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03: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篇: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

代码:085239 名称: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

第一部分 专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项目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秉承务实、敬业、合作、创新的价值观,主要面向工程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以项目管理师(IPMP/PMP)和职业项目经理为培养职业取向,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本领域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掌握所从事行业项目管理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手段,了解项目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项目决策、计划、实施和控制等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工作的能力。

项目作为实施组织战略的一种手段,是为提供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一次性努力。项目管理就是应用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工具和技术等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科学技术和市场等资源以实现项目利害关系者对项目的要求,包括以目标为导向的临时性组织系统管理方法体系和以项目为导向的长期性组织变化管理方法体系等。

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是以项目为对象、以目标为导向的系统管理方法;其管理特点是“程序化、动态化、体系化、可视化”;核心特征是“优化组合、动态管理”;核

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注重计划”;核心目标是“项目利害关系者的满意”。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而言,项目管理的学科特征突出表现为“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通用的管理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领域。

项目管理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和工业工程等相关内容,可应用于任何具有项目特征的学科或领域,特别是建设工程、信息工程、制造工程、农业工程、国防工程、能源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相关工程领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一般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职能领域和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组,以及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组织成熟度模型(OPM3)、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等相关知识,还涉及技术能力、行为能力和环境能力等要素。项目管理的灵魂是项目管理哲学,是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管理活动时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中南大学于2006 年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下设立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商学院与土建学院从2009年开始招生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自招生以来,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实考和录取人数连续多年位列商学院6个专业硕士前列。

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采用学位教育与职业认证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目前,中南大学已经与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 IPMA)合作,开展国际项目管理师(IPMP)认证。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培养,校内导师主要注重在研究生思想素质、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上的培养,校外导师主要注重项目实践技能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研究生有一大批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和职业项目经理岗位。商学院项目管理领域现有校内硕士生指导老师40余人,校外基地企业导师30余人。土木工程学院现有项目管理领域校内硕士导师20余人,校外导师10余人。

本学科将秉承中南大学理工科大学严谨的学术传统,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积累,重点研究解决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在项目决策与项目评估、项目投融资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规划与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研究成果。未来将重点围绕企业项目管理、金融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与教学,力争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将本学科建设成为项目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遵守科学道德、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掌握项目管理世界观、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所从事行业项目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计划、实施和控制等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素质。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项目管理领域知识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政治理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等)、人文知识(如知识产权等)和工具知识(如外语、信息检索等)。

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计划与控制、技术经济学、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融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评价与决策、项目风险

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与合同管理等。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项目管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强调采用案例教学,核心课程必须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授课。项目管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强调密切联系工程项目实际,实行项目实训制。项目管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在修完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后,必须参与企业项目管理实践实训1个月以上,并提交项目实训总结报告和企业导师鉴定意见,在毕业论文开题时一并提供。学位论文必须结合项目实际撰写。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自学和交流讨论等方式从书籍、期刊、报告、专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快速准确地获取符合需求的信息,并善于分析、总结、归纳和表达,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必须熟悉所从事行业项目管理的文献资料查询,了解主要进展并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哪些问题已有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问题还有待解决、有什么争论,获得开展研究所需的背景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论文工作。学会利用一切可获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备正确分析处理项目相关信息的能力,会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与专门知识,掌握所从事行业项目管理相关的技术与方法,能应用相关软件(如统计分析、电子表格、数据库,特别是项目管理软件)和手段对项目进行分析、预测、设计、优化和模拟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识别和理解项目的成功因素,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解决本领域的工程和管理问题。

3.工程实践能力

具备从项目管理工程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可以

通过系统设计、分析、优化和不断的实践得以解决和改进;能够对所需解决问题的目标、需求、范围、环境因素和限制条件等进行分析;能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对比、优化;能对解决方案进行详细设计,计算所需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等资源的需求并制订可行计划;会组织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阶段的各项工作,规范技术实施过程,严格控制项目的进度、资源消耗、质量和风险等。

