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四)(叶舒宪)
00:23 下面接着讲
“风”的神话学还原。“风”的神话学还原 那么刚才提到了
“风”和“凤”在殷商时代,在关于这个概念发生的时候的 神话学根源,那么除了自然中空气的流动 和一种神话动物 联系在一起之外,殷商时代,风除了作为自然中空气的流动和一种神话动物联系在一起之外,还作为天地、天神的使者,天神抑制生命力的中介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的风就具有了神圣的生命力、生殖力的意蕴。
风还可以作为天地、天神的使者,00:53 天神抑制生命力的中介而存在。所以这个意义上的风 就具有了神圣的生命力、生殖力的意蕴。这一方面的意蕴,在古代的书籍中,经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得到表达。比如说,有一部叫做《子华书》的,01:23 有这样的说法,风涵太元之中精, 故能动化百物而行乎天上。风,阴也,而其发为阳。——《子华书》 “风涵太元之中精, 故能动化百物而行乎天上。风,阴也,而其发为阳”。这实际上把风当成了
宇宙之间阴阳两种生命力、生殖力的直接表现。风本身是阴的,而其发就成为阳的,01:53 它能够化万物行乎天上,就是因为它其中涵的太元之精,这是一种把风看成是 生殖力的最典型的表达。那么除此之外,在《淮南子》这部书中
人主之精通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淮南子》
也有“人主之精通天,故诛暴(则)多飘风。” 这把风的这样一种现象
它和生命力的传播联系了起来。甚至认为是宇宙间 02:23 生命力的本源。在《礼记·郊特牲》 这一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天子大社 必受霜露风雨 以达天地之气也
——《礼记·郊特牲》 “天子大社” 就是皇帝举行社,祭土地神的礼仪的时候。“必受霜露风雨 以达天地之气也”。
就是风霜雨露这些自然现象,都看成是上边的天,和下边的地之间,02:54 产生和合的一种生命能量。这个天地之间的气,也就是我们说的风,它实际上是在
把天看成是阳性、男性,地看成女性、阴性之间,产生的一种交往、媒介、物质,这样一来,风作为两性之间的生命传播者,神话的观念又一次得到了验证。03:25 把“天地之气”,沟通天地称为“合气”,也就是天父地母,其实进行交合的 一种委婉的表达,所以我们古人说,什么“合气”、“合阴阳”,实际上未必是那么高深的哲理,实际上就是两性之间的互动。那么这样的一种表达,表明风、霜、雨、露 03:55 同样被看作是
天父地母合气的媒介物。你像汉代的哲学家王充 在《论衡·自然》篇中,讲到天父地母的神话哲理,天覆于上,地偃于下; 下气蒸上,上气降下 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论衡·自然》 他说:“天覆于上,地偃于下; 下气蒸上,上气降下”。
就是说两个气是互相运动的,也就是风。
那么“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一个要上一个要下,04:26 所以又符合
我们所说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那么风作为
向上、向下的气流运动 已经把天父地母生殖万物,生殖人类的
这样一种根本性的神话 和盘托出了。
我们对风的这个神话学本意,到此可以做一个初步的结论。也就是说,04:56 古书上记载的这些神话,这些叙事,这些道理如果孤立起来看,恐怕不明其所以。
将古书上记载的神话联系起来看,古人关于宇宙、关于天地、关于天地之间的空气运动,关于这种运动的使者(凤鸟、大鹏),一个完整的体系性的观念就呈现出来了。如果联系起来看,一个完整的古人
关于宇宙、关于天地、关于天地之间的空气运动,关于这种运动的使者作为凤鸟,作为大鹏,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性的观念 就呈现出来了。05:27 那么这一方面,在古书中往往是语焉不详,不会像一个完整的叙事诗、一个作品,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来解释,但是,古老的汉语的记录 没有留下来的,在边缘的少数民族区域中 留下来了。
这就是孔子说的: 礼失求诸野。——孔子
“礼失(可以)求诸野”
比如说,在许多民族的材料里,05:57 把气看成是
一种世界构成的根本物质,是具有两性之间,性交往的意义。比如纳西的东巴经里
有一部经典叫做《动埃苏埃》,其中说到:
上边先发出喃喃的声音,下边后发出嘘嘘的气息,声音和气息的结合,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个白蛋,白蛋发生变化,出现了“精威五样”,(水、火、木、金、土)
“五样精威”出现了
白、绿、红、黄、黑五股风,五股彩风起了变化,出现了五个彩蛋。——《动埃苏埃》 “世界之初,上边先发出喃喃的声音,下边发出嘘嘘的气息,声音和气息的结合,发生变化,出了一个白蛋,白蛋发生了变化,06:27 出(现)了‘精威五样',也就是水、火、木、金 这样一些五行的东西。然后,‘五样精威'出现了 白、绿、红、黄、黑五股风,五股彩风起了变化,又出了五个彩蛋” 很明显,这实际上用男性、女性的行为 来隐喻世界上万物的发生。上边是喃喃,下边是噓嘘。声音和气息相结合,06:57 正是对男女性活动的 一种象征性的描述。那么这其中的气,自然可以落实到两性交往之间。这样一来,我们说
气化宇宙论,阴阳相干的 《宇宙万物创生说》,是一套完整的哲理观念的神话基础。这个宇宙万物创生说,它是一套完整的
哲理观念的神话基础。那么类似的少数民族 07:27 表达的这种东巴经里边的叙事,它带有创世记的意味,表明了男性、女性,上天、下地,他们的结合,产生万物和人类这样一个观念。其中,就把气和风的位置 突出了出来,作为创生的原动力和原材料。那么纳西神话中,露水和精气还专门做了表达。那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不做更多的说了,《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 《东巴文化论集》 07:57 如果有兴趣大家看一看
《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东巴文化论集》 这样一些著书,就可以找到充分的旁证材料。那么这样的一种观念我们说,使我们找到了中国文化中,跟风、气有关的
另一个哲理性概念的渊源,那就是“和”,和
和平的“和”这个概念。08:27 什么是“和”呢?
一位叫丁惟汾的文字学家,阿,和也,风啸声谓之“阿”。——丁惟汾 他说:“阿,和也。风啸声谓之‘阿’”。就是a,b,c,d,写成汉字就这个“阿”。“阿,和也。风啸声谓之‘阿’”。“阿”字当作“和”。那么这样的一种解释,08:57 就认为这个“和”字
在古音是可以读“阿”的。那么《庄子·齐物论》: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庄子·齐物论》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什么意思啊? 就是这个音乐中 讲的这种“和”,空气的运动风 所讲的这种“和” 实际上都是要求 一个共同的理念,那么反映到 人的对音乐的理解上,就是《尔雅·释乐》中所说的: 徒吹谓之和。
——《尔雅·释乐》 “徒吹谓之和”。09:30 那么现在的语言中 还说什么“风和日丽”、“和风”,实际上都是
把神话之风看成是“和” 这样一种观念的产生的根源。只有充分领略了 风在神话思维中的 这种媒介之能,阴、阳、上、下、男、女,能够调和调解这样一种职能,和合职能,所以我们才能够理解,马牛其风 风马牛不相及 10:00 古代语言中说的“马牛其风” 和“风马牛不相及”,这样一些说法究竟何指? 应该说这样的一些语言,今天还活在我们的 日常语汇之中。经常有人就讲到 “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到底代表什么意义? 它本来是如何理解的?
