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 资料整合 考试复习、四川省专升本必备

时间:2019-05-14 04: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理学 资料整合 考试复习、四川省专升本必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理学 资料整合 考试复习、四川省专升本必备》。

第一篇:法理学 资料整合 考试复习、四川省专升本必备

第一部分:《法理学》(40分)

1、单项选择题:8;

2、多项选择题:8;

3、名词解释:8;

4、简答题:8;

5、论述题:8。定义是对概念的内涵或词语的意义所做的简要准确的描述,定义就是对概念的概括!

(一)法学及其研究方法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释义: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出发,认为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与法律哲学或法哲学含义相同,都是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的学科。与其他法学门类相比,法理学的对象超越了实在法规范,甚至更多的以相关法律思想和学说为研究的直接对象,从中获得思考现实法律问题的精神养料,目的是建构和探索法律的理论问题,因此,法理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心智、启蒙思想、提高法律职业者的理论思维能力。法学体系:是对法学研究范围进行划分而由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法学的系统整体。

(二)法的概念

1、法的定义:法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国家意志对各类行为的评价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特定的逻辑结构。法是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的社会规范。

2、法的特征:是指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1)、普遍约束性2)、明确公开性3)、权利义务性4)、整体强制性

3、法的本质:法的本质理论在法理学中的地位。法是国家意志的规范化表现,具有国家意志性;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意志在国家意志中占居主导地位,法具有阶级性任何有效统治都必须满足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法具有社会性,意志和需要的基本内容归根结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法具有物质制约性。

(三)法的要素:含义: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特征:作为与法律整体相对应的法的要素,具有如下特征:(1)个别性和局部性。(2)多样性和差别性。(3)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1、法律规则的概念:即我国法律学界通常所说的法律规范,是指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逻辑结构:法律规则(规范)的要素(或叫逻辑结构)

(一)假定:又称为条件或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有关适用该法律规范的条件的部分。

(二)行为模式:又称指示,指的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行为模式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

(三)法律后果:指的是法律规范中对遵守或违反规范的行为法律给予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法律规则的种类:

一)从法律规则内容上看,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复合性规则 二)从法律规则形式特征上看(也是确定的程度不同),可将它分为确定性规则、标准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三)从法律规则的功能上看,可将法律规则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四)从法律规则的强制性程度上来看,可将它分为强行性规则、指导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2、法律原则的概念: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是指构成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规则:即我国法律学界通常所说的法律规范,是指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法律原则:是指构成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或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法律原则具有弥补法律漏洞,评价、预测法律行为,制裁违法行为,指导司法审判等作用。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

(一)关于规范:一般指某一类计划、事物等的规格、标准等。一般分为两类:第一,技术规范。第二,社会规范。

(二)法律规范与法、法律条文的区别

1、法律与法律规范不同。法律规范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2、法律规范也不同于法律条文。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一般认为规范比规则要抽象一些。但在实践中现代一般二者通用。法律原则的功能:

A、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法律规则也有指导意义。B、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

C、法律原则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判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

法律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或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法律原则具有弥补法律漏洞,评价、预测法律行为,制裁违法行为,指导司法审判等作用。

3、法律概念的功能: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它是指表达法律和认识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法律相关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具有三大功能:(1)表达功能(2)认识功能(3)提高法律合理化程度的功能。

法律概念释义:法律概念指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法人、公司、有限责任、犯罪、刑罚、量刑、时效、法律行为等都属于典型的法律概念。

法律行为的定义: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性(二)法律性(三)意志性

A、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B、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定: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所作的分类:1.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国家行为2.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3.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所作的分类:1.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2.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所作的分类:1.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2.主行为与从行为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所作的分类:1.(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2.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3.完全行为与不完全行为 法律程序释义: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第一,抑制。第二,导向。第三,缓解。第四,分工。第五,感染。

正当程序的意义主要表现为:权利平等的前提;权力制衡的机制;解纷效率的保证;权利实现的手段;法律权威的保障。

(四)法的形式与效力:法的形式: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式;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它不仅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还包括司法判决、行政裁决、公证以及得到法律认可的民间仲裁或依法调解的文书,依法订立的契约等,都有效力。只是前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后者只对具体的人或事具有约束力。法的效力不等于法的实效。

1、法的渊源的概念:法的渊源基本涵义主要是指法的来源或法之栖身之所,也有著述称法的渊源主要指法之产生的原因或途径,故法的渊源亦可简称法源。法的渊源包括:资源、进路和动因三大要素。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不成文法的效力形式:政策、习惯、判例。

成文法的效力形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行政规章

7、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8、其他法的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法律文件:一般而言,在社会生活、社会活动中,凡是依据法律、约定双方或是多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章程、标书等文件都属于法律文件。从立法角度而言,指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性的各项文字性规定都可以归为法律文件。规范化法律文件的概念:是以成文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法的形式的总称。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指立法主体应以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制定和修改各种形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使一国属于法的形式范围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效力等级分明、结构严谨、协调统一的整体。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四点坚持:

第一:只能由相应的、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第二:各种法的效力和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应有明确规定; 第三:应有专有名称;第四:应有统一的表达方式,文字应简练明确。

系统化的函义:是指对已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和归纳加工,使其完善化、科学化的活动。实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系统化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查阅有关同一事项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迅速了解同类的或整个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的全貌; 第二:有助于明确哪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已经失效,哪些继续有效,从而有助于法的适用和遵守;

第三:有助于发现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哪些应加以废止、修改和补充,有助于发现立法上还有哪些缺陷和空白,以利于立法的进一步发展。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法的清理、法的汇编、发的编纂。

法律清理: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它们或存或废或修改的专门活动。法律汇编:在法的清理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法或有关法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编成册。

特点是:一般不改变发的文字和内容,而是对现存法进行汇集和技术处理或外部加工,是立法的辅助性工作,不产生新法,不是正式的立法活动。

法典编纂:又称法律编纂、法典编纂,指立法主体在法的清理和汇编基础上,将现存同类法或同一部门法加以研究审查,从统一的原则出发,决定它们的存废,对它们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形成集中、统一和系统的法。

3、法的分类:

一、根本法与普通法:这是按照法的地位、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对法所做的分类。

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本内容不同。第二,法律效力不同。第三,制定与修改的程序不同。第四,解释与监督不同。

二、公法与私法:这是按照法所调整的关系和保护的利益不同对法进行的划分。

关于公私法的划分标准,存在着以下五种认识:第一,利益说。第二,主体说。第三,权力说。第四,应用说。第五,关系说。

三、国内法与国际法:这是按照法的制定或认可主体、适用范围的差异对法进行的划分。二者的区别在于:

1、创制主体不同。

2、调整对象不同。

3、强制性质不同。(中国采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的立法原则。)

四、实体法与程序法:这是根据法的内容与功能对法进行的划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效力原则不同。

2、类推原则。

3、优先原则不同。五、一般法与特别法:这是以法的适用范围为标准对法所作的分类。“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 一般法与特别法划分的意义在于:

第一、是立法技术的需要。第二、它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时间的需要。第三、有利于正确确定各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

六、固有法与继受法:这是根据法律是否源自本国法律传统对法进行的划分。

固有法是一国在本国文化、道德、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基础上,遵循本国法律传统而形成或建立的法律的总称。

继受法是模仿他国法律所制定的法律的总称。它不是本国文化、道德、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的产物,也不是本国法律传统的结果。它来自外国。

七、成文法与不成文法:这是以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对法所作的分类。

成文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立法机关)制定公布并以条文形式表述的法。不成文法是不经专门机关制定而是通过认可的形式确立的法,这种法多数不以文字形式表述,一般指习惯法,但也包括判例法、不成文宪法。此外还有人将法分为:

1、普通法和衡平法。通过王国法院和巡回法官的判例来宣示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称“普通法” ;通过王室大法官以衡平(即公平)原则处理案件的判例所产生的法律称“衡平法”。

2、制定法和判例法。普通法和衡平法又统称为判例法,因它们都是以判例形式存在的。与判例法相对称的是制定法。制定法是指国家机关按法定职权范围和程序制定的法律,实质上与成文法同义。

4、法律效力的层次:

(一)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制定主体。第二,适用范围。第三,制定时间。

(二)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是:第一,宪法具有最高效力。第二,上级法的效力高于下级法的效力。

(三)法的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是:第一,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第二,新法优于旧法。第三,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高位阶法优于低位阶法。法律效力的概念: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法的效力是指法的约束力。它不仅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还包括司法判决、行政裁决、公证以及得到法律认可的民间仲裁或依法调解的文书,依法订立的契约等,都有效力。只是前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后者只对具体的人或事具有约束力。法的效力不等于法的实效。法有效的条件:主要分为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一)形式要件

1、法律必须由专门的立法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制定或认可。

2、法必须公布。

(二)实质要件

1、与宪法不相违背。

2、与上位法不抵触。法的效力冲突与协调:

(一)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冲突与协调原则是: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

(二)此类法和彼类法的冲突与协调基本原则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不能确定时由有关机关进行裁定。

(三)新法与旧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基本原则是:新法优于旧法;不能确定时由有关机关裁定。

5、法律效力的范围:主要是指法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

1、法对人的效力:(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以属地主义为主,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

2、法对事的效力:法对事的效力主要是指法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法所规定的事项发生效力。

第一,一事不再理原则。指同一机关基于同一法律事实已做出了判决,同一机关不得受理同一当事人所提出的同一请求。第二,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它是指对同一行为,不得处以两次及其以上性质相同的处罚。

3、法对空间的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指法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

从总体上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航空器等领土的延伸。

4、法对时间的效力:它是指法的效力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和事件有无溯及力。(1)法生效时间。有三种:公布之日起;公布一段时间或具备一定条件后;以到达期限起。(2)法终止生效的时间:分为明示和默示。

2(3)法的溯及力:一般不具有,但中国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五)法律体系: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部门分类组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系:法系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法系的概念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法律传统,它是跨越历史和国度的,当今世界有两大主要法系: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而法律体系只能是现实法,而且主要在一主权国家范围内构成。

法律部门的概念:是指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一)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均衡原则。

(三)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特点一国三个法域。

当代中国主要法律部门概述:我国现行主要七大法律部门: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

(二)民商法法律部门

(三)行政法法律部门

(四)经济法法律部门

(五)社会法法律部门

(六)刑法法律部门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和法系的区别:

法律体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简单地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规范的总称。

特点:第一,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第二,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第三,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第四,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分支学科构成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学体系是一个由互不相同,但又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研究社会的各种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所研究的范围也就十分广泛,从而形成若干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就是法学体系。

法系:是具有共同法律传统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它是一种超越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总称。

(六)权利与义务

1、权利的定义: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义务的定义: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权利和义务在法律概念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原因:首先是,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化解的构成要素。其次,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再次,权利和义务通贯法律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最后,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2、权利与义务的分类:

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绝对权利和义务(对世权和对世义务)与相对权利和义务(对人权、对人义务)。作为权利和义务与不作为权利和义务:

一、从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可划分为应有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

二、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亦即它们在权利义务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社会价值,可划分为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

三、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可划分为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和义务

四、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划分为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五、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可划分为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

六、根据权利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数量上的等值关系,在社会的权利、义务分配格局中,两者总量相等;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两者相互包含,互为界限。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提供不确定指引,是一种激励机制;义务提供确定指引、是一种约束机制。价值意义上的主辅关系,在现代法制中,为保障平等的权利而设定平等的义务,义务约束是为保障权利的实现而服务的。集中体现为“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为: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权利的概念:广义讲,权利有法律权利、宗教权利、道德权利、习惯权利之分,狭义权利只指法律权利。为社会或法律所承认和支持的自主行为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其目的是保障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

权利的结构:指权利的内部构成要素。通常认为一项权利有三项权能或要素组成,缺乏其中某一项要素的权利便为不完备的权利。(1)行为的可能性,某权利即意味着容许权利人行为。(2)请求履行与权利相关的义务的能力。

(3)权利受到侵犯时,请求追究法律责任的能力。

权利的分类:1.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2.对世权和对人权3.主权利和从权利4.原权利和救济权利

权力的定义: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处理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能力。这一概念将权力限于合法的范围以内,赤裸的暴力被排除在外,以区别事实上的权力。

权力的特点: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法律上合法设定关系和改变关系的力量具有以下特点:

1、合法性为前提。

2、公益性。

3、具有合法侵害能力和处分公共产品的能力。

4、不可放弃。

权力的分类:依不同的标准可对权力作出不同分类。依权力的不同性质可将权力分为社会权力、国家权力与超国家的权力。社会权力是社会保留的权力。在政治国家里,社会权力是社会自治的表现。

国家权力是政治国家享有的权力,国家权力通常可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国家权力依其层次分布也可分为中央的权力与地方的权力。国家权力是现代权力的主要形式、典型形式。

超国家的权力是由国际社会或国家集团行使的权力,例如联合国的权力、欧共体的权力、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力等等。义务的概念:指法律关系主体承担的不利益,表现为必须依法作出某行为或抑制某行为。义务的分类:

1、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积极义务指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也称作为义务。消极义务是抑制一定行为的义务,也称不作为义务。

2、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一般义务即绝对义务,主体是一般义务人,无特定相对权利,目的是不妨碍一般权利主体,内容为不作为。一般义务为消极义务之一种,是对一般人承担的不作为义务。特殊义务即相对义务,义务主体是特定义务人,有相对应的特定权利,有特定的权利人。特殊义务主要形式是作为,但并不排斥不作为形式。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性质不同:权力是公共机关管理社会的强力,具有公共性;权利则是社会主体的利益,不具公共性。对立面及其与对立面的关系不同:对立面及其与对立面的关系不同。权利的对立面是义务,权利义务关系是对等的。权力的对立面可以是义务、责任、权利,关系较为复杂。

影响力不同: 就侵害性权力而言,权力主体一般可直接行使物质强力实现意志;权利主体则只有在义务主体不履行义务时请求公权力救济,由公权力机关行使强力以帮助实现权利。

行使的自由度不同:行使的自由度不同。权利可以放弃,权力不可放弃,放弃权力即为废弃职守,要承担法律责任或政治责任。权利与权力何者为本源: 从根本上说,权利和权力都是社会的产物,与社会不可分离。权利和权力谁是本源是法学、特别是公法学要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对此有两种根本对立的理论假设:估且称为权利本源说和权力本源说。

1、权利本源说:该说以社会契约论为代表。权利是“天赋的”,当人们通过契约转让自己的权利组成社会时,就产生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权利的让与。

2、权力本源说:该说认为权利来自权力。

3、权利和权力的本源关系:无论从发生学还是社会运作过程来看,权利都是本源的东西,权力则是派生的。

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权力是权利客观化这一社会需求的产物。权力的产生是权利保障需要的产物,它使主观的、不完善的权利和确定性差的权利变为客观的、确定性程度较高的权利。在权力产生之先,权利早已存在。

权力产生权利是权力至上的推论结果,它与现代法律制度与法律原则格格不入。(1)权力本源说无法确立权利保留原则。(2)不利确立权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不能建立控权和人民监督权力的制度。(4)权力本源说与现代法治原则相矛盾。

法治的根本要义是法律的普遍性和良法。权力为本源则权力必在法律之上,权力本源则立法必体现权力的扩张与侵犯性意志,以权利为核心精神的良法必难确立。

1.坚持权力以权利为基础。2.权力以保障权利为目的。3.权力以权利为界限。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里所谓对立统一指权利和义务的对抗性相互依存性。

权利义务的对立或对抗性指权利主体及相应义务主体间的对立,权利实现意味着义务主体履行义务,权利人的利益即意味着相对义务人的不利益。现代化的成果之一就是权力的法律化,权力主体与他项主体间关系纳入法律关系,产生以下关系:(1)权力、权力关系。这类关系有不同质权力间的关系和同质权力间的关系两类。

(2)权力、权利关系。这是授益性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权力、权利关系表现为公权力主体行使权力与行权对象的权利之间的关系。

(3)权力义务关系,这是侵害性权力行使时发生的关系。在此种法律关系中,权力主体可以通过作为使相应社会主体承担义务,相应的社会主体承担依权作为或不作为义务。

(4)权力责任关系。这是行使处罚权的公权力与受罚对象间的法律关系,当社会主体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时,权力主体可依法令其作为或不作为。权利义务的相互依存性表现方面:(1)权利义务是同时在社会是产生的。

(2)无论是在社会整体的权利义务体系中还是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失去一方,他方便不存在。

(3)统一还表现在权利义务的实现是相互依存的。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的履行,义务之不履行则权利便会落空。

(4)权利义务两者还存在相互转化关系。即由于某种条件,一项权利可能会对主体产生义务,一项义务也可能会产生一项权利。

4、人权的概念:人权是人的权利。人权是“凡人皆有”的权利,是与人的个性特征无关的权利;它是以人的“存在”为根基的权利,它源自人本身,不需要作进一步的论证。应当指出,这里的“人”是作为自然的、生物意义上的人,与人的社会特性无关。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人权的种类:现在,人权的内容一般认为有三大类:

(1)人身权、财产权,例如生命权、生存权、人身安全权、人格尊严权等;(2)政治自由与权利;(3)经济、文化、社会权利。人权的存在形态:法学界主要流行道德权利说、法律权利说、道德权利法律权利结合说。

道德人权是道德上认为正当行为的权利,它存在于道德观念和国际宣言性条约中,主要课立法者以义务,同时也对行政司法过程产生影响;法定人权包括国内法上的人权和国际强行法规定的权利。人权的特点:双重形态

1、人权的义务主体主要是国家为代表的各种权力,特别是国家。

2、人权具有超越国家属性,因为人权具有道德属性,且人权的义务主体主要是国家,当国家侵犯人权、同时国家又不愿意纠正错误的时候,必须给受害人以超越国家的救济途径,否则,人权将虚置。

3、与法律(指国家实在法)若即若离的关系。其他的权利主张都以法律为准,唯独在许多情况下侵犯人权和正是法律,所以这决定了人权与法律的复杂关系。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工具,法律又可能是侵犯人权的工具。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人权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中国的主流人权理论强调人权的特殊性、阶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权的阶级性,和人权的国家性或地方性。

(二)人权的普适性:人权的普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人权的理论基础。人权的理论基础是人,是人的属性,或是人的存在本身,或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尊严。二是在经验层面上,人权历来是普遍性的。在经验层面上人权的普遍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在人权实践中,除了保护弱者的人权以外,人权诉求都是基于人的一般性,而不是人的特殊性,它历来与人的种族与国别没有关系。

(2)最低的或基本的人权内容已经为国际公约所确定,也为进步人类所共识。

(3)非国民权利的存在。非国民权利的存在表明人权是超越国界的,国家有尊重和保护“一般人”的权利的义务,这一义务的基础是普适性的人权。(4)具有全球性效力的人权保障机制的存在。主权的主要观点:

1、绝对主权说:主权是对内的绝对统治权和对外独立权,更有将主权等同于绝对王权者。

2、相对主权说:主权不是绝对的,主权要受到限制。首先,作为国际社会一员应当受制于国际法,其次要受道德原则的约束。

3、无主权说:现代国家主权是人民主权和国际人格的统一,无论对内和对外都是有限的、相对的。主权的相对性: 主权的观念与实践都经过了由绝对到相对的演变。从主权的对内属性来说,经历了由君主主权向人民主权的过渡。从主权的对外属性来说。经历了“国家至上”到“国际人格”的转变。国家对外主权的相对性与有限性表现在:

(1)主权是平等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主权存在的前提是对他国相同主权的尊重,这种尊重规则化为对自身约束的义务;(2)作为强制性的、普遍性的联合国的存在,联合国规定了广泛的国家义务。(3)国际法体系的存在,它规定了国家广泛的义务,包括国内立法义务。(4)国际法院的存在,尽管它的管辖范围有限,但还是存在的。

