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芬.试论政府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定位

时间:2019-05-14 05:4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谷玉芬.试论政府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定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谷玉芬.试论政府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定位》。

第一篇:谷玉芬.试论政府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定位

摘要:会展旅游的巨大影响性、高利润性、强辐射性和广泛交流性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从而,使政府成为各类会展旅游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但是,面对会展旅游的过热发展,政府应当进行准确的概念、形势、条件和目标的定位,以减少政府进入会展旅游的盲目性。

关键词:政府;会展旅游;定位

Abstract: Exhibition tourism has a character of great influence, high profit, wide spread andwide communication;therefore,government become the sponsor, orgniser and propellent of exhibition tourism.Facing the over-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tourism, however, government should orient accurately in concept, position, condition and objective of this industry in ordertoreduce the unreasoning behavior of government.Key words: government;exhibition tourism;orient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会展旅游进入我国,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充分展示和各种旅游设施的日渐完备,会展旅游在我国将会呈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上述背景及前景,极大地吸引了我国各级政府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又要求对我国各级政府介入会展旅游进行恰当的定位,以此,来引导我国会展旅游业真正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真正认清政府对发展会展旅游的关注会展旅游是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会展业与旅游业相交融、会展经济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产物,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代表了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会展旅游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它的产业优势和特点、它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它不断发展的“利好”预期,已经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一)会展旅游影响力大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大连等,已经成为我国会展旅游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城市,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批在海内外有一定规模影响和知名度的、各具特色的品牌展会,如北京的高新技术国际周、上海的汽车展、广东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珠海的航空展、大连的国际服装周等等。这些会展旅游活动的举办,已经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城市或地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度和形象度,而这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产,增加无形资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会展旅游利润率高

会展旅游的客户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消费高,他们的支出除了会展本身外,在其它方面的支出往往是会展场馆内支出的数倍。由于会展旅游的盈利性好,能给会展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它正在有力地促进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成为业界热点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催化剂。

(三)会展旅游辐射性强 举办一次大规模的会展活动,大多能带动一条集住宿、交通、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

正因为会展旅游具有行业相关性强、互动性强、辐射性广的特点,它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能够活跃当地市场,增加劳动就业;能够极大地拉动城市建设,发挥城市功能;能够开发并带动城市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综合发展;能够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所在地的对外开放,增加外汇收入。

(四)会展旅游交流面广

会展旅游作为流动的旅游活动,它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众多旅游者的消费,离不开各种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展销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大量销售等等。它体现了深入而广泛的人际交流、物质交流、信息交流、资金交流、技术交流等等。因此,会展旅游的本身就是多种资源的合流。这种合流,无疑将会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城市的潜力,激发相关城市的活力,带给相关城市以巨大的发展牵引力。

二、尽量减少政府对发展会展旅游的盲目性介入当前,有两种倾向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一是在发展会展旅游时,各级政府显现出少有的急迫性;二是在进入会展旅游市场时,又表现出少有的盲目性。为了使各级政府能够正确认识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非常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恰当定位:(一)概念定位。会展旅游、会展经济、旅游业、会展业以及其他旅游产品,在概念上具有一系列的相近性。

会展旅游是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同时,会展经济的发展又呼唤会展旅游的兴起,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会展旅游是一个特殊的旅游项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是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会展旅游只是众多的旅游产品中的一种。会展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互补关系、相互替代的关系。

现代会展旅游是通过举办会议和展览的凝聚效应、辐射效应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它是把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方式。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化、交叉化、边际化的产物。会展业是构成会展旅游的核心基础。旅游业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支点。会展业与旅游业,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走到一起,共同构建一个新的体系,共同影响着会展旅游业。

从会展发展到会展旅游的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把会展转化成旅游吸引物;把会展的参与者转化为旅游者,延长停留时间,拓展综合消费。由此决定了会展旅游的内涵,它不是商务旅行,不是观光旅游,不是假日旅游,不是庆典旅游,不是奖励旅游,不是体育节事旅游,它只包括或仅限于会议旅游与展览旅游两个层面。而它们又是两个概念、两个市场、两种运作模式。各级政府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二)形势定位

我国的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由于会展旅游的巨大利益趋动,带来了会展旅游陡然升温,会展经济出现了泡沫现象,各级政府务必小心进入。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城市已成为会展旅游浪潮中的主角,主导着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关注中国会展旅游城市的发展走势。

