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时间:2019-05-14 04:1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经济史问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第一篇: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2、简述行会的起源与发展对工商业的影响

行会的产生是为了职业方面的便利和监视他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产业集聚”的功效,更是为了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的压迫的目的。

它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职能:作为经济组织,行会使小手工生产者在自然经济下能够维持其地位,进行正常的再生产。它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市场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政治组织,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作为社会组织,它往往建立互助基金,举办慈善事业,扶贫济困。

它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倾向:平均主义,小生产者享有机会均等;反对自由竞争,形成无形垄断。它规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治理质量和数量,规定工作场所的规模,劳动人数和工作时间,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规定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数量。

行会的作用:在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持行会经济稳定与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行会的反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阻碍:封建行会的日益封闭导致它的落后性明显。

3、简述西欧封建经济中工业组织的变迁

中世纪初期,工业活动处于萌芽状态,而这种工业活动基本上是局限于庄园范围以内的,工业的作用及其微小。

从11世纪其,工业组织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1)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兴起,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商人作为中间人不仅为手工业者提供了资金和原料,更为他们开辟了市场,这种工业不仅向城市提供产品,也逐渐渗透到农村,是庄园工业失去意义。(2)消费和交换范围的扩大,在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作坊一般有师傅、帮工和学徒组成。(3)手工业分工得到广泛的发展。手工业者根据市场的需要,分成不同的专门工作,有的行业分工发展到非常细的程度。

从13世纪起,工业的规模开始出现增大的趋势,在少数特殊的行业中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较大的恩公恶意,这些工业不少是为国际市场而产生。有的企业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出现简单的管理和专门的管理者,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已经出现。可以说是近代企业的萌芽。另外,工业扩展到许多部门,水平逐步超过东方。

4、罗马帝国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以及罗马帝国城市与中等阶级衰落的原因

罗马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罗马的繁荣是奴隶制经济的繁荣。罗马从共和国时代起,就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战争除夺取大量土地外,更主要的是俘获大批奴隶。到罗马帝国时期,征服战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潮,奴隶制经济也发展到顶峰。大批奴隶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给罗马提供了足够的廉价劳动力。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正是建立在这种奴隶劳动基础上的。

2.帝国提供的秩序与安全。公元1-3世纪,由于内战的结束和对周边民族及地区征服的完成,地中海海盗大部分被剿清,军事大道开始用于民用,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等,使罗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史称“罗马和平”。由于罗马的征服,过去的混乱状况逐步减退,商业状况有循着经济规律自行调整的趋势,而不再被政府的人为措施所影响。帝国还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系统,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各行省的人民都受到罗马法律的平等保护。所有这些变化,都成为罗马繁荣的重要原因。

3.帝国的区域分工和贸易。帝国的统一,最重要的是经济统一。这种统一,不仅是由于帝国提供的安全与秩序,而且由于贸易障碍的消除而进一步加强了。所以,帝国经济繁荣首先是贸易的繁荣,而贸易发展又促进了地中海地区分工的发展。罗马成为政治、文化和工商业中心,而其他地区或是专业化于农业,或专门供给罗马原料,或是作为市场,从而大大提高了罗马和其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当然,在这种分工和贸易中,罗马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通过贸易和税收,罗马集中了各行省的财富,特别地繁荣起来。

4.公共工程和贵族消费。通过战争、贸易和财政掠夺,罗马集中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财富,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显示罗马的强大和繁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供贵族们的奢侈消费。这种公共工程建设和贵族的奢侈消费,也是带动帝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经济繁荣必须以奴隶劳动和对行省的剥削为前提。衰落原因:第一,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第二,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

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5、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原因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产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2)保证财政收入,关系国家兴衰。(3)有利于社会稳定。(4)工商业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 商人实力太强会以财力抗衡朝廷。这都不利 于巩固统治

4、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第一,保证农业基础。中国传统上是以农立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是,历史上的商业发展,却导致一系列有损于农业的结果。例如,早在春歇战国时期就有“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的说法,这种劳动收益的差距,导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商业,从而损害了农业基础。(汉书·员禹传》说:”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备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故民弃本逐末,饼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所以,必须抑制商业发展。