(5)某些普遍性的国际道德的存在,例如信守诺言、相互尊重,这些道德义务不因主权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它具有客观性和规范性。人权与公民权(主权)的关系:在现代法治国家,人权与主权存在密切关系。

1、主权来自人权。正是享有人权的主体(国民)的组合才形成主权,主权属于人权的享有者:全体国民即人民。

2、主权以保障人权为目的。主权是一个抽象的非实体性存在物,人民作为整体(主权者)通过立宪、选举等程序设立治权以保障人权,所以人权是目的,主权是手段。

3、人权是评价主权伦理价值和合法性的标准。人权作为权利及其规则、原则,可用来评价主权行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如果主权未尽保护人权之职或竟侵犯人权,人权就作为裁判其行为伦理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标准。

主权与国际人权:如果一国有关人权的行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则产生主权与国际人权的关系问题。在主权与国际人权关系问题上有三种主要观念。

1、否定说。此说否定国际人权问题,认为人权纯属国内问题,一国干预他国人权即干涉他国内政。此说来自绝对国家主权说。

2、有限国际人权说。人权主要是国内事务,主权范围内的事,但在一定条件下人权具有国际性,国际社会可以干预。此说源自相对主权说。

3、绝对国际人权说。人权是国际问题,此说源自无主权说。我们主张有限国际人权说,这是基于两条基本理由:(1)主权的存在。(2)国际人权有其道义和法律基础。人权的国际保障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1、一国侵犯他国公民的人权,国际社会予以干预。

2、国际社会对一国国内人权问题的干预。

3、一国公民就国内人权立法、司法问题状告本国政府。人权的国际保障的限制:国际法必须在维护主权与保障人权两种法益间寻求平衡。因此人权国际保障必须遵守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可以分为实体和程序两方面。

1、就实体标准而言,何种行为构成强行干预的条件,国际强行法没有明确规定。在国际交往实践中,一般对以下六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予以强力制裁(主要经济制裁)

(1)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种族灭绝;(2)奴隶买卖,国内实行奴隶制;(3)国家参与或支持恐怖主义、劫持人质;(4)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5)非法剥夺人的生命或人身自由;(6)发动侵略战争。

2、就程序标准而言,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由谁来确认侵犯人权的事实是否存在;二是由谁确定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予以干预。涉及到对一国采取强力制裁,特别是武力制裁的时候,必须经过联合国授权。

对国际人权干预的手段主要是国际舆论,其次是国际法院,最后是国际强力干涉。此类干涉,一般为在国际关系中采取不合作态度或经济制裁、其他外交手段直至战争。对国际人权干预的手段应当严格限制,也应遵守“比例原则”,应当用最小代价达到保护人权之目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是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关于人权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

(一)人权不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的、社会的和商品经济的产物。

(二)人权不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而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

(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人权必须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获得。

(四)人权是有一定限度和范围的,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

(五)人权是发展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权。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一、法律的确定性 :确定性可以有三种不同含义,即本体论上的客观性、科学意义上的可复现性和交谈的合理性。

法律的确定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了解,第一:法律条文的可确定;第二,法律推理的可确定性,而从法律推理的可确定性出发,法律判决的确定性。法律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具有统一、持续、稳定的性质,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显著特征;它从心理上满足了人类对稳定性和确定性的需求,使人类的社会关系处于井然有序的状态。

二、法律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概念一般可以用概率来加以描述,即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特定事件的概率分布处于离散状态。如果不苛求定义表述的严格,不确定性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行为者对环境状态的无知程度。

1、外生的不确定性:(1)政策或其他标准的不确定性;(2)社会生活

2、内生不确定性:(1)法律的不确定性:语言的不确定性;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则违反原则、规则违反基本价值观念等,致使法官因法律矛盾、法律与现实的矛盾而不能确定适用的规则。(2)事实的不确定性(3)个人因素的不确定 如何对待法律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提供选择条件和优化选择效果”的程序的关注和利用,通过“增强合法性”的法律论证等来加强和实现法律的确定性。

法官在进行法律解释时,应遵循一定的解释规则,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使解释的目标尽最大可能去接近确定的法律,缩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差距。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遵守以下三项原则。第一,立足案件实际,这是自由裁量权的基础。第二,依法进行,这是对自由裁量权的法律约束和限制,也是引导。第三,在特定情势下对正义和合理的事物行使衡平权。这是设定自由裁量权的价值目标。

程序是维护法之确定性的动态因素。因此,法律运行不确定性的缺陷可通过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得到相应的弥补。判例制度、案例指导制度;法律职业共同体;审判独立。

(七)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定权利、权力,法律迫使行为人或其关系人所处的受制裁、强制和给他人以补救(赔偿、补偿)的必为状态。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责任中文“责任”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指没有做好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

维持权利和社会存在的责任包括:道义责任、习惯责任、政治责任、纪律责任、宗教责任、法律责任等等。

法律责任的特点: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等其它社会责任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这是由法律责任的法定性所派生出来的,主要有: 追究法律责任的依据只能是法律,当然这里的法律当作广义解释,不仅仅指制定法。

除某些民事责任的认定(如违约责任、轻微的侵权责任等)可由当事人双方协商以外,其它法律责任的认定只能由公权力机关进行。法律责任的实现以强制力为后盾,某些法律责任的实现必须直接行使强制力。

法律责任与违法的关系:一般来讲,法律责任产生于违法,但是有许多法律规定的特殊合法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与义务:义务与责任同为主体所处的不利状态,责任与义务的主要区别有:

1、义务为义务人的作为、不作为,而责任则除了责任人的作为、不作为外,责任主体有时成了被处置的对象。

2、义务可因权利人弃权而不必履行,而责任一般必须实现;

3、在法律关系体系中,义务一般与权利相对,是社会义务的法律表现,处于基础层面;责任一般相对的是公权力,是建立在基础性关系被打乱的基础上的,是对基础性关系的保护和对被破坏的基础性关系的修复。

2、法律责任的种类:惩罚性责任与非惩罚责任。违宪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最基本分类方法是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所作的分类,即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四种。法律责任的分类:

1.刑事法律责任:简称刑事责任,这是指因刑事违法行为而导致的受刑罚惩罚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的唯一内容是制裁,是所有法律责任中受道德否定最严厉的一种。

2.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是社会主体侵犯他人权益或特殊法律事实的产生所导致的给予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是现代社会常见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

3.行政法律责任:简称行政责任,这是因行政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违法行政责任和行政违法责任。法律责任的合理性:主要包括目的合理性,负担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

1.目的合理性。法律责任的目的合理性包括法律责任规则所维护的利益主体的非人格性、以及维护的价值的合理性。

2、责任内容的合理性。在宏扬人权的现代社会,非人道的、展示痛苦的责任被认为非法。法律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废除不人道的酷刑。

3、责任负担的合理性。责任负担合理性即法律责任的公平分担,法律责任内容是合适的和必要的。法律责任的公平分担涉及法律责任规则面前是否平等、确定法律责任的标准是否合理以及归责原则是否合理三个方面。4.确认责任的程序合理性。法律责任的实现

一.法律责任的实际兑现:法律责任的实际兑现即责任人所处必为状态的消除,责任人实际将法律责任的内容变为现实。

法律责任的实际兑现又可分为主动兑现与被动兑现两大类,法律责任的主动兑现指强制力并未直接介入而责任主体主动履行了法律责任,从而使法律责任归于消灭;法律责任的被动兑现就是法律责任的强制实现,即由有权机关通过判决或裁定、决定等形式强制责任主体接受惩罚或给予赔偿,它表现为有权机关与责任主体之间的特殊法律关系,其内容为有权机关有权处罚责任人的人身、财产或责令责任人为一定行为,而责任人则在公权力强制下必须为一定行为。如果责任主体逃避法律责任,则将招致新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自行解除:即责任人并未实际承受责任,法律责任关系自行消除,这是法律责任实现的特殊形式。这种实现方式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法律责任将失去严肃性。法律责任自行解除的条件由法律加以规定。这些条件主要是:(1)时效届满。(2)责任主体死亡。(3)告诉才处理的法律责任由于原告撤诉而解除。(4)某些法律责任因法律责任的相对人放弃追究责任的权利,则法律责任解除。(5)经司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通过判决或裁定免除法律责任时,法律责任消灭。

3、归责与免责

(1)归责: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的涵义: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是指对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认定、追究、归结以及减缓和免除的活动。

二、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的原则: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归责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存在差别。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适用法律来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责任法定原则

(二)因果联系原则

(三)责任与处罚相当原则

(四)责任自负原则 归责基础:

(一)与责任主体行为有关的归责基础

1.行为、过错、因果联系、损害四者必备的归责基础。2.不考虑心理状态即严格责任的基础。

3.行为、过错并存,无需造成损害的归责基础,即主观归责基础。

4.形式归责基础,即只要实施某行为,不管心理状态和是否造成损害,均负法律责任。

(二)与责任主体的行为无关的归责基础

此类归责基础无需责任主体的任何行为,而是以思想、身份、特殊的关系等为理由加责。这类归责基础有:

1.思想。即只要存在特定的思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此类归责基础在现代法律中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失去了合法性、正当性。

2.因主体的社会角色而带来的责任,即责任主体不存在任何可责言行,仅仅由于他的特殊社会角色,他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又可分为三种情况:(1)因为与行为人存在某种关系而承担连带责任或替代责任。(2)与损害行为存在利益关系。这类情况很少见。(3)由于与致损物体存在利益关系而承担责任。

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惩罚、补偿与强制:惩罚即法律制裁,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违宪制裁 法律责任的构成:责任能力。行为人的过错。行为的违法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与法律责任有关的要素:即课以法律责任时所依据的主要参数,它决定了法律责任的有无、种类及其大小。这些因素主要是行为、过错、因果联系和损害结果。

1.行为:始终是法律责任研究的中心。行为是由人的意志控制的任何事件。任何自然发生的事件都不是行为(例如雷击、地震),无意识的动作(例如梦游、打喷嚏)虽然是人身体的动作,也不是法律上讲的行为,因为这不是人的意志所控制的。

行为分为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会导致法律责任;不做法律规定应做的事或不做合同中承诺的事,也会导致法律责任。2.心理状态: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对于是否有责紧密相关。主观过错在法律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责任的意义不同。随着法律实践的发展,归责的主要理由从复仇过渡到功利和道德,从而过错就成为归责的主要要素。

不同的心理状态往往决定了某行为是否有责及负何种法律责任。

现代刑事责任一般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民事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原则,以无过错责任为补充。3.因果联系:包括直接因果联系和间接因果联系两大类。直接因果联系指一方直接导致(造成)了另一方的产生。

间接因果联系指一方是另一方的必要原因,必然引起另一方的产生,如没有一方,另一方便不可能产生。

作为损害直接原因的行为原则上要承担责任,而作为间接原因的行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承担法律责任。

4.损害:指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包括实际损害、丧失所得利益及预期可得利益,损害的形式主要有人身的损害、财产的损害、精神损害和其它方面的损害。(2)免责: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免责”同“无责任”或“不负责任”在内涵上是不同的。免责以法律责任的存在为前提,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某些主观或客观条件,可以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无责任”或“不负责任”则是指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或形式上违反了法律,但因其不具备法律上应负责任的条件,故没有(即不承担)法律责任。免责事由的概念:责任赦免、责任豁免。时效届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权利放弃、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免责条件:免除法律责任的条件或理由,指当出现某种应当归责的状态时作为例外不承担法律责任的理由。在现代立法体系中,免责条件主要有:1.正当防卫。2.紧急避险。3.无责任能力。4.不可抗力。

4、法律制裁:

(一)制裁:制裁就是惩罚,是国家使用强力对责任人的人身、精神所施加的痛苦、限制或剥夺其利益,其强度包括从最微不足道的罚款直至剥夺生命。制裁的作用主要是预防和矫正。制裁的手段主要有:(1)对人身的制裁(2)褫夺身份(3)限制行为能力(4)剥夺财产(5)荣誉罚

(二)补救:是责令责任人通过不作为停止继续危害他人的社会,通过作为弥补造成的损失。补救的主要作用是制止对法律关系的侵害及使失衡的法律关系恢复平衡。这是民事责任的主要内容

(三)强制:作为责任内容之一的强制与法律责任的强制性,与实现法律责任过程中的强制措施不同,作为责任内容的强制指当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有权机关使用强力迫使责任人履行义务。强制的作用在于开通受阻的法律关系,使其恢复运转。强制主要包含在行政责任之中。强制责任包括间接强制和直接强制。

制裁、补救、强制都是发达的法律责任总体不可或缺的要素,三者紧密联系。三者构成阻却义务之不履行的防御体系。

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法律责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结果或体现,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强制责任主体承担否定的法律后果,惩罚违法者,恢复被侵害的权利和法律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制裁又与法律责任有明显的区别。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而且在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时,可视其违法情节、危害程度、主观方面等具体情况,依法减免或从重、加重制裁,这表明,即便是有法律制裁的情况下,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也是有轻有重。法律制裁的种类:民事制裁 违宪制裁 刑事制裁 行政制裁

(八)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释义:是法所调整或建构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的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释义:是法所调整或建构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它有如下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二)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是由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构成。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与种类: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权力)的享受者和义务(职责)的承担者,也称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1、个人(自然人)

2、组织

3、国家

(二)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

1、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2、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公民的行为能力是公民的意识能力在法律上的反映。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其标准有二:一是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般各国都把本国公民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和义务。

三、法律关系客体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是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一般而言,只有同时符合以下四条件者,才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一,必须是经法律规定许可的,具有合法性;第二,必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用性;

第三,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不能被需要它的一切人毫无代价的占有利用;第四,必须具有可控性,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以占有和利用。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1、物。

2、行为。

3、智力成果。

4、人身和人格。

2、法律关系的种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一)调整性法律关系和创设性法律关系;

(二)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

(三)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四)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自然人与法人的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资格的统一。

法人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能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社会组织,它有自己的组织宗旨、活动目的和内容,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另外法人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组织。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应具备的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两类,法人还可以组成联营体。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是一致的。法人自成立时起,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至法人终止时止,民事权利能力消灭。法人在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时,同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法人意思的机构,也是法人的领导和代表。分为权力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法定代表人是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法人的成立主要有依命令方式成立,依发起方式成立和依募集方式成立。

法人变更形态有法人的合并、法人的分立和组织形式的变更、法人其他重要形式的变更。法人的终止原因有依法被撤消,解散,依法宣告破产,其他。自然人与法人的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均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3、法律关系形成:是指在主体之间形成了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法律关系形成以后主体、内容或客体的改变;

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法律关系变动的条件,一般应有的主体 变更与消灭需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抽象条件法律规范的存在,其二是具体条件法律事实的存在。

法律事实的概念: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法律事实与一般事实的区别:

1、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它是法律规范社会的产物,没有法律就不会有法律事实,所以法律事实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在这里,规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静态的法律规范模式,另一方面指动态的法律规范。

2、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这意味着法律事实不仅是客观事实,而且它还应是能用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许多事实也许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事过境迁拿不出证据证明,对这样的事实就不能认定为法律事实(法律明确规定可以推定的除外)。

3、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如果事实没有对法律关系产生任何影响就不能称为法律事实。事件与行为:

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那些客观现象,即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当事人无法预见或控制的。依据我国民法能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事件有:

1、自然人死亡的事实;

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实;

3、时间经过的法律事实。

从定义上来看: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依当事人意志所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客观事实。主要包括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自然事件主要是指因自然客观规律而导致的事实。社会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意志所产生的其他的社会上发生的事实可以影响到当事人所参与的法律关系的客观事实。

行为,始终是法律责任研究的中心。行为是由人的意志控制的任何事件。任何自然发生的事件都不是行为(例如雷击、地震),无意识的动作(例如梦游、打喷嚏)虽然是人身体的动作,也不是法律上讲的行为,因为这不是人的意志所控制的。

行为分为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会导致法律责任;不做法律规定应做的事或不做合同中承诺的事,也会导致法律责任。单一事实与事实构成:按照引起法律后果所需要的法律事实具有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划分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

单一的法律事实是无需其他事实出现就能单独引起某种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出生、死亡和放弃债权等,都是单一的法律事实,这种事实一旦出现,就会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事实构成是法律事实的复数形式,是由数个事实同时出现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多数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或消灭,必须以同时具备数个事实为条件,缺一不可,(九)法的起源

1、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氏族习惯与法的区别:产生、存在的基础不同;形成方式不同;体现主体意志不同;调整关系性质不同;保护实施的力量和方式不同;调整目的、宗旨不同;作用的基础和范围不同。

法产生的原因: 1.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2.阶级的产生是法产生的阶级根源3.社会的发展是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2、法产生的基本过程:

(1)法产生的一般规律从个别调整到一般调整,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并逐渐从道德、宗教和习惯等复合性规范体系中分化出来。(2)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法的最终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国家的产生、诉讼的出现和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法律确认自由:规范基本自由;提供选择机会。法律保障自由:创造社会条件;维护社会秩序。

自由包含不受外界约束和控制及可以自我作主地去行为两方面的含义:

自由从质的规定性来说为人的自主,即自我决定;从形式的规定性来说为行为的可选择性 1 对“自我”基于世俗化的理解:指日常生活中受利益和欲望驱动的“经验自我” 所谓“自主”对这种“自我”而言就是在追求利益和欲望满足时的不受外界(来自他人和国家)的非法干扰,包括选择欲求目的的自主和选择行为手段的自主,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意思自治性。自利个体对经济、权力和性的利益的追求,被赋予对等的不受非法干预的自主权利。对“自我”从一个形而上进行理解:就把人定义为理性或纯粹的精神。自由意味着理性对自己所立的法则的绝对遵从,亦即自律。自律就是行为仅由对规律的尊重做出,而不受任何外界环境、内在性好和利益支配。对“自我”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理解:指个体在其所生长于其间的文化熏染和习成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对这种“自我”而言,自主就是按这一文化所教化的价值去行为,并不受外来价值的强回和干扰。对“自我”从个体的生存论处境进行把握:由于个体在现代社会被种种制约体系所束缚,面对技术—权力—商业三位一体的庞大运作机制,个体必须夺回自己的不受操纵的自由。由此产生了“反抗的人”。对他们而言,自由就是越过一切界限的可能性,是不被任何外在和内在事物束缚的完全的自主性。

法律限制自由:洛克: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它并不在受这法律约束的人们的一般福利范围之外作出规定。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1.伤害原则:只有为了自保这一唯一目的,人们才能被授权个人地或集体地干涉他人的行动自由。权力可以正当地行使于文明的共同体中的成员之上去阻止他的意志,也只有为了一个这样的目的,即为防止他伤害其他人。此外,为了他本人的福利,无论是物质的或道德的,都不构成足够的授权。人不能够正当地被迫使去做或不做某事,无论因为对他来说如此将更好,或因这会使他更幸福,或因在他人看来这更明智或正确

2.亲缘主义原则:当一个人的行为会严重伤害自己,或者他的行为将使他丧失重大利益时,可以限制他的自由。法律控制自我伤害,引导其自我利益的实现,增进自由。对此原则的批评,主要是认为该原则有扩大国家对个人自由干预的危险,应严格控制运用该原则。3.立法伦理主义原则:主张法律应该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限制。

自由与平等:不惜牺牲某些人的个人自由权利以达到较大的社会经济平等,还是宁可让某种不平等现象存在也要全面捍卫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在政治思想、信念等方面的基本权利是不能以任何名目牺牲的,但在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的领域内,却可以奉行一种最大限度地改善处境最差者地位的原则──哪怕这可能意味着损害某些人在经济利益和财富分配方面的权利,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他们。由于基本权利平等、基本自由优先的原则(即罗尔斯的第一正义原则及优先规则)。

