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书人 实录
《说书人》课堂实录(执教人:白坤峰)
教师:同学们听过评书吗?说评书不是念文稿,而是要说得熟,准,生动,还要有表演。这是一门艺术。当然,它有局限,比如,它很固定化,你听了《岳飞传》再听《杨家将》,往往觉得有些重复,你听完《三国演义》再听《隋唐演义》往往发现有情节相似,而且它为了求生动、求吸引底层百姓,往往不尊重历史,信口而说。然而,它有一个良好的作用,大家可能没有想到,那就是它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培养你的历史感。
教师:我们先解决文中的字词:(可在头一天发下去,让学生提前看)
说书:即说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传统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宋代开始流行。
城隍庙: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或英雄充当,是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本地城池之神。
醒木:说书艺人为了使听众肃静或加强语言气势,用来拍桌子的小木块。笸pǒ箩:筐。北方方言。庙祝:寺庙中管香火的人。
李逵从酒楼上跳下:此为梁山黑社会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李逵杀了许多官军与百姓。此故事见《水浒传》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十字坡:孙二娘(外号母夜叉)常常在此杀死客商并做成人肉馅的馒头(北方现在叫包子)。故事见《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快活林:武松帮助官二代施恩(外号“金眼彪”)打败了蒋门神,夺回快活林酒店的故事。(此为官员内斗兼有黑社会性质)故事见《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chóng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大名府:宋江、吴用等人欺骗卢俊义,致使卢俊义被判处死刑,后来梁山出动军队攻克大名府救了他。故事见《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第六十三回 宋江兵打北京城 关胜议取梁山泊。
扈hù家庄:梁山黑社会主动兼并地盘的故事。其中扈三娘是评书中的亮点。故事见《水浒传》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制钱:明清时代的圆形方孔钱,北方叫制钱。空中楼阁:此处的意思是风风光光的职业。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台:敬词。
定更炮:旧时初更时(晚上八点左右,即“起更”时)放的一声报时的炮声。云牌:即“云板”,一块两端云头状的扁形铁片,敲击发声。用为报时或集众。摊肆:地摊和商铺,泛指杂货交易市场。
刘唐:外号“赤发鬼“,水浒黑社会人物。故事见《水浒传》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消灭:消失
玉墀chí:殿堂前的石阶。
封神:即《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等情节颇有名气。
隋唐:《隋唐演义》就是戏说隋亡唐兴这一历史过程的小说。刻画了秦琼、程咬金、李元霸、李世民、杨广、宇文化及等人物。有时不合乎事实。
七侠五义:,改编自清代古典小说《三侠五义》,描写了贤臣包拯的事迹之后,以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的“猫鼠”之争为线索,交代了“五鼠”归附包拯的经过。
精忠传:即《岳飞传》。瘖yīn哑:同“喑yīn哑”。铜元:俗称铜板。
汤:可能是“胡辣汤”,用海带、花生、胡椒粉、面筋等做成的咸汤。杠手:抬东西的人。北方习语把两个人加一条棍,叫作“一付杠”,其人则叫“杠手”
小商河:岳飞手下的年青将领杨再兴英勇战死于小商河的故事。此大致是历史事实。
截教的瘟癀阵:《封神演义》中提及的截教,指的是以通天教主为主的派系。瘟癀:出自《封神演义》第80回,杨任大破瘟癀阵。
隋炀yáng帝(杨广)赏琼花:见《隋唐演义》,相传杨广奢侈无度,为了看神奇的琼花而游扬州。杨广到扬州、下江南奢侈是历史事实。
教师:在那个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的时代,没有演唱会没有流行歌曲的时代,评书与戏剧往往是大家唯一的娱乐,于是盛状空前。
但是,师陀笔下的说书人,又是怎样的境遇呢?从哪几个方面呈现而出呢?请同学寻找。
一、环境布置:破旧残缺。
学生寻找: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
二、道具、打扮:寒酸贫困。
学生寻找:“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pǒ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三、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学生寻找:“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四、经营过程:得钱艰难,抱病说书。
学生寻找: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
五、家庭状况:无人无家
学生寻找:“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他压根儿没有家。”
六、社会地位:低下卑贱
学生寻找:“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七、听众数量:日趋减少。
教师寻找:接着是谁都能想到的极自然的结果,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
八、人生结局:无家无室,潦倒而死。
学生寻找:“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吐血。”
“他病的很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教师友情提醒:学生一时不可能总结出结论性的句子。可以在课堂上慢慢引导一下,让他们不要重复回答,而要简洁明了)
教师提问:我们把原文中的“吐血”,改为“肺病”,好不好?
