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分专题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2019-05-14 04:2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分专题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分专题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高中历史 分专题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检测(岳麓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2.二战后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以下与第三世界兴起无关的是()A.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B.1967年欧共体成立

C.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 D.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

3.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主要是因为()A.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C.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为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奠定基础 4.下列两幅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①与美国握手言和 ②中国崛起 ③多极化格局 ④灵活的外交策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遵循的原则有()①平等互利 ②形式多样 ③互不侵犯 ④和平共处 ⑤讲求实效 ⑥共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6.1950年上半年,松下电器的产品销售额为9.8亿日元,到下半年则大幅度增至17.2亿日元,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松下公司成倍盈利的主要原因是()A.东京申办奥运会成功 B.朝鲜战争爆发

C.美国开始信息革命 D.“冷战”正式开始 7.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欧共体总部

日本太阳神塔

不结盟运动会议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用心 爱心 专心 8.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而言,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A.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对日本的刺激 B.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

C.确立“贸易立国”思想,扩大进出口贸易 D.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改造

9.有人说:戴高乐不仅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战后法国的崛起铺就了道路。这一道路就是()A.致力于法德和解,推动欧洲联合 B.重振大国雄风,倡导联美抗苏 C.占领德国,联合苏联遏制美英 D.改善劳资关系,推行福利政策 10.下列关于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B.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原则

C.实际上是弱小国家消极反抗美苏霸权政策的产物 D.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1..确立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框架的是()A.雅尔塔体制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

12.某同学对美苏“冷战”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他可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是()①《四月提纲》 ②《杜鲁门回忆录》 ③《战争与和平》 ④《柏林墙的故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 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 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 14.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事实上是()A.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新国际格局 B.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C.建立了战后新的同盟关系 D.承认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15.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实行“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16.1950年,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17.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 18.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

A.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9.右图反映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局面。假若天平的一边是美国,那么另一边应是()

A.日、中、俄、印 B.法、德、英、日 C.欧盟、日、俄、中 D.亚、非、拉美

20.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有()①“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②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③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④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时曾说,非洲人民对我们有“德”。我们中国人讲究“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有“德”主要是指()A.支援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B.支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C.支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斗争

D.支援我国国内经济建设

22.建国以后,周恩来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在国际社会中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下列周恩来参加的外交活动,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③会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④出席万隆会议

A.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23.2008年5月6日至10日,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了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三十多年前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24.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当选为首任欧洲理事会常设主席时,温家宝总理在贺电中表示希望中欧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这表明()①中国致力于与欧盟友好合作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③中欧矛盾彻底消失

④当今世界需要合作共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下列两幅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与美国握手言和 ②中国崛起 ③多极化格局 ④灵活的外交策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时政评说》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4分)

(2)美国实施“冷战”政策有何具体表现?(6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5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27.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材料二 西欧、日本、美国的力量对比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子弹摧毁过的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对我们有何启示?(8分)

(2)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摆脱“和平宪法”束缚,从“专守防卫”正式踏上了“海外派兵”之路。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有明显的抬头倾向。分析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原因。(3分)

(3)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其根

用心 爱心 专心 源是什么?(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完成:

(1)“我们的会议”指什么会议?何时何地召开?有何特点?(5分)

(2)从材料中概括亚非国家的共同之处。(4分)

(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其中“存异”是什么含义?(2分)

(4)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阐明的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5分)

【答案解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1.A [雅尔塔体制事实上确立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而B、C、D选项是“冷战”的表现。] 2.D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四月提纲》体现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战争与和平》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故选D。] 3.D [依据所学知识,有关“冷战”的是A、B、C三项,D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容之一,与本题要求不符,故选D项。] 4.B [美国和苏联事实上分别是两大集团的首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是美国控制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操控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5.B [该条约指的是《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6.B [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军需订货。] 7.D [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益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8.B [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这一关键限定语,只有“民主改革”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是从经济发展外部条件而言,C项是制定外向型经济,D项是从科技角度而言。] 9.A [二战后法国的重新崛起伴随着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而欧共体成立的前提即为法德的和解。] 10.C [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利益,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对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不是消极反抗美苏争霸的产物。

