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祖国传统文化
祖国传统文化
邮编:115007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
彩霞小学 六年二班 朱婉萌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是用口说出来的,它藏匿起来的神秘宝藏,却又十分容易发掘,来得也很广泛。可以存在于寥寥几字的成语,也可以镶嵌于经典古文之中,一言以蔽之,美德在于国学。我们要弘扬中华的美德,就要继承中国的国学。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优秀的,差别只不过在后天的塑造。魏征曾说,“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国学,便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副双面镜,旧事或旧人便是我们最好的参考资料,告诉我们什么是,什么非,什么正道,什么邪途。如果我们是船,国学就是帆,只有扬帆出海的船才能远航。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指导教师:李学军
作者电话:
第二篇: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味 ——普丰中学诗词入校课题研究专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开展的理论依据
1、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真正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琅琅上口,充满韵律美,是非常适宜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2、诗词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诗词文化,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本课题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作为人的自身要求和终身和谐发展。
3、诗词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阳罗洲镇是沅江市诗词创作活动很活跃的乡镇之一,全国当代著名诗人熊鉴、傅作舟就是从我镇走向全国的,如今我镇有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一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一人(我校一人)、湖南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益阳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沅江诗词协会会员七人(其中我校有三人)。我镇有着比较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诗友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艺,共同提高。2010年元月,我校被沅江市诗词协会明确为诗词入校定点单位。为我校开展诗词入校活动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为了体现诗词之镇的地方特色,开创学校的办学特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特提出开展“诗词入校活动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把诗教引为学生必修的六门主科之一,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历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诗教。可以说,以诗育人,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要认识到诗教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发挥诗词教学的“立德、启智、怡情”的教化功能,将诗词教学与学校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以此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是诗词进校园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诗词阅读与赏析,还是进行诗词创作与交流,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我们把诗教作用概括为:以诗励志,以诗明德,以诗从善,以诗益智,以诗陶情,以诗向美。它具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诗词进校园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诗词(歌)的引入,可使语文教学能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丰富了教学内涵,拓展了学科张力。诗词的创作源于生活的体验,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是诗词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个崭新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来我乡参加诗教实验的老师都是沅江诗词协会的会员。将指导学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诗词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了—个崭新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诗教活动形式:
1、让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首先懂得加强诗教以诗育人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加强
领导,成立普丰中学诗教课题研究小组,由中国楹联协会、湖南诗词协会、益阳诗词协会、益阳楹联协会、沅江诗词协会会员周卫平老师负责。
2、把诗教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当中。
3、选定普丰中学七年级班作为诗教活动实验班,以七年级班为基地,开展诗教活动
研究。
4、诗教活动坚持课堂讲授诗词与课外诗词活动相结合,力争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
提下进行。
5、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吼龙诗社,延请沅江诗词协会邬郁原会长、鲍寿康、曹涤
环副会长、李安桂先生、赵冬生先生、刘四清先生、易其美先生作为客座教师来我校进行诗词讲座等等。
6、为学生提供学习诗词和创作诗词的条件、园地。我们将定期组织学生向《洞庭晨
韵》诗刊投稿,并在学校文化走廊开辟吼龙诗社的专门板块,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
7、创设诗化校园的环境和氛围。
五、诗教活动开展的策略
1.诗教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我们将坚持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校园诗词环境的渲染。走进普丰中学的校园,随处可见脍炙人口的诗句、童谣。橱窗里、花圃内、站牌中、墙壁上,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股浓浓的诗意。每一堵墙壁,每一棵花草都散发着浓浓的诗香。我们将经常开展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和手抄小报的展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诗词长廊、站牌等处张贴的中华诗词。将经常进行诗教活动。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中华诗词,这对他们良好品行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诗教工作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
我们今后开展诗教工作,坚持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每学年每学期,我们在制定共青团活动计划和诗教工作计划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力争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班将经常组织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演唱、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发布会”等诗教活动。
