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6:4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第十章临床腧穴学基础 【学习目标】:通过常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法的学习,让学生数量掌握常用腧穴的操作。

1.掌握内容:掌握常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法。2.熟悉内容: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以及治疗作用。3.了解内容:了解腧穴的定位方法及特定穴的应用。4.能力目标:具有《经络腧穴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具有在人体上准确划出经络、点出腧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学习内容】 第一节腧穴总论 1.理论讲授:

腧穴的概念、分类、定位方法。2.技能操作:腧穴的定位方法

3.课外作业:腧穴的概念、分类、定位方法。4.教学方式:讲授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1 第二节十四经常用腧穴 1.理论讲授:

(1)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3)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4)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5)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7)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8)足少阴神经常用腧穴(9)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10)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11)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12)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13)督脉常用腧穴(14)任脉常用腧穴

2.课外作业:十四经穴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方法 3.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技能操作

4.计划学时:理论讲授×3+技能操作×2 第十四章常用中医技术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用中医技术的操作。

1.掌握内容:掌握毫针刺法、推拿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

2.熟悉内容:,熟悉毫针刺法、推拿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3.了解内容:,了解毫针刺法、推拿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临床应用。

4.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医常用技能的操作能力,可以在临床上运用中医技术独立处理病人。

【学习内容】 第一节毫针刺法 1.理论讲授:

(1)毫针的结构和规格。(2)练针法。

(3)针刺前的准备。(4)针刺方法。

(5)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2.技能操作:针刺方法、各种进针和行针方法。3.课外作业:各种进针和行针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技能操作×2学时 第二节推拿法 1.理论讲授:

(1)推拿手法概述。(2)常用的推拿手法。(3)推拿的注意事项。

2.技能操作:各种推拿手法及小儿推拿的操作方法。3.课外作业:各种推拿手法及小儿推拿的操作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技能操作×2学时 第三节灸法 1.理论讲授:

(1)灸法的概念和特点。(2)灸用的材料。

(3)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4)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5)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2.技能操作: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3.课外作业: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技能操作×2学时 第四节拔罐法 1.理论讲授:

(1)拔罐法的概念和特点。(2)罐的种类。(3)拔罐法的操作。

(4)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5)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2.技能操作:各种拔罐法的操作方法。3.课外作业:各种拔罐法的操作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0.5学时+技能操作×0.5学时 第五节刮痧法 1.理论讲授:

(1)刮痧法的概念和特点。(2)刮痧法的种类。(3)刮痧法的操作。

(4)刮痧的作用和适应范围(5)刮痧法的注意事项。

2.技能操作:各种刮痧法的操作方法。3.课外作业:各种刮痧法的操作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0.5学时+技能操作×0.5学时

第六节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1.理论讲授:(1)三棱针刺法。(2)皮肤针刺法。(3)皮内针刺法。(4)火针刺法。(5)芒针刺法。(6)电针刺法。

2.技能操作:各种针法的操作方法。3.课外作业:各种针法的操作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0.5学时+技能操作×0.5学时 第七节穴位埋线、穴位磁疗、穴位注射 1.理论讲授:(1)穴位埋线。(2)穴位磁疗。(3)穴位注射。

2.技能操作:穴位埋线、穴位磁疗、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3.课外作业:穴位埋线、穴位磁疗、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1学时+技能操作×1学时 第八节耳针、头针、腕踝针 1.理论讲授:(1)耳针。(2)头针。(3)腕踝针。

2.技能操作:耳针、头针、腕踝针的操作方法。3.课外作业:耳针、头针、腕踝针的操作方法。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训操作。

5.计划学时:理论讲授×1学时+技能操作×1学时

第二篇:《经络腧穴学》实验教学大纲

《针灸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使用

0 《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使用

一、经络腧穴学总论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掌握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定位方法。[实验内容] 1.经络腧穴的概念。

2.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3.腧穴的分类及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一)十二经脉

1.手太阴肺经

[目的要求]