可能不是大家都非常明白的。所以,10:30 “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 就跟这个“和”字有关系,它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说,为什么“不相及”,也就是说,公马、母牛,它是两类的东西,你再把它往一块“和”,是“和”不到一块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或者是从风的这个, “牝牡相诱谓之风”。
牝牡相诱谓之风。风: 交合 诱合
你把母马、公牛放在一起 它也不会交配的,就是这个意思,11:00 所以风在这里用的是 这个字的真正的本意,交合的意思,诱合的意思。这样一来,再回到我们说的“风诗”、“谣歌“、“风谣” 这样一类后起的概念,不约而同地
都包含着两性相合的意思,或者叫做
“诱男女相合”的意思。那么庄子还有非常明确的 11:31 语用的句子叫做: 风吹万物有声曰籁。——庄子
“风吹万物有声曰籁。” 这个“和”和天籁、地籁、人籁是什么关系? 那么还有其它的古书中: 风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乐动声仪》
“风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没有这个“和”,没有空气的流动 充当阴阳天地、男女之间的媒介,没有这个“和”,一切都不会诞生,12:01 所以叫做“风万物之首”,那么又有一些创世神话 讲到天地开辟的时候 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种空气叫做风,所以风神,有的时候,它把天父地母强行的分开,才有了宇宙万物的生存空间,所以这样一来,在神话的表达,在神话的情节之中,我们看到了
这些最关键的文学概念,它们的由来以及 12:31 它们的思维的根源。那么“和”的理想,我们在北京
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看到了完整表演的 活字印刷的时候,巨大的“和”突出出来了,那么向几十亿世界观众 突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 核心理念,被看作是儒者孔子说的 “和为贵”,但是我们在孔子之前的 13:02 一千年、两千年的古代神话中,已经找到了它的发生的根源。那么就是它
没有完全伦理化、哲学化之前,它所讲述的是一种神话的观念。这也是我们从“风” 这样一个文学观念入手,连带考察出了中国文化中 特有的宇宙观、价值观、人文观。13:32 按照“天人合一”的 天人合一 神话宇宙观,处在天父和地母中间位置的,正是我们所说的 媒合天地阴阳,化育万物的伟大力量。它既是风又是气,也是媒合人间男女、动物界雌雄牝牡两性、使之生殖繁衍的中介力量。所以,调节的这种力量,不论你是把它叫八风 14:02 还是叫什么音乐、歌舞、诗歌,总之,它的道理完全是相通的。那么在《周易》这部书中,《周易》又称《易经》,西汉时期被列为六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有一个《蛊卦》,也就是蛊惑,跟我们讲的“诱惑”、相诱的“诱”字是一个意思。《周易》中有一个《蛊卦》 早已用另外的语汇,把这种神话的道理表述出来了。只不过,今天多数人 是读不懂它的意思的。14:32 这也就是蛊卦《彖》词中 所说的:
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蛊卦》
“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
这虽然《周易》里边的这些话,离我们今天两千多年了,今天看起来好像不明所以,但是你现在已经犯了,“蛊,是刚上而柔下”,谁是“刚”呢?
天父是男性的,是阳刚的。谁是“柔”呢? 15:02 地母在下的,是“柔”的,所以他用神话的语言 已经把这个“蛊” 作为“天下治”的 最根本的原由,交待得非常的清楚。
“蛊”字的本意和“风”是相同的,表示诱惑。所以“蛊”字的本意 和“风”是相同的,也是表示诱惑的。所以,“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如果说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说,“风”用于“牝牡相诱”,指动物的比较多一些。“蛊”则专门指 15:32 男女之间的相诱惑。那么从天父地母之间的 相诱、相合,到乾坤结合,那么(用)《周易》的语言 又叫刚柔相济,这又是我们中国哲学中的语言,这样的话,我们看到天下大致的根本 是如何把调解者、中介者 代表两极之间力量的 这种神话物质,16:03 表达了出来。
那么结果就是“天下大治”。由此组成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逻辑,我们在此可以得到体会。所以,古代人认为 “礼”、“乐”这些东西,都是本于天地、沟通天地,什么“礼”,本(始)于天地,造端于夫妇,要把两性和天地的道理 合在一起来说事,这个意思都是一样的。可以体会出宇宙秩序 16:33 和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诱合的中介力量,也就是“风”的力量,“风”是人间、生物界、两性之间的媒合互动,代表着宇宙之间创生的本源的力量。所以这个“风”看起来,它是人间、生物界、两性之间的媒合互动,实际上它代表着
宇宙之间创生的本源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俗”的表象之中 它又有“圣”,又有神圣的这一面。那么把“风”看成是 这样一种神圣的物质,17:03 它作为宇宙万有生命能量的 依托、媒介,它的这一套哲理是无法用 这个简单的语汇,翻译成外国的语言文字的,所以要向世界宣讲 中国“和”的原理,讲中国的《诗经》中的 这个“风”,这个字是没法翻译的,不论是你翻译成“Wind”,还是“teaching”、anything都不达意,17:33 因为它背后连带地 是冰山下面90%的
这一套观念、体系、价值。如果你把它抽象出来,作为一个文类
风雅颂就是一种文体,它的10%是表达出来的,它的90%是被遮蔽和遗忘的。那么这样的一种风的现象,我们作了神话学的这个还原,使我们从八风、八音、18:05 八佾舞于庭,有的是讲音乐的,有的是讲歌舞的,这样的一些现象背后讲 看到了宇宙和人生一种
一套共同的严整的宇宙秩序。那么孔子为什么
对这些音乐、歌舞如此重视,对诗歌甚至强调了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不学诗,无以言。” 你不懂得诗,连话都不能说,道理就在这里,18:35 因为它不是一个语言、口才的问题,它背后有中国人特有的 天地和合,万物共生
一套“天地和合,万物共生”的宇宙论。那么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说代表了中国文化中
特有的文学观念的发生学原理,所以我们用几节课的时间 来讲这一个字,19:05 目的就是说把文化的特殊性,它的深远的渊源作为一个整体 呈现出来。
这以上是我们讲的第三个问题,风的神话学还原(上)。第四个问题仍然是 风的神话学还原(下),就是这一部分,看起来是还原完了,讲了已经冰山下面的 百分之几十都浮出来了,但是还不够。19:35 因为这里边要探讨的空间 还很广阔,那么下边还要进一步的 把它还原。那么这一部分,第四部分,风的神话学还原(下),我们要讲三方面的神话观念。
“神之呼息” “风化” “玄鸟生商” 一是“神之呼息”,神的呼吸的意思。
第二是“风化”的这个神话。第三是“玄鸟生商”。我们把这三个 20:05 不同的神话观念放在一起,基本上把“风”的这个神话 发生的渊源,在华夏文化之初 表现情况可以说
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出来。那么先看什么叫“神的呼息”,神的呼息 刚才说到,“帝使凤”,宇宙的四极有四只大的凤鸟,它们同样是天地的使者,天神的使者。20:36 同时,它们扇出来的这个风 也可以理解为天地的什么? 神灵的呼吸,气息,那么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的话,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这个风 它能够有生殖的功能,它有能够促使两性之间的结合,而且让他们生育、化有,化育万物,它的能量
就是因为它是神的呼吸,它是有神性的。也就是说在经历了 21:08 风诗的神圣化、教化的儒家学说,那么现代学者
把它们还原为两性之间的性爱,那么经过我们的还原,它又还原为神圣的神话,那么神圣的神话又还原为 一种神圣的气息、呼吸,“风”在神话中的本质是有神性的、生命力的气息。有神性的、生命力的气息,这就是“风”的本质,这就是“风”的神话中的本质,假如你不相信,你去看看上帝造人的时候 21:38 是怎么样造的。
