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理学复习要点
权利与权力 权利:指公民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是价值的回报,是“义务”的对称;
权力: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 “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
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公法与私法 公法:配置和调整公权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公法以研究公权力、公权力配置、公法关系和公法责任为主要内 私法:相对于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多称民法法系,中国法学著作中惯称大陆法系。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它是西方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较大的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它们在法律分类、宪法形式、法院权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英美法系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法典的延续性,以判例法(简单解释判例法就是以前怎么判,现在还是怎么判)为主要形式。
罗马法大全与学说汇纂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编纂了拜占廷帝国的第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在公元12世纪开始被人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部法典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三部分,人们还把公元534年到查士丁尼逝世时的法律编纂后称为《新律》,作为法典的第四部分。以上四部法律汇编,至公元12世纪统称为《国法大全》或《民法大全》。《国法大全》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已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
《学说汇纂》为罗马法学家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历
代研究罗马法的学者所不可缺少的权威原始文献,其第八卷为地役权部分,系统介绍了罗马法中役权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城市役权、乡村役权、城市役权与乡村役权的共同要件、役权的确认与否认、地役权消灭的方式等内容,为现代民法物权法的地役权制度勾勒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对于解决我国地役权法律制度中的疑难问题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古代自然法与古典自然法 古代自然法:是自然主义的自然法。希腊人认为,最初的国家和法律,就跟江河湖海、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一样,统属于大自然现象,即自然形成的。要把它们当作自然现象的一部分或者在大自然的延长线上来加以把握。而斯多葛学派所说的“自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某种和谐的秩序;不仅是事物的秩序,也是人的理性。人的理性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支配宇宙,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受理性的支配。理性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使所有的人能够平等地、协调地生活在一起的支配原则。因此,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自然地生活。自然法就是理性法。它构成了现实法和正义的基础。古典自然法学:是指以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为背景,以启蒙思潮为思想基础,以启蒙思想家为学说骨干,重在强调法的应然价值,主张社会变革,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以强调自然法为特征,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的一种法学理
自然法与实在法 自然法: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实在法: 实在法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针对于人类社会当时法学体系统称,基于其上存在的法学理论被称为“自然法学”。“实证法学”则认为,自然法学混淆了to be(实际是)和ought to be(应当是)的区别,自然法虽然为实在法树立了价值准则,但自然法自身却无法论证,因而陷入了形而上的泥潭。在实证法学中,“恶法亦法”。以自由主义的理念判断,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信念作出价值判断的自由,因此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有判断实在法是否“恶法”的自由,法律何在?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由于论证人类的不平等性而被雅典五百人陪审团判决有罪,但却拒绝出逃,伏“恶法”以维护法律权威,才有真正的法治。
奥斯丁与奥古斯丁 奥斯丁:英国法学家,“现代英国法理学之父”。霍布斯关于“强势政府”(权力)和实在法(主权者的命令),以及建立现代社会秩序之必然性的论述,是奥斯丁法理学的基本主题。奥斯丁的贡献主要在于:设定了分析法学的基本规则,而正是这些规则界定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边沁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努力通过严格的科学程序创设法理学学科体系,使法理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成为可能。
奥古斯丁: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奧斯定会的发起人。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
法学体系和法律体系
法学体系是西方法学家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对法律的一种分类,是所包含的具有某种共同历史传统的若干国家的法律,由法学分支学科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
法律体系是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目的好似建设完备的法律部门和部门法。
法学体系是学科体系,其范围比法律体系大得多;法学体系的学科以全世界为范围,不受国别限制。法律体系的十个部门法,都应为法学课程体系所包含,但课程体系范围更广,如法理学、法史学法律体系就不能包括;法律体系限于一国。
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理论法学主要旨在解释法现象的价值观与方法论问题,它主要包括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以及法史学等;应用法学主要解释各个具体法律部门中的法现象,主要包括宪法学、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社会法学、诉讼法学等等。
理论法学的研究目的是多元的,可以采取逻辑的,历史的,比较的或者实证的任何方法。应用法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是调查研究,情况总结或个案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
注释法学和评论法学
注释法学分为前注释法学和后注释法学。前的侧重点是通过对查士丁尼时代所编纂的各个罗马法的文字、语言、逻辑的解释和旁征博引,澄清罗马法的精确含义。后是则侧重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日尔曼的习惯法、教会法的原理相结合和同化,把古代罗马法改造成现代意大利法,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他们把纯注释的方法改为既注释又评论,着重从罗马法中提炼法律的原则和根据,建立法律的分结构。
评论法学,与注释法学派相,是13世纪中叶以后继注释法学派、而在意大利崛起的一个重要的法学流派,研究罗马法。因为其代表和核心人物是巴尔多鲁,故也称“巴尔多鲁学派。
Jus和Lex Jus:基本含义有二:一为法,一为权利。此外,Jus还有公平,正义等富有道德意味的含义,含有权利阶段的应然概念。
Lex:较为简单,他的原意是罗马王政时期国王制定的法律和共和国时期各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是权利实现的最后阶段,实然法。
Lex具体而确定,得用于纯粹司法领域,可以指任何一项立法,而Jus具抽象性质。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法律规则从形式上讲,具体规定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实质上,法律规则代表或体现一定阶级,一定集团的利益,或者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行为准则。
法律原则,那些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思想基础或政治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则和准则。
法律规则类似于法的细胞而法律原则是法的灵魂,法律原则更强调宏观上的指导性,内容广泛,覆盖领域更宽,稳定性更强。
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
法律继承,新法在否定旧法固有的阶级本质和整体效力的前提下,吸收旧法中的合理因素,赋予其新的功能,使之成为新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承。法律移植,有意识地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名族的某种法律或法律体系在另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推行,可以是主动的,也可是是被动的。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都是法律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途径,法律继承是古为今用,法律移植是洋为中用。法律继承的原则和范围一 法的技术,术语 二 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三 有关权利制约和权利保障的法律规范 四 纯技术规范近代法和现代法
