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B_T 30227-2013_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
GB/T 30227-2013 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Basic requirements of repository for pre-1912 Chinese books in libraries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3/12/31 【实施日期】2014/12/1 【修订日期】2013/12/31 【中国标准分类号】A14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14295,GB/T 18883,GB 50011,GB 50016,GB 50019,GB 50034,GB 50098,GB 50108,GB 50140,GB 50176,GB 50225,JGJ 38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古籍书库的温湿度要求、空气净化要求、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等与古籍保护和安全相关的基本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收藏有古籍的各类型图书馆,其他古籍收藏机构也可参照使用。
第二篇: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崇润。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张志清、吴忠侠、刘乃英、李国庆、王清原、唐桂艳。
引
言
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主持制定了《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等五项标准。本标准与其他各项标准相互关联,为确保“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古籍特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图书馆保存各类文献中最为珍贵和重要的文献,需要永久保存,世代流传,因此,需要良好的保存条件和严格的保护措施。
古籍特藏储藏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条件,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古籍特藏书库的消防、安防设施,则是保障文献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要求、空气净化要求、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等与文献保护和安全相关的基本条件。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以利于图书馆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空调技术、空气净化技术及现代消防和安防技术,为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要求、空气净化要求、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等与文献保护和安全相关的基本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收藏有古籍特藏的各类型图书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 1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JGJ 38—99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WH 0502—1996 公共图书馆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标准
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9—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98—98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08—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225—199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古籍
ancient books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一般指书写或印刷于 1912 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3.2
特藏
special collection
具有特殊形式和内容的古代文献。
3.3
古籍特藏书库
repository for ancient books and special collection 保存古籍和特藏文献的库房,亦称古籍书库或书库。
3.4
文献保存寿命
document preservation lifetime 文献载体维持有效使用性能的时间年限。3.5
3.6 3.7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
建筑物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包括墙、屋面、地板、门、窗等。
建筑物的上层
building upside
建筑物总高度二分之一以上的部分。
传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在稳定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 1 度(K, ℃),1 h内通过 1 m 面积传递的热量。
3.8 总热阻 thermal resistance value
表征围护结构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与传热系数互为倒数。
3.9
气密封性
air sealing
表征建筑物门窗密闭性的指标,指门窗关闭以后,在标准状态(空气的温度为 20℃,压力为101.33kPa,密度为 1.202kg/m)下,室内或室外的空气在单位时间经过单位密封间隙长度渗透的体积。
3.10
表征围护结构对温度波衰减快慢程度的无量纲指标。
热惰性指标(D 值)
thermal inertia index
3.11
温度日较差
diur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指温度气象要素一昼夜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反映一昼夜之间变化的程度。
3.12 3.13
3.14
相对湿度日较差
diurnal varia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指相对湿度气象要素一昼夜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反映一昼夜之间变化的程度。
可吸入颗粒物
particles with diameters of 10 µm or less,PM10 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10 微米的颗粒物。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
