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分类制度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分类制度
一、我国公务员分类制度立法思想。
(一)由粗到细,为进一步的完善留出空间
(二)以优化管理为目的首先,职位分类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其次,我国公务员分类实为“分化”,“分化”就是“逐步演化”。最后,具体类别的设定要兼顾现在和未来。
1.专业技术类 专业技术类是指机关中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的职位。
2.行政执法类 行政执法类是基层行政机关中履行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
3.综合管理类 综合管理职位是指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职位、专业技术类以外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
三、考试录用方法和内容
(1)笔试法 这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测验方法。笔试法一般分为两类:论文式笔试法,也叫主观性笔试法。短答式笔试法,也叫客观性笔试法。
(2)口试法 : 口试法即指面试,是指考生以口述方式当面回答主考人所提出的问题。
口试也有两种形式。个别面谈,分组口试。
(3)模拟操作法 :一种综合测试方法。模拟操作法是指根据职位的具体要求,主考人为考生设计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情景,如起草公文、主持会议、发表演讲或进行实际调查等,让考生进行实际处理的演示
(4)心理素质测验:考察应试者的性情、意志、反应等个人心里素质,供录用时参考。注意:心理测试形式心理测试评分标准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考录的范围和条件
1.公务员录用的范围 :《公务员法》第21条第一款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范围只限于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具体包括: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和办事员这么几个职务。对于主任科员以上的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主要是通过委任和选任的方式进行补充。2.报考公务员的条件 报考国家公务员的资格条件,从条件的内容看,可分为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积极条件是从正面对公务员所需要的条件加以规定,消极条件是从反面对公务员不应有的条件加以限制或排除。积极条件:《公务员法》第11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注意:上述条件,是指担任国家公务员及适应所任职位而要不可缺少的起码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参加录用考试;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具备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资格;能否被录用,还有待于考试考核的结果。消极条件(限制性条件)。《公务员法》第24条: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二、公务员培训的原则、形式。
(一)、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
2、知识技能与组织文化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3、培训与奖励相结合的原则。4.分级分类培训原则。
(二)、公务员培训的形式。
1、按培训阶段。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
职前培训:对已被录用为公务员或已被录取但尚未正式任用的职前公务员所进行的培训。目的:了解即将担负工作的性质、责任,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和相关业务知识,培养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在职培训:对正在任职的公务员进行的不脱离岗位的“再培训”或“回归培训”,是公务员培训的主要形式,也是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的核心部分。目的: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素质和能力。脱产培训:任职公务员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赴专门培训结构接受训练。目的:集中培训,短期提升知识、技能。
2、从培训的目的来看。资格培训,职务培训,学历培训,资格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进行的培训,由一般职务晋升领导职务时,必须进行资格培训,使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获得领导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职务培训:以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围绕所任职务的特点而进行的针对性培训。学历培训:为完成某一学历层次,系统地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素质的正规化培训。
3、从培训的约束力来看,自愿培训:公务员自愿参加、自由选择培训课程。强制培训:由政府指定或者由合同具体规定的培训。
二、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 2.公开民主原则 3.注重实绩原则 4.考核结果与奖惩结合的原则
三、公务员考核的内容。1.德,是指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2.能,是指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3.勤,是指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4.绩,是指工作实绩。5.廉,是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注意: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就是在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工作实绩。
四、公务员考核的等次和标准
《公务员法》第36条对公务员定期考核等次划分及其标准作了规定。《公务员法》将公务员考核等次划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优秀: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成绩显著。思想政治素质高;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勤勉尽责,工作作风好;工作实绩突出;清正廉洁。
称职: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都达到任职的要求,很好或者比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熟悉业务,工作能力较强;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积极,工作作风较好;能够完成本职工作;廉洁自律。基本称职: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勉强达到任职的.要求,勉强完成工作任务。思想政治素质一般;履行职责的工作能力较弱;工作责任心一般,或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但完成工作的数量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或在工作中有较大失误;能基本做到廉洁自律,但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不称职:公务员政治、业务素质较差,达不到现任职务的要求,或在某一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不能
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思想政治素质较差;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工作责任心或工作作风差;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存在不廉洁问题,且情形较为严重。《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11条规定:“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一般掌握在本机关参加年度考核的公务员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以内,最多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五、公务员考核的方式和程序
1.公务员考核的方法: 考核方式也称考核类型,《公务员法》第34条规定了公务员的考核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另外《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又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具体规定。公务员考核方式主要有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
