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与创新
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地位和创新
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 11电类1班
姓名:
王康 学号:
1110200110 日期: 2012年4月11日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和创新
摘要
本论文主要包含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人民战争思想,结合如今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格局,论述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了在信息化条件对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
[关键字] 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 创新 信息化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目录
1.绪论...............................................................4
2.人民战争思想的内容框架……………………………………………………………………………………………….4 2.1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4 2.2人民战争的基本理论观点……………………………………………………………………………………………5 2.3实行人民战争的原则和方法....…………………………………………………………………………….5
3.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6
4.信息化条件如何进行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7
5.后记………………………………………………………………………………………………………………………………………….9
参考文献……………………………………………………………………………………………………………………………………………10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1.绪论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进一步深化,战争的形态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相比,未来信息化战争所面临的对象不同、装备不同、条件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也不同。未来战争更多的表现为陆、海、空、天、电、磁多维立体的非对称、非接触、非线性的信息化战争。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战场环境,人民战争思想这一在小米加步枪时代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著名军事思想是否还能够发挥它的强大作用,是否还能够用来指导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仍要肯定人民战争的地位,并结合新形势提出创新。在此我们有必要提一下人民战争的概念。
2.人民战争的内容框架
2.1基本概念: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基本属性:正义性和群众性
2.2毛泽东人民战争的基本理论观点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参加战争,在政治上,能使敌人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指国内战争);在军事上能迫使敌军处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处遇抵抗,处处分散和消耗兵力,士气低落,便于我军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在经济上,能造成我军物资供应的可靠来源。
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人民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反抗阶级压迫或抵抗为敌入侵,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也就是说人民战争具有正义性。(《大学军事理论》第47页,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
(二)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三)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进行人民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军队只有团结进步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第三,人民只有团结进步才能发挥出深厚的战争伟力;最后,军民合力,所向无敌。
(四)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
(二)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
(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力量;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四)实行 “三结合一配合”的组织斗争形;
(五)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六)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如今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是否依然重要呢?
3.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
尽管人民战争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着挑战,但人民战争决不是如某些所谓军事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人民战争是人海战,是靠大规模牺牲换取胜利,是过时的战争理论。事实上,不论军事高技术如何发展,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这一战争本质不会改变,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争规律不会改变,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否定人民战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战争的性质没有变。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所谓的高技术武器、信息化战法等等,其只是只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但战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战争,还是以反对强权、反对霸权、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为主要内容。
(二)敌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变。当前我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不可能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得到弥补。
(三)人的因素依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兵民是胜利之本。信息化局部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但并没有改变战争胜利的基本规律,一切战争的胜利都是诸条件诸因素尤其是包括人的客观能动作用在内的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综合因素抗衡的结果。
(四)现代战争必须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没有变。
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是重要的,但结合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战争,我们必须进行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
4.信息化条件如何进行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
4.1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创造强大的政治优势
民族凝聚力是战争致胜的根源。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战争,是人民战争的核心内容,是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战争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精兵利器的对抗,也是普通民众精神、品质和意志的较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始终是人民战争的基础;坚定信念,勇于胜利,始终是战胜强大敌人的精神武器。为此:(一)要引导人民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确保各族人民群众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能够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
(二)要引导人民群众关注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新发展,特别要结合重大的国际事件,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战争的根源,确保在任何政治变化中都能清醒地认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反动本质。
(三)要引导人民群众时刻保持政治警觉,对西方敌对国家干涉我内政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的反动行径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和破坏活动保持高度警惕,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立场坚定,自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2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创造新的战略技术
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由一体化多维空间、一系列多元联合作战行动构成,使得作战样式不断增多且频繁变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积极创造人民战争的新的战略战术。
(一)要充分发挥国防后备力量资源优势,有效开展信息攻防作战。编入民兵、预备役组织中的信息作战部队,要积极采取信息威慑、信息遮断、信息污染、信息肢解等方法,主动对敌实施信息攻击。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信息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网络人民战争。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增强,以及战场的日益网络化,为编织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提供了现实条件。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结果,全国上网用户已2000多万,其中不乏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奇才,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一名网上游击战士,单独开辟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三)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资源优势,主动打破敌信息封锁和信息垄断,积极开展心战和反心战。要依托大众传媒,建立心理战信息发送平台,大量发布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各种信息,削弱敌斗志,影响敌方的指挥与控制。要加强反敌心战教育,使广大普通群众认清敌心理战的本质,及时堵塞敌信息渗透渠道,筑牢坚固的精神防线,为人民群众穿上心理“防弹衣”。尤其要重视发挥我正义战争这一心理战优势,在政治和舆论上掌握主动权,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胜信念。
5.后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现代高技术得到的迅猛发展,这也为积聚雄厚的人民战争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表明整个国家和军队都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上来。一支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高科技产业大军,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锐力量。这一切都为打赢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使军队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前提,同时也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了人民战争思想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保国、徐德辉.《大学军事教程》.解放军出版,2011.[2] 《毛泽东选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3] 《高技术战争》王普丰.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大学军事理论论文
第二篇: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方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论文
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方法研究
2013年12月3日
一、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期,总书记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下要切实加强与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一个科学的、稳定的认识。
(1)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既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唯物史观认为,虽然经济决定政治,但是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强调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纲领、路线、政策等,通过一定的政治形式,灌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在新时期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激发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生命线”,才唤起工农千百万,团结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夺取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从现实来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后,我们必将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深化改革期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还应看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今天,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多种手
