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小城三月-沪教版【小学学科网】
教学准备:
积累描写春天的散文诗歌。
教学过程:
一、美文引入,揭示课题。
xiaoxue.xuekeedu.com
1、师:同学们,春节一过,我们便迎来了一个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的春天。记得以前,我们曾积累过一些关于春天的描写。谁来给大家诵读,把大地回春的这番美景展现在大家面前。
出示三段描写,配以图案。
1)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指生(背诵)。
师:春天到了,积雪融化,溪水潺潺,(读词)还有呢?
出示:溪水潺潺
2)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
指生(朗读)。
师:春桃吐蕊,杨柳抽芽,真是桃红柳绿呀!(读词)
出示:桃红柳绿
3)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一阵阵沁人心肺的花香引来了许许
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边歌边舞。
齐读。
xiaoxue.xuekeedu.com
师:春天更是百花竞放的季节,群芳斗艳,姹紫嫣红。(读词)
出示:姹紫嫣红
4)师:这些语段都抓住了不同的景物描写了春天。
2、著名女作家萧红也描写过春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笔下的春天。
1)先默读简介,了解萧红。
出示:萧红照片+简介
萧红:中国女作家。
(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城人。
著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散文集《跋涉》等。
2)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黑龙江人)师:原来她老家在东北一带。
(写了许多小说,散文。)师:对,她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
(萧红只活了31岁。)师:这真是英年早逝啊!
3、我们的课文就选自萧红写的同名小说《小城三月》。
1)出示:小城三月萧红(带背景图)
“小城三月”这题目多么富有诗意,让我们读好课题!(指读;齐读)
2)这里的小城就是萧红的故乡——东北松花江畔的呼兰城。
出示:冬天北方小城照片(呼兰城)
师:这就是典型的北方小城。整个冬季,那里冰天雪地,人烟稀少。沉睡一冬的小城到了三月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着萧红走进小城,去看看那里的三月是怎样的?
二、自学课文,展示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是具体描写春天的情景。
想一想:这篇课文描写春天有什么特点?
2、交流学习的成果。
xiaoxue.xuekeedu.com
1)课文中有一个多音字:当表示“绕着圈儿动”时读“zhuan”;表示“改变方向地动”时读“zhuan”。
出示:zhuan 转回来
转
zhuan 一转眼
同桌开火车读多音字组词;齐读。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纠正部分字词读音。
3)课文中具体描写春天的小节是——
(若说到第七、八节,不是具体描写春天的情景。)
出示第三、六小节内容。
师:看来,大家意见集中,第三、六节具体描写了小城三月的街景。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它们描写的春天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忙着回答。
1)请你认认真真地大声诵读这两小节,读完后说一说小城三月的春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xiaoxue.xuekeedu.com
2)请两位同学分读这两小节,大家再次边听边感受,等一会儿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交流。
(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
(春天来得特别快,春意盎然.)
3)你能否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小城春天的特点?
出示:热闹非凡来得极快
师:这两节对于春天的描写与以往所学的不同,它们是从“热闹非凡”和“来得极快”这两个角度来表现春天特有的情景。
2、好,大家已基本上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项新的本领——复述课文的有关内容。要复述,首先应了解内容,这一步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做到了。第二步要抓住春的有关内容,反复诵读,直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也就是说把有关内容熟记在心,待会儿能够说得出来。
出示第三节课文,师:先看第三节,这一节课文主要是描写了春天的热闹。默读这一节,抓住有关句子,说说这热闹表现在哪里?
同桌交流.师:它是从哪些语句写出热闹情景的?(集体交流)
1)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
生说说读读。
谁也找到了这句句子,读一读。
师归纳:这么多人都出来了,仿佛赶集似的,真热闹啊!
2)继续交流。
xiaoxue.xuekeedu.com
大街小巷到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呼回来似的。
(有关内容变色)
生说说读读。
师:这声音很响亮,“呜呜呜,呜呜呜”谁来读好象声词?
男孩子对这最感兴趣了,那你们来读好这句句子。
3)出示: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地吹。声音有高有低,因为哨子有粗有细。
生说说读读。
师:这句句子很长,不用死记硬背。只要抓住孩子们的动作,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就记住了。(动词变色)(指述)
归纳:复述课文,有时可以按课文中的主要语句说,有时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
4)总结:萧红抓住了街上人多,吹柳哨的孩子多,告诉我们小城三月的热闹情景。
3、最后请你用说话的语气把刚才熟读的句子说一说。瞧,这就是阳春三月热闹的小城。出示:街景图
同桌两人看着图,互相介绍小城三月热闹的情景。
上台指述。
师:瞧,你们已经完成了复述课文的要求,而且说得真好,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热闹的情景。
4、图文并列出示:
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引读:但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xiaoxue.xuekeedu.com
看,这就是当时杨花飞舞,榆钱满地的情景。春天极快地来到了小城。
5、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找到有关句子反复诵读,练习口头复述第六节。
(自由朗读;找关键句子诵读;复述)
小组交流,介绍方法。
集体交流:你们抓住哪一句复述小城春天来得极快的?
