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4 08: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第一篇: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问题日益突出。对此,中央和地方各级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2003年,省、市相继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决定。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又专题研究了台州生态市建设,首次提出生态优市,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如何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当前各县(市、区)需要认真研究并抓好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仙居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以贯彻市委三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为契机,着力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县建设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两个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仙居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区,生态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县建设的良好工作态势和整体工作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以构建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型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要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生态型经济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努力构建“企业生产清洁化、园区产业生态化、区域经济循环化”的生态型经济体系。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仙居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以杨梅、笋竹、茶叶等为主的林特产业链、以优质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以高山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以仙

居鸡为主的畜牧产业链、以永安溪鱼为主的淡水渔业产业链等五大产业链,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有效扩大和提高优势农产品的产能,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各种模式的示范园区。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推进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导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快形成“一城四园”的工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污染小、能耗小、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坚决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形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环保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三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要以建设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以神仙居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建设,结合仙居杨梅发展优势,大力开发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农家乐”等生态旅游,并以此促进和带动服务、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抓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污染问题是生态县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一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要加强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促进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保护,严格采砂管理,抓好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产业开发、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小流域治理、河道疏浚清理等手段,提高河道水体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二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区域环境质量。要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察、督查和巡查,努力遏制环境污染。坚持整治和控制相结合、整治和关停严重污染企业相结合、整治和提升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污染防治工作措施,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抓好医药化工、工艺品、固废拆解、进口洋垃圾焚烧冶炼、“三废银”回收冶炼、非法炼油等行业的整治,突出抓好市级重点监管区——仙居城南化工区的污染整治工作,确保在今年10月底前通过市级“摘帽”验收。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机关单位等公共领域、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工作,落实全县COD和SO2减排总量削减计划,重点抓好医化企业的减排工作,加快热电厂等企业的燃煤脱硫除尘装置改造,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重视跨区域环保协作,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防止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三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以村庄整理、旧村改造、下山脱贫、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河道水环境整治,开展水土流失和青山白化治理,强化矿山生态恢复,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优化养殖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大畜禽污染整治力度,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四、以加快环境设施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前提条件。要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入运行,加大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建立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模式,重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动工建设垃圾处理工程。按照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的要求,确保在今后五年内40%以上的行政村运用各种适宜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重视城区供水管道改造及部分城区、城郊和集镇的自来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废水在线监控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环保治理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力。

五、以生态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灵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能促进人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资源节约型消费观,培育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一要树立和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节约资源的道德风尚。大力开展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确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简朴和谐的生态文化。二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不断扩展生态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的整治、保护与恢复工作,以生态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地方的文化节日和传统节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节日。三要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营造环境友好型文化氛围。绿色创建活动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系列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不断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形成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营造人人崇尚的文化氛围。

六、以建立健全机制为保障,着力推动生态县建设扎实开展

生态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有关保障机制,保证生态县建设顺利进行。一要建立生态县建设的工作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领导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经济社会环境决策机制。改进和完善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生态县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地区各部门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完善生态县建设考核制度,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级干部的实际行动中。二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把生态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逐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设立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等运作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县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转移支付、产业合理转移等途径,对上游区域给予补偿,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要建立生态县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科技政策,加快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环保科技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立足自身,借用外脑,加强生态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为生态县建设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支撑。四要建立健全生态县建设的督查机制。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对生态县建设工作进行督查,使各项工作真正抓出成效。各级政府每年应向同级人大报告生态县建设进展情况,接受监督检查,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生态县建设的顺利推进。

第二篇: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9:11: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83%,林木绿化率达到%。

(一)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2008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公里,植树 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2000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四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考核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2009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木兰交界处至**道两旁进行绿化工程建设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林业产业开发相对滞后。产品加工开发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

借鉴“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经济林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富民强县。特别要重视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坚持以优良品种带动优质发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发展。同时,重视加工产品的品牌意识,严把原料和加工质量关,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发展效益。

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建议加强县、乡林业站和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经

第三篇: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科学运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倡导弘扬生态文明,保护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也是农业的潜力所在、魅力所显,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长远之策。

一、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1、生态恶化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成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一是农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资源禀赋方面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沙漠化、荒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和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利用草场90%以上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二是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近2亿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施用量为美国的2.5倍。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但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直接危害农产品生态安全,还深度破坏农业的伴随型生态系统。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加之以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农村工业化,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十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更为直接。三是农民居住环境治理滞后。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公共环卫设施的严重不足、村镇管理缺位等原因,农民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态威胁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加凸显出生态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2、生态良好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突出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是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从这个内涵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优化经济 1