自由与民主:纯粹民主的核心特征是建立在平等主义的多数决定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可是,多数一旦拥有绝对的权力,轻则滋生弊端,重则导致恐怖,最终混灭了自由。与多数决定相一致的原则是平等的原则。该原则认为,众人的力量应该凌驾于个人的力量之上。多数人的智慧优于个人的智慧,立法者的人数比产生文法者的方式更为重要。一旦多数人的权力成为决定一切的权力,这时虽有民主,但却没有自由,因为民主中孕育着新专制主义,其形式是中央集权的、全能的以及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直接参与的多数专制的政治权力。这种民主不足以防止、反而加剧了自由在社会中的逐步失落。

托克维尔发现,民主作为所有人都参与公共事务的政府参与形式带有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同样,民主中隐含着平等主义的倾向,这又带来了泯灭个性的危险,最终带来专制主义。这种专制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否定自由.自由和民主相容:市民社会是民主化和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领域,不是公民参与政治,而是积极地参与自愿的结社,否则就难以保证政体的自由性质和公民个人的自由不致失落。市民社会自身就是社会整合和公众自由的最重要的领域。

(十)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

1、法制现代化:法律在现在社会的存在状态和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伴随着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法律制度自身的合理性化,现代化反应着人控制环境的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法制的概念:“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于“人治”相对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

2、法治国家: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所以,法治国家有时又称法治政府。

法治的概念: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法治与法制的关系:一个是制度;一个是国家在处理事物上坚持的方法,像对应与专制。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治国家的一般特征:

条件和标准:

1、通过法律保障人权,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 ;

2、良法的治理;

3、通过宪法确立分权与权利制约的国家权力关系;

4、赋予广大的公民权利;

5、确立普遍的司法原则,司法独立等。

法治国家的形式标志:(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法治国家的实质标志:

(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法治国释义。确立依法治国方针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A、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C、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D、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十一)法的作用

1、法的作用:指法对个人行为及社会关系的作用。法的作用的分类:

1)从人们对法的期待和法的实际效果的判别,可将其分为预期作用与实际作用。2)按照法对人与社会是否有益,可分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3)按照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可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4)按照法所满足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法对全社会的作用、对集团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5)从法与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不同联系来看,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示、指引、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这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法本身的作用或发的专门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包括两个方面:法的社会作用是指维护特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1、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和同盟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

2、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1、为维护人类折回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

3、有关技术规范的法律,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和对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的法律;

4、有关一般文化事物的法律。

4、法和局限性:

1)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而且这种方法有时候是最差的,除法之外,还有政策、纪律、规章、道德、民约、公约、教规及其他社会规范,还有经济、行政、思想教育。比如,有人想自杀,法就无法调整。

2)法律并不能有效的干预或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法仅能涉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能涉及人的内在思想,而逻辑道德行为可以,有时候能起到根本的作用。3)法律具有保守性、僵化性和限制性:保守性:法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能频繁变动,更不能朝令夕改,但社会生活又是易变的、多变的,因而,法可能落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果严格按落后与社会生活的法办事,法就有可能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阻碍。

僵化性:正式法考虑的是社会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般情况,正式法的内容是抽象的、概括的、简洁的,而社会生活又是千姿百态的、纷繁复杂的,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形中,如果严格的适用法,反而会出现不合理、不公正甚至荒唐的结果。

限制性:法为维护某种秩序而对人们的行为所施加的约束,有可能转化为限制人们进行有益的创新和改革的枷锁。4)法的运作成本巨大:法的运作成本包括立法成本、行政执法成本、诉讼成本、等成本。为了解决社会纠纷为例,法的介入会产生两种诉讼成本:

一是公共成本,包括国家维持司法体系之运转的费用以及司法机关审理和执行案件的费用。

二是私人成本,包括诉讼当事人支付的诉讼费、律师费,出庭应诉所耗的时间和费用,以及诉讼久拖不决带来的消极损失。

案件标的物越大,案情越复杂,案件审理的时间越长,诉讼成本也就越高。而诉讼成本使社会的非生产性成本,即不能增值的成本。

5)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一系列社会条件:良好的政治法律体系;良好的法律和法律体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良好的法律氛围;良好的物质条件。正式法的运行情况受这些条件及其他一些条件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制约。

(十二)法的价值

1、法的价值释义:法的目的价值指法所能够保护和增进的价值(美好事物),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公平、自由与秩序等;法的形式价值指法自身所具有的价值(优良品质),如逻辑严谨、明确、简洁等;法的评价标准指法所包含的指导价值判断的准则。

2、法与秩序:秩序是法的主要目的价值之一。以等级特权为基础的秩序与以平等权利为基础的秩序。

法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的作用:从动态上说:规范性、调节性、保护性;从静态上说:建立和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建立和维护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法在维护和促进整一方面的作用:A、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B、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C、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D、促进和保障国际正义。

3、法与自由:主要目的价值之一。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法对自由的保护作用。

4、法与正义:主要目的价值之一。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法对正义的保障作用。

5、法与效率:主要目的价值之一。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十三)立法:立法原则是知道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

1、立法与立法权

立法的概念:从狭义的解释来看,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立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制定和变动法律这种特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从广义来看,立法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一切国家机关制定和变动各种不同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两者之间的解释,立法是指一切有权主体制定和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规范的活动。立法的特征:

第一,是国家履行职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第二,既包括有立法权的专门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

第三,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第四,是一项包括多种法律变动的专门活动。

立法权的概念:统治阶级通过行使立法权把自己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具有普遍遵行的效力。我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一、行政立法主体:行政立法活动是由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进行的,根据宪法、组织法以及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有权制定部门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的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二、行政立法权限:是指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权限范围,即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可以就哪些事项作出立法性的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必须严格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即凡是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其他规范无权规定,否则构成违法。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保留以下事项的立法权: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其中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与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属于法律绝对保留事项。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执行具体法律规定事项。

2、实施宪法规定职权事项,即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立法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即国务院各部门规章制定的依据是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并且只能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地方规章可以规定的事项是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以及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三、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是指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在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法规、规章不能同宪法相抵触;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规章;省级人民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较大市的人民政府的规章。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2、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现行基本路线是我国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定性与连续性原则。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为:A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B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C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D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规定权利和义务、权利与责任由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立法的原则为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3、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的概念:是指具有立法权限的国家机关创制规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当过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进而使立法活动彰显和实现程序正义的制度设置,也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协调利益冲突、规制社会秩序及配置社会资源的合法路径和正当法律程序。立法的准备阶段:一般指在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提供条件或奠定基础的活动。

主体:多为立法权享有者,也可以是立法权享有者委托的机构、组织和人员、还可以是没有立法权也没有被委托但自己希望进行某些立法活动的主体。内容:宏观上有:进行立法预测、编制立法规划、形成立法创议、做出立法决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和立法信息反馈工作中包含的旨在为法的制定和变动服务的工作,也是立法准备活动的内容。中观上有:确定立法目标、目的和指导思想,调查研究,收集和研究各种相关材料,落实法案起草机关和组织起草班子,协调同有关方面的关系,为立法的正式进行做好物质准备。微观上有:明确立法意图、拟出法案提纲、起草法案草稿、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协调论证、反复修改、审查法案草稿并形成正式稿即草案。立法程序包括:议案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公布发。

立法议案的提出:就是由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依据法定程序向有权立法的机关提出关于制定、认可、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提议和议事原型的专门活动。

主体:提案者—议会的议员,国家元首,政府和政府首脑,成员国或下一级政权、司法机关、政党和有关社会团体、一定数量的选民、法定其他机关。提案应遵循的法定程序主要是:第一,应就本身职权或业务范围内的事项提案,应提出属于接受法案的主体的职权范围内的法案;第二,应向自己能够提案的机关提案;第三,要符合法定人数才能提案;第四,应采取一定形式如书面形式,通过一定方式如通过一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提案。

立法议案的审议:就是在由法案到法的阶段,由有权主体对法案运用审议权,决定其是否应列入议事日程、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对其加以修改的专门活动。分类:第一,由议会大会直接审议法案的程序,议会不必将法案交付委员会审议;第二,由议会大会到专门委员会再到议会大会的审议程序;第三,有专门委员会再到议会大会的审议程序;第四,不同法案采用不同的审议程序。

立法议案的表决:是有权的机关和人员对法案表示最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态度。表决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法案究竟能否成为法。法律的公布:是指由有权机关和人员,在特定时间内,采用特定方式,将法公之于众。亦称法的颁布。

(十四)法的实施

1、法的实施的概念: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

2、法的实施的基本环节:

法的遵守,即守法。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法的执行,即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法的适用,即司法。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法律监督,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执法的概念(广义与狭义):亦称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广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是指法的执行,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人们把行政机关称为执法机关,就是狭义上使用执法的。

法的执行的特点

①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②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③具有国家强制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④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执法的原则:

①依法行政的原则。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进行管理,越权无效。

②讲求效能的原则。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讲究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其权能,以取得最大的行政执法效益。司法的概念: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的概念(广义与狭义):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的适用的特点:

①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②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

③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及合法性。④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和决定书等。在两种情况下,需要法的适用:

①当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国家机关在相互关系中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争议,致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无法实现时,需要司法机关适用法律裁决纠纷,解决争端。

②当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国家机关在其活动中遇到违法、违约或侵权行为时,需要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制裁违法、犯罪,恢复权利。司法的原则:A法制原则B平等原则C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D司法责任原则E司法公正原则

我国法律监督的体制: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主体是比较广泛的,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国家机关进行的法律监督;一类是各政党、社会团体和组织进行的法律监督;一类是人民群众的法律监督。

(十五)法理解释与法律推理

1、法律解释的概念:法律解释的三个义项解释意为说明某语词或现象的含义、原因。法律解释一词通常有三个义项:一是指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二是对法条意义的确定或裁定,这是指当法律含义不清时,对含义的确定;三是指称应用法学和法律实务家的活动,这是源自大陆法系的传统。

法律解释的定义:广义的法律解释指对法律内容的说明。狭义的法律解释仅指与个案相关的对法律内容的说明与选择、确定适用规范的推理过程。法律解释不仅包括对法律文字的理解,也包括对立法者意图的探究,还包括对社会利益的平衡、对社会公理的认同,并以此确定法律的含义并填补法律空白与纠正法律错误。

法律解释的功能:指法律解释的意义,或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法律解释之所以成为普遍的法律现象自有其必然性,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其主要功能有:明确法律含义;纠正法律缺陷;发展法律;寻找裁判依据,增强判决的说服力。我国权威的法律解释概念有三大特点:

国内法律解释的定义可分为两类:第一是技术性的定义。此种解释只是从语义上把法律解释定义为:“对法律规范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所作的说明。”第二种是政治性的定义、它强调从法律以外去寻找法律的含义:“所谓法律解释,就是根据统治阶级政策、立法意图和法律意识对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和含义作必要的说明”。三大特点:

只注重对法条理解的成份,忽略填补法律空白、寻找法律规范等方面的功能;

忽略法律解释与个案适用的联系,倾向于把法律解释看成是立法与法律适用间的中介环节,是与个案无多大关联的活动; 政治性强,非常强调法律解释对统治阶级、意志、对执政党政策、对形势的从属关系。主观法律解释和客观法律解释:法律解释寻找的是立法者的意思还是法条表述的意思?

1、立法者意思说主张文本只是表达立法者意思的工具,法律是主权者意思的体现,法解释的任务当然在于发现立法者的意思而不是文本的意思。该派主张在无法弄清立法者意思时可以查阅立法草案、议会辩论记录等立法文件。

2、法律意思说认为,法律一公布就从立法者手中脱离成为客观的存在,具有一定含义。如果离开文本去探寻立法者的意思,立法就成为民众无法知晓的神秘的、靠不住的东西。该派同时认为立法者的意思根本就不存在,因为立法机关是拟制的人,它不是一个自然人。立法机关的意思即使有,本身也是不统一的。

倾向于法律意思说,同时可以吸收立法者意思说的部分内容,即法律解释只能以文本为依据,在文本含混的时候可以参照立法者意思(例如法律辩论记录、修改或立法说明等)以确定文本的含义,不能离开文本去寻找立法者的意思。法律解释的客观性问题:

(一)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的含义:指法律解释的非个人化和确定性,即法律解释并非因人而异的无确定性。法律解释具有主观和客观双重属性。

(二)法律解释客观性的表现:作为解释对象的法律文本是客观的;法律解释要遵守逻辑和语法,逻辑和语法是客观的;法律体系、法律位阶制度本身是一个客观的“框框”;法律解释所依赖的价值体系虽具有主观的一面,但是某一具体时空中的价值体系也具有相对客观性,并非完全不可捉摸,基本的价值也具有客观性。

(三)增强与提高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的方法:正因为法律解释有主观任意的危险,为保障法律的安定,必须将法律解释的主观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增强与提高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的方法有:首先必须加强正规的法学教育,养成法官专业的思维方法,使法官成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群体。其次,实行法官独立,使法官有权按照职业习惯作出解释,否则法官将成为推行法律外意志的工具,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法解释的客观性再次,提高法官道德素养,自觉抑制感情好恶、私利所趋等个人因素对法官解释的影响,以保证法律解释中的价值判断出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保证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最后,加强法学方法的研究,通过法学方法的研究确立法律解释规则和方法,确立法官纠正法律失误的标准与边界,最大限度地限制主观任意对法律解释的影响。法律解释规则的作用:法律解释规则的作用除了前述增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以维护法的安定以外,还有三大作用。这三大作用是:第一,认同作用;第二,对抗作用;第三,司法自律作用。所以法律解释规则既以司法独立为存在条件,它本身也是司法独立的支撑之一,是司法独立的表现之一。

法律解释的主要规则:法律解释规则可以分为一般规则和个别规则两个层面,法律解释的一般规则指法律解释学讨论的法律解释一般应遵守的规则。法律解释的个别规则指个别法文件中包含的解释该法律的特殊规则。合法性规则:即法律解释不得超越法律,以发现法律本意为首要任务与限制。合法性规则包括:语词规则;整体规则;例外规则、特权规则。合理性规则:即法律解释必须合理,不得作非理性的解释。合理性规则的主要功能则在于规范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约束填补法律空白和纠正法律失误行为。合理性规则要求:尊重一般伦理、遵守社会公理、遵守公序良俗,尽可能减少个人利益和情感对解释的影响,力求作出最符合理性要求的解释。法律解释方法:文理解释通常优于论理解释。

文理解释:指依据法律的文意或字意对法律所作的解释,这类解释大体包括文字解释、逻辑解释。

论理解释指参考立法目的、利益平衡、历史沿革、外国法律和其他与法律相关的因素阐明法律真意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方法可以分为:扩充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社会学解释等。

文字解释方法:文字解释又称文意解释、语义解释方法等;指按法律用语之通常含义解释法律的方法。此种方法当为法解释之首选方法。逻辑解释方法:指运用形式逻辑规则和方法对法律进行分析,从而对法律作出准确理解的方法。

扩充解释方法:又称扩张解释,这是由于法律用词失于狭窄,不足以表达法律真意时,乃扩张其意义使合于法律真意的解释方法。

限缩解释方法:是与扩充解释相对称的解释方法,这是指由于法律用语失于宽泛,不符合立法原意时,对文字的含义加以限制,以符合法律真意的解释方法。

当然解释方法:指法律虽无明定,但其事实比法律规定之事实更有适用理由,从而适用法律规定的解释方法。

体系解释方法:亦称整体解释、系统解释、整体解释,指以全面考虑法律整合的结构关系或相关法条之规定为基础对法律所作的解释。目的解释方法:指以法条的目的为根据阐明法律疑义的解释方法。

历史解释方法:又称沿革解释或称法意解释,指以立法史料为依据阐明法律真意的解释方法。

比较解释方法:指利用外国立法例及判例作为依据推论法律真意的解释方法。比较解释方法是近代以来法律成为世界性文化的产物。社会学解释方法:指运用社会学上的目的衡量、利益平衡、效果分析等方法进行法律解释的方法。

合宪性解释:指以宪法为根本依据的解释方法。此种解释方法要求对普通法律作解释时,不得作出违反宪法的解释。反对解释:指以法律规定推论其反对之结果的法律解释方法。

法律推理的含义:是个与实践理性有关的问题,通常指对法律命题的推理。这种推理可能是从权威出发,或从事实出发。包括从上位规则推出下位规则的过程,或从事实推出法律后果(判决、裁定)的过程,或从A事实推出B事实的过程等等。形式推理的种类:即依形式逻辑规则的推理,是法律推理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类型: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三段论是典型的演绎推理。大陆法系传统从制定法一般规则到个案结论的过程常被看作典型的三段论式推理过程:大前提:法律规则,小前提:个案事实,结论:判决(有罪无罪、有责无责等)。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或从两个以上的同类特殊命题中推出一般性命题的逻辑推理。归纳推理主要用于从生活中及从司法实践中推演出法律规则,或从社会生活中归纳出抗辩理由。前者对判例法发展和判例法司法实践有重要意义。

类比推理:是从A、B两个对象有某些相同属性,且A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从而推出B对象也具有另一其他属性的推理。类比推理的方式是:已知A对象具有a、b、c、d四种属性,B对象具有a、b、c三种属性,从而推知B对象也有d属性。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不是必然的常见的类比推理是法律的类推适用。

形式推理可能的错误:形式推理的规则是客观的,但是推论结果却不必然正确。类比推理本身就是或然的。即使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本身的正确与否也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及推理过程是否遵守逻辑规则。

形式推理常犯的错误有:论据虚假;违反同一律;循环论证;证不出的错误,即论据不能证明结论;偶然的错误,即将一个一般性规则应用于特殊的例外。实质推理的概念:也称辩证推理,是法律运作过程中的非形式推理方法。实质推理用以解决不能用形式推理解决的法律问题。法有多种规定可供选择需执法者自由裁量时。实质推理其实并不是在法律的范围内处理法律问题,而是在法律的边缘地带。实质推理的适用:

填补法律漏洞,即以实质推理弥补法律中未有规定者;

纠正法律错误,由于立法者的疏忽适用法律将产生不公的法律后果或产生与立法者目的相反的结果时,可用实质推理予以纠正; 解决法律的不一致,有些法律不一致可用位阶原则等规则予以选择,当无选择规则作依据时,就得通过实质推理解决;

法律漏洞之弥补:我们认为法律(制定法)漏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的建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也因为法律是事先的规则,它对后来发生的事件的预见性是有限的。同时法律作为规则要在无限多样的事件上起规范作用,必然会产生漏洞。在法治社会里,法律的漏洞必须在法律制度内部得到弥补,法律漏洞的填补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是法官的任意,更不能是法律制度外权力者的任意。填补法律漏洞成为广义法律解释制度的一部分,这已成为现代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填补法律空白的方法通常是:引用习惯法,引用第二位的法源:公认的价值、权威性理论,以及依判例填补。法定解释与非法定的解释:

法定解释又称为正式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它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职权,对有关法律规定所进行的解释。按照进行解释 11 的国家机关的不同,法定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三种。法定解释同被解释的法律规定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也称为有效解释。

非法定解释又称为非正式解释或无权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做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两种。非法定解释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对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为法律适用机关提供参考意见、促进其全面正确地适用法律以及推动法学研究的深入等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行的法定解释权划分体制: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

2、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1)法律解释的原则,合法性原则。符合法定解释权限。不得越权解释;对低位阶法律的解释不得抵触高位阶的法律;对法律概念和规则的解释不得抵触法律原则。合理性原则;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为指导;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公理。尊重公序良俗;适应社会现实与发展趋势。(2)法律解释的方法: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当然解释、字面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

法律推定的概念:是一种法律规定的推理,意在表示某一事实或若干事实与另一事实或若干事实间的关系,即从已知事实推断出另一事实是否存在的推理方式。作为前提的事实是基础事实,作为结论的事实是推定事实。法律推定的类型:法律推定包括绝对推定和相对推定两种。