1)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
指两人读,他把这一串时间词读得真好,(变色)跟他学。指读;齐读(不要太快)
师:春天这么快就来了。看——
(配合多媒体动画制作)
师引述:五天不出屋——
再过五天——
再过五天——
师:谁再来为大家介绍介绍春天的树长得到底有多快?指述。
前后只不过三五——(十五天),小树就已经绿得让你不认识它了。
这情景多像艾青的《绿》中所写到的。还记得吗?
出示:绿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会背的你就背诵;有点忘了的话,就跟着朗诵。
2)还有哪些语句写到春的特点?
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
谁也来说。
xiaoxue.xuekeedu.com
3)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地跑过去了。
(有趣,一溜烟不见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春天就这么快的来到了呼兰城,让城里的人欣喜不已。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一节的内容?指述。
6、这两小节集中描写了呼兰城的春天,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回家你就可以说给爸爸妈妈,以及周围没去过呼兰城的人听,让他们也来感受小城三月独特的情景。
7、(出示第一到六节)请你再来读读第一到六节,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柳哨为何不见了?)
xiaoxue.xuekeedu.com
指指第三、六节有关句子,这么喜欢柳哨,为什么不吹了呢?
联系上下文读读,能否自己解答这个问题?
(柳哨是用刚发芽的嫩柳条拧成的,有韧性。长叶的柳条就不行了。)
师:对,你读得很仔细,难怪刚长叶,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出来——
因为再过五天——
小结:看来,我们读文章,不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回到课文中再读再思考,这样就会有新的发现。
8、师:了解了呼兰城春天的特点,再来听一听课文的第7、8节,想想这两小节写了些什么?
(朗读录音)
跟着录音轻声读读,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
交流提问。
师评:你们感觉萧红的写法太夸张,不认同她的看法,对吧?
你们对句子的理解有困难,没关系!
你们认为她写得不合实际。
师:先不忙下结论。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读懂名家著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时要先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有时还要拿原著读一读。
四、学后存疑。
就说我们的课文,它选自萧红同名小说《小城三月》的最后一章。告诉大家,写完这部小说,萧红便因病匆匆去世。当时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现在的你也许还不能理解。但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等你长大以后再来读读小说原著,就会有新的领悟。那时,有心的你还可以写封信,发e-mail,让老师来分享你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二年级下语文教案-寓言两则-沪教版 【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教学重点
1.通过圈字划词的方法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教学难点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对啊!这是我们上个学期才学过的《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由于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可以说,许多成语来自于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寓言故事。出示《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4、理解课题。
[来源:学.科.网]
什么是则?
xiaoxue.xuekeedu.com
则就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寓言两则我们可以说是寓言两篇。下面就让我们一则一则地来学习吧!
二、学习《自相矛盾》 1. 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从图片中找到矛和盾吗?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两种古代的武器。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柄是木头的,头是青铜制成的,呈尖锐状。
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圆且宽大,青铜制成,十分沉重,但坚固。
学习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头下挂着的红纓络。
盾: 提醒:不是厂字头。为什么里面有“目”呢?(学生思考交流)
2、学习课文内容
在市集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卖矛和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叫卖的。[来源:Z+xx+k.Com]
[来源:Zxxk.Com]出示句子: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自由读。
[来源:学科网](1)对于这个人在介绍矛和盾时的样子,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2)什么教“夸口”?谁来学学这个人的样子,来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来源:学&科&网Z&X&X&K]
学习生字:锐:金字旁说明这个字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形容金属制
品的。
(3)他卖力地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结果怎样?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词语。
出示:哑口无言(简单学习哑。)
(4)他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夸口到最后会变成哑口无言呢?
(5)总结:这个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让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掩耳盗铃》 1.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1)出示:掩耳盗铃(读准题目)(2)理解:掩,盗(用动作来表示)耳、铃(3)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4)学习生字:掩:换部首“淹”、“腌”。
盗:回顾皿字底的字。铛:与金属相关,形声字。2.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找出关于他的想法的句子。
[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2)实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3)你想对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什么?
(4)小结:小朋友,其实,你语重心长的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四、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从寓言而来的成语呢?
