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下)
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下)
王利明
【摘要】人格权的法律概念始于近代,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都接受了这一概念。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需要,人格权制度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人格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具体人格权类型逐步增多、隐私权的内涵与外延迅速拓展、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保护问题日益重要、一般人格权得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日益发展、惩罚性赔偿应运而生、人格权商品化趋势增强、人格权日益受到国际条约保护等方面。人格权的新发展对我国民事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民法典中人格权制度的完善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应将人格权制度独立设编,规定一般人格权、隐私权、信用权诸制度,进一步完善生命健康权、确立解决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冲突的规则,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与人格权商品化制度。【关键词】人格权;人格权类型;人格权商品化;民事立法 【全文】
四、人格权的新发展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借鉴意义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人格权属于民法中的新生权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和完善人格权制度,代表了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就非常重视对人格权的保护,不仅将“人身权”独立作为一节,而且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公民、法人的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各种人格权。这种对人格权的尊重与保护态度使得《民法通则》在海外赢得了“中国的人权宣言”的美誉。可以说,《民法通则》的颁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法治事业的进程,标志着我国的人格权制度获得了长足发展。当我们回顾自《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大量的侵害人格权的案件涌入人民法院并得到妥善处理,对人格权的保护正日益受到重视的状况时,不禁对立法机关和《民法通则》起草者们的远见卓识及致力于我国法治建设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当然,应当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民法通则》关于人格权的制度毕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在当前制订民法典的过程中,加强并完善人格权制度既是完善我国民事立法的重要步骤,也将是我国民事立法对世界法律文化作出应有贡献的难得机遇。
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典对人格权制度的完善,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格权制度应当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
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是丰富和发展民法典体系的需要,也是符合民法典体系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就应当重视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民法是社会经济生活在法律上的反映,民法典更是一国生活方式的总结和体现。我国要制定一部反映我国现实生活、面向21世纪的新的民法典,就必须在体系结构上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既要继承合理的传统,又要结合现实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民法典中,人格权法独立成编是符合民法典体系结构的内在逻辑的。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不存在独立的人格权编,本身是有缺陷的。从民法权利体系的角度来看,人格权应该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格权独立成编并不会造成原有体系的不和谐,相反是原有体系的完整展开。民法典的分则体系是按照民事权利的结构构建的。将人格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其实是在按权利体系构建整个民法典的体系。可以说,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既继受了既有的权利体系,又是对这一体系的适当发展。尤其应当看到,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事立法宝贵经验的总结。《民法通则》将人身权与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相并列地作出规定,这在各国民事立法中也是前所未有的。此种体系本身就意味着我国民事立法已将人格权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相并列,从而为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独立成编提供了优秀的立法先例。《民法通则》所确立的体系是其他国家的民法典难以比拟的立法成果,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立法经验,也是为民法学者所普遍认可的科学体系。既然《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已经构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系,并已经对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与民法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抛弃这种宝贵的经验。
2.民法典中应当规定一般人格权制度
