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小城三月》中的情、物、人
论《小城三月》中的情、物、人
《小城三月》是被誉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的一篇回忆性中短篇小说。1941年夏创作于她独居香港的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半年之后在病痛的折磨中孤独死去。这篇萧红一生创作的绝唱是在其经历了人生巨大的颠沛流离,饱尝了生活与爱情的不幸之后写出来的,无疑饱含了沉重的孤寂与悲哀。文中的哀情、乐景、不幸的人在同一个时空下相融交错演绎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春天,易逝的温暖背景。
《小城三月》由春天开篇,由春天结尾。这里的春天和其他地方的春天有所不同,萧红用她朴素淡雅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特具北方特色的北国之春图。首先是“原野”,“绿”的原野带给读者视觉上的辽阔之感。其次是“原野”上的“草儿”,“它必须是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这无疑表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向上的态度。孩子们在原野上玩耍,天气一天一天渐暖,日子一天一天有意思。诗意的北国之春在萧红笔下栩栩如生,温暖的春天下,一切都是氤氲暧昧的。但这并不是小城三月之春的全部,真正充满活力的春天,从“春天的呼唤”开始。“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这似乎注定了翠姨的爱情要经过一场暴动,而翠姨就是那个参加解放的人。省略号的出现,让读者看到这个春天的不平凡,在春天里孕育的那个故事的不平凡。春天也并没有翠姨的逝去而变得悲切寒冷,文章结尾,以翠姨坟头上的草粒发芽来告知另一个春天的到来。翠姨坟头草芽的青,和坟前跑过的山羊的白,构成一幅素洁清雅的图景,像彰示着翠姨一生的平凡,彰示着时间对她的遗忘,翠姨的死并没有造成这个世界多大的不同。悲凉之感从指尖直逼眼前。春依旧是温暖的,短暂的。姑娘们仍在备着自己春装,只有我期盼着载着翠姨的马车,只是再也见不到。乐景哀情,哀更哀。
翠姨。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这正是翠姨像“有钱人家的小姐”的形象。大家闺秀一样的翠姨却没那么好的身世,她没读过书,她是一个人的未婚妻,她还是再嫁寡妇的女儿,这是她一直记在心里的结,连绒绳鞋没有买到时也说“我的命,不会好吧。”但是大家闺秀的戒律却禁锢着她,温婉娴静的翠姨像坐在轿子里偶尔窥视街上行人的出街的小姐,对于喜欢的东西不会大方的接受,而是要等到许多人都开始采办了,才稍稍有些动心。她是很喜欢绒绳鞋的,但是却等很多人开始采办了才开始去找。错失了之后徒留悲伤。翠姨爱美,爱得矜持,美得不俗。翠姨从来不擦胭脂的,但翠姨最美的一次是去参加族人的婚礼那次。不但擦了胭脂,还穿了作为新量子准备的蓝色缎子满是金花的夹袍。漂亮得像棵新开的腊梅。翠姨的美是得到大家的认同的。但那美却也充满凄凉的色彩,人们开始是羡慕,随即冷落起来。翠姨命运的悲哀不是那美可以盖过的。
翠姨和绒绳鞋
文章的第一节除了一句“我有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并没有再写翠姨与堂哥的爱情。而是由翠姨和她妹妹“完全不同”的性格,翠姨妹妹对市上流行的东西,不大加以选择,做起一件衣服就赶快穿在身上,而翠姨则是等到许多人都开始采办了,才稍稍有些动心。翠姨妹妹奉行的是应有尽有的原则,而翠姨则精挑细选,慢慢考察,找最和心意的。对于绒绳鞋就是那样,也许她心里边早就已经喜欢了,但没有很快去买来,她在等,等世人都去买,她才敢稍稍动心。她对新事物是持观望的态度,她好奇,但又克制着自己。翠姨是深爱着绒绳鞋。第一次去买,没有找到好看的,到最后一家,只有几双非小即大,颜色不好看的,但翠姨有意要买,足见她对绒绳鞋的喜爱。她并没有放弃,但是又没有告诉其他人她喜爱绒绳鞋。只是又提议再去买。第二次去买,没有买到。翠姨是很悲伤的,错过深爱的绒绳鞋,她甚至把这归咎于“命”。“我的命,不会好的。”这是翠姨心里的结,就连她的爱情也是在这结里暗暗生长的。翠姨坚守的喜爱绒绳鞋的秘密,和她坚守自己爱情的秘密一样,她会为绒绳鞋不顾风雪,会为爱情不顾自己的身体,那是在受难。“我”是从心里希望她得救的。
关于订婚
