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样例5)

时间:2019-05-14 03:4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篇: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知识点: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4.素质教育的要求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第二节 学生观

知识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洪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第三节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

(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3)尊重个体差异。(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l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nand)正式提出。

1.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

2.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使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和实用性 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三、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职业的内涵

(1)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独特性,说明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第二篇: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古典文学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古典文学

(一)世界文学的最早源头

亚洲、非洲历史悠久,是古代世界文明的摇篮,是世界文学的最早源头。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间,在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埃及文学:在两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巴比伦文学;在伊朗高原产生了古代伊朗(又称波斯)文学;在印度河、恒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印度文学:在黄河、长江流域产生了古代中国文学;在巴勒斯坦产生了古代希伯来文学。

古埃及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它保留至今的各种诗歌文集《亡灵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巴比伦文学的光辉代表。古代印度文学如诗集《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故事集《佛本生故事》、寓言集《五卷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塔》不只是-部宗教经典,也是-部珍贵的文化和文学典籍,保存了不少伊朗古老的传说、诗歌、散文等。

(二)古希腊罗马文学

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个源头。

古希腊文学持续了1000年左右,主要成就体现在神话、史诗、寓言和抒情诗上。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古希腊神话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是世界神话中保存最完整、内容量丰富的神话。寓言《伊索寓言》具有很高的哲理性。抒情诗起源于民间歌谣,诗人们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对后世欧洲抒情诗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传说盲诗人荷马创作了《伊利亚特》、《奥德赛》。《伊利亚特》叙述了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德赛》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

在文艺理论上取得较高成就的重要作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其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作的《诗学》对希腊文学作出了理论性的总结。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发展成为-个强大的国家。它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接受到先进的希腊文化,在其影响下,约公元前3世纪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早期罗马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其代表人物是喜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

普劳图斯的代表作品有《吹牛的军人》、《-坛黄金》、《孪生兄弟》等,他的创作对后世的欧洲戏剧家如莎士比亚、莫里哀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泰伦斯是-位获释的奴隶,他的作品具有文雅严肃的艺术风格,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婆母》是他的代表作。在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许多戏剧家都奉泰伦斯的作品为典范。

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的前身是酒神颂歌,戏剧的前身是民间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性表演。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其往往带有迷信色彩,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生活情景。在艺术上继承了史诗和抒情诗的传统,演员朗诵对白,歌对歌唱抒情诗。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这-时期涌现出大批悲剧诗人,上演了许多悲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在悲剧剧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在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使对话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戏剧结构程式基本形成,被人们誉为“悲剧之父”。希腊喜剧出现于悲剧之后,它的繁荣是在雅典城邦发生危机的时代。希腊早期喜剧多为政治讽刺和社会问题剧。它取材于当代的现实生活。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因而,比之希腊悲剧具有更为强烈的政治性。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前385),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的喜剧艺术属于现实主义,但表现手法极其夸张,喜剧的语言来自民间,朴实、自然、诙谐、生动,他的创作对后世的喜剧和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三)早期基督教文学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公元-二世纪,产生了早期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是希腊和希伯来这两个上古文学融合的结晶。古希伯来文学属于西亚文化圈,古希腊文学属于欧洲文化圈,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长驱直人西亚将希腊的文化开始融入希伯来的文化之中,经过30年的“希腊化”运动,终于使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和文学产生。

早期的基督教文学作品很多,到3世纪,出现了经典之作《新约》。《新约》既有希伯来文学的象征性和斗争性,又有希腊文学的现实性和戏剧性。

(四)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是指欧洲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的文学,即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时期的欧洲文学。它的突出特征是宗教色彩、神秘色彩和民问文学色彩较浓。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等。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是受到官方和教会扶持的正统文学,占有统治地位,创作者主要是教会的僧侣。教会文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圣经》,是赞美上帝的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缺乏真实性和艺术价值,因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中世纪文学最为著名的是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但丁创作的《神曲》。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神曲》(1307--1321)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部长诗,是他呕心沥血、历经十四年之久的忧愤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