目前,已形成四大趋势。一是集群化趋势。邻近城市举办的会展旅游活动,通常会自发地形成区域性会展旅游热潮。它们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可以集单个会展旅游辐射优势,把区域会展旅游共同向前推进。二是联盟化趋势。为共同应对来自国内外著名会展旅游公司的挑战,相邻省区或省内相邻城市有望结成会展旅游战略伙伴关系,以此,实现优势互补,壮大势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区域会展旅游一体化的形成,加速会展旅游向国内和省内外辐射及延伸。三是品牌化趋势。品牌化的展会已成为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城市为避免与其他城市直面竞争,都在突出”特色”,发挥和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培育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专业特色展、名牌展。四是淡出化趋势。随着会展旅游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将逐渐从具体的组展活动中退出来,转以通过加大会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法律法规,推行优惠政策,培育、扶持自己的会展旅游企业,并使之成为会展市场的中坚和主导力量。

(三)条件定位

在我国,北京是会展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而大连又是在会展旅游领域后来居上的城市。目前,北京会展旅游的成功得益于下列因素:第一,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国际交往中心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城市。第二,北京是中国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城市。第三,北京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第四,北京聚集了会展业发展所需的经济、管理、国际交往、组织策划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而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则取决于其发展会展旅游的独特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大连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网高度发达;二是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早在1996年,大连就率先提出了把发展会展业作为大连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并及时出台《大连市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成立展览管理机构,设立展览基金;三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四是具有强劲的产业基础———水产会展优势。

由此可见,发展会展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之上。而会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又是建立在会议条件、展览条件和共有的旅游条件基础上的。一般来说,会议条件即指要有举办会议的良好的比较优势,它包括舒适的旅游度假休闲地等。展览条件即指要有举办展览活动的发达的竞争优势,它包括方便的通达条件(尤其是建立连接国内外较为发达的旅游航空交通条件)、完善的现代展览设施、较强的接待能力和发达的服务业、雄厚的经济实力、较高的开放程度、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的城市产业、政府对展览业的高度重视。共需的旅游条件即指要成为良好的旅游吸引物。这包括优美的城市环境、完善的旅游接待条件、具有一批会展专业人才和高质量的服务人才、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会展旅游条件,应当是上述三方面条件的集中概括和高度凝炼。它包括较高的知名度和开放度、雄厚的经济实力、特色的城市产业、方便的通达条件、优美的城市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完善的会展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高水平的管理与服务、发达的旅游业、市府的高度重视等等。除上述客观条件外,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经济还必须有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一个城市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会展市场发展体系,推动会展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目标定位

现阶段,我国不具备各地同时开展会展旅游尤其是国际会展旅游的条件。各城市在执意发展会展旅游时,应当考虑四种影响力,坚持两个原则。四种影响力即城市影响力(包括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影响力(包括雄厚的经济实力资源、特色的城市产业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影响力、区位影响力。两个原则即层级结构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自身实力,按照等级的高低,在国际会展旅游、国家级会展旅游、区域性会展旅游等三种目标中自觉定位;要根据条件的优劣,在会议旅游、展览旅游和会展旅游三种形式中进行恰当选择,适“会”则“会”,适“展”则“展”。

第二篇:旅游企业在会展产业中的发展研究

旅游企业在会展产业中的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日臻完善与成熟,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在会展产业中的发展的战略意义也日益凸显。文本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剖析会展业的内涵,了解两者的关联,通过分析在会展产业中发展的旅游企业,提出旅游企业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对策,并为我国如何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旅游之路做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旅游企业;会展产业;中国特色

一、会展业的涵义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隶属于服务业。会展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会展包括会议、展览、赛事、节庆、表演等为活动;狭义的会展只是指会议和展览活动。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会展,并强调大型会展。从供给方来定义,会展业是指直接为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从中谋取收益的行业集合。

综合来看,国外的研究一般认为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Meeting)、展(Exhibition)、奖励旅游(Incentive)、综合性会展(Convention)、节事(Event)。国内一般将会展旅游定义为:通过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博览会、交易会、体育运动会和节庆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各种旅游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会展业目前在国际上被视为继旅游、房地产之后崛起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不少专家、学者把会展业与旅游业、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会展业已发展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成为各国产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在会展业发展的旅游企业分析

(一)旅游企业的类别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会展业利润的可观性和可持续性,其较旅行社的创新能力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以及季节性利润差异大等劣势来说,可以起到调节经济收益结构的作用。那么利用接待服务的优势,积极主动在会展业中发展旅游,对旅游企业来说是明智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对会展业务的认识和拓展程度不同,在会展业中同时存在的旅游企业主要是三类旅游企业:

