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概述复习题库7

时间:2019-05-14 04:2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与概述复习题库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与概述复习题库7》。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概述复习题库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

A、“三个有利于”标准 B、实践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人民生活标准 2.在我国的全面改革中,改革的重点是(C)

A、政治体制 B、文化体制 C、经济体制 D、科技体制 3.改革的对象是指(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C、社会主义方向 D、社会主义具体制度 4.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D)

A、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结合 B、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相结合 C、国内技术和国外技术相结合 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5.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B)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1999年

6.最先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理论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7.最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开始于(A)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D、内地 9.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因为(A)

A、改革能解放生产力

B、它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 C、它是推动社会主义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手段

D、它是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C)

B)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C)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否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

B、是否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否有利于坚持按劳分配,是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否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1.“三个有利于”标准第一次完整地准确地提出来,是(A)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党的十四大 C、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D、党的十五大

1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D)

A、姓“资”姓“社”的标准 B、姓“公”姓“私”的标准 C、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D、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3.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是(A)

A、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C、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D、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A)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1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C)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17.江泽民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D)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前提 D、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18.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B)

A、改革是目的 B、发展是硬道理 C、稳定是绝对的 D、稳定是动力 19.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A、健全民主和法制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0.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D)A、发展 B、创新 C、改革 D、稳定 21.改革的目的是(C)

A、建立市场经济 B、建立民主政治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建立充满活力的国有企业 22.实行对外开放是(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B、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C、实现小康社会的政策

D、实行改革的辅助政策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B)

A、艰苦奋斗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群众路线 D、实事求是 24.党中央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是在(A)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三届三中全会 D、十四届三中全会

二、多项选择题

1.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ABC)

A、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 E、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善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DE)

A、发展是目的 B、改革是前提 C、发展是手段 D、改革是动力 E、稳定是前提

3. 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所依据的邓小平提出的重要观点是(BC)

A、发展是硬道理 B、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E、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 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BD)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半封闭 D、宽领域 E、有限领域 5. 改革是(ABCD)

A、一场新的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E、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6. 在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中(ACD)

A、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D、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E、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7.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BDE)

A、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是对抗性的矛盾

D、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调整和改革得到解决 E、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8.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征是(ABC)

A、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B、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C、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D、由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在(CD)

A、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B、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D、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 10.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ABC)

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选择

11.十七大报告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将中国以往对外开放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字定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ACD)

A、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B、是实现经济尽快成为GDP第一大国的现实要求

C、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 D、不但要紧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同时也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12.十七大报告指出:“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这就明确告诉我们(ABCD)

A、要看到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 B、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C、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初级阶段的国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D、要看到我们前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 13.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中国优越性的表现

1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BCD)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调整和完善得到不断解决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课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之

一课一文

一、收获:

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就所学的知识,我谈点具体的感受。课本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作了详细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中,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事实表明:“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比较后所选择的革命真理。

毛泽东思想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为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二、建议:

希望这门课程不一定就是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的环节,这样的课程太枯燥,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建议多加入一些互动,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增加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建议老师保留这学期已经开展的演讲环节。

三、不足:

就我自己来说,没有百分百的跟着老师的思想去学习这门课程,课堂上有时会走神,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改掉这个坏习惯。还有就是要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被迫的学习。作为一名高中就没有重点学习政治、历史的学生,如果自己在大学里不主动学习这类课程的话,是很危险的。希望自己全力以赴,好好加油。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是(D)

D、王稼祥

2.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毛泽东思想做了科学概括和全面论述的是(C)

C、刘少奇

3.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C)C、中共七大

4.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A)A、辛亥革命

5.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 C、毛泽东

6.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评价的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C)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7.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是在(C)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8.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是指(C)

C、进行人民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9.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C)C、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10.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D)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11.下列著作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1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B)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毛泽东说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A)A、认清国情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原因是(D

D、帝国主义的侵略

14.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的是(A A《南京条约》的签订 15.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是(A)A、封建势力

16.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7.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是党的(C)。C、二大 18.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C C、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政治条件是(D)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准确表述为(C)。

C、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0.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文化纲领是(D)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是(D)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22.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文献是(A)

A、《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是(B)

B、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A)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核心是(A)A、无产阶级的领导

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B B、农民阶级 2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C)C、农民阶级

毛泽东明确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在(D)D、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C)C、毛泽东思想

2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C)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6.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A)A、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A)A、国营经济

27.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产阶级列为革命对象的文章是(D)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8.毛泽东系统阐述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A)

A、《〈共产党人〉发刊词》

29.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根源是(B)

B、小资产阶级思想

30.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A、党指挥抢

31.毛泽东提出在军事上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是(D)

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D)D、新三民主义

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的主体是(B)

B、劳动者联盟 3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A)A、革命领导权问题

3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C)C、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6.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D)D、顽固派

37.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是(A)A、党内合作 38.中国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要是指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和各革命阶级的(B)B、政治领导

3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A A、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40.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是(A)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1.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是(C)

C、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2.与资产阶级联盟必须实行的政策是(A)A、又联合又斗争

43.毛泽东建党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A)A、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44.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会议是(B)

B、中共七大

45.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C)为中心任务 C、主观主义 46.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A、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47.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的处理党内矛盾方针是(A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成为全党的共识是在(D)D、遵义会议后

49.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会议是(D)D、遵义会议

50.“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B)B、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形式是(A)A、武装斗争

51.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是在(D D、八七会议 5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A)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3.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D)D,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54.毛泽东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A)A、武装夺取政权

55.毛泽东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是在(C)

C、七届二中全会

56.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C)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D)

D、以乡村为中心

5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的标志性文件(B)

B、《井冈山土地法》

58.《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做出的一个重大原则性修改是(C)

C、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59.毛泽东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根据是(A)A、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

60.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基本观点出自于他所写的(B)一文中。B、《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6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 B、发动工人运动 6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A)A、南昌起义 63.乡村中一向战争奋斗的主要力量是(A 贫农

毛泽东(D)一文,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D、《反对资本主义》

6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A)

A、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65.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D)D、《新民主主义论》

6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形式(B)

B、三三制政权

67.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改革是(A)A、减租减息的政策 68.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A)

A、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69.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权力机构为(B)

B、参议会

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口号的会议是(A)A、瓦窑堡会议

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著作是(D)

D、《论人民民主专政》 70.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B)B、人民代表大会

71.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B)B、工人阶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期间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D)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2.毛泽东在1949年建国前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A)A、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73.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A)A、民主与专政的结合

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主体是(A)A、人民

我国政权的组织原则是(A)A、民主集中制 74.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C)

C、无产阶级专政

75.中国按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A)A、内蒙古自治区

毛泽东提出处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策略方针是(A)A、不要四面出击

76.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是(B)

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的建立

7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C)

C、新民主主义社会

78.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A)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79.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A、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80.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A)A、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8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D)D、稳步前进

82.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A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8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B)

B、国营经济

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B)B、没收官僚资本 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B)B、过渡时期总路线

84.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B)政策。

B、经销代销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是(C)

C、和平赎买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D、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85.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

8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C)

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A A、《论十大关系》

8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A)A、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毛泽东认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B B、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B)

B、参政党

88.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89.《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作者是(B)B、刘少奇

90.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D)的指导方针。

D、优先发展重工业

9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加强了我国的(C)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9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B)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9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A)A.非对抗性的9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是(D)

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9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D)

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96.率先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中国共产党员是(A)

A、毛泽东

9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D)D、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98.1963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D)

D、科学技术现代化

99.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C)

C、陈云

100.毛泽东提出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B)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0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是(A)A、立场、观点和方法

102.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A)A、克服主观主义

103.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A)A、思想政治工作 104.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C)

C、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105.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做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A)A、《改造我们的学习》

106.毛泽东之所以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靠的是(A)A、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C)C、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D)D、群众路线

107.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C)

C、教条主义

10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109.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B)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是(acd)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阐述了(abe)