近代法基本原则 一 确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 保障契约自由(强调形式上的契约合法)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现代法的转变 一 在保障公有财产和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二 契约相对自由(契约人订立契约必须保障最根本的公平和正义,强调契约订立的实质内容也必须合法)三 法律面前人人人平等(人人抽象变为具体,侧重运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人人平等的目标)积极人权和消极人权
所谓“积极”或“消极”是从国家履行尊重人权义务的角度来区分的。积极人权是指那些需要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才能履行尊重义务的人权,例如健康权,国家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或者创造有利条件,个人的健康权才能得到尊重。但是消极人权不需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只要求国家不进行干预就可以保障人权的尊重,例如表达自由,国家只要不限制人的表达,这项自由就可以得到尊重。
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
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是托马斯阿奎那所提出的
分配正义 按照人们的地位不同而将不同的东西分配给不同的人 矫正正义 它关注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及出现不当和违法行为后如何调整的问题
西方法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西方法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一)起源古希腊阶段。这是西方法律思想的萌芽和产生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3世纪,尽管古希腊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备,但由于希腊文化的繁荣,法律思想先于法律制度发展起来。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至今我们仍在探讨的法律理论问题,如法律的定义、法律的本质、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然、法律与政体、自由平等、法治,等等。古希腊作为西方法律文化的惟一源头,其深远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二)构建古罗马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指罗马法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一公元3世纪。罗马人继承了希腊人的思想理论并用于实践,因此,罗马法具有应用性特征。罗马人以其特有的理性思维加上自然法思想的指导创建了人类第一部商品社会的世界性法典——罗马民法典,它的基本原则至今仍是商品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此外,罗马法学家关于立法和司法技术的思想理论是当今西方两大法系的共同源头。
(三)衰落中世纪阶段。这一阶段指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大约从公元3—15世纪。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神学,法学被桎梏于神学之中,但从中世纪后期宗教神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不再是纯粹的经院说教,而成为内容广泛的社会学说。罗马法的复兴、商业城市的发达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可以说,中世纪是西方法律文明的过渡时期,它通过基督教的中介,使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自由意志论、权利平等论、法治论等近代法律学说无不与中世纪宗教学说相关。
(四)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指公元16_一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一阶段也称经典自然法阶段。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自然法旗帜,宣扬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自由法治等革命理论,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此后,自然法学说在欧美掀起一场广泛的资产阶级立法运动,使资产阶级的法律要求制度化,其重要标志是1804年的《法兰西民法典》。
(五)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指公元18一19世纪,由于自然法思想已经制度化,资产阶级的法律视角转向实证方面,于是实证主义法学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也可称为分析法学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后期,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产生了早期的社会法学,它强调社会利益的平衡,从而为20世纪法学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六)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是指整个20世纪至今,与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特点相一致,西方法学思潮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出现了三大主流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新自然法学)三足鼎立;六强(社会学法学、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新自然法学、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并立、理论多元化的局面,并呈现出法律综合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法的构成要素
法的构成要素又称为法律的构成要素,使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方式出现,而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被赋予法律效力,而构成这种形式所应具备的要素就是法的构成要素。一般来说,法的构成要素有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及技术性事项。法律规则是能够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具体应用的法律条文。如民法上的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法律原则是能够衍生出具体的法律规则或对法律规则进行解释或在法律规则欠缺时可以以此作为法律判断依据的法律条文。如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一条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是对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中出现的法律用语的科学定义,以使人们了解这些用语的含义。
法律规则给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了解从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当做出一种行为时在法律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法律原则的意义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它产生符合原则所蕴含的道理的法律规则,以便人们去遵守,另一方面在法律规则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法官可以通过对法律原则的应用和对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法律概念使人们了解了法律用语的特殊意义,因此使人们知道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究竟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什么样的规范模式,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技术性事项是指法律的生效时间关于溯及力的问题,有关法律解释的问题,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规定。这三个法律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法律发展的历史叙述
原始法 主要通过习惯来调节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纠纷,规范人行为 一 非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 原始道德与道德禁忌利益混为一体 三 没有主体客体之分,自我意识几乎不存在 四 对习惯遵守的自觉性与强制性交织在一起
古代法 分为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奴隶制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在氏族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它建立在奴隶制生产关系基础之上,体现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利益,是维护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一 维护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女里的人身占有,保护奴隶制生产关系 二 公开确认人们身份不平等 三 规定的惩罚方法及其残酷 四带有原始习惯的某些残余
封建制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维护封建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一严格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 确认和维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三 确认和维护封建等级特权 四 刑