利用 Tenax GC 或
Tenax TA
采样,非极性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 10)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3.15
耐火等级
fire resistance rating 表示建筑物所具有的耐火性。
3.16
耐火极限
fire proofing time
对任一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实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热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称为耐火极限,以小时表示。
3.17
抗震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建筑物在抗震设计时设定的可以承受的地震烈度。4
建筑要求
4.1古籍书库建筑的设计和选址应符合建筑行业标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99)的有关规定。
4.2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应单独设置,并自成一区。库内不应设置其他用房及其通道。
4.3古籍书库不应设置于建筑物顶层和上层。
4.4书库围护结构应根据古籍保护的近期要求和未来的发展,及库内要求的温湿度指标、当地水文气象参数、空气调节等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构造。
4.5书库围护结构应具有优良的密闭性和保温隔热性能,门窗的气密封性应小于 0.1(m /m•h),外墙的热惰性指标(D值)不应小于 6。
4.6书库围护结构的总热阻(R 0)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的规定,计算出最小总热阻再增加 30%进行设计。
4.7书库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 0)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的规定。
4.8古籍特藏书库应具有优良的抗震能力,抗震烈度应符合《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规定。
4.9地下书库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防水防潮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的有关规定。
4.10地下书库兼作人防工程的,应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1995)的有关规定。
4.11库门应为保温门,窗应为双层固定窗并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
4.12书库的供暖应采用空调系统,不应使用以水为热媒的供暖装置。
4.13书库内不应有给、排水和空调、热力水管线通过,也不应与有上述设施的空间相通。
4.14书库入口处应设置缓冲间。
温湿度要求
5.1古籍特藏书库应设置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或恒温恒湿空调机组,以保证书库温湿度能够控制在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5.2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要求:
温度:16 ℃~22 ℃;相对湿度:45 %~60 %。
5.3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献保存寿命,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采用更严格的温度标准,如 1℃~4℃、8℃~12℃等,但最低温度不宜低于 0℃。
5.4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 2℃,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 5%。
5.5书库应设置温湿度监测仪器,全年监测和记录温湿度的变化情况。
5.6空调设备应置于专门机房,并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99)中的相关规定。
空气净化与通风要求
6.1古籍特藏书库的空调通风系统应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措施,滤除空气中的灰尘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6.2古籍特藏书库的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表 6.2 的规定。
6.3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参数的检测应按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的规定进行。
6.4古籍特藏书库内不应混放缩微胶片等其它可能释放有害气体的物品。6.5库房的通风应保证一定比例的新风量,新风比例应符合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的规定。
6.6书库应保持气流均匀平稳,空调出风口的风速应小于 0.3 m/s。
照明和防紫外线要求
7.1书库的照明和照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的相关规定。
7.2古籍特藏书库的照明或采光应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文献的危害。
7.3古籍特藏书库照明光源的紫外线含量应小于 75w/lm。
7.4自然采光的书库,应采用防紫外线玻璃和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
7.5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当采用荧光灯时,应有过滤紫外线和安全防火措施。
7.6书库照明宜选用不出现眩光的灯具,灯具与文献藏品等易燃物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 0.5 m。
7.7为尽量减少文献光照的时间,书库照明应分区设置节能型自动开关。
消防与安防要求
8.1古籍特藏书库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文化行业标准《公共图书馆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标准》(WH 0502—1996)的规定,地下建筑应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1998))的有关规定。
8.2古籍特藏书库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书库与毗邻的其它部分之间的隔墙及内部防火分区隔墙应为防火墙,防火墙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 4.0 h。
8.3古籍特藏书库应单独设置防火分区。
8.4书库及其内部防火墙上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8.5古籍特藏书库应设置水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气体灭火系统。
