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时间:2019-05-14 14:0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第一篇: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2012/10/23

目 录

内容提要„„„„„„„„„„„„„„„„„„„„1 关键词„„„„„„„„„„„„„„„„„„„„„1 正 文

前 言„„„„„„„„„„„„„„„„„„„„„2

一、遭受封建思想桎梏的悲哀„„„„„„„„„„„3

二、唤醒,幻灭的悲哀——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8

(一)被新文明唤醒„„„„„„„„„„„„„„8

(二)经受旧传统摧残„„„„„„„„„„„„„9

(三)关于“翠姨的悲剧”的反思„„„„„„„„12 结 语„„„„„„„„„„„„„„„„„„„„„13 注 释„„„„„„„„„„„„„„„„„„„„„14 参考文献„„„„„„„„„„„„„„„„„„„„14

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内容摘要:《小城三月》 讲述了一个如春天般柔美的女孩子---翠姨与我的堂哥的恋爱故事。文中着力塑造了一个具有时代印迹和悲剧性命运的女性形象-----翠姨。翠姨生活在一个新旧交织的时代,从小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当文明的春风吹过,她心中被禁锢已久的最本真的爱被唤醒了,继而对文明对自由的美好追求也就朦胧的觉醒了,而在旧传统的禁锢与摧残下,这种唤醒只能是无果而终,被唤醒者,翠姨,最终也只能选择自我放弃式的死亡来抗议习俗,祭奠自己的爱情与追求。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具有时代特征,折射出新旧交替时代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她们在经受了封建思想的禁锢之后,当终于迎来新文明新思想的洗礼时,却要遭受社会中固有旧传统的打击和摧残,最终寂寞消亡。这也正是她们命运的悲剧性所在。

关键词:翠姨 唤醒 幻灭 悲剧

Abstract: “ small town in March ” tells the story of a springtime beautiful girl-of aunt cui.Emerald green aunt living in a new era of interwoven, since by the feudal culture edification, when civilization spring breeze, her heart is imprisoned has long been the most true love was awakened, and civilization on the freedom to pursue a better also obscure awakening, while in the old traditional imprisonment and violence, this awakening is fruitless, awakened, aunt Cui, ultimately only choice to give up self 's death to protest against the customs, remember their love and the pursuit of.The tragic image of aunt Cui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reflecting the old era feminine life experience.They withstood the feudal thought imprisonment, when finally ushered in the new civilization and new thought of baptism, but suffer from social inherent in the old traditional hit and destroyed, eventually lonely demise.This is also their tragic fate.Key words: awaken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unt Cui tragedy

前 言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一部小说,展示了新旧文化冲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女性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的压力,无路可走,而最终往往陷入幻灭的寂寞与悲哀。《小城三月》中,翠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未被唤醒前经受封建社会的桎梏,受到新文明的呼唤,却又遭受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摧残打击,而最终幻灭。而这一前一后的摧残打击,造就了她的悲剧性命运。如果说封建思想对翠姨的桎梏是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一小部分因素的话,那么在她觉醒之后,新思想与仍旧存在的旧传统的冲突,则是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最大因素。

一、遭受封建思想桎梏的悲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逐渐推翻,但旧的封建传统,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同时,新的文化,进步思想也已悄然传开,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这一时代的女性,绝大部分是受着封建传统教育长大的。封建思想,传统道德深深地束缚着她们。影响着她们的言行和生活。女性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她们的思想大多是僵化,麻木的,不会想到去追求自由,平等。不敢大胆地去追求爱情。她们不够独立,因此在家庭或是社会中是没有地 位的。这些现状,决定了大部分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当然其中也包括翠姨。

文中写到了好几位女性。其中一位是翠姨的堂妹妹,她永久是穿着深色的衣裳,黑黑的脸,一天到晚陪着母亲坐在屋子里。母亲洗衣裳,她也洗衣裳;母亲哭,她也哭。这是怎样令人窒息的一种生活,完全没有了年轻女性该有的青春活泼,有的只是压抑,沉闷得像死水一样的生活,爱情、自由、追求、文明在这里统统没有立足之地,更不要说这位堂妹会有什么思想。她就被禁锢在“家”这个小圈子里,不和外界接触,近乎麻木地生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性大多如此生活,到她这里,只是不假思索地沿袭而已。

而第二位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是翠姨的亲妹妹,一个大大咧咧,没有思想的女孩子,她突然地就定了婚,婆家的聘礼大概是几万吊,所以她忽然了不得起来了,今天买这样,明天买那样。而她的未婚夫,没有什么好看,很高,穿着蓝袍子黑马褂,好像商人,又好像一个小土绅士。妹妹的生命里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旁人眼里的“富有、幸福”,她的婚姻是由别人决定的,没有人在乎她喜不喜欢,而她自己也觉得大概应该就是这样吧。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她这里得到了展现。没有人尊重她的选择,而她自己对此也浑然不觉。这是一种愚昧,麻木的生活状态。她的命运是这样的,可想而知,成千上万个女性,她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

再有,就是我陪翠姨一同去继母的族中做客时,所看到的八旗 女子了。继母的族人都是八旗人,婚礼的当天,所有族中的年青的媳妇都必得到场,而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个个都穿得和现在西洋女人在夜会里边那么庄严。一律都穿着绣花大袄,大袄的襟下一律的没有开口,而且很长。大袄的颜色枣红的居多,绛色的也有,玫瑰紫色的也用。而那上边绣的颜色,有的荷花,有的玫瑰,有的松竹梅„„

当时的社会,新生活的气息已悄悄地吹遍了大地,但是这些八旗女子,却还活在她们的祖制生活里,活在她们的世界里,她们的衣服繁褥,华贵,她们需得打扮得“如花似玉”,因为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夫家的“脸面”,而不是自己,或许她们就没有自我。这些女人被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深深地禁锢着,没有自由,只有服从。

“她们的脸上,都擦着白粉,她们的嘴上都染得桃红”①“而在我,她们就都是一样的,好像小孩子的时候,所玩的的用花纸剪的纸人,这个和那个都是一样,完全没有分别。都是花锻的袍子,都是白白的脸,都是很红的嘴唇。”②她们就像一个个单薄的“纸偶”,没有人会想到“个性、思想、追求”这些词语,就算有过,或许也早已被扼杀在摇篮里了,这就是“我”眼中女性的生活,而她们欢天喜地地所要迎接的人,将会加入她们的阵容,重复她们的命运。

在这些苍白,单薄的“纸偶”中“我”和翠姨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尤其是翠姨,她穿了一件崭新的旗袍,没有涂抹胭脂,身上散发着年轻女子特有的清新。所有人都惊异于翠姨的漂亮,说她漂 亮得像棵新开的腊梅。吃饭的时候,许多别的客人从别的屋子来呆呆的望着翠姨。为什么呢?也许翠姨在这一群千篇一律地女人当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吧,她的身上还洋溢青春的气息,年轻姑娘的那种未经规整、未经摧残的生命的气息。“别的女人们羡慕了翠姨半天了,脸上都突然地冷落起来,觉得有什么话要说出,又都没有说,然后彼此对望着,笑了一下,吃菜了。”③这些女人的脸上写了些什么呢?她们看到翠姨,也许会想到当年的自己,但那早已是往事了,她们也许想到,不久的将来,翠姨又会是什么样呢?她们觉得有什么话要说,又都没有说,然后彼此对望着,笑了一下,吃菜了。谁又知道这背后有多少无奈与酸楚。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女性,被封建思想深深地禁锢着,被各种各样的规矩管制着。她们麻木,愚钝地生活着,她们没有自我,更没有选择婚姻,选择生活的权力。而翠姨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她的身上又怎能少得了封建传统所留下的印迹?