学生:不好。吐血是现象,肺病是原因,说书人肯定看不起病,旁人也不可能关心他的病情,只可能知道他是吐血而死。
教师提问:“他病的很长远吗?”“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大家注意,“不长远”与“七八天”。
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一个人病了“七八天”我们就觉得时间很长了,但书中的扛手还认为不长远。这种对比,无声地表达了同情与悲叹。
教师:说书人的经历,说书人引出的感叹,我们如何评价?请让我用四句不标准的古体,来表达的心愿:
折扇醒木说四方,古今一梦不荒唐。英雄只在书中过,惹得你我叹苍凉。
教师:说书人的性格有什么特点?为人老实。
以前听戏、听相声、听评书、看变戏法,不是先买票,而往往是事后收钱或中间收钱,收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方式。假如说书人其性格灵活,他完全可以传统的方式收钱
例如,讲书讲到中间,停下来:“老少爷们,在家靠父母,出门仗朋友。您要吃饭,我也要吃饭哪。你有钱,我有嘴,请你多少赏俩子儿;大伙知道吗?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刚刚死了他爹,你要是不相信啊,他现在肯定准备要走,他现在就要回家哭丧去。
这么一说,大家都不好意思走了,肯定给钱。
要完钱,再说:“我刚才哪里说的是您各位啊,各位都是君子。君子多钱多幸福。然后接着说书,说到中间:再次要钱。“各位,我也说了大半天了,不好意思。您掏几个小钱,那是九牛少一毛;我得几个小钱,那是一天的伙食。我有嘴,你有钱,大人不嫌小人烦。您多少再赏几个。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急着回家,他家失火了,他要救火去。”
大家不要笑话人家狡猾,人家也是被逼的。现在有了售票制,合理。
那么,小说中的说书人是怎样收钱的呢?“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教师:注意一个词,“请”,“请钱”——请钱出来。
大家再看那些听评书的,为什么不给人家钱呢?就是说,你要么不听,要么听了给人家钱,为什么这些人既来听,又不给钱呢?他们不可能 有时,悲惨的境遇是不能引发人们的同情的,尤其过去的时代。
有时,高超的技能是不能养家糊口的,尤其是你只是指望他人自觉自愿时。所以,很多时候,人不是死于制度,而是死于人心。
但愿,我们自己的心,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愿,我们的善良,不会半小时即逝。
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评书活不下去了,因为有了流行歌曲。
同样,改革开放之初,河北的刘兰芳讲评书《岳飞传》,那真是惹得孩子们放学就往家里的收音机旁边跑,下班的工人驻足路边听广播。但等到流行歌曲一起来,评书就式微了。无论表演者的水平高,还是不太高。
教师:请问,文中的主人公说评书,其水平如何呢?找出依据。学生:水平高超。
让学生找到如下段落,齐读: 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
教师:同学们现在可以理解当年的作者为什么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撒谎家”了吧?只是因为评书文化的魅力大。但评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因为今天的人们的娱乐场所、娱乐工具更多了。可是,那毕竟是一种文化,一门手艺,一种传统,它失去了,是多么可惜啊。大家想一想,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了。请齐读课文的最后两段: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的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
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癀阵和隋炀yáng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
教师:读完以上两段,再想一想全文,再想一想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请写一段评论吧。
(也可以在课下写,在课堂上展示)
学生作品一:
我们大步地向前走去,因为我们曾自信地主人为曾拥有的文化永远伴随我们或弃之不足惜。可是蓦然回首,手中却只握住被岁月风干的灰烬,接着就被茫然的风吹远。
前人眼中的美好终成为后人眼中的泥沙。前人留不住,后人不想留。
(作者 穆紫锐)学生作品二:
没有人能够用手掌接住一片雪花又放开。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他没有蒙骗世人,只是生活与人们欺骗了他。他的醒木拍醒了听客,也拍走了浮空的幻影。
(作者 杨可歆)学生作品三:
你虽然留下了那个充斥侠义幻想的世界,但我不认为它们会代替这喧哗与多变的现实世界。哪怕我们会去努力记住它们。过去的终将是过去。
人死了,书还没有讲完。这是一个人的悲伤,更是一个时代、一门传统手艺的伤痛。一成不变的事物大多无法生存,而一旦不能保持原状,那它还是不是传统呢?
(作者 乐弘)
教师:以上展示的全是好作品,但大多数同学的作文是有缺点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学生可能只是一味的续写,或是想象文中的“我”如何继续思念说书人的。或是一味煽情,而缺少观点。或是重复、转述、缩写书中的故事,而以上那些跳出《说书人》的故事本身的学生们,可能写得更好。
教师:师陀对于评书的回忆,写的非常好,大家刚才已经齐读过了,同学们,我们不能只是看懂文章,而是要写。而要想会写,就要仿写,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下面一段书中的文字,然后尽量严格仿写。
友情提醒,你们可以写“故乡、歌声、童年、明星、唐诗、宋词、读书、相声、戏曲、书法、游戏、叫卖”等内容。
课文原文:
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教师示范,我是以“读书”角度写的。如下:
白天的一切使我们烦躁和使我们分心的全离开了,全随了光线隐藏,终于渐渐无声,只有那些被记录和被创造出来的比现实更真实的人物。直到此时,等我把目光投向远方时,他们便在我汹涌的心灵中动了起来——在我的想象中,他们永远不变也从不离开。跟他们在一起,我们还会想到漫长的密西西比河在晨光摇曳的两岸,直上云端的巴黎圣母院,在林间凌晨四点开放的海棠花。人生再长,难道还有比这些章节更使我遐思,还有比漫流在心中的大江大海更不易舀干的吗?