翠姨妹妹订婚了,她因此变得“阔气”起来,但翠姨并没有羡慕的心理,也不去考查妹妹阔气起来的原因。翠姨对订婚是没有向往的,她不觉得妹妹的丈夫好看,由此看来,翠姨和现在女生一样是会考虑自己未来丈夫的长相外貌的。金钱对她没有多大的诱惑力。翠姨的订婚是封建婚姻制度向她射出的一支箭,要了她的命。对于自己的订婚,翠姨似乎没有表现出多少的意见和看法,她是不能拒绝的。但是她是看不上自己的未来丈夫的,他“又低又小”不是翠姨喜欢的样子。翠姨是难过的,对于这桩父母定下的婚约,她是在逃避的,远远的推着。但翠姨也因此变得很有钱。有钱之后的翠姨变得阔气起来,流行的衣服和耳坠子是几件几对的买,也是少数的最先穿高跟鞋的人。翠姨因有钱变得更加会打扮自己,因此风光了一阵。订婚带给她物质上的富足并没有打动她的心,她的心始终在那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洋学生堂哥身上,堂哥是风度翩翩的,他念过书,他有良好家庭背景,有礼貌,在翠姨心里是个美好的绅士形象,她对他是深深的痴恋的。在打完网球后也会痴痴凝望哈尔滨。哈尔滨,不仅是一个大地方,那里思想是新的,翠姨凝望的不只是那座城市,更是对新思想的渴望,翠姨是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也正是因为接受新思想,才会不满意自己的婚约。翠姨被定下的婚约是她将自己对堂哥的爱隐藏的另一个原因。
翠姨爱的表达
文中翠姨和堂哥第一次会面是在大家第一次一起玩乐器的时候,翠姨会多种乐器,却在堂哥邀请她来吹箫时跑开了。琴瑟相拥,这种相遇是美好。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翠姨是害羞的。而堂哥对翠姨也许也是有些许好感的,才会久久的看着翠姨离去的帘子。
黛玉的心情
翠姨的自艾自怜,幽静凄清的美丽,温婉娴静的性格让我们感觉似曾相识,她和我们熟知的某个女子是很像的。文中伯父开玩笑的说翠姨是林黛玉。正是颦儿,翠姨的性格也是和她相似的。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想到《小城三月》和《红楼梦》的诸多相似之处,相似的情节相似的结局。只是黛玉对宝玉的爱,宝玉是知道的,翠姨对堂哥的爱,堂哥是不知道的。黛玉之死,是带着对宝玉的绝望,翠姨之死是对爱情的绝望。
念书。翠姨最终是念了书的,让她那么执着的想要念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翠姨喜欢在学堂念书的“我”,她认为念了书的就能比她明白很多事,念书能使人明白事理。其次,促成翠姨执着念书的根本原因是对哥哥的爱。堂哥是在哈尔滨那样的大地方念书的人,翠姨从她听到的故事里得知男学生是看不了那些不认字不是是女学生的人的。本来自己的身世就不好加上没有念书,翠姨更加自卑,对堂哥越是爱慕越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再次,因“林黛玉”事件,翠姨真正想到读书。最重要的直接原因是翠姨想借念书推迟出嫁的日期。
病。翠姨病倒是在接到婆家要娶她的消息后。翠姨的病是心生的,对结婚的抗拒,对堂哥的暗恋的苦闷与坚持。虽是病了,但仍要为嫁妆忙碌的。在哈尔滨买嫁妆的时候,翠姨受到男学生们的尊敬,那是她此生所没体会过的,所以相对比下,更不愿意嫁给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的。在翠姨病后,堂哥一共去看了翠姨四次。第一次,是跟着“我”的母亲,在谈到自己嫁过去的时候,翠姨只是“笑笑”,不去“我”家。翠姨是意识到自己必须嫁过去的,但是极不情愿,对于自己心爱的人,她又不能表白。哥哥再去看翠姨的时候是说去看外祖母的,而且不敢表达自己对她的关心。翠姨病得更严重了,是因为听到婆家听说她病了要马上娶她。翠姨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希望自己早点死,以死来拒绝出嫁,足见翠姨的决心。哥哥最后一次去看翠姨,也是他们第二次最后一次单独相处的时候。翠姨终于表白出了自己的情感,她拉住哥哥的手大哭。那哭是无奈的,悲恸的。她哭的是自己不好的命,哭她对哥哥的爱,哭是她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自己的爱情激烈的表达。在人来的时候,翠姨又只是笑着,向哥哥道别似的,交代她对姐姐的感谢,对自己人生的绝望。翠姨是病死的,其实那病是她自己求来的,是她死亡的一种平常方式。若不是病,她也会以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拒绝母亲安排的婚姻。
哥哥
哥哥对翠姨是爱的。只是他自己从未承认。从第一次望着翠姨跑开后的门帘,他只是把那份浅浅的爱深深的埋在心里。他平常对翠姨没有什么不合常情的地方,除了应有的礼貌以外还有一份对长辈的尊敬。他们第一次单独相处是被“我”发现的,文章没有写他们单独相处谈了什么内容做了什么事,但从之后平常下棋总赢的哥哥这次却总是输的表现来看,翠姨对哥哥是有影响的。在翠姨病后,哥哥去看翠姨,他是关心翠姨的,但没有表现出来,甚至不会表现出他对翠姨的病情的担忧,在人前仍是平常一样。在最后一次翠姨拉着他的手哭的时候,他想的是“不知道现在应该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保护自己的地位。”,他对翠姨的情感是知道的,只是这“地位”拦在他们中间,让他不敢接受翠姨的爱,不敢流露自己的情感。他虽是接受了新思想的洋学生,但仍遵守着封建的等级制度道德人伦。从身份地位来看,他是小地主家的儿子,翠姨是再嫁寡妇的女儿;从亲缘关系来看,堂哥是和我一辈,应该和我一样叫翠姨,他们在一起是不和伦理的。在翠姨死后,哥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是被翠姨打动的,在他的心里,有翠姨的一席之地。至于,“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是因为他没想到翠姨的爱如此深,深到可以用以生命为代价来保全自己的情感。
