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省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
XX省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行动计划
(省工信委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
为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特制订如下行动计划: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储量非常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储量矿种110种,其中10个矿种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34个矿种居全国前五位,60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位。大力发展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电石、多晶硅、建材等现代高载能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省工业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就地消纳富余电力的有效途径。我省能源优势明显,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用电成本较低,“十二五”全省规划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电力能源产业综合优势仍将大幅度提升。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最大程度就地消纳省内富余电力,变能源输出为产品输出,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落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际行动。《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并允许“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因此,主动承接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积极布局现代高载能项目,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具体行动,又是推进我省经济内生性增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
(四)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实现工业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高载能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2009年高载能产业总资产占全省工业的81%、主营业务收入占85%、工业增加值占77%、利润总额占80%、利税总额占81%。因此,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经济总量,促进产业升级,是推动全省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总体要求
(五)指导思想。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源和资源优势为支撑,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有 效途径,加快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省工业实现跨越发展。
(六)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高载能产业进行高起点、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改造,支持现代高载能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
二是坚持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转换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有效减少污染排放。
三是坚持淘汰落后。鼓励支持高载能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达到合理经济规模。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为重点,对落后产能进行升级改造。
四是坚持集聚发展。积极引导现代高载能产业向电力、能源等要素聚集区集中布局,建设现代高载能产业园区,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引导现代高载能企业和新上项目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链集中布局,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
(七)总体目标。通过努力,到“十二五”末,现代高 载能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580亿元,年均增长18.9%,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利税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9.2%。有色金属产品生产能力达到660万吨,年均增长22.9%,力争比2010年翻两番,有色金属深加工比例达到30%以上。钢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14%。铁合金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均增长23.3%。电石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均增长29.3%。多晶硅产能达到1万吨。水泥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18.5%。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主要任务
(八)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扩大电解铝、镍钴、铜、铅锌等优势高载能产品的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
铝:大力推广400千安、500千安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工艺改扩建电解铝项目,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电解铝、炭素生产系统的环保设施技术改造。建设煤—电—铝一体化企业集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到“十二五”末,电解铝产能达到400万吨,年均增长32.3%。重点实施中铝连城分公司、中铝兰州分公司、甘肃华鹭铝业有限公司扩能改造和铝深加工项目,建设酒嘉经济区百万吨电解铝、平庆经济区百万吨电解铝项目。镍钴:扩大电解镍生产能力,发展镍、钴金属压延产品和镍盐、钴盐系列产品。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力争金川公司电解镍产能达到20万吨,镍、钴等高端盐类产品6.2万吨,镍、钴等高性能粉体材料2.1万吨。重点实施金川公司镍钴扩能改造和贵金属精深加工项目。
铜:以金昌、白银两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依托,扩大电解铜生产规模,延伸铜合金新材料产业链,开发铜基多元合金材料。提高铜矿资源保障能力,综合利用铜冶炼渣等废弃资源。力争金川公司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白银公司电解铜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
铅锌:改造扩大铅锌冶炼产能,延伸铅锌合金材料及铅锌粉体材料产业链,开发铅基、锌基多元合金材料及超细氧化锌粉、无汞锌粉、超细锌粉、高纯锌等深加工产品。力争全省锌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重点实施白银公司铅锌冶炼系统改造,厂坝矿区资源整合及锌冶炼技术提升,宝徽集团10万吨锌冶炼扩能改造等项目。
(九)改造提升冶金产业。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高载能企业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建设西部重要的不锈钢、铁合金产业基地、钨钼生产基地。
钢铁:重点实施酒钢集团不锈钢扩能改造及榆钢灾后重建等项目,扩大不锈钢、碳钢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特钢,进 一步提升钢铁主业核心竞争力。
铁合金:鼓励现有铁合金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大压小”,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达到行业准入条件。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低碳、低铝等高品质硅铁,支持发展铬系、锰系、硅铝等特种铁合金、复合铁合金产品。进一步扩大兰炭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中低碳铬铁、中低碳锰铁、镍铁、金属镁产品。加快建设陇南(文县)、临夏(永靖)、白银(景泰)、武威(天祝)、张掖铁合金产业园,实施酒钢集团百万吨铁合金项目,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百万吨扩能改造、甘肃海强冶金有限公司150万吨合金冶金新材料等项目。
炭素:优化炭素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大规格、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超微孔炭砖,高导、长寿命、耐腐蚀炭块,新型铝用炭砖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高级炭纤维、核石墨、特种石墨、炭炭复合材料等炭素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实施兰州方大炭素公司石墨材料生产线、内串石墨化炉生产线,光伏产业及核电用炭、特种石墨材料等项目。
(十)延伸电石产业链。积极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上大压小”,使单个企业产能达到20万吨以上,达到行业准入条件。新建电石企业产能规模要达到80万吨以上,新上生产装置单台电石炉容量必须达到25000千伏安以上,且采用大功率、密闭型电石炉。鼓励上下游一体化、大型化和集约化发展,支持现有聚氯乙烯等电石下游加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电石企业联合重组,延伸电石产业链。电石生产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配套建设电石渣生产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日产2000吨及以上。重点实施古浪鑫淼精细化工公司100万吨电石,平凉崆峒区150万吨电石、100万吨聚氯乙烯,新川化工公司8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
(十一)有序发展多晶硅产业。积极支持在能源和电力富集、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新建产能3000吨以上多晶硅项目,回收利用还原尾气中的四氯化硅、氯化氢和氢气,减少污染排放。发展金属硅、有机硅等化学硅材料,形成从材料生产工艺、装备、自动控制、回收循环利用的多晶硅材料产业化生产体系。重点实施蓝星集团公司1.5万吨多晶硅、6.5万吨金属硅项目。
(十二)积极发展新型建材。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定西、陇南、临夏、甘南等市州单线最低规模不得小于日产2000吨级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窑系统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日产25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都要配置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支持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支持利用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生 产新型墙体材料。支持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鼓励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将小水泥企业改造为年产6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水泥粉磨站。积极发展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及新型建材产品。重点实施中材集团祁连山水泥公司、平凉海螺水泥公司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
四、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支持政策
(十三)科技创新政策。支持高载能产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壮大,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高载能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多种方式共建技术创新联盟和组建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省级技术创新资金重点向高载能企业重大创新项目研发倾斜,省内现代高载能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优先向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项目推荐。
(十四)财税政策。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现代高载能产 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现代高载能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现代高载能企业自用开采的资源,免征资源税。外商及外省企业或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我省企业后,被兼并重组前尚未弥补的亏损,按规定允许在合法弥补期限内用其后年度与被兼并重组企业资产相关的经营所得,在所得税前继续弥补。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现代高载能中小企业,可依法申请在三个月内延期缴纳。现代高载能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依法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办法。