第二,抑制土地兼并。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制度,商人往往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大地主。事实上,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商人资本参与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形式,国家的抑商政策一方面使商人资本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业,商人资本必然在积累一定货币财富以后将资本转向土地。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大商人也往往就是大地主。

第三,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大一统。中国是个大一统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历朝历代政府的主要目标,而工商业发展,特别是商人资本的发展往往起到支持地方势力的作用。所以,封建国家历来采取抑商政策就不足为怪了。

6、比较英法两国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实施后果

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的手工工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

英国的重商主义不仅从观念上强调国家干预,而且还就国家干预的具体施行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课征税收、统制货币、调节利率。此外,还涉及管制外汇及外商,设立贸易中心城镇等。政府对工业生产采取了支持、扶植和保护的政策,如创办皇家工场、整顿行会等。在鼓励工商的同时,对外国制成品征收高关税,并以巨额奖金鼓励航海业,发展海外贸易。英国大获全胜,重商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城市取得巨大成果还广泛渗入农村地区。

一、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

二、重商主义政策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三、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 世纪下半叶,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及重视农业的思潮。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代及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产生标志是:明清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自由雇佣劳力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模式。缓慢发展的原因:(1)封建的经济基础非常牢固。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这就使得手工业很难扩大再生产,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分工,对独立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起着限制作用。(2)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明清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这些政策从各方面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等往往把剥削来的钱财用来购买土地,这就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从土地流向商品生产。

2、近代初期国家和民间金融家的借贷业务

3、比较西方近代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

普鲁士道路的特点为: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普鲁士式道路是改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广大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比较缓慢。

美国式道路的特点是:地主经济已不存在,农民在普遍建立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自由竞争和分化,产生雇佣制的大农场。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英国式道路带有明显地强制性,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遭到反抗,但是效果比较明显,过程相对来说更迅速。普鲁士道路通过缓慢地方式进行改革,虽然改革受阻力较小,但是不彻底,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一些封建残余。美国式道路改变比较成功,小农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铲除了封建残余,取得了胜利。

第二篇: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2、简述行会的起源与发展对工商业的影响

行会的产生是为了职业方面的便利和监视他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产业集聚”的功效,更是为了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的压迫的目的。

它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职能:作为经济组织,行会使小手工生产者在自然经济下能够维持其地位,进行正常的再生产。它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市场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政治组织,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作为社会组织,它往往建立互助基金,举办慈善事业,扶贫济困。

它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倾向:平均主义,小生产者享有机会均等;反对自由竞争,形成无形垄断。它规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治理质量和数量,规定工作场所的规模,劳动人数和工作时间,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规定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数量。

行会的作用:在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持行会经济稳定与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行会的反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阻碍:封建行会的日益封闭导致它的落后性明显。

3、简述西欧封建经济中工业组织的变迁

中世纪初期,工业活动处于萌芽状态,而这种工业活动基本上是局限于庄园范围以内的,工业的作用及其微小。

从11世纪其,工业组织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1)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兴起,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商人作为中间人不仅为手工业者提供了资金和原料,更为他们开辟了市场,这种工业不仅向城市提供产品,也逐渐渗透到农村,是庄园工业失去意义。(2)消费和交换范围的扩大,在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作坊一般有师傅、帮工和学徒组成。

(3)手工业分工得到广泛的发展。手工业者根据市场的需要,分成不同的专门工作,有的行业分工发展到非常细的程度。

从13世纪起,工业的规模开始出现增大的趋势,在少数特殊的行业中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较大的恩公恶意,这些工业不少是为国际市场而产生。有的企业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出现简单的管理和专门的管理者,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已经出现。可以说是近代企业的萌芽。另外,工业扩展到许多部门,水平逐步超过东方。

4、罗马帝国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以及罗马帝国城市与中等阶级衰落的原因

罗马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罗马的繁荣是奴隶制经济的繁荣。罗马从共和国时代起,就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战争除夺取大量土地外,更主要的是俘获大批奴隶。到罗马帝国时期,征服战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潮,奴隶制经济也发展到顶峰。大批奴隶源源不断地流入罗马,给罗马提供了足够的廉价劳动力。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正是建立在这种奴隶劳动基础上的。