A.实事求是的思想

B.群众路线的思想 C.统一战线的思想

D.反对经验主义的思想 E.独立自主的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D.大地主阶级

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是(abcde)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F.中外合作经济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cde)

A.党的建设为中心 B.农村政权为根本 C.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D.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E.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6.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形成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ace)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

E.统一战线

F.独立自主

7.1924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cde)

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其政权中的成员是(abc)

A.共产党员

B.非党进步分子

C.中间派

D.八路军

E.共青团员 9.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bcd)

A.积极领导

B.自愿互利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E.公私兼顾

10.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bcd)

A.整顿思想、反对腐败

B.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 C.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 D.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E.整顿组织、反对官僚主义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包括(abc)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艰苦奋斗 E.解放思想

1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cde)

A.革命的 B.进步的 C.民族的D.科学的 E.大众的

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处于中间地位的阶级和阶层有(bce)

A.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14.建国初期,在全国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国内主要矛盾是(ab)

A.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生活的要求与社会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要求 15.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有(abcde)

A.无产阶级 B.农民 C.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 E.开明绅士

16.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b)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有

(abcde)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委托加工 E.公私合营

18.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bcde)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D.十月革命的影响 E.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1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应当处理好的政治关系有(abcde)

A.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 B.党和非党关系

C.革命和反革命关系 D.中国和外国关系

E.是非关系

2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是(abc)

A.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比较严重 B.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C.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D.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E.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2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这主要表现为(cde)A.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B.领导国民会议运动 C.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D.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E.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abcd)

A.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农民 D.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E.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F.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3.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abc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E.《战争和战略问题》

24.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基本任务是(ade)

A.打仗消灭敌人 B.发展壮大革命队伍 C.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D.做群众工作 E.开展生产建设

25.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是(acde)

A.依靠贫农 B.限制富农 C.团结中农 D.发展农业生产

E.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26.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创造的过渡形式有(bcd)

A.临时农业生产互助组 B.农业生产互助组

C.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E.人民公社 2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bde)

A.民主与集中的相互对立 B.衔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时期

E.概念的表述准确又贴切

C.扩大对敌人专政的范围 D.扩大人民民主的范围

2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abcd)

A.管制 B.征用 C.代管 D.转让 E.拍卖

29.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bc)

A.基本矛盾 B.敌我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人与自然的矛盾 E.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30.毛泽东把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策略思想归纳为(abcd)

A.利用矛盾 B.争取多数

C.反对少数 D.各个击破

E.以斗争求团结

31.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表现在(ce)

A.民主与专政性质不同 B.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割裂的 C.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与方法

D.民主与专政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E.民主与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3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作出全面、系统和完整阐述的著作有(abcde)

A. 《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 B.《论新阶段》

C.《战争和战略问题》 D.《〈共产党人〉发刊词》

E.《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的社会力量有(abcde)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亲英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3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是(abde)

A.巩固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B.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

E.采取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

3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ace)

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组织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D.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E.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

3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bcd)

A.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abcd)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对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改造

38.毛泽东提出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最重要的标准是

(abcde)

A.是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B.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C.是否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D .是否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E.是否有利于共产党的领导

3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措施有(abcde)A.不给党的领导人祝寿 B.不送礼 C.少敬酒、少拍掌 D.不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E.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

4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创造红军新时期的著名起义有(abcdef)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平江起义 D.左右江起义 E.广州起义 F.白色起义

41.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依据是(abcd)

A.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B.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C.农民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 D.农民是中国各命的主力军

42.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e)A.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中国资本主义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E.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4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acd)A.个体农业 B.官僚资本主义 C.个体手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E.小资产阶级

44.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体系,它具有的鲜明特点是(abc)A.科学性 B.独创性 C.完整性 D.两面性 E.多重性

45.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前后,毛泽东多次提醒全党(abcde)

A. 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娇、不躁的作风

B. 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 D.要防止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4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bc)

A.保护民族工商业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47.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基本思想是(abcd)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积极防御 C.集中优势兵力 D.战略进攻和决战的思想 E.政治上瓦解敌人 48.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指(abc)

A.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 B.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 C.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D.人民和军队相结合 4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cde)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0.官僚资本主义具有(abc)

A.封建性 B.买办性 C.垄断性 D.崇外性 E./妥协性 5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cd)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2.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bd)

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E.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53.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bcd)

A.发展生产 B.繁荣经济 C.公私兼顾 D.劳资两利 E.四马分肥

54.国民革命时期,组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政治联盟的阶级有(abcd)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大资产阶级 5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cde)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6.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ab)

A.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B.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D.工人与农民的联盟

57.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和继续巩固和扩大的时期是(cd)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E.国民革命时期

58.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bc)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的矛盾》 D.《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E.《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9.毛泽东提出的我国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de)A.去粗取精 B.全面继承 C.兼容并包 D.古为今用 E.洋为中用 60.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表现为(bcd)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C.与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E.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作风

61.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党内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b)

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C.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D.把中国经验神圣化 E.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6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特点是(cd)

A.党外合作 B.缺乏共同的政治纲领 C.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D.党内合作

63.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除了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之外,还包扩(abcde)

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D.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E.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64.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是(abc)A.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B.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D.消灭资产阶级

E.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65.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是(ce)A.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的方针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C.土地革命的方针

D.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方针 E.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6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ae)A.反对封建压迫

B.反对中间势力 C.反对北洋军阀

D.反对顽固势力 E.反对国民党新军阀

67.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abcd)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逐步实现对文教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8.1950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集中打击了(abcde)

A.土匪(匪首、惯匪)B.恶霸

C.特务

D.反动会道门头子

E.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69.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我国的现代化宏图,即实现社会主义的(abcd)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E.交通现代化

70.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abde)

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局部服从全局 D.下级服从上级

E.全党服从中央

7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它所包含的阶级和阶层有

(abcde)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一切爱国民主人士

72.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是(ad)

A.广泛的代表性

B.严肃性

C.灵活性

D.存在时间的长期性

7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是(abcd)

A.美帝国主义

B.蒋介石反动派 C.官僚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74.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有(abcde)

A.没收了官僚资本

B.完成了土地改革

C.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D.实现了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E.消灭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75."四马分肥"是指(abcd)

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基金

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E.奖金

7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abcd)

A.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B.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

77.建国初期"三反运动"的内容是(bce)

A.反行贿

B.反贪污

C.反浪费

D.反腐败

E.反官僚主义

78.建国初期,我国开展的重大政治运动有(abce)

A.抗美援朝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三反五反运动 D.反右派运动

E.镇压反革命运动

79.毛泽东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就是工业,因为农业为工业提供(abcde)

A.粮食

B.原料 C.市场

D.资金 E.劳动力

80.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领域内,实行的基本方针是(ab)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洋为中用

D.古为今用

81.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基本国情是(abcd)

A.人口多

B.底子薄

C.经济文化落后

D.科学技术水平低 E.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8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是(abc)

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C.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D.在生产价格上,国家价格是主体,一定范围内自由价格是补充;

83.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中,共作出过俩个历史决议(ab)。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D.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

84.抗日战争时期,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主张表现为(ab)

A.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B.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C.一切服从蒋介石

D.一切服从国民党

85.新中国成立后党所面临的两大问题是(ab)

A.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以发展中国

B.中国向何处去 C.人口多

D.底子薄

86.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合中国国情的(ad)

A.政权组织形式 B.无产阶级专政 C.人民民主主专政 D.根本的政治制度 E.政党制度

87.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的优点”是(cde)

A.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B.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C.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D.人数虽少但比较集中

E.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 88.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是(ab)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 C.农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D.社会经济缺乏活力 89.毛泽东在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上提出了(bd)

A.树立必胜信心 B.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C. 敢于夺取胜利

D.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90.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有利条件是(abc)

A.良好的思想基础 B.良好的阶级基础 C.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D.党的队伍的壮大

91. 封建主义在党内生活中的表现有(abcd)

A.一言堂 B. 家长制 C.个人专断 D.人身依附关系 9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有(ab)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B.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学说