(十五)金融政策。对现代高载能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中长期信贷。帮助现代高载能企业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针对现代高载能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担保、信贷、结算、理财、外汇等一揽子金融服务。通过发展应收账款质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方式扩大相关企业融资来源。为现代高载能企业延伸产业链提供信贷支持,积极开发产业链融资产品,促进高载能企业合作发展。支持现代高载能骨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现代高载能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价格发现,套期保值。鼓励符合条件的现代高载能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 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十六)电力政策。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丰枯等电价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健全完善直购电试点工作方案,分批确定参加直购电试点的现代高载能企业名单,尽快将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纳入煤—电—冶联营及大用户直购电政策范围。鼓励在电解铝等行业建立发、供、用电企业电价三方联动机制,用电价格随产品市场价格在发、供、用三方协商确定的区间内上下浮动。鼓励电网经营企业通过定点采购方式,对符合产业准入政策、有资源优势的新上现代高载能项目提供定向供电服务。
(十七)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加快建设现代高载能产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重点企业建立一批实训基地。支持现代高载能企业加大培训投入,按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在现代高载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按创新团队完成项目新增税前利润的10%进行奖励,计入企业当年生产成本,并按奖金总额的30%—50%奖励创新项目带头人;对在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企业可依据其业绩给予薪酬分红、股权或期权激励。
(十八)环评政策。实行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凡批准规划环评的开发区入园现代高载能项目,只要符合园 区规划,项目环评一律从简。将环境影响较轻的项目环评管理权限下放市州审批。在完成总量减排目标和确保环境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优先支持重点高载能项目建设。对全省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环保部门要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在评估、审批、验收等环节优先安排,限时办理。
(十九)土地资源政策。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的现代高载能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要切实做到保障需要,及时供地。对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国有未利用地的现代高载能项目,以及依法可使用上述范围外,国有未利用地的现代高载能项目,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50%、15%,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对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工程、有工期要求或受季节影响急需开工的现代高载能项目,可申请办理先行用地手续。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占用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指标,重点保障现代高载能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二十)其他政策。对全省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加快办事速度,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行 业准入、核准备案要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后在3个工作日内批复,初步设计在5个工作日内批复,环保部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在25个工作日内完成,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选址意见、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手续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国土资源部门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质监部门工业产品监督检验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委托检验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同时,要有效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切实加强铁路运力协调衔接,组织重点高载能企业与兰州铁路局签订运输协议,保证重点高载能企业运输需求。积极争取铁道部和相关铁路局支持,努力增加外局向兰州空车排送和限制口去向。积极支持重点企业购置自备车辆,协调铁路部门抓紧抓好铁路专用线改造和设施设备更新,提高企业铁路运输能力,并积极制定公路运输保障方案,确保高载能企业物资运输便捷、高效。
五、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省工信委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由省工信委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考核工作。各市州、各有关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切实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齐心协力推进现代高载能产业加快发展。
(二十二)强化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本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分年度对市州和有关企业下达完成指标。省工信委负责对各市州和有关企业指标完成情况按月进行督促检查,按季进行排序通报。省政府将把完成指标的进展情况,作为衡量各市州政府和有关企业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十三)抓好调度协调。实行投资项目进度协调调度制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项目进度协调会,对每个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全面梳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逐一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落实责任部门,限期帮助解决,并将投资项目建设情况按季汇总报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小组每年7月和年底召开一次调度会,适时研究出台调控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十四)严格督查考核。领导小组要组织专门力量,定期、不定期对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将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 产业纳入工业强省考核范围,每年底进行全面考核,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进行表彰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的实行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实行工作问责。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市深入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来,端州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端州的核心任务,抓住经济发展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端州城区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增长12%;外贸净出口4.7387亿美元,增长6.3%。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过程中,端州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2012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5:42.6:56.9,服务业经济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是编制了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以项目驱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规划,端州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华南智慧城、中巴软件园、广东云服务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出台实施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优惠措施,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全年累计签约、奠基动工、投产剪 1
彩项目45宗,投资总额达263亿元。
三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城区各专业镇转型升级。端州区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24个,推动技改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全区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率达50%。睦岗电子元器件专业镇、城东现代服务业专业镇和黄岗端砚专业镇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全面建设省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五是重点抓好服务工作,实行挂点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切实为企业经营发展排忧解难,化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和配置资源,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信贷融资发展。
以上经验同各位分享,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端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构建广东现代林业发展模式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构筑广东现代林业发展模式
周玉申
林业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纽带,过去林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林业产业的发展,现代化林业往往强调林业产业化、规模化,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林业发展模式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实现资源、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更注重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文化效益。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集生态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林业产业横跨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游是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生产业,中游是以林产工业、木浆造纸、松香、林产品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加工业,下游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特点。所以林业产业的发展应成为现代林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更应体现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基础逐步完善,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总值、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品牌培育和经济效益等均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值达到1650亿元人民币,林业产业的发展为调整全省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森林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产业的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支撑较弱、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的发展不相协调、产业体制和政策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森林资源利用率低,加工增值能力不强,林业职工和林农增收缓慢等,这与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势和全省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规范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速度。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建设和谐广东,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约束效应日益 1
