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五篇

时间:2019-05-14 05:4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

第一篇: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

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严醒狮同志热心

老区建设的事迹

发布日期:2015-08-10 来源:陕西延安市甘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上世纪60年代末,严醒狮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怀着对革命老区无比向往和为革命老区奉献的心愿,背起行囊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组织分配到甘泉县工作。几十年过去了,他从一名林业技术员成长起来,先后担任过科级、县级领导职务,把自己的脚印深深地刻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岁月打发走他的青壮年华,如今已是年逾古稀、鬓发斑白。究竟为甘泉的发展和进步作过多大贡献,他自己说不清楚,甘泉人民也道不明白,然而从甘泉人民对他的尊重和爱戴足可见一斑。

2004年,严醒狮同志从县人大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按理说忙碌了几十年,也该松一口气,坐下来歇一歇了,可是忙惯了工作的他还真有点闲不住,不顾老伴和子女的劝阻,毅然决然地担当起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职务,一门心思地投身老区建设工作。风凉话吹来了,说什么的都有,可他一点不在乎,微微一笑说:“什么都不是,是我与革命老区的情缘还未了呀”

在职工作期间,他长期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甘泉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熟悉。主持县老促会工作后,他凭借自己对农村工作的经验和长期积累的相关资料,重新制定了县老促会的工作计划,把县老促会的工作精力和工作力量集中在重点革命老区重点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把促进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老促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新时期老促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甘泉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延安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县域内有文字记载的革命旧址达44处之多,全县2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深刻着对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印记。追忆难忘的历史岁月,甘泉人民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严醒狮同志以极大的热情致力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老区人民致富减贫,重点做好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确定革命老区重点村,以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发展促进和推动全县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甘泉县有200多个行政村,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几乎各村都有人跟随刘志丹“闹红”,百里洛河川成为陕北苏区的中心地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每个村都有人参军参战,全县人民支援前线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了确定重点革命老区村,严醒狮同志忍着病痛,带领由县老促会、县档案局、县党史办和县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调查组,走遍了各个行政村,采取重点走访、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按照市老促会制定的重点革命老区村标准,逐村论证对比,筛选出闫家湾、下寺湾、劳山、美泉、纸坊、贺家湾、道镇等7个行政村,先后报批为延安市第一、二批重点革命老区村,作为老区减贫工作的试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优先安排,重点实施。

二是开展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方面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的舆论支持。严醒狮同志主持召开有宣传、广电、文化等部门参加的专门会议,要求组成宣传工作队伍,利用报纸和有线电视等宣传媒体,对确定的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历史贡献、村情村貌和发展变化进行宣传,增进县内外对重点革命老区村的了解,呼吁全社会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的支持,为加强、加快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三是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争取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保证。严醒狮同志主持制定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方案,提交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包抓、部门包建”的工作机制,坚持统筹发展的思路和“老区优先”的原则,对重点革命老区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制定政策、资金投放和产业布局方面向重点革命老区村倾斜,保证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科学地编制发展规划,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确保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有序实施。被确定的重点革命老区村多数位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带,不是大河阻隔,便是山大沟深,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状况和村容村貌相对落后于川道大村。为了让重点革命老区村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者超过全县农村发展水平,帮助村民彻底告别落后和贫困,严醒狮同志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带领新农办、农业产业和扶贫主管部门深入到重点革命老区村,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取村民意愿,征求村民的意见,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的困难,邀请规划编制单位一起研讨论证,编制出适合重点革命老区村实际的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奋斗目标,围绕发展规划为重点革命老区村选定产业项目,为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发展基础。

