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形势
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形势 数学科学学院 2015级3班 王媛媛
摘要: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和发展两岸经济交往,让两岸同胞真正实现亲如一家。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对立只能够互相伤害,合作才能够实现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两岸人民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获取更大的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字:九二共识和平发展一个中国 正文:
一、回顾过去的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是中国历史的遗留问题,从新中国建国后直到今天,两岸也一直没能实现统一。在李登辉和陈水扁任职期间,“九二共识”遭到“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的破坏,两岸关系一直动荡不安。直到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才逐渐缓和升温。2015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两岸同胞真正实现亲如一家。虽然在一些小的议题上争论不断,但大陆展现对台湾战略的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的沟通管道,使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实现首次会面。
在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总书记在2015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朱会”。在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二是“习连会”。9月 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总书记的热情接见。三是“习马会”。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习马会”上,两岸领导人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视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两岸的共同使命;两岸领导人都认为,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不应成为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的因素。这三个共同点,实际上构成了两岸关系最大公约数的主要内涵,由此也明确了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因此在过去的八年里,两岸三通变成了可能,两岸双向交流成为现实。同时两岸的经济关系也实现正常化,促进了两岸的经济发展。
二、展望现在的两岸形势
“习马会”为两岸未来商谈实现和平统一开拓了一条可行的渠道,但蔡英文却公然声称“习马会”“驳离台湾现状,看不见‘中华民国’的存在”,质疑其“不是稳固的桥”、没有做到“透明、征询人民意见的过程”,是“黑箱作业”,并声言这场会谈的“唯一效果”,是“在国际舞台用政治框架框限未来在两岸关系上台湾人民的选择”。很久之前蔡英文拒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不遗余力地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三通”设置重重障 碍。在2000年7月20日,蔡英文表示“‘台独’是台湾人民对两岸关系的选项之一”,公然为“台独”主张张目。她曾为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造势,公然鼓吹要“彰显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存在事实”,还屡次表示希望美国作为“第三者”插手两岸事务。由此可以想到若她执政,两岸关系势必紧张化,和平发展不会容易。
果不其然,在她赢得2016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后,6月访美期间,进一步将“两岸现状”阐释为“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虽然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的讲法也有所变化,从一开始的“根本不存在”到诬称是“国共共识”到“求同存异”的变化。但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现在蔡英文、民进党对两岸关系持“不挑衅、无意外”的态度,以谋求大陆没有理由对蔡英文当局出重手,但是,蔡英文拒绝沿用“九二共识”,尤其拒绝对“一中原则”采取积极表述,也拒绝确认,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毁弃了两岸本已存在的政治基础,就必然对双方的和平发展构成重大冲击。而且在9月13日,蔡英文会见“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时声称美国是“台湾最重要战略伙伴”,同时感谢了美国持续的“对台军售”。9月29日,蔡英文在公开信《给民进党党员的信》中公开叫嚣要“力抗中国的压力,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摆脱对于中国的过度依赖,形塑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经济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两岸关系友好交往的,如果蔡英文借执政之机大搞“台独”,那么两岸关系将再次陷入动荡不安。
但是,八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得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人都无法把两岸分开。与此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获得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高度肯定和赞赏支持,两岸同胞都渴望彼此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没有民众真正想“台独”。所以在这一重大民意的压力下,蔡英文不得不提出愿意维持两岸关系的现状。再加上美国一直奉行“以台制华”战略,维持两岸关系“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现状,以获取战略利益最大化。他一方面反对大陆对台动武,一方面又不断向台出售武器。所以美国固然不希望台湾回归我们祖国大陆,但是他并不会也不敢支持台湾真正独立。如果他帮助台湾独立,我们就可以采取武力强行解放台湾,从而遏制美国在东南亚的发展。所以不管是台湾内部还是国际上的形势对台湾领导人的压力,都使得蔡英文当局不敢真正宣布台湾独立。