法严酷,野蛮擅断
近代资本主义法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意志,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对其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一 确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 保障契约自由(强调形式上的契约合法)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现代资本主义法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法 一 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二 法对经济的作用大大加强 三 法的社会化成为发展主流 四 法的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 五 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法律价值的内涵和外延
法的价值,是指在主体人与客体法的关系中,作为客体的法对主体人的需要的产生效应的属性,其外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法律本身的价值;二是法律促进哪些价值;三是指发生价值冲突时法律依据什么标准作出评价。这一定义的特点在于,首先承认法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次强调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主导性地位,并且使用“效应”这一中性词凸显法的价值对主体的效应多元性。
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的基本构成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由两种基本成分构成:一种是两个正义原则,另外一种是正义理论的基本理念。两个正义原则处于理论体系的顶端,而支撑两个正义原则的东西则是正义的基本理念。罗尔斯在不同的著作中讨论了许多基本理念,但是最重要的理念有三个,即关于人的理念、关于善的理念以及关于社会的理念。
论述综合法学视野下的法律本质观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条例、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从“法”的词源看,虽都喻意公平和正义,但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公平、正义观,法所体现的,只能是不同统治阶级的公平、正义观。
关于法律的定义有很多学说,但这些学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法是有前提的、法从属于某个前提;另一类法律本身是绝对的,是没有前提的限制的。
一类观点认为法律的前提是自然法,另一类的观点法是绝对理性,源于上帝的意志。
本人认为: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法从属于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法存在和发生的前提。社会秩序分为既定的社会秩序和理想的社会秩序两类。作为工具的法,对给定社会秩序而言是对秩序的描述、强化和发现,对理想社会秩序而言,法是一种创建。立法时必须考虑立法的目的,立法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影响。
具体来说: 世界上,可以有不自由的秩序,但绝对不存在没有秩序的自由。要自由就要有秩序。个体需要自由,群体需要秩序。保护秩序就是保护了自由,维护了秩序就是维护了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天赋人权。换句话说,天赋人权只有在秩序中才能实现,没有了秩序也就无所谓天赋人权。
为什么要法律?因为有人为了自己的天赋人权常常破坏秩序而危害他人的天赋人权。秩序要求人们按照秩序的规则行使自己的天赋人权,法律要强制人按照规则行使权利。法律存在于群体生活中,为了维护群体生活的秩序而诞生的,因此法律是维护秩序的一种工具。
更深一个层面要讨论的问题是秩序?什么是秩序?为什么要秩序?如何形成秩序?什么样的秩序是善的秩序?什么样的秩序是恶的秩序?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秩序?要维护什么样的秩序?就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我们需要一个平等为基础的秩序,还是要一个以绝对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这不是法律能够解决的问题。
功利层面上,法律必须低于秩序。法律是被强化的秩序,但是法律不是秩序的全部内涵。社会生活全部法律化就意味着社会的僵化。
当我们谈法、法治和法制的时候,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法。求仁得仁。关于法的不同定义意味着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的地位。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意味着法服务于社会,而非凌驾于社会秩序至上的绝对东西,法服务于人的自由,而不能凌驾于人的自由之上。法是人们实现自由的一个工具和路径,而非唯一的工具和路径。我们需要法律,但法律不能神圣化,更不能教条化。
当我们谈法制和法治时,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创建或维护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对人的行为进行什么样的限制。
第二篇:司法考试复习要点:法理学试题分析1
1.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尽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不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2002年试卷一第1题)
答案:D
解析: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类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本题选项中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香港和大陆虽然属于不同法系,但是都属于同一法律体系,因此C项是正确的。我国古代虽然是“诸法合体”,没有划分部门法,但不能因此说不存在法律体系,因此D项是错误的。
2.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2002年试卷一第2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权利本位”思想,在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中,权利处于最终地位,义务始终是为权利服务的,因此B项是错误的。
3.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作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
(2002年试卷一第3题)答案:A
解析:见教材“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
4.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2002年试卷一第4题)
答案:D
解析: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5.以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2002年试卷一第31题)
答案:
AB
解析:在近代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是确定的,不能相互转移,法律制裁是当事人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6.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下列哪些表述属于有选择的指引? 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2002年试卷一第33题)答案:
BCD
解析:有选择的指引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人们可以自行决定为这样的行为或不为这样的行为,因此选BCD。
7.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是依法行事而形成的行为有规则和有序的状态。影响法律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A.法制方面的因素
B.个人方面的因素
C.环境方面的因素
D.法律本身的因素
(2002年试卷一第33题)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法律秩序的形成的因素。
8.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2002年试卷一第35题)
答案:ABC
解析:法律移植要有适当的超前性。
9.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A.法律渊源
B.法的分类
C.法典偏纂
D.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序
(2002年试卷一第37题,类似题1999年试卷一第57题,2000年试卷一第6题,1998的试卷一第31题)答案:ABCD
解析:见教材两大法系的区别。
10.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表述中,哪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学说? A.一国的法在整体上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B.历史上所有的法律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C.法的本质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D.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2002年试卷一第81题)答案:AC
解析:《法理学·宪法》教材第7页:“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学说认为: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或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的个别意志的简
11.法的实现的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下列社会事态中,哪些可以作为法的实现的评价标准?
