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肩痛穴(共)
平衡针灸的重点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肩痛穴,肩痛穴是平衡针灸学中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最理想的一个穴位,临床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
别名:肩周穴,中平穴,平衡穴,镇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分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前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穴位取右侧,双侧病变取双侧穴位。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2寸左右。
针感:呈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踝关节传导。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胃肠,调节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落枕,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晕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癫痫,精神分裂症,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疗效。
临床应用:
1:配颈痛穴治疗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落枕。
2:配胸痛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
3:配咽痛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牙痛,三叉神经痛。4:配胃痛穴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到溃疡,膈肌痉挛。5:配急救穴治疗中暑休克,癫痫发作,精神分裂症。6:配耳聋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
7:配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8:配臀痛穴治疗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
按语:肩痛穴是治疗肩周炎的特定穴位,经基础研究,此穴具有消炎,镇痛,促进软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还可以用于保健,抗衰老。
第二篇:“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概要
“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 针刺 „ 肩痛穴 ‟ 治疗肩痛技术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 疗技术水平, 决定在 “ 十五 ”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 “ 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简 称 “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 5年内在全国筛选 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 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 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针刺 „ 肩痛穴 ‟ 治疗肩痛技术 ” ,系 “ 百项中 医临床实用技术 ” 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 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 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积累近20年的临床 经验而探索出来的。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 “ 肩痛穴 ” ,针刺该穴可以 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 90%。
1.方法简介
“ 肩痛穴 ” 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 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 2寸,偏外 1寸。经过多 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医 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 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针刺 “ 肩痛穴 ” 治疗肩痛技术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对合并有冠心病心绞 痛、胆囊炎、妇科的痛经、精神病患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主要针对妊娠期的患者。3.治疗原理
肩痛的发病原因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 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 — 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 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
(1促进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 我们认为炎性反应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肩关节 周围的组织粘连,引起其组织细胞因子、生化介质、炎性物质、免疫反应细胞等浓度的变化,诱导 痛觉过敏和神经受损,产生严重的关节疼痛,并活动加重。针刺肩痛穴可以
从整体进行调节使机体失衡状态逆转,不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排泻, 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产生弹性避让和维持正常神经传导功能。当局部肩周组织粘连或形 成斑痕时,则会发生淤血、水肿、缺血而形成恶性循环。平衡针法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因此临床 获得较好疗效。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有时局部取穴反而使患侧疼痛加重,病程迁延,考虑与肩关 节周围组织渗出、水肿、炎症性变的加重有关,取健侧则可避免这一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取健侧肩 痛穴不但可以消肿止痛,减少渗液,而且可以加强新陈代谢、调整生理功能,进而具有松解粘连、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因此肩痛穴对肩痛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无菌性炎症性病变,疗效满 意。
(2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
引起肩痛的原因,主要导致肌肉疼痛、痉挛、粘连,松解组织粘连、减少不良刺激,对于缓解 疼痛十分重要。平衡针刺肩痛穴,通过针刺神经的强烈针感而引起局部肌肉的伸展和随后出现的反 射性肌肉松弛而使肌肉痉挛得到松解,提高了神经肌肉 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皮肤神经感 受器的神经传入,输送信息,促使受累的神经复苏功能恢复。因此,临床上不能盲目认为局部按摩 组织粘连,痉挛可以松解,我们在肩痛患者中发现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越在局
