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样例5)

时间:2019-05-14 05:2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第一篇: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先前的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以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基础,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自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具有特色的原则和特点,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公务员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开放 党管干部

一、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的介绍

公务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其素质的好坏、管理能力的强弱、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也象征着一个国家及其政府的能力和水平。对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制度就为公务员制度。英国最早在19世纪中后期建立公务员制度,此后,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制度,在各国政府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务员是代表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的群体,关于这一群体,各国有不同的称呼,其所指的范围也不同。英国的公务员群体统称为“文官”,指的是中央行政机关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常任官员,不包括政务官(首相、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地方自治机关人员和法官;在美国,联邦行政机关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统称“政府雇员”,包括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独立机构的长官等政治任命的官员和行政部门的其他文职人员;在日本、法国等国,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所有人员,都划入公务员的范围,分为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在原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传统上把履行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实行编制管理,其工资福利等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群体称为“国家干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国家干部的概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则为“公务员”。总之,公务员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依法履行公职,实行编制管理,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在理解公务员与制度的基础上,公务员制度的含义可以概括为近现代国家为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而建立并运行的一套法规体系。公务员制度具有选拔配置、更新、监控、保障、开发和激励六种功能,这些功能的良好运行能更好地达到和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目标。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家政治和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防止和避免政府的吏治腐败,同时,在政府机关选用人才方面为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衡量标准,有利于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社会而言,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规范了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是对先前相对落后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工作重心逐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也有力地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与进步。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视效率为生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办法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竞争择优机制的运用使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此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原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干部人事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干部管理对象庞杂,缺乏科学的分类。自1949年以来,国家政府的工作人员、党务系统专职人员、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国家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称为“国家干部”,“干部”的概念笼统庞杂、模糊不清;第二,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一直沿用在革命战争年代由党委部门统一管理干部的办法,各级党委直接管理各级干部,出现了人事管理权过多的集中于党委部门,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上级党委部门负担过重,也阻碍了下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第三,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主要表现在人员的任用和培训方面;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法制。

(二)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 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先前干部人事制度中的优良传统,吸收干部人事制度研究的新成果,借鉴国外公务员制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1、酝酿阶段(1978.12—1983)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中国的干部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提出要大力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此后,政府和学术界展开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工作,并派出考察团赴国外学习先进经验,也邀请外国学者和官员来中国讲学。在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我国将现有的国家干部队伍分解为中共各级组织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监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群众团体的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等。在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将国家人事局与国家劳动总局、国务院科级干部局、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合并,成立了劳动人事部。从1978年到1982年,中国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探索中取得了一些先进的成果。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形成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方针,1982年被正式写入党章;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到了一定年龄要离休退休,同年,国务院也颁发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决定》,建立和实施了干部离休退休制度。

2、《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起草及试点阶段(1984—1993)

党中央于1984年提出要搞好干部人事方面的立法工作,从1984年11月开始,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组织力量着手研究起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1986年4月将其改名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同年7月又将其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1986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中央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小组,下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专题组证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改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中国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从1989年开始,首先在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六个国务院部门进行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试点。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自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3、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公务员法》(1994—2006)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后,同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作为制度推行的依据。1993年9月10日—14日,全国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93年10月1日,公务员实行新的工资制度;1994年1月11日,人事部印发《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1994年3月8日,人事部下发《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1994年6月7日,人事部下发《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1998年2月19日,人事部下发《关于建立国家公务员录用笔试公共科目与通用专业试题库的通知》;1998年7月23日,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到1998年底,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到位,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中央和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机关基本建立。此后,国家公务员制度进入完善阶段。为了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2000年11月10日,人事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意见》;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首次增加了《申论》,至此,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统一为《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申论》三科。2002年2月21日,人事部下发《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2002年5月,人事部下发《全国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考试大纲(通用法律知识部分)》;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颁布,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公务员法》是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结完善,是继续推进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它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公务员法律制度走向了成熟。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一)基本原则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的三代领导人呕心沥血,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而创立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公务员制度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这就要求坚持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吸收改革的成果,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

