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复习考核重点
第二章管壳式热交换器
1、管壳式热交换器按其结构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浮头式和填料式四种类型。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材范围广、适用范围广、处理能力大、清洗方便等优点,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但传热效果较差、体积比较庞大,因此在某些场合需要使用在传热性能、体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点的其他型式热交换器。
(1)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固称之为管板式热交换器。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在壳程数相同的条件下可排的管数多。但是他的壳程不能检修和清洗,因此宜于流过不宜结垢和清洁的流体,当管束与壳体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常会使管子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流体的泄漏。为避免后患可在外壳上装设膨胀节,但它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由于温差引起的热应力。这种方法不能照顾到管子的相对移动。
(2)U形管式热交换器:管束由U字形弯管组成。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使每根管子具有自由伸缩的余地而不受其他管子及壳体的影响。可将整个管束抽出清洗,但要清除内壁的污垢却比较困难,因为弯曲的管子需要一定的弯曲半径,因而在制造时需要不同曲率的模子弯管,且使管板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此外,损坏的管子也难于调换,U形管中间部分空间对热交换器的工作有着不利的影响,从而使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3)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为固定端),另一端的管板不与壳体固定连接而可相对于壳体滑动,这一端为浮头端。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壳体与管束之间不会因差胀而产生热应力。需要清洗和检修时,仅将整个固定端抽出即可进行。它的缺点是:浮头盖与管板法兰连接有相当大的面积,结果使壳体直径增大,或壳程与管束之间形成了阻力较小的环形通道,部分流体将有此处旁通而不参与热交换过程。优缺点表明,浮头式热交换器适用于管子与壳体间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4)填料函式热交换器:应用于温差较大,介质易结垢,且压力不高大场合。使一端管板固定而让另一端可在填料函中滑动的热交换器。由于填料密封处容易泄露,故不宜用于挥发、易燃易爆、有毒和高压流体的热交换。由于制造的复杂,安装不便,不宜采用这种结构。
3、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于排列:
1)等边三角形法:当层数>6时,由于六边形的弓形部分可排管子,故层数越多越有利;(最合理排列方式)2)同心圆法:比较紧凑,且靠近壳体处布管均匀,在小直径热交换器中,这种方式布管数比等边三角形要多。3)正方形法:一定管板面积是可排列的管数最少,但它易于清扫,故在易于生成污垢、需将管束抽出清洗时的场合得到应用(浮头式~和填料函式~)
5、补强圈:保护传热管,定距管:定折流板间距拉杆:用于固定折流板,分程隔板:为了将热交换器的管程分为若干流程;
4、区分挡管、折流板、定距柱:拉杆和定距管主要用于
折流板的安装,拉杆主要固定折流板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减少由流体作用换热管与折流板之间的摩擦,定距管主要是定位折流板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也就是控制折流板的间距,提高换热效率。
5、折流板: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和湍流强度,强化壳程流体的传热,在管外空间装设纵向隔板或折流板。纵向隔板在U形管壳式热交换器中常有应用,折流板除使流体横过管束流动外还有支撑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弯曲的作用,装设比纵向隔板简单。常用形式有:弓形折流板、盘环形。有时折流板附近出现流动“死区”,为避免应使折流板倾斜。
优点:没有传热死区、结垢速度慢、管束不易振动 挡管和旁路挡板:防止壳程流体短路 防冲板与导流筒:保护传热管束
6、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基本构造:⑴管板⑵分程隔板⑶纵向隔板、折流板、支持板⑷挡板和旁路挡板⑸防冲板
产生流动阻力的原因:①流体具有黏性,流动时存在着摩擦,是产生流动阻力的根源;②固定的管壁或其他形状的固体壁面,促使流动的流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为流动阻力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热交换器中的流动阻力: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管程阻力:沿程阻力、回弯阻力、进出口连接管阻力
管程流过的流体:容积流量小,不清洁、易结垢,压力高,有腐蚀性,高温流体或在低温装置中的低温流体。
7、卧式和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前端管箱:
A-平盖管箱,B-封头管箱,C-用于可拆管束与管板制成一体的管箱; N-与管板制成一体的固定管板管箱,D-特殊高压管箱;
壳体型式:
E-单程壳体,F-具有纵向双程壳体G-分流,H-双分流,I-U形管式热交换器,J-无隔板分流K-釜式重沸器,O-外导流
后端结构形式:
