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富差距 对策
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的问题,我国自改
关注。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应该贫富差距的现状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也在改革开放急剧的三十年,社会经济。平均主义的了翻天覆地的,的社会结构
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
变成贫富差距过大的。的关注,已由平均主义盛行的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所处的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的各个社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为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差距和财富差距两
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
时期
社会关系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0.2,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距偏大,0.6,国际上通常把0.4为
不平均。据此。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
平均,0.2-0.3之间表示
分析指标。由
界限,可以
地预
来说,基尼系数在平均,在0.3-0.4之间为
0.4-0.6为差
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的贫富差距
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化趋势。最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额差距
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绿皮书(2008)》指出,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全方位
。在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城镇居民人均年
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了7.3倍。但1990
。2007年是差距
9646可支配收入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幅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额的差距逐年到3.33∶1,改革开放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
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过程中如法制健全、市场竞争机制行业垄断
仍然
加大。,又
在市场经济发展
政策的等弊端,保护,从而。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
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高额垄断利润,使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特权及行业间差距的特殊保护,与
行业
不公平竞争,从而
院。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
拉大。报告举例说,而纺织业、农业、文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
10万元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距。据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
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
币,西部地区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为4302元; 到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市自治区GDP总和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到13230元,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
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组数据不难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
三、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程度,但贫富差距会的稳定和安全,(一)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与对策 的收入差距尚未
两极分化的,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应
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就业机构的。从
来看,最主要的任务
不公平和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化的政策和管理,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农村人口流动,城乡劳动力的分工。关联的,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
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要
市场经,打击不正当竞争。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济体制,要立法来限制、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高于,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扶持低收入行业、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
收入和生活。
兼顾
和生活。
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公平。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
好的范围之内的贫富差距,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强调,要“作用,要制定
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注重公平”;他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四)的制度,保障体系,养老和医疗制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的稳地实施
社会稳定。[5]要失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障则应,注重公平。
社会保障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再分配,使化解社会矛盾,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
发展
条件。,为经济的(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
要讲,要让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讲公平,应当
更多的劳务报酬,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系统、适度、公平和的财应慈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富,帮助穷人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
善事业,回报社会。
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调查与分析
— 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例 班级:材料103 调查组成员:庞真梅 邹海强 刘伟 胡宇霆 指导老师:钟小林
[摘要]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中国当前最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现在贫富差距又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模式、职业价值取向乃至婚姻、家庭观念等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影响过程中,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都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时势和成人价值观的顺应倾向,这与现代型青少年文化的性格特征相去甚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贫富差距;解决措施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在校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也在扩大。据统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 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与此同时, 一些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富家子弟”进入高校,们身穿名牌时尚服饰,用手提笔记本电脑,请吃请喝出手阔绰,甚至租房、雇保姆、开私家车学;大学校园里的“穷学生”与“富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贫富差距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一、贫富差距表现及问题
(一)差距之大令人担忧