11.C [二战后初期日本推行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到70年代,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故选C项。] 12.B [二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它们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A、C、D三项都与此相关,B项反映的是西欧国家的联合,不属于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 13.D [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已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A。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是197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故可排除B。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故可排除C。所以,答案为D。] 14.B [第一幅图片《边参与战争,边谈论和平》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幅图片反映了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平崛起。所以选②④。] 15.B [①②⑤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四项原则。] 16.B [A项不符合中国奉行的不结盟外交政策;C项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一边倒”外交方针;D项只符合后者,只有B项正确。] 17.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 18.D [世贸组织和欧盟是世界缓和的标志;军事组织北约和伊拉克战争反映了紧张、动荡的世界局势。] 19.C [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在当前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20.A

用心 爱心 专心 21.C 22.A [①发生于1954年,②发生于1972年2月,③发生于1972年9月,④发生于1955年。] 23.C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是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24.B 25.B [从第一幅图片《边参与战争,边谈论和平》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维护国家利益;第二幅图片反映了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平崛起。所以选②④。] 26.(1)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美苏自身力量的削弱。

(2)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3)世界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以至均衡,都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4)不能。理由: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形成必然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二战后美国始终未能建立单极世界。

27.(1)原因:美国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启示:重视科技与教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2)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

(3)因素:日本和欧共体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源:世界经济多极化。

28.(1)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有共同的经历,即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有共同的愿望,即解除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

(3)“存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4)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第二篇: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综合过关

规范限时检测 岳麓版必修1

(必修一 第七单元)(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6·潍坊)下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对其理解正确的是(C)

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 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 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D.反映了当时冷战国际形势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人心中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用美元打开西欧的市场,控制西欧的国家主权,这是美国的目的,美国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从经济上援助西欧,控制西欧,与苏联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一致,故C项正确;冷战的国际形势是美苏两大阵营对立,图中反映不出,故D项错误。

2.(2016·江西联考)1962年10月30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自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导学号 42442159(B)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古巴不愿屈服于美等势力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巴关系和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出在古巴的导 弹军事部署而结束,表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题意重点是,古巴面对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劝说时,表态不愿屈服于美国强权势力的压力。A项与题意重点不符,题干未能体现;C项美与苏、古和平共处不符合史实;题干也未能体现D项的意思;故A、C、D三项排除,B项正确。

3.(2016·惠州)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访美时谈到:“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决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这反映了当时导学号 42442160(B)A.两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B.美苏此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 C.苏联准备联手美国制约中国 D.美苏两国停止争霸关系缓和

[解析] 材料中仍然在强调两极格局,没有体现出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暗含着美苏此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故B项正确;无论根据材料还是所学知识都无法看出此时苏联准备联手美国制约中国,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美苏两国此时并未停止争霸,故D项错误。

4.(2016·保定)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材料中“它”导学号 42442161(B)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积极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 D.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解析]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英国始终是美国的小伙伴,是美国遏制苏联的势力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分析,战后以法国为首,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积极谋求欧洲联合,1956年建立六国的“欧共体”,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建立了不结盟运动,这些均是新型的区域合作,均游离于美苏两极以外,故B项正确;无论是欧共体还是不结盟运动均未在50年代分裂,故C项错误;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积极谋求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而日本是美国的小伙伴,故D项错误。

5.(2016·合肥)“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为此,中国导学号 42442162(A)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改善同日本关系 C.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参加不结盟运动

[解析] 新中国为了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一直到1972年之前,日本都是紧随美国对华持敌视态度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一边倒”是在当时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下,新中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而采取的倾向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因为在1950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符合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故D项错误。

6.(2016·晋中)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美国等国家提出的“双重代表权”的提案破产。这实质上反映出(B)A.国际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B.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C.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结束 D.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

[解析] 当时世界国际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的结果,故B项正确;中美两国仍然处在敌对状况,故C项错误;中国仍然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故D项错误。

7.(2016·济宁)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来说,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导学号 42442163(C)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解析]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万隆时代”,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与材料中“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不符,故D项错误。