(白坤峰)
有关这一段仿写,学生的佳作很多,如俞昊岚描写“书法兰亭”,万可悦描写“故乡风物”,吴添禹描写“足球名星”,高雯昕描写“爆米花”„„
第二篇:《浅析说书人》(教案)
浅析《说书人》(微教案)师陀
【教学背景】
高一课内学生文本研读课,教师在学生阅读小说《说书人》之后,先由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进行集体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最后的集中点评,重点阐述《说书人》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时长为5分钟。
【教学目标】
1、深化学生对《说书人》小说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的理解。
2、激发学生对“悲悯”这一情感主题的思考与感悟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多媒体 【所属学科】高中语文 【适用学生】高中生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折一把纸扇,着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同学们刚刚阅读完师陀的作品《说书人》下面就让我用几分钟时间给各位同学快速的解读一下这篇小说。(目的:)
二、问题研究(问题串)
1、说书人的命运?(投影:一个说书人)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其实,真的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是三个关键词:
孤苦、善良与被弃。这是一个说书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说书人?
第一,“他压根儿没有家”。他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第二,他以说书维持生计。
第三,他因贫病而死。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最后,他是病死和饥饿死的。
总结:孤苦
2、有同学不禁要问,这是一个什么世道,人们都怎么了。那么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世人、这世道
注意小说写作的时间,小说写于1939年10月10日如此推算,是8O、90年前的一个古老的故事。此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低层老百姓更是流离失所,命运凄惨,小说里文末有一句话“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
此时的中华大地世人无情,世道炎凉!(投影:世人无情。世道炎凉)
3、世界对他是什么态度?
他的“灵柩”被几个好心的人抬去乱坟岗下葬,所谓“灵柩”,就是用芦席包捆,所谓“下葬”,就是挖个坑埋了。他最后告别这个世界、告别人生舞台的情景是极凄凉的:抬他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其中甚至有人嘲弄地说:“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这个世界无情的抛弃了他。
总结:抛弃
4、他对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态度?
说书人是一位善良高尚,文章里说他“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他“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这些描述,应该看作是对作者说书人是一个道德高尚,内心善良。世人待我如蝼蚁,我用我心暖世界!
总结:善良
三、主题阐述:
说书人的心里有一个美丽新世界,那里没有痛苦、疾病、悲伤。人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我把它称为 “悲悯”悲天悯人。说书人的胸中有大气魄,心中有大爱 有这么一段话我很欣赏: 补充:“我们的生活是接近的,经历是相近的,生活是相通的。都知道锄禾之苦、苛政之猛、酷吏之虐。那时候,我对你的悲悯,就是你对我的悲悯。” 衷心希望我们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心怀悲悯
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也深刻阐述了这一情怀,请允许我用这几句诗结束本节课。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教学总结】
1、小说课堂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文本研读课上不仅要有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思考,计论,成果。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求语文教师能以更深刻地解读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本节课正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
2、《说书人》这篇说小说文本的研读对于学生来来说是有难度的,任教者的课堂设计必须精当凝炼,课堂教学的语言必须深入浅出,时长虽只有5分钟,但一定要有丰富的信息量,并且要有引申阐发,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宽广的理性思考,譬如对人性,对“悲悯”情怀的思考。本次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3、微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微课课堂上使用更多丰富的的教学方法,这一点也值得任教者多多思考。
第三篇:*说书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3.品鉴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饱含的真挚情感。2.了解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品鉴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说”——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方式,说的是古今轶事,说的是忠勇贤良。“书”——是落墨成香,是聚页为章,是台上惊堂的木,是历史沉积的石。“人”——是心酸的人,是苦命的人,撇是行江湖的腿,捺是讨生活的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一起聆听他诉说沧桑。活动一:初读感知
知人论世 1.识作者 师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37年由著名作家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等人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2012年,师陀的小说《邮差先生》被选为当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中文学类阅读文本。其小说少有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常呈现出散文化的叙事特点。2.知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选自师陀最负盛名的小说集《果园城记》。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以凄凉而温柔的抒情笔调,写了一小城市(果园城)的历史及各种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个城市也成了当时中国社会停顿和倒退的缩影。3.解文题
“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说书”是平民大众喜爱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而“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一类人。
4、整体感知,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城市的说书人潦倒一生、凄然死去的故事,饱含了作者对其深深的感情。活动二:品读感悟