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纵观:(1)入学前大学招生中的不均。一个大学是由多层次的生员构成,可以分为公办、民办、独立学院等,单看公办、民办收费之间就成2-3倍的差距,其余的艺术类生员、独立学院学生就更不必言说了,大学生没入学前贫富差距似乎就已见分晓一方面,(2)入学后,有的大学生家庭很富有,这些大学生入学报到时,坐着豪华的私家小轿车,穿着名牌的服装,携带着高档的行李袋和昂贵的生活用品。一些较富有的大学生,他们在校每月的花销达二千元,有的甚至高达四五千元,相当于十个工人的月工资。这些大学生在校生活无忧无虑,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或是下岗工人子弟,或是普通农家子弟,家庭贫困潦倒,他们入学时,为了节省路费,往往只身一人报到;穿的都是破旧不堪的衣服,携带的行李都是廉价低档的日用品;他们的学费都是家人东凑西借而来的,至于生活费和学习所需的文具费用只能靠自己解决;有些甚至连学费也没有,一切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这些贫困生的人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全国高校共有贫困生约 300万人,有的高校甚至几乎一半的学生是贫困生,至于每个月的生活费在 100 元以下的特困生也有不少。
(二)贫富差距引发的系列问题
大学生贫富悬殊的情况在全国普通高校都普遍存在,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大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重障碍,已导致诸多的问题:
1、理性消费时主流,但存在高消费和攀比现象。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树立“量入为出,合理消费”的消费观,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追求享受,超前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从满足基本的生活的物质需要发展为追求精神享受,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据调查,消费水平层次结构较高的大学生存在高消费和攀比现象的不良作风。有的学生经常成双成对的出入舞厅、麦当劳、肯德基、商场等高级消费场所,恋爱支出花费大,有的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时尚。这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很大影响,容易引发攀比消费,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这要求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2、求学观念趋向显示主义
社会贫富差距的变化,也带来勒学生们求学观念的改变。大学生求学观念求从务虚转向务实,强调实用性。使用主义的求学观念时部分学生常常“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个专业热门就人为哪个专业好,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基础不扎实。学习上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大部分学生着力于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科,疏于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
3、人生观价值观带有功利性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仍有小部分学生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导致部分同学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他们往往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方向考虑事情,很少考虑集体、社会的利益;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护士集体纪律和义务,奉行“人人为我我、才为人人”的人生准则,认为应先所取再提奉献。
4、仇富、显富对立心理
贫富差距使贫穷大学生与富有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仇富”和“显富”心理的对立:富有大学生大多不谙世事,处处“显富”,行为言语有意无意冲撞或伤害贫穷大学生;而贫穷大学生则由于内心存在着浓厚的自卑感,却表现为极强的自尊心,憎恨显富的大学生。这种大学生“显富”与“仇富”心态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他们之间有的互不往来,并对许多问题形成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
5、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现象[i]
面对校园中的贫富差距, 贫困生很容易产生交往中的自卑感。在校园集体活动中,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生活优裕的学生朝夕相处, 日常生活消费反差巨大,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他们很容易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独来独往,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个行为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 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而敏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高校中的贫困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一些贫困生甚至因自卑而自封,因自尊而孤僻,与其他同学交往甚少而与贫困生之间交流相对较多一些,贫困生因为生活都比较拮据, 在一起相处的共同语言也多些;与此相反,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贵族”学生却是:能穿得起同品牌的衣服, 用同等级的化妆品, 就有共同语言。通常聚在一起,在节假日、同学生日或有同学评优得奖学金的时候,学生们就出来聚餐,“埋单”一般是大家来凑“分子”,一顿饭少则二、三百元,多则四、五百元不等。同学关系金钱化。
6、贫富差距不利于校园和谐, 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管理效能。校园学生间的贫富差距悬殊, 已无形地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形成不同层次的交际范围, 而纯洁的校园不因经济条件差别而存在的永恒的, 纯朴的、真挚的广泛的同学之情已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层次经济范围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围的不同, 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对未来之路的期待和看法完全不同, 贫困一点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生存问题, 而“富学生”由于家庭提供强大的经济来源, 往往不担心就业。贫富差距的显著拉大, 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这种“裂痕效应”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明显下降。班集体也会因失去同学间团结、友谊的基础而在实施管理程中显得困难重重。班级管理效能大大下降, 影响班级、院(系)、学校的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教育的主流影响力也由此受到一定的冲击。容易导致校园不和谐、不稳定。
7、贫困生的心理问题[ii]
高校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压力、社会环境压力、就业压力、学校压力等等;个体自身因素则包括个性特征、感情和情绪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上述因素容易使高校贫困生形成一些消极的心理特点,如自卑情结、焦虑心理、自我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偏激、悲观和仇视感等。
事实上,许多贫困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不适应感是一个共性。上大学之前,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贫困学生还是受尊重和心理平衡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认可,但一旦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贫困学生突然感觉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心理落差极大。人的自我价值感具有不稳定性,它会随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别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价值感难免发生变化。一些大学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摇,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体验,进而否定自己,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与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自己的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学生感到自卑,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自我保护意识陡然增强,他们不愿意让其他人感觉到自己的贫寒,于是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或者闷头学习,或者走出校园到外面寻找可以寄托的机会。近年来,许多贫困学生要求到校外租住,恐怕就与这一逃避心理密切相关。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这些反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存在着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以尽量消除或减少大学校园里因贫富差距现象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二、缓解高校贫富差距及其影响的对策