典型的旅游企业常常出现在会展业发展初期。会展业开始迅速发展时,旅游企业事先并没有意识到商机的存在。当蜂拥而至的会展旅游者到来时,旅游企业措手不及,其供给在短时期又难以改变,只好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旅游企业的旅游业务只是在量上发生改变而业务内容并没有改变,企业性质更没有变化,典型的旅游属性。

会展型旅游企业是在会展业中较常见的企业类型,它是旅游企业会展业务低层次发展的[2][1] 1

结果。旅游企业只对市场进一步细化,为会展消费者设计各种针对性旅游产品,业务的会展趋向性增强,企业性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仍然具有旅游属性。

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主要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承担或参与会展策划、组织工作、场馆经营时,经营范围、产品种类、服务对象、资源需求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时,旅游企业有两种发展倾向:一是旅游属性淡化,与会展业务属性并存,多元化经营,二是企业旅游属性完全改变,转变为会展企业。由于讨论的是旅游企业,本文只讨论前者。

(二)我国旅游企业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必要性

1、我国旅行社的经营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旅行社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主流产品为团队旅游、观光旅游,且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上。为了最大化占有市场,各旅行社不断推出“优惠”,旅游产品价格降了再降,再加上处处回扣,使诸多的旅行社在国内、出境旅游市场上已处于微利甚至无利经营的局面。因此,入境旅游成为旅游事业的主导,但目前入境旅游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颓势,因为在入境旅游中接团社收益甚微,上游的组团社把钱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分给接团社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同时接团社还要忍受着拖欠、晚付款之苦。因此,从当前旅行社的经营现状来看,旅行社正面临着重新定位、产品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局面,而发展会展旅游正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加快会展旅游发展,既可以促进旅游结构的调整,又能够有效提高旅行社的品质,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旅行社的整体竞争力。

2、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其发展态势

会展活动的最大受益者是旅游企业。举办一次千人以上的国际会议,大多能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会议主办国,2000年的大型国际会议达234个,其航空客运量的22.4%和饭店客人的33.8%均来自国际会议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能够获得如此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会展旅游不同于常规的旅游活动。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这对于旅行社而言,无疑可以增加淡季旅游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会展旅游也可以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如博鳌亚洲论坛永久选址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亚洲知名政经领袖每年一次齐集博鳌,使得博鳌一夜间闻名世界,极大地推动了琼海市乃至海南省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英国联邦展业联合会调查显示,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会展旅游面积,就可造就近百人的就业机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巨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会展旅游业的美好前景,国际会议协会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在中国仍是朝阳产业的会展旅游,无疑是一座待掘的金矿。

3、旅行社拥有的天然优势 [4][3]

当前很多学者都认为,发展会展经济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即依靠专业的会展公司来运作。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展览公司,但这些公司规模很小,特别是私营会展公司,雇佣人数一般为2-8人,往往是一位员工身兼数职,根本无法胜任大型会展业务中的组织、接待工作。由于不熟悉旅游业务,不懂得将会展活动与旅游等服务性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往往是亲自安排在会展过程中参展人员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活动。这不仅降低了会展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还会因为对旅游业的不熟悉而降低参展人员在会展活动中对举办地的满意程度,影响会展活动效果。在此方面,旅行社拥有天然的优势。长期以来,旅行社作为旅游供需之间信息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同交通、饭店、餐饮、景区等相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果将旅行社的这些优势引入到会展业务当中,那么将会大大降低会展业务的运营成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会展与旅游达到互动和双赢。

三、旅游企业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对策

旅行社业务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招徕和接待旅游者,使潜在的旅游者成为现实当中的旅游者。而在会展旅游业当中,旅游者主要来自参展商以及参观会展者。他们来参加会展,对举办地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何把这些潜在的市场开发为现实的旅游市场,使这 些参展商及其参观者的活动从会展业务拓展到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方面,才是旅行社应关注的焦点。

(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旅游产品

参展商和观展者作为会展旅游当中的潜在旅游者,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者的特点,他们的商业意识强,文化素质高,消费力度大,且时间观念强。他们参加旅游活动,通常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愿受人支配,旅游也只是发生在参展之后,只是就近或顺道旅行,追求的是放松、自由自在。因此,旅行社针对这些会展旅游者开发的旅游产品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旅游产品要符合会展旅游者的需求。