凸显。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森林资源可再生性和林产品可降解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展示了光明前景。但是,木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再生性物质材料,已由一般的经济问题逐渐演变为战略资源问题。我省每年木材缺口达1100万立方米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和省外调入。为增强木材自我供给能力,必须大力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森林资源,以防范资源危机,保障木材安全。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林业产业纵跨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产业链长,涵盖面广,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广泛吸纳了社会就业,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建设现代林业,构筑我省绿色生态屏障的本质要求。现代林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只有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才能充分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推进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筑我省绿色生态屏障,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物质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从产业特征来看,林业产业既是资源限制性产业,同时又是资源可再生性产业。其发展从整体上依赖于森林资源,而森林资源在一定阶段都有数量和质量上的限制,所以林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必须与森林资源的发展规模相适应,不可能无约束无限制地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不得脱离森林资源承载能力。从长远来看,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直接消费大量森林资源,但同时又实现林业的经济价值,极大地调动人类社会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丰富森林资源。所以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做到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实现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
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也是一对突出的矛盾, 林业产业的发展不得影响到生态环境保护,因此林业产业的发展应将产业、资源、环境纳入产业同一规划体系,在全省范围内谋求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 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保障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要建立在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条件下,体现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建设的合理布局、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将林业产业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为构筑广东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我省的林业产业总体发展应从如下方面努力。
1.以优化调整为主线,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竹林基地的种植规模,选育和指导种植适合省情的工业原料林树种。因地制宜地加快“名、特、优、稀”经济林基地建设,扩大珍贵、珍稀树种和大径材的种植面积,建设一批现代化的花卉和种苗基地。积极探索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形成新的能源产业,引导能源林基地化建设,加强优良乡土能源树种的选育、培育,积极引种外来优良能源树种,建设速生高产和高热值、高含油的能源林基地。
2.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提高木材加工业整体素质。按照国家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政策,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调整人造板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功能和用途,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珠江三角洲家具业发达的区域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中高档家具产品,加强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各类木竹地板、木竹工艺品,研究新型竹质和竹木复合材料,开发竹炭、竹纤维等新产品。注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设环境友好型林产加工业。支持建设废旧木竹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
3.以精深加工为导向,全面提高林化产品档次。发挥林业产业链长、环境相容性好的优势,引入绿色提取、深加工技术,重视林业资源应用技术研究,着力发展林产化工品种系列,拓宽林产化工产品应用领域,加快安全、健康林业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支持发展林业精细化工、能源化工,开发木材药用和保健新产品。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企业,培育新能源产业,加大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创新。限制原始林产化工资源及初级产品出口。
4.积极发展经济林产品深加工业,提高果品经济效益。以经济林产品深加工为龙头,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和综合利用技术及现代物流产业。鼓励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调料、香料、药材等资源的开发。
5.科学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在维护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条件,依法推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为主的森林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一批景点资源丰富的景区搭建森林生态旅游平台,拓展森林生态旅游渠道,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商品窗口,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更新改造,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6.以保护和利用为原则,积极发展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业。在加强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和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国际公约的前提下,鼓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种源培育和基地建设,促进以利用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转变。优化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宏观配置,重点保障中医药、文化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求。逐步建立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殖(培植)及利用的认证制度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推行资源论证、拍卖和经营利用限额制度。引导、扶持一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示范产业和产业群。
同时,为保障我省现代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大力扶持优势产业,扶持支柱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集团化战略。走生产规模化,经营集团化之路。按照广东省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林业产业布局,筛选一批有优势、有实力、有市场潜力的企业,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配套措施重点扶持,大力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广东省林业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和必要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以技术、资本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以资源、市场为依托,组建新的大型林业企业集团。发展高新技术,打造名牌产品,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优化组合。
2.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重要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林业产业技术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水平。把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到生产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设计出高水平的新产品;提高生产工艺和制造水平,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装备优势,提高研发能力,形成科研集群,提高林业科研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3.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企业的发展空间。利用国际
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对于在全省有相对优势的木材加工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同行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特别是广东省的家具企业,未来的出路重点还在国际市场。
4.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产品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在产业的宏观布局、产品方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标准、产业政策协调等方面要做好引导和把关;积极支持行业组织以抓优质产品,创名牌为重点推进企业创建名牌,加快品牌战略的实施,提升行业竞争力;指导各级行业协会做好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的评审,以及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评选工作。健全质量安全检测制度,保障产品质量。加强全省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加大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质量监督力度。
5.调整和完善林业产业政策。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的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财政、税收、金融、组织、技术和服务等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和获得世界、国家、省名牌产品以及驰名商标的企业,扶持生物质能源和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对林业龙头企业和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在资金投入和信贷政策方面,安排专项资金和政策性贷款,扶持商品林基地建设和技术引进、推广;在国家技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重点用于林业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
2009年7月18日
第四篇: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编者按:9月1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该《行动计划》不仅体现了云南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实现云南省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造福全省各族人民的决心;更体现了“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行动计划》都规定有牵头、协助单位,做到“统一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