4.组织协调能力

能充分了解所在单位的技术能力、管理风格和人事背景;善于听取意见、勇于修正错误;能明晰和策略地表达自己的技术或管理见解及建议。具有系统思维能力,有很强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包括有效沟通、团队组织、分工协作、按计划完成目标等。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应用研究、系统设计、案例分析和调研报告4种形式之一。实行双导师培养制,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须有完整的文献综述,被引用文献和数据须明确标注,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不少于4-5万字。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的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研究工具、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独立承担专项工作的能力;论文要求内容充实,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应以中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4.学位授予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学分,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被授予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游达明 尹 恒 张 颖 龚艳萍 任胜刚 王宗润 刘咏梅

张根明 易经章 杨国忠 宇德明 王孟钧 张飞涟 王青娥 陈辉华 周彬文

第二篇: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

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第二条 学位申请者须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服务。

第三条 学位申请者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列水平者,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一、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三、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

第四条 学位课程考试和要求:

一、政治理论课程: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三、一门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要求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外文的论文摘要。

学位课程考试,可按上述要求,结合培养计划安排进行。课程考试成绩优良。

第五条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可来源自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工程设计与实施等6个方面。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论文的基本要求为:

一、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二、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三、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1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五、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六、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另要求如下:

(一)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二)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四)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七、论文正文应不少于3万字(其中产品设计、技术改造、软件开发类论文文字部分不少于1万字,且图纸或程序源代码需等效达30个标准版面以上)。撰写格式另行规定。

第六条 学位论文的评阅:

学位论文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学位论文经指导教师、学院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预审同意后,在举行答辩前,应聘请与论文有关学科的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

(一)、论文评阅人由2位具有副高(或硕导以上资格)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且至少有1位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外单位专家。

(二)、论文评阅人建议名单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办公室批准后聘请。论文评阅人名单及学术评语对学位申请者保密。

(三)、评阅意见中如有1人持否定意见,由学位办公室增聘1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有2位评阅人(包括增聘的评阅人)持否定意见,论文评阅不通过。

(四)、论文评阅时间不少于7天。

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办公室可直接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查评审,评审规则另定。

第七条 学位论文答辩:

一、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办公室批准。

二、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名具有副高级(或硕导以上资格)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成员中至少有1位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外单位专家。最多只能聘请1位论文评阅人参加答辩。指导教师可以参加答辩委员会。

三、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人,协助答辩委员会办理答辩有关事宜,参加答辩工作全过程并作会议记录,参与起草会议决议,整理与答辩有关的全部材料。秘书须由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秘书没有表决权。

四、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五、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应出席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会议。

六、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委员2/3以上同意,方得通过,并作出建议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的决议。

七、答辩委员会应对学位论文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一)、论文一次答辩通过,但需少量修改,可在15日内完成的,经指导教师审查认定后,论文可以作为正式文本上报。

(二)、若论文一次答辩未通过,需对论文作较大的补充修改和完善,须在90日内修改完成后进行二次答辩。

(三)、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1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若答辩委员会未作出修改论文、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第八条 学位申请: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答辩委员会作出建议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的决议后,学位申请者应向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学位申请,履行学位申请手续并提交相关材料(材料的种类和份数,另行规定)。

第九条 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专人结合学位申请人的培养计划进行。学位申请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一、政治思想表现良好,在学期间未受到党、政、团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

二、修满相应学科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三、学位课成绩符合要求;

四、所学课程考试没有舞弊行为;

五、没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或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

六、论文答辩通过,且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七、未超出学习年限;

八、学位申请材料齐全。

对符合本办法第三条及有关规定的,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逐个审查同意,并对授予学位问题作出建议性决议后,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第十条 学位授予:

学位评定委员会听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学位办公室对学位申请者的审查情况汇报,对学位申请进行审议,作出是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的决议,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全体委员过半数同意,方为通过。第十一条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制定。