3.诗教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将安排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怡情作用。今年,我们将组织部分年级“手拉手”郊游野炊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将安排 “春满洞庭”诗歌实践。学生用已学过的古诗词赞美眼前的一切,用诗词抒写心中的感受。
4.诗教工作与学生学科学习相结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诗教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将让诗教与学科知识学习相融合,与各科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
5.诗教与学校常规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校常规教育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洞的说教、严厉的管制,收效往往甚微。我们尝试着用诗歌规劝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将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一
日常规歌谣》,内容涉及学校生活各个方面,今后学校文娱活动或重大表演必有诗词吟诵,节目主持必有诗化的语言,诗词的渗透融合达到了一种胜境。
第三篇:有关祖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以下是“祖国传统文化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篇二:祖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启发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之责任感。通过对史事之理解,使能以古鉴今,体会人类社会之古今变革。从而了解历代治乱兴衰、重要制度、学术思想、经济发展、中外交通、宗教传播及史学名着等各方面之基本史实,培养出思辨及评价史事之能力,使能确立个人对中国历史之基本概念。
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的形态,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悠久历史。透过中国所有这些发明创造与智慧结晶,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世界文化的推动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及了解中国历史之发展,加强我们对中国历史及文化之认同。培养优良品格,从而建立积极之人生观。
【篇三:祖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中国,有着悠久的5000年历史。在这5000年中,一些伟大的政治人物,爱国人物,思想家,将领让祖国的历史变得丰富多彩。有博学广才的孔子、老子、管仲、孟子、苏秦等文人;也有卫青、霍去病、韩信这样能征善战、勇猛的武将;还有汉文、景、武帝,唐太宗、勾践等英明的皇帝;更有吴起、姜维、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会为自己的君主效力的谋士;而像屈原、文天祥、邓世昌、于谦这种爱国人士也有不少。这些贤王能臣名将装点着中华悠久的历史,更让我们炎黄子孙有了尊严,有了一种自豪感。
中华五千年,不尽有那些名人名士,还有出土的文物、兵器、美丽的神话。当我还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夸父的故事萦绕耳畔;当我坐在实验室研究化石上的文字时,这小小的化石带动了我的心,我十分自豪,因为我是炎黄子孙!
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带着中华人民走进了噩梦,肆无忌惮的侵略者在中华的大地上为所欲为。给神州大地留下了残痛的伤痕、血斑。因为祖国的羸弱,中华儿女饱受外国列强的欺凌。直到“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才唤醒了噩梦中的中国。
现在,新的中国将要由我们建设,为了中国之崛起,让我们一起呼:让我们努力吧!
谢谢大家!
【篇四:传统文化演讲稿】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篇五:祖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悠悠五千年,而在这历史长河里,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颜色;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明,如今人们只能在亚马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拥有的辉煌。惟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推崇。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语言,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试想,倘若没有汉语,又怎么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持节;又怎么会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只致远”的高志;又怎么会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热情!
太多太多,融汇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华美德。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作为中华美德的三个方面是不可不谈的,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则更应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刚经历的军训生活。大家一定还记得那篇军训日志里所说的那句话:“当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从指尖滑落,才发现地上早已是一滩积水的时候,我被感动着,同时也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大家一定也还记得去食堂打饭时,男生谦让着让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学们即使遇到不喜欢吃的饭菜也不曾浪费,大家更不会忘记对宿管阿姨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感谢……真的,90后的学子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温、良、恭、俭、让的中华美德,也正是我们自己将这看似古老却终将永恒的中华美德传承了下来。
中国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神秘的,是古老的,是丰富的。我们应该为中华文化流传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该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为她的广博才让我欣赏她,并由衷的热爱她。最后,我也要呼吁同学们一起关注中国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篇六:传统文化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兔年景色依然艳,龙岁春光格外明;龙年的春天到来了,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这其中的典故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一脉相承,而我们又要怎样星火传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宣扬传统,守正创新,舍我其谁?》。
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对于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尤为重要。
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时期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抄里斯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则说,他所创立的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获得其生命力。而这种可能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个文化。
然而我们又将如何进行用创新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只是辉煌的过去?
