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简要介绍

时间:2019-05-14 04:2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探月工程简要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探月工程简要介绍》。

第一篇:中国探月工程简要介绍

中国探月工程简要介绍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1离开拉郎日点L2点后,向深空进发现今仍在前进,意在对深空通信系统进行测试。2013年9月19日,探月工程进行了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探月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2014年12月2日表示,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返回器安全着陆在预定着陆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预定区域降落后,于2日上午举行了交接仪式和开仓仪式,全部搭载物品顺利取出。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 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2008年2 月21号透露,嫦娥二号卫星将于2010年前后发射。嫦娥二号

第二篇:探月工程大揭秘

嫦娥三号工程可靠性概述

由于仅仅已知探测器在软着陆起始点到月心的距离r0 和探测器的初始速度以及初始质量m0 , 而软着陆起始点另两个空间位置信息α角与β角的初始值α0 与β0 未知,因而令α0 与β0 为系统待定参数,则系统初始状况可以表示为

那么问题2 转化为如下问题: 问题3 在系统(6)满足约束并且初始条件如式(9)的情况下,求取适当的控制变量u

^(s)使指标函数(7)达到最小。再由

可知,问题3 将最初的探月飞行器软着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成了优化静态控制参数{σp;以及系统参数α0 ,β0 ,tf 的问题,利用经典的参数优化算法即可求出登月飞行器的软着陆最优控制的一组逼近解和软着陆最优初值点位置以及终端时刻。利用此算法,增加时间的分段点个数可以重新优化,经过多次优化后即 可得到满意精度的参数化解。

此外,假如令系统(1)中的推力F 为已知的恒定推力,令控制变量u = [;Ψ]T , 则本文问题变为恒定推力下软着陆最优控制问题,依然可以利用

本文方法解决,而依据极大值原理结合传统的打靶法则只能解决恒定推力的情况,因而相比之下本文方法适用性更广。3 数值仿真

设探测器初始质量m0 = 600 kg;制动发动机最大推力Fmax = 1500 N ,比冲C = 300 ×9.8 m/ s;初始速度VxL0 = 1115 m/ s , VyL0 =49.[WANG Da2yi, LITie2shou, MA Xing2rui.Numerical solution of TPBVP in optimal lu2nar soft landing[J ].Aerospace Control , 2000 , 3 : 4442.[WANGJie , CUI Nai2gang , LIU Dun , LI Jun2feng.Study on soft2landing trajectories of constant2thrust2amplitude lunar probe [J ].High Technology Let2 ters , 2003 , 13(4): 391059.[WANGJie , LI Jun2feng , CUI Nai2gang , LIU Dun.Genetic algorithm optimization of lunar probe soft2landing trajectories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 43(8): 1056812.[ ZHUJian2feng , XU Shi2jie.Optimization of lunar soft landing trajectory based on adap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genetic algorithm[J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 2007 , 28(4): 806481.[DUAN Jia2jia, XU Shi2jie, ZHUJian2feng.Optimization of lunar soft landing trajec2tory based on ant colony algorithm [ J ].Journal 2008, 29(2): 476103.[ SUN Jun2wei, QIAO Dong, CUI Ping2yuan.Study on the optimal trajecto2 ries of lunar soft2landing with fixed thrust using SQP method [ 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 2006 , 27(1):9932.[WANG Ming2guang, PEI Ting2guo, YUAN Jian2ping.Legendry Pseudospectral method for rapid lunar soft2landing trajectory optimiza2 Tion [J ].Chinese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27(5):271466.[ ZHOU Jing2yang ,ZHOU Di.Precise modeling and optimal orbit design of lunar modules soft landing[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07, 28(6): 1462163.[ XI Xiao2ning , ZENG Guo2 qiang, REN Xuan , ZHAO Han2yuan.Orbit Design of Lunar Probe [M].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01: 160792.[11 ] Teo KL , Goh CJ , Wong KH.A Unified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M].England : Longma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1991.[12 ] Lee H WJ , Teo KL , Jennings L S.Control parameterization enhanc2 ing technique for time optimal control problem[J ].Dynamical Syst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分“绕、落、回”三期分步实施。