1、改革高校收费制度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费制度考虑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高校学生人均经常费用支出的差异,因此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学费高于欠发达地区。但是由于很多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落后地区的学生考入发达地区的高校后,面临的是偏高的高校收费和偏低的家庭收入,这就更加剧了落后地区学生家庭的负担。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制定中,不宜一刀切,而应根据实际承受水平和能力区别对待,因人因地制宜。同时,对于学费增长的幅度,国家应该通过宏观调控适当地加以控制,尽量与我国居民实际承受能力相协调,以保证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完善助学帮困机制, 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要形式的多元资助体系, 对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另外, 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实施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另外, 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 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设立校内助学岗位的同时, 要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和覆盖面, 使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有申请到勤工俭学的机会。
3、加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辅导
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和校园中的贫富差距, 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即一方面要承认贫富不对等的事实, 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对待金钱, 不要让金钱成为一部分学生骄傲的资本。通过教育, 使学生明白:金钱不是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 财富和个人能力并不能无限等同, 贫穷与无能也不能划等号。用父母(或他人)劳动所得的钱来炫耀和挥霍, 不是英雄好汉。我们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 积极面对人生, 把逆境转化为财富, 用奋斗改变己的命运。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优化人际系, 调整心态,放宽眼界, 塑造健康人格。
4、增强贫困生“ 自我造血”的意识和功能[iv]
要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自立意识, 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在国外, 孩子 18 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是鼓励孩子靠自己打工、赚钱来养活自己,此举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倡导这一观念并借鉴国外的做法, 使学生进入校门后, 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这样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适当缩小。其次学生自己要转变观念。对于贫困生来说应该明白: 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 也并不可悲, 可悲的是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 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劳动,战胜贫困。正如湖南怀化学院特困生洪战辉在中央电视台“2005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说到:“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要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内部的贫富差距及由此带来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与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0电视制片管理班李岑
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决定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
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贵族学校与露天小学等。
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制度几个方面。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种医疗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同时,农民承担的负担有增无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认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对农村的调整和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一定会缩小。
关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在分析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差距以及分配不公问题的迫切性、总体估价近年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之后,着重从税法调节、公务员工资、垄断性行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应注意研究的问题,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收入分配协调平衡机制。【关键词】收入分配税收调节体制改革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 社 会问题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收入分配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却存在明显分歧。由于依据不同的判断会形成不同的政策思路并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思考。
一、关于解决收入差距及分配矛盾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并且一直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是公认的事实。但目前问题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社会上也有明显不同的判断。一种判断认为有问题,但并非很严重,收入差距状况及有关矛盾还处于社会可承受能力之内,鉴于部分行业仍存在的平均主义,收入差距再拉大一些也没有关系;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目前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虽然说还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冲突,但至少已经到了可承受力的边缘。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大范围的收入差距拉大与部分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但从宏观角度分析,收入差距及分配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更加迫切。
从我国客观的收入差距状况看,目前得到社会各界基本认同的基尼系数(城乡合计)测算结果大概在左右。考虑到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的不可比性以及对高收入和非法收入的严重统计偏差,实际差距会更大。左右甚至事实更高的基尼系数,表明中国的收入差距状况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按照国际上公认的经验性结果,基尼系数超过就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动荡。由于中国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必然意味着一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贫困,而在近几年,这种扩大则伴随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特征。因此,应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
不仅实际差距状况已经到了值得高度关注的程度,分配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不公”问题。首先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寻租、设租等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权钱交易等各种形式的腐败和非法收入问题大量存在,且有泛化趋势;其次是在再次分配领域,调节平衡功能弱化,甚至出现了“逆调节”的特征。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严重损害了普通公众的基本利益。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可以说更为突出,使得人们更无法认同现有的分配结果。
综合各种调查研究成果,目前公众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程度相当高,其中作为基本政治力量所依靠的工人、农民的不满程度更高,且一些不满情绪已经开始转为对政府以及改革的不认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基于严重不满情绪的社会矛盾、冲突已经开始显现。目前各种群体性事件、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问题都很突出,收入差距及有关分配矛盾无疑是最重要诱因之一。此外,过大的收入差距也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降低居民预期,影响消费增长等等,有关问题在近些年也已经充分显露。
总之,目前的收入差距状况以及分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影响经济与社会稳定,甚至会断送改革前程,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的基本政策目标应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体制改革等各种有效手段,在不断提高按“效率”初次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证再分配调节后的收入差距不再继续扩大,并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收入分配调节平衡机制。
