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研究生考试法理学复习材料
法理学
第二章
1、法的含义和特征 P29 P38-41容易出论述题
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也可以是: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规范的总称。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2)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3)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则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第四章
1、法的规范作用 P59-62 考点:对作用的概念出选择题(1)指引作用。是指法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既定的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动的功用和效能。(2)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能够衡量、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功用和效用。(3)预测作用。是指由于法律的存在,且对人们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必然导致的法律后果,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结果或他人将如何安排自己的行为,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取舍和方向的一种功用和效能。(4)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积极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能。(5)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能。
2、法的局限性 P66 易出论述题
第一,在社会的调控模式中,法律只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第二,法律调整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第三,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第四,法律的实施要受到人与物质条件的制约。
第五章
1、法与社会的关系 P70-72 法以社会为基础,法作用于社会
2、法与政党政策的区别 P80-81 比较名词
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党政策是政党为实现一定政治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作出的政治决策。
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1)意志属性不同。(2)规范形式不同。(3)实施方式不同。
(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
3、法与道德的区别 P81-82(出比较名词或论述或案例)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一般是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法与道德的区别是:
(1)形成方式不同,法是由国家制定的,道德是自然演进生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以规范性法律文件表现出来,道德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存在形态不同。法律存在形态是一元化,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道德是多元化,自由的,多层次的。
(4)强制的侧重点不同,法律强制外在行为,道德强制内在行为,社会舆论、谴责。
(5)内容不完全相同,道德比法律调整的领域更宽。
(6)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是靠人们的觉悟,社会舆论、谴责人们的行为实施的。
第六章
1、法的分类(选择题)P95-98
(1)依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依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法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依法的地位、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4)依法的适用范围不同,法可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依法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分为国内法、国际法与超国家法。
第七章
1、法律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P102-103(选择题)所谓法律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对具有法律意义的现象和事实进行理性概括和抽象表达而形成的一些权威性范畴或术语。根据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概念可分为:
(1)主体概念。如公民、法人、代理人、原告人、诉讼第三人(2)客体概念。如物、动产、标的、作品等(3)内容概念。表现法律关系内容即权利义务关系的概念。一部分是表现权
利的,如所有权、专利权、立法权、请求权等,另一部分是表现义务的,如债、赔偿责任等。
(4)事实概念。表现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即法律事实的概念。如出生、死亡、违约、侵权等概念。
例题:下列属于法律关系主体概念的是(A B C D)A合伙人 B 中止犯 C 代理人 D诉讼第三人
2、法律规则的含义、结构和种类 P103-106 法律规则是指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的规范。
法律规则的要素区分为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种。法律规则种类:(1)按照法律规则所设定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复合型规则。(2)按照法律规则的效力强弱或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区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3)按照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直接地被明确规定下来,可以把法律规则区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3、法律原则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P107-109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性、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的分类:(1)按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的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
(2)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3)按照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的不同,可分为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法律原则的作用:
(一)对法律创制的作用
(1)法律原则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
(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3)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二)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作用