翠姨相对于前面几位女性来说,是比较聪慧,娴雅的一位,她的身上有着东方女性特有的美,但同时也带着致命的弱点:强烈的宿命论。这种宿命论是封建传统馈赠给她的,而这也奠定了翠姨命运的悲剧性。当她的爱情觉醒时,她没有勇气去追求,只能痛苦,煎熬。

文中写到:“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④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翠姨,她正安静地站在那儿,散发着高雅温柔 的气息,像水一般沉静柔美。这是一种东方女性身上特有的美,淳朴而优雅。这样一位温柔、沉静的姑娘,内心却是极易伤感的,她骨子里的倔强最终也没能敌过深深扎根于她思想中的“宿命论”。而这些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就拿买绒线鞋来说,在外边飞着满天的大雪的时候,我和翠姨坐着马车去买绒线鞋。路上行人稀少,外面天寒地冻,我和翠姨为了翠姨心目中的“幸福”,在小城里奔波着,翠姨最终没能买成绒绳鞋,很是伤感。买绒绳鞋,她是倔强的,为了自己心爱的东西,冒着大雪,几乎跑遍了全城。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姑娘,她的执着让人喜欢。但是当她追求的东西没能及时得到时,深埋于她骨子里的伤感和宿命却跳出来了。我们最终没有买到绒绳鞋,翠姨深深地看着我的眼睛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翠姨自己这么想,她为什么会相信命运呢?为什么如此悲观?就因为没有买到绒绳鞋吗?因此,可以看出,翠姨是一个很容易伤感的人,而且,十几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以及周围社会的影响,早已深深地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寡妇的孩子命运是不会好的。翠姨把他牢牢记在心里,也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当爱情在翠姨的心里萌芽时,她没有勇气去勇敢地追求,而是选择了深深地隐藏。一遍一遍地在心里告诫自己,自己是寡妇的孩子,命不好,别人会瞧不起自己,或许连自己的心上人都会这么想的。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是什么东西掌控着翠姨的思想?是几千年的旧传统,旧思想。它们像 一只毒爪,深深地钻进翠姨的心里,影响着她的,控制着她。它们告诉翠姨,“你的命不会好的!”而翠姨自己,似乎也已接受了着一切,虽然她很倔强。

从上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封建思想,旧传统对女性的桎梏,它们造就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使她们麻木,愚昧或者说压抑地生活着。而这也是翠姨形象悲剧性因素之一。正是这些旧传统,旧思想浸染着,束缚着翠姨,带给她强烈的宿命感,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唤醒,幻灭的悲哀——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

翠姨所代表的一代女性,承受着封建思想,封建传统所带给她们的桎梏,一部分人麻木地承受着,还有一部分,在新文明,新社会的呼唤下,逐渐觉醒。被封建思想和局旧传统禁锢是痛苦的,但当她们接受新生活,新文明的呼唤,逐渐觉醒时,她们的命运又将怎样呢?能否改变她们悲剧性的命运?答案是否定的,这个社会还没有做好接纳她们的准备。换一句话说,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吹进了阵阵新文明,新生活的气息,但整个社会,其实还深受旧传统,旧观念的影响,远远没有转变过来。在小说中,始终笼罩着一种春的气息,这其实代表着新思想的介入。这种新思想让传统美的翠姨走向了文明美,让她逐渐走向了与旧传统决裂的道路。在她一心向着新思想,新文明前进的路上,就传统势必会成为她前进路上最大的障碍,而作为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女子,一个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独立能力的人,等待她的,将是残酷的摧残,这比起她未觉醒之 前所受到的桎梏来说,更加的残忍。旧传统与新思想的冲突,是翠姨蜕变的大环境,也是她悲剧的根源。

(一)被新文明唤醒

翠姨被唤醒了,她渴望爱情,渴望文明,渴望做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但这一切,能被当时的社会接受吗?这对于翠姨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当时的社会的确是吹进些许新的思想,文明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那个时候,我们的县里,早就有了洋学堂。他们一切洋化,穿着裤子,把裤腿卷起来一寸,一张口“格得毛宁”外国话。更奇怪的是他们见了女人不怕羞,男学生对待女学生特别尊敬,翠姨去哈尔滨买嫁妆时就遇到了这样的礼遇。而且在“我们”家,做什么也是不分男女,大家一起去。这一切的一切,强烈地吸引着翠姨。她渴望融入到这个新的环境里。在我家打羽毛球的时候,翠姨常常会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影痴望,她渴望那里的新鲜、文明的气息,想着那里有自己心爱的人。翠姨于是也很勇敢、很坚定地去接受新事物,那时候流行的高跟鞋,我们大街上不大有人穿里,只有我的继母早就开始穿,其余就是翠姨了。当时流行的银灰色市布大衫,翠姨就有好几件,而当时流行着的一种长穗的耳坠子,翠姨就有两对。翠姨积极地响应着这个新环境,新社会,她努力通过一点小小的时尚来使自己与这新生活的距离近些,但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这个新的社会会接纳她吗?

(二)经受旧传统摧残 翠姨被唤醒了,但是这个新社会还没有做好接纳她的准备。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摆脱旧传统旧思想的束缚,在新旧交替时代觉醒的女性,必将承受来自旧传统的巨大压力。文中的翠姨,面对来自就传统的压力,失望、无助、喘不过气来,最后,只能以死来做最后的反抗、祭奠自己的青春。她只是一个被时代的潮流落下的人,一个被唤醒却又无所适从的人。翠姨从小就没有读过书,等她长大了,知道读书的好处时,却已快二十了,她到哪里去读书呢?旧社会不让她读,新社会她却已错过了读书的时间。她又能靠什么途径去接近自己心目中的“文明的新社会”呢?翠姨所渴望的读书生活,对她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残酷的现实只能让她更加痛苦和绝望。翠姨的婚姻便是旧传统馈赠给她的礼物,婚姻是母亲张罗的,并没有人去问她愿不愿意。当翠姨因为自己的婚姻,自己的爱情而郁郁寡欢,积郁成疾时,又有谁能理解她?就连她的母亲也始终不知道原因,只是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而我的母亲,即使是猜到了翠姨的心思,却也是无能为力。在我家这样一个文明,开化的家庭里,也没有人理解翠姨,没有人去帮助她。最让人痛心的是“我”的哥哥,这个在翠姨心目中代表着文明与美好的人,却也和其他人一样,不能理解她,接受她,这是翠姨最大的痛苦。当翠姨因病躺下时“我”的哥哥只去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因为在这里年青男子去拜访年青女子,是不可以的。哥哥回来也不带回来什么欢喜或是新奇的忧郁。哥哥这样一位接受新文化,新文明的人 其实还在受着旧传统的约束,何况其它人呢?当最后一次,“我”的哥哥受命于他的母亲,去看翠姨,哥哥想要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不发热,他刚一伸出手,“翠姨就突然地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了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了出来似的。”⑤翠姨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子,她的爱一向是不露声色的,但这次不同,当她看到心爱的人又想到自己的命运便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大声地哭了起来。但是我的哥哥,这个被翠姨深爱着的人,却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他不知道现在应该是保护翠姨地地位,还是保护自己的地位。”⑥这一切,翠姨看到了。会是什么感觉?翠姨的祖父要进来了,“我”的哥哥愈发局促不安,翠姨平静地向哥哥笑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你的母亲告诉你来的,我心里永远纪念着她。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报答她了„„”善良的翠姨帮哥哥挽住了颜面,她是在跟我的母亲告别吗? 不是的,她是在和自己的爱人告别。但却是用这样奇特的方式。“她待我也许没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翠姨的话语如泣如诉,虽然我的表哥也许根本听不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翠姨面对自己无望的爱情,面对自己黑沉沉的未来,她的心里该是多么凄凉和绝望。“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的到了„„”⑦翠姨个性倔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为自己的幸福争取过,她渴望过上新生活,但这一切最终都 没有结果,也许死是她最好的解脱。

翠姨终于寂寞的走了,却留给我们无限的哀伤与思索。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在人间被吹打着。”翠姨被唤醒了,但这个世界却还没有做好接纳她的准备,她来到这世上,饱受了风霜的折磨,最后默默地离开了。这也正是其形象的悲剧性所在。

(三)关于“翠姨的悲剧”的反思

翠姨的悲剧其实代表了新旧交替时代被唤醒女性的悲剧,这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如何在女性被唤醒后,使她们被社会所接纳?如何避免“翠姨”的悲剧再次发生呢?或许有人会说,面对无望的婚姻和生活,翠姨为什么不反抗?如果她离家出走,结果将会怎样?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进行过一次演讲《娜拉走后怎样》。这里所提到的娜拉,和《小城三月》中的翠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觉醒了的女性。只是娜拉比翠姨走的更远了一步,她反抗了,离开了自己的家。她离家之后,会怎样呢?这也成为当时人们讨论的一个焦点。人们说娜拉走后,不是堕落,便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个妇女要独立,她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她要能够养活自己,这样,她才有资格谈平等。正象鲁迅先生说的,“娜拉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象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需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经济虽然不能带给我们所有的一切,比如自由,独立,尊严,但他绝对是这一切的基础。对于翠姨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的女子来说,她有什么本领去谋生呢?她肩不能抗,手不能提,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经济来源,她出去了,又能怎样呢?能融入到社会中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社会虽然吹进了新的气息,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来,它还不能为向往文明与新生的女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说,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彻底地摆脱了旧传统,旧思想,能够为女性营造比较公正的社会地位和独立经济能力时,翠姨的悲剧才有可能避免。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提到:妇女的解放只有妇女可以大量的,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妇女劳动,而且真正需要这样的劳动。由此可见,妇女的解放,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结 语