(1)平时考核。平时考核通常是对公务员日常表现和工作状况进行的一项经常性的考核。平时考核,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在方法程序上也没有严格的规定。(2)定期考核。定期考核公务员主管机关或者主管领导按一定的周期和固定的程序、方法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各方面进行的全面考核目前世界上除个别国家外,大多把公务员考核的定期周期规定为一年。
2.公务员考核的程序:
(1)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根据《公务员法》第35条和《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第13条的规定,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主要程序有五项:
A.个人总结;B.主管领导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建议;C.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本机关范围内公示;D.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次;E.通知。
(2)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 :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这里所称的主管机关是指党委干部主管部门,现行有关规定主要是指1998年5月由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
二、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方式。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国家公务员中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产生或者决定任命。非政府组成人员的任免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实行委任制,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
(一)选任制 选任制是一种通过民主选举确定任用人选的任用方式。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和任免的方式如下:
(二)委任制 委任制是指任免机关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直接确定任用人选,委派其担任一定职务。委任制能充分体现任免机关和行政首长的用人权,贯彻了用人和治事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在行政机关中贯彻首长负责制,保证政令畅通和行政机构高效运行。
(三)聘任制 聘任制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契约确定与国家公务员关系的一种任用方式。一般的做法是由用人单位采取招聘或竞聘的方法,经过资格审查和全面考核后,由用人单位与确定的聘任人选签订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受聘人员职责、待遇、聘任期等。聘期满后自行解聘,需要时再协商续聘与否。
2、职务晋升的资格条件 所谓资格条件,就是取得晋升的资格一般应具备的体现德才标准要求的一些最起码的客观条件。(1)考核结果。规定拟晋升人员必须在近两年年度考核连续为优秀或近三年连续为称职以上。(2)任职年限。晋升科级正职、处级正职、需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员、科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处级副职、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司级正职、厅级正职、需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三年以上;晋升助理调研员、调研员、部级副职、需分别任下一级职务四年以上,晋升助理巡视员、巡视员、需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五年以上。晋升政府各工作部门副职(如县的副科局长、地方的副局长、省的副厅长、中央的副部长)等,一般应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3)基层经验。规定晋升地市以上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需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个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4)文化程度。晋升正级以下的职务,须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晋升副处到正司厅级职务,需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晋升副部级职务,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具有一定知识的重要标志,是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其余的条件还有如符合回避的规定;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任免机关根据具体职位的需要而规定的其他条件。如性别、民族等要求。
(二)国家公务员被降职的原因 :担任科员以上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以降低职务。
1、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或者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其他职务。
2、因机构撤销、调整,需要降低职务安排的。
3、本人要求改任较低职务的
4、其他原因应予以降低职务的(三)国家公务员降职的程序。降低国家公务员的职务,一般一次只降低一级,并严格按下列程序进行
1、所在单位提出降职安排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降职的理由;二是降职后的安排去向。
2、征求本人意见。所在单位在正式上报前,应征求本人的意见,即使是本人提出降职要求,也需要走这一步。
3、任免机关审批。任免机关审批前,其从事部门应派人到呈报单位进行复查了解,提出审核意见,然后由任免机关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另外,任免机关作出降职决定后,本人不服,可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也可以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30日内或者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提出申诉。
五、公务员交流的方式1.调任。含义:是指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副调研员以上的非领导职务的人事行为。注:调任是取得公务员身份的一条途径。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通过机关的调任,可以取得公务员身份,并且在经培训合格后任职。(2)调任的条件和要求: 第一,必须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第二,调入的人员必须能够胜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第三,调入公务员必须是确实因为工作需要。第四,调入者必须符合关于成为公务员的其他条件。2.转任。转任是公务员在公务员系统内的流动。通过转任,达到人与职位的最佳配置。转任不涉及公务员的身份问题。《公务员法》第65条规定:“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3.挂职锻炼。《公务员法》第66条规定:“根据培训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公务员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目的:培养、锻炼年轻公务员。
注意:挂职锻炼是一种内外混合型的交流方式。由原来的“从上到下”相对较为单向的交流方式扩展到上下(隶属)、左右(平行)、内外(行政和企事业)互动的交流方式。挂职锻炼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挂职锻炼是一种临时性交流,一般是一年到三年。期满后,仍然回到原单位工作。没有引起公务员身份的产生或者消灭,也没有引起职务关系上的变化,没有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
二、公务员回避的类型《公务员法》第68条、第69条、第70条分别对三种回避情形作出了规定。具体情形有三种:任职回避 地域回避 公务回避1.任职回避。任职回