《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神曲》的结构巧妙而严整。全诗分为三部,三行分节,奇偶连韵,每部33篇,加上序诗共100篇。各部的诗行大致相等,看起来匀称、工整,-直为文学史家所称道。

(五)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最早出现于法国,进而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希腊罗马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莫里哀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喜剧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冒失鬼》、《妇人学堂》、《伪君子》、《恨世者》、《吝啬鬼》等。这些作品鞭挞封建制度和丑恶势力,是世界喜剧中最出色的作品。

(六)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文艺复兴是指从14世纪到17世纪初的-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最先在意大利产生,而后又发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它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文学是人文主义发祥地,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薄伽丘以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为主题,创作了《十日谈》。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

佛兰奇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学识渊博。他的抒情名作《歌集》,以“十四行诗”形式为主。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为后来欧洲抒情诗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是-位多产的作家,著有长篇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片故事集、论文等,代表作是短篇小说《十日谈》。作品开端写十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十天,每人每天讲-个故事,十天共讲了-百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教士的荒淫,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及禁欲主义道德观。

《十日谈》文笔精炼,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并对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是杰佛利•乔叟(1340—1400),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利用-群从伦敦去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在路上为解闷而轮流讲故事的方式,写了24个短篇故事,真实地反映出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16世纪后期,英国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人文主义文学空前高涨。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诗歌以斯宾塞(1552--1599)的成就最高,代表作《仙后》描写仙后格罗丽亚娜派遣12位骑士去解除灾难的冒险事迹。

莎士比亚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生创作了37部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主要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莎士比亚的作品情节生动丰富、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语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3.法国文学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主要是沙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社和拉伯雷。

沙龙(1524--1585),七星社的最杰出的诗人,法国近代第-位抒情诗人。他讴歌生活,讴歌爱情,代表作《十四行•致海伦》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是其爱情诗中的珍品。

佛朗索瓦•拉伯雷(1494--1553),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巨人传》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部杰作,法国长篇小说的发端。

该小说以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有时不免流于油滑粗俗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题,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描绘了人文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4.西班牙文学

16世纪到17世纪是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在小说、戏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1547-1616),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50多岁开始写作。其著名代表作《堂吉诃德》。

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蛰居在拉曼却的-个穷乡绅。他读骑士小说入迷,决心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打抱不平。小说以堂吉词德企图效仿骑士到来扫尽人间不平等的主观幻想与西班牙社会的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情节的基础,巧妙地把堂吉诃德荒诞离奇的游侠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了起来。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在不同的国家都流传着。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了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堂吉诃德的形象也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卓越的典型人物之一。

5.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文学猛烈抨击社会制度,积极宣传革命理想,宣传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带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治倾向性,在启迪人们的革命意识,推进资产阶级革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启蒙文学家在继承传统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等。启蒙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18世纪的启蒙文学,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民族文学。

(1)法国启蒙文学

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启蒙文学逐渐成为当时法国文学的主流。早期的启蒙文学作家主要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卢梭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第-个启蒙作家,主要文学作品是书信体讽刺小说。其代表作《波斯人信札》以路易十四和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两个旅法的波斯青年与家人通信的形式,评述法国的政治、宗教、社会问题。这是-部揭露性、讽刺性很强的作品。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伏尔泰(1694—1778),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写了大量著作,-生热爱戏剧,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剧本达50多部。

哲理小说是伏尔泰开创的新的-种写作体裁,他-生创作了近30部哲理小说,这是他对世界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1749年,卢梭为第戎学院写了-篇应征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获得极大成功。1755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文应征,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他以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这两篇文章表现了卢梭惊世骇俗的叛逆思想,因而震惊了欧洲。奠定了他在欧洲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卢梭的代表作《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及《忏悔录》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2)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启蒙主义文学进入了高潮,歌德、席勒-起把德国的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不但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为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东方在线教师网(http://jiaoshi.koolearn.com/)分享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青年时期的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向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挑战。