L-与A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M-与B相似的固定管板结构 N-与C相似的固定管结构,P-填料函式浮头,T-钩圈式浮头 U-U形管束,W-带套环填料函式浮头
第三章高效间壁式换热器
1、间壁式热交换器有固定传热面,热量在同一时刻通过固体壁由一侧的热流体传递给另一侧的冷流体。
紧凑性是指热交换器的单位体积中所包含的传热面积大小,单位为(m2/m3),凡大于700m2/m3的热交换器即可称为紧凑式热交换器。
2、螺旋板式热交换器:是一种由螺旋形传热板片构成的热交换器。它比管壳式热交换器传热性能好,结构紧凑,制造简单,运输安装方便。适用于石油化工、制药。食品、染料、制糖等工业部门的气-气、气-液、液-液对流或冷凝的热交换。
基本构造包括螺旋形传热板、隔板、头盖连接管等。包含由两张厚2~6mm的钢板卷制而成的一对同心圆的螺旋形流道,中心处的隔板将板片两侧流体隔开,冷热流体在板两侧的流道内流动,通过螺旋板进行热交换。螺旋板一侧表面上有定距柱,为了保证流道的间距,也能加强湍流和增加螺旋板刚度的作用。
3、板式热交换器:近几十年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高效、紧凑的热交换器。它由一系列互相平行、具有波纹表面的薄金属板相叠而成,比螺旋板式热交换器更为紧凑,传热性能更好。按构造分为可拆卸(密封垫式)、全焊式和半焊式三类,可拆卸式热交换器主要三个部件为:传热板片、密封垫片、压紧装置及其他一些部件(轴、接管等)。
优点:1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2传热系数高;3顶部温差小;4热损失小;5适应性好,易调整;6流体滞留量小。
缺点:处理能力不大,操作压力比较低(<20atm),操作温度不能太高(<300摄氏度)。
传热板片:板式热交换器的关键元件,使流体在低速下发生强烈湍流,以强化传热;提高板片刚度,能耐较高的压力。
密封垫片:为了防止外漏和两流体之间内漏,安装于密封槽内,运用中承受压力和温度,而且受着工作流体的侵蚀,在多次拆装后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两板片间造成一定间隙形成介质的通道。
压紧装置:用于将垫片压紧,产生足够的密封力,使得热交换器在工作时不发生泄漏。
4、板翅式热交换器:
结构基本单元为隔板、翅片及封条三部分。冷热流体在相邻的基本单元体的流道中流动,通过翅片及与翅片连成一体的隔板进行热交换。因而,这样的结构基本单元体也就是进行热交换的基本单元,将许多基本单元根据流体流动方式的布置叠置起来,钎焊成一体组成板翅式热交换器的板束或芯体。
翅片作用和形式:翅片是板翅式热交换器最基本元件,冷热流体之间热交换大部分通过翅片,小部分直接通过隔板。翅片除承担主要的传热任务外,还起着两隔板之间的加强作用面扩大传热面积形成二次传热面。封条:使流体在单元体的流道中流动而不向两侧外流。它的上下面均具有0.15mm的斜度,以便在组成板束时形成缝隙,利于钎剂渗透。
导流片和封头:导流片是为了便于把流体均匀地引导到翅片的各流道中或汇集到封头中,同时也起保护较薄的翅片在制造时不受损坏和避免通道被钎剂堵塞的作用。封头作用是集聚流体,使板束与工艺管道连接起来 隔板与盖板:板翅式热交换器板束最外侧的板称为盖板,它除承受压力外还起保护作用。
板翅式热交换器传热强度高,主要是由于翅片表面的孔洞、缝隙、弯折等促使湍动,破坏热阻大的层流底层,所以适合于气体等传热性能差的流体间传热。主要不足之处是流道狭小,容易引起堵塞而增大压力降由于不能拆卸,一旦结垢,清洗就很困难。
5、翅片管热交换器:一种带翅(亦称带肋)的管式热交换器,它可以有壳体也可以没有。可以仅由一根或若干翅片管组成,也可再配以外壳、风机等组成空冷器式的热交换器。
翅片管:是翅片管热交换器的主要换热元件,翅片管由基管和翅片组合而成,对翅片管要求:有良好的传热性能、耐温性能、耐热冲击能力及耐腐蚀能力,易于清理尘垢,压降较低等。
6、(重要)热管热交换器优点:1很高的导热性、2优良的等温性、3热流密度可变性、4热流方向的可逆性,环境的适应性。热管不仅可用于散热,还可用于热开关、热控制。
热管的组成:热管是热管换热器的最基本元件,从其外观来看,通常是一根有翅片或无翅片的普通圆管,其主要结构特点表现在管内。它由管壳、毛细多孔材料(管芯)和蒸汽腔(蒸汽管道)组成。工作时;蒸发段因受热而使其毛细材料中的工作液体蒸发蒸发,蒸汽流向冷凝段,在这里受到冷却使蒸汽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已,热量由热管一端传至另一端。由于汽化潜热大,所以在极小的温差下就能把大量的热量从热管的蒸发段传至冷凝段。绝热段作为蒸汽通道的不工作部分不承担传热任务,而是为了分开冷热源并使热管能适应任意需要的几何形状布置而设置的。
问答:青藏铁路为什么要插热管?
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吸热就要熔化,上面的路基就塌了,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体积就要变大,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起来,一降一升,火车极易脱轨。热管里面装有液氮,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氨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上升到热管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此时气态氨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管底,这样,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制冷机”。(。。红色部分。。)目前,以热管为传热元件的热管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流体阻损小、有利于控制露点腐蚀等优点。第四章混合式热交换器
1、混合式热交换器是依靠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进行传热的,这种传热方式避免了传热间壁及其两侧污垢形成的热阻,只要流体间的接触情况良好,就有较大的传热效率。共同优点是结构简单,消耗材料少,接触面大,并因直接接触而有可能使得热量的利用比较安全。按用途可分为:冷水塔(冷却塔)、气体洗涤塔(洗涤塔)、喷射式热交换器、混合式冷凝器。1)冷水塔:根据循环水在塔内是否与空气直接接触可分为干式、湿式。干式冷水塔是吧循环水送到安装于冷却塔中的散热器内被空气冷却,这种塔多用于水源奇缺而不允许水分散失或循环水污染的情况。而湿式冷水塔则让水与空气直接接触,把水中的热传给空气,在这种塔中,水因蒸发而造成损耗,蒸发又使循环的冷却水含盐度增加,为了稳定水质,必须排放掉一部分含盐度较高的水,补充一定的新水,因此湿式冷水塔要有补给水源。