避,又称职务回避,是对公务员在任用方面做出的限制,是指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比较密切的职务方面做出的限制。目的:将工作关系与亲属关系相分开,以使公务员之间形成比较和谐单纯的工作关系。(1)任职回避的范围 ①夫妻关系。任职回避的首要对象。②直系血亲关系。主要包括生养自己的和自己所生养的上下各代亲属。例如,(养)父母、(养)祖父母、(养)外祖父母、(养)子女、(养)孙子女等。③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以及伯叔姑舅姨等。④近姻亲关系。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等。(2)任职回避的内容 ①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公务员,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注意: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是指“直接隶属” ③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公务员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3)任职回避的变通规定。考虑到实践中因地域或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对任职回避作一定变通,本法规定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例如:外交部 批准: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2.地域回避,所谓地域回避,是指担任一定层次的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自己的原籍、原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公职。目的在于避免亲属、宗族关系、友情对工作的干扰,为公务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3.公务回避。(1)公务回避的含义和特点。公务回避,是指为防止与某一公务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处理该公务,或者施加影响,而对其执行公务活动所作的限制。目的:在于消除可能会对公务执行者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保证公务员秉公执法。
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遵循的首要原则。不同的公务员如果在同样的职位上完成了工作任务,或者不同职位但职务和级别相同的公务员如果完成了工作任务,他们的工资应该相等。2.正常增资原则 《公务员法》第73条第3款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资机制”。所谓“正常增资”,是指国家定期增加公务员的工资,即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按法律规定保证必要的经费用于增加公务员工资。3.平衡比较原则平衡比较原则,是指国家确定公务员工资时,要参考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使公务员的工资与其它社会职业保持基本一致或者略有高出。平衡比较原则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各国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4.法律保障原则 担任一定职务和级别的公务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享有领取工资报酬的权利。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外,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或者扣减公务员的工资,任何时候不得拖欠公务员的工资。
三、公务员工资的构成 《公务员法》第74条规定了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构成。1.公务员的基本工资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改变现行基本工资“四结构”制,而用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结构”来构成基本工资,并进一步加大级别的激励功能。职务工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级别工资 基本工资的“两结构”(1)职务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大小。一个职务对应一个工资标准。(2)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资历。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资历包括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学历状况等因素。2.公务员的津贴 公务员的津贴是根据不同公务员特殊劳动条件或工作环境下付出额外劳动和生活费支出而给予的补贴,是公务员工资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工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津贴种类主要有地区津贴和岗位津贴,地区津贴包括地区附加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1)地区附加津贴,主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费支出等因素确定的。(2)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体现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海拔高度、气候以及当地物价等因素确定,是对公务员在艰苦边远环境下工作生活的补偿,国家对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行统一管理。(3)岗位津贴是对在特殊岗位工作的公务员支付的额外劳动报酬。3.公务员的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 4.公务员的奖金 奖金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采取的作为工资补充的劳动报酬形式,体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2)福利与保险的区别 A.保险仅适用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机会的公务员;而福利用于在职的公务员。B.保险是用以解决暂时或水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机会的公务员生活的一种救济方式;而福利则是改善和提高公务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一种待遇。C.保险以货币形式发放;而福利则更多地表现为实物、方便、待遇。
三、公务员保险制度的内容《公务员法》第77条对公务员保险制度作了规定。
1、生育保险。是指女性公务员生育小孩时所应享受的保险待遇。公务员生育保险的待遇主要有:(1)医疗服务。(2)生育期限。
2、疾病保险。
3、伤残保险。是指公务员受伤或残废时所应享受的保险待遇。4.死亡保险。是指公务员死亡后其所供养的直系亲属和配偶所应享有的保险待遇。5.失业保险。是指公务员被辞退或因其他情况失业所享受的保险待遇。6.养老保险。指公务员退休后应享受的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各项待遇。
三、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条件《公务员法》第81条对公务员辞去公职作了限制性的规定。(1)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例如,人事部规定,通过考试录用为公务员的最低服务年限为五年(含试用期一年)。(2)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这里所说的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岗位,是指本职工作直接接触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秘密事项——诸如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维护国家安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等。(3)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4)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四、公务员辞职的程序(1)公务员本人用书面形式向所在单位提出辞职申请,填写《国家公务员辞职申请表》。(2)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按照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3)任免机关审查批准,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呈报单位及申请辞职的公务员。(4)办理公务交接手续。(5)任免机关根据公务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对辞职的公务员进行财务审计。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的有四种情形:一是因公辞职,指担任领导职务主要是担任选任制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章程的规定,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因公辞职主要适用于选举任免的公务员,是公务员调动和交流的一种正常的法律程序。二是自愿辞职,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愿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自愿辞职和因公辞职的不同之处在于,因公辞职是公务员要调任其他公职,因为工作变动,是出于组织上的安排。而自愿辞职是公务员因为个人或其他原因(业务专业不对口、或者工作能力、身体状况不适应现任职务等等)而辞去领导职务。三是引咎辞职,指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是一种官员问责制。《公务员法》规定了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制度包括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四责令辞职,指任免机关根据领导成员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包括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而不辞职,以及根据领导成员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等两种情形。2.自愿退休。《公
