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关于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随着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来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回顾这一总体布局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在我们党的早期,党的建设主要是指组织建设,在中共一大上通过的[1]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强调接收新党员、设立党的组织的问题。中共二大、三大又相继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2],此后每次代表大会都会通过类似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发展吸收优秀党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确立党组织运行的各项原则,等等。可以说,早期党的建设与党的组织往往是相通的,因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及组织运行的原则,政党才有建设的对象和运行的基础和载体。
从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来说,组织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一个政党又必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这决定着一个政党的性质,也是不同政党的本质区别所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思想武装,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问题。在党的初创时期,党的主要创立者大都是一些掌握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和具有朴素无产阶级意识的工人阶级构成,无产阶级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意识的矛盾冲突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新的建党环境,即80%以上的党员来自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带入党内,使党在思想上产生混乱。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党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党的建设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将党内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首次提出了思想建党的要求。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系统论述了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政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成效是通过政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革命时期,随着党的组织和党员数量不断增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对待群众、对待革命、对待同志、对待自己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一些党员开始滋生骄傲自满、官僚主义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在毛泽东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的同时,也开始强调党的作风建设。1942年2月,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进行延安整风,把作风建设提到了党的建设的高度。1945年‚七大‛期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了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3] 这样,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三位一体‛抓党建的思想,成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搞好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整体推进‚三位一体‛的党建布局,终于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所面临的执政压力和考验日益加剧,如何保证党的‚三位一体‛建设能够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在坚持毛泽东‚三位一体‛抓党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制度一旦形成,便对全党及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制度还带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党的建设的内容也正式从‚三位一体‛走向‚四位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党所面临的诱惑和各种外面压力也不断加强,消极腐败成为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把其视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单靠作风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承担起一个执政党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任务。而且就一般而言,作风建设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方式方法问题,反腐则属于敌我矛盾,是党和人民同腐败分子你死我活的斗争,两者在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科学概念,并其他四大建设相并列,形成党的建设五个方面。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延续了十七大报告对五大建设的定位。习近平在对文件作出权威性解读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中,明确地把五大建设表述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5]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党成立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基于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在表述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制度建设之前。在党的十八报告中延续了这一表述,‚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党的建设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党的建设的具体内容是遵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规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中选择这五对最为根本的主要矛盾,并把其概括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从这个意义说,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
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发挥“铸魂”的功能。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抓好了这一条,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事实表明,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因此,加强党的建设就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及时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
组织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发挥“活力”的功能。我们党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没有组织,就不可能有党;没有组织性,党就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在于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统一,还在于这种统一是由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来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把党的各方面建设贯彻下去,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要有能够忠诚于人民、扎根于人民、奉献与人民的人才队伍,要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作风建设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植根”的功能。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成效是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所表现出来。作风建设把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是执政目的和执政根基的完美统一。它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能够使我们党具有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因而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党的作风建设,根本对策就是始终把人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根本条件,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强肌”的功能。腐败犹如毒瘤,侵害着党的肌体的健康,吞噬着党的肌体的活力,如果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只有有效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党其他方面的建设才能减少阻力。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必须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继续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要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工作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坚持反腐倡廉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形成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合力。
制度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保障,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固本”的功能。制度建设贯穿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具有‚综合‛功能。要建设好、管理好一个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既要有艰苦的理论创造,又要有实践的反复探索和经验的逐步积累。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内容更加民主,制度要求更加科学,制度实施更加权威。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总体布局要求,建立起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三、在新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要围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总体目标,要统一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根本要求,要贯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要同时进行、重点突出、整体推进。
第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必须紧紧围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此,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朝着确保党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一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抓住了这一条,党的建设就抓住了根本,党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思想建设来说,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夯实思想基础,才能坚定政治信仰;唯有维护思想统一,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形成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组织建设来说,只有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把各级党组织搞坚强,让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涌现,才能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从作风建设来说,唯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真正牢靠。从反腐倡廉建设来说,能不能消除腐败是对执政党最严峻的考验,是关系到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从制度建设来说,要用制度来规范党内生活、权力运行、干部任用、民主监督,要把制度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必须始终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为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同先进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加以推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引导全体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从制度上落实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要求。
第三,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必须以“五个重点”为根本着力点。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求我们在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时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为切入点,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组织建设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为目标,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作风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反腐倡廉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制度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第二篇: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考
中国共产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回溯历史,中国29年改革开放成就以及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雄辩地证明党的建设成果辉煌;展望新的事业起点,中国共产党正“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总体部署和总体
布局。总体部署指“一条主线、一个目标,五个重点、五大建设,六项任务”。总体布局则专指五大建设,即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提出,也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本文试就这一理论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背景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与党的总纲领和工作总要求息息相关,它集中反映党在自身建设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成果。党的建设各个时期的工作布局都回答了各个历史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则更加完整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新的历史性课题。它的提出,使党的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更为清晰与明确。
1、世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愈益频繁的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全球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深刻变化,引起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政党和国家,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因循守旧、畏葸不前,必然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多方面的建设,提出加强自身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抉择。
2、国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国成功实现“两个转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出了富裕安康广阔的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个宏大的社会转型和国情变化推动着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视野中自觉审视自身的变革,从而不断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党情变化是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已成立86年,执政58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但审视党情,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拥有3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3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逐年增加,党员成分有所变化,新老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增添了活力和新鲜血液,也使党的教育管理和建设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执政日久,又没有在野党和反对党,极易使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产生涣散和惰性倾向,在思想上脱离人民,与群众离心离德。目前党内消极和腐败现象仍很严重,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和挑战。十七大报告将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单列出来,反映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的果断决心。