萧红和翠姨
萧红和翠姨的共同点就是不屈服,敢于反抗命运。只不过,翠姨是以死殉爱,而萧红不仅用实际行动来进行反抗,还创作了诸如《小城三月》、《呼兰河传》这样的经典作品来揭露当时社会制度蚕食人的心灵的本质。
萧红和翠姨都是充满自怜情绪的女性。萧红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女人的世界,感到非常心酸,但同时觉在《小城三月》中,翠姨的这种心态也常露笔端。如买绒绳鞋那一段,“一直到天都很晚了,鞋子没有买到。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以及翠姨见哥哥最后一面的话:“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她们自怜自艾,敏感多疑倔强。她们都是觉醒者。但是她们的出身、教养、性格,决定了她们即使觉醒之后,也无力做出勇猛的抗争。
同是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的两位女性,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念书,而她没有,她想到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所以她总是又许多事务向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见如何”。“……因此她对我很佩服,因为我是读书的。”“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从心底不肯回去,她竟很勇敢地提出来她要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这与当时萧红被父亲张廷举要求完成与王家的婚事是多么惊人的类似!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寻找爱又不断失望的过程,命运只是让她不断地从异乡又奔向异乡。一生孤寂,我行我素,少年时便渴望逃离重重的藩篱,而今重门已深锁,十多年了,一生中再也未曾去推开,故园的风雨只在记忆中浮现。那童年时的呼兰河小城,于此刻孤身痛苦的萧红来说,是一种多么美好温暖的回忆。萧红明白过来,人生中除了冰冷与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此刻她多想向家道一声感谢,说一声思念。“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在世俗的热闹中看到人生悲凉的萧红,感到人世残阳的温暖与光明。
翠姨的一生,是在隐忍和躲藏自己的爱中度过的,她短短的生命并没有看过其他地方的风景,只在狭小的空间里转,她的家和“我”家,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买嫁妆时的哈尔滨。一生平凡,却在最后用生命表达了自己的反抗。对翠姨来说,她的爱情是遥不可及的,她追寻的步伐止步于对自己命运的凄凉认识,她认为自己的命就是不好的。在“我”家热闹的欢乐聚会中,翠姨对自己命运哀怜更加深重,一步步将自己推向绝望的深渊。
《小城三月》是一首哀婉的爱情哀歌。文中的情、物、人相辅相成,哀情呈于乐景中,翠姨的勇敢却是在绝望里表现的。在春天大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像春天那般多姿多彩,而是蒙着挥不开的阴霾。翠姨是“五四运动”后的觉醒者,向往着爱情,自由和幸福,但是她反抗不了封建的婚姻制度,只有在抑郁痛苦中死去。她的爱情就像北国之春,充满生机,却也短暂。
第二篇:小城三月赏析
《小城三月》赏析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小说,描写了旧时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个少女的恋爱、婚姻悲剧。主人公翠姨生活在旧式家庭中,她被家长许配给一个有钱的又丑又小的男人,而另一方面,新思想、新文化的气息吹进小城里,翠姨暗暗地爱上“我”的堂哥,她对自由对文明的美好追求被唤醒,但在这样封建的小城里,她还没有反抗封建旧婚姻的力量,只能把这份爱深埋心中,想爱而不能爱,想反抗又无力反抗,可见这是多大的悲哀啊!最终倔强的翠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糟蹋自己的身体,用死亡来结束痛苦,而至死也没有讲出心底的爱字,她一心渴慕的男子---“堂哥”也不知她为何而死,所以说翠姨既是新旧文化冲突的牺牲者,也是男权意识的牺牲者。
