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5:1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营口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以营口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出发,分析了营口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营口市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思考

目前,营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9%,高于全国城镇化率,但是在新常态下,如何更好的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营口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营口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推进城镇化建设。

1.规划先行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紧密结合实际高水平、高标准地编好城镇规划,并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保证城镇化科学有序地推进。营口沿海和山区并存,发展基础差异较大,针对这一实际,采取了重点突破战略,请新加坡裕廊公司做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请上海交通大学做了沿海产业基地、营东新城规划,去年又由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了全营口地区的总体规划,在全市形成了一带三轴的城镇空间布局,建立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点、重点乡镇为骨干、偏远乡镇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

2.产业支撑

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没有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就无法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建起来的城镇也只会是一座“空城”。因此,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摆在城镇化的突出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八大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形成“458”产业集群,使全市经济增幅连续6年位居辽宁省第一位,有力地推动了营口市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

3.综合保障

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保障,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决定着城镇的规模和质量,坚持把“宜居”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交通、能源、供排水、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的运行保障能力。着力加强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城镇功能设施的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建设创建活动,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4.以人为核心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营口市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其就业、教育、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三维转换,让农民逐步融入城镇,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能在城镇安居乐业。

5.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有效实施“青山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构建智能化城镇体系,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推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营口市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营口市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阻碍营口城镇化的发展。

1.政府财力不足

营口市政府财力不足,而在城镇化建设中,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社会事业发展、城镇功能提升等诸多问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有靠负债搞建设,为此市县两级政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

2.公共服务投入不到位

由于财力不足,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首先只能以较高的标准建设好道路、供水、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而需要同步配套建设到位的城镇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只能后期建设,又因为财力紧张导致建设的标准不高。同时,由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城镇学校教育补贴、农村未参保的老人、低保人员、残疾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只能由政府“埋单”,政府财力负担过重,对这些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只能是保证基本需求的较低标准投入。

3.社会保障能力弱

一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政府在社保上的投入逐年增多,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较大,2015年,营口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总收入为35.25亿元(其中省级补助11.4亿元),支出39.22亿元,政府财政补贴4亿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对等,投保比例和报销比例也不同步,需要加快农村与城镇医疗保险的对接;三是大多数农村居民由于其文化程度偏低、无在城镇就业的技能,就业压力大,需要政府加大培训力度。

4.解决土地问题困难

由于国家没有指定出台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政策法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及土地利用缺乏政策依据。在城中村改造中,土地性质转换是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土地流转的方向和方式缺乏政策指导,扩充用地比较困难。

5.不转户籍问题难以解决

由于担心城市就业、住房困难,子女上学和生活压力大,同时,不愿意放弃拥有农村土地的既得利益,部分农民长期在城市工作但不转户籍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推进营口市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全国正掀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潮,根据营口市城镇化进程的实践,结合存在的问题,建议能够从国家层面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保障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1.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1)适当增加地方的税收分享比例

如:以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车辆购置税为基数,统一按照中央与地方7∶3的比例分享;或是仍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作为共享税收,将地方分享比例各提高10个百分点。

(2)调整上划中央税收增量返还政策

建议改变原来的环比增量分成的方式,采取以某一年度上划中央消费两税为固定基数,以后年度增量部分按照中央与地方6∶4的比例定比分成。

2.调整金融政策导向

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制定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切实把城镇化建设列入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要求银行支持地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银行部门应增加贷款,延长还贷期限,适时调整贷款的结构,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减少短期、临时性贷款,以避免城建资金周转困难;三是拓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证券、直投和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

3.推进建立失地农民“以土地换社保”的社会保障模式

一种是在政府实施土地征收补偿的同时,农民缴纳社会保障的各项费用;另一种是通过政府与用地企业协调,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工作问题。

4.确定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向

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的“土地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二是制定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三是坚持土地集中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及区域经济形成,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5.制定关于集体土地及房屋的征收与补贴的政策法规

一是要明确补偿的范围和标准依据;二是要明确征收管理的办法;三是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征收补偿资金的用途。建议借鉴新加坡房屋和土地征收的方式,成立居民代表委员会,法定机构评估与委员会评估相结合,80%以上居民同意就可征收,征收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对干扰征收的人员依法判刑,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征收中的问题。

6.建立社保资金补偿与统筹机制

应当把各市的社保资金纳入中央和省的统筹保障范畴,实行定期定量补助和转移支付政策,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黄锟,楚瑞.新型城镇化的人本诉求和保障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5(22)

[2]王兰英,杨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的未来城镇化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9)

作者简介:

修芳菲(1982―),女,辽宁营口人,中共营口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第二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 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 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容量问题;资源开发利 用,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制约问题;城镇发展的资金问题,城镇产业种类转型与现实发展模式 问题,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城乡规划等问题。