绝对推定或称不可反驳的推定,是指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间的联系是不可反驳的推定。相对推定亦称可以反驳的推定,是指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间的联系可由证据推翻。

广义的法律推定还包括“事实推定”,指法官得依已证明之事实,推定应证明之事实之真伪,这是一种依经验、公理、逻辑法则之推论,实属前述一般的“法律推理”的范围。

法律推定的作用:确定举证责任;公正;经济;保障法益稳定;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维护法律的位阶与法的和谐。宪法解释:宪法解释为广义法律解释之一种。宪法解释有以下特征:

1、特殊的解释主体。因为宪法被假定为来自人民,是人民组建政府的“契约”,所以宪法解释通常由特殊的机构进行。

2、特殊的解释目的。宪法解释除了有一般法律解释目的以外,宪法解释还有其特殊目的:保障人权、维护法律位阶的严肃性,维护宪政秩序。

3、特殊的社会影响。宪法解释的影响远大于一般法律解释,对法律的合宪性审查尤甚,常常会影响国家机构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的关系,甚至会影响法律的精神。

4、宪法解释的客观性较差。宪法解释会更多地采用法律外的因素作为依据,这必然降低宪法解释的客观性。

5、特别严格的要求。由于宪法解释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其客观性程度低,所以各国都对释宪规定比普通法解释更严格的要求,包括程序和解释原则方面。名词解释:

1、法律规则:即我国法律学界通常所说的法律规范,是指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2、法律概念: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它是指表达法律和认识法律的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即对法律相关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

3、法律原则:是指构成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4、法律渊源:法律的渊源(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5、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6、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是与社会形态联系的概念,是依据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的不同而对各种社会的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

7、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其必要性是:A法律移植是全球化的要求B法律移植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体现C提高法律移植的效用

8、法律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

9、权利: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人们对权力的理解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人认为,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按照他所愿意的方式去改变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以防止他自己的行为按照一种他不愿意的方式被改变的能力。也有人认为,权利指影响或控制他人行为的力量。总而言之,权利包含有“支配”和“强制”之意。

10、义务:意味着主体必须响应他人的要求,针对客体做出某一特定的行为。

11、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属性,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12、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3、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驶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14、法的预测作用:是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相互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15、立法:通常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

16、守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17、执法:亦称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驶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18、单方法律行为:指基于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订立遗嘱、放弃继承权、撤销委托代理、免除债务、追认无权代理等行为,皆属于单方法律行为。

19、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贯彻的问题所作的说明。

20、法律推理:是指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第二篇:2016安徽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复习必备资料

2016安徽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复习必备资料

一、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作品分析能力。

4.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常用的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出的文章应在主题、内容、层次、结构、行款、书写等方面合乎要求,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阅读篇目

《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灯下漫笔》、《论学问》、《冯谖客孟尝君》、《张中丞传后叙》、《故都的秋》、《香市》、《爱尔克的灯光》、《饮酒》(其五)、《山居秋暝》、《行路难》、《蜀相》、《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关山月》、《再别康桥》、《声声慢》(寻寻觅觅)、《前赤壁赋》

三、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

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冉有、季路及见于孔子曰(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社稷之臣也。(4)无乃尔是过与?(5)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陈情表》

了解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陈情方式。

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3.《灯下漫笔》 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分析说明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是什么。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义。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4.《论学问》

了解这篇有关学问的论说性随笔,是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培根的经验之作。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

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5.《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体编定者是西汉刘向。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4)窃以为君市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3)孟尝君怪之。(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5)驱而之薛。(6)先生所为问市义者,乃今日见之。6.《张中丞传后叙》

了解作者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理解“后叙”的含义。

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能通知二父志。(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7.《故都的秋》

本文选自郁达夫散文集《闲书》,是一篇游记散文。

理解本文所写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而又“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理解本文选取富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景物表现故都秋色的写景方法。

分析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分析概述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8.《香市》

本文是茅盾所写的一篇记事散文,选自茅盾散文集《话匣子》。理解本文通过写“香市”昔盛今衰的现象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分析本文总体上前后对比,以及各个方面层层对比的表现手法。掌握全文结尾的含义及其深化主题的作用。9.《爱尔克的灯光》

本文选自巴金散文集《龙·虎·狗》,是记叙文中的抒情斯文。理解文中“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含义。分析并说明全文中心思想。理解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理解本文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文的特点。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10.《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这是一首田园诗、五言古诗。作者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分析本诗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

理解全诗平淡醇美,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特色。背诵这首诗。11.《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作者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善于融诗、画、音乐、理趣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

理解本诗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写出夜间山中宁静优美景色的表现手法。理解、分析本诗“诗中有画”的写作特色及诗中表现的诗人情趣。重点句子: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重点词语:(1)竹喧归浣女。(2)王孙自可留。背诵这首诗。

12.《行路难》(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李白,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划分本诗层次。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从茫然、激愤到希望、自信的感情的,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

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内涵。重点句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点词语:

(1)玉盘珍羞直万钱。(2)多歧路,今安在?(3)直挂云帆济沧海。背诵全诗。13.《蜀相》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理解、分析本诗各联的内容。

了解本诗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体味诗中所寄寓的感慨。说明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特点。掌握本诗颔联对仗工整的特点。重点句子: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词语:

(1)锦官城外柏森森。(2)三顾频烦天下计。(3)两朝开济老臣心。背诵全诗。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边塞诗,七言歌行体。作者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掌握本诗写景笔调夸张、比喻新颖、联想奇妙的特点。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重点句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重点词语:

(1)瀚海阑干百丈冰。(2)中军置酒饮归客。(3)风掣红旗冻不翻。背诵全诗。

15.《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陆游,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划分全诗的层次,归纳全诗的主题思想。

理解本诗以“月夜”贯穿全诗的结构特点分析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分析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重点句子:

(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2)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重点词语:

(1)朱门沉沉按歌舞。(2)沙头空照征人骨。(3)中原干戈古亦闻。(4)遗民忍死望恢复。背诵全诗。

16.《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

理解、分析全词是怎样表现词人蒙受国破家亡的艰难之后,只身流落他乡的凄惨心境和孤苦哀愁感情的。

理解词中九组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重点句子: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重点词语:

(1)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7.《前赤壁赋》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赋。

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情感变化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

分析清风、明月、江水这三种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由本文了解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的特征。理解本文的主客对话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矛盾。重点词语:(1)举酒属客。(2)纵一苇之所如。(3)凌万顷之茫然。(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舞幽壑之潜蛟。(6)泣孤舟之嫠妇。(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8)侣鱼虾而友麋鹿。18.《再别康桥》

了解本诗选自徐志摩的诗集《猛虎集》,徐志摩早年留学欧美,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掌握本诗诗人故地重游所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本诗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理解本诗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和建筑的形式美。

四、试卷题型及比例 选择题 约10% 填空题 约5% 词语解释题 约10% 文言文翻译题 约5% 简答题 约15% 分析题 约20% 作文题 约35%+

第三篇:法理学试题库2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法理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源 C.形式渊源 D.效力渊源

2、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

A.法律理论 B.法律观点 C.法律心理 D.法律知识

3、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事实

4、属地原则是指()

A.确立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B.确立法对地域效力的原则

C.确立法的溯及力的原则

D.确立法的时间效力的原则

5、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A.《法经》 B.《秦律》

C.《九章律》 D.《北齐律》

6、行政执法的特点是()

A.一般具有单方面性 B.具有被动性 C.不告不理 D.稳定性

7、“法治”一词的概念是指()

A.与人治对称 B.执法者严明 C.法律和制度 D.与专制对称

8、中国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行政机关

9、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是()

A.阶级性

B.公开性

C.普遍性

D.规范性

10、法系划分的标准是()

A.法的历史传统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的阶级本质 D.法的立法体制

11、徒法不足以自行说的是()

A.法律万能 B.法律可有可无 C.法律不能自己行走 D.法律有局限性

12、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 可以自己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的行为 D.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1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

A.规范内容相同 B.指导思想相同 C.实施方式相同 D.表现形式相同

14、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

A. 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B.法律规范的制定方式 C.法律规范的经济基础 D.法律规范由哪些部分构成

15、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16、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17、法律编纂是一种()

A.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内容 C.不是立法活动

D.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法的关系根源于()

A.思想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物质生活关系

19、我国的司法解释一类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另一类是()A. 全国人大的解释 B.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C.人民法院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20、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成文法是()A.习惯法 B.条约 C.法经 D.汉谟拉比法典

21、在现代世界各国中,严格责任确定的是()

A、民事责任的原则 B.刑事责任的原则 C.违宪责任的原则 D.行政责任的原则

22、法的本质是指()

A. 法的规范性 B.法的表现形式 C.法的强制性 D.法的阶级性

23、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

A.互不干涉 B.法的权威大于政策 C.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 D.法必须服从政策

24、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是指()

A.有法可依 B.干部守法

C.党员守法

D.依照社会主义法律的观点建立起来的生产、工作、教学、科研和社会生活秩序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典主要是()

A.成文法的汇编 B.不成文法的汇编

C.判例法的规范化 D.成文法的整理

26、战后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特点表现为()

A. 公法转向私法

B.现实主义转向理想主义

C.减少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 D.两大法系逐步靠拢

27、法的社会性一般是指()

A.法是一种社会规范 B.法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促进社会前进的作用 C.法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D.法对社会的一种影响

28、法体现的是()

A. 国家意志 B.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意志

C.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29、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关系是()

A.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B.相互对立的关系

C.法决定道德,道德服从法

D.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0、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A.人们的思想 B.友情关系 C.同学关系 D.物、精神财富和行为

31、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32、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要件是()

A.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达到法定的年龄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D.必须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33、民主的意思是()

A.专指国家的形式

B.永恒存在的现象

C.人民管理一切事务 D.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34、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有法必依

35、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是()

A.自发形成的 B.强制灌输的 C.自觉培养而成的 D.自然赋予的

36、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为()A.立法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规体系 D.法律部门

37、英国的法律属于()

A.大陆法系

B.民法法系 C.法典体系 D.普通法法系

38、实现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的根本条件是()

A.人民群众的觉悟 B.社会革命 C.先进的理论指导 D.物质生活关系变化

39、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

A.立法技术水平B.立法的规划 C.立法的分工 D.立法权限的划分 40、按照法律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律规范划分为()A.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根本法与普通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41、法与道德的关系是()

A、道德是法的一种形式 B.法与道德一致

C.法与道德无关 D.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一致

42、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中影响最大的是()A.刑法典 B.民法典 C.宪法典 D.商法典

43、当代中国法律体现了()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中国人的意志 C.全国人的意志 D.全国人民的意志

44、关于法的产生、消亡问题的正确看法是()

A.法自古以来存在 B.法是与人类共始终

C.法将会永恒存在D.法是随阶级和国家而产生,并随之而消亡

45、法的规范性是指()

A. 法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 B.法为人们提供了是非标准

C.法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D.法总结和概括了统治阶级的胜利成果

46、狭义的法律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地方权力机关

D.国务院各部门

47、法律调整的对象有()A.行为关系 B.思想关系 C.意志关系 D.同学关系

48、对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49、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准则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50、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

A.古希腊 B.古罗马 C.英国 D.美国

51、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属于法的构成中的()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规范 D.刑法

52、划分部门法的第一位标准是()

A.法律调整机制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种类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53、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A. 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马克思主义思想 D.儒家思想

54、对人的效力我国采取的是()

A.属地主义 B.属人主义 C.保护主义 D.以属地主义为主,兼顾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

5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

A.法治经济 B.人治经济 C.自然经济 D.计划经济

56、人身权利属于()

A.绝对权 B.相对权 C.特殊权 D.职权

5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58、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因素 B.生产关系因素 C.劳动力因素 D.经济因素

59、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法系家的解释 C.法官的解释 D.司法解释 60、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

A. 法律制裁 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 D.经济制裁 61、经济基础决定法意味着()

A.经济的要求即是法律 B.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

C.法律没有相对独立性 D.法从经济关系中自动产生 62、法和国家一般关系是()

A.法高于国家 B.国家权力大于法 C.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持 D.二者相互独立,互不依赖 63、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有()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印度 64、最终决定法的因素是()

A.国家权力 B.人类理性 C.文化传统 D.物质生活条件 65、行政处分的对象是()

A.公民 B.法人 C.国家工作人员 D.社会组织 66、国务院有权制定()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地方性法规 67、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68、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69、法的科学性是指()

A.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B.法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法能够反映客观规律

D.法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反映 70、在法的本质问题上,以往的法学主张()

A.法有阶级性

B.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C.以不同的形式否认法的阶级性 D.法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71、法律的溯及力属于()

A.法的地域效力 B.法的时间效力 C.法对人的效力 D.法对事的效力 72、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之一是()

A.法律调整机制 B.根本法与普通法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73、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特点是()

A.适用于特定的人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规范性 D.适用于一般的人 74、授权性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在于()

A.鼓励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B.命令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C.禁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D.防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75、有权制定狭义法律的有()

A.国务院 B.地方权力机关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家行政机关 76、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律师的解释 C.当事人的解释 D.立法解释 77、普通法法系的特点之一是()

A.制定法是法律渊源之一 B.判例是法的渊源之一 C.道德是法的渊源之一 D.赦令是分的渊源之一 78、奴隶主法的特点之一是()

A. 确认法律上人人平等

B.确认奴隶的权利

C.确认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 D.确认自由民的特权 79、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是()

A.指导思想不同 B.历史使命不同 C.基本要求不同 D.调整范围不同 80、法律事实分为()A.法律事件 B.法律后果 C.法律责任 D.法律制裁 81、公民的选举权属于()

A.政治权利 B.经济权利 C.文化权利 D.民事权利 82、狭义上讲的执法主体指()

A.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B.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立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D.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83、法的强制力表现在()

A.约束人们的思想 B.以思想教育为保障

C.来自人们的内心反省 D.以国家的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 84、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公平优先

C.正义优先

D. 同时优先 85、科学技术与法的关系是()A.法是否进步 B.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C.法的实施技术 D.生产力与法之间的关系 86、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法系家主张()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所有权社会化 C.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D.保护垄断 87、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之后就成为()

A.准用性规范 B.习惯规范 C.技术法规 D.一般规范 88、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的是()

A. 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司法解释 89、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的本质归结为()A.神的意志的体现

B.公共意志的体现

C.民族精神的体现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90、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为()

A.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 B.法律规范 C.法律概念 D.法律事件 91、不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乡规民约 92、属于正式的法律解释的人民法院是()A.各级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专门人民法院

93、本质不同的法律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的原因在于()A.法的连续性 B.法的稳定性 C.经济条件的连续性 D.政治条件的一致性 94、法律移植是指()

A.新法对旧法中的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收 B.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全部照搬 C.法的西方化 D.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借鉴和吸收 95、党的政策对法有()

A.制约作用 B.指导作用 C.限制作用 D.监督作用 96、经济基础与法的关系是()

A.法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法 B.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法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D.经济基础始终与法保持一致 97、授权立法是()

A.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就存在的法律渊源 B.封建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C.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法律渊源 D.奴隶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98、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有效说法的()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99、从法律后果来看,法律规则可分为()A.授权性与禁止性规则 B.授权性和命令性规则 C.命令性和禁止性规则 D.肯定性和否定性规则 100、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

A.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B.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不属于上层建筑 C.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道德不是行为规则

D.经济意义上的法律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以下法律中属于宪法部门的是()()()()()

A.国籍法

B.国际法 C.法官法 D.选举法

E.知识产权法

2、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法理解释 D.行政解释

E.历史解释

3、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

A.国内法学

B.国际法学

C.理论法学 D.概念法学

E.应用法学

4、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5、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E.全部接受传统法律文化 6.不是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E.民法与刑法

7、资本主义法的特征是()()()()()A.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B.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C.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 D.维护等级特权

E.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8、法的制定活动的基本形式有()()()()()

A.法的制定

B.法的修改

C.法的废止 D.法的汇编 E.法的继承

9、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人民当家作主

10、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特点有()()()()()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强制性 D.严格的程序性

E.权威性和专门性

1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A. 法律清理 B.法律汇编 C.法律制定 D.法律编纂 E、法律认可

12、我国法律适用的阶段包括()()()()()A.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

B.确定适用具体的法律规范 C.执行 D.作出决定 E.进行调解

13、有权制定自治条例的机关有()()()()()A.自治州

B.自治县

C.自治乡 D.自治区 E.特别行政区

14、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D.放弃做出一定的行为

E.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

15、属于法的要素的是()()()()()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条文 D.法律规则

E.法律学说 16.党的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地方有()()()()()A.制定的主体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适用的对象不同 D.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 E.稳定性和灵活性程度不同

17、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有()()()()()

A.法律本身的因素 B.环境因素 C.个人因素 D.体制因素 E.政策因素

18、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A.宪法

B.行政法

C.商法 D.经济法 E.军事法

19、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区别有()()()()()A.由国家制定

B.具有国家强制性

C.具有阶级性 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

E.是否具有规范性

20、狭义的法的效力包括法律()()()()()A.对什么人有效 B.在什么地方有效 C.在什么时间有效 D.对哪些事情有效

E.对哪个国家组织有效

21.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

A.引导作用 B.促进作用 C.保障作用 D.必要的制约作用 E、认可作用

2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是指()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E.法律作用平等

23、普通法法系国家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有()()()()()A.制定法

B.正义观念

C.习惯法 D.判例法 E.法律学说

24、就法律意识的主体来说,它可分为()()()()()A.单个人的法律意识

B.群体的法律意识

C.社会的法律意识 D.国家法律意识

E.阶级的法律意识

25、新颁布实施的法对过去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属于()()()()()A.法的空间效力 B.法对人的效力 C.法律溯及力 D.法的时间效力 E.法的对事效力 26.从法律的制定到实施这一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A.立法学

B.法律解释学 C.法律社会学 D.国内法学 E、国际法学

27、法律责任分为()()()()()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违宪责任 E.经济责任

28、法律监督中的社会监督主体包括()()()()()

A.中国共产党

B.社会组织

C.人民群众 D.法律职业 E.新闻舆论

29、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暴力作用 30、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差别在于()()()()()A. 判例法是否为正式的法的渊源 B.是否倾向于采用法典形式

C.普通法法系法官有造法的功能 D.法的基本分类不同 E.法律概念和术语不同 31.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32.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下列哪些表述属于有选择的指引? 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 金或者其他奖励

33.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事而形成的行为有规则和有序的状态。影响法 律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A.法制方面的因素 B.个人方面的因素 C.环境方面的因素 D.法律本身的因素 34.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 定法律加以规定?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35.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36、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B.总结斗争经验的结果

C.批判继承旧法

D.废除旧法 37.下列有关政体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A.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政体决定于国体并服务于国体

C.政体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 D.共和制有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主种形式 38.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违法的客体? A.违法行为 B.人和物 C.法律所保护的权益 D.违法行为作用的对象

39。我国宪法对具有特定情况的公民设置专条给予特别保护,其内容包括保障妇女的权利、照顾残疾公民外,还有下列选项中的哪些? A.保障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 B.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C.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 D.保护外国人在华合法权益

40.马某为某大学法律系教授、兼职律师,其在某知识产权案件中作为被告代理人,运用法学理论中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理论为其被代理人辩护,其意见被法院采纳。其意见属于下列何种性质? A.司法解释 B.学理解释 C.非正式解释 D.正式解释 41.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 A.权利和义务相对立相区别 B.权利和义务相依存

C.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D.法律制度均以权利为本 42.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 A.正式解释 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 D.扩充解释 4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哪些不属于对狭义的法的适用的理解? A.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B.法的适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C.法的适用是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D.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根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4.下列哪些选项内容不属于按照法的效力范围不同所作的分类?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母法与子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45.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A.加强立法 B.严格执法 C.有法必依 D.党的领导

三、填空题(每空1分)

1.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

2、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

3、每一法律规范由和

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4、法的要素包括

、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5、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

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6、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

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7、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

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

、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 》和1700年的《王位继承法》 10.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11.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

两个部分构成。

12、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

三个部分。

13、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

规则、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14、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

法律后果。

15、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

16、法国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的立法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法典是《 》

17、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

法律文件的效力。

1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0年的《 》。20.