2、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代表和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基本路线,公务员制度也必须坚持这条基本路线,这是公务员制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的根本保证。

3、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党的干部指党的各级领导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由共产党党员出任的机关、团体、军队、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的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

4、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管干部主要指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包括考察,选拔,推荐、任用、监督等各个环节。党管干部的原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保证,是党和国家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公务员法是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的法律化、制度化,在具体制度中体现党对各类公务员的有效管理。

(二)特点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与其他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不参加各政党的政治性活动,保持政治中立;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管理事务上,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协商、共议大政,因此,公务员没有必要搞政治中立。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从根本上说,它是我国人事制度中的根本原则。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国,公务员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是社会中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公务员的晋升和调任也要听取群众的意见,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队伍是一些具有单独利益的个体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3、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坚持“德、能、勤、绩、廉”的标准,成为公务员管理中的一大特色。

4、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西方国家的政务官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职务常任,只管推行政令,保持政治中立;我国不是多党制的国家,因此也没有政务与事务的区分。我国所有的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思想过硬、能力超强的人民的“勤务兵”。

四、公务员制度的构成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目前主要包括公务员的分类制度,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公务员的职位和品位作出相应的规定和划分;公务员的录用制度,介绍公务员的录用组织、录用要求和标准;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包括考核的原则、内容、等次和标准、以及考核的方法、程序和后续管理;公务员的职务任免制度,其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公务员的任职、免职、兼职和任期制;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制度;公务员的奖励和纪律与惩戒制度,制定出相对完整和公平的赏罚标准;公务员的培训制度;公务员的交流与回避制度;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公务员的退出制度以及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等,这些制度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执行。

公务员制度是现代国家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选择,它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项对公务员队伍进行管理的制度,公务员制度有利于国家政治和行政秩序的长期稳定,有利于防止和避免政府的吏治腐败,也有利于政府为社会提供规范化的服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种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公务员制度也不例外,我们深切地希望我国的公务员队伍能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成为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管理者。

参考书目:

[1]《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薛立强、杨书文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2]《中国公务员制度》 吴春华、温志强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3]《公务员制度概论》 谭功荣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 李和中、钱道赓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浦兴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第二篇:浅议我国公务员制度

浅议我国公务员制度

论文关键词:公务员政府制度问题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重点突破,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党和国家事业齐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发展完善

干部人事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很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并强调,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从七届全国人大到十一届全国人大,都对推行、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既表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也反映了实际工作蓬勃发展的进程。

——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经过10多年的研究、论证和试点,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思路,又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公务员制度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入轨运行。2005年4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务员法,这是我国50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在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后,公务员考核、考试录用、奖励、处分、调任、职务与级别、非领导职务设置、职务任免与升降、培训、申诉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制度体系,为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也制定了一些实施办法和细则,公务员管理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务员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跨越。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实践中,始终围绕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克服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等重点问题,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普遍建立。在“进口”处,坚持“凡进必考”,到2007年底全国共考试录用公务员近110万人,为各级党政机关选拔了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好的优秀人

才;在职务晋升上,破除“论资排辈”,实行竞争上岗,一大批优秀公务员脱颖而出。激励保障机制普遍推行。实行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评价,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奖励制度的完善,激励公务员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行,有效维护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新陈代谢机制基本形成。退休、辞职、辞退、交流等制度的建立,有效破解了“能进不能出”的难题,机关逐步告别了“铁饭碗”、“铁交椅”,实现了公务员的正常交替更新,增强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监督制约机制发挥有效作用。行为规范、纪律、处分、轮岗、回避等制度的实行,强化了对公务员的监督约束,规范了公务员的履职行为,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持久的动力。

——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作为治国理政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其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管理水平。在公务员制度建立、推行中,始终把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坚持理论武装,组织广大公务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公务员的理想信念,强化公务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增强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大规模培训和实践锻炼,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人员占总数的比例由1992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86%;从知识结构上看,公务员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法律以及计算机等知识得到了补充;从能力结构上看,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应对突发事件、学习创新等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坚持培育弘扬公务员精神,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公务员作风建设得到加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潮兴起,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以来共评选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30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72个,人民群众看到了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的新形象。