鉴赏切磋
(一)细味方见精彩,试从文中圈画出精彩的细节或令你的感动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思考文中的“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从中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可从环境、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角度考虑,小组自行选段,诵读体会,探究交流。)预设问题探究
1、说书人是一个
人。(形象)【明确】
(1)是一个以说书维持生计的人(2)是一个说书技艺高超的人(3)是一个举目无亲的人
(4)是一个贫穷困苦的可怜之人
(身份低贱,生活落魄,他讲述一个生动的侠义故事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5)是一个有知识的文化人
(6)对说书艺术执着热爱
(生命垂危时还坚持说书)
(7)是“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一个善良的人
(说的内容既有古代人物如武松、鲁智深、孙二娘的故事,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大众心中的英雄)
(8)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没人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娶妻生子,没人在他生病时候送药照顾——没有给予其关爱与温暖)总括:说书人是一个卑贱的、可爱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苦人”。
2、小组自行选段,细味精彩细节:
(1)“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明确】说书人的语言描写,这种状况完全是一个乞丐的生命存在方式,他讲述的动人的侠义故事让人痴迷,却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这请求之中尽显生活的沉重与凄苦。他演绎经典传统文化,却落得如此狼狈,不让人汗颜时代在没落,在这样的时代尊严已一文不值,可悲可叹。(2)学生找到有关“我”每次见到说书人情形的句子:
第一次见说书人:“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
第二次见说书人:“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唾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 第三次见说书人: “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伐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师点评:读过之后,留下的是一滴血亦或是一行泪。)
【明确】抓住“长衫”这一细节的描写,分析其作用:(a)长衫,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象征。(b)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c)通过说书人的长衫由“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衫”的变化,暗示了他生活的每况愈下,为他穷困病死做了铺垫;(d)推动情节的发展。(3)说书人在哪个场所说书?这个场所经历了一次怎样的变迁?(有何隐喻?)【提示】在城隍庙
(自主学习注释——城隍庙: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改成俱乐部这一变迁隐喻着传统文化的失守和落寞。
说书作为中古就时代的文艺形式之一,它担当者丰富人们娱乐生活、引导民众向善、弘扬忠义等文化作用。
3、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重视读)
(1)小说第二段中插入“我”对志愿书的填写,有什么用意?
(师语)汪曾祺说:“一个人很少愿意自己是另外一个人。”但是作者却愿意抛弃世人所追求的一切,想成为说书人,表达出什么情感呢?
【提示】直接抒发我对说书人的着迷和敬佩。说是撒谎家,很形象,是因为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被吹嘘夸大的,或者根本就不曾存在过。世人特准,是因为人们爱听那些侠义勇敢的故事,并沉迷其中。
(2)小说中对人们听得入迷的描写,情感充沛,是我“心中的说书人”。(生读)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之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提问:感动的是什么?难忘的是什么?心田上的种子是什么? 感动的是:我们沉浸在说书人营造的英雄的热血中。难忘的是:生动的说书技艺,塑造出的光辉的英雄形象。种子是:传统文化中忠义侠勇的文化传统的种子。
(师点评)我们需要一则神话来把自己说给自己听,我们需要那种阅尽风霜的泰然庄矜!这段内心独白式的抒情饱含了对说书人的赞美。(3)“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我们全不说话。(杠夫无话可说因为不关心,我无话可说因为悲伤、无奈。)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同样的一句话,感情不同。一个是嘲弄,一个是认为说书人的死对于生前的艰难来说反而是种解脱。反映出小城人情的冷漠)(4)小说最后一段对说书人的情感爆发,请学生读、赏。
(反复朗读)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癀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师点评)啊,在哪里?人世在哪里?红尘中的人生又在哪里?,三个“在哪里”既是对说书人悲催生命的找寻,也是对说书人凄凉离世的无限伤痛与哀悼!(5)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在小说中的蕴含的情感。
【提示】(a)赞美说书人技艺高超,对他展示给人们的美好侠义天地表现出无限眷恋;(b)赞美说书人执着精神以及自尊自爱的品质;(c)遗憾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被小城的人们渐渐遗忘,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失去了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
(过渡语)文章中诗情充沛,充满了对说书人的赞美、倾慕之情,使得小说中充斥这浓厚的抒情色彩。与其说本文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们来看下面一个问题,何为小说的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二)师陀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散文化的叙事特点。
(师语)《说书人》之所以有如此浓郁的抒情性,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散文常用的第一人称“我”,把小说中作为一个听众的“我”,完完全全变成了抒情散文的“我”。读者随着“我’的视角,感知说书人的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使小说富有散文式的真实性与抒情性。特别是小说最后写说书人下葬的结尾,创造了本文抒情高潮,与其说是故事的结局,不如说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的对话,是给说书人情感真挚的祭文,是作者跟读者一起体验人生的陨落与深华。作品淡化小说的情节,使小说极富抒情性,这边是师陀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点。(过渡语)一直穿长衫的“说书人”凄凉地离世了,曾经神圣雄武的“城隍庙”也没有了。那么,同学们,“说书人”和“城隍庙”的境遇是偶然的吗?请思考活动三的问题。
活动
三、研读探究
合作提升
如果说“说书人和城隍庙”的境遇是那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图?联系当下,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说书人”“城隍庙”这一类现象吗?我们该如何对待?
