒,上前扶起本是理所当然。但是在中国,却变成了一条新闻,真是令人震惊。”
“本来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但因为现在的社会和之前的几件反面事件让人们惧怕帮助老人家会惹祸上身,从而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墙,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件事只不过告诉大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丑陋的。”网友“順閣源物業”说。不少网友指出,正是在一系列反面事件的持续发酵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好事才会变得如此“难能可贵”。
在不少网友对女孩扶起老人表示肯定的同时,有部分网友却表示,怕扶皆因担心“好心没好报”。网友“蛙蛇”说:“不是我们没有良知,人人都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意识想扶。但是不敢啊,人心险恶啊!”有网友甚至直言:“不是不想不扶,而是不敢扶,如果阿婆耍赖,那女孩岂不是有口难辩?”因此,有网友建议,如何设立一个法律体系保障帮扶人和被扶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更有网友别出心裁地提出,扶起跌倒老人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网友“闲庭信步”说:“最好帮忙打112叫救护车,因为老人摔倒,情况比较复杂,就算不会出现当事人或家属反咬一口这种情况,也可能因为护理不当帮倒忙,到时好心办坏事,就不好了。精神可嘉,但我认为处理欠妥当!”网友“天助自助者”说:“试问网友,有几个真正懂得人工呼吸,懂得灭火常识,懂得野外求生,懂得意外受伤自救?所以,当我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蛮干是急症施救的大忌。”
赵广军:扶人前先拍照
不少知名人士也参与到大讨论当中。
全国道德模范、广州市赵广军生命热线的主持人赵广军表示,扶人前要学会保护自己,“我觉得做好人好事并不意味着不保护自己,既然这样的事例出现了,我们就应该应对、反思,不要轻易牺牲自身名誉和利益。”志愿者在施救时应保留“三张照片”。即拍一张老人跌倒的照片,找路人拍一张自己和跌倒老人的照片并留下路人的联系方式,等120救护车到来后让护士拍一张照片,以此存证,被诬陷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此外,赵广军还从法律层面上呼吁政府能够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应专门设立一项“诬陷罪”,对好人形成保护机制,能大大提高社会风气。
对此,知名媒体人马志海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老人摔倒了,路人扶一下,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现在居然成了赴汤蹈火的壮举登上了报纸头条!“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是无价的,用利益的换算去衡量人的生命价值,这本身就是无耻的,因此,连这样的讨论都是无耻的。”但这种无耻的讨论却越来越多,“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就是一例。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却认为,扶还是不扶要看情况。他在微博上曾写道:“不要急于扶起,这怎么会是冷漠呢?如果你不会救,该救活的给你糊弄不是加速别人死亡吗?所以,大家不要浮躁,学一点医学常识不会害你的,更不会害人。”
上海: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9月2日下午4时许,一名拄着拐棍的老人在上海市黄浦区尚文路中华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满面。尽管当时有许多路人看见,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老人起来,大家只是在一旁围观。大约过了10分钟,才有一名路人报警。老西门派出所两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民警联系120救护车,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救护,并随后联系到老人的家人。88岁老人摔倒无人扶窒息身亡
事发湖北武汉 现场离老人的家不到百米 一个小时后家人赶到为时已晚
早报讯 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李大爷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8旬老人早高峰时摔倒无人敢扶 警辅路过救起获赞
3月4日清晨,苏州市高新区浒墅关镇惠丰花园内,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不慎摔倒在地,有不少路人经过却无一人上前搀扶。直到路过的派出所警辅发现,才将老人扶起并送往附近医院。