如前所述,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人权观念的提升,有必要及时将各种新的人格利益纳入民法视野,这就决定了人格权法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规定来看,《民法通则》采取了列举各项具体人格权的方式,对公民和法人的各项具体人格权作出了规定,但并没有关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一方面,由于《民法通则》关于人格权的规定采取了具体列举的方式,这就严格限定了具体人格权的范围,从而使人格权制度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并使一些新的人格利益或与各项具体人格权不完全相同的人格利益难以获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仅有具体人格权制度而缺乏一般人格权制度在体系上是不完整的,并难以达到对具体人格权的保护目的。王泽鉴先生在评述《民法通则》时曾指出,此种列举方式对人格权的保护较欠周全,由于无一般人格权制度,导致在自由、贞操、隐私等人格利益遭受侵害时应如何处理尚缺乏依据。[64]正因如此,确有必要在民法上建立一般人格权制度并促进人格权制度更加完善。确立一般人格权有利于全面保护自然人、法人的一般人格利益。一般人格权具有一般条款的性质,法律对一般人格权的规定将成为一种兜底条款,使各种人格利益都能得到保护,从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就能够为法院处理各种新的人格权纠纷提供法律依据,使人格权制度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尤其应当看到,有关的司法解释也将一般人格权纳入了侵权责任的保护范围。[65]在民法典中,也有必要将这一司法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纳入其中。
3.进一步完善生命健康权制度 《民法通则》在第5章“民事权利”中的“人身权”一节中开宗明义地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这就表明,生命权在各项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此外,许多单行法律也对生命权的保护作出了规定。[66]由于生命是最高的法益,所以应当在具体人格权的设计中将生命权作为首要的人格权、首要的民事权利来加以规定。只有在确认了生命权之后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在生命权方面,法律应当作以下重点规定:(1)明确生命的最高法益性质,确认生命权优先于其他各种民事权利这一解决权利冲突的规则。(2)规定死者近亲属的赔偿请求权。生命权遭受侵害之后,受害人因为已经死亡而不能亲自提出救济的请求,但在法律上,死者近亲属可以自然而然地基于受害人生命权遭受侵害而享有赔偿请求权,这就合理地解释了死者近亲属享有赔偿请求权的基础。也就是说,死者近亲属的赔偿请求权是自然人生命权法律保护的必然延伸,而要确认死者近亲属所享有的赔偿请求权,就必须首先承认直接受害人所享有的生命权。(3)明确有关机构和个人的义务和责任。确立了生命权,意味着不仅确立了有关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生命权的消极不作为义务,而且也确立了有关机关、组织在特定情况下负有积极的作为义务。按照人本主义的要求,在自然人因灾害、事故等原因致使生命健康处于危急状态、急需抢救而不能立即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有关医疗机构负有救助的义务;警察等公务人员在特殊情况下也负有维护公民生命的作为义务,未尽到此种义务而导致公民的生命权遭受侵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4)对涉及有关生命伦理、处分生命利益的安乐死、药物实验、生命复制、生育控制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都在法律上予以解决。(5)解决侵害生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由于《民法通则》对此没有进行规定,故而应当予以完善。
4.明确规定隐私权
《民法通则》并未规定隐私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的规定将隐私权从属于名誉权,将隐私权的保护纳入到名誉权的保护范围,但这种间接保护的模式对权利人的保护是很不充分的。由于名誉权和隐私权之间存在诸多区别,所以这种类推适用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有必要在我国民法典中规定独立的隐私权制度。在隐私权内容上,除了应对私人生活秘密进行保护之外,还要进一步扩大隐私权的内涵。具体来说,要作以下规定:(1)规定私生活的安宁,其中包括生活的安宁和宁静、私人的空间隐私、私人活动的自决、禁止他人非法窥视、监视、跟踪与骚扰等。(2)对住宅隐私作出专门规定,明确禁止任何人擅自非法闯入他人的住宅。(3)对身体隐私进行保护,禁止非法暴露他人的身体隐私。(4)进一步扩大个人生活秘密的保护范围,如个人的财产隐私、家庭隐私、基因隐私、经历隐私,甚至谈话的隐私也应当予以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披露。(5)个人通讯秘密应当受到保护,禁止他人非法监听、截取他人的信件、电子邮件、电话、电报等。当然,有关隐私权的内容、保护、客体范围以及侵害隐私权的责任等,都需要在未来的民法典中予以确认。我国民法典应当适应现代社会隐私权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一套较为开放的隐私权制度,以适应隐私权制度的新发展。[67]
5.明确规定信用权
信用权是指民事主体享有并支配其信用利益的人格权。信用是对民事主体的经济能力包括经济状况、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债务履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信用虽然具有强烈的财产属性,但仍然体现一定的人格利益,应当在人格权法中予以规定。确立信用权是完善信用法制的基础,对强化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信用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信用权的确立有助于征信制度的完善。这是因为,一方面征信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维护信用,但是只有在规定了信用权之后才能够为征信制度确立基础;另一方面,信用资料的收集对社会主体的信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征信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某人的信用等级,那么这会使其具有更高的信誉;而如果其信用较低,则其信用权也将受到影响。资料的真实性还直接影响到对当事人经济能力,即信用状况的正确评价。[68]由此可见,信用权的确认是建立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在我国,尽管现行立法没有将信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规定,但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涉及信用保护的问题。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就明文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名誉。”不过,这些立法都非常零散。2002年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21-24条明确规定了信用权,并将其作为人格权加以规定,体现了我国在信用法制方面的发展。
6.确立解决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冲突的规则
