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04: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1.高校教育信息化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技术路线。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使整个教育系统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现代教育技术离不开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同时,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网络课程资源是信息时代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2.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是各级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已经深入课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许多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甚至远远低于学生。

(2)应用效果不佳,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据对不同类型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有65.5%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的任课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有些教师即使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授课,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们既丢失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没有建立起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3)课程资源贫乏且适用性差。许多教师备课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做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没有充分的、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网络课程资源贫乏加之质量较差,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二、我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国内网络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缺陷,我校在2004年就提出了学校“以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高校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四主思路”,即以课程建设为主导,加强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以资源建设为主体,配套开发优质课程;以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线,加强立体化教材和课件开发;以统一平台、统一门户为主轴,强化网络信息化资源应用。1.以课程建设为主导,加强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建立统一的门户体系,建立统一的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课程建设。我校十分重视课程平台开发和应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网络共享的平台。

(1)南方医科大学教学资源中心平台(http://jxzy.smu.edu.cn/rescenter)

教学资源中心为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门户体系,将全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统一到一个入口,提供不同身份的角色访问。

南方医科大学教学资源中心首页

(2)课程中心平台(http://course.smu.edu.cn/coursecenter/Page/Default.aspx)

课程中心旨在为我校的课程管理、课程展示、课程建设及各位教师的备课、交流、学习和师生互动等提供一个良好的统一平台。包含:课程中心信息展示子系统、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子系统、教师离线备课(SKYONE)子系统等。此平台为全校建设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课程中心首页

(3)双语教学中心平台(http://jxzy.smu.edu.cn/dlcenter/index.asp)

双语教学中心是学校专门对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开发的平台,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特殊的双语在线课堂,通过中英文展示双语课程,构造师生共同学习及互动教与学模式。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双语教学中心首页

(4)网络课程平台(http://192.168.170.253/webcourse/Default.aspx)

网络课程平台是按照网络课程建设的理念,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使先进的教学理论得以实施,形成丰富有效的多种教学模式而设计的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网络课程

(5)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http://zyk.smu.edu.cn/mta/default.htm)

是为教师备课提供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平台,包括网络教材、视频、图片、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文本等教学资源。

南方医科大学网络教学应用系统首页

(6)南方医科大学“151”工程网站(http://jxzy.smu.edu.cn/151/index.html)

为学校申报、建设、管理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设计的网站。

南方医科大学“151”工程网站首页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7)南方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fimmu.com)

为学校精品课程申报、展示提供的统一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站

(8)南方医科大学课堂录播系统(http://jxzy.smu.edu.cn/px/zhibo)

与8套课堂自动录播系统相联,为学校课程全自动录播、远程上课设计的系统。

自动录播系统网站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9)TOP医学动画网(http://jxzy.smu.edu.cn/meishu/)

TOP医学动画网是专为医学动画资源建设、医学动画制作技术交流建设的网站,屡获省、全国多媒体竞赛大奖。

医学动画网网站

2.以资源建设为主体,配套开发优质课程

教学离不开课程的建设,同时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强调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1)课程的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我们利用课程中心,对课程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网络化,目前,我们已将全校200门本科必修课程和100多门公共选修课的信息全部规范化、网络化,并逐步加强网上作业、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功能的应用。(2)双语课程的建设

利用双语课程中心,已经建立双语课程54门。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已开设的双语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序号

课程名称

序号

课程名称 组织学与胚胎学 2 病理生理学 3 中医外科学 4 老年护理学 5 数据结构 6 数据库原理 7 模拟电子技术 8 药理学 9 西方管理思想史 10 健康评估 11 内科学 12 中药药理学 13 中药学 14 方剂学 15 管理心理学 16 医学寄生虫学 17 环境卫生学 18 人力资源管理学 医学信息获取与管理 20 CT原理与设备 21 护理学基础 22 中药化学实验 23 中医诊断学 24 中医内科学 26 数字电子技术 27 妇产科学 28 生理学 29 生物化学

现代肿瘤治疗新进展 33 外科学 34 儿科学 35 儿科学 36 临床放射治疗

临床诊断学 38 临床医学导论 39 医学影像诊断学 40 美国法 41 蛋白质工程 42 流行病学 44 循证医学 45 计算机导论 46 电子测量与仪器 47 数学物理方程和特殊函数 49 中医伤科学 51 药用植物学 52 法医学 53 人体解剖学 54 病理学 VisualBasic6.0程序设计 43 医学微生物学 抗病毒药物与分子病毒学 48 放射物理学 3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50 针灸学

(3)网络课程的建设

在教育技术中心自主开发的网络课程平台的支持下,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全校各学科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目前,已经开课单位有20个,已建立网络课程36门,有网上视频教学资源602个。

目前已经通过中期检查的网络课程项目

序号 2 3 4 5 学 院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中医学院 中医学院

课 程

细胞生物学 机能实验学 组织与胚胎学 中医内科学 中药鉴定学

主持人

罗深秋 金春华 邹仲之 罗 仁 刘传明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7 8 9 10 11 12 13 护理学院 生物技术学院 图书馆 南方医院 南方医院 珠江医院 珠江医院 教育技术中心