五是积极做好协调工作,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身为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严醒狮同志自愿担当,恪尽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凭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一贯作风和在甘泉社会的威望,他多次协调农口相关部门,要求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为重点革命老区村办实事好事。同时分别与县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座谈,倡议民营企业家参与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以实际行动回报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历史贡献。经过五年努力,第一批市级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果,闫家湾、下寺湾、劳山、美泉、纸坊等5个重点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风村貌大大改变,农民群众依靠产业致富,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明显进步。2013年底,5个重点革命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8000元以上,其中下寺湾村村民纯收入13000余元,远远超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第一批市级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重视支持结果,是重点革命老区村农民群众发扬延安作风、努力奋斗的结果,但其中也包含着严醒狮同志的心血与付出。他谢绝了县委、县政府对他的嘉奖,带领县老促会一班人员总结第一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的经验,马不卸鞍地投入第二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中去。他心甘情愿地为革命老区村建设奉献余热,祝愿革命老区人民早日致富脱贫。

第二篇: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老区治贫有良方万元增收谱新篇——沾益县播乐乡选准路子谋发展,“万元增收”出成效

“这个药材整得成……”。播乐乡的药农尝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种了几亩药,卖了多少钱,成了农民群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中药材产业成为播乐乡落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的有效载体,发展老区经济的一剂良方。

播乐乡是省级革命老区,也是一个贫困农业山区乡,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76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893元。在“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中,市委作出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的决策,播乐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全乡矿产资源丰富、饲草充足、气候土壤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实际,制定和实施“粮烟稳乡、畜牧兴乡、煤炭强乡、三产活乡、药材富乡”五大富民工程,为全乡3万多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增收平台。特别是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通过建基地、引龙头、拓市场、强服务,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村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加快“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新路子。

——上下求索找出路,全面推进寻突破。中药村是播乐乡的传统产业,也是新兴后续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成片种植过,但由于政策不配套、市场开拓不力、规模小,属自发性分散种植,虽经多年发展,但始终未能形成气候。

为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广大群众寻求脱贫致富之路,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上下求索,尝试过除虫菊、魔芋、放养山鸡等路子,但最终都没有形成优势产业。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播乐乡经过多方调研,号召全乡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由于多次挫折,群众心存疑虑,乡党委、政府决定由乡机关干部带头试验、示范,建立科技示范园,引进20多个中药材品种进行种植试验。通过两年的精心试验,从中筛选了适应当地土壤、气候、长势良好的当归、黄芩、白术、板兰根等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并总结出了当归一年完成生产过程的独特种植技术,使平均亩产达800余公斤,且主要成分阿魏酸含量高达0.425%,是国家药典标准0.050%的8倍。播乐乡种植的药材品质优良,深受药商的青睐,为扩大种植规模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乡种植中药材8000多亩,实现产值2100万元,平均亩产达2000元以上,药农人均增收746元,仅中药材一项就为全乡农民人均增收313元,全乡农民种药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全乡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第一批准备10000亩的当归种子不到10天就被药农抢购一空,全乡中药材产业步入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典型引路谋发展,因地制宜搞规划。试验取得成功,为让老百姓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个产业,乡党委、政府认真总结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中药材种植不搞“一刀切”、“一步到位”,采取扶持大户、典型带动的办法,由乡产业办经验丰富、种植技术老到的干部对全乡10个村委会460名党员干部进行当归、黄芩种植技术培训,发放种植技术资料,党员干部以户均1亩的标准试种,科技人员严把选种、育苗、装袋排苗、移栽、中耕管理和成熟采收“六道关”,使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种下的中药材当年就受益,旁观的群众对这个产业有了新的认识,2004年,全乡共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亩产值达1500余元,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为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乡党委、政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退有所进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全乡6万余亩耕地根据土壤结构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粮、烟、药种植面积,中药材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示范带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2002年的460亩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8000余亩,种植户增加到5000余户,全乡涌现出13个种植专业村和300余户种植大户,中药材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科学种植增效益,龙头带动强产业。一是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立播乐乡中药材种植协会,在各村委会设立分会,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技术指导、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逐渐形成了“支部 协会 农户”的生产服务体系,推动全乡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二是中药材试种成功后,为提高中药材生产水平,乡党委、政府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三个村民小组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引路作用。三是将乡产业办、农科站及全乡种药能手组织起来,分批到基地进行培训和交流。同时,组织科技指导小组,深入实地,对中药材的生长习性、温湿度要求进行讲解,结合各阶段生产实际对种植规格、病虫害的防治、日常管护等进行跟踪指导,逐步提高了种药群众和村组干部的种植和管理水平。