二、对近年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估价
鉴于收入分配领域一直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客观地对改革以来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实践进行估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无疑十分重要。从所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评价也存在明显分歧。比较积极和乐观的评价认为,虽然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分配格局调整是成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收入分配体制已经基本确立。批评性的意见则相反,认为分配体制改革虽有不少进展,但问题更多,当前的分配体制及分配格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制约因素,很多矛盾还日趋严重。
毫无疑问,否定改革以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成就以及有关改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贡献是不客观的。但在目前事实上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反应日趋强烈的情况下,过分突出改革成就也是不客观的。笔者认为,这些年的改革有突出成绩,也有突出问题。最突出的成就集中体现为比较彻底地打破了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计划分配体制,调动了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新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还远没有形成,并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换句话说,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对旧体制的“破除”过程,但却没有有效建立新体制。
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收入分配体
制改革的大思路抑或所确立的改革目标一直是比较清晰的: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在初次分配领域,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收入、建立平等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鼓励人们合法致富并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各种要素参与分配,以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增长;在再分配领域,则强调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对高收入进行调节并通过转移支付保护低收入,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可以说,这些改革的基本思路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
尽管改革的大思路一直很清晰,但具体的制度建设却明显滞后。其中既有具体政策设计的问题,也有改革政策落实与贯彻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体现为政府职能和行为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
一是行政力量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该市场化的没有充分市场化。迄今为止,各种权力因素仍然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过程以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不应有的干预,在不少领域甚至还在不断强化。人为分割市场、维护或制造垄断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寻租、设租等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权力因素迟迟不能让位于市场机制,有旧体制的行为惯性,更多的则是一些地方、部门甚至个人的主动行为,因为干预市场的结果能够给小群体以及个人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对此,应通过全面的体制改革加以遏制。但从客观的情况看,有关改革进展一直非常缓慢。部门、地方利益膨胀甚至固化问题日趋突出,甚至成为改革的异己力量,致使很多改革无法有效推进。在不少领域,权力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分配要素”。在此背景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规则显然难以有效确立。
二是该强化的政府职能没有强化。初次分配应当依靠市场,但政府必须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但从实际的情况看,这一职能不仅没有强化,还出现了严重弱化。不仅各种权力因素还在干预市场,并直接对市场秩序形成了破坏,很多更基本的政府职能也都未能有效体现。目前诸如走私贩私、巧取豪夺、制假造假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猖獗已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总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体制未能有效确立的核心在于政府职能与行为的改革进展缓慢。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否则,积重难返,很有可能陷入比较可怕的“制度锁定”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我们通常把某个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超稳定低效制度组织称为制度锁定-状态:人们普遍对现实状况不满,却又普遍遵从各种不合理的行为规则,以致于没有人也不可能有效实施制度创新,整个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三、关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分析
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方面有一定作用,在发达国家,征收高额个人累进所得税被称为“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的“良税”。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税制的缺陷,使其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大打折扣。首先,计征模式落后,所得税漏失严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和代扣代缴为主的制度。从便于征管的角度看,这一设计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但因分类课征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实践中必然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的现象;代扣代缴对收入透明度较高的工薪阶层简便有效,而对主要靠隐形收入的高收入阶层却“力不从心”,漏征率很高。这两方面因素合在一起,税收便呈现出“逆调节”的特征。譬如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年我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而占有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高收入者所缴不足。其次,“个税”起征点设计未能体现其基本功能。基于财税一般原理,税收起征点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种税收的功能指向,就“个税”而言,起征点按低标准设计,可使该税种成为“大众税”,按高标准设计,则成为“富人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个税”功能指向理当定位于中等偏上收入阶层,需要一个最佳的平衡的点,保证富人更努力的工作,穷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月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的主要内容涉及两项:一是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元提高到元;二是高收入者要实行纳税申报。月日,全国人大三个专门的委员会发出公告,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首次举行听证会。对此,社会各界在表示赞赏的同时,也纷纷表露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首先,《草案》确定元的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值得商榷。在我国,有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有欠发达的中部省份,也有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西部贫困地区,法律中明确规定元的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是否科学地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收入水平、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差异性。退一步讲,即使目前的标准是合理的,那么年、年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还是不是适合?作为一部法律,如果缺乏一定时期内的可行性,将很难起到它应有的调整规范的作用。
其次,《草案》确定自行申报的“高收入”缺乏界定标准。目前,我国现金交易普遍,隐性收入极多,税务部门根本无法掌握个人收入和财产状况的准确资料,特别是那些明星、律师等自由职业者,其监控的难度将会更大。