8.(2016·岳阳)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 系”导学号 42442164(A)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解析] 二战后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英国属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处于自身国家利益和美国的威慑力,与中国出现“半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东西方关系的特征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亚非拉国家的支持的产物,故C项错误;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故D项错误。

9.(2016·烟台)“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解析] 材料强调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后”,说明冷战时由于东欧和西欧各国、中国的发展,使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故A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取代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世界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多极化的形成过程,故D项错误。

10.(2016·海南七校联盟)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这一论断反映出导学号 42442165(A)A.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 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 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D.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可以看出美国解决世界问题的方式从使用蛮力变为劝说,体现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被削弱,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不能看出世界多极化力量对美国强权的反抗,故B项错误;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的军事大国,其优势受到冲击,但不能说明其优势逐渐丧失,4 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美国解决国际问题方式变化,不能体现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故D项错误。

11.(2016·晋中)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A)A.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 B.冷战后世界单极化趋势增强 C.世界多极趋势始于冷战结束 D.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

[解析]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三个重要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推动了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世界多极趋势始于冷战期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之间,故D项错误。

12.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D)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指的是1945~1982年,这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而战争多发的亚洲、中近东和北非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故A项不准确;材料无法体现B、C两项说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计52分)13.(25分)(2016·蚌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与其援助,不如贸易”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 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 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 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15分)[答案](1)变化:由积极援助到公平竞争。(2分)原因:战后初期,西欧和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对抗苏联和社会主义势力,故采取扶持和援助政策;60年代后期,西欧、日本经济力量日益壮大,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故调整政策。(8分)(2)特点:禁运对象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内容主要涉及军事领域;中国成为最主要禁运对象。(6分)影响:阻碍了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对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任意三点得9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归纳为由积极援助到公平竞争。第二小问原因,战后初期积极援助,结合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原因来分析;60年代后期公平竞争,结合西欧、日本经济力量日益壮大,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来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归纳为禁运对象针对社会主义国家;“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归纳为内容主要涉及军事领域;“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归纳为中国成为最主要禁运对象。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归纳为阻碍了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对美国经济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还可以结合所学,从不利于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的角度回答。

14.(12分)(2016·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后世界**的新热点。冷战夺去了美国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伤害了许多人的事业和生活;巨大的财力消耗在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数以百万人因此而 丧命。

材料二 在美国,仍有一部分政治精英并没有去深刻地反思冷战的残酷与危害,他们将遏制政策作为胜利的原因而非悲剧的起源,以“冷战胜利者”自居,认为冷战结束的原因是美国赢得了胜利。由于这种对重大历史事实的重大误解,导致了美国的错误心态,认为自己的文明形态与制度模式将是人类的最终选择,这种心态错误又导致行为失当,最终酿成恶果。

材料三 整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像对待战败国一样对待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对第三世界各国,美国主要用1993年的“华盛顿共识”去“教育”大家,在对外援助中附加种种条件。在巴以争端中,美国更明显地偏袒以色列。美国的错误心态以“霸权主义”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导致了今天的诸多困境,9·11悲剧的根子也由此种下。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关于“冷战”的主题,并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评述。(12分)[答案] 主题:冷战没有胜利者。(2分,从“冷战”的消极影响归纳,言之成理即可)评述:该观点具有合理性:冷战促进了苏联解体;冷战中的热战导致美国及相关国家人员的大量伤亡;冷战消耗了巨大的财力,引发经济困难;冷战曾导致美国国内民主受到严重破坏;冷战后,原来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等矛盾显现,及盲目学习西方民主,导致地区动荡;基于对冷战结束原因的错误认识,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国自身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受到伤害。(10分)15.(15分)(2016·湖北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是指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和参与重建的计划。美国再动用各种力量,确保这些借钱的国家不敢赖账。此计划固然使欧洲、美国得到双赢,然而在美国主导下又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方。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回答:有人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 答案一: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如下:(3分)第一,设计构想不同。美国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衰败的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4分)第二,根本目的不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一带一路”战略 是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经济合作战略,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4分)第三,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附加诸多条件,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谋求互利共赢。(4分)答案二:这种说法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很不科学,很不严谨。(1分)理由如下:

从形式上看,二者确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一种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计划;都是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都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4分)然而二者在设计构想、根本目的、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等方面均有着明显差异。(1)设计构想不同。美国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衰败的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之路。(2)根本目的不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遏制共产主义;“一带一路”战略是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经济合作战略,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3)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附加诸多条件,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谋求互利共赢。(1点4分,2点8分)综上所述,所谓“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说法,只是一种坊间提法,很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2分)8

第三篇:山东省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专题训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3年《山东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含解析):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14题)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图5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6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 图7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

首会议

A.从“一边倒”到区域合作 B.美苏对峙格局的演变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D.中苏关系的演变

2.(2012年3月邯郸市一模)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B.中印由此结成了同盟关系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成果主要表现在()。A.促进了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合作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达成了“求同存异”的共识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4.(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5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图7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你认为其研究主题是

A.政治多极化迅速发展 B.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人类 C.大国强权政治下的世界 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变化

5.(2011年9月江西六校联考7题)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6. 2012年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7.(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3题)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

8.(2011年4月佛山二模22题)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9.1984年,邓小平在与拉丁美洲一个国家的首脑谈话时提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B.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反对干涉别国的主权和内政 D.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者

10.(2012年3月山东省日照市一模15题)下列四副图反映出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基本特点是

A.即相互妥协又激烈争夺 B.政治上妥协军事上对抗 C.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D.美国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11.美国在1972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实际上是()。

A.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 C.向世界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 D.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图3《乔的笑》拍摄于1971年,让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事件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3.(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18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

A.缔结军事同盟 B.坚持独立自主 C.结伴而不结盟 D.执行共同外交

14.(2012年11月赣州高三期中11题)2012年10月25日是中国入朝开始进行“抗美援朝”的60周年纪念日,中朝两国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某中学高三学生围绕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进行讨论,其中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美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家统一进行武力干涉 C.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D.美国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

15.(2011年11月信阳市调研20题)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说明美日关系 A.开始恶化 B.完全决裂 C.进入战争状态 D.既勾结又斗争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23题)(14分)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材料三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

2001牟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l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2012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2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4分)(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2分)

17.(16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依据相关史实,回答问题。(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2分)选择其中的一幅,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实。(2分)

(2)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2分)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6分)

(3)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解析:AC是万隆会议的成果,B是为处理与邻国关系而提出,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在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4.C 解析:出题目图片提供的信息看,联合国只是“一个人”,联合国决议只是一张纸,在象征某大国强权政治的坦克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大国可以绕开联合国,可以无视联合国决议,把坦克开往伊拉克方向。故选C。D答案的叙述不符合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信息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在强权政治面前已荡然无存。并不是职能的转变,而是无法发挥职能。注意史实,联合国决议是反对大国攻打伊拉克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决议试图阻挡象征某大国强权政治的坦克的脚步,但显然不太可能,故D错。

从图片中伊拉克和联合国都在在大炮武力的重压之下可以看出,在当今世界个别国家奉行强权政治,扩展自己的势力。因此正确的答案是C.ABD与图片信息不符。

5.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为首的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ACD,选择B项。

6.B 7.A 解析:本题干限制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而且还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粗 6

心大意,就会掉入C项陷阱中;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从题干中的问卷调查反映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但不能选,因为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反映出最根本的是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BCD都是具体表现。

8.C 解析: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结合所学知识,经济格局变化决定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多元化促使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9.D 解析:这里所说的“不结盟”与1961年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发动的不结盟运动不是一回事。

10.A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给信息判断即可。A项为正确答案。

11.A 解析:从声明的内容看,只涉及“一个中国”原则问题的承认,BCD都是以后的事情。

12.C 13.C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是同盟互助关系。

14.D 解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在这样的形势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据此本题ABC三项符合史实,D项美国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说法错误,解放战争时间1946年----1949年与“抗美援朝”无关。

