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_练习20101021课堂用

时间:2019-05-14 04: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行线的判定_练习20101021课堂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行线的判定_练习20101021课堂用》。

第一篇:平行线的判定_练习20101021课堂用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习题精选

(一)1.填空。

如图,∵AC⊥AB,BD⊥AB(已知)

∴∠CAB=90°,∠______=90°()∴∠CAB=∠______()∵∠CAE=∠DBF(已知)∴∠BAE=∠______ ∴_____∥_____()2.已知,如图∠1+∠2=180°,填空。∵∠1+∠2=180°()又∠2=∠3()∴∠1+∠3=180°

∴_________()3.如图,填空。

(1)∠A与_________互补,则AB∥_______()

(2)∠A与_________互补,则AD∥_______()

4.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必平行。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直线不平行,那么内错角必不相等。5.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6,③∠4+∠7=180°,④∠5+∠8=180°其中能判断a∥b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已知:如图,∠1=∠A,∠2=∠C,求证:AB∥CD。

7.如图,已知:∠1+∠2=180°,求证:AB∥CD。

8.如图,已知:∠AOE+∠BEF=180°,∠AOE+∠CDE=180°,求证:CD∥BE。

9.如图,已知:∠A=∠1,∠C=∠2。求证:求证:AB∥CD。

10.如图,已知:∠1=∠C+∠E。求证:AC∥BD。

11.已知:如图,AB⊥BC,∠1+∠2=90°,∠2=∠3。求证:BE∥DF。

12.已知:如图:∠AHF+∠FMD=180°,GH平分∠AHM,MN平分∠DMH。求证:GH∥MN。

13.如图5.2.2-1,已知∠1=∠2,AF平分∠EAQ,BC平分∠ABN,试说明PQ∥MN.14.如图5.2.2-2,∠2=3∠1,且∠1+∠3=90°,试说明AB∥CD.15、已知直线l1、l2、l3被直线l所截,∠1=80°,∠2=100°,∠3=80°,说明l1∥l2的理由.16、如图5.2.2-14,已知∠1=∠3,AC平分∠DAB,你能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请说明理由.

第二篇: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专题练习(模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专题练习

1.下列命题:

①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②若∠1+∠2=180°,则∠1与∠2互为补角; ③同旁内角互补;④垂线段最短;⑤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⑥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其中假命题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直线a、b、c是三条平行直线.已知a与b的距离为5cm,b与c的距离为2cm,则a与c的距离为()A.2cm

B.3cm

C.7cm

D.3cm或7cm

3、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A.内错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以上结论都不对

4.如图,直线m∥n,点A在直线m上,点B,C在直线n上,AB=BC,∠1=70°,CD⊥AB于D,那么∠2等于(A.20° B.30° C.32° D.25° 5.如图,若AB∥CD,则∠α、∠β、∠γ之间关系是()A.∠α+∠β+∠γ=180°

B.∠α+∠β﹣∠γ=360° C.∠α﹣∠β+∠γ=180°

D.∠α+∠β﹣∠γ=180° 6.如图,直线l1∥l2,∠A=125°,∠B=85°,则∠1+∠2=()A.30°

B.35°

C.36°

D.40°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7.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又回到原来的方向(即AB∥CD,如图),如果第一次转弯时的∠B=140°,那么,∠C应是(A.140° B.40°

C.100°

D.180°

8.如图所示,要得到DE∥BC,需要条件()

A.CD⊥AB,GF⊥AB

B.∠DCE+∠DEC=180°

C.∠EDC=∠DCB D.∠BGF=∠DCB

AC

D DEA140°FB

BGC

第7题图

第8题图))

9.学习了平行线后,小敏想出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她是通过折一张半透明的纸得到的(如图(1)~(4)):

PPPP(1)(2)(3)(4)

从图中可知,小敏画平行线的依据有:()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4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11.如图,AB∥CD,AF交CD于点O,且OF平分∠EOD,如果∠A=38°,那么∠EOF=___________°。12.如图,∠1=70°,直线a平移后得到直线b,则∠2-∠3= °.13.如图,直线l1∥l2,∠α=∠β,∠1=35º,则∠2=

º.第11题图 第12 题图 第13题图

14.如图,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1+∠2=90°.试说明CD∥AB.15.如图,已知:∠B=∠D+∠E,试说明:AB∥CD. 16.如图,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1=∠2,∠3=∠D,试判断BD与C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7.如图,直线AD与AB、CD相交于A、D两点,EC、BF与AB、CD交于点E、C、B、F,且∠1=∠2,∠B=∠C,试说明AB∥CD.18.如图所示,已知CE∥DF,说明∠ACE=∠A+∠ABF.