A.刑事案件的发案率 B.普通公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
C.社会大众对社会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等法的价值的切身感受
D.有关法律活动的成本收益的比率
(2002年试卷一第82题)答案:ABCD
解析:《法理学·宪法》教材第53页:法的实现的评价标准有:(1)人们按法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程度,是否能按授权性规定行使权利,按义务性规范履行义务;(2)刑事案件发案、案件种类、破案率及犯罪分子的制裁情况;(3)各类合同的履行率和违约率等数字统计;(4)公民和公职人员对法律的了解程度;(5)与其他因家或地区法律实施情况进行可比性研究;(6)社会公众对法的价值的切身感受;(7)法的社会功能和目的是否有效实现及其程度;(8)有关法律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因此选ABCD项。12.法律推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演绎推理的方法、归纳推理的方法和辩证推理的方法。在下列何种情况下需要采用辩证推理的方法?
A.法律规定本身的意义模糊
B.出现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
C.同一位阶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抵触 D.某些法律规定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
(2002年试卷一第83题)
答案:
ABCD
解析:《法理学·宪法》教材第67页:辩证推理,即侧重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或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间进行选择的推理,在出现疑难案件的场合需要辩证推理,包括四种情况:首先,法律规定本身的意义模糊;其次出现了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再次,同一位阶的法律规定之间有抵触;最后,某些法律规定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势,严重不公正。因此选ABCD项。
13.法律权利内容是下列哪些要素的统一?
A.自由权
B.生存权
C.请求权
D.胜诉权
(2002年试卷一第84题)
答案:
ACD 解析:权利的构成要素有三个:自由权,即可自主决定作出某种和为的权利要素;请求权,即请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要素;胜诉权,即在权利受到侵害,提起公诉后,赢得诉讼的权利要素。法律权利是以上三种权利要素的统一,因此选ACD项。
14.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是由行为者自由的意志,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而只能根据行为人行为的环境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确定法律责任的有无和轻重。此种观点属于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种理论?
A.规范责任论
B.历史责任论
C.环境责任论
D.社会责任论
(2000年试卷一第3题)
答案:
D
解析:社会责任论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必然性及因果制约性,因此尉行为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法律责任的轻得应根据其社会危害性来定。
15.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行为不能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康某押送到四十里外的乡派出所
B.蔡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个刺成重伤
(2000年试卷一第4题)
答案:
D 解析: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三种情形:(1)自助行为;(2)
时效规定;(3)A项中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项蔡某的行为已过追诉时效规定;C项李某的行为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D项中高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不存在其他应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行为。16.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这一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解释
(2000年试卷一第5题,类似题同年试卷一第45题)
答案:B
解析:法的遵守又称守法,就是指人们按照法律规范进行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履行法律义务,是指人们按照法律的要求实施一定的行为,以便履行法律规定的种义务;二是享用法律的权利,即遵守法律中的授权规范。典某举报叶某及章某的行为是行使宪法第41条赋予的权利,符合法的遵守理论。
17下列哪些行为不符合我国法律的适用原则?