权利的冲突是指两个以上权利的实现不能并存的状态。权利的冲突或者是因为法律规定的权利边界不明确而导致的不和谐和矛盾,[69]或者是因为在行使中产生利益冲突。所有的民事权利的行使都可能发生权利冲突。也就是说,即使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将权利的边界定得很清楚,也有可能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发生权利的冲突,人格权自然也不例外。人格权的冲突包括对内冲突和对外冲突两个方面:对内冲突是指人格权彼此之间在行使过程中所发生的冲突,对外冲突则是指人格权的行使与其他民事权利以及公法上的权利之间发生冲突。例如,新闻从其诞生之日起,即在新闻自由与保障人权、社会知情与个人隐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70]权利冲突表面上是权利行使界限的交叉,但在权利冲突背后隐含的是应否给予某种权利限制或强化保护的问题。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民事纠纷,因而权利冲突常常伴随着责任的确定问题。如果要强化保护某种权利,就常常面临着保护一方而免除其责任或者使另一方承担责任的问题。例如,隐私权的行使和舆论监督权发生冲突,如果要强化对舆论监督权的保护,那么就要对隐私权进行限制,并且有可能使一些轻微的侵权行为被免责。在解决权利冲突方面,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强化对舆论监督的保护,适当限制公众人物的人格权。
7.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保护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给人类的交往和信息获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就人格权而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格权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环境下个人的人格权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格权的一些特点。例如,个人姓名、职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隐私,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隐私,披露者将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2)个人隐私权更易遭受侵害,而且侵害后果更为严重,因为通过互联网对个人信息资料的存储、加工、传播更为容易,一旦发布一些侵权的信息,如诽谤的言词等,将同时向全世界发布,而且可能被强大的搜索引擎所储存,被无数次下载,引发成千上万的网民对诽谤言词的关注和评论,造成的损害也难以及时消除。因此,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是维护公民的个人人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互联网规范、有序发展所必需的。
8.进一步完善人格权商品化制度
人格权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权利,主要以精神性利益为内容,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随着大众传媒、商业广告的发展,它越来越具有财产权的特征。我国立法应当确认人格权的商品化现象。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允许权利人对具有财产价值的人格权进行商业化利用或者通过合同允许他人进行商业化利用,并获取报酬。(2)在商品化人格权受到侵害后,允许通过侵权损害赔偿对其中的财产利益加以保护。例如,在处理有关肖像权的案件中,应当区分侵害他人肖像权给他人造成的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害,并分别计算。既然肖像是作为商业化利用的,那么就应当计算出被利用的商业价值,这要根据被告的获利来计算出应当赔偿的损失。这种损失应当与精神损害分开。如果已经是一种商品化权利,并且能够获得一定经济利益,就应当予以损害赔偿;如果不是商品化权利,则应当给予精神损害赔偿。(3)在保护一些人格利益时,要考虑到行为人是否对权利人人格利益进行商业化利用的问题。例如,未经权利人许可,行为人擅自利用他人的姓名、肖像,如果是基于营利目的,则应构成侵权,但如果并非出于商业化目的利用或者行为人本人并不存在使用的恶意,如出于对某人的尊重,将其肖像悬挂于卧室,则不一定构成侵权。再如,模仿名人独特的声音、神态、举止等,如果不是用于商业表演,而只是个人兴趣使然,则可能并不构成侵权。因此,在确定模仿秀是否构成侵权时,应当考虑到是否将这些人格利益应用于商业用途。(4)明确规定,如果未经许可,利用死者人格利益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一般应认定为侵权行为。对于死者的人格标志也应当予以充分保护,不得非法侵害。
【注释】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6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2)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3)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该规定将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作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的范围。参与起草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认为,“人格尊严”在理论上被称为“一般人格权”,是人格权利一般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具有补充法律规定的具体人格权利立法不足的重要作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我们可以将人格尊严作为一般人格权以补充具体人格权。(参见陈现杰:《人格权司法保护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8日。)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实际上已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解释为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这实际上是通过司法解释确认了一般人格权。
例如,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4条规定:“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第37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在病人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医院不能以病人无钱付费为由拒绝诊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1条也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
参见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255页。
参见王锐、熊键、黄桂琴:《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法学思考》,《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参见王克金:《权利冲突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参见高秀峰等主编:《中国新闻侵权判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第二篇:王利明个人总结
王利明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在威县二中进行顶岗实习,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我经历了上课、独立带班、与当地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参加团日活动等一些列事,以下为我对自己这一个学期的行为及表现进行总结鉴定,王利明个人总结。
