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调查 女生更愿意留守二线城市
大学生就业调查 女生更愿意留守二线城市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与社会调查中心公布《2014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薪酬待遇是大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地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其次才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更倾向二线城市
男女所占比重不同
调查发现,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在受访大学生中,选择在二线城市发展的比例最高,为57.2%,其次是北上广,占比29.5%,选择三线城市的比例为9.4%,选择国外、港澳台、乡镇和四线城市的比例分别为6.6%、3.1%、1.6%和1.5%。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盖运杰说:“我家就在石家庄,所以就业优先选择留在省会石家庄了,没想着北上发展。”他说:“我高中和大学的人际关系都在这里,所以以后在石家庄发展会更方便。”
河北工业大学的李亚霖告诉记者:“毕业前曾经想过留在天津,但是毕业后在家里的建议下还是回到了河北工作,现在快要结婚了。和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同学比较起来,我个人觉得二线城市更好发展,生活节奏明显较慢。”
据了解,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去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发展,而女生更愿意选择二线城市。男、女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男生选择北上广的比例为31.7%,明显高于女生的27.9%;而女生选择二线城市的比例最大,为59.0%,高于男生的54.8%。
选择在北京创业的河北大学的袁皓说:“我是今年的应届生,毕业后和宿舍同学来到这里开了一个火锅店。开店创业没有想象中简单,但是我们挺了过来,希望将来能留在北京。”袁皓告诉记者:“这份调查还是很切合实际的,身边很多同学,更多的是女生,都选择留在了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的赵择野对记者说:“我现在在北京读研究生,希望以后能在北京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第二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如何选择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如何选择.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曾几何时,众多怀揣梦想与勇气的人们选择北漂或下南方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这值得敬佩,生命的华彩因此点燃。处在那个年代,大城市头顶光环,繁华之下印刻着的是地位、机会与品位。而如今,二线城市在安逸与幸福感方面后来居上,并且已有如杭州等一批城市一跃成为幸福感的代名词。
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精神层面的问题再一次困绕职场人士,进一步万人空巷,退一步是否会海阔天空呢?
前程无忧3月跳槽调查显示,52.3%的求职者选择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选择二线城市(如杭州、武汉等)的比例为24%,其余的为无所谓,两者都可。
在金融危机下,选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是否有哪些诀窍与门槛?职场专家陈凯女士作了如下分析:
去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工作,我觉得这个讨论很必要的。因为我自己从事的是职业咨询,往日里来我这咨询的这个问题的大部分均不是出生在一线城市的本地人,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在异地打工者上存在普遍性。
其实对于很多不是成长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矛盾是必然的。一些人尽皆知的优劣势,比如一线城市机会多,舞台够大空间够大,通俗点就是能赚到大钱。而二线城市相对压力小一些也清闲一些,精神压力与身体疲劳度都不会特别激烈。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衣食住行的花费相对二线城市要高一些。
对此如何选择,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尊重自己的感觉。选择城市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一途径要达成你想要的生活状态。正如同我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功成名就或加官进爵,做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为了你主观感受的幸福感。所以选择前要充分聆听自己内心的诉求与意愿,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举几个例子,我曾有一名客户是上海财大的第一届的毕业生,毕业后他进入平安保险工作。她形容说,在平安保险里工作的有很多海归,包括捧着证书的狂人到美国一流名校的都有。所以他感觉身处其中相当微不足道、不受重视。后来,由于她的先生工作需要去了杭州发展,她也不得不跟随丈夫去了杭州。她同样在杭州的一家著名保险公司找到工作。工作不久,她便有种受宠若惊之感。(因为在二线城市没有如此多的海归,相比他的学历已经算不错的了)。事业发展的很迅速,在团队中的威信也相当高。如此可以看出,杭州虽然是二线城市中的翘楚之地,但是它的人才竞争仍然没有办法和上海相比,退一小步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发散一下思维就可以看出教育背景是相对的,在一线城市处于中下游,如中专大专的学校并且专业也不够热门,那么或许去觉得去二线城市工作会收获另一片天地。但相反,如果是高端行业与职位,去二线城市可能就完全没有生机。比如说职业咨询,职业咨询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二线城市可能还没有任何起色与市场需求也没有被很大的唤醒。又如一些比较高端的行业与职位,如投行的做管理咨询,去二线城市有很大几率会无用武之地。
第三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如何选择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如何选择.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曾几何时,众多怀揣梦想与勇气的人们选择北漂或下南方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这值得敬佩,生命的华彩因此点燃。处在那个年代,大城市头顶光环,繁华之下印刻着的是地位、机会与品位。而如今,二线城市在安逸与幸福感方面后来居上,并且已有如杭州等一批城市一跃成为幸福感的代名词。
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精神层面的问题再一次困绕职场人士,进一步万人空巷,退一步是否会海阔天空呢?
