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届教育体制改革成果专家推荐项目简介
首届教育体制改革成果专家推荐项目简介
1.市南区教育局优秀教师交流项目:出台《市南区教育局优秀教师交流制度》《市南区教育局“十二五”优秀教师交流方案》等文件政策和评优评先、考核加分等激励与保障措施;积极推行校长轮岗制,目前区内80%的公办中小学校长和86%的中小学副校长已完成轮岗,并成立“名校长工作室”与年轻校长组成研究团队;建立了中层干部每3年“全出竞进、换届竞岗”制度;积极推行优秀教师交流制,采取尊重个人意愿、学片内交流、校际点对点帮扶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统筹确定调配方案,对参与交流老师严格把关,保证质量。2011年,全区共有84名教师参与交流,占符合条件优秀教师总数的12%,预计“十二五”期间,参与交流教师将达专任教师的60%,“因优秀而交流”的理念逐渐树立。
该改革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名校品牌输出、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优质资源的扩大,形成了优质辐射、骨干帮带、着眼全局、面向全体的教育格局,域内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各大媒体都给予重点报道和跟踪采访。
2.开发区教体局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项目:采取项目管理法,成立由局分管领导牵头的项目管理团队和由区法制办、财政等参与的项目推进团队,聘请国家、省、市学前教育专家,组成项目智囊团,参与项目实施及政策论证;建立配套政策保障机制,出台《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及管理使用办法》《关于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对配套幼儿园规划、供地、建设、产权及管理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建立督查考核和财政奖励机制,将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区对各街道办事处年度考核内容,对由办事处或社区投资新建的配套幼儿园或创建省市十佳、模范标准的幼儿园给予一次性奖励;创新资源补充机制,积极推动政府回购小区配套幼儿园;实行政府批次建设工程,在居住密集地段逐年由管委投资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实施“名园1+X工程”,成立青岛西海岸学前教育联盟,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互助成长。
2011年以来,建成小区配套幼儿园10所,全部用于举办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增加学位近3000个。配套幼儿园办园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投入使用的20处配套幼儿园,省市示范园15处,市一类园5处。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给予宣传报道。
3.城阳区教体局农村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项目:先后出台《关于深化学前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政策,建立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工资统筹机制。一是在统筹主体上,从街道统筹提升为全区统筹,区统筹比例达到90%;二是在统筹项目上,从仅统筹工资待遇提升为工资加“五险一金”全面待遇的统筹,2013年非事业编幼师人均月工资达到2334元,其中区财政统筹工资人均每月2205元;三是建立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幼儿教师工资由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1.8倍增长到2倍,五项社会保险缴存基数达到社平工资的80%。
该项目的实施,较好解决了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待遇这个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吸引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前来应聘,近三年招聘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300余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具有较好的创新性、领先性和推广价值。
4.即墨教体局集团化办学改革项目:建立政府主导的领导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在城区部分初中实施区域大集团教育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副市长为组长的集团化办学领导小组,明确教育、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的职责,加强了经费、师资等保障;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先后创建区域内的集团模式、学段间的共同体模式和区域间的互动联盟模式,成立4所中学共同发展的“28中教育集团”,建成“镇域内小学教育集团”,按照不同区域组建了4个初中教育联盟和6个小学教育联盟;建立集团内学校管理机制,成立了以优质学校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实施小组,统筹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和推进,实行统一调配干部教师、统一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统一组织教学质量分析、统一集团单位评价机制、统一培训干部教师、统一分配奖励表彰名额、统一享受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生分配政策等办法,建 2
立起集团的有效运行机制;强化对改革难点问题的解决,市政府专门出台意见,对集团内教师流动、培训及待遇予以保障。
到2012年底,即墨市教育集团达到24个,成员单位125个,集团化覆盖率达到64%。集团化办学改革,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城乡间、校际间优质均衡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在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显示了较强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5.青岛二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先后出台《青岛二中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青岛二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实施办法》等17项配套文件政策;增设学校创新发展指导办公室和教师发展处两个中层机构;建立了人文、科学、技术、工程四大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设了100门校本课程,选拔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组成“卓越”实验班;建立了教师发现和支持学生优势智能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创新、机器人及模型等6大类专业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建成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坊和人体健康4个实验室,2013年计划再建设5个,建成10大类创新实验室群;构建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在校外,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软控股份和海尔集团等高校、企业联合建立多个支持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在校内,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学生创新活动平台,开展6大类、30种创新类活动或比赛。