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我认为自己进步最大的就是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未参加顶岗实习之前,我还是一个坐在教室里听讲的学生,但来到威县二中,我已经转变成了一个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的小老师。我经历了备课、讲课、听课、评课、说课等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和教学有关系的活动。一个学期的经历使我在理解把握教材能力,应用先进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及与学生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现在已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学期来,我积极地去了解学生,去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积极配合本校的“5+2”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和不足,比如说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知识整合能力,统筹计划学期教学目标,形成个人完整的教学体系等能力,我都把握的不是很好,这些都是需要我去继续学习的东西。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本学期我担任高二5班的见习班主任,跟随班主任梁美英老师学习管理班级的经验。在最初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几个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在实习的过程中,我的目标逐渐的实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举行了几次完整的班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深入学生等,大大的锻炼了我的操作能力。我开了三个完整的班会,分别是关于培养自信、强调学生安全问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观看视频、学生发言、邀请老师、幻灯片播放和全班讨论等方式展开。我相信要让学生信服、爱戴,必须要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实习总结《王利明个人总结》。所以我每到大课间都会去教室和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欢笑,遇见问题积极为他们解决;午休或晚上休息时间我和同学约好到学生宿舍看学生等等。其中我也获得了很多经验,比如说对待学生要注意距离,注意公平,把握教育方式等。做见习班主任的这段时间,我注意到了自己的心态问题。期间有点懈怠的感觉,但我很快就调整过来了,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有爱,一定要坚持,有始有终,有激情,有创新。
三,党团活动方面。这个学期我一共参加了三次团日活动,第一次参加了名师座谈交流会。其中翁老师给我们了很多关于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她的讲解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给我们强调了很多我们注意不到的东西,比如说一节课要怎样确立重点,上每一节课都要有自己的目标等等,是我受益匪浅。第二次是参观宣传“赵三多义和团起义纪念馆”,我们从中重温了农民起义对历史的贡献,有很多实物以及历史文献,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第三次是参加了班级风采到赛,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体验了组织活动的不易,却又尝到了胜利的甜。通过积极参与党团活动,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真诚与付出。
四,思想政治方面。在实习的这段期间,我一直坚持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出发点为主,每一天都把最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除了讲课与守自习之外,我会把很多课下的时间用到学生身上;此外,我在思想上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国家的未来。
五,生活方面。从我的心态来说,我属于爆发力强但意志力比较差的人,干什么事都比较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担任班主任这段时间,我的热情是很高的,但在中期和末期自我感觉有一些懈怠。梁老师说做班主任,工作确实有些繁琐,但一定要坚持。而后我自我反思,做事有始有终,有创新,不断探索,这样不断的为学生带来新意,自己也有收获。其次,对待学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比如说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公平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接触等。这些都需要日积月累慢慢发现总结,我知道,我的经验还不多,但我会继续努力的。最重要的一点,做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用爱来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对待学生的爱有很多种,慈爱的,严厉的,关怀的,坚持不懈的…最重要的是要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帮助学生、教导学生,使学生在爱中成长,做一个有用之才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由于我担任着高二五班的英语老师和见习班主任的工作,每天早操、早读、自习课当然还有英语课,我们都一起度过。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有学生同我交流,因为我只比他们大了四五岁,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有很多。我喜欢给他们讲一些我读高中时的学习经验,将一些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等,学生们都喜欢这些。
顶岗实习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完美的机会来锻炼我们的各项能力,我一定会把握好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充分的体会教学上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如今顶岗实习已经进入末期,所能实践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但未来更长远的路在等待着我,一旦走上教师这个岗位,课堂教学永远都是重中之重。今天的总结报告不仅仅是这个学期教学结束的一个总结,其更大的意义则在于这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一个开端!半年的的点点滴滴,半年的的心里路程,半年的的生命经历,用短短的几行字是说不清的,当我站到讲台上的那一刻起,当我望着我们高二5班一张张笑脸时,当我要踏上凯旋的列车一次次回眸时,我看到了我的转变,我的成熟,以及我的,责任!