A.法官乐某为办好案件与原被告双方的代理人分别有多次私下接触
B.族长决定强奸案的被害人赵某及家人不许向公安局报案,由强奸实施人董某向赵某赔偿5000元
C.在处理合同纠纷时,诸葛法官接到市委书记的批条,指示不能判外地企业胜诉
D.监狱根据法定的情况没有将因贪污、受贿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原局长万某收监执行
(2000年试卷一第41题)
答案:ABC
解析:我国法律的适用原则之一是司法机关依法猖行使职权,其内容包括:(1)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3)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题中A项违反了第(3)项内容的规定,即法官办案应依公开、公正原则;B项违反了第(1)项内容的规定,族长无权行使司法权;C项违反了第(2)项内容的规定,市委书记不得干涉司法机关行使职权。
18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甲区警方查处存在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限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邓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2000年试卷一第42题)
答案:BCD
解析: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比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A项中刘某与吴某之间的关系不是依法建立的关系,因此不是法律关系;B项中,警方与企业有关人员形成行政关系;C项中机场安检站与何某形成行政关系;D项中任某与医院形成民事法律关系。
19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历史上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肯定的
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C.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可作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的根据
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成出现的(2000年试卷一第43题)
答案:BCD
解析:法的基本特征是:(1)法在形式上具有规范性、一般性或概括性的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因此根据特征(1),A项是错误的;根据特征(2),D项是正确的;法律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根据,但不是惟一根据,政策、道德等也可以成为办案根据,因此B、C项是正确的。
20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下列选项哪些是该原则的要求?
A.法律责任应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的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2000年试卷一第44题)
答案:ABCD
解析:责任法定原则是指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不承担法律责任。它包括禁止类推、刑法无溯及力及权利义务的主体法定等。
21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有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1999年试卷一第1题)
答案:B
解析:权利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资格。公民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按照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不同,权利能力可以分为一般权利能力的特殊权利能力,特殊权利能力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的,而只授予某些特定的法律主体。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权利能力包括享有权利承义务的资格。
22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
(1999年试卷一第37题)
答案:CD
解析:见教材关于法的局限性的叙述。
23下列有关“法的渊源”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法的渊源,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习惯等
B.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
C.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均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D.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能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
(1999年试卷一第68题)
答案:ABC
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根据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形式上的法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24.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论点是:①法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所有的法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学生乙的论点是:①法的要素不能等由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
③同一法律规范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 C.学生乙的论点①
D.学生乙的论点②
(1999年试卷一第80题)
答案:BCD
解析:法的要素的构成一般包括法的原则、法的概念、法的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结构,如“假定、指示、法律后果”或“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因此法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25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 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1998年试卷一第16题)
答案:B
解析: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是意志行为,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的表现。题中魏明与桂敏登记结婚的行为引起婚姻关系的产生,是一种法律行为。
26“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段话是由谁阐述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亚里士多德
(1998年试卷一第19题)
答案:D
解析: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论述法治问题的先哲。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从法的规范作用看,该项规定属于下列哪一情况?
A.个别指
B.确定的指引
C.有选择的指引
D.非规范性指引
(1998年试卷一第24题)答案:C
解析:法的指引作用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确定的指引是指人们对法律规范所指引的行为模式有选择余地,法律允许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这样行为。授权性规范代表有选择的指引,个别指引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对具体的人和情况的指引。规范性指引是具有概括性的行为规范对同类的人和情况的指引。
30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该条款的内容属于哪种规范?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命令性规范
D.禁止性规范
(1998年试卷一第34题)
答案:A
解析:按照法律规范的内容,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具有指标法律关系主体可以选择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别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规范。授权规范是关于主体权利的规定。义务性规范包括命令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是要求法律关系主体应当从事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不应当从事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必须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性规定。
31下列哪些情况不属于法律关系范畴?
A.限制行为能力人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
B.奴隶主对奴隶之占有使用关系
C.政党社团章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D.无效的合同关系
(1998年试卷一第69题)
答案:BCD
解析: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合法的社会关系。某些领域的社会关系是法律所调整的,有
些不恪地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法律关系是合法的社会关系,无效的合同关系不是法律关系,奴隶在奴隶社会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因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使用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
32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之所以不能称为“法”,原因在于哪些方面?
A.它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浑然一体
B.它不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它不是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
D.它不是依靠法院、警察、监狱等机关来保证实施的(1998年试卷一第71题)
答案:BD
解析:法的外部特征是:(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的社会
规范。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不能称为法的原因是氏族习惯不具备法的特征。A、C项是法产生的一般规律。33。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均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编纂而成的。以《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和罗马法的本质和渊源上看,下列选项中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三者都归属于同一个法的历史类型
B.法的发展过程具有历史延续性
C.法律概念、技术和原则具有可继承性
D.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移植的关系
(1998年试卷一第80题)
答案:BC
解析: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大陆法系就是从奴隶制时代的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1804年法国制定了《法国民法典》,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制定的。法的继承的主要内容有:(1)法律术语、技术形式。(2)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3)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4)反映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公开审判原则、法治原则等。
法的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 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法的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
按照自然法学派的观点,法具有道德内容,体现一定的道德性。自然法学派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A.道德的原则可以上升为法律原则
B.违反人道的法律不具有法的品质
C.法的安全性原则优先
D.只有实在法才是有效的法律
(1998年试卷一第83题)
答案:AB
解析: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律的结论不能通过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得出,即不须参考社会目标、政策、道德准则等,而仅仅运用逻辑工具,直接由已预设的法律规则中深绎得出。法律(实在法)无所谓善恶好坏,只要是主权者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该学说常被称为“恶法亦法”论)。自然法学派认为:在人定法(实在法)之上存在着自然法(正义或道德);只有体现道德内容的法律,才是具有法的品质的法律;否则,它就是一种不法的法律。例如,德国的纳粹统治下的反人道的法律,就是这种不法的法律。36 我国的基本法律部门包括下述哪些?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B.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
C.婚姻法、仲裁法、律师法、商法
D.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
(1998年试卷一第86题)
答案:BD
解析: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通常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环境法。A项属于当代中国法的渊源,C项中婚姻法是民法部门中的一部单行法律,仲裁法和
律师法是诉讼法部门中的两个规范性文件,因此答案BD是正确的37下列哪些内容不属于制定法?