小说对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刻划了翠姨柔美雅致、娴静孤傲的气质特点。
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象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这一段就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翠姨的善良温柔,独具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
文中的好几处都有细节描写,有一处是“我”帮翠姨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坐着马车去买绒绳鞋,尽管翠姨早就喜爱上那绒绳鞋,她从没说出口。没有买到鞋子,便慨然落泪,“我的命,不会好的。”“买绒绳鞋”的故事也为翠姨的恋爱悲剧埋下了伏笔。
“她是出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 翠姨自从订了婚后,常常心不在焉打网球。“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采用球拍遮了一下”,她也时常“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影痴望着”,因为堂哥在哈尔滨读书。这一段作者用含蓄的笔墨写出来翠姨对堂哥深藏不露的爱意。
这些细节描写简洁而传神,把翠姨的内向性格和感伤气质,写得淋漓尽致,她的性格确如小说中人物所云,有点像林黛玉,给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不禁感慨这是一种何等的悲观形象。
此外还通过翠姨的妹妹的对比来烘托描写翠姨。
小说开头描写了北国充满生机的春天:绿色的原野,钻出地面的草芽,咩咩的羊叫,棉花似的杨花,奔放解冻的流冰,这一切都在宣告,大自然的春天来临了。这里“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来呼唤,带来蛊惑„„”这也预示着人生的春天已来临。借此引出下文翠姨哀婉的爱情故事。
小说结尾描写春的短暂,而此时翠姨那凄切的爱情故事早已结束,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坟头已显出淡淡青色。结构上首尾呼应,“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一句,语意双关,富有象征意味。文章结局春天又来了,翠姨却不再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哀伤。
《小城三月》不仅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女性的命运,也反映了女性命运的历史性,具有着永恒的意义。
第三篇:读《小城三月》有感
读《小城三月》有感 1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也向我展现了如此一个社会,如此一种氛围,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而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小城三月》还是《旷野的呼喊》等等都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繁华世界全然不同。它似乎带着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让我去了解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显然,这种笔触与如今商业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萧红女士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人性美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这些青年好好细读的。
萧红女士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小城三月》,一本怀旧经典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香浓四溢,使人回味无穷!
读《小城三月》有感 2
又回到这儿了。
蓝天、绿树、古岸、流水、粉墙、青砖、黛瓦、人家,似变未变,未变似变。稚童的记忆啊,早已湮没洪流中,化作了时光中颗颗尘埃,风吹过,便飘散空中不见了踪影。伸手想要抓住,却再也抓不住了。但那散片中,却隐隐闪现着你的容颜。
笼子缝,笼子缝,笼子中的鸟儿,无时无刻都要跑来,就在那黎明前的夜晚,白鹤与乌龟统一的时刻,背后面对你的是谁?
一个孩子被围在众孩童中,蹲着身子,蒙着眼睛,大声喊着:阿希!