C.实现共同富裕 D.发展社会生产力 9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分两个阶段(ab)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94.“两个务必”指的是(ab)

A.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C.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 D.保持共产主义信念

95.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关系是(abcd)

A.先民主 B.后集中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领导同群众相结合

96.邓小平指出对党的监督来自(abd)

A.党的监督 B.群众的监督 C.社会的监督

D.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97.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流行过的错误倾向有(ab A.两次革命论 B.一次革命论 C.三个时期理论 D.毕其功于一役

98.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在的主观条件件有(bd)A.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B.共产党领导的正确

C.良好的群众基础 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99.新民主主义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原则是(ab)A.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B.坚定的团结中农

C.照顾富农的利益 D.满足小资产阶级的要求 100.三大决战是(bcd)

A.济南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答案:

!——10:acd abe abcd abcde cde ace cde abc bcd bcd 11——20: abc cde bce ab abcde ab abcde bcde abcde abc 21——30:cde abcd abcd ade acde bcd bde abcd bc abcd 31——40:ce abcde abcde abde ace bcd abcd abcde abcde abcdef 41——50:abcd ae acd abc abcde abc abcd abc cde abc 51——60:abcd bd abcd abcd cde ab cd bc de bcd 61——70:ab cd abcde abc ce ae abcd abcde abcd abde 71——80:abcde ad abcd abcde abcd abcd bce abce abcde ab 81——90:abcd abc ab ab ab ad cde ab bd abc 91——100:abcd ab ab ab abcd abd ab bd ab bcd)

第四篇:专职消防员招聘笔试复习参考题库概述

专职消防员招聘笔试复习参考题库

一、单项选择

1、木炭、焦炭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2、在消防工作中,以()的高低作为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A、自燃点 B、燃点 C、闪点 D、沸点

3、对可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控制这些物质的温度在()以下,也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措施之一。

A、自燃点 B、燃点 C、闪点 D、常温

4、一起火灾,死亡3人,受伤35人,直接财产损失6580万元,这起火灾属()。A、特别重大火灾 B、重大火灾 C、较大火灾 D、一般火灾

5、毒害感染性物品属危险化学品分类中的第()类。A、四 B、五 C、六 D、七

6、()是热传递的重要方式,它是影响早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7、含氧量在()以上的可燃物燃烧时,发出不显光(光暗或呈浅蓝色光)火焰。

A、50%

B、35%

C、60%

D、40%

8、含碳量在()以上的可燃物燃烧时,发出显光,并带有大量黑烟的火焰。

A、30%

B、40%

C、50%

D、60%

9、下列物质火灾中属于B类火灾的是()A、木材

B、原油

C、氨

D、金属火灾

10、下列物品中不属于毒害品的是()A、氰及其化合物

B、砷及其化合物

C、磷及其化合物

D、氯化钠水溶液

1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过氧化物危险特性的是()。A、分解爆炸性

B、易燃性

C、伤害性

D、不燃性

12、闪点小于28℃的液体属于()火灾危险性液体。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13、乙类火灾危险性液体是指()的液体。

A、28℃≤闪点<60℃

B、28℃<闪点≤60℃

C、28℃<闪点<45℃ D、28℃≤闪点≤45℃

14、丙类易燃液体是指闪点()℃的液体。

A、>60

B、≥60

C、>45

D、≥45

15、下列物质属于一级易燃固体的是()。

A、硝化棉

B、镁粉

C、萘

D、硫磺

16、下列物质属于二级易燃固体的是()。

A、赤磷

B、萘

C、棉花

D、纸张

17、易燃固体的着火点都比较低,一般都在()℃以下,在常温下只要有能量很小的着火源与之作用,即能引起燃烧。

A、200

B、300

C、400

D、500

18、一级自燃物品是指与空气接触不到()分钟可自行燃烧或使滤纸起火或变成碳黑的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

A、2

B、3

C、4

D、5

19、下列物质遇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能把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加热到自燃点,不经点火也会着火燃烧的是()。

A、红磷

B、保险粉

C、碳化钙

D、黄磷 20、下列物质中,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释放出的热量较小,不足以把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加热至自燃点,但当可燃气体一旦接触明火也会立即着火燃烧的是()。

A、保险粉

B、金属钠

C、碳化钙

D、铝粉

21、燃烧速度减慢的无火焰的燃烧现象为()。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22、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做()。A、爆炸浓度上限

B、爆炸浓度下限

C、爆炸温度上限 D、爆炸温度下限

23、液体的()即为液体的闪点。

A、爆炸浓度上限

B、爆炸浓度下限

C、爆炸温度上限

D、爆炸温度下限

24、当采取冷却灭火时,将可燃物冷却到()之下时,燃烧就会中止。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0度 25.木材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扩散燃烧 D.阴燃 26.黄磷发生自燃的主要方式是()。

A.分解放热 B.氧化发热 C.聚合放热 D.发酵放热

27.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火灾温度升高时()是热传播的主要方式。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交换

28、乙炔燃烧时,其火焰(D)。

A.不显光 B.显光但无黑烟 C.显光 D.显光并伴有黑烟

29.CO燃烧时,其火焰()。

A.不显光 B.显光但无黑烟 C.显光 D.显光并伴有黑烟

30.硫磺燃烧时其火焰的颜色是()A.黄色 B.绿色 C.淡蓝色 D.白色

31.汽油的闪点为-38℃,煤油闪点的40℃,若二者按1:1体积混合,其混合液闪点最接近()。

A.-38℃ B.2℃ C.0℃ D.40℃ 32.闪点是指易燃与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A.最高温度 B.最低温度 C.平均温度 D.绝对温度

33.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A.闪点 B.燃点 C.自燃点 D.最小点火能量

34.最小点火能量所采用的国际单位是()。A.焦 B.卡 C.千焦 D.毫焦

35.一级可燃性气体,其爆炸下限为()。A.<10% B.≤10% C.>10% D.≥10%

36、制定灭火救援预案应按(B)的程序进行。①科学计算,确定参战力量和装备;②确定范围,明确重点保卫对象;③确定作战术意图;④调查研究、收集资料;⑤严格审核,不断充实完整。

A.②→④→③→①→⑤ B.②→④→①→③→⑤ C.②→④→①→⑤→③ D.②→④→⑤→①→③

37、某地区发生台风,该地区公安消防部队应进入()战备状态。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经常性

38.下列属于灭火救援作战资料的是()。A.消防装备资料 B.执勤业务训练资料 C.安全管理资料 D.接警出动记录

39、要了解某一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高度及内部分层情况,应查看建筑的()。A.总平面图 B.平面图 C.剖面图 D.立面图

40、在消防队责任区图中,江河、湖泊等消防水源应着()色。A.黑 B.黄 C.红 D.蓝

41.依据灾害类型可将灭火救援预案划分为()类。A.4 B.5 C.6 D.7

42、消防水源通常分为()两大类。

A.室外消火栓和消防水池 B.消防水池和天然水源 C.地上式消火栓和地下式消火栓 D.人工水源和天然水源

43、()属于二级战备要求。A.各级首长和机关人员就位 B.严格控制人员外出

C.根据需要派出力量进入执勤区域 D.停止人员休假和外出

44、公安消防部队火场组织指挥通常分为()个层次。A.3 B.4 C.5 D.6 45.某地区发生特别重大灾害时,该地区公安消防部队应进入()战备状态。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经常性

46、消防车道距建筑物外墙宜大于(),防止建筑物构件火灾时塌落影响消防作业。A.2m B.3m C.4m D.5m

47、在画有等高或加有坐标方格网上,()即为建筑剖面图。A、画有原有的和拟建的房屋外轮廓的水平投影图

B、用一个垂直于外墙轴线的铅锤切平面将房屋切开,所得的剖面图 C、用一个水平沿门窗的位置将房屋剖切后,所得水平剖面图 D、与房屋里面平行的投影面上所作的房屋正投影图

