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 狠抓推进奋力开创XX林业生态建设新局面
创新机制
狠抓推进
奋力开创XX林业生态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我们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把林业作为富民兴县的一大新兴产业,突出机制创新,狠抓组织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得全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我们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强力度推进,迅速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全县完成造林面积XX亩,占任务的XX%;建设生态小康村XX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XX万亩,累计植树XX万株,为圆满完成林业生态县创建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两项重点,搞好三个结合,强化四项举措”。
一、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狠抓林权制度改革。要确保林木栽得上,种得活,保得住,关键是产权,重点在机制,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下功夫最大的环节。2000年以来,我们就开始探索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推行林木产权私有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植树造林机制,逐步改变了“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被动局面。在去冬今春的植树造林工作中,我们更是把明晰产权放在第一位置,明确提出“机制到位一棵,栽植一棵;机制不到位,宁肯不栽树”,纵深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对境内宜林地段、“四荒”和集体林地,我们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方法,将造林主体全部落实到人,并以合同形式明确权利和义务。今年,我们在林业生产上不仅没有过多投入,而且还通过拍卖产权,盘活资金XX多万元,返用于植树造林。对农户房前屋后、村旁路旁等分散植树地段,坚持“谁地谁栽、谁栽谁有”的原则,由林业部门确权到户。林木栽植之后,我们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组织验收,对按要求栽植到位的,由林业部门当场发证,司法人员现场公证,确保产权一次到位。去年以来,全县林木产权明晰率和义务植树建卡率均达到了100%。由于产权明晰,机制到位,实现了“连利、连心、连责”,不仅充分激发了群众造林致富的
积极性,而且有效提高了树木成活率。如文峰乡薛村的农田林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树木难栽难管,长期未能建设到位,去年通过公开竞拍,村民苗权投资46万元,承包了该村3000余亩农田林网,在对路、沟、渠、桥综合治理后,植树3万多株,高标准完成了农田林网建设。
二、突出两项重点。一是突出培育大户,规模化发展。在搞好全民发动、全民造林的同时,我们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大户,推动林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保障林业用地,我们积极探索置换土地、反租倒包、租赁等办法,加速土地合理流转,最大限度地向林业大户集中。对规划造林区内的土地,由村里以适当的价格统一租赁,然后由大户承包;对规划区内要求种地的农户,由村组协调,从机动地中进行土地置换,然后将置换的土地公开发包,重点向植树大户倾斜;对农田林网和廊道绿化,坚持先规划、后植树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整修后,公开竞标拍卖。通过流转土地,全县培育造林大户356户,其中5千株以上大户143户,万株以上大户27户。全省平原绿化模范张振乾,从2001年开始,先后投资1250万元,治理干江河流域荒滩、荒坡1000多亩,开挖坑塘130亩,整修道路25公里,植树24万株,建成了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林,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园区。二是突出廊道绿化,高标准推进。我们围绕林业生态县创建要求,结合全县实际,科学制定了《XX县创建林业生态县发展规划》,确立了廊道绿化、农田林网、围村林、围城林及生态小康村等五大建设工程。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就组织人员实地勘察,对各类造林地块进行详细规划,做到定位、定量、定株。特别是将廊道绿化作为重中之重,对漯平高速,两侧各规划30米;对许泌路、滞洪区撤退路和环乡路,两侧各规划20米,引导群众集中连片开发;对XX路、XX、XX等,重点补充空档,完善提高,着力打造绿树成荫的生态长廊。实施中,严格技术标准,坚持大坑、大水、大苗、大肥、深栽的“四大一深”标准,要求所购树苗高度必须达到3.5米以上,地径达到2.5厘米以上,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严把造林质量关,有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三、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省、市启动实
施村(镇)绿化工程为契机,引导乡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围村林,建设生态小康村。各乡村通过整修、拍卖宜林地段,不仅促进了林业生产,而且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去年以来,全县7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村,共拍卖、发包宜林路渠246公里、林地6025亩,筹集建设资金2450万元,种植林木36万株。二是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把林业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行林、种、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树木小、光照足的林木成长前期,重点推行林草牧、林菜、果菜、园林花卉等多种模式,带动发展蔬菜、小杂果等高效经济作物6万多亩;在树冠较大的林木成长中后期,重点引导群众走以林养草、以草养牧、以牧促林的发展路子。去年以来,全县发展林间养殖大户60多户,面积达5000多亩,年饲养禽类300万只以上,增加农民纯收入2500多万元,形成了林业带起多业兴、多业兴起促林业的良好态势。如北舞渡镇张红方,发展林地养殖45亩,去年出栏鸡禽7万只,净利润达到15万元。三是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一方面,依托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优势,积极筛选项目,大力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成功引进了日元贷款造林、长淮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总额达1100多万元,促进了林业生产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召开招商会等形式,积极推介XX发展林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吸引县外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来舞投资林业生产。近年来,全县共招引万春园林等外地企业和植树大户46个,投资总额达6000多万元,发展花卉园林基地3000多亩,为全县林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强化四项举措。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高规格的林业生态县创建工作指挥部。多次召开县四大班子联席会、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责任制,严格植树造林工作目标管理,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压死任务,限定时间,强力组织推进。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县财政列支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林业技术研究、推广及生产。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工程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重点向林业生态创建先进乡镇和造林大户倾斜。协调金融部门,加大造林贷款的投放力度,充分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强化督导监控。将督导检查贯穿于工作始终,采取全面督导与重点督导相结合、全程督导与阶段讲评相结合的形式,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保证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特别是近段以来,我们对各乡镇的植树造林工作,实行两天一督查、一汇总、一通报。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县四大班子领导就深入各乡镇,实地查看植树造林情况,全面加大了推进力度。四是强化奖惩激励。对植树造林成效突出的,物质上给奖励,政治上给荣誉;对完不成任务的,严格追究责任。去冬今春以来,先后召开两次阶段讲评会,拿出16万元,对成效突出的乡镇进行奖励;对工作滞后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确保了植树造林工作扎实推进。