(1)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2)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3)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4、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P107(比较名词)法律规则是指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的规范。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性、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整方式不同。第二,适用范围不同。第三,适用方式不同。
第八章
1、法律部门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P112-114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现行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划分法律部门的两个标准。
2、法律体系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P115-117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国家或者地区)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区别: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国家或者地区)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立法体系,是指拥有不同的等级的立法权限的立法主体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区别:第一,构成、分类依据不同。第二,构建的主体与对象不同。第三,侧重点不同。第四,调整对象和方法不同。
3、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P117-120 结合(第十章)立法和立法权,(第十七章)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一起看
第十章
1、立法、立法体制的含义和我国立法权的划分 P136 P138-139 法的制定,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通常也简称为“立法”。
立法体制就是关于行使立法权的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哪些国家机关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度,其核心问题是立法权限的划分,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我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对某项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拟订有关条例,以草案的形式发布试行。
(3)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备案。
(4)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实行;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5)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按“一国两制”的原则,除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外,其立法权按宪法的规定相对独立。
2、立法的原则和程序 P140-144(理解)立法的原则:
(一)以宪法为依据,遵循法制统一原则
(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三)充分体现民主、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原则
(四)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五)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的立、改、废相结合原则
(六)总结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原则立法的基本程序:
(一)立法议案的提出
(二)法律草案的审议
(三)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
(四)法律的公布 第十二章
1、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P158-160(理论分析题)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的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与社会关系主体意志相结合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种类:
(1)按法律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不同,分为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
(2)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定程度不同,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4)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多少以及其权利、义务内容,分为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例题:甲向乙借了5万元做买卖,结果赔了,甲无力偿还。乙起诉至法院要求甲赔偿借款,甲败诉。法院判决生效后甲不但不还钱,还跑去外地打工了,在打工期间甲又实施了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起诉,人民法院判决为盗窃罪。
问:上述案例有几种法律关系 每种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甲向乙借钱属于借贷合同的法律关系,主体:甲和乙;客体:给付行为 甲将乙诉至法院 属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甲去外地打工属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甲实施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属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P161-163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一定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3)国家。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2)人身(3)精神产品(智力成果)(4)行为结果。
第十四章
1、司法的含义、特征和原则 P178-183
狭义的法的适用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处理案件作出判断的专门活动,通常简称“司法”。特征:(1)程序启动的个案性和被动性(2)裁判立场的中立性和非服务性(3)评价标准的过程性和程序性(4)权力运作的交涉性和参与性(5)权力主体的专属性和职业性(6)裁判过程的亲历性和集中性(7)科层关系的非服从性和独立性(8)裁判效力的终结性和终极性(9)价值取向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法的适用原则(论述题)
(一)司法法治原则
(1)以法律上的事实作为司法裁判的根据(2)依法定职权、程序进行司法裁判
(3)按法定标准和技术要求认定事实、作出裁判(4)根据权责统一的法治原则承担司法责任
(二)司法公正原则(1)裁判结论公正(2)裁判程序正当
第十五章
1、违法的构成要件、种类 P190-191(选择题)违法的构成,是指法律规定的构成违法行为所具备的各种要件。违法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的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四个方面。