为充分利用云南中医药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中医药扶持力度,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和潜力,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持续、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底,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机制,基本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和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中医药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中医药服务实现全省全覆盖,中医药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中医药文化得到充分继承与弘扬,中医药健康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配备与中医药管理工作实际相适应的工作人员,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牵头部门:各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会)
(二)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1.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发展模式,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种投入方式,加快推进以省中医医院为重点的省级中医机构建设,打造全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技术指导中心,带动和促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实现每个州、市均设有1所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三级甲等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将三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牵头部门: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
加快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确保全省现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完成标准化建设,且80%以上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力争所有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未设置公立中医医院的县、市、区,应加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中医科床位数不得低于医院床位总数的10%,成为县域内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技术指导中心。(牵头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除少数边远、民族地区以外,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或中医馆;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2.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县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建成标准化中医“治未病”中心50个。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药养生旅游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科技厅、民政厅、食品药品监管局)
3.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土地使用、税收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享受我省加快民营医院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财产权、经营权、人才引进、医疗保障、技术职称考评等方面享有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同等的法律地位。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个体中医诊所,支持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国土资源厅、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
(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继续开展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争取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50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开展中医药与养生、养老、康复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借助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康复科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作用。(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
2.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将中医药纳入卫生应急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应急救治中的作用。(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
3.加强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
4.加快中医药信建设息化。加强中医药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中医电子病历开发与应用协作机制,推进县级以上中医医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整合、完善名老中医典型案例共享数据库和中医药传统知识文献数据库,推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药文化科普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
(四)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1.加强和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积极支持云南中医学院建成中医药大学,支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调整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布局和结构,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重点学科和知名专业。改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促进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牵头部门:省教育厅;协助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2.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支持云南中医学院建设博士研究生授权工作。组织开展云南省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评选。在全省遴选培养不少于10名优秀中青年中医药领军人才和50名优秀中青年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开展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培养工作。实施省级第4批、第5批中医药师带徒工作,培养80名高层次学术继承人。(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协助部门:省财政厅)3.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加大5年制本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力度,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中医临床医学生1200名。开展3年制专科省级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中医临床医学生900名。为县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各培养中医临床骨干人才800名。开展基层中医药师带徒工作,在全省县级医疗机构中遴选200名老中医药专家,通过3年的跟师学习,为基层培养400名学术继承人。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训3000名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中医药人员,招收2500名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在职中医大专学历教育。实施乡村医生“能西会中”人才培养工程,培养10000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协助部门:省财政厅)
(五)推进中医药传承和科技创新
1.加强中医药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及疑难病症研究,开展以“兰茂医学”为代表的云南地方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鼓励支持挖掘、整理、研发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完成60个特色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新建不少于2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推动我省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食品药品监管局)2.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设立省级行业中医药专项科研基金,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鼓励支持省内医药企业与医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开展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促进重大新药创新资源在省内直接实施产业化。(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科技厅、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管局)
3.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和传承。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鼓励名医开展传承工作,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模式,完成30部中医药文献整理。(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科技厅)
4.建立民族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依托云南省彝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院、迪庆州藏医院,建立以彝医药、傣医药、藏医药为主的临床研究基地,开展云南民族医药的基础研究,加强对民族医药技术和古籍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传承,推进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财政厅、文化厅)
(六)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1.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建设。设立优质种源保护区,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培育天然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种苗推广基地。加大云南道地药材品种的研究和登记工作,促进特色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牵头部门:省科技厅;协助部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厅、林业厅、卫生计生委)
2.引导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大力推广三
七、天麻、灯盏花、重楼等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名贵特色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需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积极开展林下中药材仿生种植,推进中药材种植GAP管理。推进“云药之乡”建设,带动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牵头部门:省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协助部门:省农业厅、林业厅、卫生计生委)
3.加快中药材精深开发利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中药材下游中成药品种,提高中药材资源附加值,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最大限度发挥中药材资源效益。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依托三
七、灯盏花、石斛等优势中药材资源品种的二次开发,拓展功能疗效,延伸产业链,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牵头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协助部门:省商务厅、卫生计生委)