先拿了一把泥土造出一个亚当,好像是一个人了,有生命吗? 没有,是一个土偶,怎么办? 《旧约》里面讲得非常明白,上帝对着亚当的鼻孔怎么样? 把神的气息吹进去了,于是,一个活人,人类的始祖就这样诞生了。看起来这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童话,22:08 那是幻想,奇奇妙妙没有什么道理,实际上道理异常的深奥,它跟我们讲的
气和息是神的气息,如果宇宙是由神主宰的,那么宇宙间空气的流动就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种气息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惩罚、风灾,反过来也可以作为化育的本源。气和息是神的气息 是一个道理。
宇宙间,空气的流动,如果这个宇宙是由神主宰的,那么它肯定,它是神的意志的一种体现。这种气息可以给人类 带来灾难、惩罚、风灾,反过来也可以作为化育的本源。22:38 那么,上帝造亚当 就吹了这一口气,虽然这个风力不大,孙悟空在他的脖子上 拔了一把毛出来,它就是毛,怎么办? 一群小孙悟空
就这样化生出来了,是什么东西给无生物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带来了生命,气息,风。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再去了解 风化
所谓“风化的神话” 23:08 就可以说是迎刃而解了,你知道这个空气的流动 它不是一个物理现象,它在先民的神话观念中,它完全是神圣的媒介、载体,这个时候,关于化生的神话,才能够被我们所理解。假如说在中国的神话中,现在还不能找到如此明显的 关于风神的这种观念,23:38 作为上帝的气息的这种观念,那么我们在喜马拉雅山的南边 邻邦印度的古代经典中,找出一个例子来看一看
是怎么理解风的神话观念的。在《梨俱吠陀》第10卷中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有一首题为《风》的诗,印度最早的宗教盛典诗,我们已经介绍过了,特别是念了其中治咳嗽的 那种《阿达婆吠陀》,24:08 这里是《梨俱吠陀》中的 一首直接歌颂风神的,我们把它引述出来看看,表达了怎么样一种神话观念。风的车子的威力; 摧毁着,声声轰鸣; 傍着天空行,散布红色; 还沿着地面走,扬起灰尘。她们随风一同前进,如同妇女们走向欢乐聚会。天神和她们一起同车乘。他是一切世界之君。在空中道路上行走,一天也不停留。
水的朋友,首先降生者,守正道者,他在何处降生?从何处来临? 众天神的呼吸,世间的胎孕,这位天神任意游行。
只听见他的声音,却不见形。向他呈献祭品。——《风》
“风的车子的威力; 摧毁着,声声轰鸣; 傍着天空行,散布红色; 还沿着地面走,扬起灰尘。她们随风一同前进,如同妇女们走向欢乐聚会。天神和她们一起同车乘。24:38 他是一切世界之君。
在(天)空中道路上行走,一天也不停留。
水的朋友,首先降生者,守正道者,他在何处降生?从何处来临? 众天神的呼吸,世间的胎孕,这位天神任意游行。
只听见他的声音,却不见形。25:08 向我们向他呈献祭品”。这是一首颂神的诗,歌颂的对象是风神,那么这几段诗很清楚,把神话中的风神描述了出来。简单地分析,可以总结出八点: 一 风神是运动的表象
二 风的车声可以类比同样看不见却听得着的雷鸣 三 风神的职能是在天上散布红色 四 风神与红霞的关系 五 风神是“水的朋友”
六 风神的起源被追溯到天神的呼吸 第一,风神是一个运动的表象,可以用车子这样一个 运动的表象来代替。
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当作是雷声。25:38 第二,风的车声又可以类比 同样看不见却听得着的雷鸣,所谓“声声轰鸣”是也。这就把两种自然现象风、雷,那么后面还有什么雨、露 联系在一起了。第三,风神的职能 是在天上散布红色,什么朝霞晚霞,在古人的理解之中,都是跟风神的媒介作用有关的。所以,这就把天象 26:08 和其它的现象联系起来。第四,风神与红霞的关系,暗示着两重关联,风与太阳的关系,风与云彩的关系。
第五,风神是“水的朋友” 暗示出风和雨具有相关性。在汉语中,风雨造合成词,最常见的。或者说,风和雨之间
还有一种前因、后果的关系。第六,风神的起源 26:38 被追溯到天神的呼吸,我们已经在上帝造亚当,孙悟空创造小孙悟空的 这个运动中
看出了天神的呼吸的能量,作为生命之本源,它被称为是“首先降生者”。就是没有它的降生,其它的一切不存在。所以,它又叫做 “一切世界之君”,这也是神话中风、气,27:08 它的生命观念的体现。
七 风神与生命本源“呼吸”相认同 第七,风神
与生命本源“呼吸”相认同,这就确定了它的主要职能在于 传播宇宙的神圣生命力。这是我们后面要讲的 “风化”这个神话,它的基础性的概念。所谓“世间的胎孕”,已经明确道出了神话观念中,风与生殖之间的关系。27:39 第八,最后一点,风既然出自众天神的呼吸,它自己被称作“这位天神”,叫做“世界之君”,八 风神与天神是吻合对应的 这表明风神与天神
本来是可以吻合对应的。分开来它可以作为
天神意志的体现者、使者,合起来它就是
天神散发出的生命力。那么有了这样的一套 完整的风神的观念,28:09 我们通过比较神话学的 这种类比,认为
古代的文明之初(先民生活的神话世界),很多观念是相通的。古代的文明之初 或者是文明之前,也就是先民生活的神话世界,很多观念是怎么样? 相通的,是相通的。就是说,你举出一个来 就可以大概地推测另一个,当然这是需要有条件的,不能是盲目地乱推,在相同的农业社会,28:39 相同的季节社会,相同的作息,自然环境之下,往往产生相同的观念。
那么这样的一种风神的观念,我们在世界的神话中 到处可以看到,那么反过来我们对中国的 “风化”的这种神话,可以找到一把解答的钥匙。29:09 那么在甲骨文的时代,我们一再引述甲骨文的材料,因为它比一切
有汉字写下来的文献都要早,它也不存在一个造伪的问题,因为20世纪的考古学家,在殷商的都城下面挖掘出来的,直接就可以确定
书写的年代在三千年以上,而汉语文献材料,所有的文献都是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 29:39 重新在汉朝搜集整理出来的,所以它的年代也就两千年,那么和甲骨文相比,相差一千年,在甲骨文的材料中,风与天神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我们刚才已经举了很多的例子。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说明,那么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就是 天地是殷商人心目中的至上神。地,天地是殷商人心目中的 至上神,和创造亚当、夏娃的 30:09 希伯来人的上帝是类似的,所以神圣的生命力 从它这里发出。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
上帝把它的生命以风为媒介传播给宇宙、人类、万物,同时也是把生命、灵魂赐给宇宙万物。把(生)命给它的同时,也把灵魂赋予了它,这是万物有灵观念中,生命观的体现。上帝把它的这个生命 按照风作为媒介
来传播给宇宙、人类、万物,同时也是把生命、灵魂 赐给宇宙万物,30:39 所以,吹气也好,对着鼻孔吹也好,对着孙悟空的毛吹也好,实际上是把命给它的同时,把灵魂赋予了它,这也是万物有灵观念中,生命观的体现。有灵就是活的,没有灵就是僵的,就是土偶。那么这是我们讲的
这个风神的神话学还原的 下半部分的内容。我现在告一段落,31:09 我们下一节接着讲。
第二篇: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
研究背景:日本自二战后连续两位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足见其文化影响至深至远。
研究目的:探究其文学的初层内涵,了解其魅力所在,深刻了解中国强大的近邻——日本。研究内容: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借此书探究日本文学。可行性分析:可行。
研究方法:咨询老师、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了解。研究步骤:1.了解二战后的日本背景。2.了解日本主要的文学家。3.重复阅读《挪威的森林》。4.对《挪威的森林》中体现的日本文学特色作着重分析。预期成果:深入理解《挪威的森林》,初步了解日本文学。一、二战后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困惑
战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的发达及其大众化现象。这是因为战后扩大了思想言论的自由度,且从制度上得到保证;战后劳动者权力的扩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大众文化昌盛的契机。战后日本文化的大众化特征,主要表现:⒈在劳动者的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俱乐部相继出现并展开活跃的活动;⒉旧文化形态的复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众化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为社会主人的大众的主体素质,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导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费价值,从而导致创作热情锐减,以至颓废文化泛滥,也就是说,战后日本文化繁荣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负面现象即文化的颓废与停滞。