综上所述,翠姨所代表的一代女性,她们的命运是是悲剧性的。她们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封建社会的桎梏,造成她们命运的浅层的悲剧性。而她们在新文明的召唤下觉醒时,依旧存在的旧传统,旧思想对她们的打击与摧残则造就了她们命运的深层次的悲剧性。她们觉醒了,却无所适从,无路可走。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决定了她们命运的悲剧性。而要如何解决女性所面临的限制与拯救的难题,仍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我们同时又怀有希望,女性被唤醒后的命运,将不再必是“寂寞与悲哀”的那一天。

注释:

① 萧红《小城三月》,见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3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② 萧红《小城三月》,见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3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③ 萧红《小城三月》,见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3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④ 萧红《小城三月》,见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2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⑤ 萧红《小城三月》,见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4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⑥ 萧红《小城三月》,见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4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⑦ 萧红《小城三月》,见吴宏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24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参考文献:

⑴萧红《呼兰河传》,见《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⑵鲁迅《娜拉走之后》,见其杂文《坟》,漓江出版社,2001-8-1。⑶鲁迅《娜拉走之后》,见其杂文《坟》,漓江出版社,2001-8-1。

⑷期刊论文 生命早春里的一缕轻烟—对《小城三月》主人公翠姨的命运分析-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10⑵。

⑸期刊论文 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寂灭--《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⑷。

⑹期刊论文《小城三月》与萧红后期创作-现代语文-2010⑸。

⑺期刊论文 一曲凄婉缠绵的悲歌—萧红小说《小城三月》解读-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⑼。

⑻期刊论文 革命的女性与女性的革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文学-昌吉学院学报-2002⑵。

⑼萧红《装饰的心理》,转引自张毓茂、阎志宏编《萧红文集·第三卷》。

⑽《萧红年谱》,收张毓茂、阎志宏编《萧红文集·第三卷》。

第二篇: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内容提要]

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妇女在人性被极端压抑的中国社会里艰难地行走着,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妇女悲剧命运,悲剧形象入手,以典型人物为突破口,详细地分析了鲁迅笔下妇女悲剧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与分析,同时也在人文性的前提下探讨了鲁迅笔下悲剧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

鲁迅 女性 悲剧形象 沉默国民的魂灵

一听到鲁迅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恐怕还是阿Q、狂人、孔乙己、吕伟甫、魏连殳„„或许在看到这些男人们的同时偶或想起祥林嫂或子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小说的主要成就还是建立在对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剖析上。二十世纪文学大家中,擅长刻划女子形象的着实不少。张爱玲、现从文、钱钟书及较近的王安忆、苏童等都是比道高手。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不遗余力,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作品中的“她们”呢?在每一个社会人的想当中,都包含阗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从小就倍受人间炎凉之事煎熬和摧残的鲁迅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女人的呢?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经历中,自身的婚姻爱情挫折,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命运,无不震撼着鲁迅的心。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给鲁迅的刺激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中国农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就要窒息而亡了,痛苦不堪的妇女,在无可奈何地望着自己滴血的伤口痛苦呻吟,而卑鄙无耻的“正人君子”们正穿着崭新的长褂拿着长长的烟枪一个挨一个“笃笃”地敲着“他们”的头大声怒斥,要死还是要活?每个人都在心中重复着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忘却”吗?鲁迅的笔下,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形象出现了,他塑造了社会的另一个层面上艰难挣扎的生活群体――女人。

在鲁迅的笔下,每一个女性形象就是一个悲剧,或死、或散、或无奈„„他自己提出对悲剧的近似定义的看法:“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在此提出的“悲剧”明确指“在戏台”演出的审美形态的悲剧艺术,而不是泛指现实生活中时时发出的悲惨的事件,后者并不都进入前者。如何改变这些人,尤其是女性的悲惨生活。鲁迅勇敢而自动地承担起挽救国家,民族的重任为社会,为全民族舍弃了个人的一切安乐,“拼命地做,忘记吃饭,减少睡眠,吃了药来编

在祥林嫂身上集中体现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的精神的悲剧,可以说是集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于一身。祥林嫂的悲剧的所以真正的严肃的悲剧,因为从美学的观点来看,她的精神品质及其悲剧命运,在严格意义上体现了悲剧的本质。第一,祥林嫂作为一位劳动妇女,具有善良、勤劳、朴实的优秀的品质,坚强不屈的性格,凛然不可侮辱的人的尊严感,顽强的追求人的基本权利的愿望与要求,这种优良的气质,品质和性格,是劳动人民阶级本质的集中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渴求自由解放的必然的历史要求。自然,祥林嫂并不是一个觉悟的妇女,她的思想认识及其挣扎,反抗和追求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是她受压迫的处境和社会制度造成的,并不是阶级本质的必然表现,因而并不是祥林嫂精神品质上的缺陷。正因为这样,祥林嫂的毁灭才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第二,祥林嫂作为一个寡妇,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遭受了四大封建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残酷压迫和摧残,特别是最反动,最野蛮的封建教条――节烈的严重打击。因此,祥林嫂的悲剧是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她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结局,是为反动的封建宗法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所决定的,从而暴露了它们的“吃人”本质。第三,在“四权”的巨大压力下,祥林嫂如果是一个驯服的,得过且过的,极能忍受的人物,她也可以苟活下去,马马虎虎地了解自己的一生。但祥林嫂的性格精神并不是这样,尽管她没有阶级觉悟,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道路没有什么正确的认识,但她有着强烈的要求摆脱压迫,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意识,有着强烈的人的尊严感和争取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意志,有着顽强的寻求人生渔喛与希望的要求中,有着潜在的但是倔强的反抗性。由于祥林嫂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特点,所以她的挣扎,反抗和追求是正义的,而她失败,获得悲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第四,祥林嫂悲剧的可悲性,并不仅仅在于她的肉体上受到封建势力的虐待和饥寒的痛苦而主要在于她的精神上遭受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节烈这种最反动的教条的沉重打击。因此,祥林嫂的悲剧在于艺术效果上必然激起人们的巨大悲痛和愤慨,启示人们只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打倒四大封建势力,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才有真正的自由幸福。

鲁迅对祥林嫂的塑造,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所一贯坚持的思想和态度:表现出他对农民深受压迫,剥削和毒害而毫不觉悟的愚昧,麻木的痛心和批判;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在作品中,作者虽无情地揭露了“四权”对祥林嫂的扼杀,但是,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又是痛心疾首地暴露和批判了祥林嫂的不觉悟。

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的愚味和麻木有极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他在稍晚于《祝福》后写的杂文《灯下漫笔》中说道:“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这一思想在祥林嫂身上,又可以大致看出其模样。祥林嫂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在这两个时代里沉浮。

告,这种老调子应该到唱完的时候了,中国应该出现新的声音。

二、渺茫“明天”的企盼者――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鲁迅《明天》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丧子的寡妇。江南水鲁镇,劳苦妇女单四嫂子两年前失去了丈夫。守着独子――三岁的宝儿共度时光。宝儿患了病,单四嫂子抱着孩子求神问签许愿,也服用了民间偏方,但宝儿的病仍是昌轻夜重,不见缓解。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天亮,孩子的病情更为危重,单四嫂子取出所有的银元铜钱到中医何小仙处去求诊。在开上药方去药房抓药途中,又受到地痞流氓蓝皮阿五的调戏。当天下午,在最后睁开眼叫了一声“妈”后,孩子死去了。邻居五九妈指挥料理孩子的后事,单四嫂子拿出惟一的家当――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托保买棺林。夜深人静,人去屋空。单四嫂子哭干了眼泪,希望所发生的一切只是个梦――宝儿好好的。此梦却难圆,又一个早晨,棺林买来了。入殓,埋葬。太阳落山时分,帮忙的人吃了饭,都回了家。孤苦一身的单四嫂子,坐在太静、太大、太空的房子里,想着孩子生前的情景,她希求在睡梦中,再见到她的宝儿。门外照例传来地痞流氓的调笑声。鲁镇落在寂静,只有几条狗,“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作者在小说在着力提示出,由于社会的黑暗,群众的落后、麻木,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淡,而这正是造成单四嫂子不幸的社会根源之一,也更增加了悲剧气氛。当孤苦的单四嫂子抱着病重的宝儿,在“黑沉沉的灯光下”备受煎熬时,没有一个人肯去帮助她,安慰她。而那个流氓无赖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坐在隔壁酒店里,探听动静,哼低级的曲子,打她的主意。当宝儿死去,单四嫂子“从呜咽变成号啕”时,以五九妈为首的邻居们,所忙的是用她的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又替她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还把单四嫂子仅有的一副银耳环和一支银簪,拿出来交咸享酒店掌柜,托他作保,半现半赊地买一具棺木。蓝皮阿五认为有油水或捞,何“自告奋勇”地愿意接揽这差事。五九妈却不让他沾手。于是在埋葬的那一天,蓝皮阿五便“整天没有到”。咸享掌柜又替单四嫂子花了四文二十个大钱,雇了两名脚夫抬去埋了。这名为帮忙,实为揩油。当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要显出回家 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这是何等冷漠的社会现实!单四嫂子是一个完全失去反抗力的妇女形象。她的命运极为悲苦,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向她袭来,但她都没有任何的不满和反抗的表示,她只是一味地以迷信、对命运的顺从和屈服,幻想改变或减少自己的灾难和痛。宝儿生病后,她向神求签、许愿;在病越来越重时,又幻想“明天”热会去,痛会减,喘会平,在宝儿死后,她又幻想“明天”宝儿会“好好的睡自己身边”,而当这一切一次又一次被灭后,她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想赶快睡去”,在梦中去“会她的宝儿”――可以说,她的宝儿是被残酷、落后、冷酷的封建制度吞噬了。也是被自己的愚昧、落后、迷信、杀害了。对于社会和自

