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付俊龙
吉林工商学院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达到实质性融合。必须抓住校园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秉承科学与民主的大学传统,统一思想,建设具有本校特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校园文化。
[关键字]新建本科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研究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作为人类文化学领域中一个特有的新概念,“校园文化”一词是由我国大陆学者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根据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不同,校园文化有不同的定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定义校园文化,认为校园文化是指附于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按照这个定义,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它表现于学校的课内与课外以及物质、制度、精神等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外。
二、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从校园精神文化上来看: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不鲜明。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高校的传统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它是由高校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的信念。高校的灵魂就在于此。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有着太多的相似性,他们对于校风的总结也在不知不觉中有着很大的趋 同性,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不鲜明,而市场经济时代,高校竞争日趋激烈,是一个需要突出特色、个性的时代,它要集中反映出这一所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要体现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具有文化内涵的高等院校,就必须认真研究、总结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鲜明的办学理念。
2,从校园制度文化上来看:学术制度不健全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证。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为了维持其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具有大众认同度的传统习惯,是国家法纪和学校要求在校园的条文化和规范化。“高等学校的特质在于治学”。学校应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一个好的学术环境,一个好的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术生态环境,使文化得以创新,学术得以繁荣,学科得以发展,人才得以全面健康成长。这样的学术环境需要我们强有力的学术制度加以保证。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家,官本位思想浓厚,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制度不是很健全,从而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官本位倾向。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制度建设时特别要尊重学术权威,重视学术制度的建设。、从校园行为文化上来看: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偏低,学术氛围不浓高校行为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文体活动、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办学理念、价值观念、传统精神的动态体现和折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科研活动和师生文体活动等行为文化现象时常可见,但是这些师生文体活动大都层次偏低。学术科研活动开展得不多,学术氛围不浓,从而很难发挥大学应有的影响力,很难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前进。
4.从校园物质文化上来看: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开展的活动场地有限。就校 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而言,它包括高校的教学、科研、产业、生活环境及其文化体育设施,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它是高校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场所,物质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的情绪和心理。由于是新建的本科院校,因此学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个方面进行建设,资金有限,大部分学校不得不自筹资金,在保证教学、实验的情况下,拿出一点资金用于学生课外活动,而大部分学校是没有专门的学生活动场地,这样就限制了一些学生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
三、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探讨
1、加强整治校园自然环境。一方面,要建造一些必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如大礼堂、歌舞厅、录像厅、体育场馆等,配备一些必要的活动器材;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容校貌。包括校园的合理布局、标志性建筑物的文化设计、校园绿化、美化等,以更好地体现深刻的文化蕴涵。
2、加强人文环境整治。努力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形成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的气氛,崇尚科学、相互尊重、发扬民主、养成高尚的个人品格和情操。
3、加强教学及行政管理。(1)完善校规校纪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这是创建和维护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关键。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建树良好的教风、学风。(3)增强服务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明确岗位职责,勤于、忠于职守,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这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气氛,增强校园文明。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各种讲座、交流讲学,文化、体育、娱乐等。学校及分院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抓艺术体育文化建设时,要坚持高雅性和通俗性、严肃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档次。
参考文献:
[1]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5期.
[2]王冀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期.
[3] 刘延庆,沈海滨.高校合并办学与校 园文化建设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4]夏跃平.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嘉兴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7,(4):61 —62 .