当天上午7时30分许,家住惠丰花园的顾老伯独自外出,不料因雨天路滑摔倒在地,一时竟爬不起来,老人的脸部还被摔碎的眼镜玻璃划伤。小区内过往的人流熙熙攘攘,却没人敢扶。休班在家的警辅杜勤华开车经过,看见倒地受伤的老人,立即下车拿毛巾为其止血,并驾车将顾老伯送医救治。经医生诊治检查,所幸老人并无大碍
8月10日早上,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名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
扶,引骑车经过外国女子大骂。
第三篇:送老人
送 老 人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二中 王前保
腊月廿四日,我参加了一次送老人的葬礼。
腊月廿三,住在我们楼下的刘老师的老母亲杨奶奶88岁去世了。杨奶奶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晚年在刘老师的地下室住,吃饭是刘老师送,自己的零花钱是靠自己在学校拾废纸、废塑料品卖钱。前几天还在学校请客的地方捡废品,不料,廿三早上就去世了。杨奶奶子孙满堂,又寿终正寝的短暂,真是前世修来的福。
廿三日中午,刘老师就接我们这一层楼的9人做丧夫(我们这里把给老人送葬的人叫丧夫)。我们这里农村的接人做丧夫,讲究要挨家接,中间不间断,(当然中间有人不在家的情况除外),一般接8到10人。我们学校也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习俗,哪一栋的老人去世了,就接哪一栋的人帮忙给老人送葬。
廿三日下午五点,刘老师接我们丧夫吃饭,丧夫一般单独坐一桌。还接了乐器班(我们这里叫六合班,因是六个人打乐器),还接了一个腰鼓队。吃罢晚饭,六合班的锣鼓打得震天的响,接着是18人的腰鼓队的边打边跳,精彩纷呈的花样,让人目不暇接,疏密有致的锣鼓声让人感到悦耳动听。
杨奶奶生前在刘老师的地下室住,死后在地下室出榻。地下室门前,搭起了一个孝棚。孝棚上挂着巨大的横幅:“沉痛悼念刘府杨老孺人”。杨奶奶直挺挺地躺在榻上,盖着红色的锦被,头枕着仙鹤枕,面容满是皱纹,如桃核上的皱纹,仍像活着的平时那样安静。她的身旁是几个女儿在陪伴。靠近杨奶奶的头部,是道士先生正在给老人明路。(明路意思是道士先生给死者指明从地府到仙界的道路。)他左手拿着孝单,右手舞动着纸飘带(用一根细木棍,棍上系着一张长条纸,纸上写着一个什么字),咿咿呀呀地念叨着孝子贤孙的名单。我以前还看到过有几个在旁边唱着孝歌的,也有的接人唱丧歌。可能是刘老师的俭省了。
这时,我们丧夫也有任务。一是做许多骨头棒子,明天好让孝子贤孙拿着给老人送葬。原先用麻梗做,在麻梗上缠绕着白色或黄色的纸。现在没有麻梗,就只好用竹子代替。先把粗竹子锯断,再劈成细条,然后用白纸或黄色缠绕。二是做孝帽。把纸盒裁剪成头部大小的框子,用订书机定好,再用粘胶粘好,然后在上面用笔写上“孝”字。三是摸清孝子贤孙的名单,好明天送葬时点名索要烟。我们找道士要了孝单。抄上亲属的名单,又与知宾先生的礼簿核对。
第二天早上9点,我们吃了早饭,到殡仪馆装来殡棺。拆去治丧的棚子,把殡棺抬进地下室,让道士入殓。道士又像先前咿咿呀呀念着孝单,然后把一个碗对地上摔得粉碎。我们丧夫将殡棺抬出去,在门前用粗绳绑好。
这时,锣鼓声,腰鼓舞此起彼伏。然后开追悼会。我们要孝子贤孙戴好昨天做的孝帽,分发骨头棒子,还要他们搬花圈。等追悼会开完,我们丧夫喊着孝子贤孙的名字,要他们表示对老人的孝心,对丧夫送老人上山表示感谢。向一个个要烟。亲孝子孝孙都是给的蓝色的“黄鹤楼”,关系疏一点是红金龙,有的没有做准备的就那出100元。有一些亲属我们不认识,喊了他的名字,却找不到他,即使是他自己准备了一条烟,也不拿出来,这样就产生了“漏网之鱼”。
接着,我们丧夫将杠放在肩上,一起拍棺木,大喊一声:“哦——呵——!”抬起棺木,其他孝子贤孙就跟在棺木后面走,只有刘老师和一个弟兄两个孝子,一个端着杨奶奶的遗像,一个端着杨奶奶的灵位后退着走,他们的两旁都用两人搀扶着,以防他们摔倒。
在我们抬起棺木时,顿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六合班的锣鼓敲起来了,腰鼓队的鼓打起来了,舞跳起来了。在学校到公路的300多米的路程中,沿途放的鞭炮都是学校的各家各户送的。
到了公路上,有殡仪馆的车接,我们四人将殡棺抬上车,五人到老人葬的地方去用砖砌墓。六合班、腰鼓队和部分家属也上了灵车。一人在沿途撒纸钱,是为死者买买路钱,一人在车将要过桥时放鞭。许多花圈、孝帽都用一辆车装到殡仪馆,只留骨头棒子和两个花圈运到墓地。
到了殡仪馆,还要排队火化。腰鼓队下车又打了两场。家属到殡仪馆办好手续,买了骨灰盒,等一个多小时,老人的骨灰出来,用骨灰盒装好,再返回到墓地,将老人的骨灰盒放入小墓地。然后又把老人的灵位抱回家,供到家里。
这是我第一次做丧夫的全程经过。我想,人们应尽量在老人在世时尽孝道,在老人去世时简朴一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第四篇:飞跃老人院
《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把焦点放在了影视作品中很少提及的、我们在生活中也不多关注的老年生活,并把环境设定在一家老人院。我们看着老人们经历各自的大半人生后因为不同的原因住进老人院,在这里度过日复一日的老年生活,不禁思考:当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老去时,要以怎样的心态和面貌离去?