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和形成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的鲜明特点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今后五年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任务都将融入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中。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
1、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
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建设的枢纽。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着历史性的意义。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起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第一次将党的建设确定为一个伟大工程,并总结为党的思想建设、组
第三篇:讲稿“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关于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
总体布局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随着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来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回顾这一总体布局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在我们党的早期,党的建设主要是指组织建设,在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强调接收新党员、设立党的组织的问题。[1] 中共二大、三大又相继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2],此后每次代表大会都会通过类似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发展吸收优秀党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确立党组织运行的各项原则,等等。可以说,早期党的建设与党的组织往往是相通的,因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及组织运行的原则,政党才有建设的对象和运行的基础和载体。
从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来说,组织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一个政党又必须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这决定着一个政党的性质,也是不同政党的本质区别所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不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思想武装,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问题。在党的初创时期,党的主要创立者大都是一些掌握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和具有朴素无产阶级意识的工人阶级构成,无产阶级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意识的矛盾冲突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新的建党环境,即80%以上的党员来自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带入党内,使党在思想上产生混乱。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党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党的建设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将党内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首次提出了思想建党的要求。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系统论述了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政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成效是通过政党的组织和党员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革命时期,随着党的组织和党员数量不断增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对待群众、对待革命、对待同志、对待自己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一些党员开始滋生骄傲自满、官僚主义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在毛泽东提出要从思想上建党的同时,也开始强调党的作风建设。1942年2月,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进行延安整风,把作风建设提到了党的建设的高度。1945年“七大”期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了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3] 这样,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三位一体”抓党建的思想,成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搞好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整体推进“三位一体”的党建布局,终于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所面临的执政压力和考验日益加剧,如何保证党的“三位一体”建设能够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在坚持毛泽东“三位一体”抓党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制度一旦形成,便对全党及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制度还带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党的建设的内容也正式从“三位一体”走向“四位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党所面临的诱惑和各种外面压力也不断加强,消极腐败成为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把其视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单靠作风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承担起一个执政党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任务。而且就一般而言,作风建设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方式方法问题,反腐则属于敌我矛盾,是党和人民同腐败分子你死我活的斗争,两者在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科学概念,并其他四大建设相并列,形成党的建设五个方面。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延续了十七大报告对五大建设的定位。习近平在对文件作出权威性解读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中,明确地把五大建设表述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5]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党成立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基于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表述中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制度建设之前。在党的十八报告中延续了这一表述,“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5+2”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补”,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长期沿用的“思想政治建设”区分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统领和首要地位;新增“纪律建设”,体现了管党治党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的新鲜经验;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回归了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性,更加凸显了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与加强纪律建设一起,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
第四篇: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辩证思考
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辩证思考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并从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为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重要一环而颇具时代特征,这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美丽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辩证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一以贯之的接力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最后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此可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经济建设是根本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党的正确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上。综观我们党的奋斗征程,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党走过弯路、走过曲折,但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破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发展路线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户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没有改变,要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不断的发展经济,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强大,才能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厦奠定根基。
二、政治建设是保障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政治建设,让更多的人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合理地处理利益关系、调整利益格局,及时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加强政治建设,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才能有效地防止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只有加强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文化建设是灵魂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任何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这种特有的文化是引领这个民族经历风雨、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的团结全国人民及全球华人的起止,是激励各组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只有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把文化建设成为亿万人民凝聚在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工程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
四、社会建设是条件
所谓社会建设,就是指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它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其原则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期、频发期,各类社会建设的问题从不不穷,我们面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很重。因此,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为十多亿人民提供良好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建立一个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社会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现实条件。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心态,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生态领域的综合体现。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维护,往往忽视了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从而造成了发展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与之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给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带来阻碍和困难。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更加突出生态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更加强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唯此才能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包容性的发展,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人的政治权利无法保障,人的精神容易空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容易紧张,更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最终经济的发展会不可持续。反之,单纯追求其他任何一个方面,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支撑,最终也不可能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唯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既考虑到经济基础,又考虑到上层建筑;即考虑到生产力,又考虑到生产关系;既考虑到社会环境,又考虑到自然环境;既考虑到物质文明,又考虑到精神文明;既考虑的人的生产生活需要,要考虑到人的生存环境需要,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必须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第五篇: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学习十八大报告 贯彻十八大精神)
2012年11月27日 03:41 来源:人民日报
更多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分享到:
原标题: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学习十八大报告 贯彻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国已经形成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表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总体布局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使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重大意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民主法制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等,五者相辅相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时代召唤、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眼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深刻把握总体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作为这一整体有机组成部分的五大建设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应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联系,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在经济建设方面,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最核心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不放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政治建设方面,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建设方面,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建设方面,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成果,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三个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