为建立销售网络,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促进产业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奔走,寻找营销客商。安徽亳州伟虹中药材种

植公司实地考察了播乐中药材品质和种植水平,与乡政府签订了种植销售合同,确定了当归干品每公斤5元和黄芩干品每公斤8元的最低保护价,筹建了“安徽亳州伟虹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播乐收购点”,实行定单生产,现金收购,解除农民种出药材来怕无销售出路的顾虑。2005年引进资金200万元,成立了益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立中药材初加工厂,直接收购鲜

药,解决了老百姓烘烤难、晒制难的问题,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2006年益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又投资2000万元建成中药饮片厂,进一步提升了中药材的增值空间,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万元增收”得实惠,和谐发展见成效。实施“万元增收计划”中,乡党委、政府调结构、找门路、引项目、促发展,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烤烟布局,做大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业,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加快对乡属煤炭企业的改制,对乡内储量丰富的膨润土、赤铁矿、高铝土等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组织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储备和启动开发项目5个,扶持发展养殖大户58户、种植大户300多户,转移输出富裕劳动力3898人(次)。中药材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突破口,2006年实现社会生产总产值4041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6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195元,净增419元,全乡人均经济总收入达万元以上的户数增至403户。

如今的播乐人都在算这样一笔帐:按照传统的单种模式,一亩包谷、洋芋也就五六百元的收入,而科学轮作,粮烟收入一分不减,中药材一亩平均有2000元以上的进账,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一亩可高达4000多元。洒宇村村民顾小付的话引人深思:“我家今年减下两亩包谷、两亩洋芋,改种4亩当归,卖得13215元,我这辈子种地还没有收获过这么多钱,这条路走对了”;农户温小花2亩当归实现产值5600元;种植专业村母扎76户人家,2006年种植中药材218亩,户均达2.8亩,村民李云堂一户就种植中药材6亩,成为播乐乡单户种植中药材最多的农户。

有了钱,农民自愿捐款修路,将自家的房子、院子粉刷一新,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年关,家家户户买彩电、购摩托,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平时打麻将赌钱的人不见了,家庭为经济上的纷争少了,今年的药材刚卖掉,就赶紧谋划明年的生产,积肥的积肥,烧地的烧地,都在为明年的生产做准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老区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了。

——打造“药乡”树品牌,展望未来有奔头。能否把中药材产业做强做大,打造“珠源药乡”,延伸产业链条,乡党委、政府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着手谋划。一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乡政府成立了中药材生产领导小组,确定1名主要领导具体负责中药材产业工作,每个基地村落实1—2名机关干部包村负责产业生产,确定3名产业技术指导员对全乡中药材产业分片进行技术指导,明确各基地村的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主抓药材生产,严格实行技术服务包干责任制,做到技术人员、技术措施、技术推广经费三落实,为药农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二是建立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与有关信息机构、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准确收集分析市场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向药农提供信息。同时,严格实行合同制订单种植销售,防止销售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和龙头企业利益的现象发生。三是积极筹建优良种苗培育基地,在各村选择气候、土壤较好的地块建立种苗培育基地和连片种植基地,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提升药材品质,并以此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

中药材种植助推革命老区播乐成为珠江源头名符其实的“药乡”,省、市、县领导多次深入播乐乡调研指导中药材生产。2007年,全县有6个乡(镇)引进播乐乡中药材技术和经验,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计划产值4500万元以上。在未来的3-5年中,播乐乡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万元增收计划”目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将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人均创收2000元,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乡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为实现县委、县政府“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种植品种40个以上,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第三篇: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按县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具体要求,县扶贫办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乡镇技术部门为技术支持体系,镇协调各方力量,做好老区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分乡镇执行原则。整个项目的实施统一由扶贫办负责。