“嫦娥三号”任务作为二期工程的主任务,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实现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活动,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为实现月面软着陆,我国成功开发了新型航天平台——着陆探测器,采用了梁板复合式结构设计和可大范围伸缩的四腿式着陆缓冲机构,设计了自主式、高精度的分段减速悬停式无人着陆控制方案。着陆探测器搭载的“月面巡视探测器”,是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对月球进行考察、收集和分析样品的专用车辆,公众习惯称之为月球车。

“嫦娥三号”月球车原车设计质量140kg,由移动、结构与机构、导航控制、综合电子、电源、热控、测控数传和有效载荷共8个分系统组成,以太阳能为能源,能够耐受月表真空、强辐射、+150℃~-180℃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

从月表的路况上看,月球重力是地球的1/6,月球表面的土壤非常松软,而且崎岖不平,石块、陨石坑遍布。在这种情况下,月球车既不能打滑下陷,还要能爬坡越障。“嫦娥三号”月球车移动分系统,采用轮式、摇臂悬架方案,由车轮、摇臂和差动机构等组成,具备前进、后退、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20°爬坡、20cm越障的能力。

从地月距离上看,由于相距38.4万公里,通讯距离太远,月球车必须具备独立处理各种环境的能力。“嫦娥三号”月球车上导航控制分系统,携带有相机及大量传感器,在得知周围环境、自身姿态、位置等信息后,可以通过地面或车内装置,确定速度、规划路径、紧急避障、控制运动与监测安全,保证到达目的地。从月球昼夜周期上看,月球上一天的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27天略多,因此,月球昼夜间隔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嫦娥三号”月球车电源分系统,由两个太阳电池阵、一组锂离子电池组、休眠唤醒模块、电源控制器组成,利用太阳能为车上仪器和设备提供电源,不仅可以保证月球车白天连续工作相当于地球的14天,而且由于月夜无法通过光能发电,在月球车进入休眠状态后,过了14天还必须能够自动唤醒重新工作。从月球昼夜温差上看,月球表面白昼时温度高达150℃,黑夜时低至-180℃,温差超过300℃,尤其是月面上的昼、夜时间差分别长达约14天,必须保证月球车在长时间极端温度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嫦娥三号”月球车热控分系统,利用导热流体回路、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同位素热源,可使月球车工作时的舱内温度控制在+55℃~-20℃之间。此外,“嫦娥二号”月球车组成还有: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由结构和太阳翼机械部分、桅杆、机械臂构成,主要为各种仪器、设备、有效载荷提供工作平台;综合电子分系统:将中心计算机、驱动模块、处理模块等集中一体化,采用实时操作系统,实现遥测遥控、数据管理、导航控制、移动与机构的驱动控制等功能;测控数传分系统:保证月球车与地球38.4万公里的通信以及与着陆探测器之间通信;有效载荷分系统:主要是月球车配备的科学探测仪器,包括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当“嫦娥三号”完成发射、飞行到达月球时,着陆探测器采取不同制导方式,从距月面15公里处开始动力下降,经过主动减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等飞行阶段,实现路径优、燃料省、误差小的安全着陆。

着陆探测器实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首先由着陆器为月球车充电,对月球车进行初始化;之后,月球车与地面建立通信链路,控制连接解锁机构解锁,走上转移机构;在此之后,着陆探测器将控制转移机构运动到月面,月球车驶离转移机构,开始3个月的月面巡视勘察。在月面巡视勘察过程中,它可以利用相机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地面控制中心利用环境数据和月球车状态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和规划,并对规划进行运动仿真和验证;把通过验证的控制指令再上传给月球车,月球车将执行控制指令,并自主完成近距离障碍识别和局部路径规划,利用携带的仪器进行科学探测;对于给出的任务计划,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地面操作模式或者自主运行模式。

根据科学探测的需要,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依靠先进的设备,“嫦娥三号”月球车能够对巡视区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对月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等等。它传回来的数据,将帮助我们更加准确、更加直接地了解那个神秘美丽的月亮。