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

21.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

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2、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

规则、委托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23、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性作用和

作用之分。

24、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和社会主义法。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普通法和。

2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 和应用法学。

27、首先将正义划分为分配正义和改正正义的人是。

28、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

29、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 学派。30.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 渊源。31.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32、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33、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

34、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是 法系。

3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 的平等。

36、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是制定和。

37、法学产生的条件之一是 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

38、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命令性规则和

规则。

39、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

和衡平法。

40.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41.狭义的法律是由 制定的。

42、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

43、根据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实体法和。

44、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叫做。

4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 经济。

46、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目标是。

4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 提出的。

48、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

规则。

4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和概念三个部分。50.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5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 法学。

52、法律推理中的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 推理。

53、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通常讲的“ ”改为“法治国家”。

54、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55、我国法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遵循的准则之一是“ 优先,兼顾公平”。

5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

57、罗马法学家 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58、“法治”是与“ ”对称的。

59、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和 三种方式。

60.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四、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

2、法的连续性

3、法的渊源

4、法律实效

5、立法体制 6.法律意识

7、法的稳定性

8、立法程序

9、军事法规 10.法的执行 11.法的制定

12、习惯法

13、权利

14、法律效力 15.法律汇编

16、地方性法规

17、法律清理

18、法的适用

19、学理解释 20.立法技术 21.制定法

22、法律编纂

23、义务

24、司法解释 25.法律制裁

26.自治法规

27、部门法

28、法定解释

29、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 30.行政法规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5、当代中国法学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6、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7、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8、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9、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10、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哪几种

11、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12、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有哪些重要观点

13、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14、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5、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16.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17.法的适用的特点

18、广义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19、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20.科技进步为什么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21.法的执行的特点

22、立法的特征

2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2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27、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9、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30、法的价值的特征

六、论述题

1、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3、法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

5、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6、论述资本主义两大法系的差别

7、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

8、部门法的概念和有哪些特点

9、论述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10、如何实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11、论述影响法律实施的各种因素

12、论述我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

13、论述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14、试论西方法学或法理学的历史发展道路

15、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16、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行走在广州街头,突然被派出所收容,20日在广州市收容救急站被殴打致死。其被收容依据的法规是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该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影响经济发展为由,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运用法的价值(选择)理论,结合孙志刚案对该行政法规的合理性进行法理分析。

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D,4、A,5、A,6、A,7、A,8、A,9、A,10、A,11、D,12、D,13、B,14、D,15、B,16、B,17、D,18、D,19、D,20、D。

21、A,22、D,23、C,24、D,25、C,26、D,27、B,28、A,29、D,30、D,31、C,32、A,33、D,34、B,35、C,36、D,37、D,38、B,39、D,40、D。

41、D,42、B,43、D,44、D,45、C,46、A,47、A,48、D,49、A,50、B,51、A,52、B,53、D,54、D,55、A,56、A,57、D,58、D,59、D,60、A。61、B,62、C,63、B,64、D,65、C,66、B,67、B,68、D,69、C,70、C,71、B,72、A,73、A,74、A,75、C,76、D,77、B,78、C,79、D,80、A。81、A,82、B,83、D,84、A,85、D,86、A,87、C,88、A,89、D,90、A,91、D,92、C,93、C,94、D,95、B,96、B,97、C,98、B,99、D,10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CE

3、CE

4、ACDE

5、ABD

6、ACDE

7、ABC

8、ABC

9、BE

10、CDE

11、ABD

12、ABCD

13、ABD

14、AE

15、ABD

16、ABCDE

17、ABCD

18、ABCDE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E

23、ACD

24、ABC

25、CD

26、ABC

27、ABCD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AB

32、BCD

33、ABCD

34、ACD

35、ABC

36、A

37、ACD

38、ABD

39、ABC 40、BC

41、ABC

42、BCD

43、ABC

44、ABC

45、ABD

三、填空题

1、成文法,2、法学家集团,3、行为模式,4、规则,5、肯定性,6、规范性,7、氏族,8、奴隶制法,9、权利法案,10、规范性。

11、法律后果,12、概念,13、授权性,14、否定性,15、习惯,16、法国民法典,17、非规范性,18、社会主义法,19、王位继承法,20、人民民主专政。

21、成文法,22、确定性,23、社会,24、资本主义法,25、衡平法,26、理论法学,27、亚里士多德,28、法律行为,29、自然法,30、效力。

31、亚里士多德,32、国家检察机关,33、法学体系,34、民法(或大陆),35、法律实施,36、认可,37、立法,38、禁止性,39、普通法,40、封建制法。

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42、古罗马(法),43、程序法,44、立法体制,45、法制(或法治),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7、孟子,48、准用性,49、原则,50、物质生活条件。

51、马克思主义,52、类比,53、法制国家,54、命令性,55、效率,56、应用法学,57、乌尔比安,58、人治,59、行政处分,60、委托性。

四、名词解释

1、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同一个政权制定的新法与旧法之间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或一定的连贯性。

3、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4、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

6: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7:法在颁布生效以后,它的效力要维持适当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8: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9:中央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和规定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0: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12、国家虽认可其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1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指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15、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汇编成册的活动,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一种形式。

16、地方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8、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19、一般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多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20、指在整个立法过程治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的技术、立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21、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22、国家机关将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创新新的规范,修改不适合的规范,废除过时的规范,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法典。

2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的人,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24、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25、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

27、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8、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29、对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活动。

30、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重要的并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

五、简答题

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2答:

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

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答: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

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

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7答:

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

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

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12答:

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

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

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

14答:

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

15答:

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16答:

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

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

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由五个构成因素:

1、以违反法律为前提(1分)

2、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1分)

3、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1分)

4、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1分)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1分)

19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分)

分类:物、精神财富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20答:

1、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1.5分)

2、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1.5分)

3、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1.5分)

4、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机需要法律加以防治(1.5分)

21答:

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1.5分)

3、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4、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1.5分)

22答:

1、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活动(1.5分)

2、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1.5分)

3、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1.5分)

4、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1.5分)

23答:

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具有决定作用(1分)

立法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分)立法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1分)

2、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具有服务作用(1分)

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保障其顺利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1分)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4答: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

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

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

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

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

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

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

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

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

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

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

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

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

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

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

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

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

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

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

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

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

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第四篇:党校研究生考试法理学复习材料

法理学

第二章

1、法的含义和特征 P29 P38-41容易出论述题

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也可以是: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规范的总称。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2)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3)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则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第四章

1、法的规范作用 P59-62 考点:对作用的概念出选择题(1)指引作用。是指法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既定的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所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动的功用和效能。(2)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能够衡量、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功用和效用。(3)预测作用。是指由于法律的存在,且对人们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必然导致的法律后果,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结果或他人将如何安排自己的行为,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取舍和方向的一种功用和效能。(4)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积极依法行为的功用和效能。(5)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的功用和效能。

2、法的局限性 P66 易出论述题

第一,在社会的调控模式中,法律只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第二,法律调整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第三,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第四,法律的实施要受到人与物质条件的制约。

第五章

1、法与社会的关系 P70-72 法以社会为基础,法作用于社会

2、法与政党政策的区别 P80-81 比较名词

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党政策是政党为实现一定政治目标、完成一定任务而作出的政治决策。

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1)意志属性不同。(2)规范形式不同。(3)实施方式不同。

(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

3、法与道德的区别 P81-82(出比较名词或论述或案例)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一般是指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法与道德的区别是:

(1)形成方式不同,法是由国家制定的,道德是自然演进生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以规范性法律文件表现出来,道德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存在形态不同。法律存在形态是一元化,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道德是多元化,自由的,多层次的。

(4)强制的侧重点不同,法律强制外在行为,道德强制内在行为,社会舆论、谴责。

(5)内容不完全相同,道德比法律调整的领域更宽。

(6)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是靠人们的觉悟,社会舆论、谴责人们的行为实施的。

第六章

1、法的分类(选择题)P95-98

(1)依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依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法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依法的地位、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4)依法的适用范围不同,法可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依法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分为国内法、国际法与超国家法。

第七章

1、法律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P102-103(选择题)所谓法律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对具有法律意义的现象和事实进行理性概括和抽象表达而形成的一些权威性范畴或术语。根据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概念可分为:

(1)主体概念。如公民、法人、代理人、原告人、诉讼第三人(2)客体概念。如物、动产、标的、作品等(3)内容概念。表现法律关系内容即权利义务关系的概念。一部分是表现权

利的,如所有权、专利权、立法权、请求权等,另一部分是表现义务的,如债、赔偿责任等。

(4)事实概念。表现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即法律事实的概念。如出生、死亡、违约、侵权等概念。

例题:下列属于法律关系主体概念的是(A B C D)A合伙人 B 中止犯 C 代理人 D诉讼第三人

2、法律规则的含义、结构和种类 P103-106 法律规则是指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的规范。

法律规则的要素区分为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种。法律规则种类:(1)按照法律规则所设定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复合型规则。(2)按照法律规则的效力强弱或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区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3)按照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直接地被明确规定下来,可以把法律规则区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3、法律原则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P107-109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性、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的分类:(1)按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的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

(2)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3)按照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的不同,可分为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法律原则的作用:

(一)对法律创制的作用

(1)法律原则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

(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3)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二)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作用

(1)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2)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3)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4、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P107(比较名词)法律规则是指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的规范。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性、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整方式不同。第二,适用范围不同。第三,适用方式不同。

第八章

1、法律部门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P112-114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现行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划分法律部门的两个标准。

2、法律体系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P115-117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国家或者地区)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区别: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国家或者地区)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分类组合为若干法律部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立法体系,是指拥有不同的等级的立法权限的立法主体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性文件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区别:第一,构成、分类依据不同。第二,构建的主体与对象不同。第三,侧重点不同。第四,调整对象和方法不同。

3、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P117-120 结合(第十章)立法和立法权,(第十七章)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一起看

第十章

1、立法、立法体制的含义和我国立法权的划分 P136 P138-139 法的制定,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通常也简称为“立法”。

立法体制就是关于行使立法权的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哪些国家机关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度,其核心问题是立法权限的划分,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我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对某项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拟订有关条例,以草案的形式发布试行。

(3)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备案。

(4)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实行;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5)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按“一国两制”的原则,除外交事务和国防事务外,其立法权按宪法的规定相对独立。

2、立法的原则和程序 P140-144(理解)立法的原则:

(一)以宪法为依据,遵循法制统一原则

(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三)充分体现民主、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原则

(四)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五)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的立、改、废相结合原则

(六)总结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原则立法的基本程序:

(一)立法议案的提出

(二)法律草案的审议

(三)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

(四)法律的公布 第十二章

1、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P158-160(理论分析题)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的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与社会关系主体意志相结合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种类:

(1)按法律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不同,分为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

(2)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定程度不同,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4)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多少以及其权利、义务内容,分为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例题:甲向乙借了5万元做买卖,结果赔了,甲无力偿还。乙起诉至法院要求甲赔偿借款,甲败诉。法院判决生效后甲不但不还钱,还跑去外地打工了,在打工期间甲又实施了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起诉,人民法院判决为盗窃罪。

问:上述案例有几种法律关系 每种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甲向乙借钱属于借贷合同的法律关系,主体:甲和乙;客体:给付行为 甲将乙诉至法院 属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甲去外地打工属于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甲实施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属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P161-163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一定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3)国家。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2)人身(3)精神产品(智力成果)(4)行为结果。

第十四章

1、司法的含义、特征和原则 P178-183

狭义的法的适用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处理案件作出判断的专门活动,通常简称“司法”。特征:(1)程序启动的个案性和被动性(2)裁判立场的中立性和非服务性(3)评价标准的过程性和程序性(4)权力运作的交涉性和参与性(5)权力主体的专属性和职业性(6)裁判过程的亲历性和集中性(7)科层关系的非服从性和独立性(8)裁判效力的终结性和终极性(9)价值取向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法的适用原则(论述题)

(一)司法法治原则

(1)以法律上的事实作为司法裁判的根据(2)依法定职权、程序进行司法裁判

(3)按法定标准和技术要求认定事实、作出裁判(4)根据权责统一的法治原则承担司法责任

(二)司法公正原则(1)裁判结论公正(2)裁判程序正当

第十五章

1、违法的构成要件、种类 P190-191(选择题)违法的构成,是指法律规定的构成违法行为所具备的各种要件。违法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的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四个方面。

(一)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法人、国家。

(二)违法的客体是指违法行为侵犯的由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三)违法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主观上的过错。

(四)违法的客观要件是指违法必须是客观行为。根据各种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类别或性质不同。可以把违法划分为违宪行为、民事违法、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

第十六章

1、法律监督的体系 P202-206

我国法律监督体系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体系

(一)国家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对法律活动的监督(1)权利机关的法律监督(2)行政监督(3)审判监督(4)检察监督

(二)社会监督是社会力量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所进行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人民政协的监督(3)各民主党派的监督(4)社会团体的监督(5)新闻舆论的监督(6)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第十七章

1、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P222-224(1)宪法(2)法律

(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定(4)军事法规与军事规章

(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6)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8)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

例题:下列属于我国法的渊源的是(A D)A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C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禁止国家工作人员公款旅游的通知 D天津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商标印制管理办法

第十八章

1、形式推理与辩证推理 P231-234(案例)

(一)形式推理就是解决法律问题时依照形式逻辑的规则或方法所进行的推理,其中包括运用演绎、归纳或类推的方法所进行的推理。(1)演绎推理(重点把握)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特点是结论寓于前提之中,即结论与前提之间具有蕴涵关系,因此是必然性的推理。(2)归纳推理

是指运用归纳的方法从特殊中推导出一般原则或规则的推理。(3)类比推理

指的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相同属性,推导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存在相同点的推理,简称类推。

(二)辩证推理,指的是当作为推理的前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题时,借助辩证思维从中选出最佳命题已解决法律问题的那种法律推理。例题:某司机为救病人闯红灯,甲乙两个警察处理意见不一致,甲认为应该给予处理,乙认为不该处理。问:两位警察分别运用了哪种法律推理? 甲运用的是演绎推理,乙运用的是辩证推理

第十九章

1、我国法律解释体制 P240-241(会选择哪种是什么法律解释)立法解释 主要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全国人大以及其本身所制定的法律所进行的解释。

(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其自己所制定或订立的行政法规或规章的解释。(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所制定或订立的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所进行的解释等。行政解释 主要包括:(1)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进行的解释。

(2)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有关地方性法规的具体运用问题所进行的解释。司法解释

第二十一章

1、法形成的基本标志及其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P268-271(比较名词)(了解)人类法律正式形成的标志,包括:(1)法律概念的产生。(2)刑罚体系的发达和以刑罚为主要内容的规则。(3)专门裁判机关的出现。(4)诉讼程序的形成。(5)监狱的建立。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法是由国家和社会所创造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人们意志、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氏族习惯是指原始社会各个氏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且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区别:(1)法与氏族习惯的形成方式和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2)法与氏族习惯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尽相同。(4)法与氏族习惯所承担的职能不同。(5)法与氏族习惯的根本目的不同。

(6)法与氏族习惯的适用范围和保证力量不同。

第二十二章

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P287(选择题)

(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的统一。(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一国与两制的统一。(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国情与公理的统一。

第二十三章

1、西方两大法系的含义与区别 P297-299 两大法系是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是指以古罗马法,特别是以19世纪《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基础和传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区别:第一,从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民法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而普通法系属于归纳式思维和类比推理。

第二,在法的渊源方面,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是制定法,而在普通法系中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渊源。更愿意用判例法。

第三,在法律的分类方面,民法法系国家一般都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普通法系则是以普通法与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

第四,在诉讼程序方面,民法法系与教会法程序接近,属于纠问制诉讼,普通法系则采用对抗制诉讼程序

第五,在法典编篡方面,民法法系的主要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法典,普通法系在都铎王朝时期曾进行较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近代以来制定法的数量也在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不倾向进行系统的法典编纂。

第二十五章

1、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P318-319 法制是指国家制定的用来调整人们行为的法律和制度。

法治是指用法律统治治理国家的思想、原则和动态活动的过程。区别:(1)属性不同。法制作为法律制度,是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制度而言的,是横向的制度性的社会上层建筑结构的要素之一。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纵向的,动态的社会调整过程。(2)在治国中的地位不同。法制作为单纯的治国工具而存在,也即“以法治国”。法治则是“法的统治”或“依法治国”。(3)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法制与民主政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需要法制,实行专制的国家也需要法制。法治是“良法”的统治。(4)经济条件不同。

2、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关系 P326-327(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体现和保障。

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条件 P329-331(选择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原则主要包含下述内容:(1)主权在民原则或者说人民主权原则。(2)法律至上原则。(3)平等原则(4)权力制衡原则

(5)司法独立与公正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条件: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力运行的法律机制。

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

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律师制度。

第五篇: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

09自考《法理学》总复习专题资料

法理学配套复习题一(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 _____,二是 _____。

2、广义的执法包括 _____ 和 _____。

3、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_____、_____、_____。

4、以事实为根据,是正确适用法律的 _____;以法律为准绳,是正确适用法律的 _____。

5、_____是法的适用中首要的原则。

6、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要纠正以下两种“左”的错误认识,一是把这项原则视为 _____原则,二是把适用法律上平等原则同

对立起来。

7、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 _____、_____和个人干涉。

8、法的适用过程是连续的,但又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确认适用的法律规范;第三阶段:作出决定;第四阶段: _____及其检查监督。

9、法律效力范围,包括法律的 _____、_____和 _____三个方面。

10、各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实行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属人原则;二 是 _____原则。

二、判断题

1、法的适用是公、检、法的专职权。

()

2、在社会主义国家,法的遵守是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

()

3、法律实施必须通过法的适用来完成。

()

4、合法是适用法律的前提和基础。

()

5、适用法律与适应形势是对立的。

()

6、适用法律上的平等,就是指在适用法律时不考虑人的具体状况,而一律平等地适用法律。

()

7、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干涉。

()

8、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党委干涉。

()

9、查明事实真相是适用法律的决定性阶段。

()

10、法律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

()

三、名词解释

1、法的特征

2、法的基本特征

3、法的派生特征

4、国家的强制力

四、简答题

1、为什么法是通过调整人的行为才实现对社会调整的?

2、法为什么具有规范性?

3、国家认可法通常有哪些情况?

4、为什么权利和义务是法的内容?

