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南理工毛概2014版资料】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
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2、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3、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A.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
D.设立经济特区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6、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A.改革
B.开放
C.现代化
D.改革开放
7、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
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
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
8、下列不属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是()。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9、“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10、我国改革的重点是()。
A.政治体制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经济体制
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
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 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改革的目标
12、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A.改革
B.开放
C.民主
D.矛盾
13、发展是社会主义的()。
A.结果
B.直接动
C.目的D.前提
14、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
A.目的和直接动力
B.目的 C.直接动力
D.前提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与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16、对外开放是()。
A.我国的基本原则
B.我国的基本国策 C.我国的基本路线
D.我国的核心利益
17、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
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 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
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
18、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是()。A.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B.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C.经济格局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
D.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A.以我为主
B.以外向经济为主
C.保证国家安全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0、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三中全会 C.十三届三中全会
D.十四届三中全会
21、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开放格局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格局 D.有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
22、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
A.2001年12月
B.2002年12月
C.2003年12月
D.2004年12月
23、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C.加入金砖四国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4、《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老人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建立长江三角区经济特区 C.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D.开辟香港、澳门为经济特区
2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科技落后
C.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6、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A.对外开放就不讲自力更生
B.自力更生就不必要对外开放 C.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的基础
D.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7、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A.“引进来”
B.“走出去” C.“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D.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28、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发生的三次伟大革命是()。A.洋务运动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 C.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2、我国的改革开放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为改革开放()。A.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C.是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4、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指改革()。A.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C.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D.改革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
5、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点是()。
A.目的和作用
B.领导力量
C.内容和对象
D.形式和手段
6、改革开放是()。
A.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之路 B.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D.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7、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发展是()。
A.硬道理
B.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C.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9、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0、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前提
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11、对外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1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
A.全方位
B.讲平等
C.多层次
D.宽领域
13、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就必须()。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B.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C.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对象包括()。A.社会主义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 C.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
15、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安全受到挑战。A.经济安全
B.政治安全 C.文化安全
D.环境安全
1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17、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在于()。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C.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D.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18、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得()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A.世界人民的面貌
B.世界各个国家的面貌 C.中国人民的面貌
D.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19、新时期改革开放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主要有()。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C.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从僵化教条到解放思想
20、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是(A.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致的
B.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C.自力更生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D.两者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篇:毛概—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掌舵人邓小平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说,了解改革开放是了解中国最基本的途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这部书(指《邓小平时代》)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改革的昨天和今天。
整本书围绕邓小平的经历和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的反应,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在这场影响中国历史的变革中,邓小平以其开放的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坚毅自信的性格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改革开放给中国、中国人民带来最大的改变无疑是经济的开放以及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然而本书却描写了邓小平的经历以及邓小平面对整个环境的反应,远远超过了政治或经济的范畴,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理解邓小平当时所面对的环境,以及他是如何在各个方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
一、邓小平经历——锻造了一个更好的领袖
邓小平非常聪明,在家乡念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这就让我们不难相信他在此后的革命生活中几乎不用纸笔记下什么东西,以及在没有稿儿的情况下与外国领导人侃侃而谈却极有逻辑性。记忆力非常好还让邓小平在他16岁那年通过考试赴法留学,是84名四川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个,虽然在法国也未能完成他的学业,但是赴法留学却让邓小平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并在那儿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认识了周恩来。