部治疗症状越加重,尤其疼痛,功能受限,作为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肩痛与肩关节局 部代谢发生障碍,使血液及淋巴的回流受阻,导致在关节周围如关节囊、肱二头肌腱长头及喙肱韧 带发生退行性痉挛有关,这种痉挛长时间发展下去,从渗出液、细胞浸润继而出现纤维化,限制肩 关节的功能活动。实际上,从解剖学上的特点,其周围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平衡针刺神经支或神经 干及神经节段,这对调节本病是十分有效的。
(3镇痛及提高组织痛阈
针刺肩痛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提高组织痛阈来实现的。在临床实践中,肩痛患 者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致痛物质 5-羟色胺(5-HT 等的大量生成和释放,而止痛物质 β-内啡肽(β-EP 的减少,疼痛越来越重,功能活动严重受限,平衡针法可以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促进致 痛物质的排泄、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肩痛穴位于足三里偏下 2寸,针刺神经都是腓总神经支 配的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与足三里有许多共同的性质。目前研究表明,足三里对人体许多系统有 明显调节作用。能使三磷酸腺苷酶、单胺氧化酶以及 5-羟色胺等单胺物质含量增加,从而提高痛阈, 加强镇痛效果。肩痛穴对肩痛患者疗效显著,我们对病情、年龄基本相同的 100名肩痛患者用随机法 分为二组。一组用传统穴,一组用肩痛穴, 1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比较,肩痛穴治疗组优于传统 穴治疗组,肩痛穴组优良率 82.6%,传统穴组优良率 73.2%。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肩痛的软组织急 性无菌性炎症是肩痛的根本病理,肩关节囊粘连是无菌性炎症后期的病理改变。平衡针灸,既具有 镇痛作用,又可间接地松解粘连,其具体原因在于肩关节周围附着肌腱较多,而肌腱处神经末梢丰 富,血管少、血液循环差,肩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受风寒和反复产生的一种广泛的慢性无菌 性炎症,使患处疼痛而活动受限,炎症代谢产物吸收缓慢,久而久之,产生广泛粘连,影响肩关节 功能活动,其主要是炎症性反应。平衡针灸在这一点上具有优势,即消除炎症,是治疗本病的根本。4.临床技术操作
(1药品及器械准备: 29#3寸、弹性良好的不锈钢毫针,消毒备品等。(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肩痛取左侧穴位,左侧肩痛取右侧穴位。(3消毒:常规消毒患者的针刺局部及医者的双手。
(4进针:快速进针,针尖直刺 1寸左右,行提插手法,以泻为主,使患者出现局部酸胀麻木 感,并有向足背方向的触电样放射感。
(5出针:快速出针,并以消毒后的干棉球按压针孔 1分钟,以防出血。3秒内完成 1次针刺 过程。疗程:发病 2周以内者,每日针 1次, 14次为 1疗程;发病 2~4周者, 每日针 1次, 21次为 1疗程;发病 4周以上者,每日针 1次, 28次为 1疗程。
5.技术要领(1取穴要准确;(2进针要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 3秒内;(3针尖要刺在腓浅神经上,以患者出现局部酸胀麻木、并有向足背方向传播的触电感为宜。6.注意事项
(1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消毒要严格、彻底;(2针刺前必须检查针具的质量,严禁使用有质量问题的针具,以防弯针、断针的发生;(3 针刺后嘱患者避免肩关节的剧烈活动。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 一针见效;取穴少, 一次仅取一个穴位。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 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肩痛穴
这是平衡针灸的一个穴位。定位:位于肺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 1/3处。解剖:在腓骨长肌与 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 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除显得针感为宜。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 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滞针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 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 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 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间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 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 间最长,治疗病人血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 98%,一针治愈率 11%,穴位的名 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 降压腰痛与昏厥。
“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 “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 之一 “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
一、项目介绍(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决定在 “ 十五 ”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 “ 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简称 “ 百项中医临 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 5年内在全国筛选 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
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 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 ,系 “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 术 ” 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陈华德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 多年的临床验证而总结出来的,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课题组曾采用耳尖放血治 疗高血压病 360例, 并与口服络活喜片和耳尖放血 +口服络活喜片进行临床对照观察, 发现耳尖放血 +口服络活喜片治疗高血压病效果最好, 总有效率达到 93.33%;而单纯耳尖放血的疗效又明显高于单 纯口服络活喜片,总有效率达 80%。
1.定义
耳尖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重要的针灸疗法,是用采血针点刺耳尖穴放出血液的方法。该方 法具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之功。其特点是疗效明显,作用迅速,无副作用,被广泛地 应用于临床。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1年龄在 18岁到 70岁之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的患者。它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或者面部烘热,烦 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
