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次党代会宣讲提纲(定稿)
河西区学习贯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宣讲提纲
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西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是全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区第十次党代会的概况
区第十次党代会于2011年12月6日-9日召开。区委对召开区第十次党代会非常重视,8月份就启动了会议筹备工作,成立了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检查、落实大会各项筹备工作。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在起草过程中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前后多次对报告文稿进行修改,区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报告。
大会认真回顾总结了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了今后5年河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描绘了河西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380名代表肩负全区4万多名共产党员和87万人民的重托,以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围绕事关河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切实行使代表权利,使这次会议充满团结、民主、融洽的气氛。
大会审议通过了张杰同志代表第九届区委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科学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十届区委委员35人、候补委员7人,第十届区纪委委员21人。12月8日召开的区委十届一次全会产生了新一届区委领导集体,选举张杰为书记,彭
三、李清为副书记,张杰、彭
三、李清、陈玉恒、苏智、钟继发、刘小芃、赵年伏、王亚令、王芸、韩琳为常委。会议召开非常圆满成功,可以说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务实创新、共谋崛起的大会,是一次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大会,对于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戮力同心,拼搏进取,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区十次党代会主要精神
一、党代会主题
十次党代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务实创新,为建设国际商务城区、多元文化城区、生态宜居城区,进而建设现代化新城区而努力奋斗!这既是党代会的主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河西工作的主题。这个主题彰显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强调高举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在全区发展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第二,强调全区建设发展的新任务。河西当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打造“国际商务城区、多元文化城区、生态宜居城区”这个目标,考验着全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党员干部的素质本领,“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跨越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我区干部队伍思想现状提出的作风要求。二、九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
报告客观全面地总结了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充分肯定了成绩,旗帜鲜明地提出,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河西区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城区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开创了河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位居市区前列,2011年预计实现区属生产总值297.7亿元,区级财政收入34.3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2倍和2.5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1%和20.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项目、小巨人、亿元楼、金融业集聚发展、商务区建设成为经济工作的亮点,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二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大
网络、大平台、大数据”的数字河西框架初具规模。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引进和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商务俱乐部。实施专业化招商,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44家,区域总部型企业152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授予“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区”称号。三是城区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奋战900天,高质量完成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新建改扩建道路138条,形成“九横九纵”路网格局,新建改造提升21个公园,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空气质量二级良好以上天数达80%以上。率先在中心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全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45.1亿元,年均增长17.1%,是上一个五年的2.4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五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构建三级文化活动网络,举办天津市鼓舞大赛、社区文化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西岸艺术馆、影城、相声会馆等一批文化载体建成开业,西岸图书节、艺术节、室内乐等高雅精品展演知名度不断提高,西岸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六是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区上下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实施居民素质提
升行动计划,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河西人”主题实践活动,邻居节、互助节、学子节等影响不断扩大。七是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人大依法履职监督、政协三大职能得到更好发挥。推进法治河西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和谐城区建设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安全度、满意率不断提升。八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推进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广大党员先进性普遍增强。
回顾区委五年的工作成就,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经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这是加快发展的必要前提,不断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争创一流,制定更高目标、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必须坚持优良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坚持凝心聚力,坚持不懈用政策导向激发干劲,用奋斗目标凝聚人心,形成强大发展合力。这既是过去五年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指导今后工作中的基本遵循。
三、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1、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
发展面临新机遇:市委市政府对河西市级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创意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的功能定位,提升了河西的区位优势;金融产业集聚、文化教育优质、载体功能完善、机关服务高效的比较优势,使河西区在“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中具备了率先发展的条件。
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但区属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化,现代服务业聚集效应还不突出,文化产业未形成规模效应,创意产业还需进一步破题。二是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市容市貌、公共服务水平与中心城区主中心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升,群众诉求得到更多关注,但有些民计民生工作不够平衡,与群众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差距。四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仍比较突出,社会管理面临很多新课题,思路和招法还需进一步创新。五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干部队伍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六个新”
今后五年是河西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五年。河西将处在一个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党代会全面谋划了未来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二是文化实力得到新提升;三是城区环境展现新面貌;四是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五是社会和谐创造新局面;六是精神面貌呈现新气象。
围绕这个奋斗目标,会议提出“六大战略”的实现路径,分别是产业聚集、文化提升、科技创新、生态宜居、富民惠
民、人才支撑六大战略。
四、未来五年工作的着力点——“6个更加注重” 建设现代化新城区要选准主攻方向,报告用“6个更加注重”,对全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作出了动员部署。
1、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区属生产总值和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和15%,实现五年翻番,在中心城区继续保持领先位次。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6%以上。商贸旅游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
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促进民营经济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孵化器和创新载体建设,培育更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以上。
推进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完善商务区整体发展规划,加快土地整理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具有投资、管理、研发、设计等功能的地区总部、交易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打造创意
型办公街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招商格局。抓好重大项目引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实现上市企业零突破。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服务型机关建设和窗口单位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政风行风评议机制,实施一站式、保姆式及全程跟踪服务,全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2、更加注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著增强城区文化软实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区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继续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壮大群众文化团队,办好文化擂台赛、西岸图书漂流、电影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打造“10分钟文化圈”。成立河西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好历史遗存、风貌建筑保护开发。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年均增加值达到35%以上。做好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规划对接和产业承接。以海河沿线、人民公园、天塔湖地区为重点,发展休闲娱乐产业。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演出业、博览会展业。壮大西岸文化产业实体,办好西岸艺术节演出季,扩大品牌影响力。
3、更加注重城市建设管理,努力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和解放南路以东地区规划,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完成地铁5、6号线站点房屋征收工作,实施尖山八大里和小海地小二楼旧城区改建工作。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奋战900天市容环境整治成果,重点向里巷、居民社区整治延伸。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环卫作业指挥中心。完善数字化城管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等六大环保工程,加强环境管理。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区创建活动,打造高品质生态宜居环境。
4、更加注重改善民计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合理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普惠优质的教育服务,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扶持引导民办教育,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建成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中心,社区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继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每年新增就业4.5万人。落实劳动保护政策,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多措并举实现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认真落实各项住房保障政策。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慈善资金监管,打造阳光诚信救助。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5、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快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社会管理格局。成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构筑三级工作网络,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基础项目建设,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途径,完善基层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制度。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深化“两评三会一公开”制度,全面提高依法自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6、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进
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党管人才,完善培养引进各类人才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之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干部带头提升贯彻执行能力。完善督查制度,倡导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敢于攻坚的精神。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区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区两会主要精神