(一)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法人、国家。
(二)违法的客体是指违法行为侵犯的由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三)违法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主观上的过错。
(四)违法的客观要件是指违法必须是客观行为。根据各种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类别或性质不同。可以把违法划分为违宪行为、民事违法、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
第十六章
1、法律监督的体系 P202-206
我国法律监督体系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体系
(一)国家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对法律活动的监督(1)权利机关的法律监督(2)行政监督(3)审判监督(4)检察监督
(二)社会监督是社会力量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所进行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人民政协的监督(3)各民主党派的监督(4)社会团体的监督(5)新闻舆论的监督(6)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第十七章
1、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P222-224(1)宪法(2)法律
(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定(4)军事法规与军事规章
(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6)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8)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
例题:下列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是(A D)A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禁止国家工作人员公款旅游的通知 D天津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商标印制管理办法
第十八章
1、形式推理与辩证推理 P231-234(案例)
(一)形式推理就是解决法律问题时依照形式逻辑的规则或方法所进行的推理,其中包括运用演绎、归纳或类推的方法所进行的推理。(1)演绎推理(重点把握)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特点是结论寓于前提之中,即结论与前提之间具有蕴涵关系,因此是必然性的推理。(2)归纳推理
是指运用归纳的方法从特殊中推导出一般原则或规则的推理。(3)类比推理
指的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推导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存在相同点的推理,简称类推。
(二)辩证推理,指的是当作为推理的前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题时,借助辩证思维从中选出最佳命题已解决法律问题的那种法律推理。例题:某司机为救病人闯红灯,甲乙两个警察处理意见不一致,甲认为应该给予处理,乙认为不该处理。问:两位警察分别运用了哪种法律推理? 甲运用的是演绎推理,乙运用的是辩证推理
第十九章
1、我国法律解释体制 P240-241(会选择哪种是什么法律解释)立法解释 主要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全国人大以及其本身所制定的法律所进行的解释。
(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其自己所制定或订立的行政法规或规章的解释。(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所制定或订立的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所进行的解释等。行政解释 主要包括:(1)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
(2)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有关地方性法规的具体运用问题所进行的解释。司法解释
第二十一章
1、法形成的基本标志及其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P268-271(比较名词)(了解)人类法律正式形成的标志,包括:(1)法律概念的产生。(2)刑罚体系的发达和以刑罚为主要内容的规则。(3)专门裁判机关的出现。(4)诉讼程序的形成。(5)监狱的建立。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氏族习惯是指原始社会各个氏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且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区别:(1)法与氏族习惯的形成方式和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2)法与氏族习惯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尽相同。(4)法与氏族习惯所承担的职能不同。(5)法与氏族习惯的根本目的不同。
(6)法与氏族习惯的适用范围和保证力量不同。
第二十二章
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P287(选择题)
(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的统一。(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一国与两制的统一。(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国情与公理的统一。
第二十三章
1、西方两大法系的含义与区别 P297-299 两大法系是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是指以古罗马法,特别是以19世纪《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基础和传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区别:第一,从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民法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而普通法系属于归纳式思维和类比推理。
第二,在法的渊源方面,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制定法,而在普通法系中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渊源。更愿意用判例法。
第三,在法律的分类方面,民法法系国家一般都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普通法系则是以普通法与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
第四,在诉讼程序方面,民法法系与教会法程序接近,属于纠问制诉讼,普通法系则采用对抗制诉讼程序
第五,在法典编篡方面,民法法系的主要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法典,普通法系在都铎王朝时期曾进行较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近代以来制定法的数量也在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不倾向进行系统的法典编纂。
第二十五章
1、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P318-319 法制是指国家制定的用来调整人们行为的法律和制度。
法治是指用法律统治治理国家的思想、原则和动态活动的过程。区别:(1)属性不同。法制作为法律制度,是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制度而言的,是横向的制度性的社会上层建筑结构的要素之一。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纵向的,动态的社会调整过程。(2)在治国中的地位不同。法制作为单纯的治国工具而存在,也即“以法治国”。法治则是“法的统治”或“依法治国”。(3)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法制与民主政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需要法制,实行专制的国家也需要法制。法治是“良法”的统治。(4)经济条件不同。