五、论述题

述社会主义法的人民性及其表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法的适用 法的遵守

2、行政执法 司法

3、正确 合法 及时

4、前提 保证

5、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6、资产阶级 法的阶级性

7、行政机关 社会团体

8、确认事实 执行决定

9、时间效力 鉴定时间效力 对人的效力

10、属地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化,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象征和标志所在。

2、法的基本特征:指法的带根本性的、原初的特征。

3、法的派生特征:指从法的基本特征中派生的又是常见的特征。

4、国家强制力: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人的活动和行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存在。(2)达成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进而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3)在法律上行为极其重要,法律是针对行为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

2、法之所以具有规范性,是因为:(1)法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则,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它可以被反复适用。(2)法律的重点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3)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同其他社会规范有着显著的区别。

3、通常有三种情况:(1)赋予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道德、宗教、习俗、礼仪以法律效力,形成习惯法。(2)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认可国际法规范。(3)特定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用概括产生规则或原则,并赋予这种规则或原则以法律效力。

4、法的要素以法律规范为主,而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是以授权、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律规范中的法律后果则是对权利义务的再分配。法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的,因而法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社会主义法的人民性,即人民利益性,它是指在社会主义法律上人民的利益是唯一的也是至高无上的,除了人民的利益,法律上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利益内容。在社会主义法律上,现实的人民性表现在:(1)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法使阶级性与人民性得到了统一。(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法的人民性的政治体现和政治保障。(3)社会主义法所体现的利益是绝对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4)社会主义法确认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掌握生产资料并不断进行强国富民改革,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改革措施都要采取。

一、填空题

1、法律监督是法律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法律运行的_____机制。

2、广义的执法包括_____和 _____。

3、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法律监督制度与政权组织形式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可以把法律监督分为 _____和_____两种基本类型。

5、民主型法律监督,表现在制度上,_____是法律监督的主体,而 _____则是主要的监督对象。

6、民主型法律监督,在监督方式上,除了国家机关通过行使职权对公民和社会组织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进行行政、司法监督外,主要通过三种模式对职权运行的合法进行监督:一是权力制约,二是 _____,三是_____。

7、目前,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从监督主体的性质上,可分为 _____的法律监督和 _____的法律监督两类。

8、我国法律监督从监督内容上可以分为 _____和 _____两个方面。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具有 _____的一般属性,又具有中国特色。

10、_____监督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处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11、立法监督的任务和职能是:促使 _____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12、从历史上看,行使立法监督权的主体有三种机关:一是普通司法机关,二是_____,三是_____。

13、在我国,行使立法监督的主体是_____。

二、判断题

1、法的制定就是国家机关创制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2、狭义的立法,专指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3、我国实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的、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

4、立法权的划分是同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

6、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

()

7、法律提案权是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和人员的专有职权。()

8、在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团体享有立法提案权。()

9、中国共产党依法规定享有法律提案权。

()

10、法律草案的审议是立法程序全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三、名词解释

1、法

2、物质生活条件

3、法的社会管理作用

4、法的预测作用

四、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法对法的本质的认识深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承认特别行政区的存在和允许三个法系在四个地域同时有效,也仍然改变不了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的本质?

3、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有哪些特征?

4、法为什么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五、论述题

在法的作用问题上,为什么通常仅仅注意法的社会作用而忽视法的规范作用?认识法的规范作用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自我保障

2、行政执法

司法

3、正确 合法 及时

4、集权型

民主型

5、人民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6、权利制约权力 以责任制约权力

7、国家机关 社会力量

8、立法监督 法律实施的监督

9、民主型法律监督

10、立法

11、立法活动及法律文件

12、立法机关 专门机构

13、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因素。

3、法的社会管理作用:是指法在维护人类基本生活条件,确认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

4、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引起了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法律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以国际共同规范为标准而新建立的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新型法律体系、制度正在逐步形成。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法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法的目的从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目的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的目的。(3)在“一国两制” 条件下,承认特别行政区的存在和允许三个法系在四个地域同时有效,也仍改变不了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的本质。

2.(1)各种法律同时有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家存在为前提,它表明中国的主权是统一的。一个主权条件下并存数个法律体系,立法权从属于国家主权。(2)“一国两制”的构想,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统一即表明中华民族有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必然表现为统一的共同愿望,所以它仍是人民的意志。(3)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法律制度的差异是过去内乱外战历史造成的,在我们民族的现代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差异将逐步缩小,各种法律制度通过相互吸收和借鉴,最后必为民族的共同的文化所中和而趋于同一。

3、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文化背景也是共同的,故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而不能也不应该是哪个个人的意志或集团的意志。(2)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定时代的统治阶级,是当时生产方式的代表者。(3)每一个统治阶级既然都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处在特定的阶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4)统治阶级既然都处在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而每种生产方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也就是说,体现为法的统治阶级意志,即法的本质内容永远也不可能超出统治阶级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

4.(1)从法的外在特征上看,法确实是国家意志,但只指出法是国家意志,还不能彻底揭示法的本质。(2)法固然要受统治者个人思想的影响,但法产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不是个人的任性。(3)法也不可能是所有公民的公意或全社会的共同意志。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这主要是因为:(1)法的社会作用直接体现法的本质和目的,自然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2)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法的本身特征的研究以及法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认识法的规范作用有两个意义:(1)有助于我们了解法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行为的;(2)有助于我们将法的社会作用和政策、行政命令、道德的作用相区别。

一、填空题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_____、执法必严、_____。

2、社会主义法制除了体现和贯彻一般法制的合法性、民主性、_____、统一性等原则外,还要体现和贯彻_____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是_____。

4、_____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

5、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_____,一种称为 _____。

6、在古希腊时期,有以_____为代表的人治论同以 _____代表的法治论之争。

7、在春秋战国时期,有_____的人治论与 _____的法治论之争。

8、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它首先表明的是_____和 _____问题。

9、民主是法制的 _____,法制是民主的 _____。民主要法制化,法制要民主化。

10、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_____。

11、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_____。

12、法制民主化,首先是_____民主化。

1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论是主张维护_____的。

二、判断题

1、政治要依法而治,所以法指导政治。

()

2、法与政治是一致的。;

()

3、法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

4、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

5、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直接标志。

()

6、国家与法归要结底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

7、法与执政党的政策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所以都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8、法比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广泛。

()

9、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共产党政策的唯一工具。

()

10、党代会及其常设机构有权制定政策和法律。

()

三、名词解释

1、法的作用

2、法的规范作用

3、法的社会作用

4、法的专门评价

四、简答题

1、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有什么区别?

2、法的社会作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3、法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受哪些因素制约?

4、公法的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评析西方主要法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2、平等性 革命人道主义

3、有法必依

4、有法可依

5、法治 人治

6、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7、儒家 法家

8、国体 政体

9、内容 形式

10、前提和基础

11、体现和保障

12、立法

13、个人专制集权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则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3、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

4、法的专门评价:是指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其特点是代表国家,具有国家强制力、产生法律的约束力,故又称效力性评价。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两者的区别在于:(1)两者的考察基点不同。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的规范性特征进行考察的,法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考察的。(2)两者的作用对象不同。法的规范性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3)两者存在方式不同。法的规范作用是一切法所共同具有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法都具有规范作用,而法的社会作用则依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而形成差别。(4)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规范作用是社会作用的手段,社会作用是规范作用的目的。(5)两者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实现规范作用的前提是法律颁布,即把法律告诉人们,法就能发挥规范作用,而实现社会作用的前提是法律被运用、被实施。前者是在静态中发生的,后者是在动态中发生的。

2.(1)确认。以法的形式确认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2)调节。以法律手段调节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利益关系。(3)整合。通过法律的实施来恢复、修补被破坏的社会关系。(4)制裁。以法律强制手段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者,同时也预防社会关系受破坏。(5)制约。对权力和权利实行约束,促使权力的节制运行和权利的依法行使。(6)组织。法具有组织功能。(7)引导。以法的纲领性、超前性特点为基础,引导社会关系朝预定方向发展。

3、法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受多方面因素制约:(1)法自身的质量;(2)经济体制;(3)政治体制;(4)执法机关的工作;(5)各级领导干部及普通公民的法律观;(6)传统法文化。

4、公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国家权力的干预,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必要时的社会的全局利益。其作用特点是:较少采用甚至不采用意思自治原则,而是较多采用或完全采用纵向权力干预,即强制性的干预较普遍。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1、萨维尼的法与民族精神

2、埃利希的“活法”

3、庞德的法社会控制论

4、韦伯的法的合理性

一、填空题

1、______和 ______是法的两大作用对象。

2、法的作用是指法律对 ______以及最终对 ______所产生的影响。

3、法的规范作用的对象是______,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 ______。

4、法的规范作用可以被概括为指引、______评价、______四种作用。

5、法的指导作用的对象是______。

6、法的评价作用的对象是______。

7、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______。

8、法的警示作用的对象是______。

9、法的指引根据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进行的分类,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10、法的评价可分为两大类,即 ______和______。

11、法的规范作用在______中发生,法的社会作用在______中发生。

12、根据法的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法的指引可分为 ______和 ______。

二、判断题

1、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也是法的标志。

()

2、法通过对思想的影响来调整社会关系。

()

3、制定和认可是法的起源的两种形式。

()

4、法律规范中的逻辑结构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

()

5、法一般来说是以国家名义制定,但特殊情况下也以统治阶级名义制定。()

6、法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

()

7、法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规定是多向的。

()

8、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实施的维一保证力量。

()

9、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法具有了社会性,阶级性不存在了。()

10、任何法都有意志与规律的两重性。

()

三、名词解释

1、个别调整

2、规范调整

3、习惯法

4、英美法系

四、简答题

1、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法发展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西法律发展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封建制法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

法的进化类型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人的行为 社会关系

2、人的行为 社会

3、人的行为 社会关系

4、预测 警示

5、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6、他人的行为

7、人们的相互行为

8、人们的今后行为

9、确定的指引 有选择的指引

10、专门的评价

11、静态 动态

12、原则的指引 具体的指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个别调整:表现为只对个别、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调整,它属于一次性的调整。

2、规范调整:规定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行为模式,调整一些同类行为和同类的社会关系。

3、习惯法:是由国家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为传统根基,包括美国法以及原英属殖民地的法律。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跟随生产力发展进程渐变的规律;(2)与国家同步产生的规律;(3)与宗教、道德从融合到分化的规律。

2、法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不断进步的规律;(2)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3)经济条件决定的规律;(4)依赖于革命或改革而发展规律;(5)法律继承的规律。

3.(1)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中国法汉代以后以儒家哲学为指导思想,西方法以西方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中国法的精神在多方面与性善论的哲学基础相联系,西方法的精神是法治精神。(2)在法律结构与法律文化方面。中国法律结构以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公法文化为核心,西方法律结构以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私法文化为核心。(3)在司法体制与司法程序方面。中国的司法与行政总是合二为一,西方的司法与行政总是分权制约。中国司法程序表现为行政化,西方司法程序有法院组织。(4)在法律形式与司法技术方面。中国法过分依赖成文法,司法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西方法的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并存,司法技术比较发达。

4.(1)从极端的野蛮性到残酷刑罚的系统化;(2)从公开的特权性到特权关系的制度化;(3)从原始的残余到法律的神秘化。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的进化类型理论,西方学者的学说有:(1)从“身份”的法到“契约”的法,(2)从“压迫法”到“恢复法 ”;(3)法的形式与实质的合理性;(4)从习惯法到官僚法再到法治。我国学者的学说有:(1)自然经济类型的法与商品经济类型的法;(2)义务本位的法和权利本位的法;(3)人治的法和法治的法。

一、填空题

1、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_______的存在为前提,这是法律文化的条件性。

2、法律文化的条件性表现为法律文化的 _______和_______。

3、法律文化的独立性表现为法律文化的_______和_______。

4、法律文化对_______的影响能力我们叫做法律文化的功能。

5、从横向看,法律文化是由 _______、法律感情、_______等三个要素构成的。

6、从纵向看,法律文化由两个层次构成,即_______法律文化和 _______法律文化。

7、从历史联系上看,法律文化是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共同组成的。

8、法律文化主要有_______、沟通、_______和指令四种功能。

9、按照法律文化所反映的法律不同,可将法律文化分为 _______法律文化、伦理主义法律文化、_______法律文化。

10、从权利义务角度,纵观古今中外法律的特质,最基本的类型有两种:_______法律文化和 _______法律文化。

11、义务本位法律文化滋生于自然经济比较发达的_______国家。

12、权利本位法律文化萌芽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的_______。

二、判断题

1、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

2、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保障。()

3、执法必严是指从严执法。

()

4、近代意义的法制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是和民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法制的中心环节是执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

6、社会主义法制需要体现和贯彻革命人道主义原则。()

7、有法必依是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包括不允许对法院的判决表示不服。

()

8、违法必究是对一切犯罪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法制与法治在我国是通用的。

()

10、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人治论与法家的法治论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是不同的。

()

三、名词解释

1、法律文化

2、法律意识

3、法律传统

4、法律制度

四、简答题

1、法律文化有哪些特点?

2、法律文化结构有哪些分类?

3、法律文化有哪些功能?

4、法律文化类型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法社会学观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其他社会条件

2、多样性 时空差别

3、继承 移植

4、社会生活

5、法律认知 法律评价

6、内在 外在

7、法律传统 法律经验

8、表征 选择

9、宗教主义

10、义务本位 权利本位

11、古东方奴隶制

12、古罗马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文化:是社会群体关于权利与义务的价值选择、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称。

2、法律意识:是社会成员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点、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

3、法律传统:是在以往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法律因素,它反映了过去对现在影响和制约。

4、法律制度:是规范化的行为模式,它借助法律文件等明确而严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法律文化具有条件性和独立性统一的特点。(2)法律文化是阶级性和共同性的统一。(3)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2、(1)从横向看,法律文化是由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等三个要素构成。(2)从纵向看,法律文化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内在法律文化和外在法律文化。(3)从历史的联系上看,法律文化是由法律传统和法律经验两部分共同组成。

3、法律文化主要有表征、沟通、选择和指令四种功能。表征功能是指法律文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状态。沟通功能是法律文化主体之间彼此交流信息、互相影响思想和行为的过程。选择功能是指法律文化能够为社会成员在行为的选择、国家和民族在制度的选择上提供选择的动机和标准。指令功能是法律文化驱动和控制法律调整机制运行和操作的能力。

4、法律文化类型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归类。(1)按照社会历史类型标准,法律文化相应可以分为奴隶制社会文化、封建制社会法律文化、资本主义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四种类型。(2)按照法律文化所反映的法律精神不同,可将法律文化分为宗教主义法律文化、伦理主义法律文化、现实主义法律文化。(3)按照地域标准,通常分为东方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4)按照时序标准,分为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5)以权利义务为标准,分为义务本位法律文化和权利本位法律文化。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1)把法律放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加以考察,强调法律的社会侧面,尤其是法律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在联系。指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2)重视研究理论素材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注重对社会现实进行调查研究,反对经验主义。在这方面,马克思对德国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考察以及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堪称典范。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实证分析,而要求对社会现象的必然性作出法哲学的解释。

(3)通过实践范畴使价值与事实、主观与客观获得统一,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陷入实证主义二元论的泥潭,另一方面则为理论批评以及法律推理相结合留有余地。可以看出,正义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是统一的。

(4)着重从功能的角度对法律进行解释,强调法律相对于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在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必然由少数统治者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变成全体人民用以保护自己权利的工具,从而成为合理地组织社会生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地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了我们以认识和分析法律和社会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他们的法律观和方法观,是我们研究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基石和指南。

一、填空题

1、法律关系体现了______的意志。

2、具体的法律关系的产生或者实现,通常要通过它的参加者的 ______。

3、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关系,它的这种意志性最终来源于并且受制是于 ______。

4、从法律关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性质来看,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 ______法律关系和 ______法律关系。

5、从法律关系的因果联系上看,可以把法律关系分为______法律关系

和 ______法律关系。

6、法律关系总是______社会关系或 ______的社会关系,这也是法律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

7、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 ______,一种是 ______。

8、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______所构成的,这三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9、法律关系的具体人数因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能少于______人。

10、特殊权利能力是特定的 ______所享有的权利能力。

11、一般来说,法律在确定公民行为能力的获取资格时,主要是根据其 ______来确定。

12、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针对客体在一定条件下依法______,是人们之间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

13、权利在内涵上包括利益、______法律许可、______等构成要素。

14、义务在内涵上是由利益的付出、______、责任 ______等要素构成的。

二、判断题

1、法律文化是一种法律意识。

()

2、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之间具有包容关系,法律文化包括法律传统。()

3、法律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根本变化以后,法律文化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承和保留。()

4、法律文化的独立性表现为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和时空差别。()

5、从纵向看,法律文化由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三个要素

构成。

()

6、从横向看,法律文化由内在法律文化和外在法律文化构成。()

7、法律文化具有沟通和选择两种功能。

()

8、法律文化选择功能是指法律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成员、国家和民族提供选择的动机和标准。

()

9、法律文化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向表现为各种类型和模式。()

10、义务本位法律文化滋生于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

三、名词解释

1、政治

2、政策

3、法律认知

4、社会法律意识

四、简答题

1、政治与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法依赖于国家,从属于国家,国家决定法?

3、为什么说国家离不开法,没有法也就没有国家?

4、为什么说法与政策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五、论述题

论法律社会的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国家

2、意志表示

3、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4、根本性 一般性

5、第一性 第二性

6、规范性 合法的具有法律效力

7、主动保护 被动保护

8、主体、内容、客体

9、两

10、组织、机关和个人

11、意志和意识是否健全、独立和成熟

12、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3、权利人的自由 国家的保障 14义务人的无可选择性 国家强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政治:是在阶级社会中,各社会利益集团为实现本身利益,而谋求行使政治权力、控制和调整社会的实践活动。

2、政策:是各个阶级的政治组织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3、法律认知:是人们借助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观察、思考或学习所获得的有关法律调整的认识或知识。

4、社会法律意识: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民众共有的法律意识的抽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主要区别表现在:(1)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上反映经济关系;(2)法的形式和政治形式不相同;(3)法和政治的控制和调整功能不相同。

2、这是因为:(1)法是由国家的制定或认可的,法体现国家意志;(2)国家的性质直接决定法的性质;(3)国家的职能和任务决定法的作用和任务;(4)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对法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

3、(1)法为组织国家机构所必需;(2)法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3)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制度必须依靠法律。

4、因为它们制定的主体、表现形式、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实施的方式都是不同的。(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由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出来的;政策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制定的。(2)法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形式来表现的;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纲领、指示、决议、报告等。(3)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对掌握政权阶级的统治有直接和重大影响、需要用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而政策比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广泛和全面。(4)法的实施除了自觉遵守,还要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政策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党员的模式带头作用贯彻执行。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是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三大基本范畴构成的。其中,研究方法在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由法律社会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法律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殊之处。它所研究的并不是作为规则体系或价值目标的法律现象,而是法律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是处于运行状态的“行动中的法”,而不是“书面上的法”或“应然的法”。它通过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解决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施问题,推动法律的发展并依靠法律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可以说,法律社会学是“在社会中研究法律,通过法律来研究社会”。法律社会学的这一研究对象和任务,决定法律社会学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各种法律事实进行实态调查、经验积累和数据统计,进而把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法律的活动及其效果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对事实材料进行严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而要进行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果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将会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所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被一般地当作其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被不少学者视为这门学科的学科基础,可以说,整个法律社会学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一系列特殊研究方法之上的。而且,法律社会学区别于其他法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其所采用的不同于一般法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方法。所以,不了解和不掌握法律社会学的特殊研究方法,对法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刻和全面,更难以开展具体的法律社会学研究活动。

一、填空题

1、______法律观是阶级社会形成的初期对法律的基本看法。

2、______法律观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占主导地位的法律观。

3、古典自然学派的创始人是被称为“自然之父”的______。

4、德国哲理法哲学主要是指 ______的法哲学和______的法哲学。

5、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______、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要素。

6、______是社会主义法院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法的目的从属于______。

7、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概而论之即它是______的体现。

8、从法的外在特征上看,法确实是______。

9、人类认识法的本质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次否定之否定运动是从______法律观到自然主义法律观再到______法律观;第二次否定之否定运动是理性主义法律观到______法律观,尚未完成。

10、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______决定的。

11、法与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______现象,都是一定的 ______现象相联系的,都是 ______利益的体现。

12、______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3、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 ______的范围内活动。

14、共产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法起着 ______作用。

二、判断题

1、法律监督具有法定性和结构性。

()

2、法律监督是一种救济性的保障措施。

()

3、法律监督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

4、我国的法律监督制度是一种集权型的法律监督。

()

5、民主型法律监督的理论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

()

6、民主型法律监督表现在制度上,人们是法律监督的主体。

()

7、以权力制约权力,以下督上是集权型法律监督的一种方式。

()

8、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从主体的性质上,可以分为人大法律监督和人民法

律监督。

()

9、人民群众监督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处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10、立法监督和宪法监督具有包容关系。

()

三、名词解释

1、人权

2、基本权利

3、发展权

4、正义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法律价值的正义?