A.家法族规
B.衡平法
C.法院判例
D.习惯法汇编
(1998年试卷一第90题)
答案:ABCD
解析: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法,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认可的不具有文字表现形式的法,不成文法主要为习惯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制定法和判例当都是正式的,法的渊源,法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平衡法。普通法是在普通法院判决基础上形成的全国适用的法律,衡平法是由大法官法院在申诉案件的判例形成的。
按照狭义的解释,下列哪一行为属于法的适用?
A.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起私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1997年试卷一第16题)
D.审判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口角,而依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答案:C
解析: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A是守法行为,B是行政执行,C是狭义的法的适用,D是个人行为。
第三篇:法理学复习重点
法理学
法理学复习重点
首先,不知您的教材和我的教材是否相同,我的书的页数是这样的,如果你的不是,则按问题你可自己寻找。要点如下:
一,重点名词
1,法制(教材69页);2,法系(教材71页);3,法律移植(教材75页);4,法律调整(教材154页);5,法治(教材161页);6,法律意识(教材170页);7,法律文化(教材175页);8,法的创制(教材179页);9,立法技术(教材189页)10,法的体系(教材202页);11,法的部门(教材204页);12,法的渊源(教材211页);13,法典编篡(教材218页);14,法的适用(教材222页);15,法律解释(教材241页);16,立法解释(教材243页);17,司法解释(教材244页);18,法律关系主体(教材254页);19,权利能力(教材254页);20,行为能力(教材255页);21,责任能力(教材256页);22,法律关系的内容(教材257-258页);23,权利(教材258页);24,义务(教材259页);25,法律关系的客体(教材260页);26,法律事实(教材262页);27,合法行为(教材265页);28,违法行为(教材268页);29,法律责任(教材272页);30,法律制裁(教材274页).在对以上30个名词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前几天可以以下名词为重点进行突击复习:法制,法系,法治,法律意识,法的创制,法的体系,法的渊源,法典编篡,法的适用,法律关系主体,权利,法律事实,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法律制裁.二,重点问答题
1,原始社会的习惯不同于法的五个主要特征.(教材28-29页)2,法的外部特征.(教材32-33页)3,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教材57-60页)4,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如何产生的(教材90-94页)5,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是什么(教材99-101页)6,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有哪些(教材108-109页)7,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教材158页)8,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教材162页)9,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教材164-166页)10,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教材167-168页.填空,选择的可能性仍很大)11,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作用.(教材173-174页)12,如何理解法的创制(教材179-180页)13,制定法律的程序(或法的制定程序)有哪些(教材183-185页.可出填空,选择,问答题)14,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教材186-189页)15,法律规范的概念及其特征.(教材191-192页 问答题,名词解释,但考填空,选择的可能性仍存在)16,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教材193-194页.一般不会考问答,名词解释,但考填空,选择的可能性很大)选
法理学
17,法律规范的种类.(教材195-201页.填空,选择题)18,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和原则.(教材205-206页)19,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特点.(教材212页)20,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分类.(教材212-216页)2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教材217-218页)22,法的适用的特征.(教材223-224页)23,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教材226-229页)24,法律规范的效力.(教材236-241页)25,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教材242页)26,法律解释的种类,方法,尺度.(教材243-247页.填空,选择题)27,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教材248-251页)28,法律权利具有哪些特点(教材258页)29,义务具有哪些特点(教材259页)30,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教材259-260页)31,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教材261页)32,法律事实的种类.(教材262页,出填空,选择题)33,违法的特征和构成.(教材268-269页)在对以上33个问题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前几天可以以下一些问题作为突击复习的内容:法的外部特征,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法制与法治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和原则,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特点,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分类,法的适用的特征,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法律权利具有哪些特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违法的特征和构成.其中,法的外部特征,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法制与法治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法的适用的特征,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法律权利的特点,违法的特征和构成,尤其重要.