48、责任区执勤力量分布图除应标明责任区消防部队和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的位置外,还应标明(B)情况。

A.企事业单位概况 B.执勤人数及消防装备 C.道路情况 D.建筑情况

49、要了解某一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高度及内部分层情况,应查看建筑的()。A.总平面图 B.平面图 C.剖面图 D.立面图

50、室外消防水池与建筑物外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米。A.10 B.15 C.20 D.25

51、某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该地区公安消防部队应进入()战备状态。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经常性

52、()即为建筑立面图。

A.画有原有的和拟建的房屋外轮廓的水平投影图

B.用一个垂直于外墙轴线的铅锤切平面将房屋切开,所得的剖面图C.用一个水平沿门窗的位置将房屋剖切后,所得水平剖面图

D.在与房屋里面平行的投影面上所做的房屋的正投影图

53、在有害气体扩散环境中,氧气含量低于()%时不能使用多用途滤毒罐。A、14

B、15 C、16

D、17

54、使用干粉灭火剂破坏燃烧链锁反应的灭火方法是()。A、冷却法 B、隔离法 C、抑制法 D、窒息法

55、ABC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灭火剂是()干粉。A、碳酸氢钠

B、钾盐 C、磷酸铵盐

D、氨基

56、救生气垫用于()以下的楼层下跳逃生。A.40米 B.30米 C.20米 D.10米

57、使用水降低燃烧物温度至燃点以下的灭火方法是()。A、冷却法 B、隔离法 C、抑制法 D、窒息法

58、消防车泡沫比例混合器刻度上50、100、150……的数字表示()。A、水流量

B、泡沫液供给量 C、混合液供给量

D、泡沫发生量

59、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气瓶的最高工作压力是()MPa。A、20

B、25 C、30

D、35 60、穿着()可以在有毒气体浓度较高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A、简易防化服

B、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C、消防战斗服

D、隔热服 61、()的工作高度是4.1米。

A、单杠梯

B、挂钩梯 C、二节拉梯

D、三节拉梯

62、向着火密闭空间充入CO2气体进行灭火的方法是()。A.冷却法 B.隔离法 C.抑制法 D.窒息法

63、高倍数泡沫的发泡倍数不低于()倍。A.100 B.150 C.200 D.250 64、容积为6升,最高工作压力为30MPa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理论最大使用时间是()分钟。

A.30

B.40 C.50

D.60

110、救生气垫一般适用于()米以下楼层遇险人员下跳逃生。A.10

B.15 C.20

D.25 65、中低压消防泵中压流量通常为(A)L/s。A、20 B、30 C、40 D、60 66、挂钩梯的工作高度是()米。A.3.1

B.4.1 C.5.1

D.6.1 6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米。A、3.5

B、4.0 C、4.5

D、5.0 68、高层民用建筑系指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米且层数为2层以上的公共建筑。

A.20

B.22 C.24

D.26 69.消防控制室应设在建筑物的()。A、地上二层

B、地下一层 C、首层

D、地下二层

70、可燃气体和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做()。A、爆炸温度下限 B、爆炸浓度下限 C、爆炸浓度上限 D、爆炸浓度极限 71、《消防法》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负责。A、省级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各级人民政府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72、《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规定,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一般不应大于()2km。

A、4 B、7 C、8 D、9 73、《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规定,特勤消防站配备车辆为()辆。A、4-6 B、4-5 C、7-8 D、7-10 74、《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规定,灭火战斗中非紧急情况下的组织指挥原则是:统一指挥和()。

A、越级指挥 B、逐级指挥 C、计划指挥 D、临机指挥

75.可燃气体泄漏时,如现场需堵漏,应使用()。A、火花工具 B、铸铁工具 C、无火花工具 D、小火花工具

76、适用于管道裂缝密封堵漏的器材是()。A、堵漏密封胶 B、粘贴式堵漏器材 C、管道密封套 D、泄漏密封枪

77、水带按耐压等级分低压、中压和高压水带,其中高压水带耐压型号为()。A、3.2MPa B、4.1MPa C、4.0MPa D、3.0Mpa 78、照明器材按(B)分个人携带式、移动式和车载式。A、使用性能 B、携带方式 C、使用情况 D、使用场合 79、电动链锯主要用途是切割各类()结构。

A、竹质障碍物 B、金属 C、塑料 D、混凝土构件 80、便携式万向切割器适用在()进行扩张和剪切。

A、狭小空间 B、开阔空间 C、各种环境下 D、各种空间 81、适用于管道裂缝密封堵漏的器材是()。A、堵漏密封胶 B、粘贴式堵漏器材 C、管道密封套 D、泄漏密封枪

82、高层民用建筑室内消火栓间距应不超过()米。A、15 B、20 C、25 D、30 83、当消防主泵未动作时,采用水泵接合器供水,每启动一个水泵接合器一般可以同时启用

()个室内消火栓。

A、2 B、3 C、4 D、5

84、新式比例混合器的刻度为50、100、150、200、300、400等,指的是()。

A、泡沫混合液 B泡沫液 C、泡沫发生量 D、水 85、管道密封套主要用于压力()巴的管道裂缝密封。A、15 B、16 C、17 D、18 86、消防艇投入使用后,必须按时例行检查,造船厂进行检查的时限一般为()。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87、生命探测仪适用于()现场的生命找寻救援。

A、高温 B、浓烟 C、建筑物倒塌 D、中毒 88、漏电探测仪主要的用途是确定泄漏()的具体位置。A、电器 B、电线 C、电源 89、热成象仪在()、浓烟条件下观测火源及火势蔓延方向寻找被困人员,监测异常高温及余火,观测消防队员进入火场情况。

A、高温 B、缺氧 C、黑暗 D、有毒气体

90、内封堵漏袋主要用于当发生危险物质泄漏事故时,用于堵漏()巴反压的密封沟渠与水管道。

A、1 B、2 C、5 D、10 91、捆绑式堵漏带用于密封()毫米直径管道以及圆型容器的裂缝。A、40—500 B、40—480 C、50—480 D、50—500 92、罐体及阀门堵漏工具用于()罐体的安全阀和回转阀的堵漏。A、氨气 B、液化气 C、氯气

93、智能型水质分析仪主要测试内容:氢化物,甲醛,硫酸盐氟化苯酚,二甲苯酚,硝酸盐,磷,氯,铅等共计()种。

A、22 B、23 C、24 D、25 94、想定作业通常分图上作业、()。

A、沙盘作业 B、黑板作业 C、实地演练 D、分段练习

95、在重点单位的实地演练中,展开形式可根据需要选择一次演练展开或()A、重复演练展开 B、重点场景演练展开 C、梯次演练展开 D、分段演练展开

96、心理训练方法通常以()为单位,由()组织实施。A、支队,支队长或政委 B、大队,大队长或教导员 C、中队,中队长或指导员 D、中队,执勤队长

96、灭火救援总指挥部通常由总指挥员1 人,副总指挥员()人;下设灭火作战组、通信联络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等各若干人组成。

A、2 B、4 C、6 D、若干

98、灭火战斗中,公安消防部队的组织指挥原则是:统一指挥,()。A、集中指挥 B、分散指挥 C、逐级指挥 D、越级指挥

99、组织灭火救援业务训练的形式,主要依据训练的()、训练大纲、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及训练设施而定。

A、基本规律 B、标准 C、目的 D、关键 100、示教作业主要用于动作操练和班(组)战术训练的教学准备,受训者为班长时,通常在训练之前或训练预备期进行,由()组织,()亲自任教,也可指定有专长的警官任教。

A、支队、参谋长 B、大队、大队长 C、中队、中队长 D、中队、执勤队长

101、训练专项计划包括(A)、竞赛、集训及其他专项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计划。A、演习B、周训练计划 C、月训练计划 D、季度训练计划

102、普考是对训练对象、训练课目的全面考核;对士兵的普考由()或上级业务部门组织。

A、总队 B、支队 C、大队 D、中队 103、抽考是对训练对象、训练课目的抽样考核。对士兵的抽考由上级单位或()组织。A、总队 B、支队 C、大队 D、业务部门