整个改革项目的设计和推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符合青岛二中学生实际,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对培养学生、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性。
6.青岛三十九中蓝色海洋教育项目: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岛39中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青岛39中海洋人才培养高中课程实施方案》等近30个配套文件政策;成立了海洋教育研究室、中国海洋报海洋教育编辑部和首个海洋创新人才培养班;构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位一体的海洋课程体系和“四个一工程” 海洋实践系列活动,开设大学预科课程,为学生高校专业选择奠定基础;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海洋教育教师团队,聘请海大、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40多位教授、研究员、博士引领学校海洋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成立“博士工作室”,聘请海大研究生作校外辅导员;建有海洋科学实验室、海洋教
育资料室和海洋世界展厅,与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等签订联合育人协议,建成北海分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校内外海洋教育实践基地;设立海洋教育奖学金和课题立项资金,海洋班同学研究课题多项获奖。
该项目符合青岛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战略,符合学校实际和定位,学校已成为蓝色海洋教育的龙头,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首个“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多次在全国、省、市范围内推广海洋教育经验,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7.青岛科技大学政产学研融合项目: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形成“开门办学、引财引智、用好政策、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对重点科研项目先行孵化, 创办10余家以科研成果为主体的学科性公司进行科研成果的自主孵化、中试与推广,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达4个,实现成果产业化;启动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建设,重点发展橡胶、化工、高分子等新兴科技产业,建成德国朗盛(青岛)研发中心、软控研发中心等一批龙头项目,引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86家国内外一流企业和研发中心入驻,取得丰硕成果;依托大学都市科技园,牵手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市北区人民政府、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及中国橡胶谷共建协议,并纳入《青岛市“十二五”规划》和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项目发挥了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建立学校、地方、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逐渐走出一条从单一的项目合作到科研整体介入,从学科性公司到上市公司,从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到校地联手打造行业助推器的政产学研融合之路,探索出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青科大模式”。学校先后十次受邀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做专题报告,《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8.市财政局财政保障学前教育普惠发展项目: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发[2011]22号)、《关于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通知》(青财教[2011]37号)等文件政策;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预算,2012年安排1.2亿元,较上年增长1.4倍;设立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按照每生每年平均1200元的资助标准对困难幼儿进行资助,资助面覆盖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总数的10%;建立公办园生均经费补助和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定额补助制度,其中公办园生均经费达650元/生/年,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达1000元/生/年,2013年标准提高到1200元/生/年;启动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2011年以来全市投入近10亿元,其中市本级拨付奖补资金1.1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47所,提供学位约8万个;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市、区(市)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11-2012年,支持市教育部门共培训园长、骨干教师1500人,园长后备人才500人,幼儿教师17000余人。
该改革项目是财政部门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政策制度体系健全、财政投入力度较大、补助资助标准较高,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促进了学前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9.市人社局创建“1+N”教师队伍补充机制项目:为解决教师队伍人员统一招聘造成的补充机制僵化、单一,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市人社局认真研究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有关事宜的通知》(青人社字〔2013〕12号)等文件政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在抓好统一招聘基础上,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扩大教育部门招聘自主权等方式,创新事业单位招聘机制,建立了“1+N” 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主要包括:批准教育系统单独发布招聘简章面向全国公开招聘,2013年对本科以上岗位不再设定户籍限制;建立灵活招聘机制,允许教育部门灵活安排时间,直接赴外地高校、科研院所招聘紧缺人才和重点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对需求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岗位允许设置为紧缺岗位,不受1:3的报名比例限制,解决了部分岗位招聘不足的问题,提高招聘成功率;打破先笔试后面试的传统选拔方式,推行面试前置遴选优秀人才;扩大灵活招聘范围,搭建直属学校和青岛生源免费师范生双向选择平台,面向山东生源免费师范生进行公开选聘。2013年,全市公开招聘教育人才2240人,实际招聘2044人,直选高校毕业生23人,优选免费师范毕业生29人,招聘成功率达91%以上,硕士研究生学历占33%以上,党员占44%以上;此外,开通系统内交流通道,合理分流安置校
改富余教师,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推动教师配备均衡化。
该改革试点项目满足了学校的个性化需要,对教育队伍人才引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N” 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中国组织人事报》对我市实施的灵活招聘机制予以宣传报道。