2、在法律上正义与利益的一般关系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正义和利益关系是什么?

4、生存权的现代内容包括哪些?

五、论述题

评法律功能的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神秘主义

2、自然主义

3、格老秀斯

4、康德 黑格尔

5、生产方式

6、社会主义的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7、人民意志

8、国家意志

9、神秘主义 封建神学 实证主义

10、物质生活条件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法律上的标准。

2、基本权利:就是那些对于人和公民不可缺少的、不可取代的、不可转让的、稳定的、具有母体性的共同权利。

3、发展权:是指主体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分享这些发展的成果和使自己同时得到发展的权利。

4、正义:就是每个人与其所应得的东西之间的均衡状态。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法律价值的正义,一方面是指法律应当根据某种正义原则分配权利和义务,表现法律正义的是一种理想中的正义体系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正义,其目的是实现这种理想中的正义体系;另一方面,则是根据特定的正义观念,创立体现正义的法律程序,保证法的公正实施。

2、正义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从法律角度看,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态下,根据何种正义原则建立社会运行的具体制度,并如何配置权利资源。它包括正义原则的确定、利益关系的评价、权利资源的配置、社会制度与正义和利益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3、(1)社会主义正义观要求用普遍的、明确的、公开的法律标准衡量一切社会关系主体的行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正义的体现。(2)社会主义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使广大人民享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利益,维护了公民的人格尊严。(3)社会主义法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各利益主体分配正义。(4)社会主义法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赋予诉讼当事人基本的诉讼权利,保证了程序正义。

4、生存权是复合型权利,其构成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命是生存权的自然形式;(2)财产是生存权实现的物质条件;(3)劳动是实现生存权的一般手段;(4)社会保障是生存权的救济方式;(5)环境、健康、和平是生存权的当代内容;(6)安全是生存权的基本要素;(7)国家职能的转换是生存权的保障。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律究竟有什么功能,乃是法律建设实践中亟待明确的问题。“法律是功能性的。”只有当大众懂得哪些是法律的功能时,才能很好地去使用法律。法律对社会影响的程序,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法律功能的状态和结果。低能的法律难以形成真正的法治。如果不去充分地挖掘法律的功能,便无从营造一个功能完善的法律制度,更不可能真正重视和充分发挥法律的应有作用。因此,研究法律功能问题,正是着眼于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其归宿点也最终落在法治秩序的实现上。

不仅如此,法律功能研究对于法学的进步同样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只要把法律与社会相联系,法律功能问题就是一个必须加以很好研究的重要问题。历史上,“对法学方面的机械论的反叛正如对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机械论的反叛一样,这种反叛从形式发展到功能,从概念发展到活动,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个别目的发展到社会目的,从满足理性的向往发展到满足人类的需求。这种反叛力图把法学从过去的专横中解救出来并使它面对现在,把它从死亡中解救出来并使它充满生气。”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没有法律功能论,就没有法律社会学,就没有法学的新发展。法律社会学正是一门对法律现象形成和运动的机制与规律,以及法律体系的功能进行客观研究的社会科学。所以,法律功能研究是法律社会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守法与法的适用,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体现在法律规范之中的______外化为社会主体行动的 ______。

2、守法这种活动包括守法主体、______、______。

3、守法主体的范围,直接由 ______的性质来决定。

4、守法的内容直接取决于______。

5、在我国,守法的内容主要是各种 ______。其中______居于核心地位。

6、守法的最低状态是______;守法的中层状态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形成统一的 ______;守法的高级状态就是守法主体的行为,不论是从行为的外在方面,还是内在的动机,都符合法律的______,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调整的目的。

7、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切守法状态,都无一例外地把守法规定为人们的基本义务,它们的区别只是______ 的范围和______的实际履行程度各不相同。

8、守法义务的确立,首先是基于______的需要。

9、对守法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法律自身的条件。(2)______。(3)______。

10、______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11、违法的特定构成要素是:(1)违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法 ______;(3)违法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______。

12、一般地说,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如下五种:

(1)______,(2)民事违法,(3)行政违法,(4)______,(5)刑事违法。

二、判断题

1、守法主体的范围,直接由国家制度的性质来决定。

()

2、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全体公民都必须一律平等地无一例外地遵守法律。

()

3、守法的内容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政权形式。()

4、守法的最低状态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

5、在各种法律形态中,守法主体的范围和守法义务的实际履行程序是不相同的。

()

6、守法义务的确定,首先是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

()

7、守法主体的主观条件是守法的条件之一。

()

8、违反法律规定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9、任何一种违法都是由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违法。()

10、违法犯罪现象的存在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现象。

()

三、名词解释

1、善法

2、恶法

3、社会主义国家善法

4、法律自由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国家善法及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2、法律自由有哪些基本属性?

3、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4、为什么说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本质?

五、论述题

论法律社会控制的理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阶级意志 过程和形式

2、守法内容 守法状态

3、国家制度

4、一个国家法的渊源程序

5、制定法 宪法和法律

6、不违法犯罪 法律秩序 精神和要求

7、守法主体 守法义务

8、秩序

9、守法主体的主观条件

10、社会危害性

11、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或组织

12、违宪行为 经济违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善法:指保障公民权利和民主制度并使之能够实现的法律。

2、恶法:指肆意践踏人权、破坏民主制度、实行独裁专制的法律。

3、社会主义国家善法:一般指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合宪的法律。

4、法律自由:是指个人或社会组织以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为界而按照自己意志行为的权利。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谓善法一般指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合宪的法律。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程序性,依宪法规定的合法的程序制定和颁布;(2)权利性,即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立法宗旨;(3)平等性,即法律规范具有普遍性适用性,适合于该法生效范围内的一切对象,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4)规范性,即法律条文准确、清晰,不至于产生歧义;(5)统一性,即法律体系中任何一个规范部分与其合宪的法律规范相协调;(6)稳定性,即对所调整的对象的运行规律或行为方面有一定预见性,法律本身具有相对的持久性;(7)保障性,即法律运行和操作的每一环节都具有合理的程序、专门机构及有效的保障。

2、法律自由的基本属性表现为:(1)客观性,法律自由是一种反映客观规律的自由;(2)普遍性,即法律自由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由;(3)体系性,法律自由是一种统一的、多层次的规范体系。

3、自由与秩序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它们的辩证关系表现为:(1)自由的实现有利于秩序的建立。程序以自由为其存在目的。(2)秩序的形成取决于自由被规范的程度。一方面,自由与秩序的运行方向成反比例趋势;另一方面,对自由的制约或放任又具有一定界限或尺度,一旦超越界限,秩序也不复存在。

4、因为从法理学范畴之间的关系看,自由和秩序既是权利和义务的本质,又是权利和义务的价值取向,而权利和义务则是自由秩序实现的手段。法律在确认权利和义务的普遍性的同时,为自由和秩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状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以保障公民自由、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的的法律秩序的形成则推动着整个社会走向法治。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舍弃各种具体、特殊的法律调整过程的特点不论,就一般法律控制的过程来讲,法律调控社会个体行为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一个是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或事件)法律关系阶段,这个阶段表明法律规范将一定的社会主体的行为纳入到法的控制视野,并赋予其权利、义务的性质,而人们在一定的行为机遇的启动之下,履行了自已的义务,法律调整的任务即属完成。第二个阶段是法律适用阶段。它是配合第一阶段而进行的,当出现违法行为时,正常的法律关系无法实现而受到破坏,需要法定的机关适用法律责任来制裁违法者,使社会关系恢复到正常状态。

法律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基本方式,是分配权利、义务。即在一定领域内划定相关社会主体的行为可能性和应该、必须履行的行为。因此,它常常以授权、要求积极作为、要求不作为等方式向社会成员发出行为的指令,通过这些方式来调控人们的社会活动。

法律控制基本的手段,主要是激励的惩罚两种。激励就是法律通过社会权利资源的分配激励人们选择法律所期望的社会行为;惩罚则是法律通过对违法者的制裁,防止、抑制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的出现。法律的控制,通过对这两种手段的综合控制,达到整体的社会控制目标。

一、填空题

1、法的历史类型是根据______和 ______两个标准划分的。

2、法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个别调整阶段、______、______习惯法调整阶段和 ______。

3、法的发展分为两种,其一是一般的发展进步,即______,其二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即 ______。

4、法的继承有两种类型:一是 ______之间的继承,二是______之间的继承。

5、欧洲国家的法的形成有三种主要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即 ______、罗马式和______。

6、从古代到近代中国法的精神在多方面与______的哲学基础联系,中国古代法的精神是______精神,其实质是重视人的作用、道德的作用。

7、西方法的精神与 ______的哲学倾向不无联系。西方法律精神是

精神,其实质是法律在权力之上,以法制约权力。

8、古代中国法律结构以______为主,法律文化以 ______为核心。

9、在司法体制方面,古代中国的司法与行政总是 ______。

10、古巴比伦法的代表是公元前18世纪的《 》,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基本上完整下来的最早的成文法典。

11、西方奴隶制法的主要代表是______ 和 ______。

12、战国初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制法典。

二、判断题

1、自然主义法律观是 阶级社会形成的初期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

2、封建神学法律观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占导地位的法

律观。()

3、神秘主义法律观往往以宗教经典为基础,对神意的阐释必须符合经典的逻辑,言行受到经典的某种程度的约束。()

4、封建神学法律观通常有系统而有力的组织体系保障。()

5、封建神学法律观是一种概念认识,神秘主义法律观是一种直观认识。()

6、功利主义法学派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主要分支。

()

7、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是格老秀斯。

()

8、庞德是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

()

9、法的本质论或法律观的发展趋势是批判实证主义法律观的基础上实现理性主义法律观的否定之否定的形态。

()

10、关于法的本质理论的科学性总是相对特定的时代的认识水平和社会存在而言的,没有任何人能够一劳永逸地说明法的本质。

()

三、名词解释

1、法律监督

2、立法监督

3、预防性监督

4、备案审查监督

四、简答题

1、法律监督在法制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有什么特色?

3、立法监督与宪法实施的监督有何区别?

4、为什么说我国立法监督内容与立法体制是相适应的?

五、论述题

论社会利益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经济基础 意志内容

2、规范调整阶段 成文法调整阶段

3、非本质的发展进步 本质的发展进步

4、同质法 异质法

5、雅典式 德意志式

6、性善论

人治

7、性恶论 法治 刑法 公法文化

9、合二为

一、10、汉谟拉比法典

11、古希腊法 罗马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1、法律监督:有两种含义,从狭义上讲,它是指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职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公民关于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所给予的监察和督导。从广义上讲,法律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各政党、社会团体、公民对于法律的运行和操作过程,即立法、执法、守法、司法等活动,所实施的评价和督导。

2、立法监督: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立法活动及其所创造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法和合法性进行检查和督导。

3、预防性监督:就是在赋予或授予立法权限时,以法律形式要求立法者立法行为必须合乎宪法和法律要求,从而预防性地促使立法工作正确进行。

4、备案审查监督:是指享有立法权的机关,在法定的期限内,将制定出来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向立法监督主体报请备案并接受审查。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它是维护法制统一和尊严的重要制度;(2)是保证法律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条件;(3)是保证权力和权利合法化的必要手段。

2、(1)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具有权威性,在法律监督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3)党的领导与监督的统一性;(4)社会监督具有组织保障。

3、(1)两者监督客体范围不同。宪法实施监督除了审查规范性的法律文件的合宪性以外,还包括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法,各政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行为的合宪法。(2)两者监督主体及监督规程有差异。立法监督并不要求创制违宪性法律文件和机关承担惩罚性法律后果,但宪法实施的监督中,包含着对违宪行为的法律制裁。

4、(1)全国人大可以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2)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3)国务院有权改变或撤销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4)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

五、论述题(本题20分)法因利益而产生,也围绕利益而展开。社会利益分化是社会立法的根本原因。利益,作为经济关系客观范畴,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社会法学派的先驱人物耶林也说,法是利益冲突所产生的规则,他认为,法是人们利益冲突所产生的国内现行强制规范的总和。利益就是人的本质需要及对这种需要的满足的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需要不可能是主观任意性,而必须由客观社会决定。利益的存在以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着敌对阶级分化,存在着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反映这一共同的社会规范也具有统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愈来愈形成双方受益或单方受益的利益结构,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由此便产生了利益矛盾,各种不同的主体、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为、不同质和量的资源,既是形成和实现人们不同利益的条件,又是人们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源。阶级社会的出现,就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开始,也是社会立法的开始。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化愈演愈烈,而适应社会利益调整需求的社会规范却相对稀缺,这就要求社会立法加快步伐。随着社会立法进程的加快,社会法律文化也就越来越丰富和发达,法律统治的氛围也就越来越浓厚。可以说,利益多元化就是厉行法治的根本推动力。在多样性的利益冲突、竞争和协调中才能逐步确立法律的统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对立的逐渐减少和利益的日益趋同,社会立法进程也会日益减弱,当阶级消亡,最终,原来的阶级意义上的社会立法也将结束其历史使命。

一、填空题

1、在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国家里,其立法体制是 _______元的。2、1982年的宪法,在总结我国立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法的制定权限的划分,实行_______统一领导下的、_______两级的、多层次的体制。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必须坚持以 _______为根本指针,以_______作为总的指导思想。

4、我国法的制定的基本程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法的制定过程,可以分为立法的_______阶段和 _______ 阶段。

6、宪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_______通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草案和议案,分别由其全体代表的 _______通过。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_______的决定,公布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由 _______公布。

8、法的渊源指的是_______。

9、国际条约虽不属于国内法的范畴,但经我国_______批准,或者由我国 _______申明承认参加后,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我国的一种法的形式。

10、规范性文件系统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_______,一种是_______。

二、判断题

1、人的意志和意识活动,在法律关系的形成、实现、主体资格的确认和权利的行使等方面,居于直接的决定性地位。

()

2、一切具体的法律关系的产生或实现,都要直接通过它的参加者的意志

表示。

()

3、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意志。()

4、根据宪法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是一般性法律关系。

()

5、从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看,第二性法律关系是一种保护、救济法律

关系。

()

6、法律关系总是规范性社会关系或合法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关系。()

7、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人数最少是1人。

()

8、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应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

9、一般的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权利能力,特殊的权利能力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利能力。

()

10、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非完全统一。

()

三、名词解释

1、守法

2、守法主体

3、守法内容

4、守法状态

四、简答题

1、守法与法的适用有什么区别?

2、守法有什么要求?

3、在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守法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尽的基本义务?

4、什么是违法?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五、论述题

论社会利益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一

2、中央集中 中央和地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法律议案的提出 法律草案的审议 法律草案的通过 法律的公布

5、准备 确定

6、三分之二的多数 过半数

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制定机关

8、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9、权力机关 政府

10、法律汇编 法典编纂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守法:又称法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

2、守法主体:是指一个社会中哪些人和组织必须守法以及他们在守法活动中的地位。

3、守法内容:是指守法主体必须股从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种类及其范围。守法内容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法的渊源。

4、守法状态:指守法主体的行为的合法程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守法与法的适用具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1)主体不同。守法主体是一般主体或普通主体;法的适用的主体是专门、特定的主体。(2)行为状态不同。守法表现为公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做出法所要求或许可的行为,不做法所禁止的行为,即主体正确行使权利或忠实全面地履行义务;而法律的适用是被动的一种职权行为。(3)法律关系构成不同。守法表现在法律关系中,既可以是守法主体明确化、个别化的具体法律关系,也可是抽象法律关系;法的适用只能通过具体法律关系表现出来。

2、一般来说,守法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1)国家机关在行使职权、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守法,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行为内容与方式要符合法律要求。(2)国家机关在其职权管辖以外的社会活动中,必须自觉守法,不得借公共权力去谋取私利。(3)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各种活动中,必须接受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裁决,必须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方式、程序去实现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去履行法定的义务。

3、在社会主义国家,守法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尽的基本义务。守法义务的确定,首先是基于秩序的需要,其次是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最后,守法义务的确立,也是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或科学性的要求。

4、违法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违反法律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它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守法义务,超越法定行使权利的界限,对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破坏和侵害。违法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1)违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法是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3)违法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或组织。任何一种违法都由四个构成要素组成,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违法。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因利益而产生,也围绕利益而展开。社会利益分化是社会立法的根本原因。利益,作为经济关系客观范畴,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社会法学派的先驱人物耶林也说,法是利益冲突所产生的规则,他认为,法是人们利益冲突所产生的国内现行强制规范的总和。利益就是人的本质需要及对这种需要的满足的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需要不可能是主观任意性,而必须由客观社会决定。利益的存在以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原始社会,不存在着敌对阶级分化,存在着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反映这一共同的社会规范也具有统一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愈来愈形成双方受益或单方受益结构,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由此便产生了利益矛盾,各种不同的主体、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质和量的资源,既是形成和实现人们不同利益的条件,又是人们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源。阶级社会的出现,就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开始,也是社会立法的开始。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化愈演愈裂,而适应社会利益调整需求的社会规范却相对稀缺,这就要求社会立法加快步伐。随着社会立法进程的加快,社会法律文化也就越来越丰富和发达,法律统治的氛围也就越赤越浓厚。可以说,利益多元化就是厉行法治的根本推动力。在多样性的利益冲突、竞争和协调中才能逐步确立法律的统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对立的逐渐减少和利益的日益趋同,社会立法进程也会日益减弱,当阶级消亡、国家消灭,最终,原来的阶级意义上的社会立法也将结束基历史使命。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法律体系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而立法体系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及其条文。

2、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_______和_______。

3、法律规范与法律的关系是_______的关系。

4、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是_______的关系。

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条件、_______和 _______三个部分。

6、按照法律规范强制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_______和_______。

7、按照法律规范后果的不同性质,法律规范可分为保护性规范、和_______。

8、按照法律规范调整方式的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和_______。

9、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_______和 _______。

10、法律规范的模式,大体可以按它们本身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可以这样行为的模式,二是

,三是。

11、英美法系的国家一般把法律划分为_______和。

二、判断题

1、法律体系是把一个国家的所有法律规范加起来而形成的法律整体。()

2、法律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规范,而立法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文件。

()

3、香港、澳门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差异很大,但随着我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其法律制度也将纳入我国法律体系框架内。()

4、划分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的标准是看该部门的工作性质是否涉及法律问题。()

5、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是我国的法律部门。

()

6、宪法是我国的主导法律部门。

()

7、目前世界各国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统一的,即主要以调整对象为

依据。

()

8、法律规范是组成法的基本单位,是法的“细胞”。

()

9、法律规范体现在法律条文中,并且总是由几个法律条文构成的。()

10、法律规范总是有普遍约束力的。

()

三、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

2、法律原则

3、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

1、简述法律关系的性质。

2、为什么说法律概念是法的基本要素之一?

3、行使权利要受到哪些约束限制?