第二篇:柳州市文化建设的调研与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柳州市文化建设的调查以及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单位:工程系八队姓名:蓝剑桥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我国西南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每年创造着广西1/7的GDP,1/6的财政收入和1/4的工业产值。2008年,金融风暴横扫全球,‚柳州制造‛身处风口浪尖却岿然不倒,创造出‚没有一家工厂因金融危机关停,没有一个工人失业‛的奇迹;2009年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2010年开始向‚三年4000亿‛目标全面推进;2011年再传捷报:截至12月18日,该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3015.7亿元。
对于柳州市所取得的成绩,该市市委书记陈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是‘形 ’,文化是‘神 ’,只有形神兼备城市才有活力。‛一语道破了 ‚柳州制造‛ 成功的秘诀。该市市长郑俊康也表示:‚只有抓好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才有不竭动力‛。显然,柳州市的文化建设与该市的经济成就密切相关。本人对柳州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考,具体如下:
一、柳州市文化建设情况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柳州市发展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柳州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市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全市人民建设更加美好柳州的共同目标,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新时期柳州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结合起来鼓舞人民、激励人民,巩固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程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柳州市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积极探索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正确分析和把握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1、工业文化
柳州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柳州市的工业最初是由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上海的援桂工业项目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工业产业在给柳州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柳州人民的文化中根植了工业的种子,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柳州特色的意识形态,也是柳州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该市党委对柳州的工业文化进行了集中、系统的研究,发现 ‚工业文化‛是柳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市政府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工业文化,如修建了‚柳州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为全市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投拍工业题材电视剧《柳江东流》等。
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柳州人民对工业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各行各业的生产积极性,更开拓了柳州人民的视野,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具创造性。本人调查中也发现,当地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农民,若有外人跟他们聊起柳州的工业,人与人的感情就会拉近;甚至是街头叫卖的小贩,做生意也是工业思维。可以说,‚柳州制造‛之所以身处‚金融风暴‛的风口浪尖却岿然不倒,创造出‚没有一家工厂因金融危机关停,没有一个工人失业‛的奇迹,柳州人的工业文化功不可没。
2、少数民族文化
柳州市是一个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达30余种。除汉族外,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达18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2%以上。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另有少数民族乡5个: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同乐苗族乡、高基瑶族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滚贝侗族乡;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多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形成了灿烂的文化。
本人了解到,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扩大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柳州市集合了一批批文艺人才,新排了许多大型舞台剧目,包括《铜鼓敲出壮乡情》、《八桂大歌》、《白莲》 等,其中《铜
鼓敲出壮乡情》,代表广西参加2009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晚会演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演出团体首次参加国家盛典晚会。
3、历史文化
历史上,柳州是西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一千多年前唐代大家柳宗元来到柳州,柳州城只有500多户人口,但在江南也算是大城市了。柳宗元来到柳州重修文庙,‚启文教,兴儒学,开民智‛,文化得以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传播开来。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2011年,柳州文庙迁址重建。如今,人们可以走进文庙,感受儒家文化的深邃与厚重。本人在高中时就听说过柳宗元为广西人民‚释奴开化‛的故事,如果说柳州文庙已成为柳州城耀眼的文化地标,那么柳宗元就是柳州人的文化支柱。
(三)积极创新文化制度,以增加人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为出发点
关于这一点,柳州市市长郑俊康的一句话最能讲明白:‚抓文化建设不能算一时的经济账,也不能只算经济账,而要算长远的账。一个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在于GDP、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增加多少,而在于市民对于这座城市有没有认同感、自豪感,会不会自发地去爱这座城市。‛
1、实施文化体制改革
柳州一直都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2011年,柳州市在全区中率先实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制的改革,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与支持文化精品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完善文化政策保障机制、设立文化发展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2、‚文化建设十大文化工程‛项目
柳州市深受工业文化熏陶,所以柳州的文化建设参照了工业发展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决心,创造性地以‚文化建设十大工程‛的形式集中推进各项文化建设,完成一个,递补一个,由市委领导牵头,以工程指挥部的形式,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科学合理地将工作细化、量化。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发展繁荣城市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柳州投入了8亿多元用于‚十大文化工程‛:柳宗元文庙、‚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就是该项目的成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建设柳州工业博物馆的160亩的土地,与柳州市政府办公地点只相隔一个市民广场。如此一块‚宝地‛,地产界的估算其价值在每亩1000万元以上,合计就是16亿元;用于重建文庙的98亩土地也是城市中心地带并沿江亲水,其土地价值业在10亿上下。做如此大的‚牺牲‛,柳州市是下了大决心的。
3、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了让柳州人能够实惠地分享到柳州文化建设的成果,柳州市政府推出了‚东门戏台邀您看大戏‛、‚水上大舞台邀您唱红歌‛、‚刘三姐大舞台邀您周末喜相逢‛和‚“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等系列文艺演出惠民活动,形成全国特有的‚精品剧目月月看,群众文化周周演‛的文化新景象。
例一:2010年开办的“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活动,国内外许多优秀剧目在这上演。为了可持续办下去,演出主要是商业运作。市政府考虑到如果纯粹是商业性演出,一张票得一千多块钱,许多人买不起。于是政府改为‚政府买单,企业支持,市场运作‛的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实行政府补贴,采取低票价策略,让老百姓买得起,看得起。仅2011年就引进了朝鲜平壤艺术团的《盛开的金达莱》、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等10多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观众超两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柳州人的文化生活,提升文艺欣赏档次。