禁忌症:(1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2年龄在 18岁以下及 70岁以上的患者;
(3身体特别虚弱或有出血倾向者。3.治疗原理
耳尖放血为什么能有效治疗高血压病呢?因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 耳与脏腑关系密切,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支别;足太阳膀胱经则至 “ 耳上角 ” ,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耳尖放血具有祛风清热、镇肝潜阳、清脑明目之功。研究证明,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 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降低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 时,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
4.临床技术操作
(1器械准备:一次性无菌采血针、2%的碘酊、75%的酒精、消毒干棉球、止血钳、无菌指套或 手套。
(2体位: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坐位为佳。
(3 取穴: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耳尖穴在耳郭的上方, 当折耳向前, 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4操作步骤: ①按摩耳郭: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
②消毒:医者双手消毒后戴上无菌指套或手套后(指套一般只戴接触穴位的指头即可,先用 棉球蘸取碘酊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四周,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
③针刺手法:医者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 1~2mm 深,随即出 针。
④放血: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出血量一般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约 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 5毫米直径大小。
(5疗程:一般是隔日治疗 1次,一周治疗 3次, 12次(即 1个月为 1个疗程。初次治疗取双侧耳 尖放血,以后两耳隔次交替操作。
5.技术要领
(1针刺前要先对病人的耳郭进行揉按,使其充血;(2注意进针的深度,以刺入约 1~2mm 深为宜,以不穿透软骨膜为度;(3每侧放血 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 5毫米直径大小。6.注意事项
(1局部要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2刺入的时候要迅速,以防疼痛;(3放血量要恰当;(4挤压要注意方法,不能在局部挤压,要从远端向近端慢慢地轻轻地挤压,以防血肿产生;(5当有血肿发生时要及时按压,应该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出血点 1分钟左右,以防血肿扩大。耳尖放血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易学易用的治疗高血压病的 中医针灸疗法。
Ⅱ 参考资料(一高血压病简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以头痛、头晕、头胀、颈部有扳住感、耳鸣、眼花、健 忘、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为临床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 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多见的基础性疾病。据统计,世界各国的患病率 高达 10%到 20%,属于中医学的 “ 头痛 ”、“ 眩晕 ” 等范畴。
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该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脑血管、心 脏和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是造成肢体偏瘫、心力衰竭、脑梗塞、脑出血、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因高血压病发生致残致死的病例屡见不鲜,故学者称之谓 “ 隐形 杀手 ” ,是全世界医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
第三篇: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技术
第二期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快速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情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技术关键环节
1.定位准确 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2.交叉取穴 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3.快速进针 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4.快速手法 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5.针感要求 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治疗时间及疗程
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2.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按摩、针刀、局封等。
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特点
1.取穴少,痛苦小。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4.安全性较高。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本法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适宜于广大农村,值得推广
第四篇: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王文远 作者单位:100026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1989年曾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十五”被列为国家级中医药标准化招标课题。1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1.1西医诊断标准
①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②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功能活动受限;③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④X线检查阴性。1.2中医诊断
①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②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③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1.3孕妇禁用。2治疗方法简介 2.1操作方法