104、训练计划,是具体组织、实施、协调、监督、控制、保障、考核训练的(),也是组织实施训练的关键环节。

A、依据 B、标准 C、关键 D、目的

105、技术训练通常以班(组)、中队为单位,由()组织实施。A、执勤队长 B、中队长 C、指导员 D、班长

106、大队指挥员由()或到场职务最高的领导担任 A、大队长 B、教导员 C、大队值班首长 D、大队值班人员 107、()是灭火作战行动的首要任务。

A、灭火 B、破拆 C、火情侦查 D、救人 108 A、抢救人命 B、减少损失 C、消灭火灾 D、下达作战命令 109、()是积极防御与主动进攻相结合的基本战法。A、夹攻 B、堵截 C、围歼 D、封堵

110、公安消防部队多支队跨区域联合参战时,兵力的调集要按照()逐级实施。A、预案 B、属地 C、领导要求 D、职能

111、中队指挥员负责组织(),确定救人、灭火、排险和保护、疏散物资等措施,及时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视情调集辖区内的其他力量或者请示增援。

A、灾情侦察 B、安全防事故 C、部队集结 D、制定预案 112、下面不属于救护训练的是()。

A、心肺复苏 B、止血 C、现场输血 D、固定 E、搬运

113、进行体能训练前进行身体准备活动,准备活动通常()分钟。A、5 B、10 C、20 D、30 114、对士兵、警官和单位业务训练的质量和水平,必须依据()和规定进行考核。A、训练成绩 B、训练要求 C、训练标准 D、训练手段 115、高层建筑疏散和救助人员的基本顺序为()。A、着火层—着火层上层—着火层下层 B、着火层—着火层下层—着火层上层 C、着火层上层—着火层—着火层下层 D、着火层上层—着火层下层—着火层 116、高层建筑力量部署的顺序是()。A、着火层—着火层上层—着火层下层 B、着火层—着火层下层—着火层上层 C、着火层上层—着火层—着火层下层 D、着火层上层—着火层下层—着火层

117、一辆消防车通过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供水时,供水高度可达()。A 50m B 50-60m C 60-90m D 50-80m 118、液态的液化石油气挥发性强,由液体挥发成气体时,其体积扩大()。A 200-250倍 B 250-300倍 C 300-350倍 D 350-400倍 119、扑救油罐火灾,燃烧罐冷却强度为()。

22A 0.60-0.8 L/S.m; B 0.35-0.7L/S.m 120、扑救油罐火灾,邻近罐冷却强度为(B)。

22A 0.60-0.8 L/S.m; B 0.35-0.7L/S.m

121、地下商场火灾利用()的战术措施,深入燃烧区,充分利用固定消防设施和部队装备,加强内攻,控制火势,消灭火灾。

A 多点进攻,强攻近战 B 上堵下防,快攻近战 C 重点突破,分割消灭 D 上下合击,攻防并举

122、地下商场火灾疏散和抢救人员的基本顺序是()。A 出入口处—通道—袋形走道处 B 出入口处—袋形走道处—通道 C 通道—出入口处—袋形走道处

123、据理论计算,在全负荷情况下,使钢构件失去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左右。A 300℃ B 500℃ C 600℃ D800℃

124、当钢构件自身温度达到350℃、500℃、600℃时,其强度分别下降()。A 1/

3、1/2、2/3 B 1/

3、2/3、3/4 C 1/

4、2/4、3/4 D 1/

3、1/

2、3/4 125、砖木结构建筑层数一般不超过()层。A 3 B 4 C 5 D 6 126、影剧院内部空间大,有大量的可燃物,一旦发生火灾,如果在()分钟内不能控制火势,就可能使火势发展到猛烈燃烧阶段。

A 5-10 B 10-15 C 7-10 D 10-20 127、火灾中带有闷顶的钢质屋架,在高温的作用下()分钟即可失去承重能力,造成钢屋架的整体坍塌。

A 10-15 B 15-20 C 20-25 D 20-30 128、列车乘客车厢是由金属和保温材料制成的,单层客车每节车厢定员()人,车厢密闭性较强。

A 100 B 110 C 120 D 130 129、飞机在静止情况下,一侧机翼根部起火。消防车应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距机翼()以外的处设置进攻阵地。

A 20m B 30m C 40m D 50m 130、飞机机身标出的“Break-in”是指()。A 出口点 B 入口点 C 冷却点 D 破拆点 131、危险化学品一般都为()储存。A 室内 B 室外 C 集中 D 分散

132、强风是指风力达到()以上(含本级)的自然风。A 五级 B 六级 C 七级 D 八级

133、对地电压在()以下的电源,可穿戴绝缘手套,用绝缘电剪将电线剪断。A 220V B 250V C 300V D 500V 134、带电灭火时水枪手要根据电压大小选好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消防车泵压力保持()。A 0.5-0.6MPa B 0.5-0.7MPa C 0.6-0.7MPa D 0.6-0.8MPa 135、在六级风情况下,火势1小时内蔓延速度可达()。A、260m B、240m C、230m 136、液化石油气燃点低,点火能量为万分之几毫焦耳,热值是城市煤气的()。A、2倍 B、4倍 C、6倍

137、深入隧道灭火救援,小组与小组之间距离应在(B)左右,保持距离,互相照应。A、30m B、50m C、80m 138、炼油厂按火灾危险性分为()。A 甲、乙、丙三大类

B 甲、乙、丙、丁四大类 C 甲、乙、丙、丁、戊五大类

139、除地下商场外,商场分为单层、多层和高层,但通常不超过()。A、3层 B、5层 C、7层

140、钢结构建筑当温度达到()时,其强度下降一半。

00 0A、300C B、400 C C、500C 141、、高层民用建筑是指10层和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高度超过()的公共建筑。A、22m B、23m C、24m 142、高层工业建筑是指(A)以上,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厂房或库房。A、2层及2层 B、3层及3层 C、4层及4层

143、深入隧道的灭火人员可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人组成。A、1-2 B、2-3 C、3-4 144、炼油厂按工艺装置的火灾危险性分为()。A 甲、乙、丙、丁、戊五大类 B 甲、乙、丙、丁四大类 C 甲、乙、丙三大类

145、大型活动举办期间,公安消防部队派驻精干灭火力量到重要活动场所的措施称为()

A、演练

B、检查

C、监护

D、巡查

146、大型活动灭火救援预案确定后,进行图上或沙盘演练的活动称之为()。

A、实地演练

B、模拟演练

C、分解演练

D、合成演练 147、报警人员用电话直接向责任区公安消防中队报警的方式为()。

A、集中接警

B、直接报警

C、有线报警

D、分散报警 148、现场指挥配备的无线话筒及接收设备,其有效工作半径应()。

A、≥300米

B、≥500米

C、≥150米

D、≥420米 149、适用于保障灭火救援作战现场各级消防指挥人员手持电台之间的通信联络的无线通信网络为()。

A、一级网

B、二级网

C、三级网

D、四级网

150、下列关于第一出动力量调度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按灾害程度分类调度

B、按灾害类型分类调度 C、按灭火救援预案调度

D、按上级首长指示调度

151、在使用车载电台的条件下,一级网的可靠通信覆盖区应达到城市消防管区地理面积的()。

A、80%

B、85%

C、90%

D、95% 152、消防三级网电台输出功率通常小于(),电台预置信道数不小于16个。A、2W;

B、3W

C、4W

D、5W 153、消防通信的任务是:保障消防部队各种信息的传递,重点是保障()的信息传递。A、灭火战斗员 B、灭火救援作战指挥

C、火场指挥员 D、救援现场总指挥员

154、消防站应按每站()外线安排,以保障日常业务通信的畅通。A、一条

B、两条

C、三条

D、四条

155、消防三级网是()执行灭火及抢险救援任务时的专用无线电通信网。A火场指挥部

B消防中队C地方有关单位

D义务消防队 156.城市通信指挥系统性能要求受理报警应能同时受理()报警。A.两起 B.不少于两起 C.三起 D.不少于三起

157.城市通信指挥系统性能要求从接警到消防站接到出动命令的时间应不超过()。A.30秒 B.45秒 C.1分钟 D.1分钟30秒 158.消防通信的灭火救援现场通信主要网络是()。A.消防一级网 B.消防二级网 C.消防三级网