二、日本文学简介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三、日本现代文学家
森鸥外(18621903)、夏目漱石(18671939)、志贺直哉(18831912)、谷崎润一郎(18861927)、吉川英治(18921975)、宫泽贤治(18961975)、黑岛传治(18981987)、川端康成(18991951)、壶井栄(18991940)、横沟正史(1902-1981)、小林多喜二(19031948)、远藤周作(19231993)、三岛由纪夫(19251992)、岛田庄司(1948-)、村上春树(1949-)、村上龙(1952-)、东野圭吾(1958-)
四、挪威的森林简析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同时渡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结识了绿子,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2”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混熟了。后来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渡边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渡边在离开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五、本人浅见
村上春树出生于1949年,20世纪年代的60年代中期正是他的大学时代。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初,是一个青春的年代,是一个全世界的年轻人用热血和理想去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年代。日本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对当时经济高速发展、但战后年轻一代精神世界却迷茫彷徨的日本的探索。村上龙和村上春树都是经历过6、70年代学生运动的一代,春树的距离之外、龙的入世与出世,所有的这些都是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与伤痕。那个年代的中国红卫兵、法国巴黎五月风暴、日本全学共斗、美国嬉皮士——学生运动的浪潮,席卷全世界,极其深刻地影响了那一代人,作为对二战后战败的日本而言,这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本人认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极端不平衡,是日本的学生运动的根源。)
1970年,国际文坛上颇有名气的小说家三岛由纪夫,带领私家小军队冲进自卫队基地,呼喊起义而失败,最后自行切腹并由徒弟砍掉脑袋。三岛对战后日本的美国化肤浅风气很看不顺眼,认为非得纠正政治方向不可。但是,他一类的极右派政治思想在七O年的日本完全得不到支持。社会上基本认为三岛之死是一种文学理念或者艺术审美观的表现,如果不就是与众不同的性爱趋向所致的越轨行为。毕竟,他的同性恋倾向是公开的秘密。他自己文章里又多次提到过切腹场面使他兴奋。(二OO五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在长篇作品《告别了,我的书》里探讨:如果三岛多活十年或者三十年,是否会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结论仍是否定的。)其混乱可见一斑。
挪威的森林作为春树“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凝结了他所有青春的回忆,渡边的恋爱、生与死的挣扎思考,无不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潮流。木月和直子姐姐在17岁时的自杀、直子本人21岁的自杀、渡边对于青春的困惑和学校的极端厌恶、永泽乃至全社会的价值观混乱,正是当时日本的真实写照。但这也成为了二战后日本文学创作的一大源泉,深刻影响了一代日本文学家。
附:日本学生运动过程简介 二战后,随着占领军的民主改革。口号为争取教育民主化的学生卷土重来,1948年成立了“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简称“全学联”。战后的学生运动一开始还是和战前一样,受日共的领导,但是逐渐地学生运动就和日共分道扬镳。和人们想象的相反,到了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顶峰,学生运动和日共几乎没有了关系。
战后日本的学生运动有两次高潮,一次是从1959年开始的“安保斗争”,目标是反对日美安全保障协定的修改。
1963年日本学生运动开始了第二次高潮,即所谓“大学斗争”。一开始是一直与学生运动无缘的庆应义塾大学在1965年1月反对大学学费上涨开始的,一直发展到了全校罢课。那个时候的学生运动有一个很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共同口号,就是反对美国在一个落后的小国进行的一场十分不得人心的战争——越南战争。在这时候被揭露出了一件大事,就是美国军方一直在向日本的大学提供研究基金。牵涉到的有包括19所国公立大学在内的25所大学和包括4所国公立研究机关在内的9所研究机关。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于医学和生物学,而且全是细菌和病理研究。研究项目虽然不直接是军用项目,但是能够很容易地转为军用。当时正好是美军开始在越南喷洒除草剂的时候,知道真相了的学生们都为被作为杀人犯的帮凶而利用大为愤怒。反越战,反安保和争取大学自治管理把学生运动推倒了高峰。
各校之间组织了“全学共斗会议”,简称全共斗来统一指挥。几乎所有教职工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运动。政府对付学生运动主要是出动警察机动队进行镇压,但应该说刚开始的时候警察的态度还是比较和缓,对不少学生的过激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是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警察的态度趋向严厉,这是因为当年9月4日一名警察在日本大学被学生投出的石块造成颅骨骨折而死亡,这件事使警察和学生彻底对立。
从1969年9月以后,学生运动就开始衰退了。衰落的最大原因当然是仅靠学生的力量是无法和强大的国家机器抗争的。此时被捕的学运活动家越来越多,保释金达数千万日元,经济来源大部分靠街头募捐的学生组织在经济上已经无法负担了。另外,日本学生运动的目标不确定性和内部抗争也是促成其衰落的一个原因。
1973年在“冲绳归还”时的学生运动是战后日本学生运动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那以后学生运动就几乎成为了历史名词。现在还有没有学生运动?还有,07年5月3日宪法纪念日,那次学生运动的名门,日本大学反对修改宪法的学生们在新宿和反对他们散发传单的右翼组织还打了一架,双方各有几人受伤。路过的一位正好也是毕业于日本大学的行人十分感慨地说:“看那光景好像回到了70年代,真想不到现在的日本居然还会有人为了意识形态去流血。”
第三篇: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为例
浪漫主义文学的两种形态——以郭沫若和华兹华斯
为例
何先慧
内容提要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为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态: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追求新奇,不喜夸张,重视细节的真实,惯于写小人物和微贱的田园生活;而郭沫若的诗,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把“奇人、奇事、奇境”推向极致,感情放纵到了扼杀诗真和诗美的地步。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 郭沫若 唯能论
一