第三篇:2009年个人工作总结-王利明
2009年又到年末,一年来,我勤恳努力,兢兢业业的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公司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收获颇丰。现将自己一年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今年一年我还是继续坚守原料岗位,在车间已经工作3年之久。对车间的工艺流程、生产管理、设备及设备故障都较为熟悉,在工作中我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虚心向有经验的领导、同事请教,取长补短,使得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在生产方面,方向的明确还需制度的执行,制度的执行还要看收到的成效。今年对车间作业指导书、上墙文件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对南石公司工人加强了培训工作,树立了工人的质量意识。质量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使得大家把质量作为了一个重点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设备方面,今年的设备问题还是比较多,但和去年相比减少了很多。主要是加强了设备方面的培训,规范了操作正确性,对操作规程的完善等措施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晚上的设备问题,我在晚上接到池窑的通知都是立即来到现场处理问题,基本上能在15分钟内赶到现场,赢取了更多的时间。加上车间有比较完善的应急处理措施,为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没有因为任何设备问题而耽误正常生产。
积极响应了公司推行的新安全管理模式,对我做好以后的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生产现场加强了巡视和检查,找出了安全隐患,并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在工作中我总结过去的经验,积极主动的发现各种问题的根源,在生产管理中,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1、在混料罐与收尘器的连接管道上开一个观察孔或是加装一个软连接,便于日常检查和维修,被公司评为了四等奖。
2、在压缩空气管道上加装一个球阀能在地面直接操作,可以更方便的控制气源,便于设备的检修,同时消除了高空操作的安全隐患。我还积极参与党群工作文章的投稿,今年共投稿了3篇,都在当期的刊物上进行了发表,并获得了相应的奖金。
总之,做好每件小事就是作好了大事,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认真工作态度,才能干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展望2010年即将到来,迎接的事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和努力,同公司一道创造出更好的佳绩和更多的奇迹。
最后祝愿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明天更辉煌!
王利明
2009-12-20
第四篇:关于收养协议纠纷(王利明)
关于收养协议纠纷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传时间:2004-9-2
2(一)案情
1995年3月,原告李敏与被告张林达成协议,由被告收养原告六岁的孩子李刚,原告为此而向被告一次性支付5万元费用。合同中还规定,任何一方违反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该收养协议成立以后,在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一年后小孩上学,在校期间比较顽皮,经常与同学打架,并将一同班同学眼睛打伤,被告为此向受害人支付了医药费10万元。被告遂以该孩子顽皮为由提出解除收养协议。原告拒不接受,后因考虑孩子已无法与被告共同生活,故同意解除收养协议,但要求被告退还5万元费用,并承担违约责任(原告要求被告一次性赔偿20万元)。被告提出,其已经为小孩殴打他人支付了10万元,不能再向原告返还财产。
(二)关于本案的不同观点
本案在审理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被告要求解除收养协议,便应当向原告退还5万元费用。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被告已经为原告的小孩殴打他人支付了10万元,便不能再向原告返还费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原告向被告一次性支付5万元费用是非法的,被告应当向原告返还。
(三)作者的观点
本案是一个有关收养关系的纠纷,所谓收养,是指公民(自然人)领养他人的子女为自己的子女,依法创设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由于收养涉及到家庭伦理秩序,我国法律对收养规定了一定的条件。就本案而言,该收养协议成立以后,也在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被收养人、收养人以及送养人都符合有关法定条件。然而,送养人与收养人之间就收养一事达成了一个书面协议,该协议在法律上是否有效?我国《收养法》第15条明确规定:“收养关系当事人愿意订立收养协议的,可以订立收养协议。”收养关系本身并非是一个合同关系,但当事人可以就有关收养的一些事项通过合同加以约定。该协议一旦成立,仍然是合法有效的。
尽管收养关系当事人可以订立收养协议,但该协议是否能够受到合同法的保护?我国《合同法》第2条第2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尽管收养人与送养人之间必须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有关收养的协议,应当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该协议只是收养成立的条件,但在性质上并不是民事合同。收养行为具有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的自身特征,它是一种依法变更亲子关系、移转亲子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身份法上的行为,具有法定的拟制效力和解销效力。1因此收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而适用于特别法调整,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收养关系不是一种单独的财产关系,而是一种具有很强人身性质的民事行为。收养是产生拟制血亲关系的法律行为,养父母与养子女通过收养建立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身份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建立收养关系,这就形成一种等同于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关系。而一般的民事合同主要是产生、变更和消灭以财产为内容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人身性质的合同通常不适用合同法的规定。第二,送养人和收养人之 1