实践证明,创建林业生态县,是培育富民产业、加快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战略举措,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继续突出机制创新,狠抓林木管护,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造林成果,全面加快林业生态县创建步伐,为漯河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奋力开创人大新局面经验交流材料
奋力开创人大新局面经验交流材料
今年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XX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围绕大局、依法履职,参与中心、有所作为”的总体思路,以服务经济社会、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和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坚持不懈抓落实、上水平、求突破,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发挥职能优势,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常委会坚持把服务和推动发展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把全年工作的目标和重点聚焦在全县发展大局之中,放大职能优势,全力支持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为主线,推动全县经济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依法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县委、县政府融入黄蓝国家战略、拓展发展空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常委会高度关注前期起步建设情况,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现场进行了视察,围绕区内土地权属理顺、基础设施配套、空间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在此基础上,专题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制定情况的汇报,依法作出了批准实施的决定,从法律层面为加快新区开发建设献策出力。目前,滨海新区已布局项目21个,重点道路设施相继动工建设,初步形成了快速开发、大干快上的热潮。二是致力于创优发展环境。环境质量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集中部署开展以整治城乡环境、治理水气污染、突破“三网”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大专项活动”,着力创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常委会对此持续关注,在去年开展专项视察的基础上,今年又把水气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审议重点,专题审议了县政府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转交县政府。围绕落实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县政府组织立项督查,坚持“软环境”优化和“硬环境”提升相结合,一手抓重点环保工程治理,一手抓城乡环境巩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生态质量和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三是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常委会坚持抓大事、解难题,直面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问题,深入研究,出谋划策,千方百计督促化解。近年来,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始终保持高幅增长,但受制产业现状导致税收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围绕解决这一问题,常委会专题就全县税收结构情况开展了调研,运用大量数据深入分析探讨,找准问题“症结”根源,组织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转交县委、县政府参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要求各责任部门认真采纳常委会的建议,下大气力逐步予以解决。去年下半年以来,银根持续紧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常委会结合审议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县政府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形势,高度重视民间借贷问题,最大限度地畅通融资、用地等“瓶颈”制约。县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全面打好企业发展保卫战,全县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的运行态势。
二、以关注民生、增进和谐为重点,着力提升监督水平常委会注重把民生民计问题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把促进“和谐”建设作为监督重点,坚持多种监督手段并举,不遗余力地推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一是突出对惠民实事办理情况的监督。坚持创新评议手段,拓展评议领域,把今年县政府承诺为民办的10件惠民实事作为评议的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中,在面向240名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同时,由常委会分管主任带领相关委室组成3个调查组,深入基层和乡村进一步征求对惠民实事办理情况的意见,并对征求到的意见作了“原汁原味”的梳理汇总,为下一步反馈整改提供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参评代表公开测评,当场公布评议结果,真正把“评判权”交给基层和代表。集中测评结束后,分层次搞好反馈,加强督促整改,务求各项惠民实事尽快落到实处,惠及广大民众。二是突出对改善民生方面的监督。常委会坚持不懈地倾力基层、关注民生,全力监督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实现新的提高。针对去年以来通胀压力加大、物价上涨过快的实际,在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常委会议上,专题听取审议了全县物价工作情况汇报,围绕“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加强监管重点”等方面向县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真正在保障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维护群众消费权益方面发挥作用、献计出力。食品安全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于6月份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活动中,采用明察暗访的方式,突击检查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企业、超市摊点等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现场就有关问题进行询问,限期予以解决,收到了良好成效。同时,常委会还组织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县教育投入等工作情况进行调研,以此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取信与民。