拼力抵御着杀人团的精神虐杀,二者处于相对平衡势态。

鲁迅在《明天》的结尾,并没有明确地给我们以任何希望。鲁迅自己是讲究“于无希望中得救的”。但对单四嫂子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她失去“明天”,又意味着什么呢?鲁迅不肯地明确的答案告诉我们。但单四嫂子这个满身痛苦,满腹心酸的妇女却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单四嫂子己是一具活尸了,是社会让她变成了这样。她是封建社会庞大礼教系统的牺牲品,她的命运逻辑规定,她不但记过无法再见宝儿,而且她自身的明天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殆尽,那就是――“烈妇”。

为什么单四嫂子的明天是从节妇变成烈妇呢?因为社会上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个杀人团在“吃人”,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吃”下去,单四嫂子“命运”,注定是万劫不复的。这个“杀人团”吞食单四嫂子有三个步骤:一是单四嫂子丈夫死后,礼教观就叫她乖乖做节妇;二是宝儿病重时,不但得不到半点同情,而且这个“杀人团”的成员一起动手来虐杀;三是失去宝儿后,他们觉得单四嫂子的精神支柱崩塌了,就可以毫无顾忌地猛扑上去,吞食她。这就是贫苦劳动妇女单四嫂子的命运!在那样的禛中,只能把自己的悲痛和愤憎留给世界,把她的期望寄托在莫须有虚无的地狱之中。

《明天》表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深沉思索和对妇女命运的倾情关注。鲁迅的脚牢牢地站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在第一篇妇女题材的小说《明天》中,就真切地融及了中国劳动妇女沉重的悲哀。它让人们想得很多,很深,想到中国劳动妇女的地位和命运,过去和未来。明天,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动人的词语,但对于单四嫂子却是如此;明天,对于鲁迅来说是何等沉思不已怕词语,但对单四嫂子来说是如此。鲁迅是为明天而奋斗的作家,他为社会给予单四嫂子的这种“明天”悲愤,这种“明天”实际上是暗夜与绝望。

三、孤独反抗者—爱姑

《离婚》是鲁迅写于1925年11月6日的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作品的主人公爱姑,娘家庄家和婆家施家,都是地方上很有势力的人家,庄,施两家联姻,经过三茶六定,花娇抬爱姑进门,结婚礼仪一一符合封建礼仪。由于施家的儿子姘上了小寡妇,爱姑干涉丈夫的行为,而公婆又袒护儿子压制爱姑,爱姑哭回娘家,庄木三带着六个儿子去拆平施家的灶,两家闹翻了,整整三个年头不肯罢休,最后请七大人调停,才以离婚收场。在这场纠纷中,庄、施两家,还有慰老爷,七大人之流,手上的武器全部是封建礼教,这场离婚纠纷,从本质上讲,不是不封建斗争,倒正是用修补封建家庭裂痕,调整封建阶级内部矛盾,强化封建制度的新方法。鲁迅毫不留情地把庄,施两家的意见写成一个表里不一,形神相离的喜剧性场面,这个场面上充斥着虚伪,矫揉造作和上流社会的空虚,腐朽和堕落。

观念作崇。七大人的地位高于慰老爷,是爱姑所见过的最高统治者,爱姑这位表面上泼辣的农村妇女,内心深处仍然是对地位的屈从。爱姑的这些弱点,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她周围的群众都对封建阶级代表人们七大人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八

三、蟹壳脸,甚至庄木三这样的富裕农民,都是如此。鲁迅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才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探讨和反映的。它通过女主人公爱姑对离婚问题的处理深刻地反映出在辛亥革命以后,农民群众对封建统治者还存在着幻想和敬畏,在政治上,思想上还仍然受着封建统治者的严酷统治,因此,小说的主导思想仍然是反封建的。

四、幻想与现实矛盾的终结者――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是受过“五四”新文华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局长一纸解令导致涓生失业,断绝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而此时,同居后的涓生,已众外到内“读遍了子君的身体,她的灵魂”。他的态度陡然变了,他不再自愧弗如地对待子君,仰视子君尊敬子君,而是居高临下地俯视她,鄙视她。子君像她的“阿随”一样,在经历了“婚姻自主”的美好小环境,沉湎过短暂的“安宁与幸福”之后,在家庭琐事的不断纷扰之后,在生计的窘迫威逼之后,由颓唐,无所作为而最终重新回到封建势力的强大打击下,含恨离开了这“无爱的人间”而涓生也只能带着“悔恨和悲哀”去探索新的生活,结束了个人奋斗的悲剧。《伤逝》就是悼亡的意思,即哀悼子君这个曾经是纯洁、善良、勇敢的新女性的毁灭,哀悼她的真挚的爱情,婚姻的自主都成了泡影。子君的悲剧深刻的启示人们: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势力是诱杀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会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会渐渐褐色,在刽子手的狞笑中,一切都灭亡了。子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这说明,离开社会改革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个性解放和“未褪尽的旧思想”是子君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在任何人的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我们应从子君与涓生的矛盾中能否认识到这种矛盾并正确处理和对待它。子君和涓生可以为爱情奋斗,但却不知如何去“更新、生长、创造”,这就是他们的可悲之处。而悲剧就发生在这可贵可悲的矛盾中。

鲁迅提醒人们:要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和帮助,即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具有精心浇灌,爱情之树才会常青。要想获得更完美与成功的爱情,必须把自己的不懈努力与社会改革合而为一,才能让爱情更现实。因此,改革人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篇: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摘 要

如果说《西游记》是一部唐僧师徒的集体奋斗史,倒不如说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悲剧史。他生活在独裁统治的社会底层,要想改变自己和猴子猴孙的社会地位就得反抗,但他的反抗遭到了统治集团的强力镇压,最终以失败而结束。被压五行山,为求自由不得不拜唐僧为师,保护他上西天取经;被带紧箍咒,为求生存不得不听命于唐僧,接受他的教诲。最终,他丧失了纯真的自我,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伦理教化的思想。性格本真的异化成为了孙悟空最大的悲剧,六耳猕猴之死,象征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悲剧

I

On The Tragedy of Sun Wukong

HUANG Quan-zhong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is more a personal tragedy of the Monkey King than a collective struggle of Monk Tang and his disciples.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autocratic society, Sun had to fight against it to change his and his descendants’ fate.However, his resistance against the authorities’ repression ended in failure.Having been trapped under the Five Finger Mountain, he became Monk Tang’s disciple for freedom and accompany him to the West;Confined by the spell of the Guanyin Bodhisattva,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obey his master, to listen to his preaches and to lose himself finally.Instead, he was brainwashed by ethics and morals.It’s a tragedy that the Monkey King’s real personality was stifled.The death of the Six Ear Monkey symbolizes the end of the former Monkey King.Key words:“journey to the west”

The Monkey King

tragedy

II

目录

一、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1

(一)对现实的奋力反抗,最终被统治所镇压...................................1

(二)性格本真的异化......................................................2 1.叛逆精神不复存在,爱憎分明受到挑战..................................2 2.封建伦理思想吞噬了原本纯真的自我......................................3 3.“六耳猕猴之死”代表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4

二、生存环境的黑暗是孙悟空个人悲剧的根源.....................................4

(一)统治者专制独裁,愚弄百姓.............................................4

(二)统治者昏庸腐败,任意妄为.............................................5

(三)统治者任其属下为非作歹,残害百姓.....................................6

(四)统治者任人唯亲,互相勾结.............................................6

三、小结.....................................................................6 参考文献.....................................................................8 致 谢......................................................................9

III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所讲述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这部小说虽然大部分都是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如何克服种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但纵观全篇小说,倒更像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从他的横空出世到他的学有所成,再到他的人生奋斗,最终到他的彻底毁灭。说到孙悟空的彻底毁灭,不禁有人会问:孙悟空明明是修得正果,何以毁灭?不错,孙悟空是修得正果,但他所修得的正果其实正是他毁灭的结果,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肉体上的毁灭,而是一种灵魂本真的毁灭。当我们换个角度重新来解读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其实是孙悟空的个人成长悲剧史。