2、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关系 P326-327(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体现和保障。
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条件 P329-331(选择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原则主要包含下述内容:(1)主权在民原则或者说人民主权原则。(2)法律至上原则。(3)平等原则(4)权力制衡原则
(5)司法独立与公正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条件: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力运行的法律机制。
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
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律师制度。
第二篇:研究生考试法理学试题分析
真题解析
2005年法理卷解析
一.简答题(45')1.举例说明法学对法律发展的贡献(15')答案要点:首先简述什么是法律发展,包括思想理念与实践制度两个方面,分而言之,法律发展就是指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全面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法律制度的变迁、法律精神的转换、法律体系的更新等在内的法律进步;其次简要说明法学对法律发展的影响:一,法学促进法律理论的发展,由神权法到自然法,再到实证法,社会法;二,法学促进法律体系的更新,具体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与社会法的产生;三,法学促进法律执行的人道化,如死刑的存废问题;四,法学促使法律正义的实现,举自然法思想对纳粹战犯审判的例子;五,法学促进法律观念的更新。下面才是本题重要之处,体现的是你的法学知识涵养和逻辑分析能力,直接关系到阅卷老师对你的影响。要以某派法学为例(古典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或实证主义法学派等,注意选择的关键是自己熟悉或倾心的那一派)具体而微地说明其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发展的贡献。试以历史法学派为例,德国的历史法学派通过介入当时德国的民法典的制定与否的论战有力地促进了法的民族精神的发现,引起了法的理念的重大转变。历史法学派在当时坚决反对迅速制定一部民法典,他们认为这样一部法典将是不成熟的,不符合本民族实际的,体现不出民族精神,只能是对法国民法典的抄袭。正是在历史法学派的努力抵制下,德国没有贸然制定一部民法典,从长远来看,为后来成为继法国民法典之后又一典范的德国民法典的诞生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具体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2001年修订版之有关论述,另参阅萨维尼的《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译。
2.结合部门法,谈谈法律原则对于法律规则的意义(15')答案要点:首先回答法律原则的定义;其次,指出原则对规则的指导意义;再次,结合民法中诚信原则或正义原则对法律规则的意义,举例如美国的帕默顿因谋杀祖父而被剥夺继承权,是对继承原则的修正;刑法中人道主义原则的应用,对制定刑法的统领意义;行政法中合理性原则对举证责任制度的指导等(任选以上三个当中的一个部门法谈谈即可)。具体见贝勒斯的《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良法与恶法如何鉴别?(15')答案要点:本题可以从形式,程序与价值三方面做答。一,立法目的,二,利益指向,三,是否符合人道原则,四,形式和谐,五,程序合法与否。具体见李龙的《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二.论述题(50')1.法律权威的树立对遵守法律有影响,而守法的动因却是复杂的,试分述之(25')答案要点:分两层意思回答,一,正面影响,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对政治强权的消解;形成共同的法律信仰;有利于法治建设中政府主导型的推进与完善;二负面影响,导致对合法性的侵蚀,最终指向维度为人治。
守法动因参见张文显主编之法理学之具体论述,另,本题之论点具载江山与程燎原著作《法律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 2.法制统一与法律多元视域下的习惯法(25')答案要点:由法制统一之定义角度回答,习惯法的优点,具体分析欧洲中世纪日尔曼习惯法的作用,关注萨维尼关于制定统一德国民法典的反对,习惯法的超然作用; 具体结合中国大陆民法典的制定回答此问题尤佳。
详见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法意阑珊不得不然》见《说法立法活法》之论述,清华大学出版社,又见**《法律:现代性与民族精神》之论文
三.分析题(55')1.立法者应该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去发现法律规则,有意识的把精神关系的规律性反映 到立法中。如果立法者以臆想来妄为法律,会被认为是极端任性的,而如果一个私人也 以臆想而妄为的话,立法者就有权利认为他是极端任性的。
请谈谈你对上面论述的理解(20')答案要点:首先回答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其次,结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法是一切社会关系之相互作用的综合的观点印证;再次,结合中国大陆现在立法中出现的悖论,阐释法律的制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进行博弈分析利益磨合的必要性对其进行批判;最后,通过对上述论点的综合得出自己的结论。
参考书目为马克斯 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关于前言部分的论述;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前三章
2.赵某和马某是夫妻。一日赵某在看报纸,看到报纸上说某两夫妻平日如何恩爱,结果 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还是闹的不可开交。平时素爱开玩笑的赵某便对马某说:“如果我 们两离婚,我财产一分也不要,全部都给你。”马某正在削苹果,于是开玩笑的用水果 刀指着赵某说:“口说无凭,你敢就写下来。”于是赵某立一字据,愿在离婚分割财产时将全部共有财产给马某。后来两人感情逐渐恶化,两人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分割财产。两人都同意离婚,但在分割财产的问题上,马某拿出赵某当时写的字据要求取得全
部共有财产。赵某主张当时是马某拿水果刀逼他写的,要求分得自己应有部分的财产。主审的林法官认为,赵某无法举证出其主张的字据无效的证据。所以认定字据显示的为 他真实的意思表示,于是林法官判决马某和赵某离婚,马某取得全部共有财产。试回答:
(1)法官的判决合不合法?(5')答案要点:合法,属于法律实证主义。稍作具体论述
(2)法官的判决合不合理?(10')答案要点:不合理,违背基本正义原则,机械适用法律。稍作具体论述
(3)林法官的法律思维路径是什么?是否合适?(10')答案要点:思维路径是典型的法律实证主义,文本主义,法律的形式逻辑原则。不合适,缺乏辨证推理,对公平正义的漠视导致判决的不公。
具体见王晨光《法律推理》一书与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之相关论述。(4)结合本案,请你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10')答案要点:就是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问题。能回答马克斯韦伯关于形式合理性的分析更好,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一书与《程序正义论》之论文。
2006年法理卷解析
一、简答题
1.法律与命令的异同