三是突出对司法公正情况的监督。司法公正事关和谐稳定大局,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常委会改变以往对法院、检察院单项工作进行审议的做法,先后组织对其全面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XX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围绕大局、依法履职,参与中心、有所作为”的总体思路,以服务经济社会、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和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坚持不懈抓落实、上水平、求突破,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发挥职能优势,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常委会坚持把服务和推动发展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把全年工作的目标和重点聚焦在全县发展大局之中,放大职能优势,全力支持县委、县政府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为主线,推动全县经济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依法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县委、县政府融入黄蓝国家战略、拓展发展空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常委会高度关注前期起步建设情况,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现场进行了视察,围绕区内土地权属理顺、基础设施配套、空间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在此基础上,专题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滨海新区总体规划》制定情况的汇报,依法作出了批准实施的决定,从法律层面为加快新区开发建设献策出力。目前,滨海新区已布局项目21个,重点道路设施相继动工建设,初步形成了快速开发、大干快上的热潮。二是致力于创优发展环境。环境质量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集中部署开展以整治城乡环境、治理水气污染、突破“三网”绿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大专项活动”,着力创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常委会对此持续关注,在去年开展专项视察的基础上,今年又把水气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审议重点,专题审议了县政府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转交县政府。围绕落实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县政府组织立项督查,坚持“软环境”优化和“硬环境”提升相结合,一手抓重点环保工程治理,一手抓城乡环境巩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生态质量和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三是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常委会坚持抓大事、解难题,直面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问题,深入研究,出谋划策,千方百计督促化解。近年来,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始终保持高幅增长,但受制产业现状导致税收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围绕解决这一问题,常委会专题就全县税收结构情况开展了调研,运用大量数据深入分析探讨,找准问题“症结”根源,组织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转交县委、县政府参阅。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要求各责任部门认真采纳常委会的建议,下大气力逐步予以解决。去年下半年以来,银根持续紧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常委会结合审议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县政府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形势,高度重视民间借贷问题,最大限度地畅通融资、用地等“瓶颈”制约。县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全面打好企业发展保卫战,全县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的运行态势。
二、以关注民生、增进和谐为重点,着力提升监督水平
常委会注重把民生民计问题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把促进“和谐”建设作为监督重点,坚持多种监督手段并举,不遗余力地推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一是突出对惠民实事办理情况的监督。坚持创新评议手段,拓展评议领域,把今年县政府承诺为民办的10件惠民实事作为评议的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中,在面向240名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同时,由常委会分管主任带领相关委室组成3个调查组,深入基层和乡村进一步征求对惠民实事办理情况的意见,并对征求到的意见作了“原汁原味”的梳理汇总,为下一步反馈整改提供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参评代表公开测评,当场公布评议结果,真正把“评判权”交给基层和代表。集中测评结束后,分层次搞好反馈,加强督促整改,务求各项惠民实事尽快落到实处,惠及广大民众。二是突出对改善民生方面的监督。常委会坚持不懈地倾力基层、关注民生,全力监督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实现新的提高。针对去年以来通胀压力加大、物价上涨过快的实际,在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常委会议上,专题听取审议了全县物价工作情况汇报,围绕“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加强监管重点”等方面向县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真正在保障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维护群众消费权益方面发挥作用、献计出力。食品安全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于6月份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活动中,采用明察暗访的方式,突击检查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企业、超市摊点等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现场就有关问题进行询问,限期予以解决,收到了良好成效。同时,常委会还组织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县教育投入等工作情况进行调研,以此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取信与民。
三是突出对司法公正情况的监督。司法公正事关和谐稳定大局,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常委会改变以往对法院、检察院单项工作进行审议的做法,先后组织对其全面工作情况
进行了视察;以解决公安执法不规范为重点,组织对全县公安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项审议。通过这些创新性的举措,全方位监督司法机关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创优服务品牌,努力为“和谐”建设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三、注重载体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