例二:‚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自2010年7月首演至今,以本地院团、企业文工团和群众文艺团队为主角,成为柳州最大的文化客厅,近90场演出,200多场免费电影,让150万人次的观众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大餐。
二、对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上述柳州市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我对本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建议如下:
(一)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培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锻造政治过硬的现代警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军人是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人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我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学员,鼓舞斗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员的认同感、自豪感。我院应以持之以恒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院广大干部学员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正确分析和把握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我院是全国公安现役部队培训的最高学府,具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又是一所区别于地方大学的军事院校。所以我院可以深入发掘我院文化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文化品牌,各部系亦可效法,如学院名师论坛、学院每月的文化活动、编排大型的展示我院风采的节目等。在院内外泛宣传,扩大我院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子来我院学习交流,同时曾强学员们对本院的认同感、自豪感。
(三)研究创新的军事理论,丰富军事文化
军事理论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军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首先,在战争这个殊死较量的领域,唯有创新理论才能求得生存,谋取发展。其次,创新的军事理论也是我院军事文化沉淀、繁荣的过程。我院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军事院校,更应当创新军事理论,发展军事文化,所以,学院各部系应当根据自身特色,鼓励各学员队创新本职内的工作理论。这不仅可以锻炼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丰富我院军事文化。
(四)创新文化建设制度
由于经费原因,我院也许不能像柳州市一样拿出8亿资金实施
‚文化十大工程‚。但我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发展办公室,以及出台一系列鼓励学员参与与支持文化精品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奖励在文化建设上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学员队、鼓励军属加入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等,为我院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第三篇: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在积极开展中。但总体而言,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高、内容形式单
一、管理水平落后、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职业技术院校应遵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其使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着力创新,形成特色,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经过数年的发展,已初步走上特色办学、注重实践、能力为本的发展轨道。在抓教学、强素质的同时,开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综合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予以更大的关注,多数院校也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总体而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仍然处于发展中期,存在各种问题,以下做简单的归纳。
一、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以技能培训和实现就业为首要任务的职业技术院校来说,为保证生源和就业率,多数院校只能以教学为中心,把学生的技能学习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往往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被忽略。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深入研究,不能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这种现象在多数院校当中普遍发生,成为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第二,难以形成具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职业技术院校多为转型、合并或新成立,缺乏厚重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校园文化底蕴,在提炼、升华和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时无从着手,加之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理解不够,因此对如何形成统一系统的、富有特色的、能够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校园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只能盲目照搬或简单模仿一些普通高校校园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雕塑标语,而没有注意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培育,导致了校园文化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第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虽然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大都已能注意到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但隐形的人文环境建设仍无所作为。造成的结果是学校得到美化,环境得到改善,但学生厌学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的质量管理,而忽视学生的根本需求。
二、准确把握校园文化内涵,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的组成,一般理解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组织活动和艺术形象设计,在校园内设置视觉标志,充分展现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气质。二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的文化,通过制度载体表现出无形文化,是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学校成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物化过程,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三是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
三、把握特点规律,建设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贯彻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要独立出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则必须区分出别于传统校园文化的内容,在进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以强化和补充。第一,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树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必须把握三个立足点: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色;体现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切合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多元需求、家长学生对学校的多元需求以及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元需求的实际,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定位必须与之相适应。第二,构建彰显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职业技术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抄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第三,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就业,能否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快速适应企业环境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就业之后,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控制也会逐渐减轻。而在企业文化中,又以自我管理的成分居多,所以很多学生对就业后的自我管理准备不足,一时间难以适应。