浪漫主义的特征表现为浪漫主义精神,即理想主义精神,特别侧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1]P9正由于浪漫主义主要表现理想,因而它不像现实主义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更多是采用远离现实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为表现对象,如中国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以及郭沫若的《女神》和《地球,我的母亲》,也如西方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以及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高尔基在这个作品里的主人公丹柯,在率领众人走出威胁生存的大森林时,火把熄灭之时,丹柯掏出自己的心,将其点亮以给人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从而走出死亡之地。
所以,对于浪漫主义,大家认同了“奇人、奇事、奇境”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与英美同类文学的比较中,更能显示出其鲜明的特色。
二
我们读英美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诸如惠特曼的《草叶集》,仅仅以草叶象征美国人民。正如诗人所说:“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2]P332。惠特曼的诗歌风格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有其相似之处,那就是崇高而朴素的风格。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安诺德特别赞扬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风即是“崇高而朴素的风格”,并据此认定,“我们将要承认他的地位,正如承认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地位一样;而且承认他的不只是我们自己就是全欧洲也都要承认他”[3]P201。
华兹华斯的诗是朴素的,不像浪漫主义惯用的主体无限扩张,气势如大江狂澜,情境离奇,环境特异,把想象、夸张的成分写到极致,像《西游记》和郭沫若的《女神》那样。华兹华斯反对追求“新奇”和“刺激”的题材,不喜夸张,而是选择普通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与情节,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做题材,诗歌中悲喜剧的主人公主要是下层人民,如个体的农民、破产的农户、流浪汉等。他惯于写小人物和小艺人,基本未出现过叱咤风云和一呼百应的英雄。他笔下有大量的夜莺、云雀、蝴蝶、小猫、小狗和小野鸽,他对这些物种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爱好。他曾兴致勃勃地谈到过他的这种写作爱好:
“野鸽孵着自己悦耳的啼声”;
“„„我们通常叫野鸽作‘咕咕’,这个声音很像它原来的啼声。但是加上孵着这个比喻后,我们的想象力就使我们更能注意到野鸽一再柔和地啼叫,仿佛很喜欢倾听自己的声音,带着孵卵时所必然有的一种平静安闲的满足。”[4]P44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的想象(如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求形似,不追求细节的真实,可谓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而华兹华斯正好与此相反,特别重视一切细节包括听觉和视觉的真实,正因了这种真实,他这个“孵着”的比拟传达出的想象实在是美妙极了。这当然源于诗人对自然的感受格外的敏锐而细腻,因而给我们以传神的美感和真实感。他写伟人,也同样是遵循现实的原则,而不是沉缅于奇人奇境的描写。譬如,他在《密尔顿,你应该„„》一诗中写道:
“密尔顿,你应该生活在这个时代/今日英国,多需要你那样的伟才/她已变成了一湾泥淖,一泓死水/祭坛、刀剑、文明风俗和豪门巨富/已保不住英国人往昔的/得天独厚的内向的幸福/啊,请回来使用我们从自私中奋起/给我们以道德风范、自由和伟力/„„”[5]P200 作品少有浪漫主义特征的诗人为何又冠以“浪漫主义诗人”呢?这源于18世纪中后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和法国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文学,强调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世界的表现。而这时的英国是欧洲最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由于英政府的日趋残暴,社会矛盾和弊病已暴露无遗,而人民的自由思想和反抗精神正普遍高涨。因此,歌颂自由,反对压迫,解放个性,崇尚感情这股文艺思潮,便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华兹华斯一开始便是这股文学思潮的代表和弄潮儿,但他的诗歌最具魅力的品质则是充溢着的作者真诚的内心情感,真实地、逼真地表现自然,精细地描写生活,即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兹华斯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在目睹和审视法国的“革命”。在拿破仑执政后,他以诗抨击拿破仑的专制性革命。他认为,革命的结果是新暴君代替了旧暴君,人民仍然遭受苦难。既然革命不能给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那就从别处去寻找这失去的理想,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远离暴力流血的恬静的田园风光,转向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启迪的美丽大自然。从这时开始,他全身心执迷于英格兰西北湖区温柔秀丽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以及夕阳明月、黎明薄暮;山川、田野、瀑布、野鸽、野葡萄;春天的杜鹃,高天的云雀,娇小的蝴蝶,无不引起诗人极大的兴趣。
读华兹华斯的诗,我们偶尔会想:与其说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还不如说他是大自然的诗人。但我们又不能说他脱离了浪漫主义,因为他对大自然的爱,是建立在“博爱、平等、自由”的思想理想基础上的。作为浪漫主义核心的理想在他身上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在描写生活时他与另一些浪漫主义诗人有别罢了。
三
华兹华斯(1770—1850)和郭沫若(1892—1978)是中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两人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一百年左右,但他们面对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诉求有其相似之处,都要求冲决长期以来的专制统治对人性和文化的束缚,都要求激活一切在陈规陋习下僵死了的生命力,都注重自我和精神自由,都热烈地讴歌和抒发一切属于个人的感觉和情怀。可以这样地说,是泰戈尔、歌德等人的作品,煽起了郭沫若热爱文艺的心火,是浪漫主义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使郭沫若“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6]P143。“五四”运动发生时,郭沫若虽远居日本,但他以本名和“夏社”(留日学生团体)的名义撰写文章在上海出版的《黑潮》杂志上发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行径。他这一爱国热情,紧接看在《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篇中燃烧起来。