间的合意也不同于一般的合同,因为法律对收养人和送养人的条件做了严格的规定,对被收养人的条件也有明确的限定。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还必须要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收养应当向有关民政部门登记。这些规定都表明,收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第三,收养人与送养人之间在合意的内容中不得约定有关收养的付款报酬,不得使收养变成一种交易关系,否则,将会使收养变成一种买卖或变相买卖儿童的关系,这完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也是违反公序良俗的。然而,一般的民事合同都是一种交易关系。所以,尽管原告与被告之间达成了协议,原告不得基于该协议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合同法并不对该协议的违反提供救济,所以当事人在合同中关于“任何一方违反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的规定,应当是无效的。这也是因为违约责任都是财产责任,其宗旨在于补偿非违约方的财产损失,由于抚养协议具有人身性,违反其义务只能发生法定的特定法律后果,如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虐待、遗弃侵害被收养人利益,送养人则可以单方解除抚养协议,回复原来的亲子关系,但不得基于抚养协议要求损害赔偿。当然,如确已构成侵权行为,可以以被收养人名义主张侵权责任,要求损害赔偿,但该救济与违反抚养协议的违约责任是完全不同的。此外,根据《收养法》第26条“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据此,在本案中由于被收养人在解除收养关系时刚满七岁,被告依法不得擅自解除收养关系,但依据法律规定,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也可以不必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本案中,由于原告已经同意解除收养关系,因此双方可以解除。
在本案中,原告和被告在协议规定,由被告收养原告六岁的孩子李刚,原告为此而向被告一次性支付5万元费用。后来在被告解除收养关系时原告是否可以请求原告退还该笔费用?我们首先需要对该费用的性质作出判断,如前所述,在收养协议中当事人不得约定收养的报酬问题,收养人不得接受来自于送养人的任何报酬。即使双方当事人自愿也是违法和违背公序良俗的。本案中双方约定的费用不是有关报酬的问题,而是有关被收养人以及收养人生活的费用。也就是说,原告考虑到被收养人生活所需以及收养人的经济状况,自愿为被收养人和收养人支付一定的生活费用,这种约定应当是合法的。但在性质上应当解释为一种附条件赠与。这就是说,原告赠与给被告一定的费用,但条件是被告应当收养原告的孩子。收养关系是一个条件,只有在该条件成立以后,赠与关系才能成立。事实上,由于收养关系已经成立,赠与的财产也已经交付,应当认为该赠与已经生效。
然而,由于被告在收养一年以后就提出了解除收养关系,因此不能认为被告已经完全履行了其收养义务。所以被告在赠与关系中所负有的义务并没有完全履行,原告主张退还赠与的财产也不无道理。被告保有该笔财产,已无正当依据,应适用不当得利返还给对方,该返还义务依其性质为基于给付的不当得利,其给付因给付目的消灭而欠缺原因,其已为的给付构成了不当得利。即给付之原因有效确定,且一度达其目的,后经消灭。例如,契约上之债务履行后,因契约之撤销、解除或解除条件之成就,终其之到来,其所为给付之返还。2但返还范围如何计算?即被告究竟应当退还多少费用的问题。这就需要确定原告赠与被告的财产是为被收养人提供生活费用,还是包括了收养人生活的费用?我认为两者都应当具备。如果承认包括了这两方面的费用,则根据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确定已经花费的数额,剩余的应当退还给原告。即当事人在善意条件下,其返还范围应以现存利益为限,即在本案中,收养人
就其正常合理的花费,应当免除返还义务。
至于被告提出,其已经为小孩殴打他人支付了10万元,不能再向原告返还财产。我认为,这一抗辩是不能成立的。根据《收养法》第23条的规定,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由于本案中收养关系已经成立,被告已经成为被收养人李刚的监护人,因被监护人的行为致人损害,理所当然应当由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该责任不应转由原告承担。所以被告为被监护人殴打他人支付了10万元,是其监护期间监护人责任的体现,不能再向原告请求返还,也不能作为抗辩事由抵销其所负的返还义务。
注释:杨大文著:《亲属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参见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第五篇:质量标兵代表发言稿-王利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原料工段王利明,今天作为质量标兵的代表在这里发言,我倍感自豪和荣幸。首先我代表此次获得质量标兵的员工,感谢分厂的培养,感谢领导的支持,感谢同事们的帮助!
“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用合格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不断的扩大市场的份额,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优势。二分厂今年提出了“一人做到,人人做到,一班做到,班班做到,一天做到,天天做到”的质量工作思想路线。回顾一年来的质量工作,我们以“三个做到”为工作指南,严细认真的把好质量关。在工作中,从我做起,查质量隐患,尽可能的提高产品质量,做到从我们手中通过的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作为质量标兵我感到很荣幸,但同时也很沉重,工作中我要带动身边的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树立全员质量关,做好这个排头兵。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努力生产出品质稳定的玻璃纤维。我们都知道质量是我们企业员工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要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人是管理机器的主体,人决定质量,而非机器决定质量。质量也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
质量工作没有停止,我们将把过去的成绩作为新的工作起点,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努力实现“学标、赶标、创标”的思想方针。
谢谢大家!
质量标兵:王利明
201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