健康评估 抗体工程 医学信息获取与管理

放射肿瘤学 临床技能学 妇产科学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网络多媒体

张立力 郝文波 顾 萍 官 键 杜庆锋 胡冬梅 李永贺 叶 涛 章战士

(4)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校从2005年开始参与申报精品课程,教育技术中心协助各学科多次举行“精品课程建设论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培训”等。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品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促进课程与团队的建设。

2005年精品课程

序列 2 3 4 5 6 7 8 级别 课程名称 序列 10 11 12 13 14 15

级别 课程名称

国家级 病理学 国家级 生物化学 省 级 护理学基础 省 级 儿科学 省 级 流行病学 省 级 内科学 校 级 病理生理学

校 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校 级 医学影像学 校 级 中医诊断学 校 级 皮肤性病学 校 级 医用电子技术基础 校 级 病原生物学 校 级 中医内科学 校 级 医学细胞生物学

2006年精品课程

序列 级别 课程名称 2 3 4 5 6 7 省 级 病理生理学 省 级 病原生物学 省 级 外科学

省 级 医学影像技术与图像处理 省 级 中医内科学

省 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省 级 医学影像学

序列 10 11 12 13 14 15

级别 课程名称

校 级 人体解剖学 校 级 药用植物学 校 级 中医外科学 校 级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校 级 药理学

校 级 有机化学(医学类)校 级 健康评估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2007年精品课程

序列 级别 课程名称 2 3 4 5 6 7 8 9 10 国家级 病理生理学 国家级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省 级 中医诊断学 省 级 药理学 省 级 放射肿瘤学 校 级 中药鉴定学 校 级 实验诊断学 校 级 邓小平理论概论 校 级 数据结构 校 级 机能实验

序列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级别 课程名称

校 级 机能实验 校 级 护理学导论 校 级 CT原理与设备 校 级 社区护理 校 级 医学伦理学 校 级 组织学与胚胎学

校 级 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 校 级 护理教育学

校 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校 级 生理学

(5)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的建设

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是指在“十五”期间广东省高校建设100个教学专题网站,50个学科教学资源库,100项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试验研究。我校申报的“151工程”项目中标28项,其中专业资源库7个;专题学习网站15个;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实验研究6项。

在2008年1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的“151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中,我校选送的“151工程”项目获奖7项。

我校成功结题的“151”工程项目

序号 2 3 4 5 6 7 8 9 类型

资源库 资源库 资源库 资源库 资源库 资源库 资源库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项目名称

医学摄影学 肿瘤病理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热带医学 护理学 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

中暑职业病 细胞结构与功能

获奖

三等奖 二等奖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 教改试验 教改试验 教改试验 教改试验 教改试验 教改试验

肛门大肠病 白血病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

乳腺癌 褥疮

腰椎间盘突出症 儿童腹泻病 心理健康 流行病学 医学动画 护理专业发展史 护理健康评估 新生儿

基于网上资源的《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基础护理学》教改实验研究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网络医学信息》检索课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医学统计学》课程教改试验

医学寄生虫学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病理生理学》教改实验研究

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3.以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线,加强立体化教材和课件开发。

多媒体制作技术是我校的优势,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科开发了大量优秀的视听教材和动漫课件。

四年来,正式出版电视教材20余部,多部电视教材获得全国大奖。以医学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制作的电视教材《肿瘤分子靶向治疗》2005年获得由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教影视协会联合颁发的科教影视学术(医药卫生类)一等奖,并代表中国参加了2006年在芬兰举办的全球优秀科教影像制品展,还是唯一一部在开幕式上播放的中国科教影视片。

2004—2006年获奖电视教材

获奖时间

2004 2005 2005 2005 电视教材名称

《肿瘤的三维适形放射放疗技术》

《中医诊断学系影像教材的研用》

《三维适形技术与肿瘤精确放疗》

颁奖单位

第七界总后勤部优秀电教教材 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大会

获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2005年中国科技影视学术大会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代表中国入选“2006芬兰坦佩雷国际科

教影视短片节”展映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2006 2006 2006 《慎刺穴位的解剖和安全操作》

首届“卫生部优秀医学视听教材CAI课件

一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登革热及其防治》 首届广东省医药类教学媒体教材评比 《注射法系列教材》 首届广东省医药类教学媒体教材评比

在全国多媒体比赛中,优秀课件和网络课程也脱颖而出。

2007-2008获奖网络课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多媒体课件名称

病理学网络课程 护理学基础 白血病专题学习网站 汉字与词汇 呼吸系统的评估 健康评估网络课程 排尿护理 外科学

乳腺癌专题学习网站

赛事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年第七界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007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

获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2007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 10 褥疮 骨折的手法复位 总论 2007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 12 《护理学基础》网络课程 2007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 13 《健康评估》网络课程 2007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

2007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 14 《病理学》网络课程

医学动漫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申报了广东省“151”工程项目《TOP医学动画网》、《医学影像资源库》;申报了中国教育技术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病因病机动画资源开发》;申报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计算机3维及2维动画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已在全国招生,开展培训2期约90人次。

4.以统一平台、统一培训为主轴,强化网络信息化资源应用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实现了“硬件成网、软件配套、平台共享、资源整合、应用第一”。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基础上,我们开发了共享的统一平台,建设了大量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将平台和资源整合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实现整合。