《浮土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部杰作。它与《荷马史诗》、《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史诗性的巨著。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创作时间长达60年之久,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生。

约翰•克里斯托佛•席勒(1759—1805),18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其代表作《阴谋与爱情》、《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等。

《阴谋与爱情》发表于1782年,是席勒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它直接取材于德国现实,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最作品之-。

《奥尔良的姑娘》写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本的爱国精神对1813—1815年的德国解放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被称为德国解放战争的前奏曲。

《威廉•退尔》是席勒的最后-部剧作,也是他后期创作中最好的作品,描写瑞士人民不能忍受种种压迫,秘密地组织联盟,高呼“不自由,毋宁死”“祸福相共,生死与同”的誓言。走上了斗争的道路。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免费资料请访问“新东方在线教师频道”

第三篇: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写作

2015年上半年

写作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些话语,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变得温暖,让人感动,享有温暖,我们才能在苦寒的冬天孕育出春天的繁花似锦。

要求:请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50分)。

2015年上半年文

让“赏识之花”绽放

赏识,如同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赏识,如同寂寞萧条的冬天里的一声鸟鸣;赏识,如同美妙动人的乐谱里的一个音符。所以说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教师简单得几个字、几句话。赏识使学生在寒冬感受到春的温暖。所以说,教师要学会多说些赞美学生的话,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一直以来,赏识教育在中国得不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以至于现在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教育的误区之中。他们打压式的教育在无形之中就在孩子与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墙,此时,无论是多么深沉的爱都变得脆弱又无力。爱不是任务式的训斥,不是严苛的要求,更不是粗鲁的打骂。爱是对孩子说:你做得很好,你可以的,我相信你。多一些赏识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爱的力量,让孩子在温暖和爱中自由呼吸,茁壮成长。

赏识,激发了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样,赏识是教师心胸豁达表现,也是教师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教师对学生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教师要在细微之处见真谛,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

赏识,要去挖掘学生身上鲜为人知的闪光点。“春到三分暖,秋来三分寒”“良言一句如春来,恶语一声如冬至”。教师的表扬如春天般温暖,抚慰着学生的心灵。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效果反而更好。

在每个小孩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他们会把最好一面的拿出来并发挥到极致。让每位教师多一份赏识,少一份批判,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在温暖的赞赏话语中共同感受幸福。

2014年下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的,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的时候突然来访。”

培根说:“外在的偶然因素经常影响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题思路】

1.立意:这道题的立意不是特别的明晰,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说,题目较难。苏格拉底这句话快乐是重点,培根这句话命运自己掌握是重点,所以综合两者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端正心态寻找快乐都可以。

2.题干中说自选文体,所以这篇文章记叙文或者议论文都可以。

3.文章中心观点来自材料,分论点从苏格拉底的话中可以看出快乐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要为之努力,从培根话中得出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

4.这道题的论据很灵活,从为目标忙的快乐突然来访这个角度去找很多。2014年下半年文

在教师工作中寻找快乐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快乐要有一定的目标,这样才不会虚度生活。除此之外,快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快乐自己快乐学生。

快乐是一种选择。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社会中,人们更多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忘记快乐真正含义。苏格拉底的话语说出快乐的真正内涵。

快乐的生活要有明确的目标。生活没有目标像大海中失去方向的一艘船,虽然在不停的行驶,却没有前进的意义。一群年轻人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让他们先造一条船。他们造出了一条很特别的船,非常开心。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么?”年轻人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因为有了目标,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因为有了目标,活动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因为有了目标,让教师看见前进的希望。

快乐的生活要有良好的心态。经常有人说人生苦短,所以苦短的人生要好好把握。培根说:“外在的偶然因素经常影响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重要的钥匙就是心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作为一个教师,工作中会碰见各种问题,当碰见困难挫折时,一定要有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才可以让生活更加快乐。