一、形势和问题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从全国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 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1 978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5.4亿人;全国城市总数由1 93个增加到661个。并且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形势很好,已初步出现大、中、小城市和镇结合发展的趋势。由于西部地区面积大,交通线长,居住分散,沙漠草原多,乡村距离长,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0%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总面积为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有些地区对推进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关系,实现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还不明 确,思想观念还没转过来。把搞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多建高楼大厦、立交桥、大广场、花园区 企业或工场,建高级别墅、高档住宅,追求大而全、高又多的豪华建筑。给开发商谋大利,开方便之门。这种不切实际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指导思想作风仍存在。

2.有的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在改造旧城中只顾扩大新区,而忽视旧城改造,不分新建 和改造旧城一律推翻重建,损害了特有的历史文脉继承。

3.许多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行一条腿走路,忽视了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 结构的统一结合的发展。只顾扩大新区面积,而忽略各类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4.在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统一结合发展方面,存在重城轻镇,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脱节,不能更好的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市和城镇的作用。缺乏科学规划。上述问题确实反映 出在城镇建设中有浪费人力、资源和资金,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质上不懂得 怎样使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结合发展,以及如何由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变过程的内容和关系。

二、差距和重点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GDP总量在2000 年基础上翻两番,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 名的行列,同时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要求。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城市化率从2000 年末的36%提高到55%以上;城市人口总量要达到7亿至7.5亿人口;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达到全球前1 5名的行列;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面积不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等几个主要目标的实现均关系到推进城镇化这一关键目标的实现。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城市化建设道路的反思和务 实。这是由“城市化”向“城镇化”思路的转变,确实是从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出发做重大 战略性调整。必须按照中央正确的发展战略抓好城镇化发展。就能更有力地促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从我们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及发达地区比较,从国民生 产总量、城乡人民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比重、生态环境脆弱程 度、城镇化率、科技创新和科技贡献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比较,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发达 地区差距很大。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等领域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牧区,难点是要在如何因地制宜抓好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上下功夫。1.要明显缩小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缩小差距是长期任务,在全面发展经济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来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在发展经济方面,应把实行新型工业化和解决“三农刀问题作为重要目标,要克服只重实发展工业,不惜浪费资源环境和破坏资源为代价;同时也不能忽视提高农村生产和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指标,要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协调工、农、林、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应当优先缩小在人类发展方面的相对差距。我们在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中,必须重视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 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三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要研究现 代工业社会主要依赖人力资本以及同人力资本相关联的社会资本。我国正在为实现新型工业 化、现代化而奋斗,重点就是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我们要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要速度、要效益、要结构,不断提升内涵或扩大再生产水平。

3.西部地区(包括八个民族省区)应重点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知识、教育、科技、信息、交通方面的社会差距。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主要存在三大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地 区人均GDP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科技信息差距、医疗卫生差距、交通 运输差距、体制差距、思想观念差距、生态环境差距)。但是最大的是社会发展差距。而在 民族地区缩小社会发展差距要快于缩小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更有助于加快缩小经济发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差距。根据这一认识,只有优先加快提高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社会 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 地区的教育、信息、科技、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差距,这 样更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有力的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4.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发展方面的差距。实际上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的不平衡 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趋扩大,突出表现在经济收入、医疗卫生、交通与通讯及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持续扩大。在缩小东、西部差距进程中,一是抓好普 及科学技术,应抓住提高工业和农业产量和质量方面的科学技术。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 “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发展之首,并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 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 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经济发展。这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5.需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差距。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从现在 的36%提高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增加1%的城市化率才能达到战略目标的要求。按此计算,每年将有一千万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人口,这必然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事实上,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渐 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根本的是政 策问题,因为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多少不同,尤其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形态多样,既 有农业经济又有半农半牧和纯牧业经济,人口又少,分布地区分散又广,交通不便,各方面 受教育、医疗、信用、科技、信息等服务网点少的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抓住实施推 进城镇化战略大好时机,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与发达的国家有较大差距。美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这表明 中国具有较大的城市化潜力和活力。如果中国城市化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日本国的人 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果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美国的人口在转移。这不仅创造 巨大的私人消费的需求,而且也创造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消费需求。即使到2020年中国城市 人口达到50%,也仍然低于当时的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据此,对农牧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 中国及国内西部地区来说,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使其成为未来拉动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具有极为重要现实和长远的政治经济的重要意义。

6.需要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只有推进城镇化战略,才能更好使各类经济延伸到城市郊区和农村城镇,更好的发展非公 有制经济。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有利于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在西部 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打破国有经济部门长期垄断,取消高度保护,引入竞争机制,对内外开放服务业市场,尽快将原有的以“政府资本投入 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转变为以政府政策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基层潜力的新战略。