嫦娥三号可靠性指标

落月虹湾面临未知新世界

与美国、苏联月球探测主要集中在月球赤道附近不同,中国的嫦娥三号选择在虹湾区着陆。对虹湾的探索将填补月球研究的空白,但对于嫦娥三号来说,这也是一个崭新的、充满未知的世界。“尽管虹湾宏观上相对平坦,但是最后嫦娥三号降落的小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地形地貌,还是未知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石头、壕沟、斜坡等都是嫦娥三号面临的巨大考验。

为了能让嫦娥三号“落”得安全,嫦娥二号已经为三号的平稳着陆打了“前站”:它用CCD立体相机对虹湾进行了局域超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获得了分辨率约为1米的图像。

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降临”地外天体。为了保证着陆安全,技术人员还在地面模拟月面环境特性,进行了大量点火、避障、缓速下降的试验。

新技术新产品等待登月考验

月球上没有大气,着陆方式与在地球上完全不同,传统依靠空气摩擦减速的火箭发动机和推进系统在月球上不再奏效。

“为此,我们首次使用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变推力发动机。”吴伟仁说,发动机具有1500牛到7500牛的大推力变化,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飞行阶段对发动机推力的需求。

这是我国首次将变推力发动机应用于航天器。“变推力发动机没有备份,又是首次使用,其中也存在风险。”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据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80%以上的技术和产品为全新研制,设备和产品本身的风险比相对成熟的产品高。

为了降低风险,技术人员设想了上百个故障,并制定了相应的预案。“我们天天想,走路想、吃饭想,想到一种就排除一种,还要进行实验验证。”叶培建说。

更大运载、更高精度、更加可靠

承担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是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升级版。岑拯介绍,嫦娥三号比嫦娥二号重了1300多公斤,采用该型号火箭首先看重的就是它的运载能力。据介绍,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能力为3.8吨,而长征三号乙火箭可达5.5吨。

研制时,火箭的状态参数已经基本确定。后来探测器增重,需要火箭系统再提供30公斤运载能力,研究人员做起了“加减法”:一方面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另一方面则减轻火箭自重。

航天科技集团嫦娥三号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表示,为了让火箭“瘦身”,研究人员将金属瓶子换成碳纤维的瓶子,减掉储箱里边的防晃板,为探测器腾出了10多公斤的载重空间。

除了载重,嫦娥三号发射精度要求也更高。据介绍,相比二号,三号的入轨精度要求差不多高了3倍。为了满足精度要求,研究人员采用了惯导和卫星导航复合的制导技术。“这就好比给火箭装了‘两只眼睛’。”姜杰说,两者结合的制导,完全可以满足嫦娥三号任务对火箭的精度要求。同时由于整个控制系统在设计时器件和设备是冗余配置的,所以控制系统里面某一个设备出现问题仍然可以保证稳定飞行,保证入轨精度。

为满足嫦娥三号可靠性上的更高要求,科研人员还对发动机动力系统和增压输送系统做了大量改进工作。姜杰表示,经测验,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可靠性由原来的0.938提高到现在的0.942,而这看似一点点的提升,其实得益于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她认为,我国现役的火箭,从当前的发射成功率、发射的密度来看,可靠性应该说基本上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6套发射方案、摄像头直播飞行

要使火箭和探测器进到发射场顺利发射,客观上要求能够提供多次发射的机会,为此科研人员确定了3天6次发射机会的预案,即提供了6个达到发射要求的窗口。

由于6条地月转移轨道,入轨参数完全不同,整个飞行的轨道也不同。加上发射窗口之间的间隔时间非常短,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6个窗口的设计工作,相当于干了通常卫星发射6倍的活。”姜杰表示,轨道设计人员经过上万条轨道的优化仿真,才设计出3天6条的发射路径。

姜杰表示,因为要保证每一条轨道一个时刻的发射要求,就要把6种状态准备好,使得任何一种状态都可以实现发射。这就涉及系统的很多改动,火箭运载系统最大的工作量就在这里。