一、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一)对现实的奋力反抗,最终被统治所镇压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曾说道:“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光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27

1【1】反抗的过程越是艰辛,给我们的悲剧感就越是强大。孙悟空从一出生就开始反抗,他先是

反抗生老病死,继而反抗统治者的独裁统治,但他的反抗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孙悟空虽然是天生石猴,但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依然受到生老病死的约束。当众猴还沉醉在无忧无虑的喜宴之中时,他却掩面悲啼,意识到:“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2】4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四处求仙问道,幸遇菩提老祖,传他与天同寿的真功果,不死长生的大法门。当他重返花果山时,已过二十余载。他学得一生本领归来后,为保花果山不受欺凌,下东海龙宫索取金箍棒,为保子孙不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下地府勾销生死簿。

孙悟空对生老病死的反抗,却遭到了统治者的严重不满,因为这威胁到了他们的独裁统治,接踵而来的是对孙悟空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打杀。孙悟空为了改变自己的和猴子猴孙的社会地位,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接受了天庭的两次招安,但统治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才实施的招安,不可能真正接受他。当他发现弼马温只是一个养马的小官时,一顿臭骂之后,愤然推案离去;当他发现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请他时,他才知道自己在天庭根本没有任何地位,为了出尽心中这口恶气,他毁盛会、偷仙丹。经过两次的招安失败之后,统治者决心将其抓获处死,正面交锋再次展开。孙悟空独自一人对抗十万天兵天将,毫不畏惧,但他一人始终是力单势薄,被天庭抓获。天庭为了处死他,想尽了一切方法,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孙悟空,于是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大闹天空,把那天空闹的鸡犬不宁,吓得各路神仙魂飞魄散,使得玉帝不得不差人去请西方如来前来支援,至此孙悟空对天庭的反抗达到了顶点。

西方如来的到来并没有让孙悟空带有任何的退缩,他怒气昂昂,厉声高叫道:“你是哪方善士,敢来止往刀兵问我?”

【2】40

他丝毫不把如来放在眼里。也许,他只是不知道如来的厉害,但他的反抗依然在继续,直至被压五行山,他伟大的反抗才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二)性格本真的异化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给悲剧下过一个精辟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191-19

4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是把孙悟空纯真性格的毁灭展示给我们。在目睹了玉皇大帝所领导的神仙统治集团对孙悟空的招安失败以后,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充分吸取教训,他们意识到要想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为己所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佛祖安排孙悟空跟随唐僧取经,并利用孙悟空的纯真骗他戴上了紧箍咒幻化而成的嵌金花帽。从此,孙悟空只得呆在唐僧身边,受制于唐僧,受唐僧教化。最终将原本一个敢于斗争、爱憎鲜明、嫉恶如仇、桀骜不顺的孙悟空变成了一个斗争受约束、充满伦理教化思想的为封建恶势力所利用的封建卫道士。

1.叛逆精神不复存在,爱憎分明受到挑战

孙悟空敢于斗争的精神在《西游记》中表现的淋淋尽致,小说从头到尾,孙悟空都表现的异常英勇。但我们必须将他的斗争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取经前的斗争,一部分是取经时的斗争,这两种斗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孙悟空取经前的斗争是自由的斗争,他不受任何人或事的拘束。他敢于藐视一切封建权威。他不满阎王掌握生死,就闯地府,他不满天庭招安,就搞破坏。他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称他“皇帝老儿”,他不畏惧天庭势力,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他敢大闹天空,他敢对如来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孙悟空取经时的斗争是不自由的斗争,他是带着镣铐跳舞。他的斗争受到唐僧的约束,受到紧箍咒的约束,受到如来统治集团的约束。直到后来,他完全被封建伦理思想所吞噬,他不再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甚至竖起了捍卫封建权威的大旗。

孙悟空大闹天空之后最终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足足被压五百年,饱受日晒雨淋的煎熬,为求自由,他不得不拜唐僧为师,并护送他上西天取经。从此,他的斗争开始受到唐僧的约束。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孙师徒二人遭强盗打劫,孙悟空为保护唐僧加上他本性就是嫉恶如仇,遇见强盗就毫不留情地抡起金箍棒将他们通通打死了。唐僧见此情形,就责怪孙悟空不该乱杀生,将孙悟空说教了一番。这时候孙悟空虽然受到唐僧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很小的,他一气之下便离唐僧而去。孙悟空之所以再次回到唐僧身边,是因为他对如来的五行山还心有余悸,当他在回来的路上碰到观音菩萨时,他慌得忙施礼。但自从唐僧骗孙悟空带上紧箍咒之后,这种约束力就真正形成了。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便痛得竖蜻蜓、翻筋斗、面红耳赤、眼胀身麻,不得不跪地求饶。

在唐僧师徒四人的这个小集体里,唐僧实际上就是封建权威的代表。孙悟空与唐僧之间存在了巨大的矛盾。唐僧自以为是,听信谗言,专制独裁,不管孙悟空做的对与错,只要孙悟空没有按他的意愿做事,他就念紧箍咒,甚至是赶走孙悟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饱受紧箍咒之苦,终于将白骨精打死现出了原形,好不容易还自己一身清白,只因八戒的一句谗言,唐僧便又念起了紧箍咒,最后赶走了孙悟空。但随着取经的深入,孙悟空慢慢地放弃了自我,放弃了自由的斗争,渐渐向唐僧靠拢,向封建权威靠拢,自此他斗争的矛头不再指向封建权威。

孙悟空嫉恶如仇,他无比憎恨那些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妖魔鬼怪,对它们无不是除之而后快。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中孙悟空不仅抓了豹子精,还烧了妖怪的洞穴,叫它彻底断根。可见他对这些残害百姓的妖魔鬼怪是多么的憎恨。但当他不再藐视一切封建权威时,他爱憎分明的界限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中孙悟空本没打算留赛太岁活路,怎奈赛太岁是观音菩萨坐骑,只好饶他一命,甚至连对赛太岁的惩罚也在观音的劝说下彻底作罢。这要是以前的孙悟空,才不管它是谁的坐骑,直接一棒打死,但现在的孙悟空却做不到,他受制于封建权威,见是观音菩萨的坐骑也只好手下留情,这使他爱憎分明的界限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封建伦理思想吞噬了原本纯真的自我

孙悟空是天生石猴,他从出生就生活在花果山,他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他保留了最纯真的自我。他敢做敢为、嫉恶如仇,不受任何约束,直至被压五行山,被戴紧箍咒,随后不得不跟随唐僧上西天取经。从此他纯真的自我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充满伦理教化思想。这在孙悟空对待唐僧的态度上表现的极为明显。孙悟空曾三次被唐僧赶走,从这三次被赶走时孙悟空的态度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正在慢慢被封建伦理思想所浸染。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僧怪孙悟空乱杀生,孙悟空受不得人气,按不住心头火,说了句“老孙去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任何的不舍之意。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第二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形时,唐僧就要敢孙悟空走,但孙悟空以紧箍咒为由强行留了下来。他之所以不肯离去,是因为他知道一旦他离开,师父就有危险,而他必须要保护师父。到第三次打死白骨精,虽然白骨精现出了原形,但唐僧听了八戒的谗言并相信了,便再次要敢孙悟空走,孙悟空苦苦哀求,但他却念紧箍咒以威胁,孙悟空在紧箍咒的威逼下,无奈只得离开。但他离去时,非要对唐僧拜上一拜,以报师恩。唐僧不肯受,他便变了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唐僧下拜。回到了花果山他还依然牵挂着唐僧,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孙悟空又因为打死了强盗而被唐僧用紧箍咒逼走,但他却去而复返,恳求唐僧让他继续西行取经。但唐僧不听,以紧箍咒相逼,孙悟空没法只得离开,继而竟然来到观音处诉苦,他望见菩萨,便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

从孙悟空这三次对唐僧赶他走的态度上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脑子里逐渐充满了孝的观念,充满了等级的观念。

3.“六耳猕猴之死”代表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

在唐僧第三次赶走孙悟空之后,一个六耳猕猴出现了,打伤了唐僧还抢走了行李。这个六耳猕猴到底是何人?为什么偏偏在唐僧赶走孙悟空之后出现了呢?如来也未能说出这六耳猕猴的来历,但我们却能从这六耳猕猴的身上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那就是过去的孙悟空,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孙悟空。唐僧不识好歹,屡次赶走他,不让他西行取经,修成正果,还骗他带上紧箍咒,饱受疼痛之苦,这要是过去的孙悟空,回来打伤唐僧,抢走行李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六耳猕猴拥有与孙悟空一样的相貌,一样的本领,以致只有如来才能够辨别出来,这是不是就像当初只有如来才能降服孙悟空?如来用金钵盂罩住六耳猕猴,当初孙悟空不也是被如来一掌压在五行山下吗?这种种相似之处,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这六耳猕猴就是过去孙悟空的原形。