——充分发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推行,是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企、政事不分的大一统人事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奠定了干部分类管理的新格局,推动了分类管理的进程。公务员制度确立的管理机制、管理规则,为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制度的大力推行,改变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用人模式,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生机,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公务员制度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四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公务员制度的探索实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落实邓小平同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将科学的人事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集思广益、集中各方面智慧的过程。实践深刻表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好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在建立和推行制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务员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过程中,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公务员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务员录用、晋升,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考核体现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奖励弘扬正气、引领时代风尚;处分体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培训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确保公务员管理的正确方向。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立足于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遵循公务员管理的一般规律,引进竞争机制,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使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的任用原则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有机结合,从而使公务员制度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之中,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使制度建设取得实效。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激发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效率和积极性。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项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关键是看能否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践中,我们不断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使公务员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始终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重点,认真总结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任前公示、聘用制、人民群众评议公务员工作等制度。实践充分证明,公务员管理领域取得的每项重大成就,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公务员制度科学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立足新实践,我们必须把完善公务员制度放在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中来审视,放在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大背景

下来思考,放在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总要求中来把握、来推进。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公务员法这个新的制度平台上继续探索、勇于改革创新,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

第一,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快公务员法配套法规建设进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对工作急需、已有基础的法规,抓紧修改完善,争取早日出台;对问题比较复杂,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抓紧研究论证。加快推进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聘任制公务员试点,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重点解决职位范围、职责,任职资格条件,职务系列,与工资等待遇挂钩办法等。启动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聘任制公务员三个管理办法的草拟工作。对公务员管理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及时规范,形成制度。争取再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

第二,严格执行制度,发挥制度的应有作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把公务员法的实施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法之必行。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定,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加强对公务员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组织对公务员法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要把是否违规进人,是否严格按标准、条件、程序和职数选配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等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鲜明、规范有力、监督有效的重要作用。

第三,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按照党的十七大“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竞争择优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凡进必考,完善党政机关从基层考录公务员的制度,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大力推进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制度,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为公务员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统筹解决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问题,在保证公平性、实现用人公平正义的同时,把人选准选好,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流动机制,定期对公务员进行交流,把基层党政机关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上一级机关,形成鼓励引导有志青年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导向,培养公务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建立健全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完善辞职辞退、职务任期、交流回避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坚持从严治政,对公务员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树立公务员队伍良好形象,严肃查处公务员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勇于创新,增强公务员制度的活力。解决公务员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制度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公务员管理实践证明正确的要坚持、要完善,对不正确的要摒弃、要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全局,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公务员管理领域的创新,要以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依据,以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使公务员制度更加充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

要在公务员法和有关配套法规的基本精神下,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探索新做法,总结新经验,完善制度内容,对一些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积极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认真借鉴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先进成果。要及时归纳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新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对带有方向性,还不具备普遍推广条件的,要循序渐进地扩大试点,在试点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凡是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就大胆地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公务员管理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公务员制度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谭健主编:《国家公务员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2] 宋世明著:《中国公务员法立法之路》,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钱再见、陈辉著:《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田培炎著:《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仝志敏主编:《国家公务员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三篇:浅述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和原因

浅述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和原因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基石其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较大、存在问题较多,因此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现状和原因,讲述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充分,不完整和不及时的现状,并针对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对策。

【关键词】证券市场 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 制度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的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惯例和活动准则。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是现代证券市场的基石。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意义

(一)信息披露制度体现了证券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公平原则的首要要求就是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即所有投资者拥有同质的及时信息。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前提。公正,要求证券监管者公正无私地进行市场管理和对待市场参与者。它是以法律框架实现市场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衡与秩序的关键。公开,要求证券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向市场参与者公开披露,任何市场参与者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从事市场活动。公开原则是实现市场公平和公正的必要条件,也是证券法律的精髓。