12月19日—23日,河西区两会胜利召开,人大会议审议了区政府五年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国际商务城区、多元文化城区、生态宜居城区”,基本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共同商讨了2012年发展大计。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经济工作,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眼点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商贸旅游业将形成新的优势:打造桂发祥、美迪亚工业旅游项目,建设汽车主题公园,银河国际购物中心、博轩园怡乐天地开业。继续助力科技小巨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继续巩固金融产业优势,年内引进金融机构3-5家,促进金融企业聚集。全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再打造2-3座纳税超亿元楼宇。加大招商力度,办好商务商贸节等招商活动。陈塘科技商务区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二是民生工作,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新建3所幼儿园,完善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中学一对一互助和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启动海河中学示范高中校建设工程,推进梅江地区配套中小学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均衡发展“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社区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要实现全覆盖。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新增就业4万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再新增30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合性服务设施10个。构建“10分钟社区商业服务圈”。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建日间照料站7个。
三是文化建设,立足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文
化事业,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免费开放,加强社区文化室建设,壮大群众文化团队达到1000支,办好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做大文化产业,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依托文化中心、陈塘科技商务区等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创意产业品牌。
四是城市管理,加速推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学苑路等78条道路,解决积水点10个,新建公厕4座,垃圾转运站2个。巩固奋战900天市容环境整治成果,新建、改造3个公园,综合整治洪泽花园等45个小区,完成马场道等7条道路夜景灯光建设,全力迎接国家卫生区复核验收。落实第二个生态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区申报工作。
五是民主法治建设,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四级工作网络,将社会管理服务延伸至千家万户。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为民服务网络专线电话、区长信箱、“政民零距离”网民留言等多种渠道听民意解民情。加强平安河西建设,狠抓交通秩序、食品药品监管、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加强。
六是行政效能建设,强调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开展窗口单位标准化建设,坚持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实施保姆式和全程跟踪式服务,不断提升行政运行质量和效率。推进智慧河西建设,重点做好数字城管、智能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形成融合市民数字生活、企业
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的智能应用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群众满意的政府。
党代会及两会精神的学习贯彻
区委专门下发了文件,就认真学习贯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提出要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代会精神和两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1、要认真研读报告。张杰同志所作的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大会的主要精神,是指导河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报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思想性,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的理念,符合中央对天津的一系列工作要求。二是时代性,立足全新起点,把握发展趋势,深化提升“三个城区”建设目标内涵,拓展河西科学发展新路径。三是纲领性,总结前五年,部署后五年,描绘了河西发展新蓝图,是一份指导发展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员干部要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学报告,把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
2、要狠抓贯彻落实。2012年是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关键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促发展,抓创新促管理,惠民生促和谐,抓党建强保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将河西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当前的重点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全年工作,统筹安排重点项目,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各项工作中,实现首季开门红,迅速开创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十次党代会掀开了河西发展的新篇章,党代会精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张杰书记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国际商务城区、多元文化城区、生态宜居城区,进而建设现代化新城区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提纲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把全省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省委决定组建宣讲团,在全省集中开展宣讲活动,我很高兴来到
市和大家一起学习。
10月26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这次党代会是我省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贯彻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了卢展工书记在会上所作的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这次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大会,是一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大会,是一次凝聚力量、团结鼓劲的大会,是一次共谋发展、振兴河南的大会。我们要把学习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与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务院《指导意见》精神结合起来、融会贯通,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起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根据省委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今天,我就学习贯彻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着重讲以下四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刻领会省九次党代会的重大意义
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切合实际,判断形势深刻透彻,谋划发展思路清晰,部署工作措施有力,体现了中央要求,体现了河南实际,体现了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是一个务实发展、体现为民的报告,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指导河南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党代会报告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一:一个主题,即科学发展;一条主线,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战略,即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一条路子,即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一个要领,即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一个加强,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一个转变,即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个形象,即用务实发展树立务实河南的形象。“八个一”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报告的核心内容所在,是最具有创新性的内容所在,也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重点把握的关键所在。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省九次党代会最突出的亮点,贯穿于省九次党代会报告的始终,可以说,省九次党代会,就是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动员大会。
近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
施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引导下,以明晰区域定位、细化区域政策、规范地区发展走向为特征的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悄然展开。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福建时就成功运作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到河南工作不久,卢展工书记立即敏锐地意识到,河南这样一个中原大省,迫切需要通过谋划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理清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思路。之后,我省系统梳理历届省委探索的加快河南发展的思路,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抢抓历史机遇,集中全省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谋划、积极运作,从2010年3月初步提出并开始研究这一构想,2010年11月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到中原经济区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再到2011年9月底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原经济区,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富民强省,核心是“三化”协调,活力是解放思想,动力是改革开放,方法是统筹兼顾,关键是实干实效。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省人民共同的事业。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努力构建放射状、网络化、板块式发展格局。增强郑州龙头作用和重心作用,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设郑洛三工业走廊,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带动能力。强化洛阳、三门峡、济源、焦作协同发展,巩固在陕晋豫毗邻地区的领先地位,发挥在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太原城市群对接互动中的中坚作用。促进安阳、鹤壁、濮阳联动发展,凸显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优势,成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联系的前沿。推动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合作发展,增强在豫皖鄂陕毗邻地区和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影响力,发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锋作用和对接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骨干作用。各地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互动联动、协力推进,形成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板块优势充分彰显的良好局面。
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事业,就要深刻总结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清醒认识河南省情和阶段性特征,坚定信心,倍加努力,振奋精神,砥砺奋进。
省八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两大跨越”、推进
“两大建设”目标任务,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特别是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卢展工书记在报告中实实在在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绩: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二是改革开放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三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四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五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六是谋划中原崛起战略有所突破。其中有几个变化指标特别令人欣喜:预计,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6万亿元,是2006年的2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600多美元增加到4000多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800亿元,翻了一番,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2011年突破1100亿斤,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确立,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万亿元。这些发展变化,对于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欠发达省份来说,来之不易,而正是这些成绩和变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省九次党代会还清醒分析了我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这些年我省经济社会有了快速发展变化,但是我们的基本省情仍然表现为“三个没有根本上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需要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
发展和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全省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依然不足,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和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五年的成功实践和突出成就,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办好河南的事情,最根本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卢展工书记在报告中集中概括了六条基本经验: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在探索发展路子上求提升;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上求实效;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上求突破;一定要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在社会管理上求创新;一定要坚持科学运作,在务实发展上求作为;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在党的建设上求先行。这些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成功经验,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发扬。
越是面临重大历史机遇,越是肩负宏伟使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卢展工书记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我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并存”:发展空间明显拓展与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并存;发展优势凸显与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并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持续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迫切并存;改革向纵深推进与利益关系调整难度加大并存;民生改善步伐加快与群众诉求增多并存等。这些都表明,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只有认清大局,顺势而为,积极进取,才能在发挥优势中牢牢抓住机遇,谱写河南发展的新篇章。
正是在这种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省九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目标,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切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务实发展、建设务实河南,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建设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的中原经济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总体要求,最鲜明的内容、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提出了河南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概括讲就是“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这是河南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特色,符合河南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好这条路子,是我们应该担当的责任