由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相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生态旅游、高科技旅游以及一些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对他们的吸引力就更大些。鉴于会展一般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举行,可以根据他们商业性极强的特点,推出投资考察游等专项旅游产品。还可根据这些旅游者独立性极强的特点,旅游产品广泛采取半包价、小包价等多种形式,使会展旅游者根据自身需要,机动灵活地选取相应的旅游产品,此外在日程安排上,也要以中、短线游为主,以配合他们的工作计划。

2、旅游产品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每种区域文化都具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因而形成了“一方风物一方人”的鲜明个性。一般说来,会展旅游者文化品位比较高。到异地旅游是想领略异地风情,如果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把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资源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急功近利

甚至于一味迎合游客、流于媚俗的层面上,这实质是对文化资源的一种糟蹋和浪费。

3、会展旅游产品要打破地域界限。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个会展城市的形象和存在都有着客观的必然性。特别是旅游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更是各有千秋,只有靠众多区域的协作,打破景点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壁垒,把各方面的人、财、物以及各种旅游要素有效地组织利用起来,会展旅游业才可能更有吸引力和发展空间。

(二)加强会展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

加强会展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首先就要对会展旅游市场的情况,包括对会展组织者和竞争对手有充分的了解,确定自己的重点目标市场,然后集中力量进行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其次,促销手段多样化。要兼顾传统和新式的促销手段。广告作为一种高度公开的沟通方式,在信息传播上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它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媒体,或采取印制宣传手册的方式,不但能促进销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企业形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中国会展旅游产品网站,通过各种渠道来沟通会展旅游者。最后,要抓好各个时期的宣传工作。一次会展大致分为准备期、开幕期、会展期和会后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旅行社要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宣传,尤其是要抓好准备阶段的工作。

(三)主动做好会展接待工作

首先旅行社利用在食、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强大的供应和促销网络,配合会展同步宣传,以造声势,并主动出击,承揽会展的组织和接待工作,为会展提供翻译、秘书、导游等服务。“广之旅”在全国第九次运动会期间负责赛会部分接待服务工作就是很好的尝试。一般说来,接待会展只是较低层次的服务,而招徕、组织会议者才是会展的主要收益。由我国目前缺乏具有雄厚实力的会展公司,一些大型的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完全可以直接参与到会展的招徕工作当中。另外,我国会展市场长期以来“重展轻会”,会议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但开发和运作相对容易一些,一些小型的旅行社可以从会议旅游市场着手,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积累经验,增强实力。

(四)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注重维护公共关系

一方面,旅行社在进行业务操作时,与饭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物流业要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协调好与这些部门的关系,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是旅行社的主要工作之一;另一方面要加强同政府的联系。因为旅行社争取会展,特别是国际性大型会展的举办权时,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可以帮助旅行社招徕更多的参展商。但是若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旅行社必须苦练基本功,增强实力,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声誉。此外,还要加强同参展商的沟通联系,做好客户的维系工作。旅行社可以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源预测、市场促销、后续利用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支持。

(五)完整培训体系,多渠道培养人才。

在会展旅游的组织过程中,会展旅游人员应该具有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交叉经验,既有会展业的基本技能又要熟悉旅游的基本规律,专业要求比较高。我们在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要加强会展旅游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专业的会展组织者队伍,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一是要加强旅行社内会展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定期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会展组织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讲座,从根本上提高会展旅游业的策划、服务、管理、现场操作水平。二是要加快人才的引进,直接从国外引进精通会展业务、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会展管理人才,从他们当中吸取先进的会展管理经验,推动旅行社内会展业务的开展。三是建议条件成熟的综合性或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或在旅游专业下设会展旅游方向。

四、我国如何走好会展旅游之路

从会展旅游的发展看,欧洲已是“成年人”,美洲是个“小伙子”,澳洲是个“金娃娃”,而我国还是个“婴儿”。有着冗长的成长期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今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国际交流增多,并且旅游业发展日趋成熟,逐渐实现经营模式多元化。如何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旅游之路值得思考。

(一)放眼国际,提升品牌优势

大力培养一批有实力,有信誉的会展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为了使我国的会展旅游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为了使我国的会展旅游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为了使我国的会展旅游能够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我们必须打造一批在世界上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会展旅游项目和管理企业。以实力打造品牌,以品牌参与竞争,以竞争提升实力。会展旅游的发展要面向世界,这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加外汇收入。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空间,才能为我国的会展旅游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政企分开,各司其职