蔡英文的执政理念始终是深深的伤害了两岸人民的心,由于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想要台湾独立,实行“去中国化”致使两岸好不容易拉近的距离又远离了。在经济上,大陆方面,去台湾旅游消费的人明显减少;台湾方面,蔡英文还想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的市场经济(即出口大陆)。这两方面使得台湾的经济景气持续低迷。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化。她若想长期执政,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一些执政理念,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两岸友好往来的基础,是不可动摇的。否则的话,没有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两岸的经济交往就不可能正常化,从而台湾的经济可能停滞不前。由于美国和日本的干涉,台湾现任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未来的两岸关系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台湾要想高速稳定发展,两岸实现真正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必然的趋势。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摸索的途中仍然是曲折崎岖。
三、促进两岸的交往,和平统一共同发展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要“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说,就算谈起来也只获得一纸协议,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的状态。台湾若是不承认这一原则,两岸关系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让任何企图分裂我们国家的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尽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阻力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合作深化趋势不可逆转,祖国完全统一是民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和最大民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形势与政策》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篇:浅谈2016两岸关系的形势与发展
浅谈2016两岸关系的形势与发展
学院: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焊接16-2班 姓名:于青平学号:201601120233
摘要:2016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的一年,但蔡当局不仅拒绝沿用“九二共识”,尤其拒绝对“一中原则”采取积极表述,也拒绝确认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毁弃了两岸本已存在的政治基础,就不可能不对双方的和平发展构成重【1】 大冲击。但大陆展现对台战略新思维和新高度,不仅维系了两岸既有沟通管道,两岸交流合作持续开展,而且使举世瞩目的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成功举行。大陆对台政策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在于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坚定不移”,而且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面。
关键词:九二共识,民进党,维持现状,武力统一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巩固与深化
1.在总书记提出了有关两岸关系的四个“坚定不移”的指导下,在年内会见了三批重要台湾客人。一是“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在全球瞩目下,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意义。“习马会”强调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示大陆肯定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设规立制。
2.二是“习朱会”。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来大陆出席第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这是大陆领导人首次和台湾执政党的党主席会面,具有重大意义。
3.三是“习连会”。9月1日,大陆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领台湾各界人士参加,受到总书记的热情接见。
二、蔡当局拒绝沿用“九二共识”,对双方的和平发展构成重大冲击
1.“空心蔡”避谈“九二共识”,“维持现状”大打空心牌。蔡英文虽然竞选人气很高,但仅限于民进党台独纲领,拿不出来什么像样的两岸政策。只要问得细微点,你就会发现,对于“靠什么维持两岸关系”“怎样维持两岸关系”等中心问题,蔡英文只会“维持两岸现状”一句带过,永远说不到点子上。这些年,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经济领域,大陆给台各种优待,台湾依附大陆的经济发展,度过了经济危机。然而,民进党坚持大陆危害论,煽动蛊惑学生反对两岸服贸协议的签订,使服贸协议在台湾“立法院”束之高阁,胎死腹中的可能性极大;民进党又蛊惑学生大闹总统府,反对加入亚投,虽然大陆根本没有考虑台湾加入。这种种恶性循环,两岸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也到了冰冻期。这样的状况下,蔡英文能拿出什么样的手段维持两岸关系?绝不是冲破万难与大陆发展统一关系,只怕“维持两岸现状”只是一句空话,或许等她拿下台湾执政大权,就该实行“台独”大计,依附美日势力,对大陆兵刃相见。
2、国民党“朱上柱下”,“台独”祸心暗藏。