邓小平回国后在上海地下组织时也在周恩来手下做事儿,使他能够在周恩来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江西领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带领部队。邓小平是一名军人,这为他在1977年以后他复出在军队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在军队进行改革,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邓小平的经历中,不得不说的是在文革中下方江西的事儿,在江西的那几年,邓小平没有像有的受到迫害的老干部一样意志消沉,相反,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沉稳,他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下方江西后更是如此。同时,在那段时间里,邓小平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中国今后应该何去何从,中国应该如何改革,该走向何方。我也认为正是这段岁月锻造了邓小平坚毅的性格,甚至在面对“****”的时候,他都表现出一种极其的坚毅和肯定,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1974—1975年毛泽东让邓小平复出,对支离破碎的国家进行恢复和整顿,这段时间,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手下,逐渐负责一些外交方面的事务,甚至代表中国在联大讲话;另一方面,邓小平在整顿期间更加谨慎地推进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工作,他在发展经济、科技和毛泽东的控制之间进行着小心翼翼的平衡,因为他吸取了下方江西之前的教训,他深知中国要发展必须发展经济、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是靠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为纲”,但是他又要避免惹怒毛泽东。在他艰难的努力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最终还是让毛泽东对他产生了怀疑而再次离开工作。
在1977年以前的种种经历,让邓小平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他的性格更加自信而沉稳,理智而清醒,也让他能够在1977年复出后能够带领中国实现破乱反正,维护国家安全,艰难但坚定地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这位伟大的领袖开创的政策下。
二、稳定的内外环境
邓小平深知,要想在中国安心地搞改革,搞对外开放,一定要有稳定的内外环境,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让他在任期间,致力于对内对外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统一。而事实也证明,不管在外国领导人眼中,还是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成功用以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都显示了他的成功。
在台湾问题上,邓小平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但是与蒋经国政府的多次交涉无果后,邓小平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留给了他后来的继承者。但是,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用他强大的外交能力,在与英方的谈判中,为中国重新收回香港的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中展现了他一贯的自信、强硬的一面;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之前,他在各种场合强调了香港的政策将在以后得到延续,努力地去打消香港人民的担忧;在面对主权问题上毫不含糊,在面对有官员在香港问题上说可以不驻兵时,他非常气愤,并公开明确表明必须要驻兵,既然主权是中国的,为什么不驻兵;他派许家屯到香港负责香港问题,为香港的回归做好准备„„邓小平经常说,他希望自己能活着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最终他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钱其琛外长描述: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
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肯定为他在收回香港的主权问题上感到自豪。
对外,邓小平在曾经在周恩来和毛泽东手下工作,学习到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在外交上,他常常展现出了他的自信、沉着、机智幽默、直截了当,很多与邓小平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表示邓小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在外交上,像邓小平那样表现出自信和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了。邓小平在80年代,在苏联遏制中国的时期,打开了与美国合作的大门,在80年代带领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并加强了军事技术方面的交流,同时,维持着中国外交上的自主。邓小平还与布什友好的关系,甚至在“****”后,布什还主张对中国实行较温和的制裁。此后,当布什在电视上被问到他遇到过的最伟大的领导人是谁时,他没有说哪个人特别伟大,但是他补充道,邓小平是个不同凡响的领导人。
邓小平在80年代,用他高超的外交技术,为中国与美国、日本建交并建立友好关系,遏制苏联,制止西藏独立的要求,收回香港,遏制台湾的独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内外环境。
三、改革开放——中国走向现代化
对于中国的命运,邓小平一直清楚地知道,中国已经太落后于世界了,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科技,中国才能前进。然而,在刚刚结束毛泽东统治和文革一两年时,中国人民不会意识到这点,中国的绝大多数官员还抱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的陈旧观念,反对一切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他们随时都会嗅到走资派的味道。因此,邓小平派了大量的官员出国考察学习,中国的官员在西欧发达先进国家,看到工人不仅不像受到资产阶级压迫的艰难,反而生活水平非常高,西方发达国家发达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生产率也使他们幡然醒悟,中国已经落后世界太多了,中国的官员们也意识到中国该有所改革,向西方学习了。出国考察的官员还要求写报告。解决了官员们的意识问题,不久邓小平就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了,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主要向美国学习,但是机器设备等大都来自日本,而日本部分商人、官员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帮助。
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大多数重大改革问题,不论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都会先进行试点,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处理重大改革问题的要求。试点大概起源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先在广东和福建试点进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引进外资,鼓励人们发展工商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试点在当时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在面对党内保守派的反对的情况下,先搞试点,如果试点取得重大成功,他可以以此向保守派证明,从而在全国推广;如果试点不成功,也不会给整个中国造成较大的破坏。在试点前,邓小平也让胡耀邦组织了大量的专家进行讨论和考察,其中包括东欧的一些专家,在经过考察研究后,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太大,各地区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不适合全面开放,逐步渐进的开放和改革是合理的,邓小平采纳了这种观点。
此后,广东和福建的试点带来了一系列腐败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一度成为遭到保守派的攻击,但是随后,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又增加了特区,此后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较为全面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中国的大发展带来了春天。
政治的改革相对经济开放而言是滞后的,直到1986年才将政治改革重新提上日程,在邓小平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同时,他对中国的官员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 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他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高效的政府。
四、教育、科技、军事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而是涵盖中国的方方面面。
邓小平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深知教育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处于一种完全停顿状态。在1977年与当时教育部长刘西尧谈论是否能再当年恢复高考,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邓小平当即决定于当年恢复高考,尽管开学被推迟,大学的录取率也极低,但是至少高考制度恢复了。刚恢复高考,学生们反映条件极差,教师教授的知识也非常陈旧,但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提供了一种选拔方式,不再是靠组织干部的推荐。
同时,在与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后,邓小平就与当时的胡福政府提出要派留学生出国,在达成一致后,中国逐年增加向美国派出留学生学习交流,而且他从来不担心他们会留在美国不回来。
在邓小平进行整顿期间,当时胡耀邦提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被毛泽东看到后,遭到了严重的批评,而其实在邓小平认识到,中国发展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做一不管是在整顿期间,还是在1977年他再次恢复工作之后,邓小平都非常注重科技的发展,邓小平在与日本、美国外交中,积极促成与美国、日本的技术交流,中国得到了很多帮助。
在军事方面,邓小平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和建立权威,他精简军队,并且为军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是为经济发展让路了的,为此,面对军队官兵要求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发展时,为了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邓小平不得不向军队解释为什么要推迟军队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而伟大的领袖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作出并推进了这一伟大的变革,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在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后期的经济发展的过急和1986—1987年的政治改革,导致了80年代后期很高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还有邓小平在“****”中可能限制了中国民主自由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抹杀邓小平为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发展机遇。
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是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第三篇:改革开放毛概