10.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办、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项目:为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家办学,2013年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办、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五部门《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启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上半年先在市教育局局属单位和崂山区开展,下半年在全市展开。主要举措包括:取消中小学校干部的行政级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将归口管理教育干部;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试用期制度、教育管理后备人才制度,采取竞争上岗和民主推荐等方式,完善校长选聘制度;按照校长专业化要求,建立特级、高级、中级、初级校长的职级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定期交流机制,鼓励校长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延长优秀校长任职年龄、退休年龄等措施,适应教育事业特点,延长校长事业周期;建立完善社会参与的校长办学满意度评价制度;建立教育工作巡察、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问责等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该项改革试点政策力度较大,配套制度完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二篇: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茶叶曾经和丝绸、陶瓷并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产品。茶叶源自中国,并从中国推广到世界,其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沉浮,因其悠久的生产加工历史和辉煌的贸易业绩,使得该产业一直成为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天然、健康以及环保的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有机食品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世界各国掀起了茶叶生产和出口的热潮,研究茶叶生产加工及贸易的国家和机构不断涌现,其中特别著名的有印度克莱茶叶试验站、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土耳其茶叶研究所以及肯尼亚茶叶研究基金会等。这些机构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导致新兴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对中国的围攻,让中国茶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中国茶叶近几年来出口量一直在稳步提高,但是创汇不增反降;中国经营着全世界最大的茶园,但却没获得最大份额的外汇收入;中国茶叶从来都以品种多样,名优特色著称,但近年却屡被欧盟、日本等进口国拒之门外。
针对上述状况,中国茶叶界也加强了反思和对策研究。目前,国内省级及其以上的茶叶研究机构就有13个,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全国综合性茶叶研究机构;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是茶叶加工专业综合性研究机构;省级的另外还有11个,分布在全国各著名产茶省。这些机构针对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对茶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目前的现实是:面积第一(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26万公顷以上,全国有近一半的国土都适合茶叶种植,茶园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年产量超过83.5万吨);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另外,研究表明:中国茶叶品种齐全,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六大类,其中绿茶产量最大;而近些年主要出口到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巴勒斯坦等国。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产量和外贸收入。
茶叶也是四川省的主要特产和传统出口创汇产品,是农业上第二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量居全国第三,茶叶产值居全国第四,涌现出“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宜宾早茶”等一批区域品牌,全省茶农人均收入达到了280多元。其中,宜宾市现有茶园面积89万亩,年产量4.03万吨,产值22亿元,居全省前列。2013年出口茶叶851吨,居全川之首。但是,宜宾茶产业在产业规模扩展、产业经营提速、质量安全保障、品牌效应打造、科技支撑引领、茶农增收致富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离2015年实现茶园面积100万亩,茶叶总产量5万吨,茶叶农产值25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带动100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本课题选题目的在于如何高起点规划宜宾茶产业发展,打造区域一流知名品牌,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状大龙头企业发展、出口创汇、为民增收,为宜宾茶叶产业战略发展定位作些调研和思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设性建议。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预期成果。作为全国茶叶发源地之一,宜宾是巴蜀历史上的著名产茶区,目前,全市已有143个乡镇种植茶树,宜宾市提出茶叶“做大做强、做优做好、做出特色”的规划目标,将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把宜宾打造成四川千亿茶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茶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实验区;同时形成的茶园研发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技术交流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宜宾打造成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着力把宜宾茶业打造全省乃至西南成区域品牌的排头兵。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发展思路,必须在建设茶叶强市中积极作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起点、高标准定位,搞好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国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保证“宜宾早茶”、“川红功夫”、“叙府龙芽”茶等知名品牌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二、做大做响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排头兵。“宜宾早茶”、“工夫红茶”、“叙府龙芽”等已有品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并且“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识保护认证,但离做大做响品牌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与“铁观音”、“西湖龙井”、“蒙顶山茶”等知名品牌比较,还有不小差距。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各方参与”的品牌管理打造运行机制,统一品牌、统一标识、加强宣传,把“宜宾早茶”等品牌打造成宜宾第二张城市名片,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南区域的排头兵,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具体工作非常多。