“小辣椒”洪秀柱“一表同中”的激励言辞赢得了不少中间派的认同。但是后来国民党却上演了“朱上柱下”的把戏。本来朱立伦在大选拉票开始之前并无意参选,国民党人才凋零,对本次大选没有胜算的把握,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国民党主席的朱立伦之前不参选,让资历低职位低的洪秀柱参选的原因。但耐人寻味的是好好的“小辣椒”为什么中途被“换柱”?这就涉及到多重原因,只要是因为洪秀柱固执坚持“一表同中”推动九二共识的进一步延伸,推动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实现“两岸分治不分裂”的主张。按道理这样的主张符合两岸关系的长久持续发展,推动两岸早日统一。但是却发生了“换柱”,可想洪秀柱必然触及了国民党的“暗独”底线。我们知道,在李登辉时期国民党就是亲日亲美,2000年上台额陈水扁更是如此。而后来国民党重返执政党地位只要是得到中共的支持,然,国民党执政后,两岸的政治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发展了两岸经济关系。事实上,国民党更加亲美,这一点从美国军机在今年降落台南就充分显示出了迹象。一句话,大陆10年的支持并没有换来真正的信任。前不久,马英九在接受访问时明确表示,两岸谈统一为时尚早。而朱立伦在7日下午访京,特别强调,“洪秀柱提出的两岸政策,与国民党长期主张又落差,与民意亦有偏离。”所有迹象显示,马英
九、朱立伦等保藏“暗独”祸心,宁愿国民党大选落选,也不愿意推动“九二共识”延伸,所以洪秀柱最终成为牺牲品。
3、“台独”建国成为台湾民意主流。大陆仍然有很多人包括那些专家、政界人士还有那些一直坚信台湾同胞的善良百姓们,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把两岸统一的希冀放在国民党身上,总以为台湾总会被大陆的善意感动而回归。然而,如今这样的形势,我们都该好好看清楚。民进党固然是台独分子,阻碍两岸统一,而国民党何尝不是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自李登辉、蒋介石执政,台湾对青少年的教育采取“去中国化”,到了中共抬上去的马英九执政,马英九又何曾有过阻止和更正教育方针的举措,一直在一旁默许这种“拔根”的行为,可见其“暗独”之心。台湾30年的“去中国化”已使得“台独”思想成为台湾主流。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必须承认大陆对台湾的包容、理解和扶持被国民党利用了,成为他们这些政客得到权利和地位的垫脚石。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上台,他们必和大陆斗智斗勇,台湾的任何政策都要向美国效忠,都要和日本暗中勾结;他们只是要大陆给他们输血、他们只想从台湾的利益和政党利益来考量。
三、坚持四个坚定不移,不放弃“武力统一”
虽然今年九月底习主席应邀赴美和奥巴马会谈,奥巴马再次承诺不承认台独、藏独、疆独、港独并在中国南海的主权要求上有所松动。就近日来美国派军舰驶进中国南海岛礁,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再一次触碰中国底线。在我看来,在美国出尔反尔就向家常便饭的形势和台岛内台独主流的政治形势下,台湾大选,无论是谁上台,两岸和平统一,仍然遥遥无期,容忍“暗独”更不知道何时能统一。中国在友好外交政策的前提下,应不断增强国家经济能力、国防综合能力,台湾问题不能寄望于台湾人民、国民党,更不要指望美国能安分守己。我们应毫不犹豫地采取武力的方式打击任何分裂民族和国家的顽固恶势力!总结: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华:《两岸关系: 突破与局限》,今日中国,2015 [J/OL] 【2】继往开来再创新局
【3】十八大与两岸关系继往开来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篇:两岸关系形势政策
两岸关系形势政策
没有泪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因为一颗心而活着,心因为有了方向而执着,而方向就是我们的梦想,梦想是一个人最大财富,它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总是在漫漫的漆黑夜晚为我们照亮前方。可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梦想,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公主,还是不起眼的灰姑娘,我们都能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而这件事会支撑我们很久很久,即使受到全世界的人的嘲笑,有那么一个梦,你都能继续走下去。这就是梦的力量。我们有梦,当然我们的国家也有梦。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深刻的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刻的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断奋斗的历史。
一、“中国梦”的涵义、提出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真正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归纳起来就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绝不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这就是让国家更昌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辱;民族不复兴,就无言担当龙的传人。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三、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四、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3.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实干兴邦,只有实干兴邦,才能避免空谈误国。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一个长久的优良传统。坚持实干兴邦,才能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其中,道路是决定因素,发展是根本因素,实干是关键因素。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梦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有梦的国,才是真正的国!中国的梦,祖国的梦,你我的梦。
让我们打开美好的心灵,让理想在他乡飞翔吧,不要让它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要用青春去奏响生命的乐章,我相信每一个音符都将是理想的归宿!让我们为了家国之梦和自己的梦想,携手同行吧!