第十二条 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人员名单应进行公示。公示期1个月。

第十三条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我校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开支的经费,参照研究生有关经费开支标准,实行合理收费。

第十四条 校学位办公室应建立学位申请及授予的有关档案,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接受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及安徽省学位办公室的检查监督和质量评估,按要求向国家报送相关学位授予信息资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经校长批准,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并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解释和修改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篇: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桂电研〔2005〕4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及《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我院工程硕士培养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资格审查

1、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申请人必须在入学3年内完成相应工程领域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

2、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或成果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前五名;

3、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包括报告、讲座,院内学术活动由研究生部认定,院外学术活动由申请人所在单位人事教育部门认定;

4、申请人必须在我院相应工程领域聘请工程硕士指导教师作为院内指导教师,同时聘请企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作为企业指导教师;

5、申请人必须在入学后4年半内完成学位论文,并经院内和其所在工作单位导师审阅认可后提交论文。

二、学位申请时间

申请人在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的1年内,可向学位办提出学位申请。硕士学位申请定于每年9月15日-10月15日,12月上旬答辩,12月底审定学位。

三、学位申请材料

1、硕士学位论文一式12份;

2、《工程硕士学位审批书》一式两份;

3、工程硕士课程成绩单;

4、成果及获奖证书复印件(须与原件核对);

5、科研论文成果表及已发表论文复印件或论文录用通知书复印件(须与原件核对);

6、软硬件验收表;

7、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式两份;

8、毕业研究生登记表;

9、授予硕士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信息表。

四、学位论文评阅

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应聘请3位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至少1位应来自工矿企业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本工程领域或相近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学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申请人院内和其所在工作单位的导师均不得作为论文评阅人。

2、论文在送交评阅时,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工程硕士学位水平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要求。

3、研究生部负责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

4、论文评审中如果一名评阅人的评语属否定,可增聘两名评阅人,如再有否定,则本次申请无效;如果有2位及2位以上评阅人的评语均属于否定的,则本次申请无效,一般应在1年内重新申请。重新申请者其学位论文评审相关费用自理。

5、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应评审学位论文是否反映了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具有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地说,论文符合下述各点之一即可认为其学术水平已达到要求:

(1)学位论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理论意义或对实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获得一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果。

(2)学位论文将理论或方法引入企业生产与技术发展、工程设计,解决了企业生产或发展中的实际工程问题。(3)学位论文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或工程设计进行改进,实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或改进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工程质量。

(4)学位论文对从国内或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的剖析、消化、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学位论文对企业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或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有重要价值,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学位论文答辩

1、答辩委员会由5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应包括1位论文评阅人,至少应有2位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工程硕士导师可列席参加答辩会,但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

2、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本工程领域或相近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多年,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或长期在工矿企业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答辩委员会名单由院内和其所在工作单位导师协商确定,报学位办公室审批。

3、对于论文软件、硬件或相应成果的验收,必须聘请1至2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并填写验收表。

4、答辩前应将有关答辩的材料送交答辩委员会主席审阅。秘书参加答辩的全过程,担任记录,整理与答辩有关的全部材料。

5、答辩委员会成员要掌握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实事求是。论文答辩除有保密要求外,一般应公开举行。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记录。

6、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后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1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重新答辩者,本次申请无效。重新申请论文答辩相关费用自理。

六、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答辩程序按硕士论文答辩程序进行。

七、学位授予

1、根据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建议,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决定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2、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者,发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取得学位的时间,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通过之日为准。

3、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1)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犯有严重错误,而又坚持不改者;(2)业务上有不符合本细则有关规定和要求者;(3)论文工作中有舞弊行为。

4、对于已经批准授予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查实确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细则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消其学位。对当事人及相关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以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其他

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原则上在我院举行。

2、本细则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办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办法