【参考答案】首先分别简述现行法理学教材中有关“法律”与“命令”的具体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列出几点即可。这是答题的基本内容部分,诸君在复习教材时必定是烂熟于心,自不待多言。然后侧重以一到两位法理学大家对于此一主题的观点为例,如实证主义法学派开山大师奥斯汀的“法律命令说”,通过分析简要表达自己对此一观点的看法。【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或者法律出版。另参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2001年修订版;约翰奥斯汀:《法理学的范围》和《法理学》([英]韦恩·莫理森著 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等书。2.“绳之以法”中“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基本含义
【参考答案】对“绳”的意思剖析,从两个纬度来加以释明,第一、从语法和语言学角度分析指出在此“绳”被化名为动,既知其原为名词,乃准绳、规矩、绳墨之义,进而引申运用于法律语境中,则其义可通;第二,从历史纬度来梳理“绳”从原初意义转变为法律用语的过程,正反映了古人对于法律的态度。通过这样一番梳理,则把“绳之以法”这句话的意思自然阐明。
【参考资料】严存生:《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或者参考其它教材均可。3.“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简述这句话的义理
【参考答案】首先,这句法学名言是出自美国最高院大法官霍姆斯之口。欲明了霍氏此言之真谛,必须了解他的思想学术背景。很难给他打上一个标签,有人说他是实用主义法学派,有人说他是现实主义法学派,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择其要点而言他可以算是社会学法学派的大师,与庞德、卡多佐等人大同而小异。故而,答题时关键把握住从社会学法学派的基本观点着手进行分析。【参考资料】霍姆斯:《法律的道路》,同时参阅徐爱国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2001年版;或者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0年版。
二、论述题
1.试从法理学角度谈谈我国法律体系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基础
【参考答案】首先,依照教材简要回答出法律体系的概念(指出其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以及法系的区别),是指一个国家中的依照一定原则和要求组成的全部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就这个意义上而言,凡能够被称之为法律体系,则必然是指覆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全部法律规范,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制度都是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的。而这个统一的成系统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构成,按规范的性质的不同,或者说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历史上有公法、私法之分,国内法、国际法之分等。进而指出我国法律体系多元化的种种表现,指出我国的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分析形成这种法律体系诸多面相的基础。尤其是分析法律体系中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多层次格局的原因。
【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现代法治强调权利、选择和沟通,重视规则和程序。请以权利、选择、沟通、规则、程序为关键词,写一篇短文,谈谈现代法治。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要写好这篇短文,拿到高分,必须对于哈贝马斯的理论有所接触和了解。可以说,这道题所给的关键词就具有一种导向性,对于现代法治的内涵和追求作一个基本树梳理后,结合题中所给的“选择”“沟通”这两个核心词汇组织思路,构建自己的现代法治的基本模式,这恰恰是哈贝马斯在其著作中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即从语言学中的“语言行动”理论出发,发展出其“交往行动理论”,并运用到对现代法治和民主法治国的解释框架中。如果诸位同仁对于哈翁比较熟悉的话,相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思路,这里不可能提供一个范文文本,因为这样一篇文章有诸多变数,各有其不同的思路,关键在于你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很有逻辑地展开对现代法治的分析。对于哈翁理论的了解,直接进入文本具有相当难度,对于应考来说更是得不偿失,因而可以走一条捷径:阅读有关哈贝马斯理论的介绍性与解释性文本,这中间当推高鸿钧老师主编的《社会理论之法》为佳,不可不读。
【参考资料】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高鸿钧主编:《社会理论之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三、案例分析
在传染病疫情严重时,国务院颁布了一项条例,规定为了保护社会公益可以限制人身自由。某甲因违反该条例而被拘留15天,他不服,来找你咨询,你会如何回答他。1.该条例是否具有合法性
【参考答案】必须弄清楚“合法性”一词的涵义,从狭义上讲,这里是指“合法律性”,那么,本题回答就应当放到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层级下加以考虑。因而对国务院制定的条例的层级、性质、内容进行分析,国务院的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而行政法规可以对特定时期的紧急事项加以规定,并有权对违反条例的行为规定处罚标准,因而,这个条例是合法的。【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另外参考宪法行政法方面的相关教材。
2.个人自由与社会公益如何协调
【参考答案】结合本案例,运用法理学教材中相关基本理论即可对此问题作出回答,要点在于把握好个人自由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两者兼顾,不可偏颇。个人自由是现代法治(宪政)所保护的基本权利,决不容肆意践踏,这是基本前提,必须明了,但是,现代社会由于不断面临着公共性的危机和突发事件,这就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拥有更大的权力,不能单纯考虑个人自由而忽视了社会公益,答题时能掌握好这个基本的立场即可,同时要紧密结合给定的案例。
【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3.有人说“自由就是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谈谈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参考答案】此乃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句格言,其原意即在于自由是有限的,是有边界的,法律本身就体现正义,就应当给每个个体的自由设置界限,防止相互间自由的侵犯,避免自由的滥用和扩张。当然,孟德斯鸠是在自然法的意义上使用它的。这句话因其片面而深刻,有其合理性,自然也因此有其局限性,从实定法的意义上而言,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就注定了这句话的局限性,尤其是结合本案例,我们更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在答题时,务必注意在实定法的意义上这句话才有局限性。【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2004年法理学试题
一、简答(每题15分)
1.法律责任的后果。
【参考答案】首先梳理出“法律责任”的概念,可以说,在学术界,对于此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有两个层面的理解(广狭义),分别梳理一下。然后指明狭义的所谓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纪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是同违法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即指法律关系主体违咂了法律规范所必须承担的那种带有国家强制性的法律上的后果。很明显,法律责任是拒绝履行法律义务的后果。这里要求对于法律责任的后果作简答,就是指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对于法律责任之承担的方式。【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公法私法分立的预设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样划分的意义和局限性。