郭沫若显然是一个激情和理想的革命派和浪漫派。他公开宣传称:“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更好的什么的,这种情况便是浪漫主义。”[7]P244郭沫若是属于那种最狂放的浪漫主义。《匪徒颂》共6节36行,感情奔放的惊叹号就有42个。再看《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啃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经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8]P191-192可谓灵感爆发,炽热的情感完全进入了迷狂状态,到了自我极端膨胀的地步。
郭沫若诗中的个性解放确实到了极致。他高唱“自我”之歌,热烈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扩张”。凡是读过《女神》的人,谁能忘记那个“立在地球上放号”的歌者?谁能忘记那只不停地飞奔、狂叫、燃烧着的“天狗”?谁能忘记凤凰的自焚?这就是郭沫若的“个性解放”。他所需的“解放”是那么大胆,那么狂放,狂放得几近疯狂了。
四
郭沫若和华兹华斯诗歌中的个人情感与个性主义色彩显然迥然不同,这除了他们对浪漫主义本质的不同以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郭氏反抗黑暗现实的强烈革命性,而华兹华斯“后期的政治思想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9]P132。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诗人,歌德、席勒在1793年后都对革命抱否定态度,但其光辉仍然不减。所以不减,乃是因为审美的现代性所否定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它所蕴含的暴力和非人性因素。二是郭氏以“唯能论”的观点解释生命。这一点,在过去郭沫若的研究中从未言及。郭氏早期的《生命底文学》有如下论述:
一切物质皆有生命。无机物也有生命。一切生命都是Eneygy底交流。宇宙全体只是个Eneygy底交流。接着,郭沫若说明了文学与生命的关系:
Eneygy底的发展便是创造,便是广义的文学„„ Eneygy底发散在物如声、光、电热,在人如感情冲动、思想、意识。感情、冲动、思想、意识底纯真的表现便是狭义的生命的文学。[10]P62 这就是“唯能论”,郭氏以“唯能论”的观点解释生命,把“精神作用”说成“能底发散”,就根本混淆了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生命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唯能”,而在于物质运动。文学是精神现象,仅是第二性,社会生活即物质才是第一性的。郭氏把文学说成“能”的发散,如天狗凭借“能”穿越一切,这就把“能”看得高于一切,把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混同起来了。
五
对于个性、主观性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环节,但是不能把内心的开端趋向极端而显得畸形。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曾感叹“德国的浪漫主义病院里收容了一些多么古怪的人物”[11]P8,甚至说它“从其源头来说就中了毒”[11]P12。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对这种泛滥的情感渲泄抱有成见。浪漫主义诗歌倍受新批评的责难,艾略特是始作俑者,他竭力主张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我们所以持相似的看法,乃是觉得放纵的情感内容超出了客观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精神溢出了物质,理念压倒了形象,虽然也有时感到美,但却远离了真。郭氏的《女神》即是理念的心灵内容大大超出了客观物质形式本身的意义,是主体性的无限扩张。你看《女神》中的“我”几乎征服了“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他“创造日月星辰”,“驰骋风雨雷电”,真是魔力无边。郭氏诗歌中那种罕见其匹和超越一切的力量是故意通过一种粗糙的形式来表达的,直到徐志摩从英国归来在1926年创办他的《诗刊》的时候,那场严肃的革新——特别用诗歌韵律美抗拒粗糙形式方面——才算是开始上路。
反传统、革命、幻想、夸张、扩张、个性主义、英雄主主义、超越一切是郭沫若诗歌的特质;而华兹华斯却重视传统、重视小人物和小生物、和平、宁静、真实、质朴,其最大的特点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华氏比肩而立的另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骄子——济慈,对诗的观念与华氏不谋而合,他把真与美统一起来,强调真的美,或者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他特别赞同华氏关于诗人的个人情感要与人类共同情感息息相通,要做到“诗人唱的歌全人类跟他合唱”[12]P161。这样的诗才不致因为个人感情的放纵而扼杀掉诗真和诗美。
参考文献:
[1]雨果.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王田葵,杨荫庭.外国文学史纲[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3]安诺德.评华兹华斯[A].殷葆臻,译.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C].谢耀文,译.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1991.
[6]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A].沫若文集:第1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7]郭沫若.学生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9]Aicleun Day.Romanticism[M].C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10]凌宇主.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勃兰兑斯.德国浪漫派[A]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刘象愚.外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558000)
第四篇:河南公务员面试具体怎么答以招商引资“奢侈风”为例
http://ha.huatu.com
河南公务员面试具体怎么答:以招商引资“奢侈风”为例
华图省考面试交流群号:8471318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分分都一直实施着我们传统的“招商引资”的政策,把外来资金引入本地,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提高,这种作法肯定也是没有任何质疑的,但是就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一些官员为了能够表示出自己的“诚意”或者更快的达到利益目的,却利用一些其它的行为和做法,如大搞招待宴会等一些奢侈之风,导致完全进入了招商引资的侧面。
我们进行招商引资,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展示本地风采,加强与企业或者与别地政府的联系、交流和沟通,更好的促进友谊的提升和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在招商的过程中大肆地进行不必要的奢侈和浪费,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显示出我们没有自信和底气,更说明在没有监管之下的权利会选择毫无节制的行为。
那么对于这种不正之风,为什么还会频繁的出现?个人理解,首先,个别官员的一些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甚至借招商为理由,大肆挥霍纳税人的钱财,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其次,在整个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管,这也是为这种不正之风,创设了一种生长环境。最后,从来没有一种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往往一些政府都是以成败论英雄,难道,我们就要以吸引到外资算是成功,没有外资的引入就算是失败吗,这未免有些牵强了吧,一些无形的资源和效果我们短暂性的也许是看不出效果的!