15.D

二、非选择题

16.(1)特征:对抗。(2分)因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2分)(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2分)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2分)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2分)(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2分)17.(1)主题:冷战或两极格局。(2分)说明:图l杜鲁门主义出台或冷战的开始;图2两极格局形成。(2分。答出其中一项即可)(2)多极化趋势。(2分)欧共体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6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3)动荡原因: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恐怖主义;在原来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2分)和平原因: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增强。(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若答出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第四篇: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新人教版必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主要体现在()

①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 ②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④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选C。“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指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还有残余势力,②错误;1954年才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错误。

2.(2012·湖北郧阳中学高一检测)右图是重庆曾家镇的退休老人罗天才展示保存50多年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是罗天才老人1953年18岁时在成都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普选的证件,这张选民证说明()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迈出重要一步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已制定并实施

C.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

D.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能力。A项是题干的意义,B项发生于1954年,C项出现于1956年,D项与政协会议有关。

3.(2012·山东蓬莱一中高一期中考试)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A.中国领土的变化B.人民地位的变化

C.思想文化的变化D.国家观念的变化

解析:选B。从清朝满洲贵族的统治到袁世凯专制独裁,从中华民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旗的变迁验证了人民地位的变化。

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选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职能是民主协商、政治监督,符合材料的表述。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进行“基本制度选择”提供了条件。当时中国建立或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选C。根据时间限定“1949年”和关键词“基本制度选择”可以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制度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而村民自治制度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创立的基层民主制度。

6.(2012·浙江温州中学高一调研)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封面,它揭开了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序幕。下列有关1954年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宪法的制定是在1954年,②不在宪法的内容之内。宪法的内容包含①③④。故选B项。

7.2001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A.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B.说明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

C.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解析:选A。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此排除B;C不符合史实,早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已明确规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方针;D说法错误,我国目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题干材料充分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8.口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实现某项任务而提出的、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练明确的语句”(《辞海》)。下图中可能是广泛流传于哪一时期的口号()

A.解放战争时期B.改革开放新时期

C.大跃进运动时期D.“文革”时期

解析:选D。图中“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口号带有阶级斗争的意味,广泛流传于“文革”时期。

9.(2012·安徽淮北一中高一月考)“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

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村民自治,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选C项。A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与题干中“直接结果”不符,排除。

10.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一届全国人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九届全国人大D.中共十六大

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不可能修改宪法,因此B、D两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20世纪末,一届人大召开于1954年,A项也是错误的。

11.(2012·山东文登一中高一检测)2012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区54周年。宁夏54年和谐稳定的最成功的基本经验是()

A.党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宁夏回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C.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A。本题中D项与题干无关,B、C两项是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的原因,只有A项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

12.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B.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

D.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解析:选C。“路径”指解决香港主权问题的方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

13.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主要区别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各自权限不同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是两个不同概念,经济特区是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发展经济,该地区的社会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指直辖于中央政府,又不同于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享有高度自治权,社会制度仍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14.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共3枚,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以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为设计元素。这枚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的地位

D.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选A。本题以发行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邮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邮票的主题是“欢庆”,画面是以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为设计元素,体现了香港成功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成功实践,故选A。

15.(2012·湖南湘潭高一统考)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海峡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

解析:选A。这句话体现了两岸人民落叶归根的思乡情节,表达了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2:(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1954年宪法又作了怎样的正式确认?(12分)

(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8分)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1的出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可知道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起来的,1954年,宪法又作出了正式确认;第(2)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确立: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的。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材料2: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3: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

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2,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8分)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8分)

解析: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材料1的《乡愁》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材料2是中共对台湾的方针,即“一国两制”,材料3的最后一句也涉及祖国统一,故共同的主题是祖国统一。第(2)问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出,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第(3)问“看法”言

之有理即可。

答案:(1)祖国统一。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五篇: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1单元过关检测:(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所创造的政治文明形态中的一种。这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位置 B.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C.古希腊人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D.城邦政治及其小国寡民的特点

解析:选D 古希腊城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面对城邦间的激烈竞争,全邦人需要团结起来保护城邦的利益,这是促使民主政治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2.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该项改革措施应该是()A.颁布“解负令”