2016年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范文二: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 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1]44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维护统一的价值理念,根植了中国必须统一的强烈意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崇高愿望和坚强意志。祖国大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奠定了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我们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这必然会更强烈、更广泛、更高层次地形成和强化两岸之间的凝聚力,使民族更趋融合、人民更趋团结、国家更趋统一。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对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两岸关系由高度危险的关头转向和平发展,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两岸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60多年来最密切的水平。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需要倍加珍惜、共同维护。我们坚信,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一定能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二、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深刻总结过去对台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指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提高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契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也有利于整个亚太地区与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历史发展趋势。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始终是两岸的主流民意。5年多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已经用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行之有效,对推进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作用。2012 年1 月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两项选举结果表明,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正面影响明显增强,大多数台湾民众认识到“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希望两岸关系继续发展而不停滞倒退甚至紧张动荡 [3]351。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联。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而和平发展是当前两岸关系最现实的选择,是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手段。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实际出发,彰显时代特征;又把握了台湾问题的本质,把解决台湾问题纳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它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以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新境界来认知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智慧,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分割出去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三、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要求
两岸关系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1.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条底线。只有承认“―个中国”,两岸才能建立实现和平发展所必需的互信基础和政治环境,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才能顺利推进。反之,两岸和平发展就失去了政治基础和保障,就变成了空中楼阁。虽然目前两岸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认知仍有所不同,但在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最基本认识上一直有着共同点和连结点,即双方都认为大陆和台湾没有分裂为两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这就可以求同存异,由此共同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对任何有利于维护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愿意做出正面回应。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2.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经济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深化经济合作,就是要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两岸其他协议,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建立两岸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厚植共同利益,以经济“暖流”持续滋润两岸民众。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扩大文化交流,就是要以加深两岸同胞的感情和增进相互理解为出发点,注重建立恒久稳定的文化交流机制,通过开展更多文化方面的双向互动,增强一脉相承的民族认同,筑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密切人民往来,就是要大力加强两岸社会融合,增强两岸利益联结,使更多台湾民众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融洽亲如一家的同胞感情,从而为两岸关系持久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奠定坚实民意基础。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的持久性,仅仅靠寻找共同利益、扩展共同利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机制建设,用制度来作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最终实现完全统一的过程,就是两岸在平等协商、沟通谈判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机制化,最终形成两岸都可以接受的制度化安排的过程[4]8。在今后的两岸交流合作中,要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推动两岸交往的机制化。
在这些交流合作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着眼于两岸关系长远发展,必须为逐步解决症结性问题创造条件。我们主张,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打开破解政治难题的瓶颈;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以利缓和台海局势、降低军事安全顾虑;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一起承担避免国家分裂的义务和责任,一起规划两岸关系进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3]355。
3.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理念,满腔热忱关心台湾同胞,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积极采取对台惠民措施,让台湾同胞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对于部分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心态和感情,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对大陆产生的误解和隔阂,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和体谅,而且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疏导、化解。
4.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台独”分裂活动已成为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大祸害、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只有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才能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福祉。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会有丝毫动摇、妥协、含糊。当前,台海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台独”分裂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台独”分裂图谋,没有停止“台独”分裂活动。对于任何“台独”分裂势力,任何“台独”分裂活动的企图,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违背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必然走向彻底失败,我们对彻底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充满必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3] 孙亚夫.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李鹏.两岸和平发展的机制化需求与建构[j].台湾研究集刊,2009,(2).