第三、以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理念,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乡村界限,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整合相关资源和项目,实行“基础设施建设跟着基地走,项目配套跟着产业走”,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和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全面推进现代化茶叶产业基地建设。例如,在茶园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宜宾县、屏山县为主的10万亩高山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以翠屏区为主的600米以下的30万亩特色名优早茶基地建设;以高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为主的50万亩优质绿茶及红茶基地建设;以筠连县为主的10万亩小叶苦丁茶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强市范,把市范区建成茶叶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项目资金整合的投入区。第四、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宜宾市茶叶加工,目前还比较分散,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提高竞争力。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形成集约化经营。应从发展战略高度支持整合宜宾龙头茶叶加工企业,打造区域茶业企业“航母”,需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中小企业根据大企业需求,严格按标准开展订单生产,贴牌生产等。同时充分发挥茶叶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把茶农与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广大茶农充分受益,持续受益,实现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
本课题通过对宜宾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实现如下成果:一是宜宾市充分利用好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常年在二月可开园采茶,比江浙早一个月,比云贵也早半个月左右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宜宾很有影响力的早茶基地和川红工夫故里等品牌,形成四川乃至西南区域品牌的排头兵;二是按照既定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优势,把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提高产量,提升产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助农增收。
(三)价值:本课题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本课题在对宜宾茶叶茶园标准化建设、品种培育、品牌打造及知名度的提升,连带产业的建设及发展方面,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打破传统观念和固化观点,善于思考总结提炼,科学归纳但又不标新立异。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宜宾茶叶产业的现状、发展战略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而细致的调研及探索,力求找出发展的对策、措施,探索发展的方向。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在于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区域品牌排头兵”,观点鲜明,主旨明确,所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对茶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国创创项目成果简介
一、国创(省创)项目成果简介模板
(注意照片不要粘贴在文档里)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验收结果:
所在学院:
指导教师:
职称:
Email:
项目完成人:(学号、姓名、班级专业)
2007000X
张三
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1班
2006000X
李四
2006级土木工程专业2班
2005000X
王五
2005级土木工程专业3班
项目综述:(2000字左右)
项目特色和创新点:(200字左右)
成果形式:
文献资料综述 :《xxxxxxxx》 调查报告:《xxxxxxxx》 研究论文:《xxxxxxxx》 开发软件:《xxxxxxxx》 硬件研制:《xxxxxxxx》
申请专利:《xxxxxxxx》
(已发表论文的请注明发表期刊名称、发表时间、论文名称)
二、SRTP项目成果简介模板
(注意照片不要粘贴在文档里)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验收结果: 所在学院:
指导教师:
职称:
Email:
项目完成人:(学号、姓名、班级专业)
2007000X
张三
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1班
2006000X
李四
2006级土木工程专业2班
2005000X
王五
2005级土木工程专业3班
项目综述:(1500字左右)
项目特色和创新点:(200字左右)
成果形式:
文献资料综述 :《xxxxxxxx》 调查报告:《xxxxxxxx》 研究论文:《xxxxxxxx》 开发软件:《xxxxxxxx》 硬件研制:《xxxxxxxx》
申请专利:《xxxxxxxx》
(已发表论文的请注明发表期刊名称、发表时间、论文名称)
第四篇:项目成果简介及心得格式要求
项目成果简介及心得格式要求
成果简介要求:
包含信息如下:
项目简介:150字左右;
图片(含图表):2-3张,要求有图注;
创新点:100字左右;
项目成员信息:姓名、年级、专业;
项目指导教师信息:姓名、职称、研究方向;
立项年份:。
展板为1个A4页面,考虑到展示效果,展板由教务处统一制作。
心得格式要求(所有项目同学必须提交)
以文章的形式反映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感悟及相关收获,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项目选题及前期研究、调研工作过程;
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
参与创新研究训练活动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方面的帮助;
参与创新研究训练活动对个人成长及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
个人参与创新研究训练活动感受最深的事。
文章题目自定,文题不限,字数不少于2000字。
第五篇:县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情况汇报
县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情况汇报
市教育局:
近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加快教育改革为重点,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我县寄宿制学校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根据市政府《关于做好我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教育体制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县地处赣西北,国土面积XX平方千米,是个贫困老区、边远山区、库区、林区大县,总人口XX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XX所,学校校舍面积XX万平方米。其中小学XX所(中心完小XX所,村完小XX所,教学点XX所),九年一贯制学校XX所,初级中学XX所(含私立X所),普通高中X所,职业学校X所(含私立X所)。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利用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县通过制订切合实际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发挥规划鲜明的导向作用,确保中小学校布局实现科学调整。针 1
对偏远地区学生距离远、上学难的实际,综合考虑现有学校布局及各乡镇行政村的学生人数,努力确定最佳调整方案,最大限度方便广大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始终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全面摸清全县中小学校舍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域特点、教育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制订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分、分步骤进行维修改造。同时按照生源变化的实际,对五年内生源减幅较大、规模偏小的学校进一步调整撤并,规模小的学校向规模大的学校调整,地域偏僻的向乡镇中心区域调整。校舍建设本着“牢固、实用、够用、安全、方便学生”的原则进行建设,在科学规划、设计及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面对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师资短缺的问题,我县大幅度地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积极营造教育优先发展良好氛围。根据我县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及近几年出生人口情况,基于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突增等客观实际,反复调查研究,确定我县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方向,对XXXX等三个镇的中学和中心完小共X所学校率先试点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中心校逐步实行小学生寄宿制,对全县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和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稳定学校教育秩序
我县始终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政策保障制度,逐年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做到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一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我局将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到全局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局领导亲自包片,相关科室包校的办法,层层落实到位,不断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并将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作为了衡量各单位年终教育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出台制定《X县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意见》,明确各级学校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制度,汇编成册上墙张贴,使寄宿制学校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注重安全、保障健康。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在校安全,这是家长将学生放心交给学校的前提。我局和各级学校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校长、教师头上,切实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开展消防安全演练、组织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进一步树立了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严防社会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学生出入校门都要严格登记,专人负责夜间管理和安保工作,加强了夜间值班和定时巡查,确保师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是优化环境,提升品位。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治理教
育环境、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的特点精心策划,认真布置。为寄宿制学校校园亮丽、师德高尚、学风纯正、特色鲜明的校园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利用寄宿制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三、存在问题
一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学校布局调整。兴办寄宿制学校能够实现规模办学,体现教育的社会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县6所学校的工程计划总投资2311.2万元,工程资金缺口较大,资金投入仍有压力,需要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二是学校管理与家长需求的矛盾突出。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到学校过集体生活,不能很快适应,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融入学校、班级这个大集体中,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有时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要求,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四、解决建议
一是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建设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批适合农村学生住校就读的食堂、宿舍等基础设
施,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及学生住校就读的需求。
二是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寄宿制学校的住宿管理、安全管理、饮食管理、卫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推进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总之,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县在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不断探索新办法,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形成与本地实际相适应措施和经验,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使我县寄宿制学校继续朝正规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