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网络资源库平台课程中心平台精品课程平台工程平台双语课程中心网络课程中心课堂全自动录播系统教育技术培训网站医学动画网医学摄影网151 式积极推进。我校组织教育技术培训1500多人次,各种平台的使用培训1000多人次。通过项目的建设、培训,更新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改进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的建设的发展。身份登录模块教务管理子系统课程信息展示子系统网络辅助教学子系教师离线备课子系统远程教学子系统为了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在应用推广上学校通过统一组织和专门培训等方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系统结构图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中心主任在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建设的学术交流

三、我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应用效果 1.实现了课程资源信息化、网络化和整合共享。

网络资源具有传统教材不能替代的优势,如动态信息传播、超时空、互动性强,更新迅速同时又有方便、经济的获取渠道等。我们在统一平台开发基础上,重点建设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已经让全校的几百门课程信息全部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首先,课程中心提供了全校课程资源普遍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和网络化共享,大大提高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数量。我们在网络上提供了大量的原版教材、国外和香港的CPC实践教学资源、英文病例等,不仅为学生也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和教学的素材。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创设虚拟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就各个不同病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参与讨论,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留言或E-mail方式向老师提出意见,老师可以在线答疑或者留言回复。

目前课程中心课程已经作为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的主要教学支撑环境在应用中不断改进,也为我校远程教育、在职教育和职业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和“151”工程的积极推进又从不同侧面加强了我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2.突出了优质、精品资源的辐射作用

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品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促进课程与团队的建设。在课程改革上带动了一批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材资源上进行更新和现代化改革。在团队建设上,彻底改变原来大学专业教师各为其主,局限于自己的小领域的做法,把教师团队、教研团队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各学院开始重视教师梯队的建设,教师团队质量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课程的改革和全面提升。

3.改革了学习方式,扩大教学的广度和和深度。

双语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性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课程平台的优质网络课程特别强调交流和互动,面对面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流方式。课堂时间有限,大学生的教室又是流动性的,很难提供老师和学生持续交流的机会。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学生课后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复习课堂内容,通过“授课视频”领略纯正的英语,通过“原版教材”加深知识的积累,然后通过文字、图片或语言、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了解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增进交流,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促进了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网络平台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新型的教育理论结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教学改革的开展,创新了我校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2004年以来,学校很多学院都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和资源应用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教学成果。例如,护理学院和教育技术中心联合进行了“以精品资源建设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共获得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立项39项,其中获省级课题8项,获得国家奖励8项,省级奖励14项;在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39篇,副主编以上教材18部。运用精品资源互动平台,系统建设了优质护理教育资源,创新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基础医学院进行了“基于研习探究式教学的病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及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教育技术促进课程资源建设的背景下,构建了大型系统化病理学网络课程,构建了大型肿瘤病理学资源库,构建了病理学双语课程学习网站,并建立了

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的研究与实践

新一代基于交互式教学的数码互动显微教学实验系统,实现全数字化仿真显微实验教学,形成了多媒体课堂讲授-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引导-互动-研习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一临床医学院进行了“医学影像数字仿真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研制了3套仿真电子课程,使得学影像数字仿真教学以数字仿真课程为基础,以网络传输为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影像知识的传授及相关实习。教育技术中心也以“以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为基础的高校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成果题目获得了学校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高连哥.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课程建设.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87-91 [2] 张守荣,张静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思考.菏泽学院学报,2007(4):140-142 [3]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开放教育研究,2007(10):12-25 [4] 徐丽玲,帅惠华.基于网络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7):32-37.

第二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研究与利用》学习心得

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心得体会

2014年5月27、28日,我有幸能到本溪市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

按照会议日程安排,我先后聆听了课题项目介绍、课题开题报告、英国专家报告、台湾专家报告、英国专家信息化教育实践交流、本溪市实验幼儿园经验介绍。并于28日观摩了本溪市艺术实验幼儿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并参观幼儿园的教育环境。

通过这次《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刘宇

2014年5月31日

第三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这必然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2.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在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纲要仅仅规定了“课题研究学习”和“社会体验性学习”,而各个学校具体设计和实施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应视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定。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3.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整合”的策略,要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与特色学校建设牵手,根据实际,有意识地在项目、主题选择上有所侧重,进一步彰现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立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课题涉及的“资源”即“课程资源”,为狭义的课程资源。

2.乡土特色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也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开发,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的精神及理念下,主动有创造性地发掘、挖掘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实施服务;研究,指师生充分利用特色课程资源,共同创生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我们平阴二中地处济南市的西南部,南与东阿于阁老遗址、西与翠屏山千年佛塔相邻,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发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内容。我们在有计

划地开展了校本活动课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研究人员与全校教师、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当地多种形式的乡土教育资源,经过科学整理、反复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有广泛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假设

㈠研究的目标

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

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㈡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调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与分析以校为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教师采用的指导策略的多样性、统一性与实效性。

2.比较:开展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指导策略的特点、优势与劣势、适用范围与条件。

3.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趋势;编印《校本课程》,利用学科论坛等渠道,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培训活动。

4.行动研究:近一年来,我们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以课堂观摩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整理活动资料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及时将研究情况做小结,撰写论文,交流发表。

5.个案研究: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课程研讨活动,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报交流。

四、今后研究的措施

1、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以乡土历史资源《民族团结》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