8.6书库灭火器的配置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的有关规定。
8.7古籍特藏书库应设置自动防盗报警系统。
8.8书库入口和库内主要通道应设置电视监控装置。
8.9书库如有窗户,应设置可靠的防盗设施和安全监控系统。
防虫和防鼠要求
9.1古籍特藏书库应在库外适当位置设置文献消毒用房和杀虫设备,用于文献入库前的消毒和杀虫处理。
9.2文献消毒用房和杀虫设备应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99)的规定。
9.3书库的防虫和防鼠要求应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99)的规定。
装具要求
10.1古籍特藏应在能够关闭并具有锁具的装具中保存,如书柜、书箱等。
10.2书柜、书箱应采用阻燃、耐腐蚀、无挥发性有害气体的材料制作,涂覆材料应稳定耐用。
10.3古籍特藏应制作书盒、函套、夹板等加以保护。善本特藏宜配置木质书盒。10.4书盒、函套的制作材料和文献包纸应采用无酸纸板或无酸纸张制作,其
pH 值应在7.5~10.0之间。
10.5书柜、书箱的排列应保证空气能够循环流通。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文献保护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2〕金波.档案保护技术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景仁,冯惠芬.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
〔4〕郭莉珠,张美芳,张建华.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冯惠芬,李景仁,赵秉忠.档案图书害虫及其防治.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5 〔6〕宗培岭.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学.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
〔7〕国家档案局档案科研所.档案保护技术实用手册.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8〕李龙如.书籍档案科学保护常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9〕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苏〕谢尔加晋著;黄坤坊译.文件保护原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1 〔11〕国家图书馆.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2〕林之光.中国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13〕李爱贞,刘厚凤.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4〕沈同.标准编写必读 GB/T 1.1-2000 应用指南.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15〕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标准制定和编写实用问答.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16〕白殿一.标准编写指南——GB/T1.2-2002 和 GB/T1.1-2000 的应用.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17〕来新夏.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8〕采暖通风工程师常用规范选.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9〕现行建筑设备规范大全.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0〕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38-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1〕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25-20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2〕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66-9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19—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2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76—9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27〕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18883—2002.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28〕李景仁.对纸质文献储藏环境适宜温湿度的探讨.图书馆建设,1994(3)
〔29〕李景仁.谈谈书库的温湿度标准.津图学刊,1988(3)
〔30〕李景仁.温湿度对书纸耐久性影响的研究.图书情报工作,1989(1)
〔31〕尹慧道.温湿度作用因素与纸张耐久性量化分析.档案学研究,2001(1)
〔32〕周耀林.温湿度对纸张酸碱性的影响.浙江档案,1995(8)
〔33〕徐同根.温湿度与档案材料的保护.档案工作,1983(6)〔34〕刘杏坤.恒温恒湿空调在档案保护中的使用与管理.四川档案,1998(2)
〔35〕葛宝华.温湿度对图书寿命的影响与阴雨季节的图书保护.河北科技图苑,1996(1)
〔36〕李景仁,周崇润.图书馆善本古籍库的建筑设计要求.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1)
〔37〕汪华明.危害图书的霉菌生物学特性与防治原理.图书馆界,1982(1)
第三篇:图书馆书库管理制度
为使我馆图书资料得以妥善保管,充分发挥其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图书入库时,书库管理人员应清点册数,并在采编室的出库簿上签字,以明责任。
二、对入库的新书,要及时上架,并组织好目录,及时对读者开放。
三、资料室书库的书必须按照资料查阅规则,只许在该室内查阅,不得外借;确因工作需要而外借者,须经馆长同意,并按书价的2 -10倍收取押金后方可借出,管理人员应按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收回。
四、xx籍人士著作陈列室图书为保存、研究、陈列性图书,不予外借。外借书库尽可能实行开架借阅,方便读者。
五、无论外借书库还是其他书库,都要切实做好图书保护工作,防潮、防蛀、防尘、防火、防盗,确保安全。工作人员每天要开书库窗户1-2次,下班前务必做好“清场”工作,确保安全。严禁在书库吸烟烤火;发现虫害时及时处理,搞好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六、在馆值班人员要做好下班后全馆的安全保卫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