段,不断向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这一斗争也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总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牢固树立“生命线”意识。
(2)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一条重要结论,这给我们在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定的信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核心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对经济基础有着重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的机制和理论依据。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人的行为方向如何,积极性的高低,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向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引导人的思想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向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回顾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经受住无数次内外严峻环境的考验,转危为安,再展鸿图;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我们的人民之所以能在白色恐怖下坚定不移,在经济困难时期艰苦卓绝,在国际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就是靠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结和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发挥其“强大动力与保证”作用的结果。
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决定了我们必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与保证”意识。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将引起各种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如何处理这些情况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大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继续完善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看,正确化解这些矛盾,需要在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沟通协调工作以及社会心理的调适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化解各种矛盾的“清
道夫”和调适社会心理的“润滑剂”,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得到尊重,合理的诉求得到满足,正常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巨大功能,就是激励人的干劲、发掘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事业始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在当下的新时期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是党的事,也是每一个群众的事,不仅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更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出来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有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紧紧地跟随中国共产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坚定的意志投入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实现。
二、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是广大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同时在当今信息爆发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拿下的一个阵地,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研究。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中国近年来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的时期。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主体意识很强,但集体意识缺乏。在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集体和国家的关注呈下降的趋势,他们对个体特别注重。喜欢表现自己,在团队合作上则较少表现谦和礼让、以集体为重的素质,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不强。第二、民主意识很强,但享乐主义盛行。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下,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
断增强,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当代大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维权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强。但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片面的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将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生活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第三、创新意识很强,但抗挫折能力较弱。正规的教育和发达、开放的媒体,使当代大学生比其父辈更见多识广。他们思想新颖、思路开阔、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抗挫折能力明显下降。一旦在他们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在保证意识形态教育及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配合“全员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具体措施就是把高校作为全员育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皆是育人主体。要做到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渗透于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在全面发展的视野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关注点;生活上关心学生,服务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完善学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观,丰富的思想体系。
(2)网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类社会迅速进人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网络时代谁能尽快有效地掌握并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谁就为赢得教育、赢得青年、赢得未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目前的实践探索来看,尽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对于各类网络技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虽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还没有找到
很有效的手段和办法。总体看来,目前的教育方法还显得相对比较滞后和乏力,工作力度不大,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不强,大多处于被动应付、单点突破的状态,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这远远跟不上教育实践快速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体系构建。
要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确立和建构起一定的方法体系。如果从信息流程的角度来看,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要紧紧围绕如何通过“眼睛对屏幕”这一有限的渠道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如何在“思路对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具体措施就是在信息获取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获取方式,从教育对象的构成看,针对教育个体可通过网上聊天、邮件发送等方式进行,针对教育群体可通过网上调查、论坛讨论、流量统计等进行;从思想信息的状态来看,对于已经形成的思想信息可通过流量统计、查看贴吧论坛等方式进行,对于正在形成的思想信息可通过在线交流、论坛讨论等来进行,对于将要形成的思想信息可通过思想预测、技术监控等来进行。在教育指导方法上要实施网络信息资源优化法,要弘扬主旋律,丰富内容形式,严把质量关,努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要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海量性拓展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的多媒体、超文本性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内容的广泛性、思想的主导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特别要利用网络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教育对象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比如,政府可以善用微博,与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视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
三、结束语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实现现代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动力与保障。在新时期下,做好当代大学生及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为我们国家今后整体上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很大帮助
第三篇:论新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与网络经济范文
论新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与网络经济
面临新经济环境的挑战, 我们要分析、明确并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 努力进行管理创新, 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一、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 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 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 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 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 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 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 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 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 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 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2.知识经济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 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 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 以人为本, 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 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 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 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 在投资战略上, 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 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