常委会不断加强和创新代表工作,积极调动代表工作积极性,代表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是精心组织代表培训。着眼提高代表整体素质,坚持“县乡联动”原则,于4月份组织开展了新修改的《代表法》学习宣传活动。具体工作中,常委会统一编印了学习材料;按照以会代训的形式,突出对基层负责同志的辅导培训,并督促和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确保了整个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不断丰富代表活动。在广泛吸纳基层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审议活动的同时,以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为试点,集中部署公XX县人大代表联系方式工作,面向社会公开了71名代表的联系方式,发放《代表联系卡》7480余张,真正在代表与群众之间铺设起了联系广泛、沟通便利的“快速通道”。着眼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常委会创新方式方法,及时作出安排部署,指导各乡镇、街道组织辖区内代表集中视察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县基层人大共组织视察活动9次,提出意见建议67条。
三是认真督办代表建议。对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43件建议,精心筛选8件纳入重点督办内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各承办单位督促办理。截止6月底,代表提出的43件建议全部办理完毕并面复代表,代表满意率99.8%。
四、狠抓自身建设,增强高效履职保障能力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了常委会和机关的思想建设、制度完善和素质能力的提高。一是多方式提高队伍素质。始终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放在首位,坚持机关日常学习、分批外出考察学习有机结合,既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知识,又学习外地服务大局、参与发展的经验做法,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结合“两评一树”活动的开展,广泛组织服务对象和基层代表民主测评机关工作,认真听取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注重加强对机关队伍的梯队培养,积极做好干部推荐和交流使用工作。今年以来,常委会机关3名同志得到提拔重用,2名同志交流轮岗,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持续增强。
二是结合权力公开推动规范化创建。今年,省委确定在我县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常委会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机关制度建设,规范日常管理,重点研究起草了常委会党组、机关党支部职权目录以及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促进常委会及其机关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同时,着力拓展公开内容,将机关各委室职责和监督电话在指定位置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机关工作透明度大大提高。
三是以深入调研转作风树形象。无论是审议工作,还是执法检查,常委会都坚持调研在先,问计于代表,问计于基层,了解掌握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使常委会所提建议既有说服力,又具前瞻性。在抓好常委会调研的同时,要求机关各委室结合实际,自定题目,以深入调研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今年以来,各委室围绕车轮行业现状、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等方面拟订课题,高标准形成调研报告,以实际行动树立了人大机关服务发展、心系基层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创新机制 强化措施 努力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
好范文原创投稿
近年来,我们立足区情实际,坚持把创新机制推动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要抓手,先后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区级领导接访下访、信访接待大厅、信访工作通报奖惩等工作机制,全区信访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4%,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一控制、三下降”目标,达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无”县区目标。我们主要做法是:
坚持未雨绸缪、预防为先,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我们根据全区人口多、地域广,东西经济发展差距大、基层矛盾纠纷多的实际,制定了《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施细则》,为川塬镇和区级5个重点部门各选派了1名正科级实职领导作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主任;为西部山区8镇增设了1名副科级领导,专管信访工作。每个镇和区级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了2—3名专职工作人员,做到了全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组织健全、人员落实、责任职责明确。
(二)及时排查,限时化解。坚持村(社区)每周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镇和部门每半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区信联办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每月15日(逢节假日顺延)召开全区矛盾纠纷排查例会,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由区委维稳办、区信联办牵头进行分析归类,逐类研究解决方案,按责任进行交办,限时化解。经过长期坚持,矛盾纠纷在基层的化解率大大提高,减少了信访存量,实现了信访总量逐年下降。
(三)认真研判,分类施策。去年以来,我们全区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598件,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纠纷和问题经过归类、分析、研判,分类施策,认真调处,并做好信访人群思想工作,共化解了586件,化解率达到97%,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来区去市赴省信访人员明显减少。2006年以来,宝鸡高新三期、陈仓现代物流园区等国家重点项目在我区征地2万多亩,由于我们信访工作网络健全,区镇村各级上下联动,积极介入,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全区没有出现大的上访事件,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主动介入、突破难点,建立健全领导接访干部下访机制
(一)审视区情,建章立制。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区作为宝鸡大城市东扩的主战场和老工业基地,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发展中的问题对我区的信访维稳造成了很大压力。面对这一实际,我们通过认真调研,于2008年以区委、区政府文件出台了《陈仓区区级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工作制度》,对领导接访责任进行了明确,要求领导“五带头”,即带头执行制度、带头了解情况、带头出面协调、带头集中办公、带头过问督办,构建了一把手亲自抓、相关领导全力抓、部门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10日接访,四大班子领导每周一接访和定期约访。在领导接访中落实首接负责制,做到接访、包案、调查、化解、稳定“五落实”。并把领导接待日制度向区级部门和乡镇延伸,迅速扭转信访工作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接前梳理,掌握主动。区信访大厅将每周二至周四接访情况,进行疏理、分类后每周五向相关领导或部门呈报,协调安排领导接待,对信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在问题疏理过程中,对需区级领导接访的问题,由区信联办下发“四书”,即:为信访人下发领导接访通知书,为责任单位下发参与接访通知书,为接访领导呈报接待信访人通知书,领导接访后根据批示,区信联办给责任单位下发督办通知书。明确了包抓领导、责任主体、督办单位,为信访接待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访中联动,情理兼容。针对群众信访中涉及多部门的问题,我们坚持联合办公。在安排区级领导接访前,区信访局根据信访人反映的问题,提前与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沟通,拿出初步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向信访人发出约访通知,与区级领导、相关部门和信访干部碰头,实现了“四方”现场联合办公,在接访中始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协调和有效处理,让信访人满意而归。2006年以来,我区共清退1480多名代课人员,先后有多人集体上访,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接待,与清退代课人员面对面交谈,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根据信访人的意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按相关政策给予妥善处理,使代课人员息诉罢访,确保全区的和谐稳定。3年多来,区级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310件(次),办结率达到了99%。