2.过程和方法: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天祝文史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乡土资源作为素材来了解我县的县情,了解民族区域自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县的状况,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国策,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2、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

平阴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

3、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研究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来,我校有多篇关于活动育人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能按照课程的过程开发模式,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进行统筹有序合理的规划。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重要改变。

教师通过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自然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也自然地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这种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是一般的培训和行动研究达不到的。可以说:活动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老师和社会成员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和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和体验中培养起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树立更好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尊重、理解和宽容,初步的形成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的知识。

4、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及本校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校本课程。

六、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

3.《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陈树杰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四篇: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

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2006年版,适用于2008、2009及

2010年级研究生)

[日期:2011-04-02]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一节 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一条 学校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一般由25人组成,任期3年。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委员会成员从学校机关和专家中遴选,经学校批准,报广东省教育厅备案。

第二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在任期间病故、调离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任职缺额者,可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名,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批准补充缺额。

第三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指定兼职工作人员或兼职秘书,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第四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

1.作出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决定。

2.作出撤销因违反规定而授予的学位的决定。

3.通过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提名。

4.研究和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和其它事宜。

5.审批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和资格。

6.参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论证工作。

7.参与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事宜和主要政策制定、论证和决策工作。

第五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授予学位的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需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到会,并经全体委员半数通过,即算生效。

第二节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第六条 学校根据学科分布成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领导下,按学位工作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工作,并定期向学校学位评定委会员汇报。

第七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5—11人组成,任期3年,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分委员会主席应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或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委员由各学院提名,报学校批准。第八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职责是:

1.提出是否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建议。

2.提出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建议。

3.提出撤销因违反规定而授予的学位的建议。

4.处理有关授予学位的争议和其它事项,或提出处理建议。

5.拟订本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术水平遴选标准。

6.提出是否同意新增或认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建议。

7.参与本学科、学位点建设的论证工作。

8.参与本学科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事宜和重要政策的论证工作。第九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原则上按一级学科成立。

第十条 基础医学与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联合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基因工程研究所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基础医学院。

第十一条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联合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中医药学院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医药学院。

第十二条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第十三条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第十四条 药学、化学2个一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药学院、各附属医院药学部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药学院。

第十五条 护理学二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护理学院、各附属医院护理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护理学院。

第十六条 临床医学(除护理学外)和口腔医学2个一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各附属医院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附属南方医院。

第十七条 公共管理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心理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联合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以上学科的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共管理学院。

第十八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者,要逐个对其政治思想表现、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在作出授予学位建议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会议的三分之二或以上成员出席,通过票数应达分委员会全体成员半数以上。

第十九条 对某些经答辩委员会通过的论文,分委员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而不授予学位的,可就是否同意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而提出建议。

第三节 学位申请人资格审查

第二十条 凡政治合格、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具有相应学位学术水平者,均可按本办法规定,申请相应学位。

第二十一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逐个审核应届毕业生的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对符合本《细则》有关规定的,可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授予相应学位的建议。

第二十二条 本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学位申请人和培养单位应提交申请材料(含申请书、培养计划、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导师评语、申请人的政治思想表现、单位推荐书)和学位论文等材料。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在申请日期截止后两个月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并将结果通知本人及所在单位。

第二十三条 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者在申请学位时,应提交申请书、专家推荐书、学位论文等材料。申请硕士学位应由两名副教授、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推荐。申请博士学位应由两名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推荐,推荐人应熟悉申请人的专业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外语水平和学习态度,并对论文提出评价。推荐书由推荐人直接提交或邮寄所属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必要时,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在接受申请前,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考核其某些课程。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者,不能授予学位:

1、未通过学位课程或未取得规定学分者。

2、考试、考查中有作弊,情节严重者。

3、学位论文剽窃他人成果者。

4、论文答辩不合格者。

5、因其它原因不能授予学位者。

第四节 学位学术水平要求

第二十五条 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 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应学位学术水平者,分别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第二十六条

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本专业的技术工作能力;在统计源期刊发表1篇以南方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指导教师为联合培养单位者,也可以为导师所在单位,但本人身份必须注明为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并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或符合以下条件:

(1)影响因子1.0-2.0(含)的论文第二作者;

(2)影响因子2.0~3.0(含)的论文前三作者;(3)影响因子3.0~4.0(含)的论文前四作者;

(4)影响因子4.0以上的论文前五作者。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初步听、说能力。

4、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有特别要求的,按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的条件执行。

第二十七条

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在科研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在学期间,以南方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指导教师为联合培养单位者,也可以为导师所在单位,但本人身份必须注明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四大索引(SCI、EI、ISTP、ISR)收录。

(2)在本学科专业所列出的本学科范围内权威的国内外不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

(3)SCI论文符合以下条件

①SCI影响因子3.0(含)以下的论文第一作者;

②SCI影响因子3.0—4.0(含)的论文前二作者; ③SCI影响因子4.0—5.0(含)的论文前三作者; ④SCI影响因子5.0以上的论文前四作者。

3.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有特别要求的,按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的条件执行。

第二十八条

第一外国语达到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第二十九条

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结合本学科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以上基本要求的标准,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第五节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第三十条

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

2.对论文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应能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4.研究课题的实验数据和论证有新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三十一条 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在学术上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对论文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应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应能独立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4.应对研究的课题有创造性的见解,取得较显著的科研成果。