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高收入”标准的界定上,应建立起与一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相协调的、动态的和科学的标准界定体系。比如,可按照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全国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比例,制定出不同的系数,形成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公式计算出的一个地区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高收入”标准,报全国人大备案后执行。
四、关于国有部门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
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是计划分配体制造成的平均主义,对此,社会各界都没有异议。年代中期到年代初,则既有计划分配体制遗留的平均主义问题,也有随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变革而出现的差距过大问题,对此,社会各界也没有异议。那么,目前国有部门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前所述,笔者的看法是: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与部分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由于所赋予的权力、职责的不同,一些部门可能存在大量的非正常性收入,这部分收入会变相地通过福利、奖金等方式惠及本部门人员;而另一些所谓的“清水衙门”,除了国家财政拨付的工资外,基本上没有获得隐性收入的渠道,这些部门的人员的变相收入较少或者没有,客观上形成了收入上的差距。同时,也不排除在同一单位内部,一些人通过权力寻租以及管理层不合理配股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第二,与收入差距拉大同样突出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事求是地讲,虽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但在改革的层次、力度包括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推进的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单位内部正常的工资收入仍然存在着突出的平均主义。这种现象的存在,仍在扼杀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解决国有部门存在的主要矛盾,就应该运用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充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实行人才、劳动力充分流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双管齐下,综合治理。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首先从公务员工资入手。公务员工资涉及的利益方不多,全由财政出资;人员比较整齐,差别比较单一,主要是职务和级别差距;机制比较单纯,不直接由市场调节。可考虑尽快着手理顺公务员工资关系,逐步地、稳妥地实现统一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在原则上,比较一致的思路是:扩大职级差别,缩小地区和行业差别;扩大基本工资和职务津贴部分,缩小乃至取消非正式的补贴;增加透明度,加大审计和舆论监督力度。要大力加强中央权威,尽快结束自行其是,谁有钱谁发的局面。
关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应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建立出资人为主决定收入分配的制度,从产权制度设计上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二是以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建立科学的企业效率评价体系、健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完善面向市场的选聘机制,为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四是转变政府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五、关于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调节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所讲的垄断性行业,在中国的特定情况下,是指有一定自然垄断特性,同时也有很强的行政性垄断性质,通常以国有独资或控股,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全国性、行政性的大公司或主管部门为主的行业。大致可分为技术性垄断行业与政策性垄断行业两种。前者包括水、电、煤气、铁路等行业,其垄断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而政策性垄断则是由政策硬性规定所致,这方面行业有金融、保险、电信、民航、有线电视等行业。
垄断行业依靠国家特殊政策可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工资高、职业稳定,自然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行业。“能力强不如入对行”,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换个单位上班,工资能翻几番”的现象大量存在。像烟草、电信、民航、电力、新闻媒介等垄断性强的行业和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中型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元。如果考虑到工资外收入,上述差距还会更大。××年的《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广州市电力集团公司一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不到元,但加上奖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种补贴后,其年薪可达到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均工资的倍。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的司机年薪达万元,是广东省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纺织、煤炭、粮食、森工、军工等行业有一大批企业陷于困境,员工收入普遍下降,少数人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考虑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少城市家庭成员就业往往集中于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因此,公有制经济的这种分化在一定范围造成了居民家庭之间贫富差距呈加速扩张态势。
关于调节和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问题,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制定消除垄断、鼓励竞争的法律法规,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对政策性垄断行业,要加快企业改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使之充分市场化,取消其垄断行业的地位。而对生产性垄断行业,生产的是公共产品,应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获取利润。
二是要调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给垄断性行业职工以中等稍偏上的工资,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作为企业利润率,最后才计算产品价位,即生产成本加职工工资,再加上平均利润。举行价格听证会无疑是公共产品定价的有效做法,但前提是听证单位的财务必须透明。
三是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和职工个人所得税的监管,主要是加强对所得额的审计,准确掌握垄断行业及其职工的真实收入。
六、关于通过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分化是必然发生的现象,但政府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能把这种分化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即是政府实施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财政手段的作用,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搞所谓“福利国家”,收到明显效果。尽管其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阶层的生活处境,缓和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