第四篇:法理学复习材料
法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简答
一、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法与其他现象或事物的基本关系的表现。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泛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们之间交互行为的准则。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有保证其实施社会力量,即都有某种强制性。
二、法的局限性
法以其特有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正如以上所述,法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一,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第二,法的作用范围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
第三,法对千姿百态,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四,在实施法律所需的人力资源、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法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的局限性,并要以对法的局限性的认识为基础,把法的调整机制与其他社会调整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良性社会秩序,并以此保障改革开放,保障小康社会建设。
三、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 1.宪法
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胜利成果,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这里是作为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角度,也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法律的含义的。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法律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其他地位仅次于宪法。
第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它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和基本法律。这种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数量较多,其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基本法律要窄,是我国法的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专指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4.地方性法规
按宪法规定的权限,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具有如下特点(1)其立法主体具有包括省、直辖市、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2)只能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3)内容广泛,但不能涉及军事和法律规定不能涉及的领域,如不能规定刑罚的种类和运用等。5.自治法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按宪法规定,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6.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
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是为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8.国际条约与协定
此处国际条约与协定特指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与协定。
四、法的效力范围
法的效力范围,又叫法的适用范围或生效范围,意指法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什么空间有效。因此,它是守法、执法和司法的前提。
(一)法的时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是法的效力范围首先触及的问题,意指法的效力起始和终止的期限以及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二)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即法的效力的地域范围。一般分为域内与域外两个方面 在域内,有三种情况:(1)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
(2)有的法在局部地域有效。
(3)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和澳门分别有效。涉及全国的,在全国有效。
(三)法的对人的行为效力
马克思明确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
在法对人的行为效力上往往遵循不同的原则,这些原则有:
1.属人主义原则。2.属地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法在对人的行为效力上,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对我国公民的行为的效力。
第二,我国法对外国公民或无国籍的人的行为的效力。
五、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国家活动的总章程。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规定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民法商法
民法商法是规范社会民事和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是指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调整公民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商法是民法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交易迅速便捷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商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
六、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所调整的是因犯罪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从法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概述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权利和义务是互相关联、对立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一个表征利益,另一个表征负担;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受动的。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是等值的。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第一、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和权利的实现。第二、权利提供不确定的指引,义务提供确定的指引。
第三、确定指引与不确定指引标识着义务与权利另一功能上的差别: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的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秩序,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自由。
四、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从价值意义或综合价值的视角看,在法律体系即权利义务体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地位并非不相伯仲,而是有主要与次要、主导与非主导之分。
七、法律行为基本特征
1、法律行为具有社会意义
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或者说,法律行为不是一种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指向的行为。
2、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由于行为具有社会指向。可能造成社会矛盾、冲突和社会危害性,它们才有可能、有必要受到法律的调整。而法律正是基于这一理由把那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行为纳入调整范围之内,并对不同的行为模式及行为结果做出明确的规定。
3、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
法律行为时人所实施的行为,自然受人的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反映了人们对一定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的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或者说,正是通过意志的表现,行为才获得了人的行为(包括法律行为)的性质。
八、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其一,中国的立法权不是由一个机关行使的,因为不是单一立法体制。其二,中国的立法权由两个以上的机关行使,是指中国存在多种立法权,如国家立法权、行政法规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等,它们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而不是同一个立法权由几个机关行使,因而不是复合立法体制。
其三,中国立法体制不是建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因而也不是制衡立法体制。
从立法权限划分的角度看,它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多级(多层次)并存,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多类结合,指上述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
九、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一)守法是法的要求
守法是法的要求,这是守法的法的根据。人们之所以守法是因为法的要求这样,守法是法所规定的义务,换言之,守法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
人们之间订立契约式为了某种利益的需要。利益是人们行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动力,同时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三)守法是由于恐惧法律的制裁
法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强有力是与制裁密切相关的。制裁是强制力的具体表现,法是由制裁支持的。
(四)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
社会是由无数互相连锁的行为模式组成的,不遵从某些行为方式,不仅会使依赖它们的其他人失望,而且会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社会的组织,这种内在的依赖关系产生了使人守法的强大压力。
(五)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
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对此英国法学家布赖斯曾有论述,他认为:出于惯性是民众守法的首要原因。
(六)守法是道德的要求
守法是道德要求是解释人们为什么应当守法的根据和理由,即人们有无守法的道德义务。
十、司法的原则
(一)司法法治原则
(二)司法平等原则
(三)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
(四)司法责任原则
(五)司法公正原则
十一、执法的特征
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 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 3.执法活动具有单方性 4.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 5.执法权的行使具有优益性
十二、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 1.立法解释
从狭义上说,立法解释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从广义上说,则泛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2.行政解释