4.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通过对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企业、中药材经营户和经营企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零售药店等交易主体环节关键信息电子化的登记、管理,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牵头部门:省商务厅;协助部门:省财政厅、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厅、林业厅、工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5.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一批民族医药药材生产示范基地,扶持一批云南民族药材知名品牌和知名生产企业,培育发展中药材、民族药材种植、研发、加工和营销产业链,并纳入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保护发展。(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协助部门: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文化厅)
(七)繁荣中医药文化
1.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在全省医学院校开设中医药人文课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定期举办科学规范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讲座,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力度。(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教育厅)
2.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整合云南中医药文化宣传资源,依托云南中医学院成立云南省中医药宣传教育中心,发挥各类中医药学会在中医药文化宣传中的作用。完善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建设,争取建设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支持推动我省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文化厅)
3.加强中医药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利用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资源,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办好“国医在线”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门户网站,建立中医药科普文化传播微信公众平台,开办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知识讲堂。(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新闻办)
4.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组织申报一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中医药文化遗产认定、记录、建档等工作,加大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中医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争取将部分传统配方、医疗技艺等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支持民族医药机构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文化厅)
5.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和国际交流合作。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机构)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优势和南博会、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平台,举办中国云南中药材国际博览会,支持鼓励我省中药材药品流通企业“走出去”和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内国际中药材市场。寻求国家支持,建立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传统医药交流中心,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间的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疗机构。(牵头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协助部门:省商务厅、外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各地、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要建立政府牵头的多部门定期协商沟通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健全促进中医药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二)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扶持政策
各地、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多方投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是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体,要切实落实医改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重点支持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等。省财政要在行动计划期内,集中加大对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医药各项扶持政策,合理提高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建立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投入补偿、价格形成、收入分配和用人等机制,支持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工作成效
省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行动计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解细化任务,同时加强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第五篇:云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云南省“产业建设年”3年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产业这一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壮大实体经济,确保完成“产业建设年”活动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和加快服务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部署,立足云南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云南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云南产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改善环境等为保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准确定位、务求实效,狠抓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电力、有色、石化、装备制造、食品、承接产业转移的轻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一批示范带动产业;狠抓一批千百亿龙头骨干带动企业;狠抓滇中产业新区、百千亿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一批示范带动园区。以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大企业带动、大园区支撑,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从2013年起,连续3年每年滚动安排、动态调整实施5个100项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建设,迅速掀起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让产业兴省、产业强省、产业富省口号响彻云岭大地。
二、主要目标
——发展实力增强。在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13个示范带动产业,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到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双双提高至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
——创新能力提高。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1%;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0个。
——产业集聚明显。到2015年,13个示范带动产业中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达到11个;千亿园区5个,500亿元—1000亿元园区5个,100亿元—500亿元园区20个;千亿企业4-6户。建成一批国家级外向型产业基地,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品牌培育显著。到2015年,形成云南名牌产品50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5个。
三、主要原则
为提高“产业建设年”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作中要突出10项原则:
——突出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引导项目,按照市场方法建设项目,用市场机制发展产业。
——突出改革开放。树立改革和创新思维,在产业建设和发展上大胆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将改革开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实施产业链群打造工程,推动产业高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
——突出产业集聚。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与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引导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企业、建设大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突出招商引资。将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措施,增强发展动力。
——突出项目落地。抓牢项目落地工作,解决好项目审批难、落地难、进展慢以及办事难、落实难等问题,确保一批示范带动重大项目开工并加快建设,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突出科技驱动。以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水平,增强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突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突出人才培养。落实产业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高技能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管理者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突出政策突破。要在土地、财政、产业、人才培育、能源保障、科技支撑等政策方面进行突破,对重大项目采取特殊政策,实行“一企一策”,优化发展环境。
四、主要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13号)、《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云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优一产;加快烟草、电力、有色、生物、钢铁、石化、磷化工、煤化工、电子信息、建材家具、装备制造、建筑业等发展,调强二产;推动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贸易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公共服务及新兴服务业等发展,调快三产;积极培育现代生物、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建设年”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当前产业建设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狠抓3个一批,务求3年行动计划取得实效。
(一)狠抓一批示范带动产业,实现产业发展重点突破