第四篇:两岸关系和和平发展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重大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理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同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两岸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放在共同发展中逐步解决,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可以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一、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即便处于内战对峙状态,也仍然保持着特殊国内关系的基本性质。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的和平统一九条方针政策意味着对台战略创新,为1982年全国人大修宪提出“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创新作了准备。1983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将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确定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首先应用于香港和澳门。基于这些对台战略与制度创新,当台湾方面于1991年通过“国统纲领”后,两岸才有可能由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并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陆政府从无到有推出一系列吸引、优惠台商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台资比照外资”政策以及对台商投资领域和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由此,两岸经济关系有了交流渠道和依循制度,两岸产业得以发挥比较优势,走向互惠与发展。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
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岸人民交流法律化。
二、2008年两岸关系开始走向和平发展
2008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动力在于两岸人民利益需求——历经近60年分离和最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近10多年来分裂势力的阻挠,两岸人民迫切需要直接交流与合作。同时,基于30年来对台制度创新所形成的两岸关系基础,两岸人民有条件走向和平发展之路。这个新形势的形成过程,也是大陆的和平发展理念与台湾朝野政治新格局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英九在台湾执政后,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两岸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海协海基两会协商,并期待大陆帮助台湾经济尽快复苏。民进党则未能及时摆脱贪腐阴影和“台独党纲”的魔障,无力反思其陈旧的两岸关系政策。同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和“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具有主动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发展方向务实前进的积极意义。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萧万长,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吴伯雄,正是此方针的具体成果。海协、海基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并通过2008年6月和11月两次领导人会谈,签署六项协议,取得重大成果。我们知道,海协、海基两会是以名义上的民间机构身份,回避两岸政治上互不承认的困境,受权代理官方谈判,处理两岸关系演进中的事务性问题。这是现阶段两会协商模式的政治经济内涵。两会恢复协商后,2008年11月初,海协会首度入台协商,开始把对台工作做到台湾岛内。
2008年12月,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形成“一日生活圈”。这不仅让往来两岸的台商、台湾学生和两岸游客直接受益,而且还有两个更重要的效应:一是直接促进了两岸生产要素的便利交流,为两岸经济交流正常化与经济合作制度化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大大缩短了两岸同胞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两岸社会融合奠定心理基础。
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国共两党继续携手合作为两岸人民谋福利,照顾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帮助台湾经济复苏。2008年12月底,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第四次“国共论坛”)就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此次论坛达成的9项共同建议和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宣布的10项惠台措施,涉及扩大两岸人民交流、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发展、建立两岸金融合作与全面经济合作机制等重要问题,将有力地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三、2009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
如果说2008年是两岸关系转折期的话,那么2009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两岸关系既走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10年的紧张高危期,也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疑虑重重的试探期。可以说,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和平发展阶段
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
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为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指明了路线图。目前大陆各项对台工作有条不紊地按照这幅路线图推进,以两岸同胞利益和需求为本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这幅路线图可以概述如下。首先,遵守“九二共识”,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要的政治互信基础。马英九执政以来,重申承认“九二共识”,认为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两个地区的特殊关系,多次表达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儿女的情怀,值得我们赞赏。在此基础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得以顺利恢复并取得丰硕成果。其次,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成为沟通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的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超越政权对立僵局,就必须踏踏实实地持续推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再次,在“大三通”基础上促进两岸人民及各界往来,成为重塑两岸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2009年5月,被誉为两岸民间交流盛会的“海峡论坛”在福建召开,这是两岸人民大交流的典例,也是重塑两岸人民国家认同的起步。此外,两岸在政治互信基础上协商处理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探讨签署和平协议的问题,也是和平发展路线图上关键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都有所进展。
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10年来,两岸事务最大的特点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很大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根据“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对台工作指导方针,在具体的对台工作中将敏感的政治关系难题与复杂的经济合作议题区隔开来。同时,在长期战略上推动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形成正面的互促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论述,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经济议题与政治议题包容起来,使国家统一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愿景相协调。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大幅萎缩,但是祖国大陆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主动并有效引导两岸开展经济合作。由此,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从主要由民间自发驱动提升到政府主动推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一年来,大陆广西、江苏、河南等地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赴台采购,福建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行对台政策“先行先试”,重庆、湖南、湖北等地纷纷搭建对台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大陆“家电下乡”计划也将台资企业产品纳入……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两岸合作与发展的进展。