哈哈哈哈,众童欢笑。那个被唤作阿希的女孩子,上前几步,解下孩童头上的.遮眼帘,揉着她的头发,轻叹一声:你就怎么只会猜我呢?偏生还让你给猜着了,你哟!说着点了点我的脑袋,自觉蒙上眼睛,蹲了下去。
其实我知道的,你是故意的,阿希。
远处不晓得是谁,如此粗心大意,倾翻了砚台,墨,便恣意侵占了整片天空,久久不褪。
我被阿希拉扯着向田间奔去,我揉着睡眼,打了个哈欠,囔囔道:阿希,你拉我过来干嘛呀,你知不知道现在天还未亮,真的很困。
阿希没有理会我,继续大踏步向前走,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让我打了个趔趄。
终于来到了田间。
阿希拉着我,背对田间,眼睛不断瞟向手表,喃喃道快了,快了,快了。
阿希将手放到我的肩上,叫我缓缓转过身去,于是,大片大片的白黄相间的我光亮跃入我的眼帘,跳进我的心田里。
这是我承诺你的,紫阳。阿希面朝紫阳,张开双臂,颇有点指点江山之范。
莫名的,我哽咽了。蹲下身,朝着阿希说道谁让你多管闲事。阿希只是默默环住了我,不动了。
四月半,紫阳终放。
今年,却再无紫阳再无你了。
走过,四月半。
读《小城三月》有感 3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八月十五望明月,又是一年月圆时!
月似玉盘,镶嵌在黑缎般的夜幕中,很圆很亮,真是应了那句月到中秋分外明。
近几日,全家都沉浸在欢快的中秋节日气氛当中。特别是今天,刚刚收到小姨寄给我们家的一盒月饼。虽说月饼已经不是一个稀罕物,但千里送鹅毛,礼轻意重,更何况是定居在江苏的小姨亲自邮寄的色、香、形、味俱美的月饼呢?
于是想起了小姨在家的时候。每逢中秋的晚上,万籁俱寂,月色美好,月光温柔,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外婆这时总会把各种口味的月饼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等我们围过来,她老人家这才把圆圆的月饼切成均匀大小的细块,像花瓣一样地摆放着,煞是好看。大人们却并不急着拿着吃,她们聊着天,笑着看着我们争先恐后抢食,欣赏我们那生怕吃亏、狼吞虎咽、津津有味的馋相。
此时耳边似乎回响着我和小姨吃着、闹着,小院洒满了家人的快乐笑声,呵呵!
小姨已离开湖北老家多年,本来说这次能回家过节的她,还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法如愿,外婆的`欣喜也由此变的失落,小姨的心情也是如此,她很想家却不能回乡,只能遥寄月饼表达思念。
此时,我又想起了小姨,只是我无需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描述地那般伤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哈哈,我才不要那么悲伤呢!在这满月的银辉里,在这满格WIFI的小院里,我拿起妈妈的手机,打开聊天软件,拨通小姨的视频电话,喊道:喂,小姨,中秋快乐啊!和你说件事情啊,你的月饼买的太小了,都不够我们吃的啦!
读《小城三月》有感 4
四月,是明媚的阳光,是绚烂的花儿,是少女飞扬的裙袂,是闻到空气中氤氲着各色花香而不由得勾起的唇角。四月,总是能勾起人们无限的甜蜜、欣喜与感动!
林清玄笔下四月的阳光,使每一株草都如翡翠繁生,在土地上写着明日之诗,诗章湛蓝一如海洋;张晓风眼里四月调翻了染色盘,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四月的阳光,四月的树木,四月的人们,仿佛都成了这天地间无言的大美!