4、法的效力层次的特殊规则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人权的法律保护。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法律规范 法律文件

2、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调整的方法

3、个体与整体

4、形式和内容

5、模式 后果

6、强制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

7、奖励性规范

8、义务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

9、委托规范(非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10、必须这样行为的模式

11、衡平法 普通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关系:就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实现参加者,也就是在法律关系中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3、权利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能力。

4、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加法律关系,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或意志关系,这种意志性质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人们的意志和意识活动,在法律关系的形成、实现、主体资格的确认和权利行使等方面,居于直接的决定性地位。具体地说:(1)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的意志。(2)具体的法律关系产生和实现,通常要通过它的参加者的意志表示。(3)公民的意志成熟状况是其能否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以及能否妥当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

2、(1)它是根据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而形成的。(2)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这些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具体形成,要以法律所确定的某种现象和事实的产生为前提。(3)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

3、权利的行使要受到以下的约束限制:(1)权利的行使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或关于权利的约定;(2)不得滥用权利;(3)行使权利要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公共道德准则;(4)行使权利不能违背人类的基本的良知;(5)当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权利人只能依照法定的条件或方式,通过自卫行为或自助活动自力保护,或者诉讼保护。

4、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从宏观方面讲,可以把权利与义务关系概括为:(1)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历史的离合关系;(2)从结构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立统一关系;(3)从数量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等值关系;(4)从功能上看,权利与义务有互补关系;(5)从运行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制约关系;(6)从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的产生与国家、不平等现象的产生过程是同步的。在原始社会状态下,没有贫富上的根本差别,社会分层现象并未普遍,人们在经济上的地位并无多大差别,因而也无须自下而上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来调整社会关系。氏族的习惯、氏族的首领的权威以及原始人朴素的合作伦理意识,就能够将社会调整、协调起来。只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和先进生产工具的采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之后,贫富现象才开始出现,经济上的不平等才开始产生,继而导致社会成员政治上的分化,促成阶级的产生,随着阶级利益冲突的加剧,原来维系社会关系的习惯逐渐蜕变它原来的本质,转变为一个阶级控制其它阶级的工具,习惯也带上了法的属法。法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必然产生,而私有制下的法又维系并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社会分层与法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一个社会下,社会分层现象愈多,其法律在量上也愈大,法律也愈发达。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层增多,社会关系的隔离也随着增大,需要用以维系社会,整合阶层冲突的法律规则也愈多。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在法律制度体系中也有所体现,如法律机关分设不同的机关,而相同的机关内,法律人员的等级也有差别,而不同等级的法律机关其权力范围、权威影响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法律机构越来越庞大,法律职业人员的数量亦随之增长,这表明法律控制的社会需要量也在增加。此外,社会分层对法的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分层的结构类型影响着法律的结构特征,一般而言,社会分层比较简单,社会的冲突比较单一,法律的结构也比较简单,而社会分层比较复杂的社会形态下,法律的形态也多样化,法的社会控制力度减弱。

一、填空题

1、法与统治阶级道德在________上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法与道德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________道德属于________ 范畴。

3、社会主义道德是维护、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________;社会主义法

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________。

4、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具有________意义。

5、我国的宪法、民法、婚姻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 ________。

6、宗教与法律联系的基础是________。

7、在法的起源时期,法与宗教的关系集中表现于________问题上。

8、古代中国法以________思想为指导,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________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和个人不得________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宗教,不得 ________ 信宗教的公

民和不信宗教的公民。

10、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________势力支配。

11、在剥削社会,宗教是一种________统治工具,而法律则是一种________统

治工具。

12、宗教与法有着内在联系。这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了解,即法的起

源、________、________ 作为社会意识的宗教对法的精神影响以及 ________。

二、判断题

1、法和道德都是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现象,并为相同的经济基础服务。

()

2、法与道德的内容是一致的,相互渗透的。()

3、一般来讲,法与道德都具有规范性、概括性。()

4、法与道德的调整都具有规范性,法的调整范围要广于道德的调整范围。()

5、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6、违反道德的行为,未必是违法的行为。()

7、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的不足。()

8、道德与法都具有强制性。()

9、法与道德属于不同的范畴,法律属于意志范畴,道德属于意识范畴。()

10、人类最初的法律是与宗教混杂在一起的。()

三、名词解释

1、法的实施

2、法的适用

3、法的遵守

4、法律效力

四、简答题

1、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法的适用的特点有哪些?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在贯彻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关系?

五、论述题

论法律职业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本质

2、制度 意识形态

3、精神力量 有力工具

4、指导

5、基本精神

6、社会的联系性

7、宗教是法律的渊源

8、儒家

9、自由 强制 歧视

10、外国

11、精神 行为

12、宗教与法的社会作用 法是否能从宗教中获得启迪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实施:是指导法在社会生活的运用和实现,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组织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

2、法的适用:指国家的司法机关和国家授权的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将法律运用于公民或组织的活动,即司法、执法和护法,是法的实施的主要方式。

3、法的遵守: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和全体公民,自觉地遵守法律,使法律的规范得以实现。

4、法律效力: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法律的约束力,不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法律生效的范围,也称法律的效力范围,就是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对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包括:(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1)它是国家特定机关的专门活动,是国家特定机关及公职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的执法活动。(2)具有严格的法定程序。(3)具有国家强制性。(4)一般要制作相应的文件。

3、一是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与承担同等的义务。二是对一切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都应同样地适用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三是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也一律平等。

4、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党委领导的关系。(2)正确认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与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关系,做到专门机关的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3)正确处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与接受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机关领导、监督的关系。(4)正确处理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之间的配合和制约的关系。(5)这一原则与司法独立是有原则区别的。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所谓法律职业,是指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工作的总称;又指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即法律职业者。一般来说,法律职业者主要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此外,通常还包括公证人员、法学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等。

不同的国家,法律职业的含义和分类往往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私人开业律师、法律顾问、公证人和法学教师等。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法律职业中的各个部门是十分隔绝的。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一经选定自己的职业(如律师、教师或官员)后,这一职业就很可能伴他一生,从这一法律职业转入到另一法律职业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兼任其他工作也是不常见的。

英国的法律职业主要是律师。英国律师按照传统分为出庭律师和诉状律师两种。

美国的法律职业一般包括五类:法官,私人开业律师,公司法律顾问,政府部门法律官员,法学教师。

一、填空题

1、善法又称“良法”,简解为 ______;恶法又称“劣法”,简解为 ______。

2、在法理学史上,中外思想家对于法律良善与邪恶问题的研究涉及以下三

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第一,法律是否应该是良善的?现行法律是否良善?

第二,______?第三,______? 3、20世纪以来,西方法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善法的构成要素,其中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然法学家富勒的 ______。

4、当一部法律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斥现为一种邪恶的象征时,它是否仍有法 的效力和功能?对于这一问题,法理学史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 ______;二是______。

5、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谓善法一般是对于______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的______的法律。

6、西方最早从法律意义上明确提出并研究了自由概念的是______。

7、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一种______。

8、法律自由的基本属性表现为:(1)______;(2)普遍性;(3)______。

9、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表现为:______的实现有赖于______的建立。

10、从法理学范畴之间的关系看,自由和秩序既是权利和义务的 ______,又是权利和义务的 ______,而权利和义务则是自由和秩序______.11、以保障公民自由、发展

为目的的法律秩序的形成,推动着整个社会走向法治。

12、人类社会的生存具有两大目标: ______和 ______。

二、判断题

1、霍布斯认为,正义对于实在法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所有权观念。()2、19世纪,德国历史法学家黑格尔总结了善法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3、“恶法亦法”论与“恶法非法”论的对立反映了法律的道德之间的相

通性。()

4、一般地说,群体与社会为个人自由所提供的条件越佳,个人自由的实现便越充分。

()

5、法律是一种特殊手段,它既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又是保障自由实现的重要手段。

()

6、法律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引导、规范着人们的自由行为,使它们限制在别人的权利所允许的范围内,并受到法律的保障。

()

7、自由的实现有赖于秩序的建立,秩序的形成取决于自由被规范的

程度。()

8、自由和秩序是权利和义务的本质,又是权利和义务的价值取向,而权利和义务则是自由和秩序实现的手段。()

9、人类社会生存的两大目标是稳定和发展。

()

10、西方最早从法律意义明确提出并研究了自由概念的是柏拉图。()

三、名词解释

1、法律体系

2、立法体系

3、法系

4、法律部门

四、简答题

1、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有什么区别?

2、划分法律部门要考虑哪些原则?

3、我国法律部门包括哪些?

4、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社会激励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好的法律 坏的法律

2、善法的形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评价法律良善的标准是什么 法学是否应该对现行法律进行价值评价

3、法律道德论

4、恶法亦法论 恶法非法论

5、社会生产力 合宪法6亚里士多德 7社会现象形

8、客观性 体系性 9自由 秩序 10本质 价值取向 实现的手段

11、社会生产力

12、稳定 发展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部门法律体系,通常是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2、立法体系:主要是指与国家立法体制相关联的、由各个有权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

3、法系:是西方法学根据法律的历史传统对法律进行的分类,由相同法律文化传统的国家的法构成一个法系。

4、法律部门:即部门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法律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规范,而立法体系的基本因素是法律文件及其条文。(2)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法律制度及法律规范构成,而立法体系与发布文件的国家机关的等级相同。(3)法律体系根据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的方法不同建立法律部门,而立法体系是按不同形式法律规范性文件分类的。(4)法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相对完备的部门法,立法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创建完备的法律渊源和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2、(1)划分部门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的现行法律。(2)应考虑到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广泛程度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多寡。(3)应注意使各部门法保持适当的平衡。(4)应以全部现行法律为基础。(5)对于可以归入不同的部门法的法律规范文件,应以它的主导因素而定其归属。(6)部门法的划分方法不是绝对的。

3、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科教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等10个法律部门。

4、(1)按法律规范调整方式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2)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4)按照法律规范后果的不同性质,法律规范可分为保护性规范、奖励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激励(motivation),是指主体追求行为目标的愿意程度。若从字面意义理解,激励就是激发使之振作,即激发动机、鼓励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动力。在心理学上,激励又叫强化。个体受到正确、充分的激励,就会大大提高能力的发挥程度。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激发个体合法行为的发生,使个体受到鼓励去做出法律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最终实现法律所设定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模式系统的要求,取得预期的法律效果。

一、填空题

1、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利益的保护,形成了法律上的_________的关系。

2、运用法律手段确定利益_________,是法律的一项基本任务。

3、利益配置,在法律上就是 _________的配置,它的前提是对一定的

_________作出相应的评价。

4、正义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从法律角度看,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态

下,根据_________建立社会运行的具体制度,并如何配置 _________。

5、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从 _________的角度出发认识、分析、评价各种利

益的。

6、_________是生存权的当代内容。

7、_________是生存权的保障。

8、生存权是作为人的两种最基本价值 _________相互矛盾的产物。

9、_________是生存权产生的政治原因。

10、生存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存权的思想

萌芽阶段。第二阶段,_________的阶段。第三阶段,_________的阶段。第四阶段,是生存权定型化的阶段。

11、第一代人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各种自由对 _________ 防范,第二代人权

即以 _________为核心的人权,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权力的依赖,第三代人权的特征则以在国际社会中

的连带和一国内社会生活中

的连带实现手段。

12、_________是弱者所必需的权利,_________则是强者和弱者都需要权利。

13、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在我国自_________宪法开始。

二、判断题

1、公平与正义不同,公平是正义的惟一原则。

()

2、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认识、分析、评价各种利益的。

()

3、利益配置,在法律上就是权利义务的配置。

()

4、托马斯·阿奎那是最早提出生存权思想的人。

()

5、劳动是生存权的保障。

()

6、安全是生存权的保障。

()

7、生存权是人权制度内部自由与不平等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8、生存权是弱者必需的权利,发展权则是强者和弱者都需要的权利。()

9、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在我国法律中是指基本权利。

()

10、以人权的客体为标准划分,人权可以为自由权、受益权、社会权和参政权。

()

三、名词解释

1、科技法制化

2、经济基础

3、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

4、市场秩序法制化

四、简答题

1、科学对法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技术对法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用法律调整科技活动有哪些优点?

4、科技法制化中的规律是什么?

五、论述题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权利义务之间

2、格局

3、权利义务 利益关系

4、何种正义原则

权利资源 5,、社会经济关系

6、环境、健康、和平

7、国家职能的转换

8、自由与平等

9、资产阶级政党斗争格局的改变

10、是生存权以自然权的形式存在 是生存权以社会权为表现形式

11、国家权力 生存权 国家与国家 人与人

12、生存权 发展权 13、1954年 基本权利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科技法制化:是指法律形成规定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并依法处理科技领域发生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整体趋势。

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等。

3、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是指国家运用法律手段,确定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划,规定其权利和义务,以引导他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和经营等活动。

4、市场秩序法制化:就是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法的出现本身就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科学的重大成果。(2)法律观和法学理论受科学的制约,因而法的进步也受科学的影响。(3)科学知识丰富了法的内容。(4)法律方法论受科学制约和影响。(5)法的调整范围随科学的进步而扩大。(6)科学是法的重要价值标准。

2、(1)对法律调整范围和调整体系的影响。(2)对法律内容和法律原理的影响。(3)对立法方法和立法体制的影响。(4)对法律技术和调整机制的影响。(5)对法律评价标准的影响。

3、(1)法具有强制性。(2)法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手段。(3)现代法律职能不仅仅局限在对科技的消极保护方法,法律在组织、管理、协调方面也能发挥重大作用。(4)法律可解决科技发展中发现的一些道德无法解决的“怪异”问题。

4、(1)科技法制化的效果最终取决于社会机制。(2)科技的变革性与法的稳定性的矛盾规律。(3)科技法制的专门性与共同性。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1)市场秩序法制化。就是各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2)市场规则法律化。具体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商品交易规则、公平部分规则、讲信誉和守合同的规则。(3)建立维护市场秩序的监督体系。

一、填空题

1、法的特征是法的______ 的外化,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征象

和_____ 所在。

2、法的特征有______特征与_______特征之分。

3、法的基本特征是指法的带_______的、______的特征;法的派生特

征是指从法的基本特征中派生的又是 ______的特征。

4、法的调整对象是 ________,即调整社会______在社会各主体间的分配。

5、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就要求以_______名义来制定和颁布,法的适用范围是以______为界域的。

6、法的内容从本质上说是 _______意志,从形式上说是______ 意志。

7、权利和义务是法的______,法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______的。

8、法的强制性是以法定的______和 ______为依据并由专门机关执行的。

9、法在具有_____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_____性。这首先表现在一部分法要不得承担______的职能上。

二、判断题

1、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质,也是法的标志。()

2、法通过对思想的影响来调整社会关系。()

3、制定和认可是法的起源的两种形式。()

4、法律规范中的逻辑结构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

5、法一般来说是以国家名义制定,但特殊情况下也以统治阶级制定。()

6、法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

7、法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多向的。()

8、国家强制力是法的实施的惟一保证力量。()

9、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职能的法具的了社会性,阶级性不存在了。()

10、利益配置,在法律上就是权利义务的配置。

()

三、名词解释

1、法的制定

2、立法体制

3、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立法程序

四、简答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的重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我国法的制定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4、我国法的形式有哪些?

五、论述题

论社会分层与法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本质 标志

2、基本 派生

3、根本性 原初 常见

4、社会关系

利益资源

5、国家 国家主权

6、统治阶级

国家

7、内容 双向

8、强制措施

制裁措施

9、阶级 社会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法的制定: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创制、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立法体制:又称法的制定的权限划分,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法律规范过程中权限的划分。

3、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指法律一经制定和颁布,必须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决不能随意修改、中断和废弃。在修改、补充或制定新的法律时应注意保持与原来的法律的承继关系。

4、立法程序:又称法的制定程序,是指国家有机关制定、修改、废除法律规范性文件时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建立起了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2)立法工作适应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3)立法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了由国家立法权、行政法规制定权、地方性法规制定权、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制定权、授权立法权等构成的新的立法体制。(4)建立了法律规则清理制度,对于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法律、法规予以废止或适时修改、补充。

2、(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3)领导与群众相结合。(4)法制统一,稳定性、连续性及时立、改、废相结合。(5)总结实际经验与科学预见,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

3、基本程序中:(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3)法律草案的通过。(4)法律的分布。

4、(1)宪法;(2)法律;(3)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4)地方性法规与其他规范性文件;(5)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7)国际条约。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法的产生与国家、不平等现象的产生过程是同步的。在原始社会状态下,没有贫富上的根本差别,社会分层现象并未普遍,人们在经济上的地位并无多大差别,因而也无须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来调整社会关系。氏族的习惯、氏族的首领的权威以及原始人朴素的合作伦理意识,就能够将社会调整、协调起来。只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化和先进生产工具的采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之后,贫富现象才开始出现,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才开始产生,继而导致社会成员政治上的分化,促成阶级的产生。随着阶级利益冲突的加剧,原来维系社会关系的习惯逐渐蜕变它原来的本质,改变为一个阶级控制其它阶级的工具,习惯也带上也法的属性。法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必须产物,而私有制下的法又维系并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社会分层与法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一个社会下,社会分层现象愈多,其法律在量上也愈大,法律也愈发达。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层增多,社会关系的隔离也随着增大,需要用以维系社会,整合阶层冲突的法律则也愈多。另一方面,社会分层在法律制度体系中也有所体现,如法律机关分设不同的机关,而相同的机关内,法律人员的等级也有差别,而不同等级的法律机关其权力范围、权威影响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法律机构越来越庞大,法律职业人员的数量亦随之增长,这表明法律控制的社会需要也在增加。

一、填空题

1、法的发展要借助于科学的成就,以科学的 ______为内容。法本身的生存

与发展,最终也要取决于科学的______。

2、科技法制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的______ 原因,二是法 的______具有某些显著优点。

3、法对科技与人的冲突关系起 ______作用。

4、科技进步提出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也提出了一个______的法律问题,即政府有义务保证科技对人类的利益防止和减少科技对人类的侵害。

5、法可以调节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________关系。

6、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 ________的角度来龙去脉看有两种情形。当法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时,法的作用就是进步的、积极的、________。当法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则对社会发展 起着 ________、________ 作用。

7、法的性质、特征、内容和发展,是社会的________直接决定的,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

8、法对社会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法通过对________加以直接规定来发挥作用。

9、法的发展变化最终受社会生产力 ________ 的制约,法对社会生产力也不是消极的无能为力,它对社会生产力具有________。

10、市场经济的法制化,不仅包括立法建设、司法建设,而且包括 ________和 ________的转变。

11、法律化的市场规则具有公平性、________和 ________的特点。

二、判断题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法的发展以科学为物质基础,以科学的进化为内容。

()

2、技术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内容都有影响。()

3、科技发展的自身原因,也是科技法制化的原因。()

4、在社会关系结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尚未变迁的情况下,法律只能在现在的伦理允许条件下做些力所能力的事。()

5、经济基础决定法,并不排斥其它社会因素对法的决定作用。()

下载法理学 资料整合 考试复习、四川省专升本必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理学 资料整合 考试复习、四川省专升本必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专升本 法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或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影响。通常可以把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2、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客体对于社会主体的关系和......

    2014法理学高职专升本试题(范文大全)

    2014法理学高职专升本试题 (北方工业大学) 一、名词解释 1、法理学 2、法律体系 3、法治国家 4、法律责任 5、法的历史类型 6、法的移植 7、法定解释 8、法的要素 二、简答题......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考试资料[★]

    1.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过程或一项投资项目的资金投入与收 回过程中所发生的现金流出与流人。2.风险报酬率:所谓的风险报酬率即为投资者因承担风险而获得......

    大学英语专升本考试资料

    Ⅰ.用适当的语法形式或词汇填空。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 Mrs.Smith is ( ) the work so she has the right to deal with it. A. i......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资料2018

    一、 选择题(单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特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

    专升本考试中药学复习要点汇总

    山东省专升本考试中药学复习要点汇总 $1__VE_ITEM__一、 总论部分 1、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中药学、本草、地道药材、炮制、药性、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配伍、......

    法理学复习重点

    法理学 法理学复习重点 首先,不知您的教材和我的教材是否相同,我的书的页数是这样的,如果你的不是,则按问题你可自己寻找。要点如下: 一,重点名词 1,法制(教材69页);2,法系(教材7......

    法理学复习要点

    权利与权力 权利:指公民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是价值的回报,是“义务”的对称; 权力: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 “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