GACDE FB19.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BD,DF所截,AB∥CD,FB⊥DB,垂足为B,EG平分∠DEB,∠CDE=52°,∠F=26°.(1)求证:EG⊥BD;(2)求∠CDB的度数.20.,那么 AB∥CD.试解决下列问题:

如图①,已知∠1+∠2=180°(1)如图②,已知∠1+∠2+∠3=360°,为了证明 AB∥CD,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可以

连接 AC 构造出三角形,加以解决.请写出推理过程.

(2)如图③,已知∠1+∠2+∠3+∠4=540°,那么 AB 与 CD平行吗?为什么?(3)通过以上两题,你得出了什么规律?试结合图④,谈谈你的发现.

21.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和直线l1、l2交于点C和D,点P是直线l3上一动点

(1)如图1,当点P在线段CD上运动时,∠PAC,∠APB,∠PBD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请你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2)当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如图2和图3),上述(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PAC,∠APB,∠PBD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必写理由.

第三篇: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综合练习

初一数学通用版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综合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

A.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

B.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

C.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的长度

D.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下图中,用数字表示的

1、

2、

3、4各角中,错误的判断是

A.若将AC作为第三条直线,则1和3是同位角

B.若将AC作为第三条直线,则2和4是内错角

C.若将BD作为第三条直线,则2和4是内错角

D.若将CD作为第三条直线,则3和4是同旁内角

3.如果角的两边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

A.相等B.互补

C.相等且互补D.相等或互补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直线最短

B.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C.内错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D.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垂直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1=28°,则∠2=_______。

2.已知直线AB∥CD,∠ABE60,∠CDE20,则∠BED度。



3.如图,已知AB∥CD,EF分别交AB、CD于点E、F,∠1=60°,则∠2=______度。

4.如图,直线MA∥NB,∠A=70°,∠B=40°,则∠P=。

MN

P

AB

5.设a、b、c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1)若a//b,b//c,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2(若ab,bc,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3)若a//b,bc,则a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6.如图,填空:

⑴∵1A(已知)∴_____________()⑵∵2B(已知)∴_____________()⑶∵1D(已知)∴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已知:如图,AOC与BOD为对顶角,OE平分 AOC,OF平分 BOD。请说明:OE、OF互为反向延长线。

2.已知:如图AB // CD,AD // BC。请说明:A=C,B=

D

3.已知;如图AB∥ED请说明:∠B+∠BCD+∠D=360°。

初一数学通用版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D4.B

二、填空题 1.28°2.803.60°4.30°5.平行平行垂直 6.AB∥D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D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解答题

1.分析:要证OE、OF互为反向延长线,只要证明OE、OF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证明 EOF为180°即可。

解:∵AOC与BOD为对顶角(已知)∴  AOC=BOD(对顶角相等)∵ OE平分AOC(已知)

∴ 1=AOC(角平分线定义)

21同理2=BOD

∴ 1=2(等量的一半相等)∵ AB为直线(已知)

∴ AOF+2=180°(平角定义)有AOF+1=180°(等量代换)即EOF=180°

∴OE、OF互为反向延长线。

说明:这是证明共线的常用方法。

2.分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由已知条件可推出A与B互补,C与B互补,于是A=C,同理可证B=

D

解:

∵AB//CD ∴C+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D //BC(已知)

∴A+B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C(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理B=D

3.分析一:欲求三个角的和为360°须将三个角的和分解出两对平行线的同旁内角,现只有一对平行线(这是已知条件),再添加一条直线即可构造出两对平行线。关键是这条线在哪里作更合适。再看求证三个角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得到方法一:

解:方法一:过C点作

CF//AB

∵AB//ED(已知)∴FC//E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B+BC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FCD +D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BCF+∠FCD+D=360°(等量加等量和相等)即B+BCD+D=360°