作为一名理科生,三月底学考结束,我们的课堂再也没有政治老师勾画重点、历史老师侃侃而谈、地理老师检查作业的情景,再也没有在文综课上打会儿瞌睡、思想意识流舒散片刻的惬意。
四月开始,已正式吹响迈向高考的冲锋号。一轮复习就一大摞资料堆在桌上,每天语、数、英、理、化、生连轴上的高强度学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是准高三生的事实。最是珍惜课间抓紧时间的'小憩,最是感激上课失神被同桌善意的拍打。同一个教室里的我们相伴彼此,一起追梦的青春少年激昂斗志。
我们在四月播种、付出;我们在四月成长、成熟。就着操场边大树上新生的叶,天空中淅淅沥沥的雨,我们沐浴着微风与春阳,追逐各自心中的爱与梦想。
四月的天阴晴不定,像初生婴儿的脸,说变就变。我们时而吹着空调穿着短袖,时而披着冲锋衣,缩着脖子;上一秒暖阳高悬,下一秒就噼啪大雨,着实捉摸不定。宿管阿姨每晚都会更新第二天的温度,提醒我们及时更换衣物免遭冷热之苦,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虽然天气不稳定,但整体回暖,大部分时间都有阳光倾洒。卸去冬装的我们,放学后在操场上奔跑跳跃,恣意挥洒青春风采。我和好友相约在天台上打乒乓球,在高强度的学习之余放松大脑,调节思维,康健体魄,享受运动的快乐。晚自习过后,天色虽暗,操场上依旧有飞奔的身影,凉风安抚空气中的燥热,少年们的活力与激情迸发四溢,在漆黑的夜幕中泼洒出浓墨重彩。
四月天,对于我和好友来说,无疑是一段恬淡美好的时光。中午从小饭桌出来,站在楼道窗边眺望,对面十分有年代感的老式居民楼,没有玻璃的阳台,残缺的红砖墙,凌乱堆放着的木家具,半隐匿在红花后的大猫,都是一帧帧定格在老电影里的画面,静谧、安好。
就像顾城所言,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很美好。一边是青春蓬勃朝气,一边是历史斑驳旧迹,相遇在四月天。
走到宿舍楼下,八角亭边开满各色的花,虽叫不出名字,但还是为花朵的美丽清香而感动。川端康成曾说:如果一朵花很美,我就有理由活下去。如今,这样明媚的四月天,花朵竞相怒放,我们更有坚定生活的理由,关于未来,关于方向。
这样的四月,回味起每一天,都能咂出一点甜,那是快乐、拼搏与汗水的味道。
读《小城三月》有感 5
微风从湖面上拂过,泛起丝丝涟漪,阳光奋力穿过云层的缝隙,直射在一片青葱翠绿上,初出的嫩芽被细细的绒毛包裹着,懵懂稚嫩。惟有夜幕垂临、万籁俱寂之时,借助月亮的点点微光才可见树木的圈圈年轮。
双手捧着滚烫的白开水,白蒙蒙的雾气扑向我的脸,双眼渐渐迷失了方向
月光皎皎,澄净如水;远处稀稀落落的星星,四处散落。困意袭来,耷拉的眼皮催促着我赶快进入梦乡。黑暗中,窗前的雏菊散发出清淡的幽香,可原本薄薄的被子今天似乎承重千金,压得我喘不上气。努力翻了个身的我,扶着床沿艰难地坐起,望着挂钟,指针不偏不倚地指向十二。喉咙有些干涩,昏昏沉沉地脑袋仿佛随时会罢工,我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着。漆黑的客厅仿佛潜伏了不少电影中的.物种,我慌慌忙忙地按下开关,眼前瞬时间明亮起来,甚至有些刺眼。拿起水壶,向玻璃杯中倒入热水,哗啦我紧紧咬住双唇,打开冷水龙头,试图让冰冷的水抚慰被烫伤的疼痛,汗珠爬上了额头,眼眶中的眼泪似乎随时要溢出,为了不吵醒日夜操劳的父亲和母亲,我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忍耐这份疼痛。这时,似乎是客厅的声响惊动了母亲,我手忙脚乱地关掉电灯,藏匿在门的背后,手中刚拿起的热水的蒸汽有些模糊了视线。在朦朦胧胧中,我看见母亲瘦削的背影向书房走去过了一夜总能整整齐齐、恢复原样的书房。我的心中咯噔一下,原来母亲不明说的爱就是在暗中给我布置好了一切,包括打扫这个每次被我使用后都变得凌乱不堪的书房。我小心翼翼地跟过去,母亲微微倾下身,她的脊背也不再那么笔挺。月光映射的微光将她的脸照得愈加清晰,微微下凹的双眼,粗糙干燥的皮肤我的唇微颤着,淌下了眼泪,脸的涨红一直延伸到耳根。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的手有些麻木,只是微微的一松,水杯连带滚烫的开水竟一起砸落在地上。母亲转过身来,眼神中的疲惫转化为惊讶。窗外窸窸窣窣的树叶还在晚风中摇曳,我冲向母亲,扑进了她的怀里。那一刻,我成长了。曾多次想表达的爱意卡于咽喉。是的,她不是最能干的母亲,也不是最漂亮,但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单单属于我的母亲。希望有一天,在我的羽翼之下,能够为母亲撑起一片天空。
月明了,夜深了。至今仍旧无法忘怀的,就深深地埋入心底,那个月夜,那个背影
读《小城三月》有感 6
在这个炎炎夏日中,我与姐姐一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风景优美的海南岛。
一下飞机,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酒店附近的沙滩。远远望去,碧蓝色的大海像一面光滑圆润的大镜子,映衬着附近高耸巨大的山峰和一片片飘忽不定的白云。这面蓝镜子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那一顶顶的太阳伞,在远望时是多么的渺小,犹如一顶顶大蘑菇,生长于沙子之上。而那些躺在太阳伞下的人们,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蚂蚁,像在寻找着充饥的食物。
走近观赏,波澜壮阔的大海波涛汹涌。银白色的浪花朝沙滩和岩石奔来,发出一声声啪打声,仿佛在演奏着一首海水交响曲。一颗颗金黄色的沙子围绕着无边无际的大海,似乎是一群求婚者,在向大海求婚。而大海却生气地啪打着岩石,发出了啪啪啪的声音,似乎在拒绝着这些求婚者的请求。