实现这个总体要求,就要牢牢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重在持续。持续科学发展意识,持续科学发展思路,持续科学发展举措,持续科学发展进程,把持续作为党性人品和从政品格,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重在
提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规律,提升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层次和质量,提升领导水平和运作能力。重在统筹。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各项事业发展,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合力。重在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省九次党代会的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大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五个明显提升”的发展目标,以及一系列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必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其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委领导集体,必将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创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局面。第三,大会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进一步树立了河南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必将有力带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重干、团结奋进,在全省上下营造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
通过这次党代会,理清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探索出了一条加快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回首过去,河南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转变。如果说,这些成绩和变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那么目前河南良好的发展势头,宝贵的发展机遇,则更为难得,必须倍
加珍惜。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立足于学、立足于转、立足于做、立足于实,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把省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
二、准确把握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明确省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
省九次党代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中原经济区是什么、建设中原经济区做什么等重大问题。准确把握省九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就要吃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明确省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子。这个核心任务,既是中原经济区战略的精神实质,也是中原经济区战略能够确立起来并很快形成广泛共识的理论支点;既是破解河南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区,也是一个试验区。能否处理好“三化”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正是着眼于这一点,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交给了河南,希望河南为全国探索出一条路子来。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当前河南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对河南的影响非常巨大、任务十分艰巨,是“三
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发展动力,因此,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把新型工业化放到主导“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位置;农业是安天下、安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就失去了发展基础,这是被人类社会发展史证实的一条客观规律。
省九次党代会突出强调,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这是由河南省情与河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从我省实际看,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和粮食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从经济发展阶段和扩大内需的要求看,加快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内需,为工业特别是我省占优势的传统工业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党代会报告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化”协调集中表现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介绍省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的战略任务。第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协调、推进城乡一体 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大课题,它包含了城
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涉及到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和就业保证,需要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各地条件不同,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出现理解偏差、执行偏差。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此,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五个有利于”的重要判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关键是抓住“四个着力”。一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
二要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三要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
式转变。
四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力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土地节约利用机制;二是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三是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第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 省九次党代会指出,新型工业化要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在加快新型工业化方面,省九次党代会要求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精深加工、节能降耗、重组整合为着力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要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是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这里,拓展提升就是指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对于传统的餐饮、家政等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提高档次;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对于金融业、旅游业要加快发展,对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业态要积极发展,对于房地产业要平稳健康发展,对于现代物流业要突出发展。
三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强的承载作用,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和集中体现。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超常规的增长,全省共建成180个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单位)达到2247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72家。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第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省九次党代会概括了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因此,省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
二是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是制约农村发展、影响城乡协调的重要因素。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核心在效益。为此,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刻不容缓。省九次党代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扶贫开发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四,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为此,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力构筑四个方面的重要保障。
一是要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在交通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快建
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在能源建设方面,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在水利建设方面,提出要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及受水城市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河南”。
二是要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我们要清醒看到,我省人口多、底子薄、资源能源禀赋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粗放、环境容量不足、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省九次党代会在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同时强调,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三是要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我省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省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文化人才和青年英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要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质量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省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完善质量
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营造诚信环境,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在严把质量安全关的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五,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把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作为推进“三化协调”的四大动力机制。
一是把扩大开放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二是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
三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使资本、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四是要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敢闯善创、爱拼会赢、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
第六,强化以人为本着力为民,推动中原经济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更好地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民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中原经济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是切实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报告指出,要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大事,让人民群众生活能够更富足、更美满。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切实加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战略提供的政策机遇,争取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到河
南设立分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省作为人口大省,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并且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因此,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需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各类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报告指出,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更加注重服务为先、依法管理、源头治理、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深化平安河南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是加强民主法治,保障人民权益。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加强
民主制度建设,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裕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文化建设部分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于文化建设,我主要讲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今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中原经济区建设,关系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二是要准确理解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结合我省的实际,就是要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三是要全面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文化建设必须着眼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李文祥等先进典型事迹;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
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树立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形象。
文化建设必须着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文化建设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充满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和重组,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要总结推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清明上河园、商丘画虎村等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深
厚重实,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要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促进地方剧种、传统手工艺发展,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广泛开展中原文化优秀传统教育普及活动;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品牌;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原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