按照具有特色优势、国内外有地位和影响力的骨干型产业;具备良好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带动型产业;具有区位和市场优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满足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出口导向型产业的选择原则,将高原特色农业,烟草、电力、有色、石油化工、食品、以承接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等6个优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3个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建设年”狠抓的示范带动产业,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1.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庄模式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好、条件优、规模大、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切实推进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建设,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典型和样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10大科技增粮措施,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高原粮仓,确保云南粮食安全。巩固生猪,做强草饲,发展特种养殖,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做大做强山地牧业。加强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强化基础和现代设施配套,大力提升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发展以罗非鱼、鳟鱼、鲟鱼为重点的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大力发展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等木本油料产业和以观赏苗木、野 2 生食用菌、林脂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全力推进高效林业发展。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外销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扩大种业对外合作,构建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业管理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引导扶持。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
2.烟草产业。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建设“烟叶黄金走廊”,发展烟草庄园,巩固提升全国优质烟基地主导地位。推进烟草产品减害降焦,以高端突破提升卷烟品牌价值,提高烟草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推进新型包装印刷、辅料生产、烟草机械、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烟草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影响力和贡献力。到2015年全面超额完成“2815”目标,即烤烟年收购量2000万担以上,省内卷烟产量800万箱以上,两烟利税确保完成1500亿元。
3.电力产业。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源,加强重大应用示范和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省内骨干网架和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通道,加快云南联结东中部,辐射周边国家的电网平台和西南电力交换枢纽建设,把云南建成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以上。
续建糯扎渡、阿海等7座水电站并投产,争取开工建设梨园、苗尾等7座水电站。建设一批大型电源送出工程及输配电工程等重点项目。
4.有色金属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推进资源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提高资源保障率。充分发展清洁能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重点打造铝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锗、铟、铂族等稀贵金属。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为重点,稳定发展锡、铜、铅锌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有色金属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到2015年,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20%。
5.石油和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耦合发展磷煤盐化工产业,加快培育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生物化工,稳妥推进新型煤化工试验示范。依托中缅油气管道进口原油资源、以园区聚集要、全产业链化为原则,发展清洁油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专用化学品和基本有机原料等系列产品的石化产业深加工。
6.装备制造业。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机遇,立足西南区域市场,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集团),提高装备服务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引进发展汽车、通用航空制造业,巩固发展大型重型精密复合数控机床、车用柴油发动机、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大型管道输送系统、金融电子装备等高端产品,提升发展电力装备、重化矿冶成套设备等产品,加快重大项目、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7.食品产业。实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培育战略,以糖、茶、酒、果蔬、咖啡、肉类、高端油脂为重点,扩大加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量和品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粮油、畜禽等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延伸,建立从原料到加工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到2015年,建成糖、茶、酒、核桃、果蔬、乳制品等6个产值过百亿产业,培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50个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增加值年均增长21%。
8.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轻工业。将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相结合,引进企业和品牌,积极承接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玩具制造、五金家电、家具、旅游用品等产业,满足东南亚、南亚国家对我国日用小商品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发挥我省林板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实木和板式家具、实木复合地板、装饰材料等产品。到2015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
9.生物医药产业。用大健康产业理念谋划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制品等,积极培育康复医疗、生命健康服务,构建新医药经济。重点打造生物疫苗、白药、三
七、天麻、灯盏花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生物技术药物、地方传统名药新剂型和民族名方,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加快推进以产 3 品及产业链整合为重点的产业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培育50户大企业、100个大品种、10个大品牌。
10.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围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模式的研发及应用,大力培育和扶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面向本省和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冶金、化工等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基础金属特种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稀贵金属新材料、钛材料、锡基新材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煤基新材料、红外及微光夜视材料、半导体照明衬底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等产业链,提高我省新材料研发与制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到2015年,形成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格局。增加值年均增长21%。
11.文化产业。着力发展影视动漫、新闻出版与广告传媒、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珠宝玉石、工艺美术、茶文化、体育等10大特色主导产业。围绕“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聂耳音乐”等文化品牌,办好10大品牌展会,培育2—3户资产和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形成20户以上资产和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云南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12.旅游产业。实施旅游和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充分发挥自然文化遗产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作用,加快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培育,逐步实现由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向以观光、度假为主,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并存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变;优化全省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1个中心、6大旅游区和9条旅游经济走廊,全力推进昆玉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诚信体系等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
13.商贸物流业。依托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布局建设一批具备先进仓储、配送装卸设施的专业市场、专业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间的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批发零售业,构建省、州、市、县、区、乡、镇、村5个层级的批发市场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网点,积极发展餐饮业,培育品牌和文化承载的大型滇菜餐饮企业。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推广连锁、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值年均增长17%。
各州、市、县、区要从自身资源特色和基础出发,突出重点,抓住机遇,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择抓好一批示范带动产业,形成省抓千亿产业,州、市抓百亿产业,县、区抓十亿产业的产业建设新高潮。
(二)狠抓一批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省级重点抓好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云南电网公司、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0户千亿培育示范带动企业,州、市重点抓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县、区重点抓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十亿的骨干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组织体系。到2015年,培育4—6户超千亿企业。
——烟草企业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端产品比重,充分发挥烟草庄园作用,进一步增强竞争力。2015年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分别实现830亿元、940亿元,2016年确保超1000亿元。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要按照做强钢铁主业和做大有关多元产业思路,优化钢铁品种结构、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煤焦化工、矿业、水泥等资源性产业,做大钒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物流、工程设计及建设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实现总量目标,提高综合竞争力,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电网公司要加强电网建设,积极做好云电外送、不断满足省内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新需求。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要积极谋划发展石油炼化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实施外向战略,扩大资源占有率,加快整体上市步伐。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按照科技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思路,打造铝、铅锌、锰、钛、硅5大产业板块,积极发展国际贸易。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要做好搬迁改造项目,培育发展钛产业,实施好外向战略,提高资源自给率。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