2.帝国提供的秩序与安全。公元1-3世纪,由于内战的结束和对周边民族及地区征服的完成,地中海海盗大部分被剿清,军事大道开始用于民用,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等,使罗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史称“罗马和平”。由于罗马的征服,过去的混乱状况逐步减退,商业状况有循着经济规律自行调整的趋势,而不再被政府的人为措施所影响。帝国还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系统,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各行省的人民都受到罗马法律的平等保护。所有这些变化,都成为罗马繁荣的重要原因。

3.帝国的区域分工和贸易。帝国的统一,最重要的是经济统一。这种统一,不仅是由于帝国提供的安全与秩序,而且由于贸易障碍的消除而进一步加强了。所以,帝国经济繁荣首先是贸易的繁荣,而贸易发展又促进了地中海地区分工的发展。罗马成为政治、文化和工商业中心,而其他地区或是专业化于农业,或专门供给罗马原料,或是作为市

场,从而大大提高了罗马和其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当然,在这种分工和贸易中,罗马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通过贸易和税收,罗马集中了各行省的财富,特别地繁荣起来。

4.公共工程和贵族消费。通过战争、贸易和财政掠夺,罗马集中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财富,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显示罗马的强大和繁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供贵族们的奢侈消费。这种公共工程建设和贵族的奢侈消费,也是带动帝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经济繁荣必须以奴隶劳动和对行省的剥削为前提。衰落原因:第一,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

第二,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

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5、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原因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产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2)保证财政收入,关系国家兴衰。(3)有利于社会稳定。(4)工商业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 商人实力太强会以财力抗衡朝廷。这都不利 于巩固统治

4、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第一,保证农业基础。中国传统上是以农立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是,历史上的商业发展,却导致一系列有损于农业的结果。例如,早在春歇战国时期就有“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的说法,这种劳动收益的差距,导致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商业,从而损害了农业基础。(汉书·员禹传》说:”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备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故民弃本逐末,饼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所以,必须抑制商业发展。

第二,抑制土地兼并。中国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制度,商人往往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大地主。事实上,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商人资本参与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形式,国家的抑商政策一方面使商人资本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业,商人资本必然在积累一定货币财富以后将资本转向土地。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大商人也往往就是大地主。

第三,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大一统。中国是个大一统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历朝历代政府的主要目标,而工商业发展,特别是商人资本的发展往往起到支持地方势力的作用。所以,封建国家历来采取抑商政策就不足为怪了。

6、比较英法两国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实施后果

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的手工工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

英国的重商主义不仅从观念上强调国家干预,而且还就国家干预的具体施行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课征税收、统制货币、调节利率。此外,还涉及管制外汇及外商,设立贸易中心城镇等。政府对工业生产采取了支持、扶植和保护的政策,如创办皇家工场、整顿行会等。在鼓励工商的同时,对外国制成品征收高关税,并以巨额奖金鼓励航海业,发展海外贸易。英

国大获全胜,重商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城市取得巨大成果还广泛渗入农村地区。

一、重商主义政策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

二、重商主义政策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三、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世纪下半叶,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及重视农业的思潮。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代及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产生标志是:明清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自由雇佣劳力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模式。缓慢发展的原因:(1)封建的经济基础非常牢固。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这就使得手工业很难扩大再生产,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分工,对独立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起着限制作用。(2)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明清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这些政策从各方面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等往往把剥削来的钱财用来购买土地,这就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从土地流向商品生产。

2、近代初期国家和民间金融家的借贷业务

3、比较西方近代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

普鲁士道路的特点为: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普鲁士式道路是改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广大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比较缓慢。

美国式道路的特点是:地主经济已不存在,农民在普遍建立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自由竞争和分化,产生雇佣制的大农场。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英国式道路带有明显地强制性,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遭到反抗,但是效果比较明显,过程相对来说更迅速。普鲁士道路通过缓慢地方式进行改革,虽然改革受阻力较小,但是不彻底,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一些封建残余。美国式道路改变比较成功,小农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铲除了封建残余,取得了胜利。

第三篇:世界古代史问答题

一、史前人类:

1.简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2.简述现代人种的形成 3.简述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4.何谓农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5.简述畜牧业的起源 6.简述史前艺术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1简述苏美尔城邦的社会经济状况 2.简述苏美尔城邦的政治制度

3.乌鲁卡基那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5.简述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 6.简述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7.简述亚述帝国建立的原因和主要过程