第三十二条 学位论文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目录、简单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在引言中,应进行文献回顾,简述研究问题的新见解和论文的基本论点。简单摘要要求中英文对照,并附关键词。对于科学论点,要有理论上的论证和实验验证;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引用别人的材料,要来自原著,利用合著者的科学设计和研究成果时,要加以附注。

第三十三条 硕士学位论文约2万字,博士学位论文约5万字,要求语句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实验数据真实可靠,有较强的逻辑性,分析推理严谨。

第三十四条 学位申请人在答辩前应单独写出并提交较详细的论文摘要,待授予学位后编入学位论文摘要汇编,供同行专家审查。论文摘要一般包括:目的和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等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约3千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约4千字左右。

第六节 学位论文评议、评阅程序

第三十五条 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后,指导教师应在半个月内审毕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在科室作介绍。

第三十六条 博士论文的全文,应在每年三月底印送有关单位,广泛听取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意见供答辩委员会参考。同行评议专家由5名相同或相近学科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担任,其中正高不少于3名。评议专家由培养单位审核,评议工作由培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第三十七条 学位论文经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后,在提交专家评阅前,应交学校统计学教研室进行统计学处理审核,并出具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凡统计学处理不合格者,未经修改,不得提交专家评阅。

第三十八条 论文答辩前两个月,应先聘请相关的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2名,由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校内、外各1名专家担任。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3名,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内、外至少各1名。评阅专家名单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审核,评阅工作由培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两个月,应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三份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议。凡两名专家评议为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答辩,作延期处理。

第四十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应对论文亲笔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第四十一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论文质量:

(1)硕士学位论文有无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有无创造性的成果。

(2)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数据及统计处理是否正确。

(4)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

(5)写作的逻辑性、技巧及其优缺点。

(6)本论文可否提交答辩,是否达到学位论文要求。

(7)提请答辩委员会代替质询研究生的问题。

第四十二条 学位论文评语的副本应在答辩前10天内送答辩委员会。由答辩委员会代替论文评阅人向研究生提质询。

第四十三条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研究生不能答辩:

1、同行评议未通过(半数以上评议专家不同意答辩)。

2、论文评阅未通过(半数以上评阅专家不同意答辩)。

3、“双盲法”评议未通过。

第七节 论文答辩委员会和论文答辩

第四十四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4—6名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组成,其中1—2名是校外单位的专家。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记录员各1名,秘书一般由本学科讲师担任。指导教师应参加答辩,但不参加表决。第四十五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教授或相当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2—3名是校外单位的专家。委员会主席由本学科知名的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记录员各1名,秘书一般由 本学科讲师担任。指导教师应参加答辩,但不参加表决。

第四十六条

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由导师和科室主任提名,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审论文时,要参考本《细则》“论文基本要求”的有关内容,坚持原则,态度公正,严格把关,不降格以求。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每一个委员,应预先熟悉论文内容,作好提问准备。

第四十七条 论文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应公开举行(保密专业除外)。通过学术决议时,应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有三分之二(含)以上委员赞成为通过,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第四十八条 论文答辩要有详细记录。已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应当公开发表。

第四十九条

论文答辩程序是:

1.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人宣布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名单。

2.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

3.指导教师或教研室指定有关人员介绍研究生的政治表现、学位课程考试成绩、论文工作情况。

4.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硕士时间不少于20分钟,博士时间不少于40分钟。

5.宣读论文评阅人质询研究生的问题,委员及参加答辩的其他人员提问,研究生答辩。

6.答辩会休息,并召开答辩委员会会议,其任务是:宣读导师和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对论文作出评语,对是否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

7.主席宣布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结果和对论文的评语。

8.答辩结束。

第五十条 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如已达到相当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答辩委员会除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外,还可提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一条

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如虽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而申请人又未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答辩委 员会可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第五十二条 论文答辩的组织接待工作应由有关科室负责安排落实。

第五十三条 论文答辩结束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应将答辩者的论文答辩申请书、课程考试成绩、论文(全文和内容摘要)、专家推荐书、论文评阅书、答辩会议记录和决议书、表决票等有关资料整理立卷,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存档。

第八节 申请学位的程序

第五十四条 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向本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 会办公室送交:

1.《学位申请书》;

2.学位论文全文;

3.论文中、外文摘要;

4.论文答辩的有关材料。

第五十五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对学位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对符合条件者,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作出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十六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别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各召开一次学位评定会,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材料进行审核,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第五十七条

授予学位的决定应先公示后,再以正式文件向全校 公布,并将有关材料报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 室。

第九节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研究生学院负责解释。

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一节 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一条 学校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一般由25人组成,任期3年。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3人。委员会成员从学校有关领导和专家中遴选,经学校批准,报广东省教育厅备案。

第二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在任期内调离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者,可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名,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补充缺额。

第三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学院,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第四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

1.作出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决定。

2.作出撤销因违反规定而授予的学位的决定。

3.通过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提名。

4.研究和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和其它事宜。

5.审批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和资格。

6.参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论证工作。

7.参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事宜和主要政策制定、论证和决策工作。

第五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授予学位的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需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到会,并经全体委员半数通过,即算生效。

第二节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第六条 学校根据学科分布成立若干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领导下,按学位工作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工作,并定期向学校学位评定委会汇报。