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迄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整体而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建立过程中,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历史累积下来的“旧账”和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账”相交织,社会保障供需失衡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撇开农村多万贫困人口未列入保障对象不说,以现行“三条保障线”中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为例,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合计约亿元,当年领取“低保”金的人数为万人,人均只有元/月,这样一点钱对于解决城镇贫困人口生活可谓“杯水车薪”。就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来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仅养老保险基金一块,—年,全国每年支付缺口以亿元的速度递增,××年已达亿元。现实说明,在社会阶层分化持续的背景下,现有保障体系很难把应保人口全面有效地“保”起来,缓解贫富差距因此缺失了一个基础平台。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发达的社会保障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至今仍处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政府手中支配的财力还较有限,这从根本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与完善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我们的社会保障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现行体制下得不到社会保障的社会群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近年来的研究,建议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应该以“基础、整合”为目标。所谓“基础”,就是尽可能降低门槛,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可以允许有获益多少的差别,但要防止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不允许只有少数人获益而多数人不获益甚至受损那样的悬殊差别。所谓“整合”,就是应该把社会保障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各种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层次之间的功能互补和整体联系。
虽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必然要解决获利多少、损益失当这个层面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社会公正公平的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制度和政策,而是更为根本的社会建设。
依靠这种机制,既可以保护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能够给后富群体获得发展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条件;既可以使获益多者有机会和渠道履行对社会的责任,从而心里感到踏实,又
关于工人员收入分配现状的调查报告
-----------------------------
可以使受损者和获利少者得到合理的补偿,从而心里感到充实。这样的机制非常之多,例如,企业里的工资谈判机制,契约方之间的协商机制,利益方之间的矛盾协调和化解机制,平衡利益关系的补偿机制、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社会和舆论监督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等。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依靠一套社会机制,利用这套机制去调节收入分配,既不是简单的利益增减,更不是一些人所担心的“杀富济贫”,而是要建设一个合理的、文明的、科学 在本学期11周,我组对西乡的部分工厂工作人员就个人收入分配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发出51份,收回51份,其中27份男性填写,7份是已婚男性,20份是未婚男性,还有24份女性填写,都是未婚。问卷分为收入和分配两大部分,旨在分析收入和分配是否真实、合理。问卷填写都比较完整、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了工厂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情况,基本上达到了调查的目的。现就将调查的情况做以下分析和报告。
从调查资料的统计数据上,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大部分在1000元左右
(一)基本收入在900元以下
基本收入分为基本工资、福利费用和奖金三项。调查数据显示,基本工资在800元以下的为大多数,占68.63%,800~1000元的占19.6%,1000元以上的占5.9%。至于福利费和奖金,有些工作人员是没有这三项的,这说明有些工作人员的收入仅仅是基本工资,没有其他的收入补助,就算有,也普遍偏低。福利费在120元以下的占47.05%,在120~150元的占31.37%,在150元以上的占21.56%。显然,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小,福利费在150元以上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奖金方面,有奖金的占58.82%,而没有奖金的占41.17%,就算有奖金,高的为100元,只有1人,其他都在30~50元。
(二)男性的基本收入略高于女性
被调查者有27名男性,24名女性。基本工资在800元以下的男性有17人,占62.96%,女性有18人,占75%,男性比女性小12.04个百分点。基本工资在800~1000元的男性有5人,占18.52%,女性有5人,占20.83%,在1000元以下的男性有6人,占22.22%,女性仅有1人,占4.17%,男性比女性高出18.05个百分点之多,这说明社会上还存在着性别歧视问题。
(三)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小部分
问卷设的其他收入有“是否投资”和“是否有兼职”两种。但填写的结果表明:工厂的工人也许没有抗风险的能力去投资。在51份问卷中,有投资的人数为11人,仅占9.8%。投资的内容选项有股票、债券、彩票和其他,结果没有一个是选择对股票和债券进行投资的,对彩票投资的占多数,有4人,占投资人数的80%,对其他进行投资的有1人,占投资人数的20%。这就反映出工厂的工作人员由于工资不高,没有能力对真正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也许是缺乏投资的知识,对股票、债券这类高额投资持不信任态度,认为把自己的血汗钱向大海里扔一样。而对于彩票,也许是报纸的炒作,也许是一种流行,而且彩票的投资相对低,即使没有中,也不过花几元钱,就算是碰运气。正因为这样,彩票的投资成了工厂工作人员的主要投资项目。问到是否有做兼职,大部分工人都选择没有做兼职,有45人,占88.23%,而有兼职工作的仅占11.77%。但从兼职的收入来看,兼职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其中1名工人的兼职收入达到800元,这相当于1名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基本工资,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是双薪了。有兼职工作的11人中,大部分的兼职收入都处于100~500元,可见这收入对工厂工人来说,也许是可观的,相当于工资上涨了37.5%。在工作之余和有条件的情况下,做点兼职也是可以的,即可以赚到钱又可以充实自己。
(四)男性的投资和兼职热情与女性相当
在投资和兼职这两方面,男性和女性所占的比例相当,男性投资者有3人,占11.11%,女性有2人,占8.33%。而投资的项目都是彩票,男性与女性一样都存在一定的取巧心理,都希望大奖能落到自己的头上,都情愿为彩票事业做贡献。有兼职工作的男性有7人,占25.93%,女性有5人,占20.83%。可以看出,两者的比例相差不大,工厂的工人都希望用业余时间挣多点钱,兼职工资有800元的是一位男性。虽男女兼职者人数相当,但兼职工资收入男性略高于女性,男性的兼职收入在300~800元不等,而女性的兼职工资大多聚在200元左右。这大概和兼职的选择有关,男性可做体力劳动,也可以做推销、访问等兼职,女性大多数是做推销、访问之类,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兼职选择的范围较小,导致女性的兼职收入少于男性。
二、开支普通在500~600元
(一)伙食费中等偏下
问卷表明,多数人的伙食费都在300元以下,少部分人在300~500元,绝少部分在500元以上。在被调查的51人中,伙食费在300元以下的有37人,占72.54%,已经超过半数,在300~500元的有11人,占21.56%,在500元以上的仅有3人,占5.9%。300元的伙食费是比较低的,以每月30天计算,一天只有10元钱作为伙食费,而这10元钱要购买一日三餐,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拮据。一个普通的快餐也需5元,就算是饭堂的大锅菜,也得需3~5元。工厂工人若每月的伙食费都在300元左右,那就几乎没有任何的加餐费,每餐都必须控制餐费。
(二)女性在伙食方面比男性节约 男性伙食费在300元以下的有18人,占66.67%,女性有17人,占70.83%,伙食费在300~500元的男性有6人,占22.22%,女性有5人,占20.83%,伙食费在500元以上的男性有3人,占11.11%,女性没有一个是超过500元。男性的伙食费大于女性。据我组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男性饭量大,菜太少,也吃不饱
2、男性的收入较高
3、男性多做体力劳动,消化快,有些需吃宵夜。但总的来说,男女的伙食开支还是比较平衡的。
(三)学习方面的花费在50元以下
对于工厂工人来说,学习也不过是看看抱,看看杂志,了解一些时世新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51份问卷中,每月学习花费在30元以下的有25人,占49.01%,花费在30~50元的有7人,占13.73%,花费在50元以上的有9人,占17.64%。这说明工人工资较低,使学习花费不高,同时也说明素质较低的工人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竞争的重要性。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工厂都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也没有开设什么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讲座。对一些不看报,不看书的工人而言,简直没有学习花费,这就使学习花费不高。在学习花费方面,男性与女性所占的比例差不多,30元以下的男性占44.44%,女性占54.17%,在30~50元的男性占33.33%,女性占25%,在50元以上的男性占22.22%,女性占20.83%,从这些数据看,工人对于自身知识的提高缺乏警觉性,缺乏竞争意识。
(四)其他零星开支在100~150元
问卷的其他零星开支,包括房租、水电、服装、消遣和娱乐费用,统计数据显示在100~150元的工人居多。据被调查者反映,多数工厂老板都为员工们提供住房,员工们只须交水电费。这样一来,工人们的开支负担就减少了一大部分,大部分都在100元以下,有30人,占60%,在100~150元的有13人,占26%,在150元以上的有8人,都是男性,占14%。工人每月的服装花费都在50元以上,那也是,在工厂工作的几乎都是年轻的男女孩,有谁是不爱漂亮的呢?发了工资,辛苦了一个月,买一两件新衣服也是常有的事。每月在服装上的花费在50元以上的有30人,占59%,在30~50元的有17人,占33.33%,在30元以下的仅有4人,占8%。这个比例与学习费用相比,相对高了一点,不过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在消遣、娱乐费上,大多数都在50~100元,娱乐方面花费在100元以上的有13人,占25.5%,在50~100元的有20人,占40%,在50元以下的有18人,占35.3%。一般工厂工人娱乐也不会到很高级的娱乐场所,一般都是大家一起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唱点什么,花费都在50~100元,是正常现象。