8.简述亚述帝国灭亡的过程并分析其灭亡的原因 9.简述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10.简述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11.赫梯国王铁列平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2.简述腓尼基城市国家的产生 13.简述腓尼基人的殖民活动

14.简述腓尼基字母文字的产生和传播 15.简述犹太教的教义和经典 16.波斯帝国是怎样兴起

17.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8.分析波斯帝国衰亡的原因 19.简述波斯帝国的历史作用

三、古代埃及文明

1.简述古王国时期埃及君主专制的表现 2.简述古王国时期的历史概况 3.简述新王国时期的历史概况

4.简述埃赫那吞改革的主要内容、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5.简述后期埃及历史概况 6.简述古埃及的宗教崇拜 7.简述古埃及葬墓习俗

8.概述古埃及象形文字形成过程 9.简述古埃及文学的主要成就 10.简述古埃著名建筑

11.简述古埃及艺术的主要成就

12.简述古埃及科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13.简述埃及新王国时期奴隶制度的新特点

四、古代印度文明

1.简述哈拉巴文化的年代、分布范围和主要文化成就 2.简述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 3.简述哈拉巴文化衰亡的原因 4.简述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概况 5.简述后期吠陀时代的历史概况 6.简述婆罗门教的主要教义和经典

7.简述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的地位、职业、权利和义务以及种姓制度的特征 8.简述早期佛教的主要教义和众生平等的主张 9.简述耆那教的主要教义和该教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0.简述孔雀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11.简述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

12.简述孔雀帝国的土地制度和城市经济 13.简述孔雀帝国的奴隶制度 14.简述佛教的传播

15.简要说明列国时代反婆罗门教思潮兴起的原因

五、古代希腊文明

1.荷马时代的希腊处于何种历史发展阶段?它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生活如何? 2.希腊城邦体制的特点

3.希腊海外殖民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斯巴达存在怎样的阶级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军事和教育制度? 5.简述梭伦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6.简述克利斯提尼的内容与意义

7.简述希波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历史影响 8.简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9.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分析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10.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11.希腊城邦危机的表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12.简述亚历山大东侵及其帝国的建立 13.简述古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 14.试述希腊化时代文明的历史意义 15.简述古希腊宗教的特点和影响

六、古代罗马文明 1.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

2.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3.罗马在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4.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5.罗马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的原因及过程 6.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历史意义 7.简评凯撒

8.简述奥古斯都的内外政策 9.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10.公元三世纪危机

11.戴克里先和君主坦丁的统治 12.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13.简述古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 14.试论马略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七、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1.简述早期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并分析基督教迅速传播的原因 2.简述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及影响

3.试析古代史上落后民族常能征服先进地区的原因,并举例子加以说明 4.试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5.试评查士丁尼一世

6.分析拜占庭帝国长期延续的原因 7.试述拜占庭帝国的封建化进程

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1.试析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2.简述伊斯兰教

3.试述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及其影响 4.简述阿拔斯王朝的社会状况 5.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6.简述阿拉伯文化的历史贡献

7.简述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8.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阿拉伯社会的等级制度

九、欧洲基督教文明

1.分析法兰克首任国王克洛维建国的过程及其巩固政权的政治措施 2.通过萨利克法典分析5-6世纪法兰克人的社会状况 3.试述法兰克的封建化过程

4.简述8世纪查理-马特采邑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5.为什么说查理大帝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6.简述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和结果 7.简述中世纪西欧农奴制 8.简述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 9.简述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 10.简述中世纪西欧的骑士制度

11.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是从哪些方面对思想文化进行垄断的? 12.评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历史作用 13.简述中世纪西欧的文化

14.试述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意义 15.试论中世纪西欧行会

16.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斗争经历的阶段 17.试分析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结果 18.试分析英国封建制度的特点

19.如何看待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制定

20.中世纪英法两国的议会制度的建立、两者的不同 21.试分析英法百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后果

22.试分析13世纪英法大起义的原因、纲领.、特点和结果 23.简述中世纪法国王权不断强大的过程 24.简述主教授职权之争

25.分析中世纪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26.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历史发展的特点 27.试述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和罗马教廷权威奠定的过程 28.试论英国《自由大宪章》的主要条款及其性质意义

十、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1.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的历史意义