按照热质交换区段水和空气两者流动方向的不同,方向相反的为逆流塔,方向垂直交叉的为横流塔。淋水装置:将进塔的热水尽可能形成细小的水滴或水膜,以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延长接触时间,增进水汽之间的热质交换。
配水系统:在于将热水均匀地分配到整个淋水面积上,从而使淋水装置发挥最大冷却能力。
通风筒:是冷水塔的外壳、气流的通道,作用在于创造良好的空气动力条件,并将排出的冷却塔的湿热空气送往高空,减少或避免湿热空气回流。自然通风冷水塔一般都很高,有的达到150m以上,而机械通风冷水塔一般在10m左右的高度。包括风机的进风口和上部的扩散筒。为了保证进、出风的平缓性和清除风筒口的涡流区,风筒的界面一般用圆锥形或抛物线形。
冷水塔工作原理:冷水塔内水的降温主要是由于水的蒸发散热和气水之间的接触传热。因为冷却塔多为封闭形式,且水温与周围构件的温度都不是很高,故辐射传热量可不予考虑。
混合式热交换器优点:结构简单,消耗材料少,接触面积大,并且直接接触,而使得热量的利用比较安全。
绪论及第一章热交换器计算
1、热交换器: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递给他种流体的设备。
2、热交换器的分类:按照传热量的方法来分: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按照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 ;
3、各种类型的间壁式热交换器:沉浸式热交换器、喷淋式热交换器、套管式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
4、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振动与噪声: 1)涡流脱落---A降低壳侧的流速
2)流体弹性旋转---B增加管子的固有频率 3)湍流抖振---C提高声振频率
第五章蓄热室热交换器
1、蓄热式热交换器:冷、热流体交替流过廷议固体传热面及其形成的通道,依靠构成传热面的物体热容作用(吸热或放热),实现冷热流体之间的热交换。用于流量大的气-气热交换场合,有交叉污染,温度波动大。
2、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主要由圆筒形蓄热体(常称转子)及风罩两部分组成。它又分为转子回转型和外壳回转型。转子就是一个蓄热体。在转子回转型中,转子转动,而风罩不动;转子回转时,按照一定周期不断交替地通过冷热流体通道。设转子某部分在某一时刻通过了热流体通道,转子上的蓄热体就吸收并积蓄了人呢过;到下一时刻,转子该部分到达冷流体通道,就把所储蓄的热能释放给冷流体。对于外壳回转型,转子不动。而外壳(风罩)在转动,同样达到了热交换的目的。蓄热板的形状应不使气体在其上作层流流动,同时能防止它在烟气中发生腐蚀和堵塞。气体在其中平均流速为8~16m/s,流动阻力控制在250~100Pa。蓄热板组合件中的波形板和定位板上斜波纹与气流方向约成30度夹角,而两者波纹方向相反,以加强扰动,提高传热效果。因蓄热板布置紧密,容易堵灰,故在传热面的上下部设有蒸汽吹灰装置。当空气预热器发生二次燃烧事故时,吹灰装置可兼作灭火设施使用。
3、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由两个相同的充满蓄热体的蓄热室所构成。当双通阀门处于图示位置时,冷空气从蓄热室乙流过,蓄热体释放热量使冷空气受热,热烟气则在同时流过蓄热室甲,将甲中蓄热体加热而烟气本身被冷却,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将双通阀门转动90度,则使冷空气改向流过甲,热烟气流过乙。如此定期地不断切换双通阀门就可实现冷、热气体之间的热交换。
5、传热强化 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①扩展传热面积F②加大传热温差Δt③提高传热系数K
6、热补偿措施:减小管子与壳体的温差、采用膨胀节、使管束与壳体均能自由膨胀、弹性管板补偿、双套管温度补偿。
7、容量(W=Mc):表示流体的温度每改变1℃时所需的热量
温度效率(P):冷流体的实际吸热量与最大可能的吸热量的比率
8、传热有效度(ε):实际传热量Q与最大可能传热量Qmax之比,即ε=Q/Qmax。意义:以温度形式反映出热、冷流体可用热量被利用的程度。
传热单元数:是实际传热速率和理论上可能的最大传热速率之比,反映冷热流体间换热过程难易程度的参数,也是衡量换热器传热能力的参数。
9、在同样的传热单元数时,逆流热交换器的传热有效度总是大于顺流的,且随传热单元数的增加而增加。在顺流热交换器中则与此相反,气传热有效度一般随传热单元数的增加而趋于定值。
第二篇:《热交换器设计及原理》实验指导书
《热交换器设计及原理》实验指导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强迫流动单管管外放热系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对流放热的实验研究方法;
2、测定空气横向流过单管表面时的平均放热系数,并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准则方程式;
3、学习测量风速、温度、热量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
根据相似理论,流体受迫外掠物体时的放热系数与流速、物体几何形状及尺寸、流体物性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准则方程式描述:
NufR,per
实验研究表明,流体掠过横向单管表面时,一般可将上式整理成下列具体的指数形式。
mNumCRenmPrm
式中
:C、n、m均为常数,由实验确定,Num—— 努谢尔特准则
Numd m Rem—— 雷诺准则
RemdvmPtm—— 普朗特准则
Prmvm am上述各准则中:d——实验管外径,作定性尺寸[m]
——流体流过实验管外最窄面处流速[m/s]
——导热系数[W/m×℃]
a——流体导温系数[m2/s]
v——流体运动粘度[m2/s]
1准则角码“m”表示用流体边界层平均温度,tm(twtf)作定性温度。