(活动设计意图:问题延伸,由文本内容到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关注人生,体悟悲悯情怀。)
学生观点: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着批判,继承,吸收,创新的态度。
(师总结语)面对说书人的新坟时,文中的“我”曾向整个世界叩问:“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黄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三个“在哪里”既是对说书人悲催生命的找寻,其实更多的是对生命价值的叩问,对文化价值的叩问。他们的境遇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是偶然的,本文寄予了作者对现实中落寞的文人及传统文化的担忧。
这位有着古典文化与评书文化标识的说书人死了,无疑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悲哀。
(结束语)《说书人》的文章我们很快就学完了,但是说不完的是人间沧桑,道不尽的是生死笑忘。故事里,总让人向往,情未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我们同学们能立足现实,观照传统文化,让它余情未央!
课后习题 《说书人》同步评测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城隍()
笸箩()
扈家庄()
咳嗽()
喽啰()
踌躇()
摊肆()
玉墀()
蝙蝠()
唾血()
喑哑()
灵柩()
杠手()
枸杞()
荒冢()
二、选出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说书人,一个世人所特准的撒谎家”,说他是撒谎家,很形象,是因为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被吹嘘夸大的,或者根本就不曾存在过。
B、小说以曲折的情节,讲述了小城一个说书人生前潦倒,死后凄凉的故事,他的身份低贱,生活落魄,讲述一个生动的侠义故事时常还换不来一个馒头钱。C、作者既赞美说书人技艺高超,对他展示给人们的美好侠义天地表现出无限眷恋,又对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被小城的人们渐渐遗忘,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失去了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
D、文中说书人的坚持穿“长衫”,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长衫的变化也暗示了说书人生活境况每况愈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拓展阅读,完成下面题目。皮影张
宗利华
做皮影道具最好的原料是驴皮。选料是第一关,皮子厚薄要均匀,要有韧性。选好了,开始展压,压得平整光洁,这方才去刻。刻是要见功底的,人物躯干形象应早在你脑子里,一刀一笔,都要恰到好处。刻罢,雏形有了。这时。再压平整,一个平面人物形象就出现了。但这还不成,下个环节是上釉,加色。人物性格,需要用彩来体现。最后,才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但,这仍是死的,要让它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还得靠艺人的那双手。
小镇上的皮影张就有这么一双灵巧的手。
皮影张也许是真的姓张,叫什么,却完全没人知道。于大家来说,这本无所谓。大家都知道那有点驼背、瘦骨嶙峋、一脸严肃的幕后戏子叫皮影张。这足够了。
皮影张在小镇一角把行头一摆,叮叮当当小锣儿一敲,人们就三三两两拢过去了。人愈多,小锣也愈欢快。蓦地一下,戛然而止!人物登场了,劈山救母、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当然也还有现代戏,哪一部是不精彩的呢?大家仰了头,静静去看,一瞬就吸引去了。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演完了,皮影张的那张脸才从后面转来,手一拱,并不多话。大家便将手伸进兜,掏钱。不掏,也不计较。
其中有个传说,未知其真假,去问皮影张,他也只含笑不语。据说,当地一帮子土匪,烧杀抢掠,坏事干尽。解放军想一举捣毁他们,却苦于其神出鬼没。皮影张主动请缨,深入匪营,表演他的拿手好戏,所有土匪都被那皮影戏吸引过去。待解放军冲进把他们包围,一场戏恰恰演完,土匪们正山呼叫好。解放军竟没费一枪一弹。
皮影张再次引起关注,就到了文革。大家突然发现,和皮影张一起被斗的,竟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子。而且,大家这才得知,那皮影幕后的千变万化之声,竟只出自这一丑女之口!文革过后,皮影张就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他损失惨重,右手被小将敲去了四根手指。当然,于他来说,这还不是最惨重的。那个丑女人被折腾得受不了,自杀了!事情往往如此,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象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过去了。时间把一切都打磨得平平淡淡。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记的一个摆弄皮影的人呢?那种节奏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也太缓慢。他们上网,搞网恋。或者,戴着耳机,听着迈克尔?杰克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快乐地扭动屁股。所以,当皮影戏和 现代歌舞两场表演同时出现在这座小镇一隅时,年轻人有理由选择后者。但上了年纪的,闻讯都背抄马扎,涌进那个演皮影戏的帐篷。
大家都很激动,多年前的那个皮影张又回来了!演的是《霸王别姬》。
老人们觉得这戏有点凄美悱恻,不似皮影张年轻时的风格。虞姬和项羽的伴音分明是出自一人之口。而且,那声音显然已缺了底气,满了沧桑。
大家都叹息,老了,老了呵!
但大家都被那流淌着的情韵吸引进去了。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虞姬拔剑自刎的那一瞬,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大家伙儿俱是一愣,迅即爆出一阵掌声,那简直太逼真了!然而,掌声很快就歇了,幕布后面长久的寂然无声让大家感到了不祥。他们纷纷转至幕后,都呆住了!