(2005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届第5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关于制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生院”)按照国家招生政策和规定录取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三条 申请条件与资格审查

申请人须具备以下条件方可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达到学分要求。

三、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求(试行)》,提交学位论文。

四、申请人应在正式入学之日起5年内申请学位,逾期不再受理。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委托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

第四条 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

申请人应完成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一、申请人应在正式入学之日起3年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课程学习总学分应不少于2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至少17学分、选修课程至少3门11学分;

二、申请人在提交学位论文前须完成所有必修环节(包括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和学术报告等)5学分。第五条 学位论文要求

一、工程硕士生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后,应尽早开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工程硕士生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论文 实际工作量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及具体撰写要求参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求(试行)》。

三、论文应在中国科学院院内导师和来自企业或工程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导师(以下简称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由双导师负责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性、真实性和撰写的规范性进行预审,预审未通过者,不能进入论文评阅和答辩。

企业或工程部门导师的遴选工作由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具体负责,遴选通过者名单报研究生院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心备案。第六条 学位论文评阅

一、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送交所在培养单位进行学位申请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培养单位应聘请至少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对申请人的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其中一名评阅人应来自企业或工程部门。论文评阅时间应不少于15天。论文评阅人建议名单可由导师提出,培养单位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研究生院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备案。申请人的导师不能作为论文评阅人。

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书》(见附表2)应由培养单位专人统一寄送和回收,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申请者保密,评阅意见及有关材料应密封传递。

三、论文评阅过程中如有一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再增聘一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累计二位评阅人持否定意见,则本次学位申请无效。

第七条 学位论文答辩

一、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由培养单位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组成建议名单可由导师提出,培养单位审核后报研究生院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备案。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五名本学科专业和有关学科专业的正、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中须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申请人的导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二、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出席论文答辩会和答辩委员会会议,在答 辩前必须审阅论文,答辩时进行提问和参加投票表决,未出席的委员不得委托他人或以通讯方式投票。

三、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达到的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表决票见附表4),获全体委员2/3以上(含2/3)同意,方可做出建议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决议。对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后重新答辩一次;若答辩委员会未做出修改论文、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申请人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申请。

四、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填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情况和学位授予决议书》(见附表3),决议书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研究生院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论文答辩应有详细的记录,除有保密要求外,论文答辩一般应公开举行。第八条 学位授予

一、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将申请人的有关申请材料报研究生院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行初审。研究生院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按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对学位申请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综合评价,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全体成员过半数以上同意,方可作出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决议。

二、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于每年春季和秋季召开全体会议,审核、通过各培养单位报送的拟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名单。审核通过者名单由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文公布,同时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印制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第九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实施办法(暂行)》(院发学位字[2003]125号)自行废止。

第十条 本实施办法解释权属于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附表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书》 附表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书》 附表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情况和学位授予决议书》 附表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表决票》

第五篇:中南大学2018年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南大学2019年全国公共卫生硕士(MPH)研究生 入学考试《卫生管理综合》(代码729)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8年7月1日通过。

I.考试性质

卫生管理综合考试是我校为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社会医学与流行病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社会医学、流行病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卫生管理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社会医学、流行病学专业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掌握该两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运用社会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或评价健康相关决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应的防治疾病的社会措施。

(3)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医学 50% 流行病学 50%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100分(20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

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简答题

160分(10小题,每小题16分)

Ⅴ.考查内容

一、社会医学部分

本部分大纲根据李鲁主编《社会医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社会医学绪论与医学模式 1.社会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

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医学的学科任务。2.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社会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意义。3.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

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的演变。4.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健康需求普遍提高、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健康因素多元化。

(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1.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对健康的意义 2.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模型与内容(三)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1.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指标 2.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健康的负面作用、人群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人口因素、生活工作环境、社会发展与健康 4.社会综合发展指标(四)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2.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与特点 3.文化影响健康的现象。(五)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1.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与特点、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2.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行为问题的干预(六)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1.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与类型