2n 鉴于实验中流体为空气,Prm = 0.7,故准则式可化成:NumCRem,本实验的任务在于确定c与n的数值。
三、实验设备及实验段主要参数
本对流实验在一实验风洞中进行。实验风洞主要由风洞本体、风机、实验桌、实验管及其加热器、电测温度计、倾斜式微压计(微压计内液体为酒精)、毕托管、电流表、电压表以及调压变压器组成。
由于实验段前有两段整流,可使进入实验段前的气流稳定。毕托管置于流速段,测速段截面较实验段小,以使流速提高,测量准确。风量可由风门调节。实验风洞中安装了一根实验管,管内装有电加热器作为热源,管壁嵌有四支热电偶以测壁温。实验段前后各有一根热电偶测量风温。
测速处流道截面积F测=5025(mm2),放试管处流道截面积F试=15050(mm2),实验管有效管长L=150mm,实验管外径d=16mm,实验管数n=1。
四、实验步骤
1.了解掌握毕托管及微压计测速基本原理,自行推导实验风速的计算公式; 讨论:1)如何判断毕托管测量的是流体的总、静压,实验中如何调整?
2)实验设备中毕托管所测处的风速是否为实验段真实风速?如何换算实验段风速?
2.结合传热学基本理论,考虑加热管对外辐射散热,推导加热管外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讨论:如果不考虑辐射散热,对实验结果会带来多大误差? 3.在1和2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实验方案,绘制实验数据表格; 4.绘制实验曲线,求出c和n的值,并整理出换热准则关系式; 5.误差分析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原理(包括风速和换热系数的推导过程);
2、详细的实验方案;
3、实验原始数据,数据整理;
4、做出NuCRen图线
5、误差分析。
热管换热器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的工作原理;
2、熟悉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的使用方法;
3、运用所学换热器及传热学知识,结合该热管换热器实验台,设计热管换热量Q和传热系数K的测试方案;
4、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换热量Q和传热系数K的测试计算;
5、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二、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由翅片热管(整体轧制)、热段风道、冷段风道、冷段和热段风机、0~1kw电加热器(通过调节电压可改变加热量)、热电偶(t1、t2、t3、t4)、电控箱、热球风速仪(独立仪表)、支架等组成。
热段中的电加热器使空气加热,热风经热段风道时,通过翅片热管进行换热和传递,从而使冷段风道的空气温度升高。
三、实验台参数
1、冷段出口面积
FLd24(实测d值)
2、热段出口面积
FRab(m2)(实测a、b值)
3、冷段传热表面积
fL1.28m2
4、热段传热表面积
fR1.28m2
5、热段对流换热系数
hR0.24kcal/kgC
6、冷段对流换热系数
hL0.24kcal/kgC
四、实验台操作注意事项
1、接通电热开关前,必须先打开电控箱开关;
2、实验结束后,首先左旋调温旋钮至电压为零,使风机继续运转5分钟,再切断电源;
3、实验中,调温旋钮右旋到电压表150V左右为宜,不宜过高;
4、工况稳定大约需40分钟左右;
五、热球风速仪使用说明
简介:
热球风速仪是一种测量低风速度的基本仪器。仪器由热球式测头和测量仪表组成。测杆的头部有一直径约0.8毫米的玻璃球。球内绕有加热玻璃球用镍铬丝线圈和两个串联的热电偶。热电偶的冷端连接在磷铜质的支柱上,直接暴露在气流中,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加热线圈后,玻璃球的温度升高,升高的程度和气流的速度有关,流速小时升高的程度大,反之升高的程度小。升高程度的大小通过热电偶产生热电势在电表上指示出来。因此在校正后,既可用电表读数表示气流的速度。
1、使用说明:
1)使用前观察“校正开关”应置于“断”的位置,“电源选择”开关置于选用的电源处。
2)将“校正开关”置于“满度”位置,调节“满度调节”旋钮,使电表指在满刻度的位置。
3)将“校正开关”置于“零位”位置,调节“零位调节”旋钮,使电表指在零点的位置。
4)完成以上步骤后,轻轻拉动螺塞,使测杆探头露出(长短可根据需要选择),即可开始测量。测定时测头上的红点对准风向,从电表上读出风速的大小。根据电表读数,查阅所提供的矫正曲线查出实际被测风速。
5)在测定若干分钟后(10分钟左右)要将测杆螺塞压紧,探头密闭,重复2、3步骤,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6)测量完毕后,“校正开关”置于“断”的位置。
六、实验报告要求
1、详细说明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2、设计实验结果数据表,将实验原始数据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其中;
3、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4、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及实验心得体会。
第三篇:全热交换器工作原理与优点
一、全热交换器工作原理
说太多的专业术语可能大家比较不容易理解,说点通俗易懂的,简单讲全热交换器就是通过自身的电机实现对室内外新风和旧风的一个置换,在置换过程中,因其自身携带过滤和热回收功能,所以在置换过程中会对空气进行过滤,滤除空气中有害物质如粉尘、PM2.5、雾霾、细菌等大分子物质,并且在排出室内污气的时候能够讲室内的热量回收,实现节能效果。
二、全热交换器分类
1、纸芯全热交换器
2、蒸发式铝芯全热交换器
三、全热交换器优点
相对以往换气扇,全热交换器是一种完全体进化,那全热交换器到底有哪些优点呢?
1、过滤:在换气的时候能够多对空气进行过滤,保证空气的干净。
2、静音:大家都知道以往的排气扇跟拖拉机一样,而全热交换器内部采用了跟空调以一样的隔音材质以及滚珠轴承的点击让噪音更低。
3、热回收:以往的换气扇只是对空气进行置换而已,无法实现空气中热量的回收,而这些全热交换器全部做到了,热量回收率可以达到85%,从而实现节能效果。
4、换气面积更大:普通换气扇换气面积有限,而全热交换器可以利用管道实现全方位24小时换气