但这过去的孙悟空却被现在的孙悟空打死了,他还劝如来不要可怜他。第五十八回“二心扰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孙悟空这样说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

【2】384-38

5这是孙悟空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六耳猕猴的死亡象征着过去孙悟空的彻底毁灭,现在的孙悟空已经彻头彻尾地被改造成了一个不断向封建权威靠拢的封建卫道士。

二、生存环境的黑暗是孙悟空个人悲剧的根源

孙悟空生活在神佛统治的世界,在神佛统治的世界里一切都以他们说了算,他们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老病死。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择手段,互相勾结。他们愚弄百姓,任意妄为,任其属下为非作歹。

(一)统治者专制独裁,愚弄百姓

孙悟空出世时,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皇大帝,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得知是一风化石猴,便觉不足为异,因为这不足以威胁他的统治。但当孙悟空去东海取得金箍棒,下地府勾销生死簿之后,玉帝便急忙召集各路神仙,共同商讨降服孙悟空之法。最后依太白金星所奏,实行招安政策。但玉帝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可能轻易让孙悟空这个下界妖猴融入统治阶层内部。前后的两次招安,实质是对孙悟空的敷衍,为的是防止他再生事端。玉帝这般愚弄孙悟空,也难怪他最终做出大闹天空之举。

第一次招安,玉帝欺孙悟空不懂天庭官衔品从,而封他一个弼马温的养马官职。当孙悟空知情后说到:“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门而去。

孙悟空受到第一次招安的愚弄,回到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要求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下界收服孙悟空,但都被孙悟空一一打败。正当玉帝准备再次添兵缉拿孙悟空之时,太白金星再次提出招安政策,奏请玉帝依孙悟空所意,封他一个“齐天大圣”,但只是加他一个空衔,有名无实,不与他管事,不与他俸禄。孙悟空第二次受到招安,来到天庭,如愿当上了“齐天大圣”,玉帝怕他无事生非,给了他一个打理蟠桃圆的差事。孙悟空在天庭过得也还算逍遥自在,每日喝酒交友,但当他发现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邀请了各路大小神仙却没有邀请他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再次被玉帝所愚弄,“齐天大圣”不过只是一个虚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于是,他大闹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仙丹,走出南天门回到了花果山。

(二)统治者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有两大统治集团,一个是玉皇大帝统治的神仙集团,一个是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这两大统治集团的统治者都昏庸腐败,任意妄为。

首先,我们来看看玉皇大帝统治的神仙集团。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致旱,孙大圣劝善施”,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凤仙郡,但见郡中惨状“一连三载遇干荒,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两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

【2】572-57

3【2】

21如是推倒公案,打出天

后来得知,造成这等惨象仅仅只是因为郡侯在献供斋天之时,与妻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推到供桌,泼了素供,唤狗来吃了。玉帝就为此而惩罚凤仙郡,在披香殿立一米山,让鸡去吃;立一面山,让狗去舔;置一金锁,让灯去烧。待鸡吃完米山,狗舔完面山,火烧断金锁,方才给凤仙郡下雨。身为玉皇大帝竟然这等昏庸,只因郡侯一人的无意冒犯,便任意妄为,三年不给凤仙郡下一滴雨,完全置世间苍生于水火而不顾。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如来统治的佛仙集团。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西方大雷音寺,来到了他们所向往的那片西方净土,然而,那片净土并不干净。他们见过佛祖之后,佛祖命阿傩、伽叶二尊者引唐僧师徒四人至珍楼,传授真经。阿傩、伽叶二尊者引唐僧看遍经名,不忙传经,却对唐僧要人事,唐僧无人事可给,他们就传无字经书。找如来评理,如来不仅不责怪阿傩、伽叶二尊者,反而义正言辞地对唐僧师徒说到“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当佛祖再次命阿傩、伽叶二尊者将有字真经传与唐僧之时,二尊者仍问唐僧要些人事,唐僧无奈取了紫金钵盂奉上。都说西方乃一片净土,没想到也是这等腐败。

(三)统治者任其属下为非作歹,残害百姓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里面有很多妖怪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或家童,它们偷了主人的宝物下界作怪,残害百姓。这不禁让人们产生怀疑,难道那些神仙连自己的坐骑跑了都不知道?就算不知道,却为什么偏偏每次都是孙悟空快要将它们打死的时候,这些神仙就知道了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并不是不知情,而是任其为非作歹,等到孙悟空快要将它们打死时,他们才不得不出面收服它们。最让人可恨的是,这些神仙对他们的下属所做的事不但没有一丝自责,反而处处维护它们。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孙悟空与赛太岁一场恶斗之后,快将赛太岁烧死之时,观音菩萨出现了,救了赛太岁,原来这赛太岁乃其坐骑金毛犼。菩萨知道其中原委,但她却不加以阻止,任其为非作歹,残害百姓。悟空见是菩萨坐骑,本想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打他二十大棒,再叫菩萨带走。菩萨却为其庇护,悟空只好彻底作罢。

(四)统治者任人唯亲,互相勾结

唐僧师徒四人中,唐僧到底有何德何能当其他三人的师父?论武功,他手无缚鸡之力;论法力,他毫无法力可言。他不辨忠恶,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他听信谗言,多次赶走孙悟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孙悟空的师父,孙悟空师兄弟三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得依靠他,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只是因为他属于统治阶层。

统治者不仅任人唯亲,他们还互相勾结。在观音的指导之下,唐僧成功地骗孙悟空带上了紧箍咒,从此孙悟空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三、小结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孙悟空反抗了,但在强大的封建权威面前,他的反抗是徒劳的。尽管他神通广大,他也无法凭一个人的力量去推倒压在他身上的那座大山。孙悟空的反抗失败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显得无能为力,他选择了放弃,接受了封建权威的教化,从此跟随着他们的步伐,慢慢地走向了自身的彻底毁灭。最终,孙悟空修得了“正果”,用灵魂换来了斗战胜佛的称号。他不再有反抗之心,他心甘情愿为如来统治集团服务,为封建独裁统治服务。过去的孙悟空已经彻底毁灭,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个唯命是从、等级观念分明、循规蹈矩的圣佛形象。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3]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卷一)[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郭有明.论孙悟空形象悲剧意蕴的广度与深度[J].名作欣赏,2010,(17).[5]周冰.从“猴”到“人”的悖论——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异化悲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6]关四平.从紧箍咒管窥孙悟空的内心世界[J].明清小说研究,2009,(2).[7]孙笑仙.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矛盾冲突[J].沧桑,2010,(12).致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季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老师的细心指导,使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谨对给我莫大帮助的季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

第四篇: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③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④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

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她们都是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⑤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在作怪。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⑥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让我们先看看《离婚》中的爱姑。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单四嫂相比却不同。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娘家又有依靠,父兄都支持她,这也是祥林嫂们没法比的。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要大闹一场,“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但又怎么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和软弱啊。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顾一切非议和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冲出家庭,大胆地自由结合了。

子君跟前面分析的几位女性不同,就因为子君的心中有爱,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因为爱,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强音,这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强烈的;因为爱,子君背叛了家庭,在世俗的冷眼中表现得无所畏惧;因为爱,子君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但第二年初春,他们的同居生活就解体了。子君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又回到了会馆破屋里那“寂静和空虚”之中。子君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悲剧。

子君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的个人奋斗,还无法逃脱没有自由可言的旧社会这个大牢笼。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职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但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可见,个性解放离开社会解放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

子君的悲剧也有自身的原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只是把自己束缚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一旦他们自由结合,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湎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之中,他们的爱也“凝固”了。子君已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

在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还跟小官太太暗斗,竟然虚荣到拿涓生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去喂阿随。昔日勇敢的子君已经蜕变成一个关在小家庭的樊笼里、依赖丈夫生活、毫无独立能力的平庸小女人了。子君逃出了一个封建旧家庭,又建立了一个旧社会模式的小家庭。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爱渐渐产生了裂缝,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爱的坟墓。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他们因为爱自由地结合,因为失去了爱而走向了悲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将问题留给了读者,而鲁迅用子君的形象证明了自己曾经讲过的出走后的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观点。封建势力的迫害,个人思想的局限,子君的路必然是悲惨的结局。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寓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今天重读鲁迅的小说,继续研究其思想内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对目前流传的一些诋毁鲁迅的言论最好的、最有力的反驳。

注释:

①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②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鲁迅小说导读》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

③王彬《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邓志远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④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为什么说祥林嫂是被“四条绳索”绞死的?》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