快乐的生活要有助人的精神。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快乐的生活来自给予。这种给予要求不断地付出。其实这不仅可以让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也锻炼教师自身的能力。这种给予和付出可以让生活更加快乐,因为一方面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的价值。张丽莉是快乐的,谭千秋是快乐的,徐德光是快乐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述快乐的含义。

生活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只要你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别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双眼,别让太多的功利给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你就会发现快乐如同星星点点般密布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唾手可得。(共839字)

2014年上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博览群书总还是要的,读书人喜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仔细想想,在人身上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书。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题思路】

1.题目立意较为简单,主题词“读书”,因为材料中说“在人身上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书”,所以将读书所需要注意的方法写入题目中即可。

2.可以写议论文,从如何阅读这个角度去写,或者写阅读的重要作用都可以。选择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套路。

3.扩充文章的论据方面较难把握,建议可以搜集相应论据。

4.读书的名言警句就比较多了,类似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可以用在作文中进行写作。

2014年上半年文

注重阅读方法 增加知识储备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和高尚的人在交谈。人需要博览群书,但是真正在人身上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的那几部书。对一个教师而言,更需要好读书、读好书,在掌握阅读方法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储备。

教师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书籍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过多的阅读反而抓不住重点,教师需要明确自己阅读的重点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非常反对只图快而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对于一些文集,他都仔细钻研,反复诵读和咏唱。这种读书方法也可以指导教师日常的阅读,在书籍中抓重点,努力吸收取其精华。如果一味的贪多贪快,不要说能够全部吸收,可能连读的懂和读的通都难以达到。

教师需增加知识储备,丰富阅读内容。一直以来人们头脑中都有误区,认为语文老师只需要仔细研读语文书本;物理老师只需要关注物理教科书;生物老师只需要专注生物教材。殊不知不同学科的老师跨学科阅读,增长不同学科的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增加授课内容。如果各个学科老师的专业知识过于单一,不仅造成思维局限,而且授课内容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需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如果书本的知识没有经过实践,它永远是教条的、死板的、没有生气的。亚克敦一生读书多达7万卷,但却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有问世。一位学者这样评价:“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样的做法极不可取。书本的知识永远是刻板的,如何将书本刻板的知识转换为对现实行动的指导,是一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教导出的学生永远不会有创新。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需要增加知识储备,丰富阅读内容;需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只有不断增加阅读数量,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只有不断增加阅读质量,才可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只有将阅读知识转化为实践,才可以为学生树立真正的榜样。(814字)

2013年下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1000字。

2013年下半年文

“教书”与“育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有人说成:“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从中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教育之本源。从字义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呢?是简单的知识渊博型,还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呢?答案是两者兼备的全面教师。“学高”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巨大库存,只有博学和慎思,才有可能带出才能杰出的学生;而“身正”是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才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怎样才能做一名具有优良品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好教师呢?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与爱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所谓“把教育当事业”至少有两个含义:第一,研究;第二,创新。有事业心的教师,面对教育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打量与审视,并自觉地进行研究,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等。有事业心的老师总是具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不愿意简单地重复自己,哪怕是同一篇“教熟了”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在不同的时期,也希望能够讲出新意。如果说,把教育当饭碗,能够满足教师物质生活的需要;那么,把教育当事业,则还能给我们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收获。

教师不是演讲者,而是榜样。教师,被人们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而如今却出现了很多玷污教师这神圣职业的事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撇下学生的“范跑跑”,以及在孩子痛苦表情下肆意笑的温岭幼儿园虐童教师。有责任心的合格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教师不是学生的长辈,而是学生的朋友。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学生长辈的位置。学生不听教师的话,教师就会勃然大怒。一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教师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和举动。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角色。教师是社会的一员,不仅要充当“教师”这一角色,而且要充当多种角色。只有与学生交朋友,学生才可以对教师有一种信任,师生之间的沟通才可以更为方便,更有效果。