(四)访后督办,真心为民。为确保每项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化解,我们不断强化访后督办,按时限和标准有效落实,实行了跟踪督办、定期通报。责任单位按时限结案后,向接访领导汇报处理结果,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访人的权益。通过督办,使接访领导掌握了办结情况,基层单位增强了信访工作责任意识,信访人的诉求得到了有效解决,达到了“三方满意”。
三、坚持着眼长远、顺应时势,建立完善信访大厅工作机制
(一)高标准建设信访大厅。去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借鉴沈阳经验,区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基金,足额购置办公设备,建成了高标准的信访大厅。信访大厅设有综合接待室、投诉受理中心、城市建设、社会事务、涉农事务、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专项接待室7个,并成立了维稳执法大队、综合信息中心、督查办案室,及时配备充实
了36名工作人员,组织区级13个部门常驻信访大厅,其他部门也确定了专门接访干部,随时参与信访接待工作。
(二)依法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一是统一登记,分类接谈。群众来访先在综合接待室侯访登记,来访群众填写《信访事项登记表》,接待工作人员审核后,将来访人员的信访事项录入信访管理系统;综合接待工作人员根据群众来访事由和诉求,引导来访群众前往有关接访室联合处置。涉及非驻大厅部门信访问题的来访和反映综合性的问题,综合接待员负责接待处置。二是现场受理,立案调处。对相对简单、相关政策明确、可直接答复处理的,当面答复来访人、解疑释惑;对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实行村(社区)、镇(部门)、区信访大厅、区联席会议“四级会诊”调处机制。第一级,对属于各部门职责内的问题,由各部门驻大厅接访室主任直接决定调处;第二级,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疑难复杂案件,由大厅分管主任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驻厅接访室联合“会诊”,集中研究、协商解决;第三级,对联合“会诊”仍不能解决的,由大厅主任召开主任联席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及责任主体部门领导专题研究解决;第四级,大厅主任联席会议解决不了的,提交区信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三是督查督办,法律救助。凡是在大厅内接谈并需要立案交办的信访案件,一律以区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名义办理,并安排专人督办,直至结案。对符合行政复议、仲裁条件或司法调解、诉讼的信访事项,引导来访群众到相应部门反映。如调处不成,引导群众直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三)设立解决疑难信访问题专项基金。我区设立了200万元专项基金,对全区重大信访群体中生活困难人员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并安排部分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人员生活。由于机制的建立,工作协调到位,近年来困扰我区信访工作的涉军群体、各类清退人员群体相对稳定,避免了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推动了信访工作新机制向前发展。
四、坚持政策激励、稳定队伍,建立健全信访通报奖惩机制
(一)加强督查通报。从2006年开始,每月将该月信访工作情况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连续2个月被通报为后3名的,由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发给限期整改督查通知书,要求被通报的单位写出书面整改意见,提出整改措施,报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审定。连续3个月被通报为后3名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向区委、区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并在年终信访工作考核时扣分降等。
(二)加大表彰奖励力度。2008年,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把信访工作岗责考核中的分值提高了40%,对信访工作考核前三名的单位分别重奖3万元、2万元和1万元。每年开展“十佳”信访干部评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通报表彰和重奖。
(三)提高信访干部政治待遇。在信访工作岗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副科领导,经考核享受正科待遇。并将信访工作岗位作为培养后备干部基地,对在信访工作岗位工作的同志优先列为后备干部,在干部任用中优先考虑,进一步激发了信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我区在信访工作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县区和新形势下做好信访工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信访工作的安排部署,学习兄弟县区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创新机制,狠抓落实,推动信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shiqv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奋力开创政策咨询研究工作新局面
把握机遇 改革创新
奋力开创政策咨询研究工作新局面
本报合肥2月27日讯(记者李慧莲 赵海娟 孟歌 王永群)2014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今日在合肥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以“把握机遇,改革创新,奋力开创政策咨询研究工作新局面”为题作工作报告,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为期一天半,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总结交流2013年的政策咨询工作,交流探讨如何做好2014年的政策咨询工作,进一步提高政策咨询研究的质量和水平。27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主持。28日上午的会议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将作会议总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等出席会议。
李伟在会议上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智库建设和政策咨询工作的重要批示,总结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提出了今年政策咨询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围绕全国工作大局提出了政策咨询研究工作的思路和要点。
李伟说,过去一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重心,牢牢把握为中央决策服务的根本方向,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创新机制,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全面推进“一流智库”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政策咨询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坚持中长期重大课题研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相结合,完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政策价值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推动形成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新政策新举措,为中央决策服务取得了新成绩。