前程无忧3月跳槽调查显示,52.3%的求职者选择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选择二线城市(如杭州、武汉等)的比例为24%,其余的为无所谓,两者都可。
在金融危机下,选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是否有哪些诀窍与门槛?职场专家陈凯女士作了如下分析:
去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工作,我觉得这个讨论很必要的。因为我自己从事的是职业咨询,往日里来我这咨询的这个问题的大部分均不是出生在一线城市的本地人,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在异地打工者上存在普遍性。
其实对于很多不是成长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矛盾是必然的。一些人尽皆知的优劣势,比如一线城市机会多,舞台够大空间够大,通俗点就是能赚到大钱。而二线城市相对压力小一些也清闲一些,精神压力与身体疲劳度都不会特别激烈。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衣食住行的花费相对二线城市要高一些。
对此如何选择,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尊重自己的感觉。选择城市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一途径要达成你想要的生活状态。正如同我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功成名就或加官进爵,做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为了你主观感受的幸福感。所以选择前要充分聆听自己内心的诉求与意愿,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举几个例子,我曾有一名客户是上海财大的第一届的毕业生,毕业后他进入平安保险工作。她形容说,在平安保险里工作的有很多海归,包括捧着证书的狂人到美国一流名校的都有。所以他感觉身处其中相当微不足道、不受重视。后来,由于她的先生工作需要去了杭州发展,她也不得不跟随丈夫去了杭州。她同样在杭州的一家著名保险公司找到工作。工作不久,她便有种受宠若惊之感。(因为在二线城市没有如此多的海归,相比他的学历已经算不错的了)。事业发展的很迅速,在团队中的威信也相当高。如此可以看出,杭州虽然是二线城市中的翘楚之地,但是它的人才竞争仍然没有办法和上海相比,退一小步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发散一下思维就可以看出教育背景是相对的,在一线城市处于中下游,如中专大专的学校并且专业也不够热门,那么或许去觉得去二线城市工作会收获另一片天地。但相反,如果是高端行业与职位,去二线城市可能就完全没有生机。比如说职业咨询,职业咨询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二线城市可能还没有任何起色与市场需求也没有被很大的唤醒。又如一些比较高端的行业与职位,如投行的做管理咨询,去二线城市有很大几率会无用武之地。
第四篇:跳槽二线城市,看薪资更看发展
“金三银四”到来,跳槽与否成为职场人最为关注话题之一。往哪里跳成为求
职者关注亮点。根据此前前程无忧年终盘点才市篇表示,求职者在考虑二三线
城市作为目标工作城市时,愿意去华东地区(包括南京、苏州、宁波、杭州、合肥、青岛、济南、福州、闽南、南昌、无锡、常州)的受访者比例较2011年
中时下降了4个百分点,华东地区人才供给较为紧缺。与一线城市的收入差距会
成为阻碍人才进入二线城市的重大诱因。以济南为例,根据无忧指数2012年1月的数据显示,月薪在2000—2999元的职位数占济南整体职位数(面议除外)的34%,位列第一,这一数据高过全国平均水平5%;而在3000—4499、4500—5999、6000—7999这三档上,济南的职位数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上3个百分点,更不
用提与一线城市6—7个百分点的差距。
增加的就业机会、可期的城市发展前景,再加上与一线城市相比不那么高的生存压力、生活水平,种种优势吸引着一步一步吸引着此前离家求职的人回
巢就业。
当然薪资也不是求职者唯一求职动因,尤其在异地求职时,根据前程无忧
此前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机会”、“城市发展前景”是促使求职者选择工作
城市的两大因素。近年来,各地区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地区经济建设,目前济南
致力于建设城际铁路,打通与京沪两个经济圈的联系,同时承接两个经济圈转
移出的产业,如把大型物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放在土地、人
力等更为优惠的济南,给济南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第五篇:大学生媒体使用调查:女生更偏爱传统媒体
大学生媒体使用调查:女生更偏爱传统媒体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的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日常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集中在1-4小时,对传统媒体的接触则逐步减少,有的学生甚至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和杂志。但东部地区有超过半数大学生还爱看报,比西部地区学生多。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介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3000万,居全球第一。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不仅是我国最活跃的媒体受众群体,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我国最具消费潜能的核心消费群体。其媒介使用习惯、媒体和栏目喜爱度以及价值倾向直接影响媒介未来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接触率在持续下滑,不接触的比例中,报纸最高达47.7%、广播为44.5%、电视39.3%和杂志26.5%。相比之下,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则集中在1-4小时,占比61.3%,其中,上网时长在2-3小时的人数最多,占总体的25.3%,还有14.0%的受访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时长超过6小时。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传统媒体接触习惯存在性别差异。整体上,女生的传统媒体接触比例高于男生。就广播媒介来说,58.0%的女生接触广播,而男生中接触广播的比例为52.1%;就电视媒介来说,女生中接触电视的比例为63.5%,男生接触电视的比例为57.3%;女生中接触杂志的比例最高,达76.5%,男生中接触杂志的比例为69.6%。
而且中国大学生的传统媒体接触比例存在地域差异。按东、中、西部对调查院校进行划分,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大学生中接触报纸的比例最高为52.8%,中部次之为51.1%,西部最少50.8%。
不同专业的中国大学生的传统媒体接触习惯存在差异。其中,文科生接触报纸比例最高,农科生接触广播、杂志的比例最高,理科生的电视接触比例最高。
从学历层次看,博士生接触报纸、广播的比例高于硕士生与本科生。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接触报纸的比例博士生最高,硕士生次之,本科生最低。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接触广播的比例博士最高,本科生次之,硕士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