“火箭必须在设计的3天中发射出去,如果这3天打不出去就只能等明年了。”姜杰说。

与之前发射不同,嫦娥三号有一个着落的探测器。为此,研究人员为它研制了一个卫星支架适配器和缩紧装置,充当嫦娥三号的座椅,支撑着探测器。据介绍,这个卫星支架适配器直径1750毫米,高度1760毫米。而器件缩紧装置就相当于一个腰带,靠这个腰带把嫦娥三号系住,等到送达预定轨道的时候,再解开系扣。

为了时刻直观地反映火箭飞行的过程,运载火箭系统研究人员还开发了遥测图像传输技术。

据介绍,研究人员在火箭上装了3个摄像头,一个是看助推器分离,然后看一、二级分离,再看二、三级分离,同时通过摄像头还能看到整流罩的分离以及探测器与火箭的分离。另外,还在火箭的三级发动机舱配备了一个摄像头,这样就能看到三级发动机的点火关机。

姜杰介绍,火箭发射关键动作的时时监视非常重要,前两年美国金牛座火箭和韩国罗老号火箭的飞行失利,就是因为分离系统出了问题。而因为没有直接数据,对故障定位过程通常比较艰难,原因也很难查找。有了遥测图像传输技术,实现时时监视,通过视频监视,就能在现场判断哪块没分离好。

岑拯介绍,火箭运载系统运用于嫦娥三号的6项技术,一多半已经经过了飞行的验证,没有经过飞行验证的,研究人员通过地面试验,保证了安全可靠性。

嫦娥三号设计

抓住下降时机要考虑多重因素,既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嫦娥三号下降的时机就很重要。那么,什么时候算是时机成熟呢?嫦娥三号着陆器副总设计师张熇说,这要根据探测器当时的重量、高度、速度等来确定,还要考虑月球引力场作用下探测器轨道的变化。

此外,动力下降需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探测器运行到预设着陆区的上方;其次,确保着陆段及着陆后一段时间内探测器在测控范围之内,与地面通讯有保障;再次,着陆点太阳高度角不宜太高,因为太热的话会损伤元器件。嫦娥三号如何顺利实现软着陆,工程人员动了很多脑筋。从2006年探月二期工程的预先研究工作启动,他们就开始研究月球着陆方案,直到2011年下半年,这个方案才差不多定下来。根据方案,嫦娥三号的动力下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和缓速下降段。

通过主减速段,嫦娥三号距月面的高度下降,速度也大幅降低。随后,调整姿态,来到接近段,初步确定安全着陆区。然后,探测器选择安全着陆点。之后,嫦娥三号缓速下降,安全着陆。“这几个阶段是环环紧扣、步步递进的,都非常关键,任何一个阶段的任务没完成好,都会影响最后的软着陆,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着陆器系统一位副主任设计师说。

避障和着陆最“惊心”

尽管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过程被划分成了六段,但实际上,它在这15公里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两个,那就是减速和避障。“在距月面3公里之前主要是减速,之后的核心目标就是避障和着陆。当然,其间还伴随着调姿。”李骥说。

以前,神舟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主要是靠空气阻力来减速的。而月球上没有空气,探测器的减速主要靠推进分系统的一台变推力发动机来完成。

避障是最后15公里的一个关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和美国曾先后探访月球,不过,这些早期的月球探测器并不具备避障功能,它们或者“盲降”,或者像阿波罗探测器那样由宇航员人眼识别障碍,而不能像嫦娥三号这样自主避障和选择着陆点。

对于嫦娥三号来说,敏感器就是它的“眼睛”。在距离月面几百米时,嫦娥三号首先采用光学成像敏感器观测着陆区,进行粗避障,然后悬停,利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扫描成像,根据成像情况进行精避障,选择着陆点。

“这是我国的独创,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测器使用过这种避障策略,但现在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深空探测器已经开始使用敏感器避障。”专家说。选择好着陆点后,嫦娥三号缓速下降,并在即将到达月面时关闭发动机,“自由落体”到月球。

着陆腿“对抗”落月冲击力

探测器降落月面时,来自月面的巨大冲击力是其能否安全着陆的最大威胁。为此,嫦娥三号探测器安装了四条着陆腿,它们既有足够的强度,可以承受着陆时的冲击,又使用了新的缓冲吸能材料,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确保探测器平稳安全。