第七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由7—13人组成,任期3年,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分委员会主席一般应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担任,委员由各学院提名,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第八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职责是:

1.提出是否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建议。

2.提出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建议。

3.提出撤销因违反规定而授予的学位的建议。

4.处理有关授予学位的争议和其它事项,或提出处理建议。

5.拟订本学科学位评定与授予实施细则。

6.拟订本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术水平遴选标准。

7.提出是否同意新增或认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建议。

8.参与本学科、学位点建设的论证工作。

9.参与本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事宜和重要政策的论证工作。

第九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原则上按一级学科成立。

第十条 基础医学与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联合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基础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基因工程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基础医学院。第十一条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联合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中医药学院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医药学院。

第十二条 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第十三条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第十四条 药学、化学2个一级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药学院、各附属医院药学部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药学院。

第十五条 护理学学科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护理学院、各附属医院护理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护理学院。

第十六条 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2个一级学科成立三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分别由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和第三附属医院及各自所辖联合培养单位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分别设在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和第三附属医院。

第十七条 公共管理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心理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联合成立一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人员由以上学科的专家组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十八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审核毕业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情况,需经三分之二或以上成员出席,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达分委员会全体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建议授予学位。

第十九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就毕业学生特殊情况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并以建议案形式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第三节 学位申请人资格审查

第二十条 凡政治合格、品行端正、具有相应学位学术水平者,均可按本办法规定,申请相应学位。

第二十一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逐个审核应届毕业生的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对符合本《细则》有关规定的,可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授予相应学位的建议。

第二十二条 本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学位申请人和培养单位应提交申请材料(含申请书、培养计划、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导师评语、申请人的政治思想表现、单位推荐书)和学位论文等材料。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在申请日期截止后两个月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并将结果通知本人及所在单位。

第二十三条 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者在申请学位时,应提交申请书、专家推荐书、学位论文等材料。申请硕士学位应由两名副教授、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推荐。申请博士学位应由两名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推荐。推荐人应熟悉申请人的专业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外语水平和学习态度,并对论文提出评价。推荐书由推荐人直接提交或邮寄所属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必要时,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在接受申请前,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考核。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者,不能授予学位:

1、未通过学位课程或未取得规定学分者。

2、考试、考查中作弊,情节严重者。

3、学位论文剽窃他人成果者。

4、论文答辩不合格者。

5、因其它原因不能授予学位者。

第四节 学位学术水平要求

第二十五条 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应学位学术水平者,分别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第二十六条

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初步听、说能力。

3、专业学位硕士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并通过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实践能力考核;学术学位硕士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本专业的技术工作能力。

4、在学期间,专业学位硕士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在统计源期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含病例分析报告、文献综述);学术学位硕士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符合以下条件:

(1)SCI影响因子单篇1.0(含)以上的论文前二作者;(2)SCI影响因子单篇2.0(含)以上的论文前三作者;(3)SCI影响因子单篇3.0(含)以上的论文前四作者;(4)SCI影响因子单篇4.0(含)以上的论文前五作者。

5、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南方医科大学(或并列第一作者单位);第一指导教师为联合培养单位者,第一作者单位可以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6、毕业当年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的,其学位授予不再与发表论文挂钩。

第二十七条 授予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第一外国语达到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3.专业学位博士能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通过临床综合技能考核,达到《南方医科大学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即初年主治医师水平);

4、学术学位博士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在科研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5、在学期间,专业学位博士在本学科领域内权威的国内外不同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至少2篇(不含文献综述、病例分析报告);学术学位博士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符合以下条件:

(1)SCI影响因子单篇3.0以下的论文第一作者;(2)SCI影响因子单篇3.0(含)以上的论文前二作者;(3)SCI影响因子单篇4.0(含)以上的论文前三作者;(4)SCI影响因子单篇5.0(含)以上的论文前四作者。

6、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南方医科大学(或并列第一作者单位);第一指导教师为联合培养单位者,第一作者单位可以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第二十八条 学术学位硕博连读研究生,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符合规定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符合以下条件:

(1)SCI影响因子单篇3.0(含)以上的论文第一作者;(2)SCI影响因子单篇4.0(含)以上的论文前二作者;(3)SCI影响因子单篇5.0(含)以上的论文前三作者;(4)SCI影响因子单篇6.0(含)以上的论文前四作者。第二十九条 专业学位硕博连读研究生,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符合规定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符合以下条件:(1)SCI影响因子单篇2.0以下的论文第一作者;(2)SCI影响因子单篇2.0(含)以上的论文前二作者;(3)SCI影响因子单篇3.0(含)以上的论文前三作者;(4)SCI影响因子单篇4.0(含)以上的论文前四作者(5)SCI影响因子单篇5.0(含)以上的论文前五作者。第三十条 与国外单位联合培养者,学校可以为第二作者单位,但导师必须为共同通讯作者。

第三十一条 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根据本学科发展要求,制定不低于本实施细则要求的学位授予标准。

第五节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第三十二条

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

2.对论文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应能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4.研究课题的实验数据和论证有新的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三十三条 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论文的基本论点、结论和建议在学术上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对论文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应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应能独立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4.应对研究的课题有创造性的见解,取得较显著的科研成果。