老周是电影里的核心人物,他组织老人们排练节目、参加比赛,并策划了一场飞越老人院的精彩戏码,为大家孤单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也是老周,身患绝症,父女分离,硬撑地努力只是为了到日本与女儿见上上一面。而他的朋友们,每个人的故事都相似却有不同,因为钱被儿子视为仇人的老葛,因为财产分割而神志不清的老金,因为嗜酒儿子难以忍受的老林......老葛半夜在卫生间哭着说出的那一句:“我这一辈子怎么就混成了这个样子?!”让人几欲落下泪来。把老人们的故事铺陈来看,大部分的无奈都与子女有关,人这一生不过就追求个家庭美满生活幸福,却往往事与愿违,恍然间就走到了生命尽头,才发现自己竟然孑然一身一无所有。
电影的背景在一家老人院,造就了人物的典型性,虽说老人院禁锢了老人们,但作为一个机构,院方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所以我仅将重点放在子女与父母之间上。电影中老葛和孙子说起的父亲与儿子的故事,我们很多人都听过,当一个老人娓娓道来地时候,才真正体会了其中的含义。父母之所以被我们称为父母,不仅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还因为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从小到大父母给了我们很多成长中需要的东西,容忍着我们的脾气,但父母并不是工具,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和脾气,他们给予我们的并非是应该的,而是出于爱。所以,当我们长大以后,需要回报地,是尽量同等值的爱。是我们能给父母什么,而不是父母能给我们什么。(参见老葛与他的儿子)如果只是想要利益,这个世界有很多方法供我们去选择,为何只是把目光锁定在父母身上?是我们太贪婪还是父母太善良?(参见老金和他的子女)总说老小孩老小孩,老去的父母与儿时的我们一样,是很容易满足的,有食物、有一张床、有人一起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忙,这就够了,如果你觉得他们太过麻烦或者太过执拗,何不回头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是有多么麻烦,而且总是很有个性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来吸引别人的目光?(参见老林和他的儿子)说到底,只是“将心比心”四个字而已,可是太难了。
老人院的围墙上刻着一句话: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是啊,那我们所期待的老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已经想过,不妨先让我们老去的父母过上这样的生活。
第五篇: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孝敬亲人
尊敬老人,孝敬亲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尊老孝亲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老年人,在他们身强体壮、最有能力的时候,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他们用双手铸造成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厦,他们用辛勤劳作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始终如一,他们无怨无悔。如今,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全社会的人都应该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
尊敬老人,从身边做起,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放学或是下班回家,亲切的喊一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周末休息,常回家看看,跟老人谈谈心,帮老人捏捏肩膀,锤锤后背;放长假的时候,带着老人逛逛商场,买几件衣服,或是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散散心;老人生病的时候,多打几个电话,陪几次床,让老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康复,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爱;过年过节的时候,陪老人串串门,走走亲戚,让老人为有我们这样的子女而骄傲。尊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何时,我们都该尊敬老人,孝敬亲人,感恩父母。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成家立业的大人,父母为我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消磨了多少的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的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照亮了他人的前程。二十多年的成长岁月,消逝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花费了多少人的辛勤耕耘。