第四篇:老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老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区老促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老促会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中心,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配合方方面面力量,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使老区重点帮扶村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据重点抽样调查和年终统计,38个老区重点帮扶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415元。比上年增长13.5%。

一、2011年工作回顾

1.调整产业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增收步伐加快 ——平原地带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山地耐旱高产优质作物初步推开。2011年老区村大棚蔬菜生产扩展到14个村,种植面积800亩(其中2011新建投产282亩)。左家坞镇大旺庄村发展到180多亩,火石营镇还乡河沿岸的霍庄、庞庄、前刘城子等10个老区村大棚发展到500多亩,加上400多亩小拱棚,千亩绿色蔬菜带初见规模。总体看,设施蔬菜年内亩均收入1.5万元。老促会农业顾问常寿祥在发展老区设施农业中发挥了领军作用。同时,挖掘山地种植增收潜力。2011年春从张家口引进耐旱高产优质谷种800斤,在11个老区村种植近1000亩,平均亩产800斤,亩收益2000多元。除此,山坡地扩大白薯栽植面积,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老区村共栽白薯4000多亩,加工成淀粉、粉条,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

——在优质核桃基地建设中林果业蕴育新的生机。老区村优质核桃面积已发展到9000亩(其中2011年新栽2800亩),有10个村达到300亩以上,上水路、大岭沟两个村已达千亩,有的已开始见果。随着优质核桃基地建设的推进,撂荒山地成片开发,引水上山工程推进,老果园逐步改造,林果技术加快推广,林果产业复苏重振。潘家峪葡萄、白草坡沙地梨、石盘炉红果等品质好,有规模,形成特色。潘家峪村仅葡萄一项全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上水路、中马庄户、北岭等10个村山上酸枣嫁接大枣19.3万棵,不占地,成本低,当年见效益。

——养殖业适应市场需求步入多样化规模发展轨道。奶业整合中建起的上水路、韩岩头等4个奶牛养殖场在巩固中提升。2011年底统计,老区村奶牛共1700多头。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猪、羊、鸡等规模养殖发展加快。西珠峪、常峪沟、东吕各庄等 14个村建起初具规模的养殖场21个,年底统计,养猪2560头、羊900只、鸡91900只。常峪沟村春季新建养殖场,现有羊120只,一只肉羊从出生到出售,6个月纯收入700多元。

——富余劳力外出打工成为举足轻重的强劲产业。据调研分析,老区村常年或季节性外出打工劳力约8000名,年均每人工薪收入约1.5万元。

——旅游业蓄势待发。潘家峪纪念馆日臻完善,接待服务和经营管理步入正轨。2011年村内新打岩石井2眼,恢复完善葡萄长廊1200米,开设了采摘和农家院,年内接待

参观、游览者16.5万人次。村西连接丰董线的3.5公里旅游公路正在紧张施工。从岩口到邱庄水库的还乡河两岸棚菜,山上林果,绿色生态怡人。北刘庄河段经滦管局修堤筑坝形成了新景观。聚仙谷的山林寺庙和庞庄的野战、漂流、采摘、农家饭,方兴未艾。上水路陡河泉水头治理工程完成,为营造马蹄泉景点奠定了基础。

2、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步伐加快

农田水利电力设施建设,特别是引水上山工程力度加大。2011年,潘家峪、大岭沟、上水路、后刘城子等14个老区村共打岩石井6眼,机井14眼,建蓄水池4座,铺设输水管道1.8万米。北曹庄、大旺庄等5个村新上变压器3台,架设高低压线路4500米。饮水安全工程有新进展,北张庄、庞庄、东凹凸3个村15000米自来水管道全部更新,新打人畜用水岩石井1眼。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大旺庄——南夏庄、袁各庄——杨家铺——烈士陵园的乡村道路全部修通,总长4800米。北张庄、杨桥等4个村修筑6条上山水泥路,总长4500米。小学校安工程进度快,霍庄、黄昏峪、东吕各庄等5所小学新建校舍主体工程完成。户户通工程,任务较大的大旺庄、上水路、大岭沟、西马庄户等17个村,年内共硬化村内街道5.6万平米。已有28个老区村基本实现户户通。村民中心建设,2011年火北、苏庄、北曹庄3个村新建达标。