四、两岸经济关系有新进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截至20 0 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额已达950 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 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20 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1.新协商: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
台湾方面提出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议题,符合我们提出的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主张,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在2010年东盟-中国(10+1)自由贸易区建成之时,有助于台湾商品进入广阔的大陆市场。
2009年6月,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了签署ECFA对台湾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加的正面效应。在大陆方面,商务部和有关研究机构研究表明,签署ECFA,不仅能够消除两岸贸易壁垒,合理配置两岸资源,而且有助于拓展两岸经济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层次,从而对两岸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资料推算,若签署ECFA,台湾受益产业以批发、国际贸易、旅馆、餐饮等商品买卖业,运输仓储通信业为首,制造业则以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等三项受益最多。如果不签署ECFA,受大陆与东盟、韩国、日本等国互相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台湾所有行业的工作机会都将减少,加上出口萎缩,势必对台湾民众的福祉造成伤害。
虽然ECFA对台湾有种种好处,但是一部分弱势产业和传统产业也可能受到冲击。台湾一些政治反对势力为了争夺选举的议题主导权,不惜刻意夸大ECFA对台湾经济社会的负面冲击。因此,签署ECFA的议题,又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合作问题,还要考虑到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形势。目前,大陆为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两岸专家的共同研究已经完成。2009年12月,海协、海基两会对签署ECFA问题交换了意见。2010年新年伊始,海协、海基两会有关专家在北京展开首次ECFA业务协商。2.新探索:两岸产业合作“搭桥”
两岸产业层面的深入合作具有必然性,对促进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两岸经济关系30年来,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最大的问题是两岸企业合作程度很低,两岸生产要素融合程度不够。因此,两岸产业合作需要“搭桥”,有序推动。其次,两岸产业政策缺乏对接与协作机制,也需要通过专案推动。2009年,台湾推动研究和制定产业创新条例,目的是推进台湾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形成新的竞争力,促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大陆“十一五”规划和拟议中的“十二五”规划也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但是,两岸的产业政策缺乏共同的愿景,不利于同样处于转型中的两岸产业与经济结构形成合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再次,产业合作搭桥要突破两岸缺乏共同的技术标准的困境,并且着眼于共同建立新的技术标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化为两岸工业产品技术标准提出了挑战,金融危机为两岸合作建立共同的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机遇。
2008年底,台湾方面提出两岸产业合作“搭桥”计划,得到大陆有关方面的支持。2008年12月以来,两岸分别成立对口智库机构,聘请专家学者、主管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多次进行两岸产业合作论证与研究。通过“官产学”的这些合作,两岸产业合作方兴未艾,两岸绵密、稳固的合作与共生关系正在形成。3.新突破:陆资入台
2009年4月,海协、海基两会领导人会谈,达成一项历史性的原则共识:台湾将在政策上首度允许大陆资本进入岛内投资。这项共识的达成,揭开了双向投资的大幕,由台湾到大陆进行单向投资的非正常局面将被终结,今后两岸可以进行正常的双向投资活动。此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台办联合发布《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商务部联合国务院台办发布《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味着大陆政府将促进和帮助陆资赴台纳入工作日程。2009年6月底,台湾当局发布《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和《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列出大陆资金可投资的3大类192项产业细目,并于7月1日起正式受理陆资来台或设立分公司的申请。双向投资的启动,乃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大趋势下的新突破。这改变了过去台资企业将研发基地留在台湾,只将工厂搬到大陆,两岸企业各行其道的局面,两岸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补和共同发展,增强两岸产业实力。
五、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提出,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正轨以后,文化与经济是沟通两岸关系的两座重要桥梁,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2010年1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宣布首批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这是对两岸教育交流的新突破。目前来看,台湾方面对大陆学生赴台求学还有很多限制,包括“三限”和“六不”。“三限”指的是:“限校”,学历承认只限于经过认定的大陆部分高校;
“限量”,每年招收大陆学生的数量定在10 0 0至20 0 0名;“限域”,限制在大陆某些地区招生。“六不”指大陆学生入学不得加分,不得影响台湾本地招生名额,不提供官方奖助学金,不允许大陆学生到校外打工,大陆学生不得考证照,不得考公务员。
这些限制体现了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两岸教育状况的现实差异。不过,随着两岸各项交流的深化,相信有关的限制政策会适应新的形势而调整。毕竟,在全球化和祖国大陆崛起的今天,两岸教育与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势不可挡。
六、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与挑战 1.现状与主张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目前,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大致可以表述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是存在对立的政权,尚未完全统一。大陆在涉及两岸政治关系问题上一直主张,首先要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2.问题与挑战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中,两岸官方都宣布根据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制度性协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可见,“九二共识”对两岸摆脱过去几年“法理台独”制造的政治关系危机、促成和平发展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二共识”的核心“一个中国”,虽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但也隐藏着两岸关系最深刻的政权争议问题。因为,两岸官方对“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是否表达以及如何表达都有不同的理解:台湾官方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就是1912年成立至今的“中华民国”,对此大陆无法接受。大陆认为,“九二共识”就是两岸都表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况且,两岸政权争议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与两岸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互相强化,构成挑战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