第三十四条 学位论文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目录、简单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在引言中,应进行文献回顾,简述研究问题的新见解和论文的基本论点。简单摘要要求中英文对照,并附关键词。对于科学论点,要有理论上的论证和实验验证;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引用别人的材料,要来自原著,利用合著者的科学设计和研究成果时,要加以附注。

第三十五条 硕士学位论文约2万字,博士学位论文约5万字,要求语句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实验数据真实可靠,有较强的逻辑性,分析推理严谨。

第三十六条 学位申请人在答辩前应单独写出并提交较详细的论文摘要,待授予学位后编入学位论文摘要汇编,供同行专家审查。论文摘要一般包括:目的和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等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约3千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约4千字左右。

第六节 学位论文评议、评阅程序

第三十七条 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后,指导教师应在半个月内审毕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在科室作介绍。第三十八条 博士论文的全文,应在每年三月底印送有关单位,广泛听取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意见供答辩委员会参考。同行评议专家由5名相同或相近学科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担任,其中正高不少于3名。评议专家由培养单位审核,评议工作由培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 学位论文经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后,在提交专家评阅前,应交学校统计学教研室进行统计学处理审核,并出具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凡统计学处理不合格者,未经修改,不得提交专家评阅。

第四十条 论文答辩前两个月,应先聘请相关的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2名,由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校内、外各1名专家担任。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为3名,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内、外至少各1名。评阅专家名单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审核,评阅工作由培养单位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十一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两个月,应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三份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议。凡两名专家评议为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答辩,作延期处理。

第四十二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应对论文亲笔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第四十三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论文质量:(1)硕士学位论文有无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有无创造性的成果。

(2)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数据及统计处理是否正确。

(4)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

(5)写作的逻辑性、技巧及其优缺点。

(6)本论文可否提交答辩,是否达到学位论文要求。

(7)提请答辩委员会代替质询研究生的问题。

第四十四条 学位论文评语的副本应在答辩前10天内送答辩委员会。由答辩委员会代替论文评阅人向研究生提质询。

第四十五条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研究生不能答辩:

1、同行评议未通过(半数以上评议专家不同意答辩)。

2、论文评阅未通过(半数以上评阅专家不同意答辩)。

3、“双盲法”评议未通过。

第七节 论文答辩委员会和论文答辩

第四十六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副教授或相当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组成,其中1—2名是校外单位的专家。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技术职务以上的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记录员各1名,秘书一般由本学科讲师担任。指导教师应参加答辩,但不参加表决。第四十七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教授或相当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2—3名是校外单位的专家。委员会主席由本学科知名的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记录员各1名,秘书一般由 本学科讲师担任。指导教师应参加答辩,但不参加表决。

第四十八条

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由导师和科室主任提名,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审论文时,要参考本《细则》“论文基本要求”的有关内容,坚持原则,态度公正,严格把关,不降格以求。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每一个委员,应预先熟悉论文内容,作好提问准备。

第四十九条 论文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应公开举行(保密专业除外)。通过学术决议时,应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有三分之二(含)以上委员赞成为通过,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报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第五十条 论文答辩要有详细记录。已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应当公开发表。

第五十一条

论文答辩程序是:

1.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人宣布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名单。

2.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

3.指导教师或教研室指定有关人员介绍研究生的政治表现、学位课程考试成绩、论文工作情况。

4.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硕士时间不少于20分钟,博士时间不少于40分钟。5.宣读论文评阅人质询研究生的问题,委员及参加答辩的其他人员提问,研究生答辩。

6.答辩会休息,并召开答辩委员会会议,其任务是:宣读导师和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对论文作出评语,对是否建议授予学位进行表决。

7.主席宣布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结果和对论文的评语。

8.答辩结束。

第五十二条 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如已达到相当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答辩委员会除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外,还可提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三条

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如虽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而申请人又未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答辩委 员会可作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第五十四条 论文答辩的组织接待工作应由有关科室负责安排落实。

第五十五条 论文答辩结束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应将答辩者的论文答辩申请书、课程考试成绩、论文(全文和内容摘要)、专家推荐书、论文评阅书、答辩会议记录和决议书、表决票等有关资料整理立卷,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存档。

第八节 申请学位的程序

第五十六条 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向本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 会办公室送交:

1.《学位申请书》;

2.学位论文全文;

3.论文中、外文摘要;

4.论文答辩的有关材料。

第五十七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办公室对学位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对符合条件者,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作出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十八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别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各召开一次学位评定会,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议授予学位材料进行审核,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第五十九条

授予学位的决定应先公示后,再以正式文件向全校 公布,并将有关材料报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 室。

第九节 附则

第六十条 本实施细则自2011级研究生开始执行。第六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研究生学院负责解释。

第五篇: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

南方医科大学2016级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承办)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1年创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8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八大领域,综合实力在全国独立设置的近70所医药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目前学校拥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前身是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系,成立于1986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单位。学院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重中之重)、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学院秉承“以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医学成像为龙头、以临床应用为依托、以产业需求为引导”的办学方针,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发展。教育教学着重培养临床医院、相关产业与科研院所急需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科学研究以医学成像与分析为中心,推动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解决临床应用实际问题,为国家医学影像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为目标。