李伟强调,今年政策咨询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以下十一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2013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和外需状况存在小幅改善的可能。但受出口竞争力变化和占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缩减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努力,预计2014年我国出口增长可维持在8%
左右的较低水平上。此外,内需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略有上升。总体看,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接近于去年的增长水平,CPI涨幅在3.5%以内。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应继续坚持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放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稳中求进和以稳促进相结合,在维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释放市场潜力与活力,积极引导、改善市场预期,有效防范和化解房地产、投融资平台、影子银行和产能过剩等风险,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有序平稳进行。
二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方案能否得到落实,不仅取决于我们对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而且取决于我们对改革是否有深入的研究。现在中央和各地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相继建立,下一步的紧要工作是通过综合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有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改革方案。在这方面,我们政策咨询机构责无旁贷。当前阶段,关于改革的研究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研究中应把握好几个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促进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何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
三是,关于财税体制改革。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比如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与财力不够匹配;税收制度和财政收入支出安排不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预算管理不够规范、不够透明;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存在差距等。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任务。下一步,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做好研究,把思路变成路径,把任务细化为工作步骤。要研究如何形成合理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关系;要研究如何完善预算制度;要研究如何建立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要研究财政制度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共同富裕。
四是,关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我们要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强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在扩大权能与加强规划和用途管制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组织形式与实现方式等。
五是,关于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是未来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但如何更好推进改革,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如何应对人口、就业和老龄化领域的挑战等。
六是,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我国迫切需要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更顺利、更好地度过 “双转换阶段”。今后要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结合起来,通过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区域联动、东西联动。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联动格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主导产业选择上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的发展机制;中西部地区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更要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软”环境;要破解内陆纵深地区经济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
七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改革方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它既是总体改革的一部分,也需要各项制度和政策相互协调。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增长新动力,根本上需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高等教育制度等一揽子措施,建立开放、合作、活跃、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八是,关于我国地区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包括投资准入制度改革、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和内陆沿边地区开放等深刻内涵,地区开放新格局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在这一领域,有许多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最具紧迫性和全局意义的有两个方面:第一,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研究;第二,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九是,关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新特征。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紧密关注我国房地产增速回落的趋势;要关注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的趋势;要注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区别性和针对性;要关注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向,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
十是,关于金融风险。2013年以来,我国多次出现市场资金紧张状况。市场预期逐步发生改变,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上升。从地方金融的角度看,需关注以下几个风险点:信托计划违约或市场流动性问题可能给地方经济金融运行带来的影响;地方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改革可能带来的调整风险等。
十一是,关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重点研究六个方面的问题:要深化研究自然资源的产权、有偿使用和资产核算等制度;