务员法》第88条规定,公务员具备了法定的最低退休条件之后,不到最高退休年龄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组织批准,可以提前退休。(1)自愿退休的条件。公务员申请提前退休,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一项: 第一,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第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第三,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对于有高度危险,接触有毒有害等岗位任职的公务员。比如,交警、刑警、经常接触威胁化学品的工作岗位等等。(2)自愿退休的程序。自愿退休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首先,自愿退休必须由本人申请。自愿退休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符合条件的公务员,可以选择提前退休,也可以选择不提前退休,有关机关应当尊重本人意愿,不得干涉,不得强令其退休。另一方面,如果公务员自愿申请,提前退休不被批准,有权按照《公务员法》第十五章的规定申诉。
四、公务员仲裁制度与申诉、控告制度的区别
1、性质不同。人事争议仲裁是相对独立于行政机关的仲裁机构居中处理人事争议,具有司法性;申诉、控告是行政机关利用行政手段处理内部人事争议的一种行政行为。
2、对象和范围不同。仲裁主要是针对聘任制公务员聘用合同内容发生的争议,申请人可以是个人或者单位。申诉、控告主要是公务员对于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
第二篇:浅议我国公务员制度
浅议我国公务员制度
论文关键词:公务员政府制度问题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重点突破,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党和国家事业齐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发展完善
干部人事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很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并强调,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从七届全国人大到十一届全国人大,都对推行、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既表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也反映了实际工作蓬勃发展的进程。
——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经过10多年的研究、论证和试点,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思路,又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公务员制度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入轨运行。2005年4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务员法,这是我国50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在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后,公务员考核、考试录用、奖励、处分、调任、职务与级别、非领导职务设置、职务任免与升降、培训、申诉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制度体系,为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也制定了一些实施办法和细则,公务员管理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务员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跨越。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实践中,始终围绕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克服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等重点问题,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普遍建立。在“进口”处,坚持“凡进必考”,到2007年底全国共考试录用公务员近110万人,为各级党政机关选拔了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好的优秀人
才;在职务晋升上,破除“论资排辈”,实行竞争上岗,一大批优秀公务员脱颖而出。激励保障机制普遍推行。实行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评价,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奖励制度的完善,激励公务员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行,有效维护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新陈代谢机制基本形成。退休、辞职、辞退、交流等制度的建立,有效破解了“能进不能出”的难题,机关逐步告别了“铁饭碗”、“铁交椅”,实现了公务员的正常交替更新,增强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监督制约机制发挥有效作用。行为规范、纪律、处分、轮岗、回避等制度的实行,强化了对公务员的监督约束,规范了公务员的履职行为,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持久的动力。
——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作为治国理政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其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管理水平。在公务员制度建立、推行中,始终把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坚持理论武装,组织广大公务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公务员的理想信念,强化公务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增强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大规模培训和实践锻炼,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人员占总数的比例由1992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86%;从知识结构上看,公务员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法律以及计算机等知识得到了补充;从能力结构上看,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应对突发事件、学习创新等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坚持培育弘扬公务员精神,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公务员作风建设得到加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潮兴起,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以来共评选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30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72个,人民群众看到了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的新形象。