掌握手太阴肺经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手太阴肺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3)手太阴肺经胸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2.手阳明大肠经

[目的要求] 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3)手阳明大肠经头面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3.足阳明胃经

[目的要求] 掌握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阳明胃经头面部及胸腹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4.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掌握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太阴脾经胸腹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5.手少阴心经

[目的要求] 掌握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6.手太阳小肠经

[目的要求] 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手太阳小肠经头面部及肩背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7.足太阳膀胱经

[目的要求] 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足太阳膀胱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太阳膀胱经头面部及背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8.足少阴肾经

[目的要求] 掌握足少阴肾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足少阴肾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3)足少阴肾经胸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9.手厥阴心包经

[目的要求] 掌握手厥阴心包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手厥阴心包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3)手厥阴心包经胸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0.手少阳三焦经

[目的要求] 掌握手少阳三焦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 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手少阳三焦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手少阳三焦经头面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1.足少阳胆经

[目的要求] 掌握足少阳胆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足少阳胆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少阳胆经头项部及胸胁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12.足厥阴肝经

[目的要求] 掌握足厥阴肝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足厥阴肝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2)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厥阴肝经胸胁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奇经八脉

督脉与任脉

[目的要求] 掌握督脉与任脉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1)督脉与任脉的体表循行。

(2)督脉28个腧穴与任脉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3)督脉与任脉的项后、下腹等部位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经外奇穴

[目的要求] 掌握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 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三、刺灸法

(一)毫针的练针方法、进针方法、行针方法练习

[目的要求]

1、练针:在学习毫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毫针的构造、规格、种类,并正确选择使用毫针;通过纸垫和棉团练针,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为在人体穴位上进行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2、进针:在学习毫针针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习,掌握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在操作中,能够恰当地把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为针刺行针手法和补泻手法的进行做好准备。

3、行针:在学习毫针针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熟练掌握行针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的基本技术操作。在针刺练习中,能够注意治神守神,细心体察针刺得气现象。[实验内容] 练针方法:观看毫针样品

纸垫、棉团练针示范

实体练习进针方法:观看示范

棉团练习

实体练习

行针方法:观看示范(行针基本手法、行针辅助手法)

棉团练习

实体练习

(二)毫针补泻手法练习

[目的要求] 在学习针刺补泻理论和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实习,掌握临床常用 针刺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技术,在操作中正确区分针刺补法和泻法,恰当把握针刺补泻的时机,并能有机地组合各种单式针刺补法或泻法进行操作。[实验内容] 观看示范 棉团练习实体练习

(三)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法练习、拔罐法练习

[目的要求] 通过艾炷灸法操作练习,熟悉临床常用的各种艾炷灸法。重点掌握不同大小艾炷的制作技术、艾炷化脓灸和非化脓灸的操作程序及补泻方法、不同隔物灸的操作特点。

通过灸法练习,掌握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灸法的操作技术;重点掌握艾卷悬起和实按灸的不同操作方法、温针灸捏加艾团的技巧,熟悉各种温灸器具的使用方法。

通过拔罐法操作练习,熟悉掌握临床常用的拔罐方法及其运用,熟悉各种拔罐器具和多功能电动拔罐仪的操作。[实验内容] 制作艾炷

直接灸法操作练习间接灸法操作练习艾卷灸法操作练习温针灸法操作练习拔罐法观看示范 拔罐法实体练习

(四)电针操作练习

[目的要求] 通过脉冲电针仪的操作实习,熟悉上述仪器的性能,熟练掌握电针仪的操作规程,了解电针仪使用中的有关注意事项,为临床实际运用电针仪打下基础。[实验内容] 脉冲电针仪的操作

(五)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练习

[目的要求] 通过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操作练习,熟悉上述各种针具的特点,掌握上述针具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以丰富针灸治疗疾病的手段。[实验内容] 三棱针刺法练习皮肤针刺法练习皮内针刺法练习