要深化研究环境监管体系与治理制度;要深化研究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制度;要深化研究国土空间管控制度;要深化研究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评价与政府考核制度;要深化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在谈到2014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时,李伟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为中央决策服务的根本方向,健全中央交办研究任务保障机制,紧密关注国事民情,及时跟踪国内外动态,强化专业研究积累和数据信息集成,增强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推进“国家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提高政策咨询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政策解读的准确性和影响力,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围绕这个总体思路,李伟提出,201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要点有六个:第一,认真开展重大重点课题研究;第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第三,积极推进“国家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第四,建立专业化的科研管理机制;第五,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第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当天的开幕式上,还颁发了2013中国发展研究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的 《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抉择》荣获特等奖。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上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动态跟踪与波及放大效应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完成的《“十二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研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完成的 《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荣获一等奖。
27日下午,与会代表分四个小组进行了讨论。28日上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企业所所长赵昌文将分别就“新时期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政策的新变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下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共识与分歧”作专题报告;四个分组讨论召集人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将分别发言。
第五篇:奋力开创我省预算管理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省预算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高起点、高站位,紧紧围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放眼全省财政经济工作全局,以依法理财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保运转、保平衡、保稳定,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的召开,为我省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改革、发展空间和更加有利的改革、创新环境。面对全国财政改革蒸蒸日上的新局面、面对加快河北发展的新形势,全省预算管理系统一定要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加倍努力,不辱使命,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深化财政改革规范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为重点,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全面加强新时期预算管理与改革工作,为建设经济强省、实现河北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全面规范预算管理
我省预算管理改革,从1998年起步,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立起了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改革始终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全省预算工作,要与时俱进,拓展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再图新发展。一是全面总结、巩固五年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省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及技术规范标准体系,抓好制度体系落实,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适应促进加快河北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完善各项改革新举措,在财政资金分类分口切块管理、预算机动财力管理、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经费定额、强化部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三是针对全省预算改革工作开展不平衡、预算改革模式不够规范统一的问题,研究规范市以下改革目标模式,加大督导、检查、培训力度,调动市县改革积极性。全省上下鼓足勇气,增强信心,乘势而上,把我省预算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是新一届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是支持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缓解各级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事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涉及到部门单位利益调整,难度和阻力在所难免。当务之急,一是加强宣传,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要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取得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研究制定有关制度,规范管理。认真谋划,做好结构调整的分析测算,摸清资金底数,研究制定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项目标准、资金整合使用具体管理办法,提出资金整合意见建议,为领导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三是研究制定集中财力大事中长期规划。各级预算管理部门要积极行动,组织配合有关单位全面整合教育、卫生、环保、农业、交通、信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根据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分别制定集中财力办大事三年或五年规划,集几年之功,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大事实事,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