嫦娥三号任务对探测器落月时的姿态有较高要求。着陆器姿态平稳,月球车才能顺利从上面下来,执行后续巡视探测任务。大量试验表明,即使探测器落在石块上,或者一边腿在石头上,一边在坑里,只要倾斜度不超过十几度,就不会翻倒。

“黑色12分钟”全凭自主控制

从15公里高度降至月球表面,这惊心动魄的12分钟被称为“黑色12分钟”,嫦娥三号要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完成降低高度、测距、测速、选择着陆点、自由落体着陆等一系列动作。

这期间,人工干预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是因为落月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短暂,安装在探测器上的传感器一旦获得信息,需要探测器作出极快的响应,而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以及信号延迟,根本不足以让信息传回地面、再由地面上传指令。

实际上,在世界各国探测器登陆月球或火星的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由探测器自主控制的“黑色”时段。

“中国腿”挑战月面软着陆

尽管采用了先进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探测器着陆瞬间还是会对月面产生撞击。为了避免设备受到过大的冲击载荷,探测器上使用了一个着陆缓冲分系统,也就是嫦娥三号的4条“腿”。由此,嫦娥三号也成为我国首个有“腿”的航天器。此前其他国家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气囊弹跳式,难以满足嫦娥三号探测器重量的要求;另一种是空中吊车式,控制起来很复杂;因此嫦娥三号选择了第三种,也就是腿式着陆。

“着陆缓冲机构主要用于缓冲着陆器的冲击能量,俗称着陆腿。”探测器系统着陆器着陆缓冲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杨建中用8个字概括着陆腿的特点:强、轻、柔、稳、多、新、全、难。

也就是说,着陆腿要有强度承受冲击和压力,自身轻巧,着陆方式柔和、姿态稳定,能保证仪器设备安全。另外,着陆退还有收拢、展开、支撑的功能,触月时还能发来信号。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着陆腿,在实现了技术跨越和团队建设的双丰收的同时,也经历了艰难的开发研制过程。

下降过程中着陆器“暴瘦”2000公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在进入100公里×15公里轨道之前,嫦娥三号的飞行轨迹及轨道控制策略与嫦娥二号基本一致,有较好的继承性。但从距离月面15公里到落月,虽然只有短短11分钟,却是我国第一次探索,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

在这短短的11分钟里,嫦娥三号要将速度从约1.7公里/秒减到几乎为零,飞行姿态调整90度,还要在控制过程中适应随着发动机燃料的消耗,着陆器“体重”从3000多公斤减到1000多公斤的变化。

探测器自主控制能力接受不确定性考验

这段陌生航程的风险还来自于月面的不确定性。“我们对月球的整个情况、月面的地形地貌掌握得不是太清楚,怎样在未知情况下实现软着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嫦娥三号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由于难度大、风险高,迄今为止,人类开展过的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率仅为51%,只有美国和苏联完成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与国际上已经开展的很多探月活动相比,嫦娥三号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整个下降过程中,探测器的飞行速度、高度、姿态的调整,制导、导航,包括避障和着陆点的选择都由它完全自主控制。

负责导航、制导和控制的是探测器的“大脑”GNC系统,它要和“眼睛”—敏感器、“四肢”—着陆缓冲机构及动力系统等通力配合完成整个着陆过程。嫦娥三号的“大脑”比我国以往的航天器都要复杂,新技术、新产品占比达到了90%。在GNC系统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考虑了动力下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将应对策略编排在软件程序中,使它具备了自主进行故障处理的“智力”。

发动机一旦点火,没有“重新再来”机会 软着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自从“动力下降”的指令注入,主发动机点火开始,嫦娥三号基本上就失去了“重新再来”的机会,一旦出现问题,人也很难有时间判断故障并及时实施抢救措施。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14个昼夜,白天最高温达到15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180摄氏度。月面生存热控制系统的关键突破将是重要看点。

“嫦娥三号”各项关键技术已突破,月球车将在月面巡游,着陆器则定点守候。月球车将在月探测90天,抓取月壤放到车内分析,得到的有关数据直接传回地球。月球车巡游的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着陆器拍摄月球车巡游的图像也能传回到地面。