2.1.1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2.1.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2.1.3针刺方法
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2.1.4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2.2技术关键环节
2.2.1肩痛穴定位必须准确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2.2.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2.2.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2.2.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2.2.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
2.3治疗时间及疗程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1疗程。
3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只需3秒,时间极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病人首次就诊应让其卧床治疗,以防晕针。4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否则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4.2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4.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5特点
①取穴少,痛苦小;②见效快、疗效高;③操作简便、易于普及;④安全性较高;⑤突出人体自身平衡。6临床研究结论
①找出了治疗肩周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的专病专穴—“肩痛穴”;②突出即时效应,针刺当时见效率达90%;③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的针感效应假说;④采用单穴疗法;⑤针刺经验穴—肩痛穴,临床治疗380例,有效率94.1%。肩痛穴治疗组疗效与传统取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⑥无副作用。本法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篇:夹脊穴之我见
夹脊穴之我见
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且针刺安全。为更好地探讨其作用机理,通过对夹脊穴的源流与定位的认识,拟从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角度阐述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一、夹脊穴的渊源与定位
(一)渊源
夹脊穴可以追溯到《内经》,始见于《素问·别疟篇》曰:“十二疟者„„刺项以下侠脊必已。”此处“侠脊”不是穴名,也无确切部位。《灵枢·经脉》云“从腰中,下挟脊,贯臀„„”,这里说的是足太阳膀胱经从腰部分出,紧靠脊旁,通过骶部的八髎穴。隋唐的《太素·量缪刺》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当椎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傍,各刺三痏也”。“夹脊”原写作“挟脊”或“侠脊”,因“夹、挟、侠”三字为通假字,因此意思是一样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内经》所言“夹脊”即是脊柱两侧之部位,可视为夹脊穴产生的理论基础,为现存文献对“夹脊”的最早记载。
(二)定位
关于夹脊穴的定位(包括穴数),历代医家均有不同的认识,都在0.3~1之间。
《后汉书》注引《华佗别传》日:“灸处去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如引绳”。《肘后备急方》载:“夹背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李鼎在《针灸学释难》中说“如果夹脊五分,所刺到的只能在棘突之间的“骨中”而不是“肉中”;只有从正中旁开1寸的距离直刺,才能刺到大骨间的肉中”,并明确指出“华佗夹脊穴就是华佗定背俞法”。都应理解为夹脊穴位于棘突下旁开一寸。
1955年承淡安先生著《中国针灸学》,将此穴位置予以确定,“自第一胸椎以下至第五腰椎为止,每穴从脊中旁开5分,左右共34穴”。承淡安谓棘突下去脊5分,沿用至今。
二、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一)与经络的联系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此二经最为相关,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统属“背为阳”之列。从督脉的循行来看,《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之下„„,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难经》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从以上可以看出,督脉其经脉有与足太阳经同行者及相通者,其络脉深入在脊柱的两旁,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足太阳膀胱经乃经脉的核心,督脉总督诸阳经是阳经的统领,二脉又同络于脑,行于人体阳中之阳背部,可谓二脉在循行上密切联系,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针灸夹脊穴时能起到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
(二)与脏腑的联系
夹脊穴可以说隶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联通的点。其联系途径,也是主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系为基础,并且这种联系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督脉与肾、脑、心及胞中有密切联系。《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奇经八脉合„„同入脑中„„”与脊髓直接连属,就其功能而言,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督脉,它能统摄调节全身阳气,维系全身元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祖国医学将人体一切机能活动均看作阳气的表现,而督脉是诸阳之会。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系,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乃诸阳经统率诸阴经会合之处。可以说,全身经脉之气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这一途径是通过经别的离入出合完成的。这样足太阳经接纳、转输各经之经气,而又通过经脉、经别的会合,交会穴的通达,使足太阳经具有特殊的联络作用,在整个经络系统中成为核心经脉,它与五脏六腑皆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从某中意义上讲,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气交通,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系提供了基础条件。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状态,治疗脏腑疾病。从现代医学生理解剖也证实,夹脊穴从分布形式上看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夹脊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涉及其前支,前支与交感干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而与脏腑活动相关,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说明夹脊穴与脏腑之气密切联系。从以上夹脊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特异联系,可以看出,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另类和经络脏腑直接相互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附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节枢纽作用。夹脊穴的这种独特作用,使其对许多内脏病及疑难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夹脊穴的这种作用和优势在针灸临床愈来愈受到重视。