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增加农民的有效收入,保障生活宽裕;有利于丰富精神文明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状,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村容整洁;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也集中了一个地方所有村民的共同愿望,这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把生态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搞好建设。在制定产业规划、确定建设项目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当前与未来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3、生态保护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命题。按照生态学理论,社会的转型首先是从产业的生态转型开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一旦破坏,今后治理成本更高、代价更大、恢复更难。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适时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在农村。以城乡为界,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等资源的最大腹地,农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线长面广。从这一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依托,体现出保护大生态的宏观战略思维。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注重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生态的理念,立足于全部国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等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建设绿色而美丽的新农村;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举措,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态革命。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上看,它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培育农村生态产业、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以此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1、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依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从长沙来看,一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围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重点建设了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等生态农业走廊,深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四大生态农业产业走廊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发展水平较

高、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区域。二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坚持服务城市、提升价值、拓展功能、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建设。全市现有“农家乐”1200余家,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20万人次,经营收入总额约1500万元。三是发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注重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合理地使用地、肥、水、药、种、能等投入,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安全,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着力抓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储运、加工、包装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2、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生态资源的显著增值,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是要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退耕退牧还林还湖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环城林业生态圈等重点工程建设,正确处理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防止新一轮森林破坏,控制大树、古树移栽进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填塘、不砍树、不推山,吸取“大跃进”的教训。二是要珍惜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大力发展农村小康水利,充分发挥其灌溉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防止水土资源流失。三是要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源村”、“卫生村”、“生态村”。长沙的实践证明,农村沼气建设前景广阔。我们把沼气建设与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促进了畜牧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小康水利、道路、电力工程建设,形成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环保设施统建共享、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格局。二是要因地制宜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使村庄、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

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分类指导开展村镇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创新载体和模式,推动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从今年开始,长沙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重点,示范村逐步实施“三整三改一分离”(“三整”即整修乡村道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三改”即改水、改厕、改电,“一分离”即人畜分离),整治村逐步实施“四清四改”(即:清路障、清淤泥、清污水、清垃圾,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这样整村推进,取得村庄环境整治的生态集合效应。

三、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农村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我们要切实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以规划为先导,以机制为纽带,以投入为保障,把新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1、编制新农村生态建设规划。既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格局,又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使生态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划的编制要分别提出长期、中期、短期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并根据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状况分别采取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策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如我市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村镇规划专项费用1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完成建制镇控制性详规,村庄规划面达50%。并组织18家规划设计单位,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大学的700多名学生,分成100个小分队,深入全市200个村庄开展新农村规划的前期调研,确保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同时,我市还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真正做到以规划指导建设、引领发展。

2、完善新农村生态建设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坚持定期研究和部署新农村生态建设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各种不同利益关系衔接好、平衡好,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调动方方面面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参与、自觉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执法监督机制。推进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节地、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快《循环经济促

进法》的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生态恢复与修复责任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保证现有生态保护法规和条例的有效贯彻实施。三是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环保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状态及时做出评估和预警,为新农村生态建设提供迅速翔实的科学依据。四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宣传等方式,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生态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撑。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农村生态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引入“绿色GDP”指标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修订县市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落实,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3、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投入。一是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支出比例,并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新农村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资源节约管理和农村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积极探索农村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办法,加大对生态良好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真实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态食品提供价格杠杆,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态建设,走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重视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开发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新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推广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和新型农药,用先进实用技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撑。

第四篇: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心得体会思考感悟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心得体会思考感悟

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总体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持续深入反“四风”、坚定不移反腐败,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坍塌、党性观念缺失、政治觉悟偏低、作风不纯、作为不正,不收敛、不收手,甚至顶风违纪、顶风作案,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败坏了党风政风,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从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查处的案件和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背后折射的是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实质上是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漠视,是对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的背弃,对干部监督管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和有效震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综合施策,持续用力,保持高压态势,发扬斗争精神,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把理想信念“总开关”拧得更紧。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胜利之“钥”、党员干部立身之“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要巩固拓展党内历次集中教育特别是“X、X”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进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把选人用人的“方向盘”握得更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更关乎人心向背。总体来说,党内选人用人的风气是正的,党员干部的心气是顺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地方、少数部门,选人用人的“方向盘”握得不够稳、“风向标”立得不够正,让一些党性不强、素质不高甚至劣迹斑斑的人“混进”了领导干部的序列,严重败坏了选人用人环境,滋生了腐败现象、助长了腐败分子,也挫伤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腐败案例易发频发、不正之风甚嚣尘上,深刻警醒我们,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要坚持“四凡四必”,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将“问题干部”挡在门外;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加大群众评议的权重,让群众说得上话、说话管用。