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作的解释。3.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论述
一、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一)维护阶级统治秩序
法作为与国家相互联系的一种重要统治手段,对于建立和维护阶级统治秩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把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控制合法化、制度化、具体化。
(二)维护权力运行秩序
权力指个人、集团或国家不管他人同意与否而贯彻自己的意志或政策以及控制、操纵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它的运行既可能给社会带来利益,也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三)维护经济秩序
法对经济秩序的维护体现为使经济活动摆脱偶然性和任意性而获得稳定性及连续性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居主导地位,而交换的规模很小,所以法主要集中在对农业生产方面的关系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法律保护财产所有权。
第二,对经济主体资格加以必要限制。第三,调控经济活动。
第四,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条件。
(四)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能让人放心地享受其合法利益的话,人类的一切活动就都是去了最起码的条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确定权利义务界限,避免纠纷。第二,以文明的手段解决纠纷。
第三,对社会基本安全加以特殊维护。
(五)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随着文明的进步,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融合也在逐步加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展开,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强烈要求。
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 原则是制度的核心。
第一,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法律所确认的自由,不应当只是社会中某些人的自由,而应当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自由,每一社会成员的自由应当是并存的。
第二,消极自由之保障(非干预)原则。消极自由意味着从约束中解脱出来,不被干预、不被控制的状态。
第三,公益干预原则。公益干预原则所说明的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或促进重要的公共福利,可以构成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授权。
第四,积极自由之保障(有限干预)原则。积极自由与不受干预的消极自由不同,它是去做某事的自由,积极自由之保障原则的含义就是,为了保障主体的某些自由而对其进行干预是可行和必要的。这种干预在形式上限制了主体的一定自由,而实质上是为了保证主体的自由。
三、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民主是法治的基础
法治与民主有内在的联系和共生性,法治生存、发展和真正实现的政治条件和政治框架,只能是民主政治。
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只有在争得民主、掌握国家政权后,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上升为国家意志而成为法律。民主也是法治原则确立的前提。法治并不简单地是指法律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指人们行为的合法性,尤其是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它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源于法律并依法行使。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是一定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法治原则的建立和实施必须有坚实的民主制度基础,并随着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法治强调良法之治,良法正是反映人民意志的法,法治的精神是深深扎根于民主政治的内核之中的。
二、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的成果必须经由法治来加以确认和巩固。法治通过立法把社会主义民主的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确定下来,使其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不是独立于法律之外的政治运作,而是一种制度体系或制度结构。
社会主义民主只有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才能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制度。民主政治,包括民主的政治决策、民主选举,都必须有法定的、可遵循的程序和规则。人民的意志也要通过法定程序才能等到体现和确认,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是通过法定程序来实现的。对法定程序的违背和破坏,就是民主制度的违背和破坏。
总之,制度化、法律化的民主,才是有保障的民主。民主的原则必须通过具体的立法,规定人们广泛的民主权利,严格的民主程序和方法才能予以实现。没有社会主义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就只能是抽象的理论原则。
第五篇:法理学复习重点11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法理学复习重点11 第十一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含义与分类
一、法律关系的含义
法律关系是依法建立的社会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在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一)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
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具体贯彻。
(二)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殊社会关系
(三)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图表简单容易记忆,可参照下列详解)
种类 构成 发生、变更和消灭
(1)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纵向(隶属)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法律关系
(3)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主体 客体 内容(1)法律规范;
(2)法律事实:法律事件(社会事件+自然事件)、法律行为
(1)公民(自然人);
(2)法人和其他组织;
(3)国家(1)物;
(2)人身;
(3)精神产品;
(4)行为结果 权利、义务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
这是按法律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所作的分类。基本法律关系是由宪法或宪法性法律所确认或创立的、直接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性质的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是依据宪法以外的法律而形成的,存在于各类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二)纵向(隶属)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法律关系;
这是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所作的分类。平权型法律关系又称横向法律关系,是存在于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又称纵向法律关系,是一方当事人可依据职权而直接要求他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三)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这是按法律关系主体是否完全特定化所作的分类。绝对法律关系指的是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存在于特定的权利主体和特定的义务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或权义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法律关系还有资格的限制,这在法学上被称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就是由法律所确认的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行为能力是法律所确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间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或约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人们之间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
(一)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
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义务则是设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二)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1.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看,权利与义务有过离合关系。
2.从逻辑结构上看,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从整体数量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量上的等值关系。
4.从价值功能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互补关系。
5.从法律运行的角度看,权利与义务之间具有制约关系。
6、从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概念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与权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利客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律关系客体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
(二)种类包括:物、人身、行为结果和精神产品。
1.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第四,须具有独立性。
2.行为结果。
3.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
4.人身利益。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法律关系的产生指的是在主体之间出现了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变更指的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法律关系的消灭指的是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必须符合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方面的条件是抽象的条件,即法律规范的存在;第二方面的条件是具体的条件,即法律事实的存在。
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
2.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
3.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事实进行多种分类,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划分方法。
1.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2.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按照引起法律后果所需要的法律事实具有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可把它们划分为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
单一的法律事实是无需其他事实出现就能单独引起某种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