2.伊凡四世改革及沙皇专制制度的建立 3.伊凡四世时期特辖区的建立及其后果 4.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及其初期的统治政策 5.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及其扩张

6.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7.试述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8.德里苏丹国的政权形式 9.德里苏丹国的土地制度 10.莫卧尔帝国的土地制度 11.试述印度封建制的发展 12.阿克巴改革 13.大化改新

14.幕府政治体制的出现及其特点 15.日本的锁国体制

16.中古日本文化发展情况及特点

17.试述莫斯科公国兴起的社会背景和中央集权化的进程 18.试论俄国农奴制的加强及俄国农奴制的特点 19.简述印度教的教义和实质

十一、古代美洲文明

1.美洲印第安人是如何起源的 2.简述玛雅人的社会发展状况 3.试述古代玛雅人的文化成就

4.试比较古埃及金字塔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金字塔的异同 5.简述古代阿兹特克文明所取得的成就 6.简述印加社会的基层组织和土地制度 7.印加文明取得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成就?

第四篇:经济史专题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与技术

(1)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采集和狩猎。随着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到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牛坡、河姆渡)原始农业出现,并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这时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木器等。

(2)夏商周时期农具多为木、石、骨、蚌所制,很少有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绿肥等,夏朝人开始懂得原始灌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开始出现并推广,前者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后者是我国农业技术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4)两汉时期农具改进,牛耕推广。铁农具安装了犁壁,比西方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这时期铁农具传至西域和珠江流域。二牛抬杠式牛耕传至珠江流域;出现一牛挽犁牛耕法。耕作、管理技术进步快。西汉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东汉时出现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法。

(5)隋唐时期圩田普遍,放火烧山,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两年三熟耕作方式推广。发明了筒车,曲辕犁。2.水利兴修

(1)夏朝人开始懂得原始灌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发展: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水工郑国修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沃野。

(3)两汉时期水利事业发展。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地区修治天然陂池。

东南地区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西南地区利用雪水、地下水,修坎儿井。

(4)隋唐时期农田灌溉发展,发明了筒车;开凿大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3.农作物种植及引进、推广与商品化

(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半坡、河姆渡)原始农业出现,并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2)夏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有较大发展,“五谷”(稻、黍、稷、麦、豆)都已种植。

(3)汉朝稻麦种植推广。稻麦推广,并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4)隋唐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

(5)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量增加,对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清代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4.经验积累

(1)汉朝时《汜胜之书》记载了关于作物栽培的论述。《四民月令》记载了农事活动安排、农业生产技术内容。(2)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3)元朝颁发《农桑辑要》。

(4)明清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记有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5.政府的重视与政策

(1)战国商鞅变法措施之一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西汉时,汉高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兵归乡复田宅,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田租赋役。

(3)东汉光武帝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禁令;恢复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鼓励流民返乡垦种;裁减官吏和军队,让其回乡务农。

(4)曹操推行屯田制(后来魏蜀吴三国都实行过);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5)东晋政府实行休养生息,安抚南迁流民;南朝宋赋轻役稀,使江南民殷国富。北周武帝改革时释放奴婢,严禁隐瞒田地、户口,强制僧尼还俗务农。

(6)隋唐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两税法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7)北宋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8)清朝实行“更名田”。(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矿冶业

(1)商周是青铜铸造的繁盛时期。西周时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掌握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所创新(金银错新技术);雕铸艺术。(莲鹤方壶)。

(3)西汉冶铁以煤作燃料,发明淬火技术;东汉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发明并推广低温炼钢技术。宛、巩是冶铁中心,广汉、蜀郡的冶铜场和铸铜作坊很有名。(4)唐朝铁的产地有一百多处。冶铸业融人外来风格,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日可产铁六七千斤。2.纺织业

(1)半坡人会织麻,大汶口中晚期已能养蚕缫丝。

(2)商周时纺织出现斜纹提花和刺绣技术。

(3)纺织业也取得新进展,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4)两汉时丝织业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品种;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是精品。新疆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成为纺织原料;会稽葛布(是著名的越布)很名贵。

(5)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品种繁多,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许多品种。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6)明代丝织工具有重大革新,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分工细密,出现地区或行业的分工,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3.陶瓷业

(1)原始社会我国居民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半坡人制作彩陶,大汶口中晚期能制黑陶、白陶。(2)商周时出现原始瓷器。