我与姐姐充当觅食的小蚂蚁躺在大蘑菇下,欣赏着天上的云彩,那些云彩随着夕阳慢慢落下,变得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有灰紫色的`、橙黄色的、淡红色的、粉紫色色彩明亮,五彩斑斓。那些云儿时而变成一匹马儿,半蹲着,似乎在等待主人骑上它,让它带着主人奔向远方。时而又变成一头大狮子,它的下方有着一头小狮子,大狮子屏息凝视,似乎怕有人会来伤害它的宝宝
海南虽然不是最美的,但哪个城市能比得过海南在我心中的地位呢?
第四篇: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范文1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也向我展现了如此一个社会,如此一种氛围,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而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小城三月》还是《旷野的呼喊》等等都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繁华世界全然不同。它似乎带着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让我去了解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显然,这种笔触与如今商业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萧红女士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人性美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这些青年好好细读的。
萧红女士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小城三月》,一本怀旧经典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香浓四溢,使人回味无穷!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范文2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从未有过一种心境,像满怀渴望大胆追求那般撩人心脾;从未有过一种风景,像少女怀梦笑靥盛开那般美丽动人;从未有过一种爱情,像郁结在心相思成疾那般伤感悲恸。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着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萧红的刻画很细腻,虽从“我”的角度侧面述说翠姨,但翠姨仿佛生活在了我们身边,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为之感慨复叹唏嘘不已。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我见识过许许多多让人感慨的爱情,如崔莺莺誓死不屈的爱情,杜十娘破釜沉舟的爱情,林黛玉悲伤辛酸的爱情,子君冲破世俗的爱情,简爱坚强勇敢的爱情,等等。可翠姨的爱情又是区别于这些多种多样的爱情的。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返回,我为翠姨的死和整个世界的懦弱而悲伤。可是过后当我重新回忆,我发现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翠姨的微笑,悠久而甜美的微笑。
她已经挣脱了现实的樊篱,摆脱了躯体的困扰,她的灵魂永生,她可以在精神上延续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三月的花开了,三月的花又谢了。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随风消逝而去,却又开遍了整个星空。
我想这便是永恒。
没有禁锢,没有纷扰,像樱花盛开般烂漫;没有痛苦,没有哀伤,像挠拨金鼓般高亢。
只是生命,维以不永伤。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三月的花开了;在这样一座小城中,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悲情下的妖娆之花开了。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范文3
合上《呼兰河传》,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和时间———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见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一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一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一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一种相似的寂寞。
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空前活跃的,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一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一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