【参考答案】追溯公私法分立的历史源头,首先是古罗马时期(五大法学家之一的乌尔比安首先提出此一分类)的公私法理论之梳理,这是后来大陆法系国家的公私法理论极为重要的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分析公私法分立的理论基础,从古代到近现代这其中公私法分立的理论基础有所变化,但基本上还是从公益与私益二分的角度来展开的。划分公私法,无疑对于有效保护个人的利益有极大意义,但这样划分的弊端是造成了公私之间的二元紧张对立。对于本题之回答,关键是在基本了解了公私法二分的基础上见仁见智答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参考资料】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论述(每题30分)
1.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比如禁止偷盗等即属于道德演化而来,请结合中国部门法的规定论述法律的道德性。【参考答案】既然题目中给了一个刑法方面的例子,不妨结合刑法之规定来分析梳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先把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答上,指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异同,进而,抓住法律与道德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分析法律的道德性,正是道德性构成了法律的内在质素,失去道德性支撑,法律将不成其为法律,结合美国现代著名法理学家富勒的名著《法律的道德性》来加以论证,必将为答题锦上添花。【参考资料】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为什么需要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意义和局限性。【参考答案】首先简要回答何谓“法律解释”,从字面上讲,法律解释是指对特定法律规定意义的说明。从广义讲,法律解释包括对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解释;从狭义讲,宪法解释不同于法律解释,后者仅指法律或兼指法律、法规的解释。本文所讲法律解释一般是从广义上讲的。法律解释之所以需要,端因法律文本本身的局限性所致,法律解释正是为了释明法律文本,补救法律蕴涵之不足,显然,法律解释的意义自不待言,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把原因和意义都述及。然而,法律解释也有其局限性,往往在司法实践中造成对立法本意的误解甚至曲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而,对于法律解释,我们必须慎重对待。【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分权制衡理论和制度对现代法治的贡献。
【参考答案】首先扼要答出分权制衡的基本内容,进而梳理分权制衡的历史脉络,指出分权制衡在美国的实践,结合美国的例子说明分权制衡理论之要义,对于现代法治的贡献,【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三、法例分析(30分)
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婚前检查自愿,夫妻双方要签订声明,结婚登记不要单位证明,离婚登记当场办理,离婚登记不要单位证明,也不需街道办事处证明。1.如果上述规定与其他法律规定相冲突的话,应如何处理?(10分)
【参考答案】首先要明确《婚姻登记条例》在当下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层级,指明当其与其上位法、同级法、之前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时分不同情况来处理。答此问题,关键在于把相关的冲突情况考虑全面,接下来的分析并非难点。【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另外参考宪法行政法方面的相关教材。
2.上述规定体现了什么法理价值?(10分)
【参考答案】就《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婚检自由来看,从法理学角度讲的确体现了对人的隐私权的保护,尊重个人的自由和人格尊严。可以说,这一规定的用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了为体现上述法理价值,试图通过婚检自由以彰显法律对于公民隐私权和自由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内涵,这是我们在分析这个个案时应当清楚认识到的。【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4.上述规定有何利弊?(10分)
【参考答案】上述规定的确保护了个人的隐私权,体现了对人的自由的尊重,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婚检自由后,很多夫妻在婚前不再主动婚检,结果造成婚后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从长远来看,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下一代的人口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在不同的价值之间取舍。答题时关键答出自己的思路,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资料】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法理学试题
一、简述题(法理学专业任做五题,刑法学专业全做)
1.法的特征 2.法与法律 3.法的体系 4.法的要素
5.善法与恶法
6.法律是手段,正义是目的。
二、论述题(刑法专业任做二题,法理学专业全做)
1.法律应当于人类的深切而迫切的情感作出真切的回应,正义应为慈悲所支配;不能说什么道德和正义不是法律,从而驱使人们对法律滋生怀疑和蔑视,相反,应当在法律与道德、在法律的戒律与理性和良知的戒律之间保持必要的关系;一套法制必须表明其与道德和正义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必须根植于服从它乃为一种道德义务的广泛的价值判断之中法律效力紧系于道德价值。通过诉诸理性和良知,不仅法律保持了一致性和确定性,而且,法律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亦且获得了统一。如何理解?
2.所谓历史法学派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就中国百年来大规模移植西方法律以建设现代法治这一事件来看,“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能否和应否发挥什么作用? 3.法律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3年法理综合考试
一、简答题
(一)谈谈对商鞅“礼法以时而定”、“垂法而治”观点的认识。(15分)
(二)周公的礼、德观及其历史地位。(17分)
(三)晋代的杜预认为:“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18分)
(四)简述西塞罗的法律思想。(15分)
(五)评述阿奎那关于法的分类。(17分)
(六)洛克“天赋人权论”的论证基础与基本内容。(18分)
二、论述题
(七)试论近代中国改良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25分)
(八)论富勒的法制原则。(25分)
第三篇:党校考试复习材料
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当是某一个阶级、阶层或集团,为实现其根本利益,以取得政权个巩固政权为主要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