(3)南北朝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

(4)唐代瓷窑遍布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青瓷中的秘色瓷也出现。

(5)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是当时著名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南宋、元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4.造船业

(1)秦汉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发明橹、舵、布帆,还使用锚。

(2)唐代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并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3)北宋的造船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能制造大型远洋海船。5.漆器业

(1)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河姆渡时期就出现红漆碗。商周时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

(2)春秋战国时期漆工艺有新成就,采用夹纻技术。(3)两汉制漆业迅速发展,工艺水平高,漆器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漆器是当时的精品。6.其它

(1)春秋战国时期煮盐与酿酒业有较大发展,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都已开发;可用曲造酒。(2)煮盐是秦汉重要的手工业;盐铁专卖制度反映了盐的地位。

(3)明清时使用双色套印技术,并出现了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7.经验积累

(1)战国时期出现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2)明清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有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先秦商业

(1)夏商周时期的商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作货币,都城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许多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2.秦汉商业的繁荣(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2)城市设有专共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

(3)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频繁,(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对外贸易频繁)

(4)以黄金、铜钱为主币,统一全国货币,秦用半两钱,汉武帝后改用五铢钱。

(5)出现大批商业都会,如长安、五都(洛阳、成都、邯郸、宛临淄)等。3.隋唐商业的繁荣

(1)开元通宝钱在唐代取代了五铢钱成为通用货币。(2)市场更发达:设固定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进行管理。市内设邸店、柜坊,店面不能任意扩大,买卖有时间限定。唐后期,大城市出现城市;农村、偏远地区出现草市。

(3)商人多,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并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4)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4.明清商业

(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两百余种。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北京、南京)(3)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4)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5)闭关政策。

四、土地制度的演化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开始于商,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①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王田制,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②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创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

级的利益,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认识: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2.初税亩

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其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3.编户齐民

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4.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受田农民纳租、凋,服徭役、兵役。

5.租庸调制

隋、唐初期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6.两税法

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7.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8.一条鞭法

明后期实行,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9.地丁银

清初雍正帝实行摊丁人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六、思维能力拓展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下列一些主要的因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

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2.中国古代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

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2)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3)官营工商业政策。(4)对外贸易政策。(5)救荒政策。(6)平抑物价政策。

(7)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力生产政策。(8)推广科学技术政策。

(9)重农抑商政策。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涵。在其实施的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则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3.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

因为农业的发展: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出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故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都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4.经济重心的转移(1)经济重心转移的三个阶段

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经济发展重心在北方。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阶段。这一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凋弊,而南方经济迅速增长,终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致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由北方到南方的转移,并不断得到巩固。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规律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终结于两宋时期。从南宋开始直至现在,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史学家认为,先秦时代的经济重心还有个东移问题,即从西周时期的关中地区向黄河中下游一带移动的趋势。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然环境与整个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大量南迁的北方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作;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4)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比较突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从地理角度认识重心南移: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米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人,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气候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得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从政治角度认识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5.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和内容特征分类(1)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①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②随着封建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上述三个转变表明:赋税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剥削,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2)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6.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这期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十分缓慢。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

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人近代社会的门槛。

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终究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原因何在?

资本主义能在西欧腾飞,得力于重商主义的推行,而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两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明清两代屡次颁布禁海令,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在工矿业发达地区,广设关卡,处处征税。清朝在全国城镇、交通要道,遍设税局,征税范围几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明政府还建立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由于从事工商业必须承担风险,封建地租、高利贷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两代,那些徽商、晋商发财以后,都广置田地,开办当铺,认为田地是最可靠的产业,放高利贷可以安坐获益。这就大大阻碍着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概括的讲,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②封建地租很重,地主、商人剥削的钱财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控制外贸;国内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五篇:“世界无烟日”知识问答题

“世界无烟日”知识问答题

【导语】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在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里,全社会广泛宣传烟草对健康危害,当日商店不卖烟,所有人不吸烟。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1、世界无烟日是每年的那一天?

答:每年的5月31日。

2、2011年的无烟日是第几个世界无烟日。

答: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举行了第一个世界无烟日,2011年是第24个世界无烟日。

3、在世界无烟日的倡议是什么?