第四篇: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文明古国,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古代书籍得以较好的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底蕴。古代文献书籍,详细记录了我国历史发展各阶段、时期的社会情况和人文风情,是我国古代璀璨文明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文明传递和保存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古籍的流传年限较久,加之古籍本身构成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影响,如何做好古籍的保护工作,降低古籍管理及环境对于古籍保存的危害,并积极开发、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现代图书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就图书馆古籍的科学保护措施及价值开发渠道,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 保护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c)-0255-02
图书馆具体是指搜集、整理、保存、管理各类图书资料,并提供相应的阅览、教育、信息服务,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等职能的社会机构。古籍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保存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各个历史阶段、时期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情,故而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国内图书馆古籍保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加之古籍自身特殊的保存管理需求影响,很难保障古籍得到科学、良好的保护,更难实现对古籍蕴含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有效开发。本文即从图书馆古籍保护入手,结合目前的技术条件,就古籍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加强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范围内曾出现多种文明和文化体系,少数时期甚至存在洲际性的统治王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仅有中华文化传承千年没有中断,并且在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中,大量的古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也是中华文化得以有序传承的重要基础。古籍是对古代社会环境、人文风情的真实记录,其内容蕴含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创造力、想象力,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
虽然我国目前保存有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地域的多种古籍,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倍于此的古籍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并且由于古籍自身材质的一些特殊性质,在古籍保存的过程中,也存在老化、损坏的可能。同时,古籍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一旦古籍在保存、收藏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就无法保障古籍的完整呈现,故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古籍的科学保护。
1.3 实施古籍开发利用的基本基础
古籍中包含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其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文化载体,是人们了解古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想要探究、挖掘古籍中记载的文化和历史,首先就需要保障文献呈现内容的完整性,如文献存在缺失,这部分记载的文化和历史也就不复存在,我们也就无法从文献中了解当时的社会和人文。古籍保护注意要点分析
2.1 加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重点突出了对于古籍本身的保护要求,需针对古籍保存的各项干扰因素入手,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温度、湿度、光照、虫害、霉菌等对于古籍的破坏作用。具体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应根据古籍的材质,科学选择保存柜的材质和保存方法,古籍书库内应配置有温湿度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盗监控系统、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等自动化安保系统,以实现对古籍的实时保护。另外,为避免意外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潜在风险对于古籍保存的影响,图书馆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古籍保存的密集程度,对于部分年代久远、质地较为脆弱且文化价值较高的古籍,应采取隔离保存的措施,以确保古籍的保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2 加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古籍本身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但古籍上记录的文字信息可以通过影印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进行再生保存。对古籍记载文字、图像进行影印,可以实现古籍记载内容的科学再生,从而减少古籍研究、价值开发等环节,对于古籍原件的流通需求,确保原价得到稳定的保护,从而达到古籍受到长期保护的目的。另外,再生性保护措施的引入,也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古籍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古籍保护科学性以及古籍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古籍保护的具体措施分析