四、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为一次全省党的代表大会,省九次党代会把党的自身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卢展工书记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党。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把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命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担负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使命。
关于党的建设这一部分,我们应当把握以下重要内容: 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发挥我党巨大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
势,以深入扎实、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要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以“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为载体,深化理论学习,着力解决问题,健全体制机制。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和带动全社会的学习。
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机关党建要先行,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先进性。
二是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用好一个人,树起的是一面旗帜,能激励一大批;用错一个人,寒的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会挫伤一大片。怎么看人,如何选人,用什么人,这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认真回答的课题。卢展工同志提出的“五重五不简单”对破解这一难题给出了简洁明确的答案: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选人用
人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以辩证的思维评价干部,看本质、看主流、看大节,既要讲年龄而又不唯年龄,既要讲文凭而又不唯文凭,要正确看待个性气质特点突出的干部,对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多信任和鼓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包容,形成创新行为备受尊重、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竞相打造发展的突破点、增长点、制高点,赢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动权。
三是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提高执政能力。转变领导方式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效途径。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卢展工书记的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底以来,以“一文九论十八谈”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全省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领导方式转变要体现在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上,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对下级党委的领导,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要把转变体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勇于改变落后僵化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要把转变体现在增强宗旨意识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把转变体现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上,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要把转变体
现在改进工作作风上,着力于“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着力于“正”,作风正派、维护正义、弘扬正气。
四是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动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决查处严重腐败案件,不论什么时间发生,不论涉及到什么人,不论担任什么职务,都要一查到底、坚决惩处,决不姑息,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
五是要着力推动务实发展,建设务实河南。我们讲务实发展、务实河南,就是要求在务实上要到位,想好再说,说到做到,说好做好,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的形象。报告明确指出:务实发展,就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务实发展,就是忠诚履职、尽心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务实发展,就是注重持续、锲而不舍、保持韧劲、勇于担当;务实发展,就是关键在做,科学运作、有效运作,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把务实发展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品格、作为一种责任,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的形象。
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从自身做起,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能够忠诚履职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树立起推动工作的形象,能够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工作的形象,人民群众愿意跟着你去推动工作的形象;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能够以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党员干部包括党员队伍清正廉洁的形象,能够以及时清除腐败的体制机制和取信于民的反腐实效树立起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形象。
总之,省九次党代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必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把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努力做到“四个到位”。
一要学习到位。要认真学习省九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做到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真正完全弄清弄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上能够深一点,理解上能够透一些,认识上能够新一点,工作上能够领先一点。二要谋划到位。要结合省党代会报告,重新审视、完善市、县两级总体工作部署。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个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谋划发展、谋划工作。三要运作到位。运作就是做的具体化,要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施品牌带动、项目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努力把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要务实到位。务实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作风;是一种标准,更
是一种形象。务实就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同志们,中原崛起,风鹏正举;华夏祖地,理应先行。省九次党代会的成功召开,为中原大地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河南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泰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提纲
基层中心组基层党校宣讲提纲
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宣传部
二Ο一一年九月
目
录
1、《推进富民强市 建设美好泰州 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进》——在中国共产党泰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1
2、《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提供有力保证》——中共泰州市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摘要)………………………………………………………18
【综 述】
中国共产党泰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于2011年9月15日至9月18日举行。
市委书记张雷代表中共泰州市第三届委员会,作了题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进》的工作报告。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唐小英代表市纪委,作了题为《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提供有力保证》的工作报告。
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泰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泰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泰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泰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泰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和出席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代表。推进富民强市
建设美好泰州 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阔步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泰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总体要求,适时提出“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突破,全面完成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工作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致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打下有利于泰州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五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118元;财政总收入456.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2%和2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16亿元、利税565.7亿元、利润343.9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4倍、5.2倍和6.3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单产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41亿元,是前五年
投资总额的3.8倍;累计招引实施1亿美元或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3个。
二是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致力彰显特色和优势,探索符合泰州实际、超越传统模式的发展新路。协调推进创新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形成“1+3+N”产业体系和“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产业布局;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建成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对外贸易275.7亿美元,分别是前五年的3.4倍和5.3倍;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和重点研发平台,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实施“凤城千人计划”,人才总量达60万人,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4人入选省“双创计划”。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致力推动城乡和区域共同进步,形成以城带乡、同步推进的良好格局。中心城市建设累计投入520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1平方公里,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所辖四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以县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靖江主要
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十强行列;组织实施重点镇村建设“125”工程,城市化率从45.3%提高到55.7%;农村新“5+1”实事顺利完成,62%的村(社区)建成小康村;累计新增造林面积71万亩,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坚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致力促进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巩固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生动局面。完成文化泰州建设两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347元和9324元,分别是五年前的1.9倍和1.8倍;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两连冠”;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有效。
五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致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锻造奋发有为、群众信任的党员干部队伍。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为主题,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涌现出全国重大典型陈燕萍、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许年喜、优秀援藏干
部周广智等先进人物;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联建、基层执法评议、干部勤廉评价、村(社区)社会事业工作站、村民直评村官、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做法,得到中央和省委的高度肯定,创造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新鲜经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具有泰州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建立。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四条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以“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的目标凝聚力量、激励人心,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既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既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纲,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一定位不动摇,使之成为全市人民矢志不移的共同理想、奋勇前行的鲜明旗帜。
二是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快转型。实践证明,只有从传统经验和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从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才能科学应对复杂形势,不断战胜各种
挑战,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是必须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群众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只要坚持把为了人民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把依靠人民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方法,把民生幸福作为最根本的工作追求,人民群众就永远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
四是必须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进泰州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是领导发展的核心,只有与时俱进推进党的建设,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确保事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努力建设人民更幸福、发展更科学、区域更协调、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社会更和谐的美好新泰州。
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奋斗目标是: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社会发展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实现新的跨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省现代化指标体系序时进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在苏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五年,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三个名城”:
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医药高新区集聚一千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一千个以上医药创新成果,引进一千家以上企业,实现一千亿技术市值,达到一千亿级产出规模,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全面建成医药研发、医药制造、医药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培训五大功能区和中央商务区,成为国内外医药资源汇聚、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健康产业新城。
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传统文化得到充分保护和弘扬,城市文化主题和城市精神得到高度认同,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全覆盖,建设一批高品位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景观,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文化艺术精品,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市和所辖四市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建成一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城市片区与现代旅游休闲区有机衔接,全面构建以绿地和湿地为主体的高效、稳定、安全的城乡生态系统,成为知名的水城水乡生态宜居城市。
今后五年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奋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在推动富民优先、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上争先,促进人民更加幸福。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重点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力争通过六年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剔除价格因素实现倍增。健全“七大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药卫生、公共交通服务、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体系。今后市级财政支出70%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投入,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向民生领域集聚。推进“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和全民健身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深化城乡文明共建,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教育和管理。
二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争先,促进发展更加科学。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万亿级规模、千亿级产业(园区),构建以百亿级企业为龙头、规模骨干企业为支撑、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力争工业总量突破1万亿元;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扶持发展新能源重点企业和项目,打造千亿级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国内领先的新兴产品集群,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后备梯队。力争新兴产业规模翻两番以上,占工业经济比重40%以上。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生产服务业集
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形成一批具有先导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批水平高、业态新、品牌优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多层次的科技孵化器,打造科学仪器设备共享、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网络服务“四大平台”,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通道。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政、企、银、投“四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五年翻番。实施以项目、人才为重点的开发开放。强化龙头型项目和产业链项目的招引,深化与跨国公司、央企的战略合作,引进实施一批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项目。大力引进国际化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多层次人才集聚、各类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人才高地。
三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上争先,促进区域更加协调。优化城市功能形态。北部老城区,彰显历史文化风貌,打造以文化旅游、生态、商贸为特色的城市片区;南部新城区,凸显现代城市气息,打造以新兴产业、商务、金融、高等教育为特色的城市片区;
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推进城市东部规划建设,打造具有浓郁现代人文气息的城市新片区;以新能源产业园为依托,推进西部城区改造建设,提升城市西部片区。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按照主体功能分区要求,放大机场、大桥效应,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港口、航道建设,形成以泰州城区为中心,连接中小城市的“半小时交通圈”,构建布局合理、内外通联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成2—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争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5%,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14%。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完善户籍制度,有序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探索土地使用制度,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创新小城镇发展制度,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改进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
四是在加强文化泰州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上争先,促进文化更加繁荣。提升传统文化生命力。坚持“城市
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理念,加大历史街区、名人旧居、文物建筑的修缮开发力度,注重保护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形成500亿元以上的工贸总收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壮大,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扩大文化对外影响。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扶持原创性、地域性文化作品和重大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发行,加强对泰州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品和本土优秀文化人才的宣传推介,弘扬泰州优秀文化。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实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城乡全覆盖、功能更完善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精心打造“百姓”系列文化品牌,让更多市民深入其中、深得其益。
五是在打造宜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争先,促进生态更加文明。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增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大
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培植一批绿色环保企业,打造一批生态产业链,推动各类工业园区向生态园区转变。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海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溱湖湿地、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北部生态区;以医药高新区为依托,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加强沿江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构建原生态长江绿带。加快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工程,不断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构建城乡一体、科学合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垃圾处理和卫生保洁全覆盖。推进水利现代化,促进人水和谐。高标准实施卤汀河、泰东河、引江河拓浚工程,推进新一轮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建立农村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机制,重视城市防洪工程和水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逐步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区河道水面可亲、水体流畅、水质优良。
六是在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上争先,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打破行政
性垄断,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序扩大基层民主,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探索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应对运用和引导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风险评估等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整合基层条块分割的社会管理力量和资源,实现社会服务有效集中、行政执法有机联动。全面构建“一委一居一站一会”的城乡社区管理框架,完善和推广农村中心户长制、城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社区服务职能,把基层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营造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以建设和谐稳定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深化平安创建,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监管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定。
实现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关键在党。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努力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型党组织。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学习现代化知识、研究现代化规律、推动现代化实践,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使广大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相适应,与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的新要求相适应;进一步放大干部教育“名家讲坛”、“百姓名嘴”理论宣讲队等学习品牌效应,以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
二是培养造就引领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切实把谋划发展有钻劲、推动发展有本领、创新发展有办法、对待人民群众有感情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建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领导干部提名行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更加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价干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完善干部激励保障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让不同年龄段干部都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是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加强“能人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社会化选拔、公职化管理,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格局。有效整合城乡党建资源,积极引导党政机关、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促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四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在一线,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奋勇争先,在日常工作中倾情倾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着力改进文风会风,严格控制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把精力花在干事业、抓执行上,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之风。必须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崇尚节俭、厉行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奢侈浮华,反对享乐主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
五是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创新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化、系统化、程序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建设,拓展源头防腐工作领域,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切实加大查案执纪力度。坚决查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坚决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坚决查办与民争利、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全面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加强对财政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的运行监督,确保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正确行使。
六是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突出党员在现代
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听证咨询、定期评议等制度,扎实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加强党内关怀,保障党员权益。更大力度推进党内民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不断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有效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提供有力保证
——中共泰州市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摘要)
五年来,在市委和上级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纪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工作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强化监督检查,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更加有力。加强对全市108个新增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开工率、地方资金配套率和问题整改率实现三个100%。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121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万元。深化整治企业违法排污专项行动,挂牌督办违法排污案件250件,整治、关停一批严重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加大对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力度,追究党政干部责任40人。加强对各级党委换
届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大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二是强化纠风治乱,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更加有效。大力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区)”创建活动,查处教育乱收费信访举报308件,清退违规收费305.4万元。扎实推进“无红包医院”创建活动,全市创建“无红包医院”154家。组织开展涉企非税收费专项治理,取消或暂停涉企收费53项,降低收费标准95项,每年为企业减负3.5亿元。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纠正挪用、截留涉农资金384万元。深化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促进了政风行风明显改进。加强和改进行风热线工作,市和市(区)两级行风热线受理咨询投诉13500多件,解决实际问题4680个。