不,我认为,中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做的就是用创新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做为手段,影视做为载体,再以特色做为亮点努力开辟世界这个窗口。
美国可以用肯德基推广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将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而我们有各种菜系和多元文化,没有理由挤不进世界的前列。日本,韩国等国民族单一,文化也没有呈现多元化,但是他们善于在自已的影视作品中添加本国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媒介很好的弘扬了本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好的作品里添加中国元素,努力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注意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功夫熊猫》不用改是外国人的作品。
我觉得,人类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在前进,人的思维也从不停止,不断寻求新的、迄今无人知晓的目标。基于世界文化走向趋同这一时代的新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就成为建构世界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进路。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性研究不失为在历史转折关头全人类的文化战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包括《老子》、《论语》、《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可以为新科学的诞生提供有意的启示,就成为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为东方的雄狮更应该利用创新的手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底蕴厚重。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再创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七: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2007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指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典型的民族表现形式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是历代传诵不绝的典范之作。为什么说弘扬传统文化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
首先诵读经典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继承是为了发展,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经典文化,来梳理经典文化,吸取民主性精华,扬弃封建性糟粕,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热爱祖国文化,将来对祖国文化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
其次诵读经典是培养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的需要。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我,威武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上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锻铸中华魂魄的源头活水。
再次诵读经典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这些年,由于升学和就业问题,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注考试的分数,淡化了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情操熏陶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学生受不良文化影响,缺乏诚信、耐心、爱心和责任感,远离善良,崇尚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诸多现象使教育界有识之士意识到有必要通过传统经典的诵读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的新一代。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家长们普遍存一个子女输不 的心理,迫切需要社会提供优质教育。他们迫切地希望子女能多方面成才,他们不仅要求学校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教学,使自己的孩子有获取好成绩;并且还希望学校能够塑造儒雅博学、上品达理的谦谦君子或窈窕淑女。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晓天下大事,博览百科全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个人品行修养,有个人的兴趣和艺术特长,具有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个性情趣,具有良好的体魄和不急不躁的心态,体现现代人豁达从容的风度。而经典正是多方面的知识的浓缩,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孩子们早期接受经典,既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不断端正自己的品行,受益终身。参与实验的老师感受到读经的孩了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
最后诵读经典,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需要。新课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角度来,新课程针对学生的识字提出的要求“多认少写,识写分流”。经典中大量的生字,学生的诵读中反复接触,使学生的识字量快速增加,阅读能力、专注力、记忆力也随之普遍提高。
总之,诵读经典,孩子能得到文化的熏陶、智能的锻炼、人格的培养,伴随经典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兖州区十二中学
朱瑞平
第五篇:拯救阅读——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进行时
拯救阅读
----传承祖国传统文化进行时
前不久和儿子共同阅读了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插画家莱恩•史密斯先生创作的绘本《这是一本书》。《这是一本书》讲述的是驴子电脑达人和猴子痴迷书虫之间的一场pk。驴子很好奇地看着猴子手上的“书”,并从计算机使用者的立场问了猴子一连串的问题: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你怎么向下滚屏?你用它写博客吗?发短信?玩微信吗?......猴子所有的回答都是“这是一本书”。最后,驴子拿走了猴子手上的“书”,一边抱怨字太多,一边不自觉地沉迷在故事当中,忘了时间的流逝......今天的孩子,包括成人的我们就是生活在数字时代的驴子,只知道计算机与网络世界,不知道“书”是什么,阅读是什么。今天,城市学生多半没时间阅读,农村孩子多半没有阅读条件。“阅读”已渐行渐远,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渐行渐远。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等着孩子们通过阅读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体味,去传承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一学期学生所读的语文课文只有书中的二三十篇目。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光靠学生课外自由
阅读,学生更多的是课外漫无目的地乱读,没有目的,没有师生共读,没有一定的督促、指导与检验是不行的。
每学期语文课本大多以八个单元主题来编辑。每一个主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既符合各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特点,又具有经典性、时效性、科学性。其中不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提炼出阅读主题,结合每个单元的阅读主题进行梳理,通过精心选择主题课文的经典篇目,以文带文,推动主题阅读,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以主题加以统整,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阅读量的提升,让主题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
诸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主题的学习,教师从导读出发,和学生共同讨论本组主题。先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想阅读的名著,以及一些未能得到学生关注的优秀名著,然后结合本组四篇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 景阳冈》《猴王出世》进行《史记》和“四大名著”推荐名篇共读。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走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等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在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如何展现的。
再如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为“民风名俗”,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仅书中推荐的四篇课文是不足以全年了解我国名民族文化魅力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
主题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介绍反映民俗特点的历史作品 《华夏诸神》《山海经》等。在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在前面说到的“师生共同阅读”是有一个过程的。每学期教师节选、设计两到三次祖国传统文化的主题阅读。开展“祖国传统文化主题阅读周”,充分利用“每周一荐”、每周“读书之星”,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图书超市”等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开展过程中组织学生边读边将书中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对小学生阅读一些古典名著的文章可能有些困难,所以这需要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阅读,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就好像和学生坐在一条船上。这样和学生交流起来才有共同的话题,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同时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将不理解的地方用读书符号在书本上标出来,在大家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了。在开设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开设阅读经验交流、阅读汇报课。举办故事会、手抄报、名篇诵读、优秀读后感展示、还可以把此次主题阅读的读后感出一本读后感集,使得祖国传统文化得以立体化。
班级在开展主题阅读的同时,语文教师、学校还应为推动经典诗词和古文的诵读付出努力。我校已经连续三年推行经典诗词、《弟子规》等经典篇目的诵读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上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说:“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是的,语文老师可以把语文课堂的讲解时间大大减少,增加学
生课内课外的阅读时间,让阅读经常化,让阅读简单化,让阅读深入化,以此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把祖国灿烂的文化在阅读中传承,把深奥的阅读理念通过一篇篇文章加以诠释。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阅读,把阅读当成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今天的语文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