分析二:欲证三个角之和为360°,已知周角是360°,故须将这三个角转化为周角。方法二:过C点作

CF // AB

∴ABC =B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D//AB(已知)

∴ED//C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EDC=D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CB+BCF +FCD=360°(周角定义)∴DCB +ABC+CDE=360°(等量代换)即BCD+B+D=360°

分析三:欲证三个角之和为360°,若转化为两个邻补角之和也是360°,这两个邻角要和三个角有紧密的联系才能解决问题。

方法三:延长AB、ED,过C点作

CF//AB

∴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 // ED(已知)

∴ED // C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EDC=180°(平角定义)4+ABC=180°(平角定义)

∴1+4+EDC+ABC=360°(等量加等量和相等)2+3+EDC+ABC=360°(等量代换)即DCB+D+B=360°

说明:一题多解可以很好地训练数学思维能力,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应主动训练自己一题多解的能力。

第四篇:平行线的判定_练习2(答案)

1.2平行线的判定

一、课内同步训练

1.如图所示,已知∠B=50°,∠C=50°,B、O、A在一条直线上,OM平分∠AOC,• 则OM∥BC,理由如下:

∵∠COA=∠B+∠C(_________),又∵∠B=50°,∠C=50°(________),∴∠COA=______.

又∵OM平分∠AOC,∴∠1=1∠AOC=_______(___________),2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当∠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时,DF∥BE;•当∠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时,DC∥BA.

Pm

4.如图所示,∠A=70°,∠ABC=110°,请说明AD∥BC的理由.

3.已知直线m,及直线m外一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过点P•画直线n∥m.

二、课外延伸训练

5.如图所示,∠C+∠D=∠B,请说明AB∥DE的理由.

BDFCAEwww.xiexiebang.com

1.2平行线的判定(2)

一、课内同步训练 1.如图所示:

(1)∵∠1=∠C(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3)∵∠1+∠A=180°(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4)∵BE∥CD,AF∥BE(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题)(第2题)(第3题)2.如图所示:

(1)∵∠1=∠5(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3)∵∠3=∠7(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4)∵∠4=∠8(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

(1)∵∠1=∠______(已知),∴DE∥BC(___________);

(2)∵∠2=∠______(已知),∴DE∥BC(___________);

(3)∵∠4=∠______(已知),∴DF∥AC(___________);

(4)∵∠AEF+∠______=180°(已知),∴DF∥AC(___________);

(5)∵∠1=∠______(已知),∴EF∥AB(___________);

(6)∵∠3=∠______(已知),∴EF∥AB(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CB平分∠ACD,∠1=∠2,则AB∥CD,理由如下:

∵CB平分∠ACD(_________),∴∠1=∠3(_________).

∵∠1=∠2(_________),∴∠2=∠3(_________),∴AB∥CD(__________).

5.如图所示,∠C=70°,∠ABC=110°,请用2种方法说明DC∥AB.

二、课外延伸训练

6.如图所示,某市进行了城市改造,假设有一路段(呈直线),•从西头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东72°,如果东、西两头同时开工,在东头应按_______的走向进行施工,才能使公路准确接通.

7.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A,∠B=∠D,请说明AB∥CD的理由.

1.2平行线的判定

答案: 1.三角形的每一个外角对应一个相邻的内角和2个不相邻的内角,已知,100•°,100°,角平分线定义,∠1,OM∥BC,同位角相等,2直线平行

2.∠EDM=•∠FBM•或∠FDN=∠EBN,DF∥BE;∠CDM=∠ABM或∠CDN=∠CBN,DC∥BA 3.略

4.证∠A=∠EBC,∠B=∠EFC

1.2平行线的判定(2)

答案: 1.(1)BE∥CD(同位角相等,2直线平行);(2)AC∥FD(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3)AF∥BE(同旁内角互补,2直线平行);(4)CD∥A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2直线平行)• 2.(1)AD∥BC(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2)AB∥DC(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3)•AB∥DC(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4)AD∥BC(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3.(1)∠B,(同位角相等,2直线平行);(2)∠3(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3)∵∠6(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4)∵∠A(同旁内角互补,2直线平行);(5)∵∠2(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6)∠B(同位角相等,2直线平行)4.已知,(角平分线定义),已知,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2直线平行 5.略

6.南偏西72°

7.用同旁内角互补,2直线平行证.

