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8:4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

第一篇: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发布实施。这四项生态工程《规划》的实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行动,对推进我国防护林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长江是贯穿祖国东西的“黄金水道”。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太行山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地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维护生态安全十分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切实加强了重点敏感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工程内容以营造林措施为基础,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涝、干热风等灾害抵御能力建设,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工程建设还强调保障民生,通过国家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注重获取综合效益。可以说,四项工程的有效实施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有效扭转工程区生态恶化趋势,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0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国家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2006年,全国平原绿化二期工程接着启动。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共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1.4万公顷。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幅明显,长防、珠防、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防灾御灾能力显著增强,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

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的“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部分地区重现了“绿满平原大地,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粮食稳产高产”的生态和美景象。

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不小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还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在继续,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要求,难以保证国家到202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的目标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导致前期工程建设成果难以巩固,并且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这已经不仅仅是敏感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大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继续实施四个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根据四项《规划》要求,下一阶段我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以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为目标,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造低产低效防护林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工程管理,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建设标准,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区,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四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是: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

(2011-2020年)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规划总投资2128.7亿元。规划人工造林1030.6万公顷,封山育林1123.4万公顷,飞播造林13.2万公顷,低效林改造1069.9万公顷,修复防护林带128.1万公顷,农林间作85.9万公顷。规划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2011年-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年-2020年为第二阶段。到2020年,通过大力推进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工程区的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四项《规划》还明确了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空间分布特征,兼顾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同时尽可能与二期规划保持连续性,四项《规划》把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以工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根据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的林业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布局和建设重点,坚持以改善生态和保障民生为目标,统筹推进四项《规划》的实施,认真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切实做到六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五到省”,由省级人民政府对工程实施负全责,省级以下层层落实责任制,并把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工程管理。积极推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账制等现代工程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工程资金,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效益监测。推动建立统一的工程综合效益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力求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成效。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同时做好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六是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四项工程是国家直接投资、地方组织配套的林业重点工程,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漠化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相比,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规模虽然略小,但工程设计以直接提升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山区平原地区生态恢复和防护能力为目的。每一项工程治理的目标要更明确,措施的针对性要更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要更高,延伸面要更全,系统化、专业化程度要更深,力争实现防护林体系更趋健全、结构日益完善、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目标任务。工程治理要以“大、中、小”搭配、“点、线、面”结合的思路,既要实施大、中型工程,又要重视小、微型工程,抓大而不放小,共同形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植被体系。在抓好“长、珠、太、平”这些大、中型生态工程实施的同时,国家林业局还将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各地以突出生态问题治理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小型地方生态工程,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体系,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工程治理全覆盖,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林业工程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以下简称:长防林工程)建设管理。

第三条

长防林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实行国家林业局、省或计划单列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三级管理,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参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四条

长防林工程建设实行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实施方案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检查验收、按效益考核。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参与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编制,制定建设计划草案,审查、审批省级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培训、项目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六条

省级政府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辖区内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建设建议计划,组织工程实施、指导、检查、监督、宣传、技术培训和进度信息反馈等工作。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工程计划的执行;组织工程作业设计、种苗供应、施工、检查验收、科技推广和人员培训;对承担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任务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监督和过程管理;管理上级配套资金,落实县级配套资金,负责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

第三章 规划、计划管理

第八条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国家发改委《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规划〔2007〕794号)要求,国家林业局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审批后,下发工程有关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实施。

第九条

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根据长防林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工程建设规划,经省、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省发改委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家林业局计划管理部门和长防办备案。

第十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县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或发改委批准后实施,报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依据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规划和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下工程建设计划编制要求,组织编制本辖区内下一工程建设建议计划,并于每年10月底前上报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和长防办。国家林业局长防办研究提出下一工程建设建议计划,经国家林业局审定、国家发改委审批后,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下达到各省和计划单列市。

第十二条

根据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编制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建设计划,报省或计划单列市发改委审批后执行,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一)工程区基本情况。项目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现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三)建设内容;(四)资金筹措和使用;

(五)预期效益: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保证措施: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主要技术措施和配套政策等;(七)必要的图表:工程建设项目布局示意图、各地区建设任务分解表和投资计划表等。