(六)耳针法练习

[目的要求] 在学习耳针疗法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熟练掌握耳穴诊查的方法和常用耳穴刺激方式,为临床耳诊和治疗奠定基础。[实验内容] 耳穴诊查

耳穴的刺激方法

(七)头针法练习

[目的要求] 在学习头针法的基础上,通过实习,掌握头针施术部位(共14条治疗线)的定位,熟练掌握头针的针刺操作方法,为临床实际应用头针疗法做好准备。[实验内容] 观看头针模型及实际定位示范 观看头针针刺操作示范 分组练习

第三篇:经络腧穴学_总结

1、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5、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6、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7、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8、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9、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10、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1、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3、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4、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

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5、《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6、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7、《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8、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9、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20、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1、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2、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3、《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4、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5、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 远道作用 整体作用。

26、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27、特殊作用举例:天枢穴,泄泻时能止泻;便秘时能通便。内关穴,心动过速时,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能加快心率。

28、特定穴,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脉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

29、五输穴,包括井、荥、输、经、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经气的由大到小、由浅入深所做的排列 30、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元气停留的部位,称为“原穴”。原,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31、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32、原络配穴,十五络穴表

33、郗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34、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位的腧穴。大体位于膀胱一线上。

35、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36、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汇聚的八个腧穴,分别对应大的是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

37、八脉交会穴: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

38、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39、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40、腧穴定位法: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

41、骨度分寸法需要记忆的地方: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耳后两完骨之间9寸;天突至岐骨9寸;岐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两乳头之间8寸;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腋以下至季胁12寸;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18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外踝尖至足底3寸;

42、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43、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44、

第四篇:经络腧穴总结2(定稿)

㈠ 足太阳经络

1.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之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灵枢·经脉》)。

3.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4.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着,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灵枢·经脉》)。

5.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从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页。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灵枢·经筋》)。

㈡足少阴经络

1.经脉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㈢手厥阴经络

1.经脉循行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腋,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

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灵枢·经脉》)。

㈣手少阳经络

1.经脉循行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灵枢·经脉》)。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火享火享,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㈤足少阳经络

1.经脉循行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骨所生病者,头痛,頷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㈥足厥阴经络

1.经脉循行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从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抵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第五篇:经络腧穴的养生课程小论文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的养生

学生姓名: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常明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经络腧穴的养生

摘要:通过简单的回顾老师上课的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考证及临床观察总结,总结了经络腧穴养生方法。本文从经络腧穴的定义、功能、临床病例、小结等方面对经络腧穴进行阐述。关键词:经络

腧穴

养生 引言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在内科临床的应用自不必多言。在针灸临床中,除了传统四诊的方法,还应重视对针灸施术的主体经络腧穴进行诊断。宋朝,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也,今人不明经络,只读药性病机,故不能别病所在,经络为识病之要

道。经络腧穴的定义及功能作用

2.1经络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2.2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2.3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

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临床上腧穴有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由于腧穴有沟通表里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相应的腧穴会显出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因此,利用腧穴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腧穴更重要的作用是治疗疾病,通过针灸、推拿等刺激相应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腧穴不仅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相邻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此外,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专治某病。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2.4腧穴的主治作用

2.4.1.近治作用

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具有的共同特点。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疾病。2.4.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2.4.3.特殊作用

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通过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刺激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不仅对局部脏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对相应经脉循行路线上与该穴相距较远的脏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这是腧穴的近治和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上反映尤其突出。此外,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专治某病,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2.5经络穴位养生法

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鉴于经络理论博大精深,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复杂,非经专门学习训练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则,容易酿成事故。但作为养生之道,现择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加以介绍。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经络腧穴养生课堂实践

3.1五禽戏

五禽戏分为虎戏

鹿戏

熊戏

猿戏

鸟戏五部分。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做到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达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的效果。