三、全面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水平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是我省预算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经过四年多的部门预算编审实践,省级已基本形成了部门预算编审的一套成功模式。11个省辖市全部也实行了较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全省188个县(市)区有161个试编了部门预算。在采用综合预算、零基预算、项目预算、标准定额预算等先进编制方法,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原则成立专门编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方面,也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按照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规范预算管理的要求,全省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一是从2004年起省市县三级要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县市部门预算改革模式要相对规范和统一。二是将深化财政改革目标要求贯穿到部门预算编制中去,在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项目预算准确性,细编政府采购预算,均衡部门经费水平,执收执罚部门收支脱钩等方面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推进部门预算编审的现代化,加强预算编审软件的推广应用,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效率,增强部门预算编审准确性。各市在编制2004年预算时,推广使用统一的预算编审软件,选择部分县进行试点,在两三年内全部推广使用。四是努力加强预算编审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保证预算编制改革目标的圆满实现。
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财政体制激励机制
财政体制,事关各级理财积极性,事关财政经济长远发展。2002年,我省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功。新的财政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打破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格局,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为各级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体制上建立起了省市共同发展、风险共担的机制,调动了各级加快发展、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确保了各级收入稳定增长。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要求,按照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和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加快河北发展的总体思路,省政府决定,2003年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这次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积极性,增强困难地方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运转的保障能力,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全省预算系统要按照省政府要求,积极行动。一是全面落实省政府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抓紧测算提出各地改革方案,加大对困难县体制调整力度,调动基层增收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研究提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整体方案。全面贯彻国务院有关财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合理界定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相应调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五、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全面提升县乡财政工资保障能力
确保县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关系基层政权稳定,关系党的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财政工作的具体表现。近年来,我们始终将保工资作为预算工作的重中之重,逐年加大保工资转移支付力度,各项管理举措日趋科学规范,公教人员工资发放水平不断提高,领导肯定,群众也给予了好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受财力制约,我省工资发放的保障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实现公教人员工资全部按国家标准发放的任务还很重。下步重点是全面提升县乡财政工资保障能力,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公教人员工资全部按国家政策标准足额、及时发放。围绕这一目标,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保工资措施。一是抓紧研究测算2003年落实国家增资政策的财力需要和保障能力,提出提升工资发放水平的标准和筹资渠道,供领导决策。同时研究测算分工作目标,制定新的转移支付方案。二是加强工资发放管理工作。切实将“县级统发、银行发放、工资专户、网络监控”等各项保工资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政策落实到每个县乡、每个工资发放基层单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从促进落实国家统一工资政策目标出发,改革和调整保工资转移支付方案,通过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县市提升工资保障水平的积极性。四是通过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调动各级增收积极性,提升县乡工资保障能力。五是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利用人事编制工资管理系统,省市对困难县工资发放实施即时监控,并组织检查,发现和纠正县级保工资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六、加强税收政策研究与分析,支持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税收政策管理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税收政策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需要研究、运用税收政策特别是通过关税税率的调整,对我省一些特殊的行业或产业予以支持和保护。发挥好税政管理职能愈加重要。目前看来,我省税政工作人员少,力量不足,工作职能不到位的状况还比较突出。当务之急,一是要全面落实国家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深化改革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到基层单位和优惠政策享受对象,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意图,支持和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二是根据财政体制改革后各级税源变化情况,结合开展所得税税源调查,对各级税源结构及今后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提出培植重点财源,支持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税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选配学有专长人员,加强税政工作力量。
七、实行彻底的部门收支脱钩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收支两条线工作,是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财政工作的难点问题。几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中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行部门收支脱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务院提出的收支两条线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地方仍采取变相收支挂钩的办法。根据省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政府要求,从2003年起,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执收执罚部门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