159、为保障参加灭火救援的公安消防部队、专职消防队、公安、军队等诸兵种协同作战,按协同关系建立的通信联络称为()。

A、协同通信 B、协调通信 C、集中通信 D、保障通信

160、组织协同通信,以()通信为主,有条件时使用其他通信手段。A、移动通信 B无线电通信 C、有线通信 D、协同通信

161、有两个消防中队到达现场时,现场通信指挥一般由()负责。A、第一到场中队指挥员 B、第二到场中队指挥员 C、主管消防中队指挥员 D、上一级支(大)队指挥员

162、现场指挥部通信组长由()担任,在现场总指挥的领导下,负责现场通信 联络工作。A、消防总队、支队(大队)通信参谋或通信员 B、责任区大(中)队通信员 C、当地通信公司指定专业人员 D、上级指挥部门指定通信人员

163、后方通信联络组的通信组长由总队、支队(大队)通信员担任。该组设在(),负责现场与后方调度室的通信联络。

A、责任区支队(大队)指挥中心 B、现场指挥部

C、火场指挥部指定的后方位置 D、随现场最高领导前往现场

164、一级防护全身应着(),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A 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B 封闭式防化服 C 战斗服 D 隔热服

165、二级防护全身应着(),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A 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B 封闭式防化服 C 战斗服 D 隔热服 166、中毒重度危险区防护等级为()A 一级 B 二级 C三级 D 四级

167、液化石油气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通常为()。A 1.5%-10% B 0.2%-0.5% C 0.5%-1% D 0.5%-10% 168、氯气有剧毒,对眼睛和呼吸系统的黏膜有极强的刺激性,在肺中发生淤血和水肿,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002mg/L,超过(B)人吸入后立即死亡。

A 2.0mg/L B 2.5mg/L C 3.0mg/L D 3.5mg/L 169、进入液氯泄漏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进入内部执行关阀堵漏任务的救援人员要按()防护标准加强个人防护。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170、液氯泄漏事故微孔跑、冒、滴、漏,可用()的方法堵漏。A 堵漏垫 B 堵漏楔 C 木楔入孔内 D 堵漏胶入孔内 171、苯为无色透明、有强烈芳香味的()。

A 易燃固体 B 易燃液体 C 可燃固体 D 可燃液体 172、苯蒸汽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一般为()。A 1.0%-8% B 1.2%-8% C 1.2%-10% D 1.0%-10% 173、进入苯泄漏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佩戴隔绝式呼吸器,进入内部执行关阀堵漏任务的消防队员要着()。

A 全封闭式消防防化服 B 隔热服 C 战斗服 D 封闭式防化服 174、沙林的化学名为(),它是目前外军装备的主要神经性毒剂之一。A 甲氟磷酸异甲酯 B 甲氟磷酸异丙酯 C 丙氟磷酸异甲酯

175、当空气中沙林浓度达到()时,2 分钟内即可使人出现瞳孔缩小、胸闷、呼吸困难、流口水、流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局部肉跳、痉挛等中毒症状。333A 0.5-2mg/mB 0.5-2.5mg/m C 1.0-2mg/m D 1.5-2.5mg/m

176、可燃液化气体泄漏,不能倒罐时,可拖至偏僻、空旷的安全处,在救援人员监护下,从槽车液相阀处,接出长度不小于()的软管(出口端点火处接金属管)进行火炬放空燃烧。

A 20米 B 25米 C 30 米 D 35 米

177、处置危险化学品槽车泄漏事故驱散稀释时不得使用(),以免强水流冲击产生静电。A 开花水枪 B 喷雾水枪 C 直流水枪 D 脉冲水枪 178、台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及其以上,即风速超过()的强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四个强度等级的最高等级。

A 10 级 30 米/秒 B 11 级 32.6 米/秒 C 12 级 32.6 米/秒 D 12 级 35 米/秒 179、下列不属于地震侦检搜索方法的是()。

A 人工搜索 B 技术搜索 C 搜救犬搜索 D 机械搜索 180、建筑倒塌事故救人应坚持()的原则。

A 救多数人、救活着的人 B 先控制,后消灭 C 先重伤,后一般

181、液氯其本身不燃,但能助燃,比空气重约()倍,在空气中不易扩散。A、1.5; B、2.5; C、3.5。

0182、绝对压力为1个大气体的纯气体,液氯在-35C时成为液态,其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扩大约()倍。

A、200 B、300 C、400 D、500 183、苯不溶于水,其蒸气比空气重,约为空气的()倍。A、2.7; B、2.5; C、2.2 D、3 184、苯属()毒类。

A、低等; B、中等; C、高等 D、一般

二、论述

1、谈谈你对消防工作的认识。

2、你被聘用后如何开展工作。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定稿)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提出来是()A.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三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3、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C.中共七大

4、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以人为本

6、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是在C、1997年党的十五大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发展

9、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标志是()C、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10、“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A.基础、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是()A.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B.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可持续发展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形成的理论基础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题要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2)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4)、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答题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1)世情: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2)国情: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3)党情: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4)历史根据:党的八十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简述“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答题要点:“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2)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保证;(3)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答题要点: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原因主要有:(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题要点:世界观视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3)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辨正统一的基本原理(4)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实事求是 2.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者是()A.毛泽东 3.党的思想路线的正式阐述者是()B.邓小平

4.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人是()C.邓小平5.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并且规定为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是()B.邓小平6.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的新内容是()B.与时俱进 7.与时俱进的实质是()、B.实事求是

8.实事求是的前提是()D.一切从实际出发

9.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指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0.为了指导和带领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的错误方针是()C.“两个凡是”

二、多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因为()A.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B.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和原则 D.是实现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前提 E.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

2.“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A.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E.说的是一切要经过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3.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著作是()B.《实践论》C.《矛盾论》

4.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是指()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5.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它要求我们必须()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注重调查和研究C.解放思想D.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E.反对本本主义,树立优良作风

6.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E.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指()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E.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8.解放思想的科学涵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A.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 B.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C.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E.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

9.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群众,而尊重群众就是要()A.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B.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C.把尊重群众和尊重生产力实践统一起来 D.把尊重群众与发扬民主、解放思想统一起来

10.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E.富于创造性

三、简答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答题要点:毛泽东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尤其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给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语言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用实事求是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从而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2.简述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答题要点: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主要表现在:一是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样,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二是把党的思想路线发展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这样,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就为我们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思考。

江泽民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他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这样,就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对党的思想路线又作出了新的贡献。2004年,胡锦涛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提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07年10月,他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3.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题要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题要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贯穿着一条科学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的确立又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从改革的起步到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每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5)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也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内容之中,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和灵魂。

2.为什么说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答题要点:(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发展、不合乎社会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2)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敢于坚持符合实际的理论,纠正偏离实际的理论,放弃脱离实际的理论;(3)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对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大胆的更新和突破,制定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4)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既坚持解放思想、破除陈规,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五、材料分析题 关于创新的有关材料

答题要点:在一般的意义上,创新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质变,既包括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意识,也包括突破前人、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新的积极的成果。

坚持创新的意义在于:创新提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在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有要注意:第一,理论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实践及其需要。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第二,进行理论创新,一定要形成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新的理论研究的方式。一切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第三,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动摇,也要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不动摇。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半殖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D.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B. 中共二大

4、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党指挥枪的原则

5、“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B.土地革命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D.新三民主义

7、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是()A.革命领导权问题

8、在中共党内对列宁的建党学说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是()B.毛泽东

9、毛泽东首次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党的会议是()B. 中共七大

10、党内的矛盾和斗争基本上是()B.一种思想斗争

二、多选题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 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E.党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 保护民族工商业