在研制中,履带式月球车较早被排除,因为月球上像沙子样的月壤颗粒对履带磨损非常厉害。相对而言,履带不如轮子技术成熟。另外,球形“月球车”在操控上不能精确定位转向,控制位置难度更大,也被排除。

也有专家说,在月球车的研制中,模拟月球环境很关键。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壤更松软。如何让月球车不失稳定性、不陷下去,都需要特殊的环境进行实验。该专家告诉记者,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在地球上模拟出六分之一重力下的土壤环境。

不仅在设计月球车时会遇到困难,在发射时,航天部门也会对月球车提出严格要求。比如,火箭的运载成本很高,空间有限,这样就要求月球车不能过大过重,要根据火箭的承载能力和空间进行设计。

车轮结构克服翻车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月壤松软,这要求设计月球车时要避免沉降和翻车。专家姚燕安说,为此,月球车轮上花纹经过特殊处理。

有专家说,因为月球上低重力,月球车更容易颠覆,所以设计时要保证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要让车轮和月面接触,这样不容易翻车。专家称,月球车遇到难以攀爬的障碍时会选择绕行,这样很少会翻车

被卡时前腿抬起自救

月球上可以预知的障碍有斜坡、台阶、壕沟、松软路面等。姚燕安说,面对这些障碍,月球车一般都是轮腿复合式,在腿前脚的部位安装轮子,类似哪吒脚踩的风火轮。遇坡时,月球车可抬腿爬行,最高爬坡30度,如遇特别艰难地段可绕行。

第三篇:中国探月的意义

中国探月的故事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内蒙古四子王旗,人们向着“火球”落下的方向奋起直追。直升机螺旋桨发出的沉鸣,汽车鸣笛的声响,以及搜寻人员踩在白雪枯草上的“嚓嚓”声,打破了草原寂静的夜。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为了这一刻,中国航天人已经等待了太久!他们心中的激动再也无须抑制,化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恣意横流的泪水。

中国登月梦想的开始,来源于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然而梦想开始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参与核试验的地质学者。在参与地下核试验的选址和探索期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卫星,这也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太空时代,这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他的梦想。在空闲的时间,欧阳自远自学了有关天文、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逐梦奠定了基础。.1978年,当时美国给我们送了一份大礼。来自月球的土壤,让欧阳自远特别的兴奋,慌里慌张的跑出研究。到地儿之后傻眼了,这也太贼了吧,美国人竟然整了个大凸透镜罩子装着月壤,这样从外面看起来自然是大的不得了。但是实质上里面没多少东西,一共才一克,这无疑是通过一种炫耀的方式来达成的羞辱,不过毕竟是属于我们第一块月壤,当时也只能含笑接下。这一克月壤,被分成了两部分,一半用于展出,一半用于科学研究。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国科学家从这0.5克月壤中获得了40篇的相关文章,并且还确定了这块石头的采集点以及采集地是否有阳光辐射等。

1992年开始,便陆续有人建议开展我们的探月计划,但是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同意。1994年,欧阳自如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报告,并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直到2004年,嫦娥工程才被正式的批准运行,此时探月梦想正式实施。

嫦娥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探”,也就是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然后再是“登”,即载人登月阶段;最后为“驻”,建设月球基地,创造可供人居住、生活、工作、实验的条件,进行“驻”月的科学活动。

月球有什么呢?或许什么也没有,没有空气,引力也小的可怜,根本不适合居住。大老远费劲千辛万苦的跑上去,就为了刨上那么一坨土,好像并没什么意义。

那么我们探月取壤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一是在提高国家威望和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到2013年嫦娥三号落月,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无不欢欣鼓舞,无不为中国能够跻身这一高科技领域感到由衷的自豪。

二是工程的研制和建设,继承了我国业已成熟的航天技术,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为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探月工程的路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掌握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我国航天技术及相关技术整体水平,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是工程的实施,为年轻科技人才的锻炼成长,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培养了一支深空探测的生力军。