媒体出示部分图片,请学生们猜一猜。
[来源:学科网]
2、学习剩下的一个生字“零”:模仿铃铛的声音“丁零丁零”,并回忆雨字头的字。
3、开火车朗读词语。
4、形近字组词。
5、听写句子:[来源:Z。xx。k.Com]
[来源:学科网ZXXK]
(1)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xiaoxue.xuekeedu.com
3、分层作业: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其中的道理说给同伴听。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掩耳盗铃: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第三篇: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啊汤圆-沪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啊汤圆沪教版
包汤圆、吃汤圆是中国农历新年的风俗习惯之一,人们习惯在大年初一或者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吃汤圆,预示合家团圆、幸福甜蜜。
《啊,汤圆》一文描述的是我国江浙一带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的习俗,回忆了作者小时侯一次吃汤圆的经历。课文第1到第3节写“我”9岁那年的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吃汤圆,母亲“嗔怪”地让我先去刷牙。“我”的天真以及母亲的疼爱自然地流露在文字中。第4节“我心里数——6碗,家里6个人”,刚好每人一碗,既写出了初一早晨人人吃汤圆的习俗,又充满了童趣。课文第6节是过渡段,说明了举家团圆是幸福的。第7节写了两层意思,先写了汤圆好吃,再写了吃汤圆时的气氛温馨,尤其具体描写了全家人的神情。第8节总结全文,点明了汤圆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1、巧妙运用课题中的“啊”,升华情感体验
本文的题目是“啊,汤圆”,如果只读文题,感觉文章是在描摹事物,但课题中的一个“啊”字却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情感。初读课题时,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朗读能力能够读出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情来。自学时,我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描写汤圆的句子读一读。在划和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欣赏了圆溜溜、雪白雪白的汤圆在锅中轻轻滚动、沉浮的动态美,感受到汤圆的色、香、味,那一种浓浓的、带着芝麻和猪油香的甜蜜。一下子,学生似乎品赏到这香甜的汤圆,齿颊留香,产生对汤圆的喜爱之情。此刻,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课题中的一个“啊”字传达了作者对汤圆的喜爱。这时候,我 xiaoxue.xuekeedu.com
再让学生带着对汤圆的喜爱之情朗读课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课文第7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揭示了主题。学完这一段,学生对中心句有了体悟之后。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课题中“啊”字的含义。问:课题中这个“啊”字仅仅是表达作者对汤圆的喜爱之情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小的一个“啊”字还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时再读课题使感情体验得到升华。
2、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强化理解文本主题
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刚过完的农历新年有紧密的联系。吃汤圆是新年的一种习俗,预示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传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在农历的中国新年中除了吃汤圆外,还有守岁、贴对联、贴福字、初五迎财神、拿压岁钱、拜年、吃团圆饭、吃饺子、吃汤圆、吃年糕、放烟花爆竹等习俗。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这个新年,说说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孩子们说了许多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其中不乏对父母的感恩。有的孩子说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了个大红“福” 字,倒贴在大门上,爸爸告诉她倒贴“福”字,预示着福气“到”了,还说有了她这个宝贝女儿是最大的福气,新年里女儿像“福”字一样,还会给家里带来更多的幸福。有的孩子说了一家人年三十晚上守岁的事,有的说了和表哥一起放烟花,有的说一家人吃年夜饭时互相敬酒祝福„„孩子们对幸福生活的体验与文中作者的体验产生了呼应,也自然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
3、补充传说故事,使语文课充满文化气息
在课文学完之后,我给学生补充了关于元宵节和吃汤圆的来历的 xiaoxue.xuekeedu.com
传说故事,故事讲的是汉武帝的时候,宫中有一位宫女叫“元宵”,因为长年生活在宫中,她非常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如果没有了元宵姑娘的想念父母,和这位好心的东方朔帮助了元宵姑娘,也就没有了今天的元宵节,更没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了。在学生读完故事后,我让学生谈读完故事的感受,谈谈为什么这一习俗会流传至今。其实是让学生明白吃汤圆是一种形式,而人们借用这一形式传达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寄托在小小的汤圆中。我想传达给学生的信息还不止这些,我想让学生明白文字可以传递许多文化给我们,这种文化才是人内心的根。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年的习俗、传说,把文化带入语文课堂,把文化植根学生心间。
4、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提升和再利用
课堂中有教师的预设,但教师的预设不应该成为牵制课堂动态生成的绳索。教师应该对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这些资源有捕捉、提升和再利用的能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从字词句到内容,有的则设计写作方法。教学时,我把能和自己的教学设计相联系的问题进行了整合,但对一些无法整合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没有给学生明确的回答,也没有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只是为了教学的完整
xiaoxue.xuekeedu.com
性。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是内功,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好好锤炼,很多的功夫则要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加以修练,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
第四篇: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4放风筝-沪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5放风筝沪教版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图上画的是几个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极大兴趣和乐趣,反映孩丰富多采的课余生活。课文着重描绘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准备一些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放风筝时,可以提醒学生观察风筝在天空飘动的情景。
在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中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时的喜悦心情是教学的重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风筝进行想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在讲读时我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
xiaoxue.xuekeedu.com
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是怎样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小结:让学生进行语文探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有关资了解我国风筝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五篇:三年级下语文教案-风筝-鄂教版【小学学科网】
2、风筝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认识“片、舱”等9个生字。学会“得、扯”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的“风筝”象征着小朋友们各自的理想。
4、说出自己的理想。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感悟“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反馈。
4、师: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喜欢,你们想看看他们都放了那些风筝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读几遍。
2、与同桌一起读,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做出评价(生生互评);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找出小朋友们放了哪些风筝(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反馈交流结果。(从哪儿读到的)
四、课后思考
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课文
xiaoxue.xuekeedu.com
1、分小组逐段读文,边读边思考: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2、反馈。(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3、小组合作制作表格:谁放了什么风筝,理想是什么?
4、班内交流。
二、表演读
各小组编排朗诵,比赛
三、交流
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四、学写生字
识字跟读、识字交流、书写临摹,适时评价。板书:
2、风筝
姓名 风筝 理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