新方面, 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 在竞争战略上, 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 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 在成长战略上, 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 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二、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随着中国加入WTO ,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 进入国际市场.此时, 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 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 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 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 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 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 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 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 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 否则, 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 21 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 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 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 弹性化.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20 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 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 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 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 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 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据报道, IBM 公司在1992 年就已与美国和海外的各类公司结成了400 多项战略联盟协议.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小天鹅等一批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成功企业已经开始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联盟体系.可以说, 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 一种“双赢”游戏, 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而且,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战略联盟的形式也在深化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将他们的伙伴关系发展成为“超级联盟”.三、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众所周知,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世界通信的基础结构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 1876 年诞生了电话网络, 1948 年有线电视网络形成, 1969 年国际互联网萌芽, 各种数据基础结构由此产生.目前,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 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崭新而强大的功能所决定的, 尤其在互联网和经济联姻之后, 其强大的功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拓展, 应用的领域日益广泛.网络经济对管理理论变革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以后, 新技术革命对变幻多端的经济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无形中就加速了新理论的诞生;另一方面,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透视管理领域, 不难发现, 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 这种变革, 要求企业的内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 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 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 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 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 再转向知识, 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 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 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 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 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3.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 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惟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 “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 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 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 适应这种需求,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 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四、结论
在用户主导和技术制胜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导向的企业已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深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 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我认为企业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以提高竞争能力:
1.实施供应链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 企业首先需要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产品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范畴, 以明确各种要素在相关界面之间的联系方式, 取得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2.优化组织设计, 提高反应速度.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一, 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第二, 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第三, 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工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来提高其反应能力, 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即实时企业组织, 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3.加强知识管理, 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 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 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 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 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提高其竞争力.4.加强客户管理, 提升顾客满意度.随着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 以及市场态势的转变, 企业应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 即客户关系管理, 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
第四篇:论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和谐统一
论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的和谐统一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科技部顾志强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是以运输与物流服务、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汽车后服务、水上旅游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其前身是上海市交通运输局。所属全资子公司大都已有四五十年历史,在上海的市政建设、大型基建工程、港口机场铁路物资集疏和市场物资供应方面充当着地方运输主力军的角色。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到集约经营上来,由“总量增长型”转变“质量效率型”上来的现实问题。经过多年来企业上下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营模式转变的成效初显。在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中,管理创新便成为了一大主线。本人在上海交运(集团)公司科技部从事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已近10年,回顾这些年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现简要谈一下对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体会。
企业要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所有创新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它包含着管理思想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以及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持续改进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工作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化建设成为了支持企业持续不断创新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危机的阴霾悄然过去,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企业必须依靠管理创新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管理创新并不
是将一些国际著名企业的管理模式一味地照搬过来,而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稳步持续的发展,否则就会导致次生问题的涌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企业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变革和冲击,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想清楚要什么和怎么做,切忌贸然行事,要想把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到合理的“切入口”。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的特征。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业务规模的不同,所面临的管理症结也会有所不同,在信息化方面的期望和需求自然也会不尽相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化内容的建设。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对原有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进行变革。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等方面互为基础和条件,它需要通过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来发挥其功效。
企业的管理创新为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保证。企业管理创新是对企业自身开展的一次管理革新,信息系统是实现这些管理创新思想的工具和手段。管理制度和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和创新,可以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将效益体现出来。很多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失败,主要根源往往在于企业旧有的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体现的管理思想形成了冲突。好马还需配好鞍,要使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必
须事先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伴随着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没有管理创新,信息系统的优势难以发挥。
信息系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它能够帮助企业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可供利用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地组织,以期规范管理流程、缩短流转周期、提高决策质量,可以说,信息系统是制定有效决策的辅助工具。究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思想的建设,它首先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其次才是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企业要定位自身的管理问题,然后通过开发部署信息系统以实现管理的创新。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身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它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的。换句话说,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必须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工程,它直接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经费投入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系统本身是有形资产,而其效益却是无形资产,也很难量化,它的效益反馈相对于一些基建项目、产品开发等有形资产往往要滞后许多。