C.设立民众法庭

B.实行财产等级制 D.设立四百人会议

解析:选A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符合材料“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故A项正确。

3.伯里利克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被压迫者的法律。”这段话表明古代雅典()A.私人生活可以违背法律制度 B.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 C.保护了被压迫者平民的利益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解析:选D “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被压迫者的法律”说明法律对所有公民都适用,不存在私人生活和公家事务,故A、B两项错误;伯里克利强调服从法律本身,说明即使法律对被压迫者不利,仍然需要服从法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法律的地位,体现了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故D项正确。

4.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A.消极行使民主权利 C.可能滥用民主权利

解析:选C 公民大会表决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反映出雅典公民积极行使民主权利;陶片放逐投票可能被利用,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平;因此可见,陶片放逐投票可能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故C项正确;陶片放逐投票不能完全避免僭主的出现,从而防止权力的集中。

5.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B.努力维护社会公平D.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在雅典民主之下,领袖人物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是靠人民的喜好而成为领导,所以他们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必须要取悦于人民,这是民主制度弊端的体现,故选C项。

6.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现代西方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文。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A.西方现代民主直接源于希腊 B.希腊民主制度适合现代西方 C.人民服从主权 D.主权属于人民

解析:选D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即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故答案选D项。

7.《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A.很残酷但按律量刑 C.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B.保护了罗马人民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解析:选C 本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极力保护私有财产,因此选C项。

8.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重视证据 C.纵容犯罪

B.主张重罪轻罚 D.维护贵族利益

解析:选A 本题材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的特点,因此选A项。

9.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罗曾说:《十二铜表法》是“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据此可知,该法()A.是口头流传的不成文法 B.是古罗马专门的儿童保护法 C.在古罗马得到普及 D.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

解析:选C 依据材料“必要的诗歌,小孩子可得而诵读之”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得到普及,故C项正确。

10.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该款条文主要针对公民遭遇窃贼时,应在说明情况下才能还击,实际上是明确界定了什么叫正当防卫,所以选D项。

11.英国法学家梅特兰用凯撒大帝来比喻罗马法。他说:“威风八面的凯撒大帝早已经化做一块灰土,但是这块灰土今天还可以用来堵塞一下我们房子的漏洞,保证我们的温暖。”这个比喻直接说明了()A.凯撒大帝用罗马法维护了帝国统治 B.罗马法在英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C.罗马法保证了罗马帝国的温暖 D.罗马法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选B 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灰土是指罗马法,有漏洞的房子是指英国法律体系,灰土可以堵塞漏洞说明罗马法在英国法律体系中起到修补的作用,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大意不符;D项不符合“直接”的要求。

12.“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者程序方面都未超过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这说明罗马法()A.涵盖了现代法制的基本内容

B.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C.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D.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

解析:选B 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项把罗马法与现代法等同,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在“限于”两字,罗马法出现在奴隶社会,私有制并不发达,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5分,第14题25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7分)(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里克利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8分)解析:第(1)问,“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成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天”求“民主”,降到成汤的身上,可知这里的“民主”指的是贤明的统治者,相对应的“民”则指被统治者。雅典城邦中能够参与城邦政治的是城邦的公民,而公民权只有本邦的成年男子才能拥有。第(2)问,材料二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一层含义,第二句话以分号分层,包含两层意思,概括其层意,即为答案所在。

答案:(1)民主:贤明的最高统治者。民:被统治者。任何人: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

(2)民主: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特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1分)(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解析:第(1)问,材料共三句话,理解并概括三句话的主旨即为古代罗马法产生的社会背景。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以分号分层,从前后两层的对比中归纳第一个特点;从第二、三句话中分别概括第二、三个特点。原因要从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上去分析。第(3)问,影响要从对维护各自统治、对社会发展和后世的影响方面去分析归纳。

答案:(1)背景: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2)特点:注重礼仪,忽视实务;流于形式;难成体系。

成因:封建专制制度下重视等级、权威观念;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3)影响:罗马: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司法精神。

中国:强化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固化等级观念。(任答两点均可)

下载高中历史 分专题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分专题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