就图书馆古籍保护而言,相关管理人员需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保护措施:(1)完善既有的古籍保护制度。系统、完善的保护制度是古籍得到良好保护的重要基础,考虑到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特殊需求,图书馆应根据古籍馆藏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对既有的保护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而规范管理人员管理行为,从源头上提高古籍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加强对古籍藏品的全过程保护。古籍藏品普遍较为脆弱、易坏,害虫、霉菌、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均可能?ζ湓斐伤鸹怠R虼耍?图书馆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对古籍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古籍原件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护,以避免发生古籍受损及污染等管理问题。图书馆古籍价值开发的有效措施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的重要社会机构,除了要保障古籍得到长久、完好保存的同时,图书馆还承担着挖掘古籍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及为公众提供信息、教育服务的重要职责。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还应积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古籍价值开发中的引入和应用,以深入挖掘古籍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潜能。
具体来说,对于古籍的开发和利用,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正式古籍开发前,图书馆需做好古籍的整理和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以方便古籍的检索和使用,为整个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加强对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古籍文献是对于古代社会的真实、原始记录,为进一步揭示古籍文献的原本面目,深化对其特殊价值的挖掘,相关人员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古籍。(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时代背景下,只有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籍文献处理和宣传,才能切实降低古籍开发对古籍的损伤,同时提高古籍文献的传播效率、扩大古籍文献的传播范围,从而在计算机设备、互联网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保障古籍文献资料得到最大限度的贡献和开发利用。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图书馆在古籍保护管理过程中,应全面加强对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重视,并积极引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古籍保护,确保古籍得到长期、完好保存的同时,加强对古籍文献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开发。同时,还应通过网络渠道,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古籍所记载的文献和文化,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促进我国图书馆古籍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瑞琪.关于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0):76-77.[2] 曾媛.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研究――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8):55-57.[3] 古晓梅.中小型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开发问题管窥――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6):20-21.[4] 马英,齐海华,刘金树,等.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2(3):115-116.[5] 史桂玲.藏文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中华民族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120-122.
第五篇:吴江图书馆古籍由来 - 吴江政协
吴江图书馆古籍由来
李红梅
中华民国四年(1915)十一月,国民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图书馆规程》明确要求:“各省、各特别区域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各县得视地方情形设置之”,“各省及各特别区域及各县所设之图书馆,称公立图书馆”,“图书馆得酌收阅览费”等。江南各地群起响应,吴江也不例外。
一、吴江图书馆前身的设立
吴江,地处苏、杭之间,太湖之滨,是风土清嘉、地灵人秀之地。据现有遗存文献记载,民国六年(1917)2月,吴江县行政公署邀请地方士绅吴中行出面筹备“吴江县通俗图书馆”。议决由县款产处每月拨付大洋五十元作为图书馆日常经费。以下为吴江县行政公署函第二十号致受命筹备通俗图书馆的吴先生公函(录自《吴江公署教育月刊》1917年2月第2卷第2期)。中行先生公鉴:仆来宰是邦,冀开民化,具区挹人文之秀,三吴开风候之先,惟是大雅云亡,邦国殄瘁,纵学校规模粗具,而社会教育未施,常识不完,国风奚振。启迪乌可无具?观摩有所自来。用拟搜集群书,藉资裨益庸众。非独自来儒雅风流所竞尚,而亦世界文化进步所必需焉。兹欲观成,急谋创始,勉效棉力,图植始基。仰赖高明,俾专职守,促成可望,筹备及期。楼来亮叔,可以藏储,园是共怡,便于观览,经营伊始,修葺苟完,规划正殷,设施有待。用具专函,借重贤者,敬布诚意。藉颂 公绥。
随后,吴江县行政公署又为劝募松陵图书馆书籍,以第四五号函致送通俗图书馆办事处、县学务委员、教育会及本邑士绅。(录自《吴江公署教育月刊》1917年5月第2卷第5期。)
先生执事,谨启者:世界文化之进步,赖文字以为传导,此图书之所以可贵也。惟是古今中外之载籍,汗牛充栋,岂独寒士,力难购置。即素封之家,亦岂能搜集无遗?因是之故,世界诸文明国皆汲汲设立图书馆,非仅通都大邑也,即在穷乡僻壤,亦无不遍设。近今吾国亦渐知设立图书馆之必要,其在苏省各属县,如通州、无锡、常熟等处已次第成立。世由来宰是邦,知松陵文献自古称盛,惟自洪、杨乱后,故家迁徙,典籍飘零,非亟起征求,势将湮没。且科学日进靡已,图籍纷纭,均为学子参考所必需。爰发私愿,创立“松陵图书馆”于邑庙共怡园内,先自捐廉以资提倡,并收存邑绅钱慈念君,及已故亮叔小学校校主黄亮叔君家藏图书,各若干种,委吴绅中行董其成而综理之。经画数月,规模略具。惟开办伊始,旧籍正待广为搜罗,新书亦须随时添置。素仰先生顾念桑梓,热心公益,如有家藏书本慷慨捐入,或寄馆保存,藉共众览;或捐助现款,俾得多购新书,众擎合举,垒块可以成山。世由自惭绵力有限,惟祈鼎力广为劝募,以助厥成。不胜盼祷之至!专此,藉颂台绥。