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和寂寞的。青年时逃婚离家,与萧军相恋、结婚、离异,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直至孤寂的死去,年仅31岁。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人生的遭遇、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拥抱与抵制、清晰与模糊、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一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经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了落叶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呼兰河”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截然对立、不能调和的空间,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
《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第五篇:小城三月春散文
说到春天,就会令人情不自禁想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优美令人心动的诗句。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此时并不属于北方,大概只是针对南方而言的罢。
在我们北方,尤其我所居的小城,不要说二月,就三月而言,春天还睁着惺忪的睡眼处于半梦半醒之间,懒懒地潜伏着,不肯蹬胳膊伸腿舒展腰肢。不由让我羡慕那些身居南方的人,春一到,风就绿了江南岸,姹紫嫣红、繁花似锦,一派春意盎然。
昨天就有一南方文友在微信说,周末闲来无事,要乘春光正好去踏青,以灵动笔尖;身在南方的闺蜜也在微信上说,正与夫君在桃花岛赏春。我想象着她陶醉在一片嫣红中妩媚的样子,羡慕不已。
北方的春,就像一个淡定优雅的女子,处在深闺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总是姗姗来迟。多年来,因为懂得它酣睡慵懒的习性,故也对它的到来不急不躁,习惯安然等待。
都说草木知春。置身仲春,目睹我所居的小城,看不到花开,也没有柳绿,更别说醉春烟了,就连坪地上的小草也依旧枯萎潜伏,金黄一片,期盼中的青青草色更是无影无踪,是看不到春天的色彩的。
因此,对于小城,在这个时候写春天,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也不尽然。只要你细细观察,仔细聆听,用心感受,春天的气息就无处不在。
最明显的是人们的穿着。三月一来,走在街上,随便一看,除了部分老人,人们都脱去了厚重的棉衣,普遍穿的略单。爱美的女人们也是衣袂飘飘,身姿轻盈。有的年轻小伙还穿起了衬衫,洒脱地走在大街上。就连最怕冷的我,也穿起了薄毛呢大衣,上班时,不再将口罩蒙在了脸上,路途中,享受着微风轻拂,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到无比惬意。
到了三月,日头也渐长。天亮的早了,也黑的晚了。在三月前,天还亮得迟,女儿七点多去上学,天还有点黑黑的。但进入三月,也是同样的时间,女儿每天去上学,天已完全大亮,满目清和,令人神精气爽,无限欢喜。而此时,枝头的鸟儿,喳喳地叫个不停,为勤奋好学的儿童送上清晨最美的祝福。要知道,三月前,因为这时候,天还没亮,它们还在枝头的窝里酣睡呢。
由于三月前,天相对亮得晚,八点多太阳才从东面升起,我总是八点半才去店里上班。而进入三月,这个时候,阳光早升起,染红了东边,我就提前半小时,迎着朝阳,八点就准时上班了。就连我店门前的阳光,三月前,由于对面店铺的遮挡,只能照到玻璃门口,几乎照射不到店里。但三月一到,阳光变得低了一截,透过玻璃门照到店里有两米多,两边的墙面也金光灿灿,令店铺满堂生辉,温暖有加。
晚饭后,街上的人明显多了。平日里,我看一天店,下了班后,回到家,我是不会再出门的,所以感觉不到这三月的夜晚是怎样的。今日,天黑前,我去店里取个东西,路过灯光明亮的步行街,看到街上人影绰绰,饭后溜街的人竟然如此之多。原以为春寒料峭,夜晚的步行街冷冷清清,今天才知,的确是春天了,夜晚也不冷了。
其实,对于小城的春,和往年比较,天气格外晴朗、和煦温暖。
小城地处甘肃最西北端,是个风沙口子,每年的三四月间,倍受风沙肆虐,尤其沙尘暴。而今年,自立春以来,天气少有的晴朗,还没有体验过一场大风或沙尘暴。天气一直出于晴好状态,不能不令人欣喜。当然,我知道,不是这里的春天风沙少了,而是与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有关。沙漠公园的建成,为小城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般的绿色屏障;还有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死的英雄的胡杨树铸就的铜墙铁壁,更是风沙入侵的死穴。
清晨,就在我敲打完键盘,端起一杯水,立于窗前,蓦然发现,窗下的柳枝上,竟然鼓着芽包,泛起星星点点的鹅黄。低头再一细瞧,草坪上也冒出了青草尖尖的嫩芽,一群鸽子在对面的楼顶,沐浴着金灿的阳光,有的振翅高飞,有的优雅漫步,畅享着这春天的美好。
记得昨日下午下班回来进入小区,在楼下,我还特意留意了柳树的枝头,还是光秃秃的干枯模样,草坪上也还是一片枯黄,而这一夜之间,仿佛天气施了魔法,让我不可思议。突而想起,也许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吧!这柳树、小草,也是昨夜春风一夜未眠催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