——充分发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推行,是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企、政事不分的大一统人事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奠定了干部分类管理的新格局,推动了分类管理的进程。公务员制度确立的管理机制、管理规则,为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制度的大力推行,改变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用人模式,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生机,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公务员制度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四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公务员制度的探索实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落实邓小平同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将科学的人事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集思广益、集中各方面智慧的过程。实践深刻表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好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在建立和推行制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务员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过程中,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公务员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务员录用、晋升,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考核体现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奖励弘扬正气、引领时代风尚;处分体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培训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确保公务员管理的正确方向。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立足于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遵循公务员管理的一般规律,引进竞争机制,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使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的任用原则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有机结合,从而使公务员制度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之中,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使制度建设取得实效。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激发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效率和积极性。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项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关键是看能否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践中,我们不断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使公务员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始终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重点,认真总结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任前公示、聘用制、人民群众评议公务员工作等制度。实践充分证明,公务员管理领域取得的每项重大成就,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公务员制度科学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立足新实践,我们必须把完善公务员制度放在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中来审视,放在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大背景
下来思考,放在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总要求中来把握、来推进。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公务员法这个新的制度平台上继续探索、勇于改革创新,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
第一,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快公务员法配套法规建设进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对工作急需、已有基础的法规,抓紧修改完善,争取早日出台;对问题比较复杂,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抓紧研究论证。加快推进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聘任制公务员试点,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重点解决职位范围、职责,任职资格条件,职务系列,与工资等待遇挂钩办法等。启动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聘任制公务员三个管理办法的草拟工作。对公务员管理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及时规范,形成制度。争取再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
第二,严格执行制度,发挥制度的应有作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把公务员法的实施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法之必行。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定,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加强对公务员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组织对公务员法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要把是否违规进人,是否严格按标准、条件、程序和职数选配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等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鲜明、规范有力、监督有效的重要作用。
第三,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按照党的十七大“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竞争择优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凡进必考,完善党政机关从基层考录公务员的制度,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大力推进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制度,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为公务员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统筹解决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问题,在保证公平性、实现用人公平正义的同时,把人选准选好,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流动机制,定期对公务员进行交流,把基层党政机关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上一级机关,形成鼓励引导有志青年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导向,培养公务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建立健全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完善辞职辞退、职务任期、交流回避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坚持从严治政,对公务员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树立公务员队伍良好形象,严肃查处公务员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勇于创新,增强公务员制度的活力。解决公务员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制度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公务员管理实践证明正确的要坚持、要完善,对不正确的要摒弃、要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全局,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公务员管理领域的创新,要以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依据,以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使公务员制度更加充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