因此:一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当前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对象依然是独生子女占大部分,父母的宠爱和环境的优越让学生缺乏自我管控能力,但是又要面临就业压力,因此就自我管理这一方面,职教学生需要接受更多的指导和训练,尝试自我管理的历练。二是成立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社团。学生社团是有相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团体,通过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模式,让学生更快速地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分享的精神,以及项目规划、资料收集、付诸实践的能力。三是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爱好。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差别较为明显,校园文化中,局部的班级文化需要将专业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加以考虑。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注重调动与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特长和创意得以发挥。这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能力得以一展所长的成就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追求。从而帮助学生摆正从业心态,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
第四篇:2013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3年《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新课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建设研修团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品质;创新课题研究方法与形式,落实课题研究过程。
二、主要工作:
1.重视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新教育理念。
组织教师重温《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等理论专著,进一步明确开展实验的目标及价值,从而深刻领会“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与主要观点。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育实验专题网站的资源,及时学习和吸纳新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保持与新教育实验的主流团队的步伐相一致。
2.营造书香校园,享受阅读成长。
继续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交流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共读共写共生活,推进书香社会的形成。倡导“晨诵、课间读、课前读、课后诵”新教育的学生生活方式,重点从“教师专业阅读研究”、“中华经典诵读”、“阅读节与书香社会”等入手,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确保阅读实效的基础上探索师生阅读成长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基点,来帮助全校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以班级为载体,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各班要认真制订好班级读书计划,积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在班级读书角、学习园地、黑板报中定期布置班级读书活动专栏,使校园的书香气息更加浓郁。诵读内容为优秀中华诗文,包括优秀的古典诗文、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等。诵读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讲座、诵读表演、诵读比赛等。各班要及时把诵读活动的信息、典型、经验等在班级读书活动专栏上发布。
4.规范课题管理,扎实行动研究。
新教育实验要立足校本,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要与新课改结合,要与校本教研结合。倡导老师围绕学校参与的实验项目,围绕“三小”(发现小问题,围绕小现象,提出小建议)进行,从小入手,使得研究成为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改变教师的科研范式,推动草根化运动,形成“批判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良好科研氛围,促进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活动研讨,使课题的研究呈现常态化。全体课题组成员要注意积累自身的课题研究资料,课题组长更要做研究工作的有心人,在做好平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记载好“课题活动记录”,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不断丰厚课题研究成果,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
同时要做好学校新教育实验进展活动信息的报道和成果的推广,及时将学校新教育实验的活动信息、成果等上传到应城市教育信息网站及应城市小网站。积极参与总课题组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研究活动,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三、研究措施: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在“充电”交流中加快研究步伐。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因此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
(1)逐步建立课题理论知识库
课题立项前后,我们从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把握与之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并把这些文献集在一起形成课题理论知识库,供教师学习。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认真学习文献资料,并撰写学习心得,以便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使教师们明确“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引领学生开展“诵经”活动。
(2)定期召开主题沙龙研讨
我课题基本上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沙龙研讨。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和学校分管领导一起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围绕“经典诵读,我们如何取舍?”“唱读诗文,传承中华文化”“开垦亲子诵读的芳草地”“开展经典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等主题举行沙龙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为教师行动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策略,为课题顺利高效地开展奠定基础。
(3)组织各类培训,为课题服务
“学高为师”是一条古训,鞭策师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且行且思。为了营造我校教师学习经典文学的浓郁氛围,丰盈教师的文化积淀,学校启动了人人争做“书香教师”的活动。我们策划开展了“教师美文诵读比赛”“教师文学素养PK大赛”,这些活动加深了课题组教师的语文知识底蕴,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也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古诗文氛围,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用行动来感染学生诵读的热情。
除了在校内“学赶比”,我们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全国新教育研讨活动”“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学习现场都留下了我们教师好学的身影。满载而归的教师回到学校,还要展开二级培训和移植课的观摩,真正实现“一人培训,全校受益”的高效校本培训模式,为课题顺利发展
服务。
2.提供切实有效的研究保障,为落实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1)组织制度保障
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需要组织保证,我课题确立之初就建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全面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施。课题由特级教师黄应征、郑木旺老师全面负责,语文老师实施指导,形成了教科室协作管理,课题组具体操作的格局。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采取了有效举措落实各项研究制度,保障外出学习、网络信息等的经费支出。课题确立后,我们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工作组长及成员考核》、《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及定期研讨制和个人研究任务制度成了扎实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
(2)课题网站管理
我们构建了应城实小课题管理网站,动态反映研究过程,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实施考核管理,为课题评估提供重要的检阅平台。该网站共设有方案报告、计划总结、方案报告、研究动态、诵读素材、成果荟萃、精彩掠影、理论探析等八个栏目。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资料均能及时上传到网上,为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真正实行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
四、本学年工作安排:
二月
1、围绕新教育理念,进行校本培训;
2、制订新教育实验工作计划。
三月