三是强化惩处职能,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综合效应更加显现。五年来,全市纪律检查机关共受理来信来访和举报电话12058件(次),立案3789件,其中县(处)级干部案件22件、乡(科)级干部案件24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24人,其中开除党籍815人,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69人。通过查办案件,挽回直接经济
损失5.37亿元。加强信访举报工作,深化党政干部下访,实行信访举报分类管理制度,查核举报失实信访件2155件,为一批党员干部澄清了事实。加强案件审理和申诉复查工作,不断提高案件审理质量。
四是强化治本举措,注重源头预防治理腐败工作更加深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全面加强。评选表彰“十佳勤政廉政好干部”,充分利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创建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29家、市级示范点249家。体制机制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拟选拔任用考察人选联合预审制度,预审考察人选629人次,建议暂缓考察10人,其中3人被立案查处、6人不予提拔;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机制,协助市政府制定了《泰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16项配套制度。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对行政权力运行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推动了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落实。
五是强化权力制约,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要求更加严格。全市各级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2178人次、诫勉谈话191人次。认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市和市(区)共对389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所有行政事项和网上行政监察“三个全覆盖”。全市共查处党员干部违规收受礼金412人,涉及金额2277.6万元;510廉政账户累计新增金额552.3万元;开展治理“小金库”、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等专项工作,清理“小金库”72个、涉及金额2790万元,公款出国(境)人数比计划数减少193人次。
六是强化基础工作,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举措更加扎实。全面开展村民直评村官工作,搭建村民直接表达意愿和诉求的平台,全市1587个村“两委”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7300多个。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工作,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三资”动态、规范管理。深入开展以“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为主题的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活动,群众对站所作风建设的满意率达97.8%,先后有401个站所被表彰为“百佳基层站所”、54个站所被表彰为“人民满意站所”。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合格、示范乡(镇、涉农街道)、村创建活动,全市创建合格乡(镇、涉农街道)89
个、合格村1388个,示范乡(镇、涉农街道)25个、示范村309个。
回顾五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五点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一岗双责,巩固发展反腐倡廉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发展、造福百姓,突出彰显纪律检查工作的保障作用。三是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充分发挥惩防体系建设的综合效能。四是必须坚持开拓进取、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五是必须坚持提升能力、增强素质,深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的自身建设。
今后五年全市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今后五年主要工作目标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
风行风实现全面好转,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显现,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今后五年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一是严肃党的纪律,着力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取得新进展。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与党委、政府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各级纪委要把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行为。加强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系列目标任务,突出加强对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建设医药名城、生态名城、文化名城,以及民生实事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委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着力在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上取得新进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利益的制度。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等规定,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问责力度。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整合督查资源,建立和完善大督查机制,形成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整体合力。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严格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坚决纠正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加强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巩固规范津贴补贴工作成果。督促各地各部门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
三是坚决惩治腐败,着力在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上取得新进展。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各级纪委要加强对查办案件工作的组织协调,坚持和完善反腐败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执纪执法机关职能优势,整合办案资源,进一步形成反腐败的整体合力。突
出查办案件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失职渎职及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与民争利、侵吞国家和集体资产的案件;严肃查办以案谋私、贪赃枉法和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等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办案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创新办案手段、完善办案模式,建立高效的办案指挥系统、通畅的组织协调系统,以及包括人口、房产、车辆、税务、工商、金融、电信等相关涉案信息收集平台。严格依纪依法办案。进一步加强办案场所建设与管理,规范办案工作程序,严肃办案工作纪律,强化对办案全过程监督。加强信访举报和信访监督工作,建立集体访、越级访预测预警和跟踪处置机制,切实提高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重视和加强案件审理、申诉复查工作,推行审理助辩、内部抗辩制度,切实提高案件质量。
四是切实关注民生,着力在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
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和纠正医药购销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深化涉企非税收费和公路河道“三乱”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整治企业违法排污专项行动。认真解决征地拆迁、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中违反规定、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以及食品、药品制售中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健全声、屏、网、报“四位一体”行风热线联动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渠道,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三级联建”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三务”网上公开、基层政务服务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三网合一”建设,深入推行村民直评村官和驻村勤廉督导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乡镇勤政廉政好班子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合格、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干部作风转变,提升社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公共服务水平。重视和加强各类开发区、园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提高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纪律
监督机构建设,不断拓展党的纪律监督工作领域和范围。
五是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在构建泰州特色惩防体系上取得新进展。健全完善惩防体系建设推进机制。坚持把惩防体系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建立健全协调会议制度以及督查、评估、考核、责任追究机制,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坚持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创新教育方法和载体,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加强反腐倡廉舆论宣传,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抓好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以及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的落实。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实效。深入推进治本抓源头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财税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一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
六是严格教育管理,着力在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纪委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纪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重视发挥纪委委员的作用,定期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保持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注重执纪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建设,强化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强化创新举措,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反腐倡廉工作层次和水平。加大干部轮岗、挂职和下基层锻炼力度,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生机活力。强化作风纪律建设。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明工作纪律特别是办案纪律和保密纪律,不断提高纪检监察机关作风建设水平。
、
第四篇:贯彻落实十次党代会精神
××镇积极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我市于9月22日至9月25日召开了第十次党代会,××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我镇高度重视,镇党委书记×× 立即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组织全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市第十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并按照我镇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措施,加快了各项工作的进度。
一、组织学习××书记在市第十届党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是突出重点、深刻领会。9月23日,市委书记××同志代表中共××市委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抢抓机遇,奋力推进“四化两型”,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报告。为我市未来五年发展确定了新起点、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目标,描绘了新蓝图。报告分为九个部分:
一、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二、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三、大力推进“四化两型”;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五、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着力构建法治衡阳;
九、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报告客观总结了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最根本的是:我市发展站到了新的起点,××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找到了久违的自信。
二是专题学习,层层传达。我镇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切实把握会议实质,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工作落实。9月23日上午宣传委员××组织全镇党政领导及干部职工
收看××台直播的市第十次党代会开幕式。9月28日上午党委书记××组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就如何学习传达落实这次党代会精神作了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专题部署。要求各村把专项活动的开展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层层动员和落实,全镇上下积极响应。之后又召开全体镇干部及村干部会议,就市委书记××同志的讲话全文进行认真研读、传达学习。由宣传委员××将领导讲话报告印发至全体镇干部,作为当前政治学习重要内容抓好落实。各村、各镇属单位结合实际,相继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学习会议精神,抓实当前工作。
二、注重结合我镇实际,狠抓会议精神贯彻落实。
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要求,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思路。
一是与“四冬生产”工作相结合。大会报告强调,“三农”工作仍是我们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衡南是一个农业大县,而我镇又是衡南农业生产的重点乡镇之一。我镇“四冬”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冬种。我镇计划种植油菜23200亩;冬粮5000亩;蔬菜500亩。计划在石桥片落实烟叶面积7000亩。
(二)冬修。我镇计划三坪塘清淤400口;支渠清淤10公里;主干渠清淤5公里;加固维修杉碧小二型水库。
(三)冬造。我镇计划低效林改造1000亩。
(四)冬防。我镇对禽流感、口足病等传染病在10月底前做到100%防疫到位。
二是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着力富民,着力安民,着力惠民”的“新三民主义”。结合我镇实际,开展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
(一)我镇积极帮助××等企业在我镇招工宣传发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我镇坚持以维稳为第一责任,打造“平安××”,深入开展道路交通、非煤矿山、粘土砖厂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三)我镇各项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新建中心农贸市场;××水厂建设;村级公路硬化及饮水安全建设;加大镇敬老院和××水厂扩能提质改造。
三是与镇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我镇把党代会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一)增强工业支撑力。工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我镇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镇意识,全面提高镇域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