⑤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⑥李新宇《鲁迅的选择》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第33页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 邓志远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新宇《鲁迅的选择》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参考网页:

①网易网《文化频道·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②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 《走近鲁迅》

第五篇:论文:《悟空传》中所见到的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论文:《悟空传》中所见到的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悟空传》中所见到的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陶永莉聂树平

(重庆长寿区龙溪中学校重庆长寿401249)

内容提要:

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的成功主要表现于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悲剧本质的纵深发展。本文根据互文性理论,对之作了初步解读。网络文学只有吸取传统文学 的审美质素才能开出新的“诗世界”。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悟空传》、《西游记》

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看来,无意识运作的“第三个过程──从一个符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的转移——”即“互文性”,它“表示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 一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但是因为这个术语经常被理解成迂腐的‘渊源研究’,我们更喜欢用互换这个术语”(Raman selden, 450)。可见,作品是“特定的指意系统”,它与创作前接受的“指意材料”具有互换性。创作作为“一个指意行为都是各种各样的指意系统互换的领域”。无独 有偶,巴赫金亦曰:“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可能有的语言语体、言语语体、功能语体,社会的和职业的语言等等„„‘全语体性’正是文学基本特性使 然”(童,97)。“全语体性就是指各种言语体式在文学作品中实现了交汇„„它本身就是被加工的对象,就是构筑成的艺术形象”(童,97),作为文学话语蕴含 之源的“互义性”“指作品中的全部话语处在同一大语境中,因此任何一个词、词语、句子、短语的意义„„从本作品的全部话语中获得意义”(童,101),这 使作家创作时必须“瞻前顾后”,“使自已笔下的句子能够属于作品的整体的符号系统”(童,104),形成“表现链”。这两个概念具通约性,大致可说,二者 分别是文本之间、文本内部各构成联系的表现。通过对“互文性”的分析,可洞见其审美意蕴,它由历代文本积淀而来,对于网络文学而言,表现为基于“互文性” 的传统文学审美质素,在《悟空传》中表现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本质纵深跃进发展 我们曾在《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本质问题》中从文史哲“三维理论视野”论述了“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特征”。在这里,我们进一部认为《悟空传》则利用了 其悲剧性以塑造悟空(在此以“悟空”指称《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形象。

1、“成神”与“成妖”的徘徊

我国素来少语神怪,但神、妖对立观之存在不容遮盖。《易》:“阴阳不测之为神”、《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可见神至上莫测,无法究竟;《左传·庄 公十四年》:“人弃常,则妖”,可见妖背弃常理,预示灾祸。对此理念,文本作了形象演绎,其中悟空的所历所感,堪称民族精神成长的心灵史,其系列二律悖反 也暗示了生存的困惑,故“神”、“妖”间的徘徊是对《西游记》中悲剧性的继承。

“五百年前”,悟空于两次大战后,封为弼马瘟、齐天大圣,悟空似已抛弃众妖,“仰天大笑上天去,我猴岂是凡间妖”,跨入仙班,险些安乐死于“大圣”之号; 蟠桃宴上,才觉封号只是符号的狂欢,“热闹是他们的”,他“像一个优伶,时哭时笑”“也不知这悲喜是自己的,还是一种表演”(27,《悟空传》,下引

此书只标页码),他只得反抗而弄得下凡,但内心仍难舍神仙“体制”,不愿再回归妖众,乃以“这是„„私怨,是神仙之间„„和你们 无关”(107)来回应老妖的鼓动。所以,锁妖柱上,雷击、鹰啄,都未致之于死。他“心不死,是杀不死他的”(115),此“心”即“我想飞起时,那天也 让路,„„再无我做不成之事”(152)的壮志,仙界却否决道:“你是„„妖王孙悟空!„„孙悟空不能成正果的”(116、117)“哀莫大于心死”,本 来自以为大闹蟠桃宴只是“神仙内部矛盾”,孰料竟如此收场。

后来,他复生了(或曰,“从炼丹炉跳出来的,不过是„„欲望”(176)),如来镇之,此时如来正面对金蝉子的诘问:“真的没有人能跳出你的掌心么?”(213)于是他作了牺牲品。按理两者伯仲之间,但因如来“利用了他心中最后一点爱着的东西”(215),乃罩之于山下。五百年后,悟空随玄奘取经,他已 忘却爱恨,为加功德分并成佛,乃以三大使命(保唐僧上西天、杀四魔王,及不得而知的第三件)为务。但因欲望太强烈,另一悟空出现了,自称“没有被抓住 过”,而称被压山下者是“傻冒”(124),我们姑且称之为“Un悟空”(借英语表非前缀)。Un悟空杀死唐僧,阻碍了使命的完成,于是悟空下冥府寻其 魂、找龙王借宝均未果,而Un悟空则杀冥王、龙王,悟空寻之仙界,被责以杀人罪,观音乃对悟空说:“你杀了他,紧箍咒自然就解除了”当他战胜对方时,他也 倒了,“一切幻影都消失了“原来并没有两个孙悟空”(175),这时紫霞赞曰:“我要你记住你是一只猴子„„不用去学做神仙„„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177)堪称曲终奏雅。

可见,悟空两次理想幻灭背景各异。他认为(神仙)“没有妖那么多恶心贪欲的”

(89),“自己的命运不用握在他人之手”(89);“你想把他们(妖精)变 成人,结果就会害了他们”(89),“神仙没法管的东西„„叫„„妖!”(91)于是有了首次幻灭,此时悟空仅是为了获得自由,这就陷入了二律悖反:他如 果做自由之猴,虽可过快活日子,但据神仙看则终是异类;如果他做齐天之圣,虽可逍遥仙界,却不齿于同类,于“有灵魂”(80)的他而言,这是痛苦的。“神 仙”OR“妖精”,“这是一个难题“!因唯紫霞可算其仙界知己,故观音借之作了最后判决:“你永远不要想和我在一起!”于是,此二律背反似得以解决。尔后,其观点有变:“(当什么神仙啊,和俺老孙一齐当妖精去,„„不比在这窝着强?”(137)“(妖精虽是生)可妖精„„是自然化生的”“盘古(造天 地,天地在神之先)„„是妖精罗?„„是妖精造的吗?”(143)“神仙和妖精的区别就是神仙给一切东西定下它们是什么,而妖精打乱这一切„„妖精是谬误 所生,他们因为意外而得以存在”(222)——于是有再次幻灭,此时对神妖观念的思考已上升到发生学层面,还原其最初面目,于是悟空要从“妖猴”积“功德 分”上升为“神”,自面临着又一二律悖反:如顺从神的安排,则他不应成神,因神天然地为一切亦为“妖”下定义;如不从神旨,企图“打乱这一切”,这必将引 来镇压。终觉醒地“摸了摸头上,还好,金箍还在。”“那是证明他是孙悟空的惟一标志”(176)。Un悟空死了,悟空强烈的欲望灭了,其成神、成妖冲突也平息了,只是,他自己也死了。紫霞的话堪视为悟空心路历程的礼赞,“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还成神何为?毕竟“误落‘神’网中,一去三十年”,虽说妖是 异端,但这与悟空何涉呢?

2、“失忆”与“记忆”之折磨

记忆,即对表象之识记、保持与再现。“时间从记忆和遗忘两方面帮助了作家”(黄,243)。悟空作为昔日美猴王的如今孙大圣统一体,是对自己在《西游记》中悲剧性的进一部发展。

文本中,就“失忆”与“记忆”生发众多情节。其中玉帝等身份贯串始终,与此无涉,而它如“阿瑶—双儿”、“美猴王—悟空—齐天大圣—Un悟空”、“天篷— 猪八戒”、“卷帘大将—沙和尚”、“金蝉子—江流—玄奘”皆或因过度记忆,将友谊等永铭心版,或因不当失忆,忘却战斗精神,由是意蕴增殖。阿谣“不能变回 从前的样子”(11),但“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14)、“会永远记住”(15),却被悟空认为“记忆错乱”(15)。卷帘大将为救王母,失手将琉璃 盏打碎,但他却将这失误牢记500年,当琉璃盏复被摔碎,才惊觉这“只是一个骗局”(178)。下面看天篷、金蝉子、孙悟空三者在穿过“失忆”高墙时的作 为吧!

天篷在陪阿月精选银粒汇成“月球”时结下爱情,在悟空大闹蟠桃宴之后,他却被人以“勾结妖魔”之罪打下凡间。临别,阿月将“失忆”药放入他口中并说:“你 一定要忘了我„„会幸福得多”。天篷发誓:“我永远不忘。”(113)并在降生时就“吐出了”药丸,为此,他付出不能抢猪奶吃之类代价,总对月长哭,因为 自已变形,只得“忘记回家的路!”“明知道是不可能相见的,为什么还要记住?”(170)。漫天风雪中,阿月伤心于“大风把一切都刮走了,记忆、爱情„„ 都刮走了”(170),终于在“火焰奔涌的银河”中永生!