第五篇:七年级下平行线的判定证明练习精选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只要同旁内角相等,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2.如图①,如果直线l1⊥OB,直线l2⊥OA,那么l1与 l2一定相交。()

3.如图②,∵∠GMB=∠HND(已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填空题:

1.如图③ ∵∠1=∠2,∴___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④ ∵∠1=∠2,∴_______∥________()。∵∠3=∠4,∴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⑤ ∠B=∠D=∠E,那么图形中的平行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⑥ ∵ AB⊥BD,CD⊥BD(已知)

∴ AB∥CD()

又∵∠1+∠2 =180(已知)

∴ AB∥EF()

∴ CD∥EF()

三.选择题:

1.如图⑦,∠D=∠EFC,那么()

A.AD∥BCB.AB∥CD

C.EF∥BCD.AD∥EF

2.如图⑧,判定AB∥CE的理由是()

A.∠B=∠ACEB.∠A=∠ECDC.∠B=∠ACBD.∠A=∠ACE

3.如图⑨,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A.∵∠1=∠3,∴a∥bB.∵∠1=∠2,∴a∥b

C.∵∠1=∠2,∴c∥dD.∵∠1=∠2,∴c∥d

4.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6,③∠4+∠7=180°,④∠5+∠8=180°其中能判断a∥b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四.完成推理,填写推理依据:

1.如图⑩ ∵∠B=∠_______,∴ AB∥CD()∵∠BGC=∠_______,∴ CD∥EF()

∵AB∥CD,CD∥EF,∴ AB∥_______()

2.如图⑾ 填空:

(1)∵∠2=∠3(已知)

∴ AB__________()

(2)∵∠1=∠A(已知)

∴__________()

(3)∵∠1=∠D(已知)

∴__________()

(4)∵_______=∠F(已知)

∴AC∥DF()

3.填空。如图,∵AC⊥AB,BD⊥AB(已知)

∴∠CAB=90°,∠______=90°()∴∠CAB=∠______()∵∠CAE=∠DBF(已知)∴∠BAE=∠______

∴_____∥_____()4.已知,如图∠1+∠2=180°,填空。

∵∠1+∠2=180°()又∠2=∠3()

∴∠1+∠3=180°

∴_________()

五.证明题

1.已知:如图⑿,CE平分∠ACD,∠1=∠B,求证:AB∥CE

2.如图:∠1=53,∠2=127,∠3=53,试说明直线AB与CD,BC与DE的位置关系。

3.如图:已知∠A=∠D,∠B=∠FCB,能否确定ED与CF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已知:如图,求证:EC∥DF.,且

.5.如图10,∠1∶∠2∶∠3 = 2∶3∶4,∠AFE =60°,∠BDE =120°,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6.如图11,直线AB、CD被EF所截,∠1 =∠2,∠CNF =∠BME。求证:AB∥CD,MP∥NQ.

D 图10 F

E B P

Q

D

C

B

A C

7.已知:如图:∠AHF+∠FMD=180°,GH平分∠AHM,MN平分∠DMH。

求证:GH∥MN。

8.如图,已知:∠AOE+∠BEF=180°,∠AOE+∠CDE=180°,求证:CD∥BE。

9.如图,已知:∠A=∠1,∠C=∠2。求证:求证:AB∥CD。

下载平行线的判定_练习20101021课堂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行线的判定_练习20101021课堂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5.2.2《平行线的判定(一)》说课稿 (喀什市 东城三中 玛丽亚木古丽.库尔班)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的......

    讲义:平行线的判定

    全国直营,您值得信赖的专业个性化辅导机构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四种判定方法,并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认识......

    平行线的判定·课堂实录

    “平行线的判定”课堂实录 授课人:李泉 学校:祥云县祥城镇一中 班级:七年级336班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

    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平行线的判定》 说课人:宋婷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平行线的判定是“平行线”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线的......

    《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过凤楼初中孟慧芳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课题: 《平行线的判定》 说课人: 白道口镇二中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是 “平行线”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为学生进......

    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①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