(二)加强项目建设:××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耒河防洪堤增高加固工程项目;××一线等3000亩油茶开发项目;××水上乐园工程项目;××5000亩桂花树农业生态开发项目。四是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抓好党的建设是抓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将党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的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把创先争优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宣传发动,突出特色,开展载体活动,坚持统筹兼顾,强化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会议精神的落实开展。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以公论定取舍。大力培养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党外干部。
(四)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既扬汤又抽薪,反腐倡廉重在执行”的方针。深入开展我镇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书记强调:未来五年,是××市科学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在这一历史机遇面前,我镇全体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将团结一心,大胆开拓,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着力加快工业强镇落实,着力开创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全力建设富裕、文明、整洁、和谐的新××。
××人民征服
2011年9月29日
第五篇:广东十次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5月21日)
张德江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广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面对在高起点上,如何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考验;面对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内,如何应对动荡起伏的国际形势,趋利避害的重大考验;面对进入新阶段,如何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考验;还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等疫情和接连发生的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
五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团结依靠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局良好,圆满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
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25968亿元,五年翻了近1番,年均增长14%,占全国比重由2001年的1/9上升至1/8。人均生产总值28077元,五年增长80.7%。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5122亿元,五年增长101.6%。进出口总额5272亿美元,五年增198.7%。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投资保持合理增长,消费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取得重大进展,五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3.2倍,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8.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能源、交通、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名牌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民营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40%,五年税收收入增长2.3倍,出口增长33.8倍。国有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五年增长1.1倍。对外经贸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出口高速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吸收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投资比重逐步上升,“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投资和消费逐步升温。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起67个县(市)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
均水平。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逐年加快,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从2005年起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粤港澳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及民生领域合作不断加强。粤台经贸交流活跃,农业合作取得新进展。倡导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建立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多层次合作机制,交通、能源、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经贸合作洽谈会成果丰硕。
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取消和调整半数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用于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和公共管理的比重从2001年的55.9%提高到2006年的63.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地方金融改革继续推进,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一些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健全。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016元和5080元,五年年均增长9.0%和6.1%。珠三角地区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十项民心工程”成效显著。统筹城乡就业迈出新步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明显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一保五难”逐步解决,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初步建成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明显扩大,危房改造和镇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解决饮水难。扶贫开发取得新
成效。战胜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成功抗击多次强台风和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臵。
文化大省建设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实效。舆论宣传引导水平进一步提高。“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义务教育水平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1年的14%提高到2006年的24%。科学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健全。中医药强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出生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实施能耗目标责任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资源综合利用初见成效。全省和珠三角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环境监管不断加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扎实推进依法治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初步形成,全省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大幅下降。实施信访督查专员制度,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信访总量持
续减少。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活动,“两抢一盗”犯罪高发态势得到遏制。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工作成绩突出。
人大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立法工作向公开化、民主化、专业化、科学化推进,立法机制不断完善,社会领域立法得到加强。监督工作不断规范和改进,监督实效进一步增强。不断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参与,代表履行职责能力明显提高。
人民政协和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协履行职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制度、决策参与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渠道进一步拓宽,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省委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和吸纳党外人士的意见。全面贯彻民族宗教侨务政策,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显著,“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加强理论武装,创办并定期举办广东学习论坛。积极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市、县、镇集中换届顺利完成。干部制度改革有新进展,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党校
办学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固本强基工程深入推进,“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成效突出,基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村(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和改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注重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具有广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回顾五年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取得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务实进取的结果,是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热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们向所有关心、支持广东发展,为广东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同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广东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办好广东的事情,必须高举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我们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以科学发展观为新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央精神与广东省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办好广东的事情,必须牢记使命,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我们牢记中央对广东的厚望和重托,始终不忘广东在全
国工作大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深感责任重大。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忧患意识,清醒认识到“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力求近期枝繁叶茂,长远硕果累累。
办好广东的事情,必须勇于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转变发展观念,自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五个统筹”,着力增强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推动粤港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国际经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着力加强产业规划与环保规划,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办好广东的事情,必须注重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问题,注重解决少数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大力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城乡居民无饥寒,确保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办好广东的事情,必须维护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我们充分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坚持守土有责,确保一方平安。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充分发挥法律在协调利益关系、预防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注重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长效机制。
办好广东的事情,必须加强党建,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重点,抓理想塑灵魂,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作风反腐败,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回顾五年的工作,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制约因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二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群众生产生活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治安、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党员组织观念不强,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在群众中缺乏威信。五是党内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少数领导干部理想动摇、信念滑坡,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仍较突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形势和任务
中央对广东历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殷切期望广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000年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03年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广东人民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小康社会建设成效明显,科学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省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召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后举办,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注入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增创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行一步的新优势,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省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国内区域之间产业同构竞争激烈,珠三角地区发展成本呈现全面上升态势。我省经济转轨早,社会转型快,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加紧渗透破坏,诱发社会矛盾因素增多。
纵观形势,今后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
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推进民主法治,着力完善民生保障,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推进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推进发展与和谐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9%和8%,到2011年分别超过4万亿元和4万元;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实质性转变,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外源经济更加协调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依法治省工作明显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和阶层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健全;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成
效。
目标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五年后的广东,经济发展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一定会达到新水平,社会和谐一定会开创新局面,南粤大地一定会更加美好!