答: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在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里,全社会广泛宣传烟草对健康危害,当日商店不卖烟,所有人不吸烟。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4、《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是一部什么样的公约?

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全球国际性法律文书,是国家之间以书面形式缔结的国际法,其宗旨是限制烟草在全世界的蔓延,对于签字的国家具有约束力。

5、《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何时在中国生效的?

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全球第一个专门针对减少全球烟草相关死亡和疾病的公约。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控烟工作,2006年1月6日在中国正式生效。

6、《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烟草制品的包装有何要求?

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烟草制品的包装有健康警语,即标出“吸烟有害健康”,所占面积宜占烟盒可见部分的50%以上,但不应少于30%。

7、《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吸烟行为是如何规定? 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20条要求小学生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

8、《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学生的吸烟行为是如何规定? 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37条要求中学生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

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预防未成年人吸烟的有何?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师、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何与未成年人控烟的相关规定?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11、《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什么时候颁布?什么时候施行?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哪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答:2009年12月10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颁布;2010年3月1日起施行;①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室内外区域;② 除前项以外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场所、学生宿舍、餐厅等室内区域;③妇幼保健院(所)、儿童医院、儿童福利院的室内外区域;④ 除前项以外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室内区域;⑤体育场馆的室内区域及室外的观众坐席、比赛赛场区域;⑥ 图书馆、影剧院、音乐厅、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室内区域;⑦ 国家机关提供公共服务的办事场所;⑧公用事业、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⑨商场、超市等商业营业场所;⑩电梯及其等候区域;⑾公共汽车和电车、出租汽车、轨道交通车辆、客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及其售票室、等候室和设置在室内的站台;⑿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

12、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有多少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包括什么? 答:有4000--5000余种,主要的有害物质是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等。

13、烟草中主要的致癌物质是什么?

答:烟草致癌,烟草中的主要致癌物质是苯苪笓类及焦油,香烟每支烟大约含有20---30毫克焦油。

14、吸烟可造成身体的哪些部位的损伤?

答:吸烟可造成损伤骨骼、心脏、肾、眼睛、皮肤、生*殖器、肺、口腔、鼻、手和脚等。

1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更容易使人得哪些疾病呢?

答:吸烟更容易使人得气管炎、肺癌、胃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

16、吸烟容易成瘾,造成人吸烟成瘾的物质什么?

答:尼古丁,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以将一只小白鼠杀死。

17、什么叫被动吸烟?

答:被动吸烟通常指吸入别人喷出的烟雾,每天达15分钟以上。也称为环境吸烟和吸二手烟。

18、被动吸烟有害吗?

答:被动吸烟吸入的是主动吸烟者呼出的一手烟和香烟燃烧产生的二手烟,吸入许多有毒物质,如苯、烟碱、甲醛等,儿童更容易发生婴儿猝死综合症,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儿童的身高发育和智力发育。

19、吸烟是什么行为?

答:吸烟是不良的嗜好,是不健康不文明的陋习!

20、目前,有青少年被动吸烟率是多少?

答:青少年中(15-19岁)被动吸烟率大约有48.9%。

21、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温家宝总理对世界有何承诺? 答:北京奥运会将是一届绿色的奥运,无烟奥运。

22、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销售国是哪个国家?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销售国,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23、为预防控制烟草危害,儿童青少年该如何做起? 答:拒绝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

下载世界经济史问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经济史问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史论文

    中国古代经济史文明的研究 关键词:古代 经济经济史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

    经济史推荐书目

    中国部分 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哲学简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费孝通,《乡土中国》 蔡......

    经济史问题

    经济史问题 1.总结清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3~5个方面)。  2. 19世纪西方对华鸦片贸易是如何泛滥的?它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 3.近代不平等条约制度对中国经......

    经济史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摘要: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回顾与展望,对四个问题进行探讨。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第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简要历史回顾;第三中国......

    经济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

    经济史作业

    近代经济史 陈少光 2009210107 历史学 浅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消极影响 十九世纪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逐步纳入世......

    历史 经济史

    2、在古代 雅典,Asion 一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 下列人员可以归为 Asion 的有 ①法庭陪审员 ②被放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 核心线索: 一、农业 *农业的起源 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南稻北粟格局,逐渐交流融合。 1、农具 (1)早期农具 耒耜、石器、青铜器 (2)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