把管理创新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强大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创新,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它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与组织模式的变革,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更趋扁平化,企业管理者能够迅速反应,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臵。要强调的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原则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先进管理技术的引入、应用和创新应结合企业实际,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的改造,在协调和平衡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力求信息系统与管理创新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持续的有效管理,形成持续的管理创新。
总而言之,管理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企业管理局面,提高经营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要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就要联系企业自身实际,兼顾效率与效果,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为中心,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制定出一套以管理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为企业的稳步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论新世纪下我国执政为民思想
论新世纪下我国执政为民思想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世纪我国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发展、基本内容、价值与现实启示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执政的进步作出微薄贡献。首先,笔者分析了新世纪我国执政为民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次,简单介绍了我国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最后,强调我国执政为民的现实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新世纪;执政为民;生成发展;基本内容;价值启示
0.引言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 的政治理念,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践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新世纪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途上,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执政为民的总体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从事执政为民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在执政为民的理论上有许多重大创新,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不仅可以清晰的把握学术届发展的新趋向和新动态,展现新世纪党的执政为民思想的主要思路,而且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认识,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1.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生成发展依据
1.1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主观条件
第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党的性质是党的先进性最集 中鲜明的体现,它决定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行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心。党的先锋队性质内在地规定着党必须坚持为民掌权,为民执政。
第二,党的领导地位是执政为民的核心依据。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 领导核心。人民取得政权以后,党的领导地位需要通过执政来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事业发展建立的,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人民大众的事业需要共产党的领导。
1.2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客观依据
第一,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 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中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这种新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正确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内在要求。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明确执政理念,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由之路。从世界 范围来看,最近几十年来,政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各国政 党都在思考如何顺应发展潮流,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
2.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2.1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
2.1.1保障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执政为民,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和理念。当
前,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已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 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坚定共产主义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生观,为坚持执政为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1.2牢筑执政为民的政治保障
执政为民是要利用政权的力量和地位为人民谋取利益。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始 终坚持依靠人民执政,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能不能始终保持和发展 党的先进性,能不能在执政为民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最重要两点是,坚持人民民主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1.3创造执政为民的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环境,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 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改善并优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环境,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提供公平合理 的选拔平台,为能更好的实现为民执政的提供重要保障。
2.2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实现路径
2.2.1思想品格:“求真务实”
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一直强调求真务实、提倡求真务实。在新世纪的现代化进 程中,落实求真务实的要求,对于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党和国家的各项 工作,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因为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想品格,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
2.2.2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生动体现,是党的科学领导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 源泉,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保持与群众密切联系是中国共产党 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要对全党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加强群众路线 教育,使其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真正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2.2.3根本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核心 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由于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国要做到执政为民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执政为民规律。
3.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3.1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价值
3.1.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论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历史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丰富发展。因为群众观点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
3.1.2指导了新世纪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是执政为民实践经验教训的理性总结,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执政为民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它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为民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着执政为民科学持续的发展;同时,党的执政为民在不断遇到新的时代课题、解决新的实践难题的进程中,其自身理论体系也不断进行着开拓、完善与创新。执政为民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提升了党的执政功能,规范了党的执政行为,使党群关系更加紧密。
3.2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的现实启示
3.2.1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创新执政为民的理论与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的正确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3.2.2完善党的执政体制,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制度保障
首先,完善执政体制,关键是完善对权利的制约与监督体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表明了我们党对坚持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清醒和自觉。其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执政为民制度化。
3.2.3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首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改进党执政方式的基本路径。作为执政党,要实现自身现代化转型,首要条件就是自身执政理念的现代化。其次,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提升执政水平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党群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因此,只有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党的群众工作,有的放矢地采取新措施、新办法,才能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4.结语
回首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始终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不断加强执政为民的制度保障,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主要路径。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围绕执政为民方式方法的创新完善为主线,促使执政为民实践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国珍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2]戴立兴著:《政党与群众——中国共产党执政考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7.[3]石本惠著:《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4]牛亚君,丁德昌:《试论党的执政为民本质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价值》,《江汉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