5、除温。
四、全热交换器选型指南
计算示例:确定房间所需新风量时,应根据房间空间大小及室内人员数量综合考虑。根据上表推荐数据分别按“每人所需新风量”和“房间新风换气次数”计算出新风量数值,取二者中较大值,作为设备选型依据。某计算机房面积S=50(m2),净高h=3(m),人员n=12(人),若按每人所需新风量计算,取每人所需新风量q=50(m3/h),则新风量 Q1=n·q=12×50=600(m3/h)。若按房间新风换气次数计算,取房间新风换气次数p=4.5(次/h)。则新风量Q2=p·s·h=4.5×50×3=675(m3/h)。由于Q2 >Q1,故取Q2(即675m3/h)作为设备选型参数数据。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重点
1、什么是管理P11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本质是协调。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是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定量的专门技术。)
2、管理的职能P12 计划,组织(组织和用人),领导(指导,指挥,领导,协调,沟通,激励,代表),控制(监督,检查,控制),创新。
3、社会属性的基本变化P18 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管理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属性: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和独裁性。具体有至少有四点变化:①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加速发展、工业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信息传播空前增加、人与人交往频繁等等管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于是一批受过良好职业的训练的经理管理阶层应运而生,使企业的终极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②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持有企业的股票,使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大大增加。③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也对产业结构进行控制,对经营动力采取干涉的政策。使资本主义世界本来不十分自由的“自由竞争”变得更不自由了。④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劳务、环境更加挑剔,并且形成各种形形色色的保护组织,迫使管理者不得不重新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管理者的技能P24 技术技能(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解决问题)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系统原理要点P124 整体性原理(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动态性原理(作为一个运动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开放性原理(是系统的生命,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6、人本原理P128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目的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人和”最为宝贵,才能去争取和利用“天时”――客观环境和机遇,才用可能去逐步完善和充分发挥“地利”――企业的资源优势,物质基础是经济利益的一致,应当成为全体职工的命运共同体)。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管理者的行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实施每一项管理措施、制度、办法,不仅要看到实施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要考虑、分析对员工的精神状态的影响是否更加健康、人性是否更加完美);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7、责任原理P135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授权要合理(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等边三角形定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8、效益的原理P135 效益是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的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效益的评价(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求对效益的评价尽可能的公正和客观,越是公正和客观,组织对效益追求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也越大,客观上产生的效益也主越多)。效益的追求(①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②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③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全局效益协调一致④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⑤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9、管理方法P154 管理方法分为: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