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从我们党所代表的利益来看,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从我们党的宗旨来看,这同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921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核心价值学说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资本家剥削个人的秘密 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来暴力革命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
毛泽东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经济、政治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础和发展。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现代化分“三步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发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使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
三个伟大觉醒: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我们党子诞生之日起,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科学文化素养。国家彻底灭亡。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是前提,政治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纽带。
“三步走”:第一个十年为第一步,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十年为第二步,即到建党100周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党的全部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执政为民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执政为民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权在民的根本精神。执政为民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使命。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事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有效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是关系到人心向背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行,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和检验的根本标准。
党组织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入党动机:忠诚的信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党校考试复习
复习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最终目标/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5、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7、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0、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1、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2、新党章的新特点:
1)更具理论底蕴——科学发展观;2)更具开放视角;3)更具务实精神。
1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5、党员的基本条件: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16、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处理党、人民、个人三者之间关系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17、入党宣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8、预备党员的义务、权利: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19、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20、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21、党的组织制度: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又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
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
22、党的中央组织: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又中央委员会召集。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又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23、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五篇:党校研究生考试资料
服务型政府:指以人文关怀、民主、透明、责任、法治、便捷等价值为基础,以公民权利和社会需求为本位,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以提供公平、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形态。
国家主权: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
政企分开:正确划分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和经济组织的各自的权限,确立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社会经济体制中的不同地位,在经济运行中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激励:通过采取使人们的需要、愿望、欲望等得到满足的措施,来引导人们以组织或领导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分析途径:主指“国家-社会”分析途径,属于政治分析方法之一,将社会分为两个部分,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政治社会与公民社会是两个十分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规范和行动方式。现代政治发展过程就是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通过研究“国家-社会”的生长互动过程,对把握政治规律有着极大的帮助。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为积极介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权的行使发挥自己的作用。
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有四部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管理:
管理是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3、政治学的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方法。经济分析方法是从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分析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途径有二:一是挖掘政治现象背后的经济动因和经济基础;二是从经济发展的逻辑去推演政治发展的结果。这一分析框架的最大优点在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4、行政组织与政党组织的区别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以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职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居于领导地位,各级行政组织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组织和行政组织在性质上和职能上是不同的。党组织是政治组织,行政组织是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能直接行使行政组织的职权,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应由各级行政组织讨论决定。