吸取历史经验,现阶段两岸官方都认识到:一方面,目前还缺乏成熟的条件来立刻解决政权争议问题;另一方面,两岸民众利益福祉不应该因为政权争议而搁置或受损。因此,先搁置政治争议,根据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指导方针务实推进两岸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切实造福两岸同胞,逐步创造条件再来处理政治争议,成为目前两岸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智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六点意见中还提出,“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我们还应胸怀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未雨绸缪,解放思想,务实探讨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为将来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做准备。
七、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
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
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第五篇:两岸关系的形势与发展前景浅谈
浅谈两岸关系的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溃退到台湾的国民党继续与大陆对抗,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造成了多年来两岸的紧张形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和平发展也为两岸人民所支持,两岸关系也将越来越好。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两岸关系一直都是我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认识两岸关系的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现如今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关系已是密不可分,而且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陆新一轮改革也必将深刻影响两岸关系。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于13年10月下旬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所指出的那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带动的大陆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新发展,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
俞正声主席的此番讲话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的确,大陆的改革开放,对两岸关系影响巨大,这是被历史所证实了的。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更加一发而不可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海协会海基会签署了19项协议,实现了全面“三通”,开放了陆客赴台旅游,实现了陆生赴台就学,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大陆改革的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大陆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两岸关系当前的大发展。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大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有理由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作更高期待。在两岸关系中,无论是经济交流还是人员往来,都与大陆的改革、发展与开放密不可分。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吹响了大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而且对两岸关系发展同样意义重大,将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新机遇、新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消散、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陆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是“一枝独秀”,大陆市场将为台湾经济发展继续提供广阔空间,台湾将从大陆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获得发展利基。同时大陆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也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我们都在目睹着祖国经济一天天的强盛,看到我们祖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正在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我们对于祖国明天的经济有足够的信心,更有无比迫切的希望。祖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定会给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致力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实施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政策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
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来说,“文化“将成为连接两岸的一个重要纽带,因此,新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将是两岸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应该提升根亲文化内涵,加强两岸情感认同:两岸根亲文化,也是宗族、宗亲文化,是两岸之间不断的血浓于水的关系,也是最容易被两岸民众认同的两岸关系亲和力。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的“破冰”之举就出于福建省旅游局做出的欢迎台湾同胞回乡探亲旅游的大胆创意。当相隔半个世纪的分居海峡两岸的白发苍苍的夫妻在海峡西岸的“寡妇村”团聚之时,两岸同胞无不为之动容。当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之所以接受海峡西岸释出的善意,很快做出开放台湾居民回闽寻根探亲决策也有根亲文化的因素在内。20多年之后,要进一步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还必须提升两岸根亲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难得持续发展5000年的世界几大古文明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随着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原文化在闽台两岸积淀,并且保持“活化石”的生活状态。其次,我们应该揭示海洋文化源流,加强两岸开放协同:国内外都有人将中华传统文化看作是封闭保守的陆地文化,为了使两岸同胞都认同祖国大陆是开放文化之源,促进两岸关系在开放背景下形成和平发展共识,必须揭示我国海洋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尤其海峡西岸是世界东方海洋文化发祥地的历史事实。
我们应该看到,两岸关系中还存在一些固有的分歧和矛盾,以及政治、军事、台湾对外交往等敏感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将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虽然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依旧存在矛盾,而两岸的发展前景也仍有不明朗的地方,但如今的两岸往来之便捷,交流之活跃,合作之深入,可以说是6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终结两岸敌对历史,抚平历史创伤,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是两岸双方、国共领导和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在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不断增多、民族文化认同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必将势不可挡。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坚定信心、不懈努力,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形势与政策论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建环121班 刘钟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