(二)保护投资者是信息披露制度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

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发行公司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影响其证券价格的一切重要信息,使投资者在平等的条件下获取信息,弥补其弱势地位。这是防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关键。

(三)防治企业不法行为,促进上市公司业务开展

美国著名法学家布兰代斯在其著作《别人的钱》中描述:“公开原则有如太阳,是最佳的防腐剂:有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公司一旦如实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就得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管,而不愿去做那些使自己陷入困境的事。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市公司自身改善经营管理。为了筹资上市和进行市场竞争,发行公司必然要争取以最佳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并时刻受到广大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这就促使其全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四)信息披露制度便于证券监管,促进证券市场发展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通过对证券发行人公布的信息资料进行监督和审查,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维护投资者利益,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充满信心,促进证券市场高效运营,更好地发挥证券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功能。信息披露制度也是每一个国家证券监管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制定的一种证券市场游戏规则,是证券产品的发行者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整个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核心。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失实,从招股说明书到临时、定期报告,一直是谎话连篇。1998年在“西藏圣地”的股权纠纷中,投资者才发现西藏圣地的第一大股东四川省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公司自西藏圣地发行设立至今出资未到位(其原定出资1624.2万元,占全部股份的32.57),缺此出资,西藏圣地的资金根本就达不到上市要求,但圣地自上市以来,不但对此一直未作披露,而且企图欲盖弥彰。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更以其1996年报告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而“震惊”股市。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

上市公司应“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报告,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对于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很少有作充分披露的。蓝田股份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数额作了相应缩减,却一直未公开披嚣这件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后受中国证监会的严厉查处。棱光实业长期隐瞒对关联企业的担保事件,致使投资者损失严重。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大量的信息披露不 但加重报告成本,而且容易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上市公司不愿作充分信息披露的客观原因。所以,证券法律允许上市公司自行决定是否公开那些与商业秘密有关的重大事件,以便在保护公司利益的基础上,保护股东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与此同时,法律也一再强调,上市公司必须披露那些不利于公司股票价格、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重新选择的重大事件,比如上市公司涉及诉讼、仲裁事件,公司领导、高层管理人员违法受制裁的事件,等等。

(三)信息披露不及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理解,在证券市场上,时间就是金钱。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不及时的信息披露,却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违规案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并不少见:棱光实业1997年年报、1998年中报与年报均称,“公司无重大诉、仲裁事项”,而在1999年6月11日刊登的公告表明,公司自1997年9月到1999年3月有8起涉诉均未及时披露,涉诉金额近1.9亿元;还有恒泰芒果,对于公司涉诉事项的披露更是缓如“慢郎中”。

三、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的原因

(一)立法形式问题

证券法严格区分证券发行与证券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发行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发行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本来应当分别列入专门规定证券发行、证券交易的章节中,可现行的《证券法》将关于发行披露的第58条、第59条竟然列入第三节持续信息披露之中,把不同性质的两种信息加以混同一并规定。严格说来,这种立法框架是不科学的。

(二)证券信息披露制度中对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未做出规范

按照国际惯例,有关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应作为法定的信息公告于投资者。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有关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却很少披露,不少公司为了维持或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关联交易做高或做低企业经营业绩,掩盖真实面目,交易价格往往与市场价格背离,人为提高该企业的获利能力和信用等级,增加了市场风险。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虽对关联交易做出了一些解释,但管理层对关联交易采取何种态度,如何保证关联交易的公正性,上市公司是否应尽量避免关联交易等问题,始终未有明确的说法,《证券法》也回避了这一问题。

(三))信息披露监管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国已初步形成了个以《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和《注册会计法》为核 tl,,以行政法规和规章配套的多层次监管法律体系。但目前各管理机构制定的法规、制度比较分散。可操作性较差,还存在着缺憾:其一,作为基本法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强制审计没有给予合理关注,《公司法》仅对报告的审计作出规定,而《证券法》则未作出任何有关强制审计的规定:其二,未对民事归责原则做出明确规定。使得针对信息披踞的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对违法者构成实质性制约。