3、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老区村“两委”班子素质有所提高。绝大多数村党支部

核心堡垒作用与村委会的村民自治作用发挥较好。大旺庄、北张庄、常峪沟、西珠峪、后刘城子、北曹庄、白草坡、霍庄、上水路等村的领导班子开拓进取,创新务实,业绩突出。1+2人才组合收效明显,选派、续聘老干部和大学生进老区村任职工作完成。派驻北曹庄、前刘城子、后刘城子、中马庄户、赵庄子、北张庄、石盘炉等村的老干部在协调班子、联系群众、推动工作中发挥了优势。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

二、老区村建设工作体会

在老区建设工作中,火石营等4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公职人员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创出可喜业绩。村级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拼搏奋战,付出艰苦努力,老区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得到更好发挥。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老区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上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是关键,各职能部门倾斜支持是保证,定点帮扶单位和区内外企业热情支援是助力。

1、区委、区政府心系老区人民,为加快老区建设制定并落实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区发展规划中,将山区核桃基地、还乡河沿岸设施蔬菜和旅游业开发等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老区重点帮扶村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书记、区长和分管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潘家峪、杨家铺、大旺庄、庞庄、田家湾子、比古岫等老区村面对面指导。坚持区四套班子成员定点联系老区村、区直单位定点帮扶老区村和老区村建设工作联席会三项制度。2011年,区委先后

三次召开老区村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老区村建设总体工作、老区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单位和企业定点帮扶老区村工作。党政分管领导四次召集老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对重点工程逐项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并阶段性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区领导对老促会工作大力支持,从各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坚持按市下拨帮扶资金翻番配套,列入财政预算。

市老促会领导对丰润老区建设热情关怀,多次来丰润调研指导工作,并另拨专项资金,倾力支持核桃科技示范园、上水路温室蔬菜和潘家峪旅游公路建设。

2、各职能部门对老区村建设给予大力倾斜支持。财政、农牧、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和科技、教育、文广新局等部门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计划和工程立项、资金安排使用、技术引进推广等方面,对老区村尽力给予倾斜支持。为修筑潘家峪的旅游路,交通局负责同志几次现场勘察论证,施工队顶凌冒雪开山垫壑。教育局在校安工程中将5所老区学校同时列入2011年计划,目前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在老区村蔬菜大棚两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紧要关头,财政局、民政局立即筹措急救补助资金,使大棚及时得到修复。区移民办对5个移民迁建和水库占地老区村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3、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积极参与老区村建设。市、区两级农工委、组织部、统战部和工商联在组织市、区直单位和区内外企业对口帮扶老区村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收到显著成效。近两年来,中冶集团二十二冶公司和冀东水泥集团

为大旺庄、杨家铺、霍庄等村先后提供帮扶资金和水泥折款135万元。区内外13家民营企业为火石营镇还乡河沿岸13个老区村提供帮扶资金75万元,有力推进了千亩设施蔬菜带建设和民生工程。唐山东方建工集团一次出资70万元资助潘家峪水利建设。区直单位包老区村两年累计提供帮扶资金和物料折款约80万元。同时,老区村的历史文化、绿色生态和发展前景对城镇资本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吸引力。已有14家区内外民营企业和经营大户在老区村从事种植、养殖和旅游开发。唐山丰润庆源电子衡器厂业主在西珠峪村开发170亩荒山,建起标准化 “福艳有机农业生态园”。市政协委员、唐山弘仁集团董事长王彦华,在赵庄子村规划兴建“福祥山庄”,兴修水利,发展林果,硬化道路。村企互惠共赢,辐射带动周边老区村。

