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练习案
2019届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案 专题一 主备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使用时间2018年7月12日
《明清时期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练习案
时间:40分钟 满分:75分
(25道选择题时间25分钟,每题2分共50分;材料题为选做题时间15分钟25分)1.内阁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历经仅能参政议政到拥有票拟权,直至出现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严嵩,但皇帝同时授予司礼监批红权以控制内阁。由此可知()A.宦官掌控了决策权力
B.首辅权力失控 C.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君主专制加强
2.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3.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与内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5.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6.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A.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7.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8.有学者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
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置()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9.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10.“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六部长官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材料表明军机处()
A.是君权的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B.封闭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 C.权力很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官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11.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康熙帝此举意在 A.强调君权至上 B.谨防决策失误 C.肯定谏议制度 D.巩固文官政治
12.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13.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14.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
A.《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 B.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 D.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15.清代的木兰秋狝(xian,秋天打猎),是在皇帝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宜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木兰秋狝
A.具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D.保持了北方民族的传统习俗
16.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A.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 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 2019届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案 专题一 主备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使用时间2018年7月12日
C.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17.“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在清代的出现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了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18.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士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
A.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 B.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 C.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
D.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19.余梓东在《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修“关系”》中指出:“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清朝……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下面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
A.设立主管边疆事务的地方机构——理藩院 B.实行“区别对待,因俗而制”的政策 C.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 D.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20.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21.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 D.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22.《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23.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
24.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 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
用2000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君主专制顶峰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A.1 位 B.2 位
C.3 位 D.4 位
25.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确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统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疏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西方官员问责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
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进行简要评价。
第二篇: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设计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设计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2)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评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且进行资源整合。
(2)展示探究题,启发学生思考。
(3)通过人物介绍,多媒体资料,小故事,历史短剧,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4)分组讨论。(5)教师评价,起到激励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认识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教学内容
1、内容分析:本节课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第二部分是君主集权的强化。
2、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学对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爱好,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1)比较法。1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的比较,总结他们的共同之处。2历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的比较。(2)归纳法。归纳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掌握(3)讨论法。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动脑筋”,多和大家交流。如,对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利弊的认识,要和同学们多交流,学会全面评价历史现象。(4)巧用资料,理解知识。如在学习“文字狱”的知识时,可以多补充有关资料和实例,以更好地理解“文字狱”。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利用PPT展示图片、动画、视频、表格、提出问题、总结。板书设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君主集权的强化政治上:思想上: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皇权进一步强化教
学
设
计教学过程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课前教室内播放《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
2、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后提出问题:知不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康熙王朝》)康熙是哪个朝代的人物?(清朝)讲到清朝,很多同学已经对这个朝代有所理解,那请同学来谈一下对这个朝代的初步印象。(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强调:区分历史和文艺创作,勿受误导。然后过渡到新课。渲染气氛和提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学习清朝的兴起这一个朝代的出现就必须提到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物。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就是女真族,在明朝时期生活属于奴儿干部司,(展示地图)属于明朝管辖范围,但受到汉人的民族压迫。一个人物,这一个人物就是努尔哈赤(展示努尔哈赤的图片),请学生介绍女真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的事迹。(简单扼要讲明)(1)