3、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B. 帝国主义C. 买办资产阶级D.封建主义

4、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 发展生产B.繁荣经济C.公私兼顾 D.劳资两利

5、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著作是()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6、人民军队的主要任务有()A. 打仗C.做群众工作D.开展生产建设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两个基本特点是()B. 主要的斗争形式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C.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取农村,后占城市

8、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其中,中间阶级指的是()A. 农民B.城市小资产阶级C. 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目前存在八个民主党派,其中有()

A. 中国民主促进会B.中国民主建国会C.九三学社D.中国农工民主党E.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0、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是()D.广泛性E.长期性

三、简答题 1、1、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

第一,国营经济,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二,合作社经济,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包括生产、消费和信用方面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第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第四,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

第五,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称公私合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2、2、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压迫的对象主要是农民。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3、怎样理解思想建党

第一,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由党内的本质矛盾所决定的。党内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第二,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由中国当时的阶级结构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是从农民当中吸收党员入党,党内存在着农民思想的局限性。

第三,党的思想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第四,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什么斗争为主要形式,马列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中国的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斗争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异常残酷,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试论述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正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毛泽东的统战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战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第二,要善于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和形势的变化去调整统战对象,亲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要善于把原则的坚决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第三,要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第四,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五、材料题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论述。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要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农民。

(2)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他们既是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也是地主阶级压榨的对象。

(3)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对农民的领导。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C.新民主主义社会 2.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A.和平赎买

4.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7.1952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是指()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C.国家资本主义

9.新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四马分肥

1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属于()A.社会主义范畴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2.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有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B.委托经销代销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

4.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A.国家所得税C.企业公积金D.工人福利费E.资方红利

5.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有 A.工业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E.国防现代化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包括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7.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8.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9、1953年我国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C.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其基本特征是:

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因素。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必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去的,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必要性: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b、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可能性:a、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前提。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基础。c、初步积累了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d、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答案要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教训:(1)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太纯(2)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太快

四、论述题

1、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答案要点: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第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2、为什么说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答案要点: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持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其具体表现为:

(1)和平赎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运用政权的力量废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具体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在民主革命中有两面性,而且在过渡时期也有两面性,即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党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列主义关于用赎买的办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约思想。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创造了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2)逐步过渡。无论是对农业、手工业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多种过渡形式,使被改造者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经济制度,而不致感到突然。这样,避免了在生产关系大变革的情况下通常所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切实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使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在世界历史上很有特色的资产阶级,终于以一种世界亡从未有过的独特的方式最后走向消灭,而其中的个人则获得了新生。对一个剥削阶级进行这样的改造工作,取得这样的改造结果.不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4)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1)树料1和料3中提出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观点。材料4中指出,根据我国互助合作的历史经验,创造了由临时互助组——初级社——高级仕逐步过渡的形式,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这条道路规定发展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必须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逐步推广的方法,使农民比较自然地、比较顺利地脱离F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避免了农业减产,同时也培养了干部。

(2)“这整个匪帮“是指资产阶级。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同时,他还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任务,只能根据各国的社会历史待点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为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这里“政策”是指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特殊的历史条件是: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土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件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2)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其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大力发展生产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姓“资”姓“社”的问题

6.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是()B.实现共同富裕

7.所谓科教兴国,就是指()A.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 8.邓小平理论的国情判断基础的理论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改革

10.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是()C.看其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1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B.核心 1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改革

13.“抓革命,促生产”这句口号的实质是()C.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14.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D.生产力高度发达

15.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D.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发展生产力

17.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条件是()C.大力发展生产力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得以()A.经济建设为中心 19.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D.达到共同富裕

20.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1.《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什么时候做的报告()A.1956年4月

2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C.社会主义的本质 2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25.谁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D.陈云

26.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B.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7.邓小平首次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句话是在()A.1992年 28.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D.只能是最后的结果

2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1.社会主义本质是()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3.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苏为鉴”,是在()A.苏共20大以后 34.下列那一项不属于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C.计划经济 35.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7.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A.社会主义的本质

3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B.发展经济 39.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C.邓小平 40.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首要任务是()A.推进改革开放

41.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C.什么样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2.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3.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D.发展

44.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1992年南巡谈话 4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46.今后相当长时期,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B.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

4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48.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B.物质生产 49.谁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B.周恩来 50.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1.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5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D.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54.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姓“资”姓“社”的问题

55.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是()。B、邓小平在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 56.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是()B.实现共同富裕

5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8.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是()C.看其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5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人 60.在邓小平看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A.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C.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D.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E.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消灭剥削,并不等于没有()B.私有制经济C.按资分配 D.剥削现象 E.生产要素分配

4.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A.同步富裕C.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 E.平均主义

5.发展生产力()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E.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6.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先进性 B.动态性D.地域性

7.先进生产力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概念,具体表现为()A.劳动对象比较发达 B.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 C.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和机器比较先进E.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

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9.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生产力基础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关系基础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归宿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10.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思想的有()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1. 下面说法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是()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12.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积极成果有()

A.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构想B.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C.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消灭剥削,并不等于没有()A.剥削阶级 B.私有制经济D.剥削现象 14.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

A.同步富裕 C.平均主义E.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

15.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E.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1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纠正了以往()A.忽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问题B.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倾向C.离开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孤立的看待社会主义特征的趋向 D.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倾向

17.社会主义应该是()A.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B.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D.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1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A.是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 B.是一个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思考过程 C.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过程 D.是一个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E.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19.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有:()B.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2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指()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从生产力间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D.从生产关系的间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A.已经搞清楚 B.没有完全搞清楚 D.不是完全清醒的

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A.突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 B.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C.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E.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2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C.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正确途径是革命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D.阶级斗争的需要

25.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农村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1985年的1.25亿人,减至2008年的3200万人。这一实践表明,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我国政府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

26.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先进性 B.动态性 D.地域性

27.先进生产力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概念,具体表现为()A.劳动对象比较发达 B.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 C.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和机器比较先进 E.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29.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生产力基础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关系基础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归宿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30.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思想的有()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2、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4、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5、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6、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角度来阐述发展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学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首先,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有了新的认识,抛弃了已被实践证明只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定位;其次,提出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把发展生产力尤其是把解放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并放在首位;再次,以“本质论”取代“特征论”,蕴涵了思想概念的重要变革,用动态的社会主义概念取代了静态的社会主义概念。第二,在实践上,它提供了反对“左”、右两种倾向的锐利武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10、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深刻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要求。第一,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奠定在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之上的。第三,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

第四,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五,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1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从如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条: 第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第二,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第三,这既是我们党八十多年逐步走向成熟的经验的总结,也是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总结。

二、努力实践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这就为我们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指明了方向。第一,要认真研究我国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第三,加大党的自身建设和改革的力度。

12、什么是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其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于三十年代形成的制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政治权力集中在主要领导人身上,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方面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一切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整个社会经济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思想方面实行意识形态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的一种具体制度模式,不能把它与社会主义划等号,它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违背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的制度。

1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的概括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4、人民内部矛盾的涵义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如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等等。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总的方针。

15、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内涵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1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1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1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包含了那些主要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安全建成,还不能完全巩固;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19、为什么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任务。

20、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意义

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奋斗。

四、论述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3、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4、邓小平曾提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人认为它是今天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該如何看待?