学院已建立起完整的“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一条培养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卓越型人才的办学之路已然成型。《培养理工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学院拥有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编出版医学成像系列专著3本,教材20多部。学院已成功举办多期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高级研修班,有多名学员成功获得硕士学位

现将我校二〇一六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非全日制(双休日)高级研修班教育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生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二、招生对象

全国范围内招生,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的理工科应(往)届毕业生。

三、课程设置

包括英语、社会主义理论、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医学成像关键技术、生物医学超声、模糊数学、模式识别等课程。

四、教学安排

时间:2016年9月-2017年10月,每周末两天时间集中授课,授课地点为南方医科大学校内,计划招生数50人。

五、报名及咨询

时间:2016年7月10日-8月20日上班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2:30-5:30),高老师,QQ群:573594724;

报名地点:南方医科大学生命科学楼5楼教研办,现场报名(1)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二份(2)学历证明及复印件,一式二份(3)大一寸蓝底彩色照片2张;

(4)高级研修班报名登记表(附件1),一式二份

特殊情况可函报,邮寄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南方医科大学生命科学楼5楼教研办 高杨老师,电话:020-61647799(请注意务必电话确认是否已收到)

六、录取及学费

经审查合格免试录取,根据广东省审核收费标准收取学费1.5万元/人。在报到注册前一次性缴清学费,报到时间另行通知。

七、学员结业

本研修班学生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合格后,由南方医科大学发放《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符合国家规定的在职申请学位或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员,研修班所修学分五年以内有效。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2016年7月1日

热点问题:

一、研究生高级研修班的性质

研究生高级研修班属于免试入学的专业教育。学员在完成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并考试合格后,由南方医科大学颁发《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证明该学员已学过并掌握了本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我校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有效期5年,自结业证书发放之日起计算。

二、研究生高级研修班课程学习有关要求

在本专业所开设课程体系中,英语、社会主义理论和数理统计与随机课程等课程属于学位课程,考试成绩70分为合格,其他课程60分合格。每门课程考试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如果考试不合格或因故缺考,将在高级研修班结业之前集中安排补考一次,即每门课只有两次考试机会。课程考试不通过不予结业。

获得硕士学位的课程成绩分两部分:一是公共课程的学习,二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高级研修班期间所学习的课程相当于前者,后者依据专业、课题方向不同而变化,全日制学生和在职学生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由导师根据学生的课题和课题方向指定课程名称和教材,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的方式完成学习。

高级研修班学员在定好导师后,必须向导师主动提出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随导师的全日制研究生一起考试,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或10月份,成绩由导师所在科室教学秘书上报培养单位汇总,最后在研究生学院培养科与高级研修班课程成绩合二为一,才算一份合格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

三、申请硕士学位的途径

(1)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者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研究生入学统考,录取后,免公共课程学习,直接进入科研或临床,需要2-3年,达到学校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可以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2)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报考时必须获得学士学位满3年,参加同等学力人员全国统考,课题研究达到我校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后可申请相应的硕士学位。同等学力考试一般每年3月份报名,同年5月底、6月初考试,8月底成绩出来,考试每年一次。同等学力考试成绩随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失效而失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一般需要1-3年。

(3)直接报考全日制博士。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直接报考我校博士:①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并且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著;②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近三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著,至少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一项(排名第一)。录取后,脱产三个月时间学习博士课程,课题研究可以与导师协商,采取边工作边做课题的方式。达到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以同时获得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一般需要3-8年获得博士学位。

以上三条途径的学习年限长短,主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进展而定,基础好、进展顺利者可以在最短时限内获得学位。我们建议学员尽可能复合选择而不要选择单一途径申请学位,既只要达到报考要求就努力去尝试,最终选择最快最容易的途径申请学位。

四、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完成方式由高级研修班学员和导师双方沟通决定。

五、管理要求及其他有关事项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教学主要利用周末上课,一般每周授课一次,每次安排两天(星期

六、星期日)。

(1)学员上课必须亲自签到,不得无故旷课、早退,学员缺课时数超过本课程总学时的1/4,不得参加本课程的考试(特殊情况缺席时应交待其他同学,以免遗漏有关通知)。

(2)学员不准在室内吸烟、喧哗,上课时必须关闭传呼、手提电话,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六、研修班结业后流程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网址http://yjs.fimmu.com/,高级研修班学习期间,应养成浏览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网址的习惯,常去网站浏览南方医科大学导师信息和有关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通知,以防错过重要机会影响学位申请。高级研修班学员联系导师由本人完成,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信息库见http://app.smu.edu.cn:81/supervisor/list.aspx。

七、经费事项

结业学员如以同等学力途径申请硕士学位,在课题研究期间不需向学校缴纳学费,课题经费由师生双方协议解决,最终申请学位时必须向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目前标准为30000元)。

下载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方医科大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空间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浅谈空间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本文从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建设两方面对“无机化学实训”空间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究,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 美术科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酒都高中林正雄 一、课题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所以国家提出要从应试教育......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实验学校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一、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整合、共享、共建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应该坚持为课程改革服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感想范文大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感想 政治理论课程虽然我在本科阶段就有学习,但随着现在阅历的增长加上之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熏陶,在这学期进一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这门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将全书内容分为八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的老师......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7 更新时间:2011-10-10 热 ★★★ 【字体:小 大】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1、校......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与研究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 陈立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传媒手段等的突飞猛进,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