五是通过工程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使我国具有了一批水平较高、配套较全的探月工程设施,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工程研制试验需要,而且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六是工程实施专项管理,统一组织诸多部门、单位和系统协同配合,提高效益,保证了质量,丰富了我国重大专项工程管理经验。

月球是离我们的地球家园最近的天体,探测月球是我们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探测月球是了解太阳系和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环节。尽管美国和前苏联已经开展过月球探测活动,但是月球上还是有很多未知领域和未解之谜。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月球、发展航天技术、带动高新技术进步的选择。

第四篇:【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核实后邀请您加入中国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航空航天企业家群。近期即将举办2017年中国军民两用智能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敬请期待。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工程概况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工程目标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工程方案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工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参与人员中国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工程总指挥工程总指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通信指挥部部长朱民才;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副总设计师孙泽洲、孙辉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志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陈闽慷;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刘建忠;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副总指挥 李春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洪波;“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孙辉先;“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总指挥 吴季;巡视器总体主管设计师温博(女);测控数传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张婷(女);天线分系统主管设计师战榆莉(女);供陪电分系统主管设计师陈燕(女);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等。关于我们: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是由国内一批军民融合相关军工集团、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投资基金、券商、银行、民间智库以及地方主管部门、产业园区等自愿加盟组成,围绕军民融合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重点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链企业股权投资、并购重组。

第五篇:03嫦娥再探月 探月 飞天中国

专题三:嫦娥再探月 飞天中国

【时政热点】〖关键词〗嫦娥二号、探月工程

庆祝大会 1。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3年前,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顺利升空,3年后的今天,“嫦娥”再次奔月,为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踏上月球铺路。中国探月工程藉此由一期迈入二期,翻开跨时代的一页。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但它绝非“嫦娥一号”的简单复制。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2. 截至2010年10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已向地面传回科学探测数据达32G。预计在15日,卫星上所有有效载荷将全部开机,按计划对月球进行近距离深入探测。自10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轨道高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后,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正向着圆满成功的目标前进。嫦娥二号卫星顺利传回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11月8日,温家宝总理为嫦娥二号虹湾局部影像图揭幕,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

3. 12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这一重大成就,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引领我国科技创新,对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考点】

〖关键词〗创新、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综合国力

1.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科技地位日益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4.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5.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

6. 我们中学生应以这些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开拓创新,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更应该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勇于承担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考查角度预测】 1.“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科技领域已步人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有什么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将推动我国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奠定了雄犀的物质基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正确领导,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提供人才支持。

4.“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青少年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①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④要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6. 国家为什么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③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⑤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7.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③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④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

8.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9.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10.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李振声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等。

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真题直击】

【2010云南昆明】2009年10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 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国家,这一成果必定推动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B 】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创新只表现在超级计算机领域③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④我国的科技实力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相比已经没有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 C 】

①说明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②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③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结果④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⑦③④ 2.“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多年的艰辛付出,其中的核心技术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这说明【 D 】

①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②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③我国已成为创新型国家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基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胜利,再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和伟大创追力。这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是【 C 】

①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②要把立志成为航天英雄作为每个人的人生目标③要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④要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表明【 C 】

A.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B.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科技总体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D.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二、非选择题

1.某中学九年级学生以“梦想月球村”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他们通过网络查询、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并准备通过讨论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节选了同学们搜集的部分资料:

◇在共和国迎来第61个生日之际,万众瞩目的“嫦娥二号”腾空而起,直飞月球。“嫦娥二号”之后,还会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车……探月工程就像一场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的接力赛,书写看人类和平探索太空的崭新篇章,也把流传千年的登月神话化为了活生生的现代文明奇迹。

◇探月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国多个部门、单位的通力协作,也需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内部多家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思考】(1)请你结合材料,谈谈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我感悟】(2)阅读材料后,你对团结协作有了哪些新认识? 【我行动】(3)“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让我们离月球更近了。为了早日实现中国人的登月梦想,我们青少年可以作出哪些贡献?

【答案】(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我们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捍卫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2)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团结协作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集体团结协作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3).青少年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10年10月6日11时6分,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1)当你在国庆节这一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嫦娥二号”腾空而起、直冲云霄的画面后,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的?