——云南煤化工集团公司要加快资源整合,推进昭通褐煤洁净化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铝产业,拓展发展空间。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要按照“主业超强、相关多元、多业支撑、科学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国际贸易、传统优势特色及新产业等6大板块,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以推进1000万吨炼化项目为龙头,加快项目建设。
(三)狠抓一批重点示范带动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明确园区定位,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建设;狠抓产业进园,企业落地,打造特色鲜明、产业聚集、产品关联、高效集约的产业园区。
1.全面启动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要求,加快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重点建设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轻纺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中高端产业项目集群,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组建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尽快出台《滇中产业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完成滇中产业新区各项重点规划,启动滇中产业新区新安楚高速公路(西山碧鸡关—禄丰土官段)建设和原安楚高速公路(西山碧鸡关—禄丰土官段)城市景观大道改造、长水机场—富民—广通段高速公路建设、武定—安丰营—易门纵向公路建设,汽车及配套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家电轻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基础设施等10大重点工程。到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2.着力打造千百亿园区。采取省、州、市、县、区3级联动机制,省级负责抓好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大千亿园区建设,州、市负责抓好30个百亿园区建设,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抓好带动示范作用大的一批园区培育建设。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有色金属新材料及珠宝玉石加工业,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及软件业、光机电及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开发和环保、航空航天产业,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锗产业基地和医药产业基地。力争2013年打造成1000亿元园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
——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光伏电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卷烟配套、电力电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和农业食品加工产业,培育光伏电子产业基地、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 5 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和农业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力争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红塔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高新技术、生物制药和农特产品出口加工,培育光电子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卷烟及“两烟”配套产业基地、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安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石油炼化和天然气化工及配套产业、黑色冶金、高浓度磷复肥和盐化工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确保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
——五华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生物技术及新材料、都市工业,培育烟草及配套产业集群,打造烟草及配套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大理创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配套、建材、精细化工、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加工、烟草产业、纺织及服装产业,培育汽车、建材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冶金、锡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生物资源加工和煤化工产业,进一步打造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锡、铜、铅冶炼产业基地和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铝钛合金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楚雄经济开发区。以基地建设为平台,重点发展卷烟加工及配套、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石油天然气衍生化工产业、机电装备制造业。力争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
——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机床制造、装备制造及配套、家具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资源加工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培育成为云南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食品饮料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3.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完善跨境交通运输、口岸以及沿边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商贸物流、跨境旅游,重点发展外向型特色加工制造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照程序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进出口产品生产基地、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增长节点。到2015年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超100亿元。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依靠科技和人才资源,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带动、集群化推进、园区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清洁载能、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构建试验区外向型产业体系,打造沿边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5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
——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围绕实现合作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培育特色农业、商贸物流产业、进出口加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等4大支柱产业;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城乡统筹、开放合作、生态保护、兴边富民等6大工程,打造全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新亮点。到2015年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
通过重点突破,推动一批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重点龙头骨干企业,狠抓项目落地,推进一批重点示范带动园区建设,提升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云南产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南亚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新兴石油化工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物产业基地、战略资源接续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五、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各项鼓励支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确保“产业建设年”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州、市、县、区3级负责推进“产业建设年”活动工作制度。成立由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产业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成人员的省“产业建设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抓好“产业建设年”活动的统筹、协调、指导、考核工作;成立省“产业建设年”活动指导组,负责省级重大示范项目的督导和协调工作。各州、市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
——每年年初召开1次全省“产业建设年”推进会,总结上一工作,安排部署下一任务。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省、州、市、县、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建立统筹安排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的综合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不散、重点扶持、形成合力”原则,有效整合和盘活现有产业扶持资金,集中不低于60%的省级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列入实施方案的重大示范带动项目以及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建设。省财政自2013年起,对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按照上年总额增长20%安排。
——实施政府扶持产业发展资金滚动回收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产业发展项目的投入力度,逐步推行财政资金有偿使用、滚动放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资金支持条件并列入“产业建设年”重大示范带动项目优先申报、优先扶持。
——对带动产业发展特别重大的项目和企业,采用“一事一议”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其尽快形成产业标杆。
(三)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资产资本化,资源市场化,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建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在全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评估、流转、信贷融资等服务平台建设,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创新推动“三权”抵押贷款,解决高原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及融资困难等问题。
——允许将国有划拨土地、采矿权等无形资产经评估后注入企业国有资本,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发挥资源勘探权和开采权交易平台作用,将资源开发利用由实体经济领域拓展至资本领域,实现资源的增值变现。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板块上市,支持中央企业与我省重点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外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联合重组,鼓励重点企业通过股权出让、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优质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聚集。
——加快部分公益服务事业领域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对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推行面向社会公开选择投资主体,支持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BOT、PPP等方式参与投资和建设。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2〕22号)有关规定,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带动产业大发展、大开放。