7.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下大力量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科技人次人才,确实很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少。我国每万名劳动者中仅有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1 1人,而在发达国家均接近百人或超过百人。西部地区的高中级科技人员就更少。这说明西部和民族地区中高级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各地区各行业必须因地需要抓住培育和积聚人才问题。对上述几个主要领域的差距,必须从思想认识要跟上,观念要变新,行动要落实。这是直接关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质量和速度的长远战略性问题。

三、对推进城镇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解

我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贯彻了这个重要讲话精神。

1.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2.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来看,推进城镇化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的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3.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切实分步实施。

4.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什么把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其内涵:一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有着互为推动的密切关系。二是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类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城乡地区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状况。三是从科学

发展观的角度看,判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1)城镇化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2)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乡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3)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4)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已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搞好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体现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特色。建立各种不同的生产、科技、旅游、生态保护等各种经济地域类型区,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一编制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三是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建立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文化和城镇风貌等方面,应注重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合理布局,比如大城市如何建城市群,中心城市扩新区,小城市如何与小城镇结合,对广大分散的集镇,牧区人口少、距离长如何并镇也要科学合理规划。总之,应有切实措施和政策支持,保证城乡规划实现,为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有力促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注:本文为作者2006年2月1 8日在“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会”上的发言

第三篇: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6%,与工业化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还差20多个百分点。如何利用这个空间,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所在。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要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

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既不存在大城市成本高、交通、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压力大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产业的集聚、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明显的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条件,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户用沼气规模,增加对沼气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补贴,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坚决保护好耕地。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建设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所以,不论是推进城镇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要保持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现有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圈占土地。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1、拆迁工作难度大,部分职工在观望,在攀比,造成拆迁难度大。

2、团场城镇化具体问题:职工住房按国家标准赔偿,但职工不理解,按自己的想象价走,更甚者靠团场赔钱达到自己的目的。

3、团场按标准赔偿,执行有困难,职工不理解,团场拆迁费用大。,

第五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宏观管理,合理城镇化发展布局。

一是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就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而言,应抢抓“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建设鄂东特大城市”这个契机,把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战场和示范区,构建由“一个中心城区、一个副中心城区、若干个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框架的城镇发展体系。二是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布局。编制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要多听群众想法、尊重专家意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合理布局,坚持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五规合一”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三是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人才,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知识来管理城市。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不能政府换一届、规划就换届。

二、坚持产业支撑,注入城镇化发展动力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结合我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注入活力,真正把新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既不能像俄罗斯“鬼城”那样脱离产业发展城镇,最后农民全部外出务工,农村空如“鬼城”;也不能像美国底特律汽车城那样过渡依赖汽车业发展,资源高度枯竭,大量人口外迁,最终导致城市申请破产。所以要把城镇化发展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结合起来,要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能力。同时,新、老区域之间要优势互补、定期交流、错位发展,形成以交通为“脉”、以市场为“台”、功能和要件相互渗透与补充的产业化格局,促进产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三、保持地方特色,打造城镇化发展名片

规划建设新的城镇体系,要做到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鲜明,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地方特色,探索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要传承地方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因地制宜,着力培植区域内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工业重镇”、“商贸大城”、“物流中心”或“旅游强城”,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名片。例如外地一些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特别注意突出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功能,积极组织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和“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做特做新中心镇,做好做强中心村,其房屋尽量保留原始风貌,百年不改造。

四、注重生态环保,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规划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城镇化发展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并对各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城镇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像阳新大王镇“砷中毒”事件那样片面追求城镇的快速发展,致使水、土和空气污染,最终只是得不偿失。而开发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中,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材料,现已成为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基地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还要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转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五、建立长效机制,服务城镇化发展管理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必须把农民的意愿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以就业为支撑,有服务来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农民的就业、住房、福利、保障等问题,促进农民变居民、农村变城镇,使农民顺利融入城市,真正过上城市生活。按照“统一规划、政府让利、减免费用、群众自愿、和谐拆迁”的原则,加快农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园区周边改造进程,建设社区化新居,让农民“搬得进、住得起、稳得住”。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医疗、社保、教育等福利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带来的阳光雨露,实现新市民、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解决农民就业、住房、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农民安居乐业。

下载关于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营口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靖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保靖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发布人:保靖县人民政府督查室来源:州政府督查室时间:2010-11-12 09:38:44点击:838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就保靖县......

    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前言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城镇化都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永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时间:2012-12-26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合集)

    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非常高兴,市委组织部覃部长莅临XX指导工作,下面我将谈谈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肤浅认识,我想就两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一、关于......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卢 斌 2013年第6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