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那些为我们付出过的人,是他们的无私造就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感恩是发自己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人为我们付出的不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记得小时候,由于吃花生太多而全身抽蓄,死死地咬着嘴,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指伸进了我的嘴里,任凭我的牙齿咬得她生疼,母亲的爱,拯救了我的生活,让我差一点陷入黑暗的未来重新光明起来,母爱是伟大的,每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她都会挺身而出,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温暖。
当我们吟诵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想起生我们养我们的伟大父母,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浇灌着我们,为我们挡风遮雨,让我们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用自身最珍贵的经验教育着我们,用最无私的爱心和最无限的关怀养育着我们,用最好的智慧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用最美好的品德陶冶着我们的品格,用最无尽的热情与真诚感化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他们倾其一生,将我们养育成人。然而,终究有一天,我们的爸爸妈妈不再年轻,行动不再方便,腰杆也不再挺直,他们再也无法用双手给予我们想要的一切,他们孤单地看着日出日落,他们安静着数着未来的日子,他们静静地坐在窗前,等待着,等待着子女的归来,期待着能够得到子女的关爱,能够得到心灵的安慰,这个时候,我们怎能忘记尊老孝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怎能忍心看着他们一个人走着自己为数不多的日子……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占第一位的品德,是做儿女的必须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孝顺的品德都不具备,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又怎么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呢?
对于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并不是要我们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多给父母一些关爱,让父母的生活多一些色彩。有时候,孝顺并不代表你给了父母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父母的年纪大了,他们要的并不是银行里的存款,也是不是昂贵的衣服,更不是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他们要的很简单,清晨醒来的一个电话,周末回家的一次陪伴,都能让他们非常满足。他们一直都希望,我们还可以像小时候那样,每天围在一起吃饭,即使饭桌上只有馒头咸菜,他们总是在渴望,我们还可以每天在家里,吵吵闹闹不停息,他们一边期待着我们快快长大,快快成家立业,一边又害怕着我们越长越大,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一边无休无止地将他们全部的爱都给予我们,一边又担心给我们的宠爱太多,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会因一丁点儿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就是这样,矛盾着,纠结着,给的少了怕不够,给的多了怕宠坏。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付出了太多太多。如今,他们累了,真的累了,他们也需要一把椅子坐坐,停下来,休息一下,他们的心疲倦了,也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抚。我们再也不该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更不该对父母的无私付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我们该做的是用我们的行动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知道曾经的那些付出终会有所回报。他们累了,给他们一把椅子,坐下来,帮他们揉揉肩膀,锤锤后背;他们渴了,为他们倒一杯热茶,润润喉咙;他们孤独了,多陪陪他们,陪他们说说话,下下棋,让他们的晚年沐浴在欢乐与幸福中,就像曾经他们给我们的童年一样!
感恩是有意义的,只有爱才能让这个世界不停地旋转。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记住,要尊敬老人,孝敬亲人。
三河市第七小学符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