(四)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

《证券法》分别规定了上市公司提交的中期报告、报告的时限,同时对临时报告强调即时性提交。问题在于:中期报告于每个会计前6个月结束后的2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结束后4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在这样长的时间间隔里,极有可能使所披露的消息失去时效,同时也会助长一些小道消息的滋长蔓延。况且在实践中,大多数上市公司到4月中、下旬才迫于无奈公布其报告,其中多数为业绩较差的公司。反观美国市场,经过了12年准备,终于在1996年5月正式实施全国上市公司强制性电子化信息申报制度(EDGAR),它的实行使上市公司做出信息申报与信息生效并得以向公众公布的时间差大大缩短,信息传播更为及时。遗憾的是,《证券法》只字未涉及促进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由国家建立电子系统为上市公司提供证券信息公开服务。尽管证监会曾发出《关于建立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通知》,但毕竟属于行政法规,未能上升到法律高度。

(五)违反信息披露应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问题

民事责任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情况。实践中,法院往往不受理民事侵权赔偿案件,仅由中国证监会和深沪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相应处罚。统计资料表明,在1993-2001年期间,在深沪两地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中,内部批评和公开谴责是主要方式,分别约占处罚总数62%和23%。同时,在1993-2001年期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总共进行了23次处罚,警告和罚款分别约占58%和29%,对虚假信息披露行为采取了市场禁入(包括永久市场禁入和临时市场禁入)和建议撤职并移交司法机关两项处罚,但两者合计仅占13%。为了进一步规范董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19日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为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 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民事侵权赔偿案件设置了一系列前置条件,如即只受理部、其他行政机关以及有权做出行政处罚的机构做出处罚决定生效的案件,或已被人民法院认定效的案件;只受理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索赔案件;不接受集团诉讼;只有直辖市、府所在的城市、计划单列市或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此类案件,并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对象。《规定》设置的这一系列前置条件大大限制了被诉讼对象,延缓了诉讼的时效性,增加了小股东的诉讼成本,限制了赔偿责任。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承担民事责任方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违规公司主要负责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客观上被虚化,而常以罚代赔,公司或投资者的诉权被变相剥夺。

第四篇: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刘 莹 杜晓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公务员法》于2006年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文章深入分析了《公务员法》的创新之处与仍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1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我国公务员制度(92分)

我国公务员制度

测试题目共:30,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制订《公务员法》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2题、1988年国家成立了人事部,专门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3题、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最后一直沿用下来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科举制()。(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4题、1987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当中()。(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5题、新中国建立以后,干部人事工作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占有了核心的地位,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6题、《公务员法》总归有18章,88条()。(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7题、领导职务是指在各级领导机关当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8题、在职位分类管理上对国家公务员进行了分级,这是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A. 对

B. 错

第9题、科举制主要就是中法奴隶制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10题、北洋政府实行以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相结合的文官分类办法,废除了官与利之间的等级差别,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的等制,实行三级文官等级制度()。(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11题、()4月27日,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在最高立法机关获得了高票通过。(单选题)(分值:3)

A. 2003年

B. 2004年

C. 2005年

D. 2006年

第12题、北洋政府从()建立的时候就开始制订了各种文官管理的法规。(单选题)(分值:3)

A. 1911年

B. 1912年

C. 1913年

D. 1914年

第13题、()6月,国民党第二次北伐完成以后,新班通电归顺和东三省,政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单选题)(分值:3)

A. 1925年

B. 1926年

C. 1927年

D. 1928年

第14题、从()开始,我们国家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单选题)(分值:3)

A. 1981年

B. 1982年

C. 1983年

D. 1984年

第15题、在()开始的时候这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就逐渐的完善起来。(单选题)(分值:3)

A. 战国秦汉

B. 西周

C. 北魏

D. 北宋

第16题、1992年的时候()同志在十四大报告当中就郑重的提出要尽快的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单选题)(分值:3)