统一女真各部;(2)
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3)
迁都沈阳,改都城为盛京。这是努尔哈赤的主要事迹,那么我们来活动一下脑筋,思考一个问题。动脑筋: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先回忆到底有哪几位少数民族首领。(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强调:我们不能像古代的汉人那样歧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于中华大家庭中的成员。
2、清朝的建立学生介绍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的事迹。(展示皇太极的图片)改族名为满洲和改国号为清。(说明改族名为满洲的原因:抹去女真臣服于明朝的历史,要在民族地位上与汉族平起平坐,有利于征服明朝。)提出问题:清朝的强势崛起的同时,明朝的发展又如何呢?(展示明朝疆域图)统治腐败,之后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投降清朝,清兵入关。(展示图片:1644年北京的三位皇帝:明朝的崇祯、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清朝的顺治。这一部分简单点明即可)动画展示满洲的兴起与清朝建立的过程。(作为第一部分的小结)过渡:清朝入关后,统治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同时展示清朝的疆域图)统治者本身又是少数民族,而各地又出现一些“反清复明”的运动,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才能维护自己的政权呢?假如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你会怎么做?(加强中央集权)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回顾历代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的措施(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秦朝: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西汉:削弱王国势力和相权,设刺史和司隶校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北宋:杯酒释兵权。元朝: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施行廷杖制度;八股取士。教师点明,明朝皇权空前强化,那有没有使皇权的强化达到绝后呢?(从而过渡到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1、政治上:设立军机处讲述清初的中央政权机构,(展示清初行政结构图)设立内阁和六部,保留满洲特有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提出问题:同学们觉得哪一个机构权力最大呢?从清初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可以看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不仅架空了内阁和六部,虽然保证了贵族的利益,但也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展示图片:沈阳故宫。提出问题:从建筑风格上看能否看出君主的权力有所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沈阳故宫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视频:电视剧《小宝与康熙》的片段展现议政王大臣鳌拜的权力,对皇权的威胁极大,所以必须限制议政王大臣的权力。讲述雍正帝如何设置军机处,多媒体展示政令传达结构图。皇帝→军机大臣→中央各部或地方官员。军机大臣根据政令的紧急程度决定政令传达的速度,地方官员汇报事情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不用经过上一级官员。说明军机处设立,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也从政令传达的结构图中了解军机大臣的地位和作用,就像清代史学家赵翼讲的: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对比:军机大臣与议政王大臣权力的区别。军机处设立前后皇帝权力的变化情况。(用表格进行比较)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都不能改变。军机处:军机大臣什么都要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利。再对比军机处设立前后皇帝权力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动脑筋:女生:“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好处。”男生:“设立军机处,官员们什么都得听皇帝的,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都没有了,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同意他们谁的说法,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便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以上情况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加强君主集权政治上的关键措施。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2、思想上:文字狱清朝的集权不仅在政治上采取措施,还在思想领域加强思想控制,清朝到底在思想控制上采取什么措施呢?我们先看一段有班级的几位同学扮演的短剧。一位学生扮演皇上,两位学生扮演侍卫,一位扮演官员。一位官员向皇上呈上一首诗,皇上看了大怒,“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明显是在侮辱朕是异种。来人。来人拉出去斩了。”教师分析剧中内容,点明这就是文字狱。课本的定义:统治者从知识分子词章中摘取只言片语,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而兴起的冤狱。教师说明: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严加镇压。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的存在。为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就特别注意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展示三位皇帝的图片)事例1:“胡中藻狱”,一把心肠论浊清。(学生分析)事例2: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上面的两句诗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你认为诗里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讨论、发言,抓住“明月”“清风”,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通过了解上述事例,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清朝,你觉得文字狱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从而总结出文字狱的危害。(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2)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学生明白满洲的发展史与其它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点明清王朝的处境温故而知新。本节课可以说是我国皇权强化的总结阶段,回顾是必要的。点明为何要设置军机处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文字狱。点明实行文字狱的原因事例加深了对文字狱的理解,便于了解文字狱的危害。总结
1、以歌谣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清朝采用满洲制,内阁六部都设置.但留满洲议政王,议政决策军国事.雍正始设军机处,大臣跪地做记录.思想文化搞禁锢,康雍乾时最残酷.文字狱案搞恐怖,阻碍发展和进步.2、出示板书,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歌谣既加深记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随堂练习
1、清朝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B)A、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立军机处c、大兴文字狱
D、实行八旗制度2.军机处创设于(c)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3、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是(c)A、防止大臣专横擅权
B、提高内阁的地位 c、加强皇权
D、加强军国大事的保密性
4、在我国封建社会,“文字狱”最为严重的朝代是(D)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巩固学习的重点知识小讨论议一议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积极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社会安定。消极方面:不利于观念创新、思想解放、社会进步,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特别说明为何说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所谓物极必反,空前的强化只是封建制度的回光返照,无法挽回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瓦解。)
此问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深奥,课后可以继续探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反馈学生能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生能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教学反思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初中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人教版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课程目标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与其它少数民族首领比较,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且进行资源整合。展示探究题,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人物介绍,多媒体资料,小故事,历史短剧,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分组讨论,课堂小辩论。教师评价,起到激励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大兴文字狱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而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文字狱的出现,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课前准备
师:收集资料,分配学生任务,排练短剧,辅导辩论
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准备小故事、历史短剧,辩论 教学过程
导入:由一位去过北京旅游的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参观故宫的经历,展现一些照片,由此引出对清朝的兴趣。学习新课:
(一)、教师出示探究题,学生看书思考,四个小组分工准备1到4题 你能说说清朝是怎样建立的吗?