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加强专业镇和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创新成果评价制度,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办好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集中力量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创新文化。
(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线。要坚持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培育生物、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开发和配套能力,加快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和钢铁基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办好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培育发展航空制造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加强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和治污减排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要坚持节约优先方针,全面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节约。制定实施高耗能产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能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脱硫工程建设。重视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实
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大力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县城、中心镇和专业镇建设,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重视粮食生产,发展效益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大力培养有自立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五)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思路。沿海地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和沿海城市带。中心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
业结构,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广州要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珠三角城市群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东西两翼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发展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和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形成沿海经济新的增长带。山区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城镇集约发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成为我省新兴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旅游休闲基地,更好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统筹沿海经济和山区经济发展,加强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协调推进。推动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大对山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办好经济特区,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有效途径。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内源型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要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继续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改进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管理,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办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高度重视国有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积极扶持各类集体企业健康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引导和扩大消费。
(七)着力优化外经贸结构,提高外源型经济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切实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鼓励跨国公司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环保节能产业、现代农业。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建设。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加工贸易层次,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加能源、重要原材料和关键设备进口。推动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继续做好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办展工作。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快推动广东企业“走出去”。
(八)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区域合作是拓展我省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要坚持前瞻、全局、务实、互利原则,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物流和专业服务业合作,积极拓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强警务、口岸、食品、卫生、环保等涉及地区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全领域的合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完善合作机制,组织实施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合作规划,鼓励我省企业开拓内地市场,推进泛珠三角横琴合作区建设。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扩大粤台经贸合作。积极参
与我国与东盟的合作。
(九)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水平,着力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政府政策的统筹协调。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管理。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推进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四、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开创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
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组织好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利用和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与和谐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民主表达、协调、平衡利益的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完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更好地发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
政策和侨务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进村(居)民自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三)树立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要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充分发挥法律引导、调整和规范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导作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善于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完善保障公民权利、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保证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强化执行工作,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大力推动全民普法,拓展法律服务,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机会公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
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探索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有效办法。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普及工作,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愚昧、迷信和各种歪理邪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乡镇、街道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工作。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鼓励支持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突出岭南文化特色,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培养文化名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着力提高农村卫生从业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对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广州亚运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五)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促进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大力倡导劳动光荣、创业光荣,大力营造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创业机会,推进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扶持创业的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
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创业能力。依法保障一切创业者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
(六)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群众基本生活。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实施农村青年和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工程,着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被征地农民和转产转业渔民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办法,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推进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把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建立解决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机制。做好扶贫济困工作。
(七)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是管理完善的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实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高效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网络,着力加强对社会人、社会组织和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
理水平。提高社区自我管理水平,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加强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来信来访提出的问题。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基层组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臵各类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有效保障食品、药品、卫生等领域的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八)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全面实施全省和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严格生态功能分区控制和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全面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强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山区和农村环境保护,严防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全面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强湿地、海洋、地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城乡防灾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五、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制度建设推动法治国家建设。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培养理论思维和战略眼光。完善广东学习论坛和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在职自学、专题讲座、脱产培训等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注重把理论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注重把理论学习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重大工作部署学习—调研—决策相结合的制度,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和中坚。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及时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落实干部职务任期、交流轮岗、辞职等制度,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
制度化。破除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更好地发挥老干部在促进社会和谐、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作用。深化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提高干部培训质量。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勤奋工作、科学决策、依法办事、作风民主、廉洁自律的领导集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支持领导干部及各类人才到山区、农村等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工作。统筹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有利于各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认真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完善社区党建协调机制,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高度重视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领域建立党的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扎实推进机关党的建设,推动机关服务基层、干部联系群众。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和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入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关心基层干部,探索建立村(居)干部激励机制。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四)坚持不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进一步完善有广东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健全监督体系,注重事前监督,探索实行“一年一巡视、一年一评议、一年一谈话”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大要案,不断提高依法依纪办案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继续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权。
(五)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制度建设水平。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认真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党的代表大会、集体领导、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党内监督等制度。建立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党委新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强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常委会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常委会工作和议事规则。进一步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全委会的
作用。推行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拓宽和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继续开展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建立代表提案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所有党员一律平等,形成党内人人遵守制度、执行制度和维护制度的政治习惯。
同志们!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已经迈出坚实步伐,还须付出更大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胜利,谱写共建美好南粤、共享幸福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