那么针对这种不良之风,我们必须进行严惩,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是单单从严惩的角度,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解决,个人觉得,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贪图享乐主义和形式主义,其次,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亮点,可以将地方的优势资源和对方的文化风气和习惯进行结合,这样既可以突出本地特色,也可以一种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非越奢华的形式就越吸引人。最后,相关部门应健全我们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大力贯彻习主席的廉洁执政的思想,我相信,这种风气,必然有天会荡然无存!
各位考生请注意,考试的时候不用完完全全地按照我们所要求的一样,要能够灵活运用我们所讲到每个类型的要素和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避因为模板化而导致的低分,最终也一定会成“公”。
http://ha.huatu.com
第五篇:浅析动画短片故事叙述和镜头运用—以《爱到团风》为例
目 录 绪论 4 2 动画短片故事叙述和镜头运用概述 42.1 动画短片故事叙述类型 2.2 动画镜头的分类与运用 2.2.1 动画镜头的分类 2.2.2 动画镜头的运用 二维动画短片《爱到团风》故事叙述和镜头处理3.1 《爱到团风》故事叙述 3.2 《爱到团风》风格设定 3.3 《爱到团风》镜头设定 3.3.1 《爱到团风》镜头画面设计 3.3.2 《爱到团风》场面调度设计 3.4 与故事叙述方式相关联的镜头运用 3.4.1 镜头运用表现时间流逝 3.4.2 镜头运用表现地点变换 《爱到团风》分镜头画面欣赏
5小结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0 5 5 6
7 7 7 8 8 8 9
浅析动画短片故事叙述和镜头运用
——以《爱到团风》为例
【摘要】现代的动画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有着新的突破,二维动画也不断地在技术上求新求变,现代的动画主要还是以故事的叙述为结构而展开,以打造故事情节为主,然后融入现代的元素,现代的技术,不断地前进,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针对实际中的动画短片进行分析,在实践中找到理论的运用,剖析动画短片的镜头艺术特点。
【Abstract】Modern animation both in technology and has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artistic attainments, 2d animation also constantly pursuing new and change in technology, modern anim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give priority to in order to make the story, and then integrated into the modern elements of modern technology, constantly move forward, also faced with a lot of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1 绪论
1892年在巴黎葛莱凡蜡人馆公开播放了第一部动画影片,从此便开起了动画片的时代。现代意义上的动画影片产生至今已经有120多年。其实早在原始时期,“动画”这一概念就早已在祖先的思想里产生了萌芽,有了用原始绘画形式记录人和动物运动过程的愿望。在距今非常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人对于动画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脚步,原始人类用抽象的绘画技术记录下了人物或者是动物的情感或者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的动画的萌芽,现存资料表明,这种尝试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现存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岩画“奔跑的野牛”所表现的不同野牛的组画中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先民们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一起画在岩洞上,反映了人类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和表现的探索,这是动画最初的起源和形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动画的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步着,现代的动画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有着新的突破,二维动画也不断地在技术上求新求变,现代的动画主要还是以故事的叙述为结构而展开,以打造故事情节为主,然后融入现代的元素,现代的技术,不断地前进,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不断找寻发展的突破道路,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更加完美地诠释动画的本真含义。动画短片故事叙述和镜头运用概述
2.1 动画短片故事叙述类型
故事叙述在动画短片的表达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故事的叙述是贯穿整个动画的主线性因素,通过故事的叙述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故事情节对于动画短片来说就是灵魂主线,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动画短片故事的叙述类型。具体来说,传统的故事叙述类型无非就是常规顺叙、插叙、倒叙等等类型,本文针对动画短片进行了故事叙述类型新的分类,主要分为情感型、幽默型和哲理型的叙述类型。
情感型的动画短片主要是作者通过故事的叙述或者表达来讲述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感受。例如加拿大动画家卡洛琳娜·勒阿芙的《大街》描绘了这样一个情节:病危的外婆将不久于人世了,父亲漠不关心,儿子盼着外婆早点去世后自己可以占领外婆的屋子,只有妈妈一个人日夜操劳,最终累得病到了。在父亲的提议下,家人把外婆送到了养老院。妈妈病愈后立即又将外婆接了回来,给予了老人生命的最后关怀。这样的情感表达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可以表达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故事的叙述来唤醒观众内心的情感,达到共鸣的效果,也可以反映一些社会现象。
幽默型在动画短片的故事叙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地位。《米老鼠》、《唐老鸭》、《猫和老鼠》等等一系列动画短片都是通过幽默的情节,拟人化的、夸张的人物形象表达手法来讲述一些故事,这类动画短片的叙述方式通过幽默搞笑的手段来表达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动画短片中常用的故事叙述类型。
哲理型动画短片常常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表达一个哲理,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克罗蒂亚动画家波里沃基·多维尼考维克·波尔多创作的《学走路》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有四个大人分别要他去遵循某种规则,比方要顶胳膊、走正步、单脚用力、头腹互动等。完全遵循了大人们的教导,孩子却不会走路了。思考良久之后,孩子扔掉了大人们给他的奖牌,顶住了大人们给他的种种压力,坚持不按别人给他设置好的走路规则,愉快的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来。这类的故事一般比较深入,比较晦涩难懂,但是也是极富教育意义的。2.2 动画镜头的分类与运用
动画镜头是指在动画中的镜头表现,镜头可以将运动中的画面,针对未来影片的构思和设计蓝图包括场景气氛,角色表演,色彩光影,对白,音效 摄影处理一一表现出来。2.2.1 动画镜头的分类
动画镜头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具体来说,有根据景距变化分类、根据角度的变化分类、根据镜头运动的变化分类以及根据镜头速度的变化分类。根据景距变化是按照景距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具体细分可以分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等等,这些通过景距的变化来变换,从而展现不同的镜头特点,这样对于情节的推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根据角度的变化来分类是根据拍摄的位置和角度来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正拍、俯拍、仰拍、侧拍、侧斜拍和鸟瞰拍,这些角度的选择是根据人物的动作以及情节的发展需求来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这样可以展现人物的不同特点,表达不同的场景,角度的转换也可以使得故事叙述更加流畅。
根据镜头运动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其中运动镜头又可以分为推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等,这些镜头的变化都能讲物品或是人物灵动化,更具有活力。
最后是根据镜头速度的变化分类,这种分类比较简单即分为慢动作和快动作。
2.2.2 动画镜头的运用