5、期望理论
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他认为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人对于工作的态度取决于: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论述题
1、行政决策的程序:
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逻辑顺序和基本步骤。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阶段: 1.调查研究,界定问题:问题是预期、需要与实际满足状态之间的差距,任何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行政决策问题是被行政主体所认知并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问题界定有三大环节:症结分析、原因分析、确切表述问题的范围、程度和差距。2.科学预测,确定目标: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决策实施所到达的状态。特征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确定行政目标的原则:针对性,能够解决问题;规范性,必须合法,合乎公众利益;系统性,从整体出发,层层分解;可行性,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实现的;具体性,决策目标表述明确,有具体的范围条件等。
3.科学设计,拟定方案:拟定方案的依据是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它分两步:第一步是粗轮廓设想阶段,这个阶段让设计者大胆假设,大胆创新,不受约束,尽量把有价值的想法和方案想出来;第二阶段是细部
设计阶段,根据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根据领导意图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情况,对几个重点方案进行精心设计。精心设计要求:必须细致周密,考虑到决策目标最佳实现途径,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个方案必须具有排他性,不能互相交叉,不能重复。设计出积极方案和应变方案。4.科学推演,后果预测
后果预测是为了对方案进行评估和完善而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是方案评估和优选的前提。基本步骤有:收集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确定方法,选取与预测对象和资料相应的方法和模型;计算与分析,进行具体预测,综合和汇总关键变量;评审结果,将预测结果输入决策系统,评审和确认预测的精确度。
5.综合评价,方案抉择:决策方案抉择指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中享有行政决策权的行政领导根据其权力、经验、科学知识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或满意的决策方案。主要环节有确定标准、可行性分析、合法化。必须要看哪个方案能够很好地实现决策目标,能够达到决策标准,根据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源情况可满足问题解决的条件,更具可能性,同时,要审查方案的法律依据,是否合法,是否可行,决策是行政领导者的责任,他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案,也可以将几个方案综合起来。
2、对中国梦的理解
习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对于个人,代表了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对于民族,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对于国家,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国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站住脚。强国才能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保障。坚持求真务实。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让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公而忘私、勤勉工作,杜绝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地描绘蓝图、实现梦想。勇于攻坚克难。“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善于开拓创新。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梦”是以开拓创新为支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实践。
3、中央 八项规定 六项禁令 结合行政执行研究如何将上述规定落实?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
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六项禁令
1、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大力精简各种茶话会、联欢会,严格控制年终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单位之间不搞节日慰问活动,未经批准不得举办各类节日庆典活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一律不准用公款送礼、宴请。各地都不准到省、市机关所在地举办乡情恳谈会、茶话会、团拜会等活动,已有安排的,必须取消。各级党政干部一律不准接受下属单位安排的宴请,未经批准不准参与下属单位的节日庆典活动。
2、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律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包括各种提货券。各级党政干部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下基层调研等收受下属单位赠送的土特产和提货券。各级党政机关要严格纪律要求,加强管理,杜绝在机关收受和分发土特产的情况发生。
3、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把关,严于律己,要坚决拒收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借机敛财。
4、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各地各部门不准以各种名义年终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不准违反规定印制、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卡);不准借用各种名义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不准用公款组织游山玩水、安排私人度假旅游、出国(境)旅游等活动;不准违反规定使用公车、在节日期间公车私用。
5、严禁超标准接待。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参加会议、检查工作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执行。
6、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赌博的严重危害性,决不组织和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