(五)结余都在200~500元
工厂工作人员每月的所有收入减所有支出,结余大多数都在200~500元。每月结余200~500元,那每年结余就是2400~6000元,这几千元钱就是每个工人一年的所有积蓄,但有些工厂工作人员也许还不到这个数字。每月积蓄在200元以下的有12人,占23.5%,在200~400元的有19人,占37.25%,在400元以上的有20人,占39%。
三、男性结余稍多于女性
男性结余多数在400元以上,女性结余多数在200~400元,可见男性的结余稍多于女性。男性结余在200元以下的有7人,占25.93%,女性有5人,占20.83%,结余在200~400元的男性有7人,占25.93%,女性有12人,占50%,结余在400元以上的男性有13人,占48.15%,女性有7人,占29.17%。对这样的结果应该不会感到奇怪,前面各项收入和支出数据可以说明这点,男性结余稍多于女性也在情理之中。
有关调查问卷的内容,所有的情况都已报告完毕。分析和对比调查统计表后,我组认为:(1)
工厂工作人员应该在业余时间多做点兼职,使自己在开支和结余方面都能提高。(2)
工厂应对员工们进行奖惩,表现好的发奖金,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不要一刀切。(3)
工厂工作人员应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提高竞争能力。
发展的和谐社会。
总工会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调研组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职工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体制、机制、法制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以工资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见突出。为了准确把握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推动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维护职工收入分配权益,省总工会于2005年7-9月份,对近三年多来我省城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选取沈阳等6个市的9个行业及沈阳铁路局、辽河油田等2个产业,共140户企业、1400名职工为样本,以抽样问卷和填写调查表为主,同时听取劳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全面介绍和各市各产业工会的汇报,分别召开部分企业经营者、劳动工资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工会主席座谈会、企业一线职工座谈会,以及对部分一线职工进行个案访谈和对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等,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全省来看,经过多年努力,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虽然这种新机制还相当不完善,但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建设,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的方面迈进,主流是好的。
1、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状况。调查表明,随着改革改制的推进,我省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力逐步落实,过去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思维观念正在逐步退出,企业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在企业决定工资分配中,也有了较多的思想基础。调查显示,因企业效益增长而提高工资的占54.8,有61.7的企业在招聘职工确定工资或调整职工工资时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企业决定工资分配时,31.1的企业认为“经营方应当听取了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后决定”,59.7的企业表示“应当由企业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两项之和是90.8。有54.8的企业认为职工参与企业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23.8的企业认为是“集体协商”,两项之和是78.6。另外问卷还显示,75的企业在因各种原因需要降低职工工资时,遵循了“经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的程序。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的方式不同。国有、集体企业工资调整方案一般都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施行;部分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统计表明,83.3的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企业工资分配中“作用很大”或“有一定作用”。
2、企业现行分配模式及特点。绝大多数企业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和以岗位工资为主、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少数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依据“两低于”原则自主决定工资总额的办法,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企业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在各类企业中,最基本的工资支付形式是计时工资,以计时形式领取工资的职工占90.9,以计件形式领取工资的占9.1。问卷统计,在8小时之内能够完成规定劳动定额的职工占88.8。企业现行工资分配制度突出了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工资薪酬占有份额,收入分配明显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倾斜,职工各个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全面拉开了差距和档次。调查显示,企业涨工资优先考虑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占调查企业的57.2。这种以技术和管理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岗位工资分配制度,对促进职工学技术学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3、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各级政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和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有利于在工资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手册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指导和调控制度。大连、丹东两市还开展了企业人工成本信息试点。这些制度在指导企业进行工资分配中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控作用比较明显。职工问卷显示,93.3的职工,其工资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79.2的职工工资没有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企业问卷显示,在企业因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困难不能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时,有88.5的企业回答能保证职工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
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查报告。
第二篇: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
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
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
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
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
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第三篇: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
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三、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思考与对策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25-27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蓝皮书———2007年: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中华论文网()欢迎您!][中华论文网()欢迎您!]出版社,2006.12
[2]魏凤娟: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12)
[论文] 我国贫富差距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缩小贫富差距的相应对策。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可从基尼系数反映出来,1991年0.282,2000年0.417,2004年超过0.465,2007年接近0.48,表明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而且在2000年就冲破了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1984年为1.71∶1,1998年为2.51∶1,2006年为3.25∶1。如果计算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这一差距将扩大为5至6倍,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二是地区收入差距拉大。2000年,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比例为1.31∶1;2005年为1.46∶1。三是行业收入差距增大。1978年,收