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请你联系秦、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措施,谈谈文字狱的影响和危害。你能概括中国历代王朝在加强君权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吗? 课堂小辩论:军机处的设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二)、讲解探究题
带领同学们回忆女真族的历史,两位同学分别介绍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事迹。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指出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同他们的共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三组学生讲述,表演“文字狱”的几个案例,形象的展示文字狱的危害,学生讨论历代文字狱的影响。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时,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在总结清朝前面的几个朝代加强君权的措施后,重点学习清朝。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等图片,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课堂小辩论:正方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反方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教师点评,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选出最佳辩手,对胜方给以表扬,发奖状。课后评价
充分调动学生的才能和积极性。
辩论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媒体资料提供了大信息量。其他教学建议: 案例分析法
导入:以多媒体课件对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的建筑进行介绍,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学生表演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故事
分析人物的贡献,了解清朝的形成 军机处的图片介绍,分析其作用标志
表演历代文字狱的案件分析其影响 概括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师概括总结,对所有的表演予以评价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四篇:英语口语强化练习
体验式英语教育先锋美联英语 标题: 英语口语强化练习要注意用语环境
关键词: 英语口语强化练习
导读: 一些学生朋友经常会抱怨在英语口语强化练习时,总是得不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归根究底,主要是在很多方面没有注意到,特别是在英语口语强化练习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效果是不行的。
关于英语口语强化练习的一些方法,其实语境的注意事项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语境才是符合口语练习的,比如一些嘈杂、喧哗的场所就一定不是首选之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外国的语言氛围才行。
语境准确则是英语口语强化练习的一个更高层次要求,即在什么环境下说什么话。这一方面要求同学们通过听、读去了解外国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语境练习让自己熟悉某一种特殊语境。假设自己处于某种语境中,然后去练习自己该怎么说,设想对方会有什么反应,自己如何回答。这种练习最好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一起做。当同学们熟悉如何应对各种语境时,在真正处于某种环境时就能够轻松准确应对了。
内容是口语中最高的要求,即言之有物。在使用非母语的英语时,随口说出来的东西通常都是很浅显的东西,很难说言之有物,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自己表述复杂意义的能力。要做到言之有物,同学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之前,需要事先查看资料,到有备而来。关于英语口语强化练习时,不少的朋友也很想去注意一下用语环境,但是在进行用语的时候还是依然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只要我们看过了上面的一些事项过后,那么许多的难题才会被我们顺利的解决,所以大家都应该进行相关的努力了。
第五篇: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人教版)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人教版)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与“皇权下的民主”无关,排除A;中外朝制和内阁都不能说“分权制衡”,排除B、D;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集体决策,故选C。2.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A.宗法制
C.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因此作者不可能对不符合英国民主理念的宗法制、三省六部制持高度赞扬态度,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的内阁制与英国的内阁制有本质区别,一个是专制的象征,另一个是民主的象征,故其不可能对中国的内阁制持肯定态度,排除D。而科举制是当时一种比较进步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故选C。
3.《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
B.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进士及第是时人推崇的为官途径,故C项正确。
4.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解析 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设该官职,故选D。
6.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 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
()答案 B 解析 丞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丞相权力的削弱,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君权的加强。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7.“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 C.执行政令 答案 A 解析 这些“中级官员”是指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整理、批阅奏章,很少能参与决策。
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解析 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9.故宫养心殿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
B.参与决策 D.监察百官
()①反映了统治者强烈的集权意识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③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精神 ④说明统治者具有民权意识 A.①②③④ C.①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根据所学中
央集权制度的本质是人治,皇帝一人专制独裁,故应该排除④。
B.①②③ D.②④
1.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三省六部制,“科学”体系无从谈起,排除B、C;D项所述“消除”不正确,故选A。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汉代的察举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使庶族地主地位上升。C项符合题意。
3.某大臣上书皇帝:“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宰相权力以强化皇权 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D.加强相权以提高政府效率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可知材料说的是宋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史实。材料中大臣的意思是分割相权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分散,出现了一些弊端。由此可知他反对分割相权,主张提高中央政府机构运行的效率,故排除B,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出建立一省制的建议,排除A;材料实际上是反对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排除C。
4.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入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11年6月3日《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材料二 厦门大学院长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贡献》一文中表示: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它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请回答:
(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这些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原则,影响深远。
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2)制度及标准: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
趋势:范围由贵族扩展到平民;标准由出身门第到才学,体现了公平、民主的趋势。5.2011年9月11日,凤凰网一篇名为《牵制管理“进化论”》的文章指出:“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大大强化了皇权。”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表明了唐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根据这项制度,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
(3)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到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答案(1)三省六部制。(2)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3)秦、汉初时期: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由于内朝的设立,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设立,相权被分散。宋代:增设副宰相,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分割。
解析 第(1)、(2)问要围绕三省六部制对相权的制约回答。第(3)问要注意归纳概括秦汉、唐代、宋代丞相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