由此可知,图书馆设在城隍庙共怡园内,其基本藏书由吴江士绅钱崇威、黄亮叔家捐赠,定馆名为“松陵图书馆”。
二、吴江图书馆古籍的来源
松陵图书馆最基本的藏书大约有七百多册,涉及门类众多。随后,战乱灾祸,图书馆屡有兴废,馆舍也是数易其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图书馆单独建制时,吴江图书馆有古籍七万一千册左右。
据老馆员的回忆,这七万册古籍大多来自各大镇上大户人家的私人藏书与民间收集,是在“土改”和“文革”两次运动中收缴上来的。很偶然,在故纸堆里找到一份吴江县同里镇人民政府于1985年给县文教局的文件,内容为“送上钱太初户被查抄书俱和书籍明细一份,请动员图书馆进一步清查为盼。”文件第一两页分别是两位曾经的相关人员的证明材料。
约在1971~72年,由同里镇财清组陆志威、刘甦、王厚吉,进行钱太初户清理物资书籍,我当时在同里文化站工作,由党委叫我临时去帮他们一二天。部分钱太初的古书,从保护文物角度,由文化站接收的,放进县图书仓库(即同里跨街楼里)。直到以后,由县图书馆把同里所有书库的书全部装运吴江县图书馆。文化站、本单位,及我本人保证没有取走其中书籍。盛泽镇工会 柳德庆 1985年2月8日
证明所写的时间是1985年,县府西路的图书馆新馆已经落成启用,这批古籍图书就此落户吴江图书馆。
另一则证明,题为“关于在‘文革’中对钱太初书籍处理情况 ”其中写道:
同里富干街住户钱太初家有书籍专放房间一间,何时封存不太了解,“文革”后期,同里财清组在处理家具物资的同时,对原封存在同里镇上三处书籍作了处理。处理是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办的,当时将同里镇上三处存书全部交给吴江县文化馆清理,具体移交有移交清册,连同放书用的橱柜箱一起移交。财清组当时的负责人是刘甦同志,具体还有陆志威和马学熙同志(均已病故),接收单位是吴江县文化馆,因当时的同里镇文化站长是柳德庆同志,所以柳德庆同志成了当然的接收代表。移交后的箱橱书籍、画册,全镇共分装七条船只一次装离同里镇。以后清理情况就不晓得了。
证明人:
原同里镇财清组成员 王厚吉
1985.2.16
文中提到,钱太初家的藏书移交给了吴江县文化馆,那是因为七十年代初期,吴江县图书馆还没有独立建制,隶属于吴江文化馆,是一个叫图书组的部门。由此可见,这批图书就是后来吴江图书馆古籍库的馆藏。
文件的最后,是查抄图书的清册,有十四页之多,共计几百册各类古籍图书。最后是财清组经手人和文化站接收人的签字。
三、迂回曲折的清退之路
如果说图书馆内每一部古籍都有它自身的命运起伏的话,那么,以上就是吴江图书馆古籍的前世。它们的来处,是“土改”和“文革”期间各大镇的大户人家的私家藏书及民间收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命运又起了新的波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按照上级精神,在“文革”期间收缴的图书,如果原主人提出索还,则必须归还。这样,古籍库中的藏书,有一部分,归还了原主人,而更多的,留在了图书馆古籍库,服务于广大读者。这里摘录的是吴江图书馆归还文革中查抄书籍情况的来龙去脉。关于清退“文革”中查抄书籍情况的总结汇报
自一九八三年十月接县文教局关于清退“文革”中查抄书籍的通知后,一直到今年十月为止,我馆本着落实政策精神,对馆藏的古籍书进行了多次清查,现将清查经过分述如下。
一、我馆是一九八0年十二月单独建制的,工作人员多数是新馆成立后进来的,工作上没有交接手续,古籍藏书的来龙去脉都不甚了解。一九八三年十月接县文教局通知,十一月县委统战部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分索书人的名单后,方知道本馆现存书籍中可能混有一些文革时期查抄的书,但要清查这些书必须翻查全部藏书,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领导上发动全体工作人员连续加班,将七万多册古籍书全部翻查一遍,按线索查到了有主或可能有主的古籍一百八十三册,后来又进行第二次清查,那是查在提供线索中虽然尚未谈到,但在翻查中发现有记号的书目,我们也分别把它抽出来,计有一百五十册。同年七月,我们遵照县委召开的有关落实政策会议的精神,不顾盛暑酷热,在密不通风的书库中挥汗如雨,连续干了数天夜班,再一次将全部古籍翻查了一遍,又清理出前次遗漏的图书三十九册,六张散页,这样前后三次共查出古籍三百七十二册,散页六张。但对这些书的入藏时间是“土改”还是“文革”时期不清楚,因此,就牵涉到古书该不该还的问题。经请示,县文教局同意将三百七十二册古籍移交县文教局处理。
县文教局同意下列人员认领:由徐麟家属认领的古书有一百四十九册,由马云翔认领的书有八册,由钱恒之认领的书有十三册,总计一百七十册。其余无人认领,无法归还的书,县文教局于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一日已全部归还本馆。二、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苏州市钱太初先生来信要求落实在“文革”中被查抄的图书,并附有同里镇人民政府转来钱太初先生被查抄图书的“抄件”。当时,正值我馆忙于搬迁和新馆开馆的准备工作,我们趁古籍下架清点时,按提供的线索,对钱太初的书亦理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被查出的书有三种情况,一是“抄件”上列有书名,又有钱太初印章的。二是有钱太初印章,而“抄件”上没有书名的。三是“抄件”上列有书名,而无钱太初印章的。我馆把第一类书计一百六十五册交县文教局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三十日送于钱太初认领。不久,经县委领导同意,第二类的书,即书上有印章,而“抄件”上没有书名的,也于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五日,送还钱太初认领,共计有二百五十六册,这样,两次共领认书有四百二十一册。
今年九月,市政协县政协领导,为了更好地落实政策,决定把第三类书,即“抄件”上列有书名,而无钱太初印章的,拿出来,请钱太初本人来我馆认辨。结果,在七百九十一册古籍书中,钱太初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领了四百二十三册,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六日由县文教局及我馆领导,把书送到钱太初先生家中,钱太初先生当众表示感谢,并说认书的事到此为止了。这样,前后三次,我馆共退还给钱太初先生的古籍书总计八百四十四册。
吴江县图书馆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六日
四、展望
正是因为几代“吴图人”的不懈努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江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及古籍保护工作才能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古籍收藏机构的前列。2009年吴江图书馆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十一五”古籍保护先进单位,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当前,吴江图书馆也已经完成了馆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未来将进一步在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数字化、古籍修复等方面继续发力,借助传统文化持续崛起的东风,唤醒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体系,使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能够长久流传,造福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