1、制定新教育实验课题学期工作计划;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3、各班制订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并正常开展活动。
四月
1、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2、各班开展读书交流竞赛活动;
3、一、三、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
4、参加市教科室组织的书香校园建设展示活动。
五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2、举行班级读书活动观摩;
3、课题组按计划开展课题沙龙活动;
4、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经典鉴赏——古诗词篇”校本教材。
六月
1、开展庆“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2、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3、整理课题实验资料,撰写学期实验工作总结;
4、组织课题组教师审核、修订“经典鉴赏——古诗词篇”校本教材。九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2、各备课组制定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并正常开展活动。
十月
1、课题组开展课题沙龙活动;
2、二、四、六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
3、课题组教师上好经典诵读展示课;
4、各班开展读书交流竞赛活动。
十一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湖北省“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会;
3、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校本培训;
4、组织“书香班级”评比。
十二月
1、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2、开展庆“元旦”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3、整理课题实验资料,撰写学期实验工作总结;
4、搞好“诵读之星”“书香家庭”“书香教师”评比工作。
执笔:陈迎华
2013年2月
第五篇: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大悟县城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一貌,千生一面”与教育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冲击与挑战,“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是当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构建特色学校,改革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创新,培养全面发展又有特长和个性的高素质人才,才级使我们的学校能在林林总总之中可以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建设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构成之必然选择。《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反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由学校界定。
1、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育人教育的学校,(论《特色学校再组织》王剑荣、沈洪昌)它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形势和需要,将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学有所长的可持-1-
续发展的人才为已任,追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策略,建设特色学校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没有现成人操作模式,但毋庸置疑,任何一新的一流的学校都必须拥用自己鲜明办学特色。
2、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鲜明的科技特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与科技教育密切相关的,办学思路,保障机制,资源优势,设备设施。环境布置、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师资配备、阵地建设、活动安排等方面,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的浓郁的科技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是孕育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成就学校特色、展示以特色的窗口和舞台。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学校“以人为本、以德立校、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着眼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育人环境,营造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造就一批有个性有特长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要求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
(1)“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素质提高的研究”。特
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授、授业、解惑”的职责,通过本子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科教学活动的研究。”课堂是课题研究的阵地,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特色校园的一个新标志。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质熏陶,构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发展。
(3)“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地方风情的寻访研究”,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又是很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渠道,更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财富和检验,通过本子题的研究,重点让学生探索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从而丰富我们特色的校园文化,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诵、书写比赛等活动,开拓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4、“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学生在学校通过 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养,把它带到每家每户中去,从而提升每个家庭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来课题的研究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寻找课题研究的特点,形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方案。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校现有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和素材,探讨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3、行动研究法。通过建设特点校园文化推进学校科技特色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反思与研究,不断改进工作和提高实效。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与研究,探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未能,形成一定的经验。
六、课题研究措施。
1、形成课题研究网络。
将本课题作为覆盖全校的主课题,组织全体教师申报个人学课题,由学校科教处进行收集汇总,然后交总课题组讨论研究,对符合要求的教师个人学课题进行归案,形成相关的课题,由每个子课题组的全体人员推选出子课题负责人。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个人子课题提出意见,允许他们归入相关的子课题或重新申报个人子课题。形成新人子课题。同时对每个新入校的教师,科教处及时指导他们申报个人子课题,加入到学校的课题研究中,这样就使我校教师人人关注课题研究,个个参考课题研究,群策群力,携手共进。
2、构建科技教育管理网络。
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形成合力”原则。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技教育网络,制定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规划,保障科技教育项目、岗位、阵地、教师和物资的落实,保证教育活动的踏实开展。
3、组建科技教育骨干队伍。
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聘请没有特长,热爱科技的老师,担任学校的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聘请校外科技界的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3、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汇总成果、结题鉴定。
八、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廖牧同志担任课题组长,由分管政教的副校长张永和和科教的副校长吴蔚同志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课题组成员,科教处主任,副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
九、成果形成。
专著、研究报告、论文、校本教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