(2)请你举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典型事例。(至少两例)(3)“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和探月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感受:高兴、激动、骄傲、振奋、自豪等。表达方式要积极、健康、合法、合理、如:高歌一曲;撰写博客;QQ网聊等。

(2)“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天河一号”“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杂交水稻促进粮食生产;等等。

(3)①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②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③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懈攀登。

3.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新闻评述】(1)看到这则鼓舞人心的消息,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至少从三个角度谈谈对这次探月活动的认识。

【理论思考】(2)这次探月活动是我国实施什么战略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战略?

【青春直言】(3)做创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1)提示:可从感受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发展是硬道理、科教兴国和创新的重要性、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航天人的责任等角度展开。

(2)科教兴国。可从科技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国家的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等角度回答。

(3)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做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4.2010年10月1日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标志着在继实现人造卫星飞行和载人航天后,我国航天事业又向深空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说明了什么?

(2)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请谈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国家和个人有何意义?

(3)科技中学九(1)学生得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兴奋不已,准备举办一次“科技与创新”的演讲比赛。假如你是参加演讲的选手,请为自己写一篇演讲稿的提纲。

【答案】(1)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些科技水平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航天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2)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不竭的力量之源。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于个人来说: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略。

5.材料一:对于中国的二次探月,英国《贝尔法斯特电讯报》评论说。这标志看中国的太空雄心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回顾了中国太空探索的成果,称中国近年取得长足进展。法新社称,以中国“月神”命名的嫦娥计划,是中国旨在与 美国和俄罗斯平起平坐的太空探索……

材料二:2010年10月1日,中国空问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鹿之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一轮探月热潮正在到来。美国要重返月球的目的就是严格地牢牢地控制住美国航天技术的领导权。很多其他的国家也都感到,需要进行第二轮的月球探测。在月球方面取得自己的话语权。大概有十几个国家提出来都要登上月球。

(1)中国的二次探月成功引起各国的关注说明了什么?二次探月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有什么重要意义?

(3)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的努力,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怎样学习、发扬航天精神?

【答案】(1)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为提高。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②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④航天人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

(2)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人才培养;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等等。

(3)我们青少年应以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不怕困难和挫折,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攀登科技高峰而努力奋斗。

6.龙江中学九(1)学生得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兴奋不已,准备召开一次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演讲比赛。假如你准备参加演讲,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演讲主题:

(2)演讲内容的搜集途径:(3)演讲的发言提纲: 【答案】(1)如学习航天精神,做新世纪创新人才。(2)上网查找资料、查阅相关报刊杂志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责任。7.材料一:见漫画

材料二: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积累了重要经验。我们必须大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材料一中的漫画描绘的是什么事件?

(2)请你说出这一事件能够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提示:列出两条即可)(3)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划线部分的理论依据。【答案】(1)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2)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等。

(3)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要尽快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创 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8.材料一:2010年7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应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材料二: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对外经济的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1)材料一体现了党和政府在落实什么战略?

(2)“强国必先强教”,说明我国把教育搞上去的决心,请问这样做有何意义?

(3)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针对材料二你为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两条建议? 【答案】(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3)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③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的必然要求。

(4)①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下载中国探月工程简要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探月工程简要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月——诗词鉴赏

    探“月”小专题 月亮 一、激发情感,导入专题探究 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彭丽媛的《中国的月亮》唱出了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二、“月”别致的代称:银蟾、蟾宫、婵娟、广寒宫、......

    嫦娥三号今日发射 将挑战中国探月工程多个首次

    嫦娥三号今日发射 将挑战中国探月工程多个首次 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今日凌晨1时30分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此次任务将对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进行探测,并挑战......

    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5篇范例]

    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 主讲人:"嫦娥之父"、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时间:2012年5月26日(周六)上午9时地点:前湖校区法学楼报告厅 主持人:尊敬的各......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

    学习探月精神心得体会

    深学“探月精神”涵养“优秀品质”“一轮圆月,一双足迹”充满东方之韵,令人倍感振奋。中国航天人的脚印踏上了月球,千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探月工程十七载的奋斗实践,在世界航天发......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1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三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二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