要在公务员法和有关配套法规的基本精神下,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探索新做法,总结新经验,完善制度内容,对一些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积极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认真借鉴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先进成果。要及时归纳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新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对带有方向性,还不具备普遍推广条件的,要循序渐进地扩大试点,在试点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凡是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就大胆地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公务员管理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公务员制度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谭健主编:《国家公务员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2] 宋世明著:《中国公务员法立法之路》,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钱再见、陈辉著:《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田培炎著:《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仝志敏主编:《国家公务员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三篇: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第一节 职位分类制度概述 •
二、品位分类
1、品位分类的涵义
•品位分类是一种以人员分类为中心的人事分类制度。具体地说,就是以官员的个人条件,即以官员的地位高低、资历深浅或俸禄多寡作为分类标准,以此建立起人事等级体系,并将它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依据。•
2、品位分类的特点: •(1)从分类的对象和条件上看,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分类,其依据是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如年资、学历)和身份(如官职高低,应得的薪俸的多少)。•(2)从分类的方式上看,品位分类是通常先根据职务的性质作比较粗犷的分类,再根据官员的地位、职责与资格条件作分级。因此其人事框架结构一般比较简单(3)从分类的结果上看 ••品位分类往往导致一些等级体系的产生,诸如职务等级体系、官品等级体系、待遇等级体系等,所以品位分类又可称之为“等级分类”。(•4)从等级与职位关系看,等级与职位是分离的。等级代表地位、身份和待遇,谓之品。职位仅代表权限,谓之位。官品等级一般要随人走,只要是具有一定级别的人员就可以担任一定级别的职务,同时享受一定级别的待遇,而不论其职位是否有所变化。没有重大过失,一个人可以在人事等级结构中只升不降,或不升不降,直至退休。如遇工作调动,至少要对等地安排工作。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人员的品级同他所任职务的等级之间存在某种相应关系,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高品级低职务或低品级高职务的情况。•
3、品位分类的利弊分析
•与品位分类的特点相联系,其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从优点方面看,品位分类的职务划分比较简单,使得公务员的分类工作相对简单,易于实行,也有利于培养通才式的公务员;对教育水平的强调,有利于吸收教育程度高的优秀人员;对年资的强调,有利于激励公务员献身公务事业,促进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官职相对分离使公务员的职位调动不影响其地位和待遇,使公务员具有安品位制的全感,也使公务员系统的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便于调整。
•不足方面在于:(1)强调人在事先,容易出现因人设岗、机构臃肿,职责不清的现象;(2)公务员一旦获得比较高的品位就终身受用,并且能上不能下,容易导致公务员丧失奋进精神;(3)由于待遇与品位挂钩,容易导致同工不同酬现象,不利于对人员的激励;(4)过于注重人员的学历、年资和背景,容易形成论资排辈,压抑人才,不利于学历低,能力强的人脱颖而出。(5)分类结构简单,不利于专才的培养。•
三、职位分类
1、职位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职位,是指公务员担任的职务和责任。职位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立的;二是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三是职位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并且可按照职责程度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等级;四是职位不随人走,同一职位可以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人担任。
•把公务员的职位按照工作性质、业务内容、简繁难易、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区分为若干规范化的种类,并对各种职位制定“职位说明书”,表明各职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职责与权利范围、同相关职位的关系、任职者应具备的资格、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升迁途径、培训方式等,以此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依据,这就是职位分类。•职 •
2、职位分类产生的背景和过程(1)产生的背景 ••首先,职位分类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活动的增多,社会分工的精细,政府的职能迅速扩张、政府管理工作日趋复杂、政府公务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机构的膨胀,公务种类的增多,人员的增加。
•其次,职位分类也是这一时期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在美国取得长足发展的结果。
3、职位分类的基本内容
•所谓职位分类,是一种以工作分类为中心的人事分类制度和人事管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对政府部门中所有职位的职务和责任作出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在横向结构上,以工作性质的不同而区分为若干职门、职组和职系;在纵向结构上,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所需资格的不同而区分为若干职等和职级,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职位类别和等级结构;然后再根据每个职位在这个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对公务员进行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
4、职位分类的功用和缺陷
•职位分类是现代人事行政的起点和基础,在人事制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行政学家怀特认为:“当今人事管理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一是选贤任能,一是职位分类,两者缺一不可”。
•职位分类适应现代人事行政管理的需要,在人事行政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与作用其表现为:
•(1)职位分类的基本精神是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以事定级,按事给薪,它可以消除过去人事管理中因人设事,以人定级、按人给薪的弊病。
•(2)职位说明书为考试选拔专门人才提供了客观标准、使考试的内容和办法得以确定,达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的效果。
(3)职等体系为制定同工同酬的薪金制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4)职级规范所规定的职责、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因素为考核工作绩效确定了方向和范围,它有助于克服推诿责任、人浮于事、工作拖拉等现象,(5)职级规范所规定的知识结构为公务人员的在职培训划定了范围,职级规范也为晋升•提供了客观依据。