最有灵活的有机结合便是政企分开,各尽其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作为政府,其宏观管理应能合理适度的分工分权,使政府与企业在各自的职能定位中找到最佳位置,使各自的资源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政府应大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完善会展旅游设施,美化城市整体环境,提高全民素质,宣传城市整体形象,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积极为当地的会展旅游发展寻求机遇,创造机遇。在各种招商引资,对外交流宣传中,敏锐的捕捉商机。要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信誉的会展旅游企业,使他们尽快成长并成熟起来,以便更好的去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作为企业,要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学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定位。能够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清楚自己的机会威胁,做好企业长远发展的准备。

(三)中心突出,整体发展 [5]

我国的会展旅游发展要形成:以京沪穗为中心城市,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为主的次中心城市。我国会展旅游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还无明显优势,在大陆地区,会展旅游业务多集中在京沪穗三地,当地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会展旅游业务,大量的会展旅游业务又使得资金、信息、人才、物资等大量汇聚,带动当地经济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范围良性循环系统。在保障京沪穗三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前提下,重点培养扶植一批有潜力的次中心城市,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开发一些辅助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首的会展旅游城市群,以更大的空间范围,更多的资源数量,更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聚合成一个整体,为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旅游城市群的发展要有各自的特色定位,例如北京以政治为主线,上海以经济为主线等。西部地区也要尽快找到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中心城市和主线,在条件成熟时,以中心城市为圆心,以特色主线为优势向周边辐射,带动整个西部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业界将主攻会展旅游.http://,2001-12-19(09).[2]做大会展旅游创造最佳效益[N].经济日报,2002-6-7.[3]旅行社拓展会展旅游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4-03-16.[4]保健云,徐梅.会展经济[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5]王保伦.会展旅游[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

第三篇: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模式中,理论建构和应用取向都必须和日趋开放的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相吻合。我们认为首先应从理论层次上搜索当代城市管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及其目标价值、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这是中国发展新阶段中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三大主题。

一、现在进程中城市管理的价值定位

1.城市管理的首要价值在于它是城市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按照规划蓝图建设生产后,重要的问题在于启动运转。城市现代化运转的根本动力在于城市管理。充分调动城市的主体,也就是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人的因素同其它各种物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城市各个系统实施现代化的有效运行。

2.城市管理又一价值在于城市发展的全程管理,它本身便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组成。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之中,管理师贯穿始终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也都离不开管理。例如:有的楼还没有盖就倒塌了,桥还没通车就断裂了,还有的甚至居民住宅建筑偷工减料、质量低略。

3.城市管理的再一个价值在于它是城市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障。建设个城市不容易,管理好更难,所谓“三分建设,气氛管理”城市管理师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例如:交通的管理,路口摊贩的管理,还有居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这是城市管理实践中应给予深思的问题。

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原则的定位

1.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则。

2.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

3.追求综合效益的原则。

4.实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5.保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三、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方式定位

1.管理职能的转换

2.管理重点的转换。

3.管理行为的转换。

4.管理体制的转换。

第四篇: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量工作在县(市)政府,因此对县(市)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以往我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历史地建立在了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计划经济客观地要求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周全性,在落实过程中,为了保证计划得到全面执行,政府必须要事无巨细、全面包揽,对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直接指挥和管理,这样县级政府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现在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县(市)政府的职能定位重新认识。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他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特点有:

(1)、广泛性,如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公共事务、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等。

(2)、服务性,与农村的大多自给自足相比市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政府或者公营机构的公共服务,如供电供水。

(3)、规范性,主要向法制化和科学化发展,如政府更加规范化权利和范围合理化,城市间事务更协调等。

(4)、自主性,各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如可以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有矿藏的开发采矿业等好多都是自主的管理。

(5)、多样性,也就是管理的内容多事务繁杂而且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其特点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管理是复杂多元的,如何能更加和谐发展还需要政府努力,就拿某市的发展来看,其发展主要是依靠采矿业随着采矿资源的减少,财富的积累,就当转型为第三产业等,矿上的职工可以安排到新收的矿上去工作,这些是大的事务。小到居民区的管理和居民福利等。

第五篇: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量工作在县(市)政府,因此对县(市)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以往我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历史地建立在了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计划经济客观地要求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周全性,在落实过程中,为了保证计划得到全面执行,政府必须要事无巨细、全面包揽,对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直接指挥和管理,这样县级政府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现在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县(市)政府的职能定位重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县(市)政府转变职能

政府职能的定位问题是一个与政府现象同样久远和复杂的问题,自有政府以来,这始终是关于政府的基本问题之一。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政府的职能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指出:“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些事情。”"!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