三、临床应用
(一)运动系统疾病
1.颈椎病:马胜治疗颈性类冠心病112例,总有效率98.2%。王升旭、赖新生治疗颈型、颈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有效率达93.3%。李伟林
通过桂川注射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2例,有效率为96.8%。2.肩周炎:高维滨针刺病侧颈4~6夹脊、后溪穴,同时活动肩关节,总有效率100%。
3.腰椎病:陈守基根据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治疗腰腿痛。所治病种包括腰臀部肌筋膜综合症、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骶椎隐裂和椎管狭窄症等。张倩如等采用夹脊穴深刺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7例,治愈60.5%。王升旭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总有效率94%。
(二)神经系统疾病
1.截瘫:米建平以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为主治疗截瘫50例,有效率为80.0 %。徐凡治疗此病,取病变脊髓节段上下相对应的夹脊穴,顺着脊柱的纵轴沿皮刺,观察到:治疗后肌力提高程度方面夹脊穴治疗组明显优于四肢部常规取穴组。
2.小儿麻痹后遗症:薛良珍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以患侧L1~L5夹脊穴为主穴,配下肢穴,并以Vit B12穴位注射。认为夹脊穴治疗痿症,贵在早期治疗。
3.中风偏瘫:毕福高治疗中风偏瘫,以夹脊穴为主,上肢取颈夹脊穴,下肢取腰夹脊穴,配合体针透穴,总有效率达99%。
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谭奇纹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3 例,有效率达93.5%。魏玲采用夹脊穴注射药物加毫针围刺病损治疗老年带状疱
疹后遗神经痛80例,治愈率为81.2%。
5.坐骨神经痛:陈兰双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22例,有效率为95.4%。郝宏伟治疗460例,显效为46.1%。
(三)泌尿系统疾病
程俊杰等治疗泌尿系结石,通过针刺胸12~腰2华佗夹脊穴配合委中,治愈率为62.7%。刘风花应用腰夹脊治疗妇产科术后尿潴留、小儿神经性尿频均获治愈。
(四)消化系统疾病
谭奇纹等通过针刺T7~T12华佗夹脊穴配合足三里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杨振辉等采用针刺夹脊穴T8~T12配合梅花针放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刘风花治疗腹泻选取L1~L5夹脊穴,强刺激不留针,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五)心血管系统
周巧兰通过针刺夹脊穴治疗冠心病,取穴分两组:1.第五胸椎棘突旁开的夹脊穴,巨阙,心平(少海下3寸),2.第四胸椎棘突旁开的夹脊穴、内关、膻中;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从治疗后心电图、SV、CO、EF改善情况看,认为针刺夹脊穴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从而起到抗心绞痛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六)呼吸系统疾病
王书荣通过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气管炎,总有效率达100%。何明波治疗呃逆、慢性咽炎等运用夹脊穴均获较好疗效。华佗夹脊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七)妇科疾病
张兰之采用针刺华佗夹脊胸3~5穴治疗女性乳房痛。结果30例中治愈21例,占70%;显效3例,占10%;好转6例,占20%;无一例恶化。吕美珍通过夹脊穴配合针刺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90例,总有效率为80.0%。参考文献: [1]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9.[2] 北京中医学院.金针王乐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66.[3]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68.[4]朱春光.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313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5;(3):10.[5]蒋松鹤.牵引态下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6,(9)5.[6]马胜.针灸治疗颈性类冠心病112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6;(4):13.[7]夏跃胜.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116例疗效分析.中国中医骨伤科,1995;(4):37.[8]金白仁.针刺夹脊穴治疗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354例临床观察.针灸学报,1993;(1):16 [9]翁玉珍.巨针平刺治疗急性腰扭伤130例.江苏中医,1994;(4):30.[10]高维滨等.针颈部挟脊,后溪穴疗治肩关节周围炎46例.针灸学报,1991;(1):27.[11]陈守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腿痛.江苏中医杂志,1985;(3):6.[12]徐凡.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脊髓性截瘫临床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3.[13]高维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性截瘫42例.针灸临床杂志,1993;(5):12.[14]蒋时英.针刺治疗急性脊髓炎所致瘾闭15例.中国医药学报,1990;(1):40.[15]王予康.针刺治疗格林一巴利氏综合征46例.山西中医,1995;(3):29.[16]马和平.治痿当主取督脉与体佗夹脊.新疆中医药,1991;(2):49.[17]薛良珍.巧用夹脊穴.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3):33.[18]毕福高.对夹脊穴的临床探讨.中医研究,1984;(1):41.[19]谭奇纹,鞠艳丽.针刺夹背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0;(3):133~135.[20]杨振辉.临床研究针刺夹脊穴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3;(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