第五篇:老区建设工作总结

南孙庄乡黄河庄村 2010年老区建设工作总结

黄河庄村是丰南区最边缘村,西与天津市宁河县接壤,全村124户,488口人。有党员2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4名。全村有耕地1900亩,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棉花、辣椒为经济来源。2009年人均收入6800元。

一、2010年工作总结分析

黄河庄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及我区老促会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这个主题。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多方开辟新的致富渠道,寻求新的致富项目,确保今年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农村平均水平。今年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1.培育豆角新品种4亩,每亩收入3000元,计12000元;

2.培育黄瓜新品种5亩,每亩收入4000元,计20000元。

(二)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今年新增劳务输出30人,其中大工15人,每天每人收入100元,全年按5个月计算,年收入22万元。小工15人,每天每人收入80万元,合计共收入40万元。

(三)积极开辟新渠道,寻求新的致富项目

1.今年新增大三友车2辆,每辆年收入6万元,计12万元。

2.新增大抓车2台,每台年收入5万元,计10万元,合计共收入30万元。

三项收入对比2009年纯增65.2万元,全村513口人,人均纯增1270元,比2009年人均6800元,增长了20%,达到人均纯收入8070元,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农村平均水平。

二、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

截止到2010年9月份,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及费用情况如下:

1、村中心河护坡,由区老区会资助,合计20000元。

2、修建村健身广场,花费15000元。

三、其他工作

为南孙庄乡新民居建设做细致全面的调研。组织两委成员,对村内房屋、人口、耕地等做相关统计,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村民对此项目的看法和意见,为新民居建设的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通过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村级党员干部培训、“创先争优”等活动,组织学习,加强一般干部、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加强党性。整合党员干部教育资源。制定学习资料,包括致富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培训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民主监督以及和谐与稳定。老区村“1+2”人才组合模式中,老干部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能够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有灵活的头脑、文化知识,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帮助村级谋划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民主政治建设得以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得以保证,使村内各项工作实施规范化、制度化。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乡的中心工作为新民居建设,乡村两级采取演讲、座谈、参观、调查摸底等多种形式宣传新民居。但群众思想仍有很大波动,为了维护村级稳定及内部团结,我村加大入户的频率,力求消灭不稳定因素,促进新民居建设的开展。

五、2011年计划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各户门前仍有存水现象,准备修建副街都水道沟,计划总投资3万元。

我村明年的重点将会在新民居建设和社会稳定上,种植上还是主要以棉花、辣椒,露地菜黄瓜、豆角为我村主要经济来源,但在劳动力输出方面加大力度。

2010年5月25日

下载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为老区添光彩

    孟字【2011】20号 中共孟子岭乡委员会 关于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 我为老区建设添光彩”系列活动的通知 各党支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进一步激发全乡人民爱党爱国热......

    晋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章程

    晋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章程 (二00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晋江市是我省著名的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创造出......

    革命老区2009年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市、县、镇、乡老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老促会的指导和各包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xx村老区建设调查报告

    xx村老区建设调查报告xx村位于xx镇西南4公里处,西与市相临,南接路,北与路临近,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亩,有余户多口人,辖个居民小组,党员名,该村“两委”班子共......

    弘扬老区精神加快老区建设

    弘扬老区精神加快老区建设 ——xx镇镇老区建设调研报告新密市xx镇位于新密市东部10公里处,距省会郑州仅25公里,北与白寨镇接壤,东与曲梁、刘寨镇为邻,南与来集相依,西与袁庄乡、......

    xx村老区建设汇报材料

    xx村老区建设汇报材料 xx村位于xx镇西南4公里处,西与xx市相临,南接xx路,北与xx路临近,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500亩,有500余户1900多口人,辖10个居民小组,党......

    读《中国老区建设》有感[本站推荐]

    读《中国老区建设》有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血与火、血与泪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目的是弘扬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

    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向 羽 根据办公室关于对扶贫开发专题调研的统一安排,各块工作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主要针对各自担负的工作,采取调研评估与谋划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