金蝉子被如来以闪电击碎。“他的信念太强烈„„只怕有一天,他还是会想起自己来的”(216)于是,其后身江流“江上飘来,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识”,他 呼问:“何人„„何人生我?生我又为何?”“既带我来,又不指我路„„为何,为何啊!”(60)。这已表明了他对自己前缘的茫然,直到想学:“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55),才让如来大惊:“他又回来了。”他终于明确了使命。但 他从未与失忆作对抗,只是自发地修大乘、圆满,甚至说金禅子“笨嘛!”(9)临死前他还问:“我是谁?你杀我之前能不能先告诉我。”(19),看来,对自 己的前缘今世都很迷惘。这使唐僧形象的理性色彩、佛学思辩的自觉性打了折扣,也许是文本的不足吧!

悟空对“神”“妖”之争耿耿于怀说明他对表象进行了选择,记下或忘却。蟠桃宴后,自视为“神仙内部矛盾”,可谓为了忘却的怀念——忘猴之浪荡、记圣之辉 煌。悟空从山下出来时对往事已全忘却,双儿说:“你难道已忘了从前的一切”堪为此时悟空思想写照。Un悟空杀死唐僧,八戒怪悟空“得了失忆症”,龙王纳闷 悟空忘事而唉叹。他在梦中才记起“自己是谁”(86)。在整个现时段中,悟空一心要杀妖积分、灭四魔王,他称紫霞“女菩萨”,说双儿“认错人了”(14)。对唐僧则“秃头”(11)、“和尚”(22)乱喊,全无昔日尊师之道。悟空则对往事概不认帐,真似根正苗红仇似海、杀妖除魔正果修,失忆完善了 其形象的塑造,所以两个悟空,前者贯穿始终,后者欲望所化,是乃精神分裂之物,实皆“失忆”机制造成。也许此即作者匠心之所在吧!

3、“战斗”与“爱情”之选择

《西游记》中,孙悟空可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而对于爱情这一人类最个性化感情的忽略则是其局限(具体原因,容另文)。战斗共爱情 一体,是文本出新之处。爱情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在《悟空传》中,悟空与紫霞的情感纠葛,是其悲剧性开拓的第三方面。

在文本中,金箍棒仍是其最主要的战斗工具,但比《西游记》“只认做是块黑铁”(《西游记》,13,下引此书,只标X)的形下认识已有提高。金蝉子说:“将来若是有人脑袋不开窍,你就用它敲醒它!”(158),已多出形上意味。故悟 空的战斗形象仍是亮点,在昏呓时也“一个翻身蹦了起来,„„吼道:‘如来!出来与我大战三百回合!’”在全书将近十处关于悟空战斗的文字中,有的如定格: “他宁愿一直战灰斗到死”(68)“等到那一刹,黑暗的天空突然„„将金箍棒直指苍穹”。“‘来吧!’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 中。”

基于金箍棒的形状如易学中的阳爻“——”,而阳爻源于生殖器崇拜,象征着“男根”,则正好可照应弗洛伊德的观点——人在3—6岁左右,是性欲发展的第三阶 段,即阳物(亦即男根)崇拜阶段。于是,金箍棒在成为其战斗工具的同时,也成了其男根的影射与指涉。传统西游作品中,孙悟空嘻笑怒骂,时或涉性,但却与此 大异,与金箍棒意象无甚联系。如元杂剧《西游记》中的性只是喜剧因素,而未能上升到个体爱情层面上。

金箍棒作为工具完成了其英雄形象的塑造,紫霞的出现,则丰富了其精神维度。以易学起卦言之,紫霞的霞,与云雨之类天象有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卦象上 看为坤,从爻象看为阴爻“— —”,即“女阴”,这正好与阳爻呼应。悟空或因Oedipus Complex“害怕自己的性器被割除”,故要用金箍棒打扫出朗朗乾坤,即在潜意识的性上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而紫霞由于Electra Complex而“表现出对阳物的羡慕”,故对和其他仙人迥异的齐天大圣非常感兴趣,当着巨灵神之面毫不犹豫地承认“喜欢上了那只猴子”(93),并再三 称之为“英雄”(94)。当她将金色战甲„„紫金冠送给悟空被拒时“泪从她的眼中流下来”

(95)。她因出于对“阳物”化身金箍棒所代表的战斗力量的肯 定,而送袍冠给悟空。作为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应该“感到自己只有在对方(即紫霞)的意识里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识”,但因向往神仙生活,他忘了造反的经历。故对战袍极为愤怒。“宝刀赠英雄,脂粉赠佳人”,悟空未赠“脂粉”倒也罢了,竟将“佳人”所赠战袍视为侮辱。这实为两难:因其战斗精神,从而使得紫霞注意 到他而喜欢他并送他战袍;也因其战斗精神已兑换了“齐天大圣”之号,故不屑于紫霞所送战袍。

其后,悟空两次被败,而收场中都有紫霞出现。首次被俘,观音请来紫霞作心理战:“我喜欢的是金甲的英雄,„„那天说喜欢你,因为你是猴子,我可以喜欢一只 猴子„„但爱是不一样的,你明白吗?”(116)悟空至死拿着紫霞送的披巾、等着她的来临,但未料其如此绝情,但紫霞的话实有言外之意;“你当年身披金 甲,战天斗地的形象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你和许多东西,但我也‘爱你’,但爱是不一样的,你应该明白!”表面的拒绝了暗示了两者的心已经走到一起来

了。而 后来的悟空“从炼丹炉中复生,大闹天宫时死了,死于突然自毙”(176),此时紫霞自动走来想:“孙悟空,再逗逗我吧”(177)。而此时他“手却渐渐冰 凉了”(177),天界的火被如来看成“天外之灾,无根而出,其源却是人间的欲望。心魔一去,其火就自灭了”(177)。紫霞却愿:“做它的燃料”,它 “是灭不了的”(177)。按照传统易学:“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如果仅是悟空一人,则天外之炎会消亡殆尽,由于与紫霞有了结合,于是他们在火中涅 磐、精神不朽。才“有一道金气和一道紫气缠绕着从火中开起,向天际而去”(78)。在凡人眼中,天空中的云霞“是一只展翅的凤凰”(177),也是“一个 人挥舞着兵器跃起怒吼”(177)。这说明他们的爱情与战斗的矛盾也得到较好解决。两者合理地统一了,但其代价却是形体的毁灭。因此,我们认为《悟空传》 较《西游记》更具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Aman selden:《TheTheoryofCriticismFromPlatoto

thePresent》,中译本,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 版

3、赵心宪、聂树平《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本质问题》,见http://.cn/qi...002/0206/0206ml.htm4、今何在:《悟空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5、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6、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转引自:春潮文学社--> 爱情美学,http://student.nbu.edu.cn/dangxiao/chunchao/list.asp?id=1947、吴承恩:《西游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下载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组:唐廷翠-拓展心得体会[全文5篇]

    教师团队凝练的心得体会 三年级组 唐廷翠 放假前学校组织开展了教师团队拓展训练活动,在这次短暂的活动中,有欢乐,有感动,更有很大的收获。 第一、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有明......

    行政许可中心“树窗口形象”演讲稿(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大家知道,近两年许可办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评为廉政文化精品机关、评为廉政文化示范机......

    工作报告、三严三实、重塑形象试题-2016

    1、2015年公司生产例会增加( A )议程,基层同步开展,实现常态化;公司安委会坚持宣讲( ),生产部跟踪督导基层跟进实施,形成制度化。 A、安全经验分享法律法规知识B、安全经验分享一岗双......

    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中女性形象分析

    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中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稼轩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奋发激越又兼委婉清丽。在这位刚毅的英雄笔下,佳人形象不乏其中,她们或是抚慰英雄的温婉可人,......

    服务三农提形象 打造网络惠民生

    服务三农提形象打造网络惠民生——迁西县供销合作总社 迁西县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是一个“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纯山区。全县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37万人口、......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一、二、三,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在教师自编测验里,下面哪一类题型是主观题( ) A 选择题 B 判断题 C 填空题 D 论述......

    在“三月三”翠峰山庙会暨全乡物资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在“三月三”翠峰山庙会暨全乡物资交流大会上的致辞中共肖咀乡党委书记严浩(2012年3月24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父老乡亲们: 承载着农业生产开门红的喜悦心情,满......

    肖咀乡“三月三”翠峰文化节活动节目主持串词范文

    肖咀乡“三月三”翠峰文化节文艺晚会节目主持词晚会开场: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合:大家晚上好。女:在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日子里,肖咀乡“三月三”翠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