一、法律的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法律的正确运用:从本上进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活动的方法,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在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因为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是复杂、多方面的。当然,不能企望法律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发生作用。
二、行政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无偿性。行政的正确运用: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行政方法的运用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容易产生不良的作风,所以必需和其他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经济的特点: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经济的正确应用: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10、组织文化的功能P203,P209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业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文化的功能: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
11、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P211 选择价值标准(组织价值观是塑造组织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两个前提条件:要立足于本组织的个体特点,要把握信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各要素只有经过科学的组合与匹配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强化员工认同,提炼定格,巩固落实,丰富发展。(注:每个环节都要不断的反馈修定)
12、决策的类型P240特点P242 决策是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本质。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的类型:长期与短期;战略、战术与业务;集体与个人;初始与追踪;程序与非程序;确定、不确定、风险。决策的特点:目标;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13、决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P249P250 过程: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作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影响的因素:环境(环境的特点和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
14、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P388 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就是管理幅度。形成组织中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同就形成了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和锥形结构。而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15、组织设计的原则P393 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权责对等的原则,命令统一的原则
16、集权倾向的产生原因、弊端P416-417 产生原因:组织的历史,领导的个性,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无限的有权力就会产生无限的腐败)
17、制度分权与授权P420 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授权是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些下属。区别:①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谁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必然性与随机性),②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③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而授权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④制度分权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而授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