——精心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提升区域合作成效。以扩大云南影响力和签订落地一批重大项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精心组织一批在境内外有影响、有声势的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参与泛珠会、西洽会、兰洽会以及东北亚博览会等区域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云南与兄弟省、区、市交流,推动建立云南与各省、区、市双(多)边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以高层互访、对口部门衔接为主、投资合作为重点的更紧密合作关系。
——开展区域性定向招商,以欧美、日韩、澳新、中东及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和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外资、民企集聚区为重点,积极引进央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民企和外企入滇,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资本溢出型、技术溢出型、人才溢出型、管理溢出型企业。
——围绕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和重点园区,鼓励世界500强企业、中国100强企业和民营100强企业来滇新设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着力引进产业层次高的龙头项目、配套项目,支持外来投资主体到重点园区建设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园中园。
——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分类协同推进、联动招商、利益分享机制,加强重大示范带动项目谋划包装,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丰富项目储备,拓宽项目推出渠道。
——实行招商项目合同制管理,按照“谁签约、谁负责、谁盯办”原则,加强已签约项目落地进度的跟踪督促,做到每年开发储备一批、洽谈推进一批和开工建设一批。
(五)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建设项目落地困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云政发〔2013〕27号)有关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对示范带动产业和重大示范带动项目的服务质量。
——“产业建设年”重大示范带动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由省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及州、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提供全程审批代办服务,实行一窗受理、三级联动、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对确需紧急办理的项目,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优先办理、从简从快、全程监督、跟踪服务,切实解决项目审批慢。
——通过工业上山,水电、旅游项目用地手续分类办理,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等,优先保障列入省“产业建设年”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并给予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优惠;通过矿产开采、生态旅游、风电、光伏太阳能等项目使用林地手续分类办理,切实解决项目林地使用审批难;通过统筹安排区域环境容量,加快推进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发展建设的规划环评工作,切实解决项目环评难。
——对列入“产业建设年”的重大项目,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小结、年考核,由“产业建设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产业建设年”工作指导组和有关部门定期会商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对不能完成项目进度的企业,向企业通报并限时整改,对有关部门工作推诿,不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的,严格问责,切实解决项目进展慢。
——加快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立政府服务企业和金融部门融资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产业信贷投放,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引入外资银行机构,发挥各类投资公司融资平台功能,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各类保险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健全产业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切实解决项目融资难。
——完善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政策,切实整顿和规范社会团体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施工、投产各环节收费的治理,取消不符合收费管理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扎实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和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收费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提高产业竞争力
——支持地方政府和重点园区通过争取国家、省补助资金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安排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面向企业和项目服务信息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法律服务平台,提升公用和通用设施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制定有利于我省产业发展的电价政策,继续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对电矿资源富集区开展区域电价改革试点;对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新增用电量,积极争取国家给予电价支持。二是实行支持医药产业创新的价格政策。对新药、专利药、首仿药等,以科学合理的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定价;对重点鼓励发展、采用先进制药技术的医药项目和产品,适当放宽期间费用率和利润率控制标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开展重点园区产业项目建成运营后的电力价格后评估工作。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兼顾发、供、用三方合理利益原则,逐步建立电价与高载能产品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促进电力和清洁载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重要产品临时收储长效机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对价格跌幅较大并列入“产业建设年”示范带动产业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产品,启动临时收储机制,由银行专项支持收储贷款、省财政补助收储产品贷款利息,帮助企业减少库存和财务成本,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鼓励全省产业联动发展。制定云南省政府采购重点产品目录,严格执行省内工程建设项目统一进入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投标,确保我省政府采购特别是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完善落实采购地方工业产品政策和地方产品出口奖励政策,鼓励省内企业在同质同价、满足项目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省内产品。
(七)强化创新驱动
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措施,为“产业建设年”提供科技支撑。
——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现有各类创新平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鼓励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云南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建立开放共享并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研发机构,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予以奖励。
——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与国际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及央企通过股权参与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力度。鼓励国内外知名科技型企业来云南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鼓励省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云南,扶持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符合云南省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孵化器。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研发团队和技术成果打包的整体并购,对进入云南,符合国家和云南省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及产业化项目给予投资补助,对拥有省级以上认定重点新产品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对国内单位首购首用我省科技型企业创制的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实行首购首用风险补偿。
(八)培养产业人才队伍
——支持重点企业或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校企联盟,支持和引导各类院校增设重点产业中的紧缺专业,采取企业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批技术精湛的技术人才、符合产业所需的技能人才、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熟练工人。
——将产业紧缺急需人才优先纳入“十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三百双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产业人才攻坚行动计划,加大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力度,加快建立柔性引 9 才机制,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大力引进5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50名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对我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具有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高端科技人才、50名高端外国专家来滇创业。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勇于开拓的企业家队伍,选择一批省级重点产业园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园区高级管理人员,对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培养、选拔一批熟悉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产业发展管理人员缺乏问题。
——引导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依托省委联系专家队伍,选派专家服务团到“产业建设年”确定的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智力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园区创办企业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园区内企业联合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九)加强产业监测考核
——建立示范带动产业、重点企业运行分析制度,充分整合有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力量,对列入“产业建设年”的示范带动产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准确研判和把握发展形势。对国际国内重要产业发展动态、市场供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提出相应决策咨询建议。
(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开展“产业建设年”系列宣传活动,组织新闻媒体就“产业建设年”活动的背景、意义、任务、措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产业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
——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产业政策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园区定位、园区建设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等提供信息指导。
——充分利用中国—南亚博览会、昆交会等合作交流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扩大“产业建设年”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