第十三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县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省级下达的建设计划,分解落实建设任务,确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作业设计,组织工程建设。作业设计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建设计划一经下达,必须遵照执行。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施工的,需要调整计划的,须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调整后的省级或计划单列市工程建设计划应及时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备案。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长防林工程建设采取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地方配套投资建设。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按国家计划确定的比例确定,地方各级资金配套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自定。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长防林工程建设和管理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工程建设需求。

第十七条

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颁发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7〕525号)等各项规定,严格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统筹安排,专户存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逐步推行报帐制。

第十八条

工程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前期工作、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低效林改造、科技支撑、检查验收、效益监测等方面。按地方配套投资额的10%一次性提取前期工作费、检查验收、科技支撑费,由本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资金的拨付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国家林业局组织不定期抽查。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资金使用范围,做好预、决算工作,按规定逐级上报资金使用情况,接受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五章 工程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林业局、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托现有的林业科研、设计、教学、科技推广单位,建立工程建设专家咨询组,为工程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工作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0-2008)、《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3-2008)、《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6-2008)、《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等技术标准开展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

逐步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对于建设项目已确定,建设计划、方案已批准,资金来源已落实,林地权属清晰,管护责任明确,达到招标所需的其它条件的项目,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开展投招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标: 1、单项工程项目合同概算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2、苗木、仪器、设备采购单项合同概算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

3、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概算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

第二十五条

具备招投标条件的工程项目,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的招投标工作,通过招投标确定工程施工单位。不具备招投标条件的项目,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择优选择施工单位。

第二十六条

鼓励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工程建设责任单位要依据国家林业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实施办法(试行)》,组建林业工程监理公司,开展工程监理。

第二十七条

监理公司对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进行监理,分阶段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监理报告。

第二十八条

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作业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规程、《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等规定和标准进行,由具有丁级和丁级以上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

作业设计文件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由建设单位委托原设计单位提出变更设计,报原批准部门重新审批、备案。

第三十一条

工程建设实行林木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和标签制度。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严格依法管理;种子、种苗供应实行合同订购、质量检验和检疫制度。

第三十二条

工程造林使用种子,要根据工程设计所要求的等级使用种子,优先使用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林木良种或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种子。

第三十三条

实行国家、省、县三级培训制度。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对省级工程建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市、县级主管工程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管理人员、技术员、农民进行培训。

第六章 信息和档案管理

第三十四条

国家林业局统一规划建设长防林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国家、省、县三级管理系统,对工程实施动态信息管理、监测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

长防林工程建设实行信息月报制度、总结报告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要求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分析、汇总,并逐级报告工程进度信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每月27日前要将本月各工程进度信息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各省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工程建设总结报告要求,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本工程建设情况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工程建设总结报告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资金筹措和使用情况、工程建设采取的措施、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下工作设想及有关建议。

第三十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建立长防林工程建设的效益监测体系,设立长期监测站对工程效益进行监测,以科学评价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三十七条

效益监测内容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各省和计划单列市可参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等技术规定,自行制定监测与评价操作办法。

第三十八条

各省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每年监测数据汇总,编写效益监测报告并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第三十九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和其他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产技术档案、森林资源档案、财务管理档案等。

第七章 检查验收

第四十条

工程检查按工程进度实行检查验收和竣工验收。按组织方式实行县级全面自查、省级复查、国家核查的三级检查制度。

第四十一条

检查验收主要依据: 1、工程实施计划; 2、作业设计;

3、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规程; 4、《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5、《林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技术规程》;

6、其他有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

检查验收的内容为建设计划涉及的生产任务。包括人工(更新)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成林抚育、种苗生产等方面。

第四十三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在当年完成自查工作,于年底前将自查报告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翌年3月底前完成对工程县的抽查,并将检查报告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第四十四条

国家林业局制定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计划,对各省和计划单列市上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作为调整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下建设计划的主要依据。

第四十五条

竣工验收在工程规划建设期最后一年进行。具备下列所有条件的县可向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并在收到申请验收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

1、完成全部营造林任务;

2、达到作业设计成效验收年限及合格标准;

3、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已进行初步验收,并形成竣工验收总结报告、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4、所有技术文件材料分类立卷,会计档案、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齐全、完整。