18、管理人员的来源以及它们的优缺点P434 外部招聘。优点:①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①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③最大的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的打击。内部提升。优点:①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③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④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的展开工作。缺点:引起同事的不满和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19、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及作用P459P461 影响:①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②会使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易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③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是非常重视的,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积极作用:①非正式组织存在是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允许乃至鼓励其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20、领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及领导的本质P484 区别:①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②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下属必须遵循管理者的指示,③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
21、沟通的障碍P548如何克服沟通障碍P554 个人的因素(接受的有选择性和沟通技巧的差异)人际因素(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结构因素(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技术因素(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克服沟通障碍: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②要学会“听”。③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④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⑤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⑥职工代表大会。⑦非管理工作组。⑧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22、控制的必要性P569控制的要求P577 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要求: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23、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P632有效的创新P639 创新的内容:目标、技术、制度、组织机构和结构、环境。有效的创新:①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②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③制定有弹性的计划,④正确地对待失败,⑤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24、创新的技术源泉P651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
25、计算题▲P262,P263,P265
第五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习重点
题型:
填空题30-35分左右
简答题30-35分左右
读程序题 12分左右
两个大题 23分左右
1、第三代16位微处理器的特点
2、补码的计算
3、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构成4、CPU的基本功能、特点及意义
5、总线的概念及分类,各种分类的基本特点
6、第三、四章指令系统及汇编,这是这门课的核心,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全部掌握。
重点理解MOV, PUSH/POP, IN/OUT, ADC, ADD, INC, DEC, XOR, CMP, 及LOOP指令、JNC/JNZ等条件转移指令的含义及应用。
重点理解伪指令中的数据定义伪指令和段定义伪指令。
7、存储器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8、重点掌握用指定芯片构成指定地址范围的存储器系统,画出存储器连接图并指出各存储器芯片的地址范围。
9、Cache的概念、原理、作用及操作。
以上是前五章的主要内容,我在最后一次上课时都重点提到过的。
前五章约占50分。
后面三章主要由严老师答疑及划重点,约占50分
按照我的理解,大致可以如下归类:
第六、第八章主要是基本概念,即填空和简答为主。
第七章包括一些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几种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应用,如8255芯片等,请结合严老师的课件进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