入最高的行业的年均工资是最低行业的2.17倍,1995年为2.23倍,2000年为
2.62倍,2005年达到4.88倍。四是各阶层收入差距拉大。1985年城市人均收入中,10%最高收入者的所得是最低收入者的2.9倍,到2004年上升为8.7倍,在储蓄总量中,1995年20%的储户占全部存款的80%,到2005年,5%的储户拥有全部存款的近50%。
二、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2.垄断致富。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3.非法暴富。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4.税收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另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保障程度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化隔离的基础之上,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这种缺乏覆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三、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1.促进农村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三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认真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的政策。四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以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2.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缩小地区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3.加大对垄断和腐败的监管,整治非法收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消除
行政权力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缩小国家垄断行业的范围,加速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各行业处于平等地位。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增加执行公务的透明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要严惩贪污腐败、整治非法收入。
4.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同时,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非常重要。尽管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8亿农民基本上是未能得到社会保障的。要尽快把农民等低收入者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通过社保体系对国民收入实施再分配,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5.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第四篇: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 现象 影响 对策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二、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刘国荣在《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延安学报》2002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市场化改革效应。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规律本身就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动动力。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更快的、更强的财富积累和裂变效应,使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更加明显。其次,历史和传统体制形成的竞争初始条件差异是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由于历史和传统体制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在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无论是经济发展差距还是居民收入差距,事实上一开始就被大致确定了。再次,不公平竞争及非法和腐败因素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不平等竞争的表现很多,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一些个别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群体或个人则不能,最终形成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最后,再分配能力不足,难以对分配差距形成有效调节,致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薄兆梅在《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学习论坛》2002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扩大有六大原因:第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第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了贫富差距。第三,灰色收入和黑色阶层的出现拉大了收入差距。第四,初次分配过程中的不平等竞争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第五,国家税收的严重流失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第六,社会防护能力的弱化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李亚军、曾庆飚在《试论效率与公平如何实现辨证统一》(《经济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贫富差距源自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拉大,除与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主要向个人倾斜以及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关外,还有以下原因:
1、分配正向科技人员等脑力劳动者倾斜,高素质人才收入迅速提高,而普通劳动者供大于求,导致其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甚至绝对水平下降。
2、城乡分治体制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3、垄断高收入依然存在,垄断制度和行为造成收入分配领域的严重混乱。
4、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5、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和再次分配领域的税负不平等及社会保障制度滞后,造成收入悬殊。
6、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即违法非法收入的存在,主要是以贪污腐败为核心的违法非法收入成为少数政府官员暴富的主要来源,政府官员的暴富,直接扰乱了收入分配秩序,同时又为更加严重的违法非法收入现象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思考与对策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4]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
[5]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25-27
第五篇:调查报告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 经济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 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 经济学 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 调查 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 人口 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 市场 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 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
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 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三、解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思考与对策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 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 工业 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 公共 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
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五)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 投资 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