把“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说法与今天的社会道德问题简单联系是十分牵强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是一个比喻,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应该怎样来衡量、评价和检验生产关系的问题。,“抓老鼠”比喻的是生产的结果或者生产的效率。这实际上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来检验和评价某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不能看其贴的是哪个“主义”的标签,它包含的和坚持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脱离使用这一比喻的具体对象和条件,无限地引伸,认为凡是能带来好处、带来利益的就是好的,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把今天存在的社会道德问题归结为是“白猫黑猫论”导致的结果是不能成立的。今天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它是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追求和实现利益的途径多样化,社会管理复杂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不是某个人的某一言论所能决定的。

5、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8、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9、为什么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第一,邓小平继承了第一代领导人的思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邓小平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这一观点的坚持和发展。第二,以毛泽东为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些具体思想为邓小平所发展。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改革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利用价值规律、重视商品生产、可以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等方面的思想,都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第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前提下来进行的。

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材料分析题

1、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共同富裕只能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这一观点。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过去我们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走同步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走一条先富带后富,最后共同致富的道路。

(2)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只能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现阶段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存在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的经济效益是大不相同的;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必然有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先富起来;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多种分配方式,也必然使职工之间有较大的收入差别;各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不同地区、不同的单位、不同职工的富裕程度受影响。

2、请回答:

根据材料1、3说明,科技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材料1、2说明,科技是国民经济动力的依据。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据主要有下列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范围正在兴起一场科技革命,科学研究与创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增长因素中生产要素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则在持续上升。

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的主要手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在于技术结构升级,亦即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第三,科技进步是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源所在。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可以说,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正成为当今世界物质进步的主流。

第四,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领先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3、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

(2)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才能克服我国人口多、资源和资金短缺的困难,保证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以至更高水平前进;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才能缩短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D.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生产力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选择了社会主义,但是()的充分发展阶段却是无法逾越的 A.商品经济 8.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D.基本纲领 9.()是立国之本 B.四项基本原则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为中心不动摇D.经济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五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其中属于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 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A.增强发展协调性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A.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 B.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反对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离开社会主义的左右倾错误E.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4.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包括()B.最高纲领 C.最低纲领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 B.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国情C.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D.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E.抵制“左”和右的错误观念的实行武器

6.邓小平提出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党的领导 E.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富强 C.民主 D.文明

8.我国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是()C.低水平的、D.不全面的E.发展很不平衡的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含()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C.经济 D.政治 E.文化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培育()的公民。C.有纪律 D.有文化 E.有道德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1)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规定了我们的奋斗目标。(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表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上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发展水平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特征。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从经济形态上看,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从地区发展差别状况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从社会主义改革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从实现目标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3.简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具体规划。

答案要点:在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二步目标之后,对于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具体步骤,又称“新三步走”战略。

(1)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为什么我国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要点: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所决定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都有自身的起始条件。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就总体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还相差甚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没有达到成熟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来实现现代化。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长期性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 这是从社会发展程度(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上来界定。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客观依据是:(1)历史前提:半封建、半殖民地遗产,一穷二白的基础。(2)现实状况:生产力落后,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8分

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年的时间,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意义:(1)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重要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3)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有效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4)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3.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要点:(1)在一定社会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

(2)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因此已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其对象、范围、方式和总趋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1、2、3,比较这三个要材料对党的纲领的阐述。

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党的一大提出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纲领,但这个纲领只笼统地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材料2说明党的二大开始把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方面,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材料3说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把党的纲领写入党章,明确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正确制定党的纲领,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材料1、2、3说明从一大到七,党逐步地成熟起来。

(2)阅读材料5,怎样理解江泽民所说的“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的论述。为什么有了党的理论、路线后还要有党的纲领。

答案要点:党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它的主张性质、任务和目标,体现了它代表什么人的根本利益,通过纲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党也正是通过其纲领来号召、吸引群众,从这一意义来说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纲领与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是相辅相承的。党的理论是党的路线、纲领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是党的纲领的核心。而党的纲领是理论、路线的展开和体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纲领。

(3)阅读材料4、5,并参考材料1、2、3,阐述我们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主要经验。

答案要点:实现党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应该根据党的根本目标制订相互联系、渐次包容的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体现了党的最终目标,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但党的基本纲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必须在每个历史阶段制定适合当时的基本纲领。要把实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既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4)怎样理解材料5中江泽民所说的“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结合材料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党的最高纲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总是和最高纲领相联系的。忘记最高纲领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同时只有脚踏实地贯彻党的基本纲领,才能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离开党的最低纲领去谈最高纲领是不工发实际的。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1.改革的目的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我国对外开放的主体是()A.对外经济关系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长期的基本国策

4.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办法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5.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利用两种资源,这种资源是()C.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

6.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改革

8.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D.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 果

10.“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

A.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3.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C.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

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A.也是解放生产力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是()。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E.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 C.照搬照抄,崇洋媚外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10.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变革的特征是()B.经济体制深刻变革C.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D.利益格局深刻调整E.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时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理解新形势下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外国,否则就可能会成为依附于某个大国的附庸,甚至沦为附属国,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这样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发展经济,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外。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根据本国的社会发展需要,为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有实力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长处,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同时,开放的世界也是存在着各种风险的世界,国家的经济安全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从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五、材料题:根据材料,请回答:

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中的“走出去”战略?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1)“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2)实施“走出去”战略,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C.所有制基础不同 4.股份制企业姓“社”姓“资”,关键要看()D.是否有国家或集体或私人入股

5.公有制实现形式,具体是指()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A.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0.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2.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是()A.经济关系市场化B.企业行为自主化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济管理法制化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起主导作用C.公有资产既有量的优势,又注重质的提高D.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

4.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要求是()A.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一 E.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股份合作制 B.合作社 C.公有民营 D.股份公司 E.租赁、承包制 6.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B.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领导作用 C.它为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D.它是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7.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B.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的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

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有()C.金融市场 D.劳动力市场E.技术市场 10.在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B.存在着矛盾 D.可以兼顾

三、简答题

1.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五大,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2.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五、材料题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是什么?(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什么区别? 答:(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是: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地方是: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的一部分;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内实行,而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算,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算;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1、2005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D、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意味着()①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但无必要将其吸收到党内

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③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已不再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 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D、②④

3、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迫切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此可见()D、政府应该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

4、一位德国学者和两位美国学者在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对GDP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接着,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整理行道树等,这些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GDP依然在增加。”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B、单纯的GDP不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益与质量

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反映了()

C、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提高是无止境的

6、()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7、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指()。B、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D、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是指()。A、全体人民融洽相处B、全社会诚实守信C、全体人民平等友爱D、全社会互帮互助

4、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充满活力,充满活力是指()。A、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C、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D、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安定有序是指()。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D、生态良好 7、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A、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10、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A、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B、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C、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简答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在的哪些不和谐因素。

3、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应是怎样的?

四、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解决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或举例说明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简答

1、答: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答:中国社会目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包括: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3、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

四、论述

1、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文明,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其一,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十分富庶、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无法使社会和谐。要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总量,给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和谐社会应是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社会,人们习惯用民主和法制的观念认识和解决问题。那种家长式的领导习性,凭感情办事的作风,不是和谐社会应有的内涵。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其三,和谐社会是人们富于理想、富于创造、富于智慧的社会。列宁曾说过,在文盲的国度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同样,在文盲充斥的地方也是不能建成和谐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民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总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搞好了,和谐社会才会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条件下,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才是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得益于我们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迈出了坚实的步子,依法执政意识的强化,民主制度的完善,人民参政意识的提高等,都依赖于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

2、答案要点:

(1)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2)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重视信访、解民疾苦、关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4)我国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维护社会治安,推进平安工程,保持社会的稳定。

(5)我国正在花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城镇“低保”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工欠薪、关注农民工权益、免征农业税、整治 教育 乱收费、实行“一费制”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材料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们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第一种情形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4)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5)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若回答主要矛盾或其他的原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概述复习题库7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概述复习题库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全《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 A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2. 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是( D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库(最终定稿)

    复习题库—选择题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库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D......

    毛泽东思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考试复习资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试复习资料 吕昌盛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复习总结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重点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重点 1.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何以需要)? ①......

    复习题库

    2014年重庆供电段新职人员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我国现行安全生产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在冬季工作时,严禁在容器内取暖,以防。3、注重质量、讲究信誉的具体要求是:......

    毛泽东思想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一、选择题部分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单选 1’×20;多选 2’×5. /共 30’ ) 1.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