学识是教师的头脑,教书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风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育人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1196字)

第四篇: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章 职业理念 本章考点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方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省心缺憾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第一节 教育观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目的。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3.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馆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四)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一)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的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 3早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面向全体。我国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比如说教师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教师的微笑、点头或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这就是考验教师是不是面向全体。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上做得非常好,也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成为限制人们思维空间的东西,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不是把人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知识融入人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活化起来。同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相当程度上是靠劳动力的价位优势,但是纵观全球,不能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我们还要有“中国创造”。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谁都想有创新,怎么实现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就要求教师启发式教学。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理化教师在职锦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 2.价值取向的区别 3.教育方针的区别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升学率、提高国民素质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少数人的英才教育、普及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考什么教什么、德智体美全面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学科课程、各课程平等对待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课业繁重;灵活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管与被管、教与被教;平等、双向交流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被动;主动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 :课堂和书本;多种途径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以分为导向;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多元评价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2、沉重的课业负担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和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重返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 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 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 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 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 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 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 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 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 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 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 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

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中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 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中学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 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 意识。(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 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第三节 教师观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 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以及科学履

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 面发展的人。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 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 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 情况因材施教。(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 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 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 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 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4)劳动空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空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 间界限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 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5)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6)个体性和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

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 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 影响的结果。(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 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 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 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 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

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

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 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 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 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 错的学生。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 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 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 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的获取新知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教育工作需要,不 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过程。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宇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和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人格的形成

3、专业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

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观摩的形式有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两种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 a.每天进行回顾 b.有意义的呈现新材料 c.有效的指导课堂作业 d.布置家庭作业 e.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阶段理论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a.新手阶段、b.优秀新手阶段、c.胜任阶段、d.能手阶段

e.专家阶段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1.终身学习意识 A.终生学习的提出——终生教育,是指人们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二是包容了现代所有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他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形态。B.终生学习的内容 第一,学会学习第二,通晓自己所教学课,成为学科专家。第三,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第四,学习信息技术。C.终生学习的要求 第一,有不断的学习意愿,把学习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需要。第二,安排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无论是比较专门的时间,还是生活中的“边角料”,都尽可能能用来学习。第三,把学习与工作改进、生活改进等联系起来,是学习有所运用,发挥学习的作用,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变化为发展而 学习,要有强烈的应用意识。第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习的效率。2.自主发展的意识——在教师发展上,由被动发展和主动发展或自主发展两种方式。自主发展:第一,自我诊断,即教师要了解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与不足,对自己发展的目标有设计。第二,自我规划,即通过一定的形式设计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设计一定时期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实施。第三,寻求支持,即主动的寻求专业发展的支持和各种资源。第四,自我评价,即能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结果、进步情况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三 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职业心理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人民的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a.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B掌握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即相关知识 C学科发展的历史即趋势 D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

包含对具体学习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他帮助教师“具体怎么叫”的 问题 4.文化知识 教师的文化知识是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 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

(三)教师专业教育素养

1.具有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专业素养的基础。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是教师受应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 育学科,此外,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技术学等学科也需 要学习。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专业教育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里素养 1.良好的情感特征——真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师热爱和关心学生的程度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极大。爱心是教育的前提 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教师等工作性使其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任何时候应以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投入教 育活动中,积极调适不良情绪。3.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因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太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和对己对人的宽容精神。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 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也可以说,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1.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 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者。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的责任。2.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指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指教师职业可以满足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当代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第五篇: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

第一节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4.素质教育的要求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

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

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

二、“以人为本”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洪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五、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节 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

(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3)尊重个体差异。

(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l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nand)正式提出。

1.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

2.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使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和实用性

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三、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职业的内涵

(1)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独特性,说明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2)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素质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从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化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

教师职业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3.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责任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为适应形势的需求,教师观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促进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为他们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等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优良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下载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