只见一个鹤瘦身影颓然地倒在一张轮椅上,他的左手和两只脚上依然还绑缚着操纵皮影的架杆儿„„
此时,帐外的另一场表演也到了高潮。
有个嘶哑的声音吼叫着,传来荡去,我的爱,赤裸裸!我的爱――赤裸裸!(选自小小说集《皮影王》,有删改)
1、小说开头对皮影道具制作的描写,对全文有何作用?(4分)
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皮影张的表演情形,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3、请统观全文,简要概括皮影张的这一艺术形象。(6分)
4、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两处,分析并探究小说所蕴含的情感取向。(6分)
《说书人》同步评测练习答案
一、略
二、选B(散文化的叙述特点,淡化情节)
三、1、介绍了皮影道具繁杂的制作工序,表达了对皮影艺术的赞美。(2分)烘托皮影张技艺的高超,引出下文对皮影张的刻画。(2分)
2、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1分)描摹了宝剑坠地与鲜血喷吐的刺耳声音,借助鲜血溅白幕的色彩上的对比,(1分)有声有色地渲染出了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来表演皮影戏的投入和悲壮,(1分)语言形象生动,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震撼。(1分)
3、皮影张是一位表演灵巧、严肃少语、爱国正义、命运坎坷、为艺术献身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每点1分)
4、对比:①把皮影张年轻时热闹欢快的表演风格,与多年后复出时凄苦沧桑的情形进行对比;②把传说中皮影张帮助解放军抓获土匪,与文革时被敲去手指,丑女被逼自杀作对比;③把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表演的皮影戏,与当今粗俗、喧嚣和滥情的表演进行对比。(任意2点即可,每点2分)
情感取向:①对皮影张精湛的技艺、执著的追求的赞美;②对皮影张及丑女的坎坷悲惨命运的同情;③对现代社会冷落传统艺术的批判。(任意2点即可,每点1分)
第四篇:说书人说课教案(写写帮推荐)
《说书人》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高一必修二中的一篇选修篇目《说书人》。现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说书人》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后后入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虽然《说书人》是一篇小说,但它人物少,情节简单,以“我”与说书人三次见面为线索,作者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但命运悲苦的小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回顾小说情节,理清文章层次。2.概括说书人形象。
3.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投注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分析和概括说书人的形象。
2.理解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投注的感情。
五、教学方法分析
鉴于《说书人》是一篇小说,所以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在人物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辅以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概括说书人的形象。
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通过阅读自己总结。
(2)分析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细节描写塑造了什么样的说书人形象。(3)最后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环节通过回顾写作背景,得出结论。体会作者在文中投注的情感。
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理解文中的相关文字,得出结论,也就是感受“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出两个拓展题,引导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思考。
1、通过叙写“说书人”悲惨的一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说书人不停地说书,不断地老去,离开,听书人也逐渐老去,离开,生命易逝,这告诉我们什么?
八、小结
人物形象的小结与主题的升华。
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完成另一篇小说的练习《行脚人黄昏》。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珍爱生命4说书人教师用书
说书人
本课话题 ——传播正能量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
点评:师陀笔下的说书人以说书为生,他讲的都是古代行侠仗义,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物,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的英雄。说书人执着于说书,尽管难以糊口,也不再追求其他生路,说书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与生命形式。他讲述英雄的故事,传播正能量,在无数听者的心田里撒下快乐幸福的种子。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龚金川,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十四岁痛失了一条右臂。一天早上,他正在江边晨练,忽听“扑通”一声,紧接着,他又听到了惊慌失措的呼救声,看到了江面上漂浮着几缕银丝。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入江中。风呼呼地吹着,刺骨冰冷的江水向他袭来,可这并不能动摇他救人的决心。他用右肩顶起了老人,左手不停地划水。江水不断地向他涌来,这对于身高仅165米的人来说,是一种极限式的挑战,可他全然不顾,套住好心人丢来的绳子,一直坚持到了江边,成功救起落水者。回到家,家人看到他那水淋淋的样子大吃一惊,而他则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掉水里了。”他的事迹打动了无数的人,一股正能量犹如一泓清泉,流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
——尼克·胡哲
2.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3.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
4.人生价值的大小是按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
——向警予
5.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雨果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笸箩()
.踌躇()()..玉墀().喑哑().阡陌().荒冢().城隍().ɡ huáng s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关节.(1)节节骨眼儿
.
沉闷.(3)闷闷热
.
呐喊().
吹嘘().蝙蝠()()..灵柩().枸杞().瘟癀阵().摊肆().【答案】 pǒ nà chïu chú xū chí biān fú yīn jiù qiān qǐ zhǒnɡ huán
渐渐.(2)渐
渐染
.造
创.(4)创
创伤
.