根据前面的阐述,简单来讲,动画是组成和链接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法。动画镜头的作用也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用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大环境,通过对于环境的切换和表现来渲染出主要的背景;动画镜头对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人物细节和特写的描绘,可以丰富人物的情感;动画镜头还可以作为链接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的重要过度,通过镜头的切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二维动画短片《爱到团风》故事叙述和镜头处理
3.1 《爱到团风》故事叙述
这部动画短片主要讲述了盘古开天地的一个故事,故事情节主要是在很久很久之前,天地混沌,长期处于黑暗无边的状态,世界的面目只是漆黑的面目,这时一个叫盘古的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用自己的斧头劈开了天地,而盘古也因为自己的神力打开了天地,而他本人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为人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3.2 《爱到团风》风格设定
这部动画短片在风格设定上基本是用相对比较粗糙的视觉感打造出原始复古的感觉。整个动画短片是随着情节发展来进行色彩的变化,而主要的复古感没有被破坏,具体来分析,在盘古开天地之前,主要是用暗色调,这样更能突出在盘古开天地之前的混沌状态,而随着盘古的出现,对盘古的形象也是仿照中国古代原始人的形象设计,而随着盘古神力开天地之后,运用强色调表现突变的转折点,而后整个画面就呈现出了暖色调,也意味着新世界的诞生。
随着情节的变化,整个动画短片的风格设定都是复古仿古的,通过色彩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3.3 《爱到团风》镜头设定 3.3.1 《爱到团风》镜头画面设计
这部动画短片在画面设计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即构图、光和色彩来具体剖析。
首先是构图方面。短片通过具有代表意向却又略显抽象的人物和山、太阳、星星、云彩、雨露等推动情节发展,在构图方面可以说是浑然天成,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世界的一个状态。在光的方面,短片也是跟随着情节的发展,在盘古开天地之前是暗黑无际的一种状态,光线暗到几乎没有,后来在特别明亮几乎接近于白色的强光氛围渲染下预示着世界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之后的暖色画面也就是世界维持了光的柔和度,整个过度非常自然。而在色彩方面,前面也做了阐述,盘古开天地之前是暗黑以黑色冷色调为主,而突然近乎白色的强光带来的是突变,而随后太阳带来的暖色预示着情节的转变,也是世界的转变。3.3.2 《爱到团风》场面调度设计
场面调度,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起初这个词只适用于舞台剧方面,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活动的位置变化所做的处理,是舞台排练和演出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导演为了把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气氛、以及节奏等,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运用场面调度方法,传达给观众的一种独特的语言。
而在这部短片中,作者通过场面的转化,尤其是在开天辟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即天地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通过场面的移动和转换和场景的变换,来表现出天地发生的变化,以及新的物象出现的状况例如山、雨水等等意向的出现都是通过场面的调度实现的。
3.4 与故事叙述方式相关联的镜头运用 3.4.1 镜头运用表现时间流逝
整个短片的时间主线就是以盘古开天地的时间顺序节点来展开的。首先我们关注到,在整个短片中有几张空白的镜头,这几张空白镜头的加入起到了一种分割时间节点的作用,通过这几张镜头来使得叙事和故事的情节推动更加地流畅,也具有一些转折点的作用,使得转折并不突兀。此外,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通过镜头的平移和转换,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所带来的世界的变化,镜头对于新事物的描述直接地表达了在盘古这个人物出现前后世界的变化,也间接地表达出了时间流逝。
3.4.2 镜头运用表现地点变换
地点的变换在这部短片中通过镜头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通过上下以及左右的镜头平移带领观众看到地点的切换,在展现雷雨的那一部分,短片通过左右平移来展现云彩和雷雨,而在展现太阳升起的状态时,作者通过上下平移来展现太阳升起位置的切换,整个地点的切换中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繁琐的手法,而是简单地通过镜头的移动以及配合环境的变化来展现地点变换的。3.4.3 镜头运用展现角色成长
在这部短片中,唯一的人物角色就是盘古这个人物形象,这个角色的成长就是一种创世界的鼻祖的形象。短片在展现过程各种,通过镜头的推拉将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动作进行了特写,使得观众对于盘古在开天地的过程中的动作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盘古这个神力者的形象通过近距离拉近镜头来展现他利用斧头和钉子来劈天开地的一个举动,而后利用镜头的转换,人物的消失化作天地万物的一个情节,来凸显了人物在整个故事中的角色成长变化。3.4.4 镜头运用渲染情节气氛
通过的镜头的转换例如平移或者直接切换来渲染出不同时期的环境气氛,中间再通过一些镜头的突然的白化来预示着转折点的出现,整个气氛在镜头的推进下是以一种非常复古混沌的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爱到团风》分镜头画面欣赏
5小结
本文通过研究现代的动画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有着新的突破,二维动画也不断地在技术上求新求变,现代的动画主要还是以故事的叙述为结构而展开,以打造故事情节为主,然后融入现代的元素,现代的技术,不断地前进,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针对实际中的动画短片进行分析,在实践中找到理论的运用,基本实现了剖析动画短片的镜头艺术特点。
致谢
在完成本论文之际,我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老师。本文从开始写作到最后完成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在我选题确定后,写作方向不能够确定、第一次写学位论文查文献等等出现了很多问题,每次在咨询老师后,老师都能及时帮助我找到正确的方法。在我的第一次框架出问题之后,老师及时地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正是有了老师的很多指导和鼓励,才使得我能顺利地完成论文的写作,在此,对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对于我学习和生活的母校我表示深深的感谢,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接受到来自专业老师的指点,融入到这里的学习氛围,都将是我一生回味的记忆,我也会带着这段记忆出发,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深感庆幸和欣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都会带着这段经历,时刻铭记于心,并将这里学习到的点点滴滴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
感谢各位评阅老师及答辩委员会委员在百忙之中评审此论文,您的评审意见对本文的完成非常重要。
谨以此文敬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参考文献
[1]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8)[2]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3]孙立军,李卓.影视动画镜头画面设计.[M]海洋出版社,2008(4)[4]孙立军,陈伟.动画运动规律与时间掌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5]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海洋出版社,2007(8)[6]曹小卉,黄颖.现代动画概论.M]海洋出版社,2008(11)[7]聂欣如.动画剪辑.[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8]李杰.原画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9]Viki King,How to write a movie in 21 days,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0]Peter Lord and Brian Sibley,Cracking Animation,Thames & Hudson Ltd,1999 [11]Jules Engel,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 ca.Sept.1995
[12]Howard Becker,Art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13]Anim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edited by John A,Len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1,2001 [14]班守猛,崇蓉蓉,毛环等.论动画表现形式的分类[J].商情,2009,(1):138,129.[15]王诚.场面调度在动画短片中的应用--以安纳西国际动画节开场动画短片为例[D].浙江理工大学,2011.[16]刘向英.动画短片的艺术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