第四十六条

工程竣工验收的内容:

1、工程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包括按国家下达的计划完成种苗生产、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任务进展情况,低效林改造及附属工程等施工进度、工程建设标准与质量;营造林项目重点涉及当年苗木与造林合格率与造林3年保存率,以及种苗、整地、栽植、幼林抚育、树种混交以及林地管理等是否达到作业设计要求的标准。

2、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情况、地方配套资金及自筹资金到位情况,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

3、工程施工设计文件、项目档案资料完整、齐全、规范情况。包括:项目审批文件和投资计划文件,设计及设计变更,施工、招投标、监理文件,合同管理文件,会计档案(含账簿、凭证、报表等),财产物资清单,工程总结文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证书,工程竣工图等。

第四十七条

全省和计划单列市各工程竣工验收,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甲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承担,并在工程建设规划期结束后的6个月内完成,竣工验收报告上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

第四十八条

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抵抗因素外,在工程竣工验收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建设项目可定为不合格,由验收单位提出限期改正措施,进行整改,达到要求后再申请验收。

1、使用不合格种子育苗与不合格苗木栽植的; 2、未按批复的作业设计施工的; 3、未完成营造林任务的;

4、擅自改变工程建设内容施工的;

5、建设质量未达到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定、规程的。

第八章 奖惩

第四十九条

国家林业局对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营造林综合核查中工程建设成绩突出的省和计划单列市进行通报表扬。

第五十条

国家林业局对工程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未按期完成任务、工程质量差、信息上报不及时、总结不认真的省和计划单列市进行通报批评。

第五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造成造林质量事故的,要依照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资金管理规定,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造成损失、浪费的,按照《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各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林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国家林业局长防办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长防办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长江流域防护林和平原绿化二期及“十一五”建设总结编写提纲

附件3:

长江流域防护林和平原绿化二期及 “十一五”建设总结编写提纲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1、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工程区概况、工程实施范围、工程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情况。

2、资金投入与管理情况。对二期及“十一五”期间工程实施以来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林业基本建设资金等中央投资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单位自筹等资金实际到位和使用情况,社会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情况进行总结。

3、工程建设内容完成情况。根据规划内容,对二期及“十一五”期间工程实施以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低效林改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建设进度、质量、完成量进行深入分析。

4、工程管理和效益监测情况。包括管理制度、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工程监理、招投标、人员培训、检查验收、科技推广、宣传、效益监测等情况。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围绕各二期工程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

—12— 效益等方面总结二期及“十一五”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工程区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林种树种结构变化等方面;森林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涵养水源、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发挥的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净增长量折合的经济价值,用材林、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情况。

3、社会效益。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态保护和参与意识、增加农民就业、林区社会稳定、林业科普、工程建设社会影响等情况。

(三)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四)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五)三期及“十二五”工程建设设想和建议

针对国家和省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期及“十二五”工程建设思路、目标、内容、布局、重点、保障措施及具体意见和建议。

—13—

第四篇: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9:11: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83%,林木绿化率达到%。

(一)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2008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公里,植树 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2000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四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考核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2009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木兰交界处至**道两旁进行绿化工程建设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林业产业开发相对滞后。产品加工开发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

借鉴“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经济林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富民强县。特别要重视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坚持以优良品种带动优质发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发展。同时,重视加工产品的品牌意识,严把原料和加工质量关,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发展效益。

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建议加强县、乡林业站和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经

第五篇: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科学运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倡导弘扬生态文明,保护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也是农业的潜力所在、魅力所显,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长远之策。

一、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1、生态恶化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成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一是农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资源禀赋方面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沙漠化、荒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和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利用草场90%以上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二是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近2亿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施用量为美国的2.5倍。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但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直接危害农产品生态安全,还深度破坏农业的伴随型生态系统。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加之以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农村工业化,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十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更为直接。三是农民居住环境治理滞后。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公共环卫设施的严重不足、村镇管理缺位等原因,农民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态威胁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加凸显出生态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2、生态良好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突出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是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从这个内涵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优化经济 1