【答案】(1)jiã jiē(2)jiàn jiān(3)mân mēn(4)chuànɡ chuānɡ 2.语境辨析法
(5)这两批货物都打折()出售,严重折()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腾了。...(6)詹姆斯压()根儿没感到防守压()力。..【答案】(5)zhã shã zhē(6)yà yā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lïu
啰(1)佝lïu
背lǒu
点zhuì
(2)chuî
学chuî
泣大ɡài
(3)慷kǎi
灌ɡài
动tan
(4)鸡毛dǎn
子忌dàn
【答案】(1)喽 偻 篓(2)缀 辍 啜(3)概 慨 溉(4)弹 掸 惮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安静·平静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没有声音”的意思。
“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或喧哗;安稳平静;沉静稳重。多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动作和环境。
“平静”指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和动荡。多形容人的心情、表情或社会、国家的秩序。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很多人经常发出呼号:“我想静静。”这也反映出了人在疲劳和喧嚣的工作后对________(安静/平静)的一种渴望。
(2)黎巴嫩与以色列边界沿线基本恢复________(安静/平静),黎以双方承诺继续维持停止敌对行动状态。
2.回忆·回顾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回想自己经历的事情”的意思。
“回忆”泛指回想,内容多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回顾”本义指回过头来看,比喻回想过去。内容可以指自己经历的事情,也可以指国家、社会或单位的历史。多指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回忆。常用于书面语,有形象和庄重色彩。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海南的特色小吃中,街头巷尾的“糖水小吃”是人们最甜蜜难忘的儿时________(回忆/回顾)。
(2)美国国务卿克里在《波士顿环球报》发表署名文章,________(回忆/回顾)了美国外交过去一年在美古关系、伊核问题、TPP协定等领域取得的进展。
3.熟悉·熟习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对事物了解得透彻”之义。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意义较广,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识活动。对象可以是有形的、有声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情况、思想、心理等抽象事物。
“熟习”是“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之义。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常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小刘虽然很年轻,却早已________(熟悉/熟习)汽车修理技术了。(2)大家知道我和总司令比较________(熟悉/熟习),便推我去劝说。【答案】 1.(1)安静(2)平静 2.(1)回忆(2)回顾 3.(1)熟习(2)熟悉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漫不经意地爆发,现已造成近千人死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漫不经意”的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句中强调的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突然,所以使用该词语不合语境。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海防力量长期比较薄弱,对南沙群岛一直不可企及,这给越南、....菲律宾等国留下了可乘之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句中强调力量达不到,不对。
3.然而,音乐的美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的美,也不是脱离人类思想感情的单....纯音响的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识作者]
乡村的叙述者——师陀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河南杞县人。早年在杞县、开封就读,“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曾任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短篇集《谷》《里门拾记》《果园城记》,散文集《江湖记》《上海手札》,中篇《无望村的馆主》,长篇《马兰》《结婚》,话剧《大马戏团》,以及杂文等。小说《谷》曾获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
读了师陀的作品,你会发现,他是个滞留城市却未忘情乡村的叙述者,写作总是突出乡村文化背景,总是赋予平民百姓更多的关怀和热情;无论写人写景,似乎都着重从平凡的人 生中细细品味,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读着读着,你会被带着哀伤的抒情基调、荒凉的自然界和辛酸的人事所打动。
[探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师陀流落洋场,写了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作者带着浓厚的怀旧情绪,以他特有的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笔调,写一个小城的历史和各种小人物的命运。全书共19篇,除第一篇《果园城》(此篇介绍小城地理历史,类似序言)外,每篇基本上是集中写一两个人物,这里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寡妇的老女儿,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这些人物都和小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各个侧面反映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城惨淡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说书人》便选自《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巧识文]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被称为“京派”作家,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等。
《说书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说书人。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他一天天地说书,一天天地更黄更瘦,长衫变成了灰绿色,后来又咳嗽、唾血,最后终于悲惨地死去,被人给送到乱葬岗,随便掘个坑葬掉。“说书人”遭遇悲惨,但竭尽毕生的精力,迷住了听众,向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新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
【答案】 ①更黄更瘦、咳嗽、唾血、嗓子塌了 ②死了,葬于乱葬岗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开头描写说书道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描写的道具很简单,这一方面突出了说书人家境的贫寒,无力购买多余的道具;另一方面衬托出说书人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其说书作铺垫。
2.作者想做个说书人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由是“觉得这种职业可爱”,被说书人“迷住”了。说书人对说书职业的执着以及讲述中所展示的英雄世界,感染了“我”,以至于成了“我”的一种爱好,一种思念,一种向往。
二、阅读课文第5~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如何理解“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对说书人的语言描写,他讲述的动人的侠义故事让人痴迷,却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温饱尚不能解决,再加上他的病体,这请求之中尽显生活的沉重与凄苦。
三、阅读课文第13~2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他“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这些描述,说明说书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书人尽管自己孤苦无依,被社会抛弃,但他利用自己高超的说书技艺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说书是他唯一的谋生手段,他对说书的痴迷,对说书的方式和书中内容的挚爱,对书中英雄的崇拜 和书中世界的憧憬,也是他的人生的存在方式,他的生命的表达方式。可以说,他是在利用自己的生命为小城听众带来希望和快乐。这些描述,是作者对说书人善良本质的最好诠释。
5.小说末尾说“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请探究“荒凉”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荒凉”是本文的抒情基调。①小城外的景象荒凉;②说书人活着贫困无依,无人关心,死后草草下葬,被人遗忘,他的人生境遇荒凉;③说书人死后,无人给小城带来幻想、感动、生气,小城人们的内心更贫乏荒凉;④小城人们面对死亡冷漠,面对生命麻木,其内心的冷酷让“我”感到荒凉;⑤回忆中美好的事物,那些传统文明逝去不再重来,对逝去的眷恋焦虑造成了“我”内心的渺茫、空虚。
6.本文题为“说书人”,作者为何花大量的笔墨写“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是本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见证了“说书人”的一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与小城人们的态度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小城人们漠视生命的态度的批判。③“我”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我”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人生境遇,小城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情感态度,更有助于表达主旨。
话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有人认为,《说书人》受鲁迅的影响,也是大体上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你认为呢?