把权力制约的“铁笼子”扎得更牢。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一些干部特别是位高权重的干部,之所以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说到底,还是对他们手中的权力监督不力、不到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等情况。各级各地党组织及其纪检监察组织必须坚持惩治和预防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抓紧构建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形成体系完备、规范管用、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以完善的制度监督制约党员领导干部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要强化制度教育、严格制度执行、强化监督制约,让党员领导特别是领导干部习惯于在严格监督和制度制约中工作学习生活。要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制度执行中搞变通、打折扣和走样变形的问题要从严执纪,严肃问责,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把惩治腐败的“高压线”绷得更严。总书记深刻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任何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特别是一把手腐败,对事业发展的破坏性更强,对干部队伍建设“杀伤力”更大。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注重用好反面典型这面“镜子”,从每次通报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中得到警醒,以此为鉴、深刻反思,主动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从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高度,全面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置问题线索,形成对腐败和意欲腐败者的强大威慑。

要加大监督巡查、巡视巡察频度,做到全覆盖、零盲区,突出政治性、纪律性,强化对巡视整改的督查督办,并加大问题线索的交办督办,不让每一个有问题线索的干部“带病逍遥”,也不冤枉每一个清白无辜的干部,维护好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第五篇: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思考建议3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思考建议3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要任务。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

当前政治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突出问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而言:有的单位重业务、轻党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单位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严;有的支部班子不健全,换届不及时,不按程序发展党员等。

二是对一把手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违法违纪、作风松弛,下属也会竞相效仿。一把手如何选人用人,会对其他干部形成很大激励效果。“带病提拔”、跑官要官等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对政治生态有很强杀伤力。一把手是一个地区、单位、部门的形象窗口,群众看一个地方的生态首先看一把手的作风与精神面貌。

三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总书记指出“七个有之”的问题,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政治生态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具体而言,有的单位党组织政治站位不高,工作谋划不足,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重点工程、中心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进展缓慢;有的单位党组织工作思路不宽,缺乏顶层设计。

政治生态建设须把握的特征。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在一定政治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体现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和作风及其在特定的制度文化下形成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构成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环境。

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政治性是政治生态的本质属性;从工作内容看,净化政治生态体现较强的系统性,包含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健全党内制度、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等有机组成部分;政治生态具有脆弱性,重构、涵养政治生态的任务繁重艰巨。“关键少数”的主导性。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关键少数”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治生态建设应考量的因素。一是政治思想文化。主要有:理论学习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讲党课、调查研究等方面,判断是否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落实两个维护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的干部是否能够做到时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决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情况,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思想文化宣传情况,提升党风、政风和社风,可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引导社会舆论、提升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准,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

二是政治组织行为。主要有:干事创业情况,干事创业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要求,也是政治组织行为的重要内容。干事创业积极性越高,绩效越好,政治生态就越好;要考察一个单位或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情况,就要看正风反腐效果。

三是政治制度规范。主要有: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依法行政、贯彻民主集中制等方面情况,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情况,考察一个单位或地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及监督渠道是否畅通等方面情况,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下载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生态建设之路径思考

    政治生态建设之路径思考 ——以安徽省为例 胡效英* 内容提要:政治生态反映一个地方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环境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是经济持续发展、......

    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精选5篇)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实施。这四项生态工程《规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发言(终)综述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查报告(写写帮整理)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

    生态建设

    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

    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校本管理特色发展 —— 创建“海洲湾渔文化”特色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董淑松“千校一面、万人同语”——有教育专家曾如此表述如今许多学校......

    生态建设情况

    五一员 二责 三护 四主中大连池市四项措施抓好生态市建设 是加强社会各界对生态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人的业务水平。 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好生态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建设(★)

    三峡人家风景区的创新型发展之路(上) 2010-6-9 创新投资开发模式 湖北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创造性地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