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社会医学研究的类型。2.社会调查研究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资料收集方法。3.问卷设计

问卷的类型、结构、设计的步骤、问卷和答案设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4.生命质量评价相关概念 生命质量的概念

5.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生命质量评价内容、生命质量评价测评工具和选择、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七)卫生服务研究 1.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

基本概念、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2.卫生服务资源

卫生人力资源、卫生人力规划、卫生费用 3.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与评价模式(八)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1.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与应用(九)社会卫生状况

1.社会卫生状况的涵义、评价程序 2.人群健康评价指标(十)卫生保健制度

1.卫生保健制度的概念、分类、模式。2.发达国家与我国卫生保健制度(十一)社区卫生服务 1.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

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2.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和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社区卫生服务的任务。3.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组织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工作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机构。(十二)社会病防治

1.社会病相关定义、特点、社会病防治原则

2.伤害、成瘾行为、与性有关的社会病的特点和防治原则。(十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1.慢性病的概念、流行特征、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2.慢性病筛查、监测与危险因素干预 3.慢性病管理

二、流行病学

本部分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

1.流行病学简史; 2.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4.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5.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6.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二)疾病的分布 1.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⑴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⑵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率;感染率;

⑶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4)疾病负担指标

2.疾病流行的强度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的定义 3.疾病的分布

⑴ 人群分布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⑵地区分布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⑶ 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⑷ 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三)描述性研究

1.概述:概念;种类;特点;用途。

2.现况研究:概念;目的;特点与种类;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3.生态学研究 ⑴ 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⑵ 生态学研究的类型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3)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生态学谬误

(四)队列研究 1.概述

⑴ 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⑵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⑶ 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2.研究设计与实施

⑴ 确定研究因素

⑵ 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⑶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⑷ 确定样本量 影响样本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确定样本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⑸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6)质量控制

3.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⑴ 基本整理模式

⑵ 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⑶ 率的计算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⑷ 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4.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⑴ 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⑵ 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5.优缺点及其它实践类型

(五)病例对照研究

1.概述: 基本原理;基本特点;研究类型;用途 2.研究设计与实施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偏倚及其控制

⑴ 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⑵ 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⑶ 混杂偏倚

5.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六)实验流行病学 1.概述

⑴历史回顾;定义;基本特征和用途;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2.研究设计与实施

⑴ 明确研究问题 ⑵ 确定实验现场

⑶ 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⑷ 估计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

⑸ 随机化分组与分组隐藏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⑹ 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⑺ 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10)收集资料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⑴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⑵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4.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七)筛检 1.概述

⑴ 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⑵ 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⑶ 筛检实施原则 2.筛检试验的评价

⑴ 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 ⑵ 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⑶ 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3.筛检效果评价

⑴ 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⑵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亡率

⑶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4.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八)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 1.病因的基本概念

⑴病因及其与流行病学的关系

(2)病因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多样性

2.病因学说与病因模型 三角模型;轮状模型;生态学模型;病因链;病因网;病因模型的比较

3.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新的病因观;充分病因和组分病因;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的应用

4.发现和验证病因:发现病因的法则与方法;穆勒的因果关系推论法则;穆勒法则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5.因果关系推论:科学推论的一般原则;评价单个研究的真实性;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希尔的病因推断准则;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系统综述;病因推论的困难

(九)预防策略

1.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

2.预防策略与措施:策略与措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

3.国内外疾病预防策略与实践:中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发展;当代全球主要健康策略;健康中国战略

(十)公共卫生监测

1.概述:基本概念;目的与应用;发展概况

2.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与内容:疾病监测;症状监测;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3.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方法;基本程序 4.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

(十一)传染病流行病学

1.概述:定义;流行概况。2.传染病流行过程

⑴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⑶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3.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⑴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⑵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4.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⑴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⑵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⑶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

下载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南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