学生甲:我认为这两篇小说都是在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中,咸亨酒店之里与之外的所有人——顾客、掌柜、小伙计、小孩子等都把孔乙己当成嘲弄与取乐的对象,竟然毫无同情与怜悯之心。而对他施以同情怜悯的,唯有作者——鲁迅。《说书人》中,同情怜悯说书人的,也只有师陀。鲁迅以酒店老板“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反复念叨,师陀以说书人下葬时嘲弄者的“带书下去”的嘲弄,把对“苦人”的悲悯情感推到极点,这也是两位作家为笔下人物最后的悲情结局作的“一声叹息”。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我认为《说书人》主要表达的不是“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它表达的是“我”对说书人的“同情”。师陀在叙说说书人命运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对说书人不仅怀有同情、怜悯,而且还怀有赞美的情感,并且让这种赞美之情流溢于全篇,作者对说书人的情感态度是同情,而不是“凉薄”。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小说《说书人》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说书人的形象和技艺的高超。小说还通过描写说书人的长衫由“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衫”的变化细节,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为他穷困病死作了铺垫。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可以说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
2.写法指导
细节描写三要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1)细节描写要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2)要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3)要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3.迁移应用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某学生作文中的一段文字,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了“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 用抽象的概述代替了具体可感的描写。请结合所给文段,写一段细节描写,使之变得具体可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开试卷一角,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椅子上。
1.课内素材
改名不改志的师陀
1910年3月,师陀出生于河南杞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那时家境已在走下坡路,他被取名“王继曾”,可见长辈希望他长大后能“光宗耀祖、重振家业”。师陀自幼聪颖好学,父母不惜重金送他到省会读中学。然而他出乎家长意料地受到新文化思潮和大革命的感染,高中期间更进一步受到左翼思潮的影响,不但无心于“光宗耀祖、重振家业”,反而自作主张改名为“王长剑”,以表示对革命事业的向往。1931年秋,高中毕业的王长剑断然放弃了考大学的“正道”,怀着一腔的革命激情,跑到北平去寻找中国共产党,准备参加革命。由于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单是“王长剑”这个名字就可能带来无谓的麻烦,所以他又改名“王长简”,但追求革命的志向仍然坚定不移。
【应用角度】 “志向”“追求”“关注民生”等。2.精彩应用
爱是什么?爱如果是雪域高原,那么胡忠、谢晓君夫妇会不顾一切地攀登。在那片高原上,他们用爱心培育着那些孩子,不求回报,孩子们的笑脸是他们最大的欢愉。他们是雪域绽放的并蒂雪莲;与那些虐打孩子的老师相比,他们的灵魂更加高尚。有人问,心灵在哪里?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心灵就在他们所爱的雪域高原上!爱是什么?爱需要人的付出和奉献,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些弱者只能乞讨或者横尸街头,不是吗?师陀《说书人》中的主人公,有高超的说书技艺,也因此迷住了听众,但是却没有摆脱食不果腹、无钱就医而死的悲惨命运!师陀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投身于拯救穷苦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革命洪流中去!这就是舍小爱追大爱的行动!爱不是大难来时各自飞,爱是对周围人的关心、爱护;爱不是地震来时的范跑跑,爱是地震来了,怀抱六台电脑,身背三台单反,手提一只小乌龟冲出去的“最美室友”黄昱舟。患难见真情,危难时刻他一个人拯救了全宿舍的财产。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怨,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学开头
文章一开始就将满蕴着生活情味的主人公推到读者眼前:“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可谓开门见山。
2.学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风趣,富有幽默感。邮差手里拿着学生们从外地写给家长的信,心里说“又来催饷了”,而学生家长则向他诉苦,发出善意的怨言:“毕业,毕我的业!”
3.学场面描写
本文场面描写真切动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写邮差去某家送信,敲门,久等之后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正在做什么家务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学结尾
本文结尾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