改革开放的思想及其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4年了,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取得了无数丰硕成果。试试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改革开放这一决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4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4年的沧桑巨变,34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 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改革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也不是二十年。”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来看改革的地位和意义,认为“这场革命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
四、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五、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环节,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开放有两个内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六、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为保证改革的航向,邓小平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原则。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他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 自己的条件出发„„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按照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其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三,既要反“左”,又要反右。邓小平多次强调,搞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
。要坚定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决排除这些干扰。
30年的改革实践,雄辩地说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在 20世纪的改革进程。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
(一)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历经多年,如今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推进,将更多地涉及利益的调整,改革的阻力会加大。只有深化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首先,要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其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当前的重点是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再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每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要经过必要的程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取得共识。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篇:毛概理论
第一讲理论·创新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条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可以合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确立的?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0.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2.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的发展。第二讲革命·建设
三、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内容。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哪些? 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第三讲依据·任务·路径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
5.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7.党的十五大是如何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的。8.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10.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1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的主要内容。12.如何认识改革的性质。
1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4.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1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论述题
1.怎样全面、正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我国启动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3.怎样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原因、目标、重点、路径等)第四讲总体布局
专题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要点。
2.目前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新教材P145)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新教材增加的点,P146)
4.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 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阐述。(新教材增加的点,P147)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简述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必然性。9.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10.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哪些?(新教材增加的点,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化统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四、论述题
1.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2.如何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职责作用。(新教材P146)专题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我国政治制度的构成。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4.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构成。
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新教材P162)
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容。(新教材P16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四、论述题
1.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专题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举措。
3.目前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方向。
四、论述题
1.如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专题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三、简答题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五篇:毛概 改革开放论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的社会的夏、商、周,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又经历了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人们开始追求潮流,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曾经风靡过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抹亮丽的风景。90年代,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讲究牌子了。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款式新颖、色彩丰富的各式服装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服装除了御寒功能外,更成为人们展示个性魅力的重要载体。现在的衣服也从原来的裁缝店制作走向品牌化,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县城,各种品牌的服装专卖店鳞次栉比,品种繁多。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人们的服装从原先的黑、白、灰,到现在的五万六色,从原来单一款式,到现在五花八门,从保守的竖领长袖,到现在吊带、超短裙、一步裙、吊带裙、泡泡袖„„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式旗袍炙手可热,随着国力增强,中国服装在全世界也受到注目和尊重,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注目和尊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从清粥小菜到满汉全席,从粮食短缺到求肉以贵,从以肉为主到营养饮食„„人们的餐桌上正在不断地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源于改革开放。“民以食为天”自古都是中华民族信奉的真理,“吃”是人们生活的最低要求和最起码的生活保障,同时它也是现在人们生活中最高的追求和最注重的享受。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老百姓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安居乐业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最初,住房紧张的难以想象,一家三代七八口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里,人口多,住房更为艰难。破旧的平房,简易的楼房,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筒子楼等等,堪称艰难困苦。尤其是公用厨房和卫生间,由于生活习惯各不不同,公共意识浓淡有异,引发了很多矛盾。有涵养的多以克制为主,自以为是的我行我素,邻里关系非常微妙,心里积聚着不满,也不敢发泄,怕造成不好的后果,落下不义的名声。现在,人均居住面积从不足四平米增加到二十多平方米,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房子面积愈来愈大,装修越来越豪华,人们互相观赏者,比较着,羡慕着,恨不能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拥有了一套房子,两套房子,或更多。出行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生活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出行。改革开放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家庭中能有个名牌自行车,生活就算小康了,有轿车的更不用说了。那时候有个自行车出行真是很方便。改革开放后,有些人走在时代的前面,拥有了私家车,当时拥有“私家车”可以说是富贵的象征。随着时光的飞逝,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而且车的性能
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多,进口车,国产车应有尽有。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档次提高了。现在的中国无论去哪个城市都非常便利,改革开放也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30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了改革。祖国繁荣了,家乡也在伟大祖国的庇护下巨变!
改革开放30几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