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增加农民的有效收入,保障生活宽裕;有利于丰富精神文明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状,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村容整洁;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也集中了一个地方所有村民的共同愿望,这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把生态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搞好建设。在制定产业规划、确定建设项目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当前与未来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3、生态保护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命题。按照生态学理论,社会的转型首先是从产业的生态转型开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一旦破坏,今后治理成本更高、代价更大、恢复更难。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适时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在农村。以城乡为界,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等资源的最大腹地,农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线长面广。从这一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依托,体现出保护大生态的宏观战略思维。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注重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生态的理念,立足于全部国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等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建设绿色而美丽的新农村;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举措,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态革命。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上看,它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培育农村生态产业、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以此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1、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依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从长沙来看,一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围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重点建设了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等生态农业走廊,深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四大生态农业产业走廊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发展水平较

高、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区域。二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坚持服务城市、提升价值、拓展功能、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建设。全市现有“农家乐”1200余家,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20万人次,经营收入总额约1500万元。三是发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注重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合理地使用地、肥、水、药、种、能等投入,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安全,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着力抓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储运、加工、包装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2、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生态资源的显著增值,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是要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退耕退牧还林还湖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环城林业生态圈等重点工程建设,正确处理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防止新一轮森林破坏,控制大树、古树移栽进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填塘、不砍树、不推山,吸取“大跃进”的教训。二是要珍惜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大力发展农村小康水利,充分发挥其灌溉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防止水土资源流失。三是要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源村”、“卫生村”、“生态村”。长沙的实践证明,农村沼气建设前景广阔。我们把沼气建设与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促进了畜牧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小康水利、道路、电力工程建设,形成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环保设施统建共享、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格局。二是要因地制宜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使村庄、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

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分类指导开展村镇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创新载体和模式,推动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从今年开始,长沙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重点,示范村逐步实施“三整三改一分离”(“三整”即整修乡村道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三改”即改水、改厕、改电,“一分离”即人畜分离),整治村逐步实施“四清四改”(即:清路障、清淤泥、清污水、清垃圾,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这样整村推进,取得村庄环境整治的生态集合效应。

三、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农村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我们要切实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以规划为先导,以机制为纽带,以投入为保障,把新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1、编制新农村生态建设规划。既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格局,又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使生态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划的编制要分别提出长期、中期、短期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并根据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状况分别采取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策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如我市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村镇规划专项费用1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完成建制镇控制性详规,村庄规划面达50%。并组织18家规划设计单位,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大学的700多名学生,分成100个小分队,深入全市200个村庄开展新农村规划的前期调研,确保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同时,我市还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真正做到以规划指导建设、引领发展。

2、完善新农村生态建设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坚持定期研究和部署新农村生态建设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各种不同利益关系衔接好、平衡好,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调动方方面面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参与、自觉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执法监督机制。推进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节地、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快《循环经济促

进法》的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生态恢复与修复责任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保证现有生态保护法规和条例的有效贯彻实施。三是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环保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状态及时做出评估和预警,为新农村生态建设提供迅速翔实的科学依据。四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宣传等方式,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生态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撑。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农村生态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引入“绿色GDP”指标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修订县市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落实,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3、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投入。一是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支出比例,并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新农村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资源节约管理和农村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积极探索农村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办法,加大对生态良好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真实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态食品提供价格杠杆,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态建设,走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重视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开发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新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推广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和新型农药,用先进实用技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撑。

下载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推进长江流域等防护林生态建设(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发言(终)综述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查报告(写写帮整理)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5则范文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摘要:面对我国当前生态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向......

    2020年体育局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报告(合集五篇)

    2020年体育局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报告按照市委工作部署和要求,现将**年度市体育局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新......

    省人大常委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2010年7月16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为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蓬莱市推进“五大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新农村

    蓬莱市推进“五大生态建设”工程 着力打造生态新农村 推进生态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蓬莱市以“五大生态工程”为抓手,全面推......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全面禁牧政策5篇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全面禁牧政策实施全面禁牧,是国家、自治区的统一要求,自全面禁牧 封育以来, XX草原生态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近几年,实行禁牧封育,全区绝大部分地区披上......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转发国家版权局等部委关于印发《关于推进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厅发〔2006〕45号 【发布日期】2006-06-06 【生效日期】2006-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