3.2巧手操

(1)虎口平击36次。主治: 预防及治疗颜面部位的疾病。如视力模糊、鼻炎、口齿疼痛、头痛及预防感冒。

(2)手掌侧击36次。主治:头项强痛、放松颈项肌肉群及预防骨刺、骨头退化。(3)手腕互击36次。主治:预防及治疗心脏病、胸痛、胸闷、纾解紧张的情绪。(4)虎口交叉互击36次。主治: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如手麻、脚麻等末梢循环疾病。

(5)十指交叉互击36次。主治: 预防及治疗末梢循环,如手麻、脚麻等末梢循环疾病。

(6)左拳击右掌心36次。主治:消除疲劳及提神的作用。(7)右拳击左掌心36次。主治: 消除疲劳及提神的作用。

(8)手背互相拍击36次。主治:调整内脏机能、预防及治疗糖尿病。(9)搓揉双耳36次。主治:眼点、颜面部及脑部等部位的循环。

(10)手掌心互相摩擦6下至微热,轻盖双眼,眼球左右转6圈,周而复始作6次。主治: 预防近视、老花及视力模糊。临床病例

龚某,男,74岁,因“右侧面肌痉挛半年”就诊。近半年常不自主右侧面肌抽动,逐渐加重,情绪激动时尤其明显,严重时右眼睑不能张开。10年前曾发作脑梗死,经治基本痊愈,无明显后遗症。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平素怕热,多汗,性情急躁。首先望诊右侧阳经,下肢阳陵泉、丰隆穴附近可见浮络交错,触诊其上肢明经、少阳经,在剪隅、肘、臂等附近穴位均触及痛性关节,位置与传统定位略有出入。随即在其阳性点处毫针刺入1寸许,大幅度提插捻转,至针下由沉紧变为缓和,表经络由闭塞转为通畅。又在病络处刺络放血数毫升。留针1h,治疗后患者即感觉面部轻松,嘱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五次后明显缓解。总结

首先,我觉得很荣幸能选到常老师的经络腧穴养生的这门课,这门课是我学到了很多经络腧穴养生的知识,除此之外,老师每节课都会放养生堂的视频给我们看,看完里面很多专家在讲临床病例后,我觉得受益匪浅,经络腧穴真的很神奇。为了我的健康,我以后会经常做巧手操和五禽戏。

【1】 【2】 【3】 【4】

参考文献

蔡红,王茵萍,经络腧穴诊断法在针灸临床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2));71。

窦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7.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0:1666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1.

下载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

    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 课题招标指南 本期招标工作以提高针灸防病治病能力为中心,以提高针灸学术水平和培养优秀针灸临床科研人才为重点,面向全国......

    PBL教学法在腧穴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腧穴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腧穴解剖学中开设PBL教学法的原因,具体的实施方法,及所达到的良好效果,最后分析了现阶段PBL教学法还无法取代腧穴解剖学......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章节练习(2014-09-08)

    1 心俞穴位于肝俞穴位于 A.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B.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C.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D.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E.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2 起于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年针灸推拿 腧穴解剖学复习资料之选择

    2013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局部解剖学考试复习资料 之选择题(局解为主胸、腹、盆 颈。) 一、头部 单选 1.颅顶部软组织富有血管的一层是——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2.颞肌......

    《建筑材料学》教学大纲

    《建筑材料学》教学大纲 适用四年制本科园林专业 (参考时数:32学时)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学 课程编码: 学分:3 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0) 适用专业:园林专业 先修课程 执笔人:何娜......

    《推销学》教学大纲

    《推销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编码:(由学校统一编定) 总 学 时:32 总 学 分:2 修课方式: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消费者行为学、市场......

    盆景学教学大纲

    《盆景学》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0 适用专业:园艺(03以后) 大纲执笔人:姜泽盛 大纲审定人:赵飞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盆景即在盆......

    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一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目的要求 1、 熟悉女性骨盆的结构与形态特征,与分娩有关的解剖标志。 2、 熟悉女性外、内生殖器的解剖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3、 了解盆腔血管、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