面,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又进一步强调政府职能应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提出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积极培育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的目标,为政府职能的定位指明了大方向。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这一时期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质就是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加快构建新的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这一建设任务涉及的范围极广,触及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各个方面,这必将制约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采取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政策,国家对农业农村采取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鼓励引导乡镇企业发展等,在宏观战略上较好地支持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没有统筹全局的总体战略。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好转、产业向高级化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的发展却无法令人满意。城乡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巨大的反差,并且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纠正性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对于已经习惯于将职能定位和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县域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中的县(市)政府来讲,无疑面临着极大挑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中国,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需要县(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筹、规划、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客观地要求县(市)政府必须以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市场经济这一体制来转变政府职能。

从地方政府职能的最基本特征方面着眼,政府管理要从原来以城镇为重点进行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不断给企业、居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转移到统筹城乡发展,使得农村社会发展与城镇社区发展并重,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还要向农村倾斜。在农村社会综合发展过程中,县(市)政府职能应定位到统筹、调控、引导、规划、服务上。要统筹本县域内城乡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加强县域内宏观调控能力,创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通过合法的行政干预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积极培育农村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积极培育农业中间性服务机构或中介组织。

从地方政府运行的角度来看,县(市)政府职能调整和重新定位,就是县(市)政府一定要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放心交给市场去解决。要通过着力培养市场、规范市场运行机制,逐步放松行政性管制,打破行政性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教会农民群众在市场经济“海洋”里畅游。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能够避免机构重置、职能交叉。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县(市)政府要增加和强化新的职

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提供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服务等。县(市)政府掌握着农民群众所缺乏的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其职能就是使资源有效化,并且在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提供可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二、目前县(市)政府职能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履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市)政府承担职责的现实情况看,县(市)政府在其职能定位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县(市)政府在新时期职能转换的必然性、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县(市)政府在职能设定与履行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三是县(市)政府与农业市场、农业企业以及农村社会的关系还未能真正理顺。特别是“缺位”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弱化了县(市)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

县(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缺位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缺位。以往县(市)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并加强了城镇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而在这一方面,即使到目前仍有许多县(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缺位的。形成了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仅以农村饮水为例,据统计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水,其中8000万人还在饮用高氟、高砷和苦咸水。第二,在农村社会整体发展资金投入方面 的缺位。许多县(市)政府认为自身财政紧张,无法为农村建设和发展投入资金。并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应该由国家(主要是中央和省级)财政来提供。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使得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句口号。第三,新农村建设中“试点”内越位和试点外的严重缺位。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本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很好的也很重要的工作方法。但目前有些县(市)在抓典型的工作过程中,人为地垒大户、集中资源搞试点,树立典型,以应付上级检查,并以此为“政绩”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对于全县域内的大多农村来讲,县(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则表现出不闻不问、不 管不顾的严重缺位状况。

县(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错位现象,如管理与服务的错位问题。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现代政府在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应采用市场经济的新办法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突出强调政府要作为服务者的角色来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而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县(市)政府基本上还没有学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法去管理农村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在一些问题上仍然靠拍脑袋决策,靠开会发公文、靠号召部署工作,靠检查推进落实。县(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履行职能还存在越位现象,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官本位思想观念的影响,县(市)政府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变成了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把主导作用变成了去替农民“作主”,或者直接就“作了农民的主”,农民只剩下听从命令和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任务的份儿。

设上来,政府就要做农村发展的启动者、支持者、组织者、激励者和实施保证者。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要充分发挥县(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主抓作用,县(市)政府的一般职能的界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县(市)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全面统筹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县(市)政府要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出符合本县实际的、具有特色的战略。二是要协调与平衡县域经济的运行,健全市场监督与管理机制。要协调县域内各乡镇、各部门、各产业以及重点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平衡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既要确保县域内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又要坚决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的发展战略。第二,县(市)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县(市)政府要成为县域内调控主体和制度变革的主体。我国各县(市)的资源条件、社会和经济特点具有较大差异,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极不平衡,县以上

第三,县(市)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职能。首先县(市)政府应扮演制定社会政策的角色。县(市)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来确保县域内城乡、工农以及“三农”等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其次县(市)政府应扮演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角色。政府通过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再次县(市)政府应扮演社会服务的角色。县(市)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市场主体的服务,既要服务好闯市场的农户和农民,又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还要服务好各

种涉农的中介机构和组织。

下载谷玉芬.试论政府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定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谷玉芬.试论政府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定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