A. 江泽民

B. 胡锦涛

C. 朱镕基

D. 李瑞环

第17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0月我国干部人事制度除了管理权限和范围等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稍有变化之外,总体上的制度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政府的人事管理一直沿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单选题)(分值:3)

A. 1990年

B. 1991年

C. 1992年

D. 1993年

第18题、党的()以后,中央着手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单选题)(分值:3)

A. 十一届二中全会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一届四中全会

D. 十一届五中全会

第19题、到了()3月,全国人大第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政府报告当中也指出,在改革政府机构的同时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的制度,尽快制订国家公务员的条例,研究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单选题)(分值:3)

A. 1984年

B. 1985年

C. 1987年

D. 1988年

第20题、2005年1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公务员法的草案进行了初次的审议。(单选题)(分值:3)

A. 十一次会议

B. 十二次会议

C. 十三次会议

D. 十四次会议

第21题、1989年在国务院的六个部门,就是在()进行了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多选题)(分值:4)

A. 审计署

B. 海关总署

C. 国家统计局

D. 国家环保局

E. 国家建材局

第22题、与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有:()。(多选题)(分值:4)

A. 建立了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

B. 引进了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

C. 坚持领导职务和任用交流制度

D. 强化了正常的新陈代谢 E. 构建了勤政廉政的约束机制

F. 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法规体系

第23题、国民政府1933年的规定就是官吏服务规程对公务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做了()的规定。(多选题)(分值:4)

A. 按时到任

B. 奉公守法

C. 忠勤服务

D. 保守秘密

E. 专一职务

第24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国家就不遗余力的进行人事管理干部体制的改革,这使得我们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如确立了干部()的“四化”标准,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等等,(多选题)(分值:4)

A. 革命化

B. 知识化

C. 责任化

D. 年轻化

E. 专业化

第25题、北洋政府制订了各种文官管理的法规,这些法规法令规定了文官的()等内容。(多选题)(分值:4)

A. 分类

B. 任用

C. 俸禄

D. 休假

E. 保障

F. 惩罚

第26题、在西周,世卿世禄制是它的主要的形式,它主要以()为主的荐举型的选官制度。(多选题)(分值:4)

A. 誊录 B. 察举

C. 公荐

D. 征辟

第27题、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过多种选拔官吏的途径,主要的有()等等。(多选题)(分值:4)

A. 世袭制

B. 军功制

C. 荐举制

D. 任举制

E. 捐纳制

第28题、与我国历史上的官吏制度相比,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有:()。(多选题)(分值:4)

A. 强化了正常的新陈代谢

B. 价值取向不同

C. 与国家的关系不同

D. 管理方式不同

第29题、通过我们国家推行《公务员法》,实施公务员制度以后,它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多选题)(分值:4)

A.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机制有效运行

B. 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

C. 充分发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D. 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30题、非领导职务主要包括:()等总共八个等级。(多选题)(分值:4)

A. 巡视员、副巡视员

B. 调研员、副调研员

C. 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D. 科员、办事员

下载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 摘 要: 薪酬制度是公务员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但直接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而且关系到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本文......

    浅析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

    浅析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张明瑞 西南大学法学院10级1班,***3 摘要:伴随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回避制......

    浅谈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摘要: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制度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为政之要,首在择人”,录取什么样的人来担任公务员......

    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推荐)

    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江华东学号:5302108066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薪酬制度是伴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确......

    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

    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比摘要: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

    浅析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浅析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我国,国家公务员指的是依法在国家行政机关内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在编人员,法院、检察院、各种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系统的从业人员一律不是国家公务......

    浅述应用写作的发展

    浅述应用写作的发展 应用文的概念: 书写或写作,从目的和效用上说,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为了抒发感情、反映现实生活而进行艺术创作,文学写作(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即属于此类......

    浅述同形词

    浅述同形词 前言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而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在语言音、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形体的表现形式。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同一形体的词汇逐渐产生,即同形词。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