(6)职系和职组的划分限定了人事任用的区域,防止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7)职级和职等划分限定了人事晋升和途径和幅度,防止了不适当的升迁行为。••(8)职位分类有助于合理地制定一个机关的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和预算编制。•职位分类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
•(1)职位分类在适用范围上,更多地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高级政治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和通用性较强的职位不太适合,不利于通才的涌现,在如何发现跨专业人才方面并没有良好的机制.
•(2)职位分类的程序过于复杂.需要动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有经验的专家参与,往往难以做到科学和准确,也难以及时适应工作内容的迅速变化。
•(3)职位分类重事不重人、它严格限制了每个职位的工作数量、质量、责任,严格规定了人员的升迁调转途径,有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个人的积极性不容易得到充分发挥。
•(4)职位分类的职系、职级划分严格,不易形成互相协作、上下通气的局面。•
5、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比较和融合 •(1)分类的径路不同。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以公务员个人所具有的资格条件为分类的根据;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以职位的任务、责任作为分类的根据。•(2)激励机制不同。品位分类重视的是个人的名分,这是一种静态的条件,报酬与品位相联系、而与工作无关。它鼓励人们为提高自己的名分,从而提高自己的报酬待遇做出努力;职位分类重视的是工作能力和功绩,这是—种动态的条件,报酬与职位及工作相联系,它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多作贡献,从而提高自己的报酬待遇。•(3)使用、晋升机制不同。品位分类的任用、晋升一般采用考试的方法,有的在最初录用时考试,但在以后的任用、晋升时不再进行考试。除了政绩条件以外,年资条件起着非常更要的作用;职位分类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考试成绩对是否录用起决定性作用,晋升时,考核成绩和升等考试成绩起主要作用。•(4)流动机制不同。品位分类是重视通才的制度,公务员的流动不受专业的影响,只要品位相当就可以流动;职位分类是重视专才的制度,公务员的横向流动上受到较大的专业限制,不同专业间的公务员不能随意流动。•(5)协调程度不同。品位分类推行的是因人设事,以人定级,按人给薪,因此容易造成“人”与“事”、“人”与“人”的脱节,不协调,出现大材小用、小才大用或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职位分类实行的是以事择人,以事定级、按事给薪,因而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6)适用范围不同。品位分类适用范围广泛,适合于公务员人数比较少、行政管理的•事比较窄、社会分工比较简单、工作性质技术性、专业性不强的单位和部门,适合于从事领导管理的通才;职位分类适用的范围比较窄、适用于专业性、技术性强,工作标准化、易于量化的职位。对高级政治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和通用性较强的职位则不太适合。•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根据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由此可见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是采用职位分类制度。
•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公务员职位类别的划分与设置; •公务员职务的设置 •公务员级别的设置
一、我国公务员职位类别划分与设置
(一)公务员职位类别的划分 ••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1、公务员职位分类的依据(1)职位的性质和特点; •(2)管理需要; ••
2、公务员职位的基本类型:(1)综合管理类 ••是指在国家机关中更多地担负着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领导责任和重大决策任务的公务员。综合管理类职位具体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综合管理类职位是机关中数量最多的主体类别。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以外的其它职位都属于综合管理类职位。
(2)专业技术类 ••是指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
•专业技术类职位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职位具有只对专业技术本身负责的纯技术性特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只对专业技术业务本身负责,不直接参与公共管理,不具备行政决策权和行政执法权。
•二是低替代性。决定专业技术类职位任职资格条件的主要因素是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的高低。因此,专业技术类职位与其他职位之间的替代性不强,应尽量避免跨类别的人员流动。
•三是技术权威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提供的技术结论不受行政领导干预,不因行政领导意志的改变而受影响。但这种权威性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仅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最终的行政决策权仍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
•(3)行政执法类
•主要包括直接履行行政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其特点有:
•一是纯粹的执行性,只有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权而无解释权,不具有研究、制定和解释法律、法规、政策的职责,这一点与综合类职位的区别尤为明显;
•二是现场强制性,依照法律法规现场直接对具体的管理对象进行监管处罚和稽查。•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集中在公安、城管、税务、工商、质检、海关、环保、药监等政府部门,且分布在这些部门的市、县两级处、科规格的基层单位中。
•此外,国务院根据公务员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关于法官检察官的职位类别
•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职位进行划分的意义
•公务员本身是整个干部人事制度分类管理的结果。但是,公务员里面也要进行分类。尽管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虽然规定实行职位分类制度,但主要是强调各机关要在确定职能、机构、编制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职位设置,并未从总体上对职位进行归类划分,这就是说在公务员内部不分类别,这就使得职务与级别的设置,难以满足不同职位的性质和特点的需求。
•此外,《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设十二个职务层次,分别对应十五个级别。实际中,公务员队伍存在着一类在一线从事工商、税务、质检、环保等履行社会管理与市场监管职能的行政执法部门的基层单位人员,由于其所处的机构规格低,人数较多,职数少,晋升台阶较少,其职业发展空间不大。据统计,科员、办事员占全部一线行政执法公务员的70%。多数人在30~40年的职业生涯中只有办事员与科员两个晋升台阶,这种状况也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公务员法》•在总结《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管理需要出发,根据职位的特点、性质、管理需要以及人才成长规律的不同,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各个类别建立独立的职务和职级系列,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可以使得各类公务员都有职业发展空间,形成激励机制,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各类公务员的管理和约束。
•专业技术类的设置,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公务员提供了职业发展阶梯,以便吸引和稳定机关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岗位,成为本职工作的专家。•行政执法职务的设置,则可以解决基层执法部门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务晋升困难的突出问题,激励一线执法公务员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一线执法公务员的管理和约束。
(二)公务员职位的设置 ••职位设置是指对机关职能进行逐层分解的基础上,根据编制限额等要素确定具体职位的工作。这是职位分类在机关中的具体实施和落实。职位设置为公务员的录用、晋升、交流等其他管理环节提供基础与前提。•公务员法第十八条:“各机关依照确定的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据此规定:
•首先,在对某一个具体的机关在进行职位设置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机关职能、规格、编制限额、职数以及结构比例。(这项工作在我国属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但它是职位设置的前提与限定因素。职位设置是编制管理与公务员管理的衔接点。)•关于职数和比例结构
•按有关文件规定,机关中的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都是有职数限制的,非领导职务还有比例限制。
二、公务员职务的设置 《公务员法》第十五条 :•“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的职务序列。” •第十六条:“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第十七条:“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本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
1、公务员职务设置的根据:
•公务员职位类别,即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即各类公务员都设立独立的职务系列。
•意义: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改变了单一化的职务设置,为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阶梯。
•原来《条例》只规定设立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系列,由于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由于不负领导责任,所以只能作为非领导职务;而高层非领导职务的设置又要受到职数的限制,所以一般只能担任科员和办事员职务,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利于对这两类公务员的激励。•
2、公务员的职务类别: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区别:
•领导职务:是指机关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并承担领导责任的职务。•非领导职务:不负领导责任,只承担岗位责任。其中部分较高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要以协助领导职务工作,或者经授权负责或协调某一方面的工作。•设置非领导职务,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当时的司、处、科级领导职数较多,为了减少领导职数,因此设置一定限额的非领导职务。二是为了解决“独木桥”的难题。因领导职数有限,可以解决部分没有承担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待遇;特别是因取消公务员评职称后,设置非领导职务可以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问题。•2)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设置的范围:在厅局级以下机构中设置。
•由于非领导职务不承担领导职责,因此,在职务层次上不应、也不必设置到高等级的职务层次上,因此,公务员法规定,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在省部级以上不设置非领导职务。
•设置的规格:各级非领导职务的不得高于所在部门领导职务。•
3、各类公务员职务的设置(序列和层级)(1)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的职务设置 ••①领导职务设置(序列)
•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公务员法只规定了设置的原则,即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这主要是考虑到公务员的调整范围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公务员范围扩大后,综合管理类领导职务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机关区分情况予以确定,故不在法律中作出具体规定。•总体上,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行选任制的领导职务,另一类是实行委任制的领导职务。
•根据目前公务员的范围,实行选任制的领导职务,还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机关实行选任制的领导职务。
•实行委任制的领导职务根据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予以确定。
•这类领导职务包括:国务院各部委的副职领导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部门的副职领导人,以及各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对于实行委任制的领导职务,需要根据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予以确定。•②非领导职务设置(序列和层级)•巡视员 —— 厅局级正职
•副巡视员 —— 厅局级副职
•调研员 —— 县处级正职
•副调研员 —— 县处级副职 •主任科员
—— 乡科级正职 •副主任科员—— 乡科级副职
•科员 •办事员
(2)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公务员职务设置 ••其具体职务层次与职务名称,根据《公务员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三、公务员级别的设置
•根据公务员法第十九规定:
•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
•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1、级别与职务的关系
•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
(一)国务院总理:一级;
(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三)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
(四)部级副职,省级副职:四至五级;
(五)司级正职,厅级正职,巡视员:五至七级;
(六)司级副职,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
(七)处级正职,县级正职,调研员:七至十级;
(八)处级副职,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
(九)科级正职,乡级正职,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
(十)科级副职,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
(十一)科员:九至十四级;
(十二)办事员:十至十五级。
•公务员法没有具体规定这一对应关系,而是授权国务院规定。《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中发2006年9号文件)关于级别设置的规定 •第十一条 公务员级别由低至高依次为二十七级至一级。•第十二条 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国家级正职:一级;
(二)国家级副职:四级至二级;
(三)省部级正职:八级至四级;
(四)省部级副职:十级至六级;
(五)厅局级正职:十三级至八级;
(六)厅局级副职:十五级至十级;
(七)县处级正职:十八级至十二级;
(八)县处级副级:二十级至十四级;
(九)乡科级正职: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十)乡科级副职:二十四级至十七级。
•副部级机关内设机构、副省级市机关的司局级正职对应十五级至十级;司局级副职对应十八级至十二级。
• 第十三条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巡视员:十三级至八级;
(二)副巡视员:十五级至十级;
(三)调研员:十八级至十二级;
(四)副调研员:二十级至十四级;
(五)主任科员: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六)副主任科员:二十四级至十七级;
(七)科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
(八)办事员:二十七级至十九级;
•副部级机关内设机构、副省级市机关的巡视员对应十五级至十级;副巡视员对应十八级至十二级。
2、公务员级别的功能:确定工资和待遇的依据 •
3、公务员级别的确定
•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据此确定公务员级别的因素包括:(1)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包括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职务决定公务员的级别范围(可能的最高级别与最低级别),每一职务对应一定范围的级别。(2)与公务员德才表现、工作实绩相联系。根据本法第五章的规定,公务员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级别的依据。公务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可能受到降级的处分。(3)公务员的资历。同一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工作年限长、学历高的,级别也高。
《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中发2006年9号文件)关于级别确定的规定 •第十七条 公务员级别应当根据其所任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第十八条 公务员累计5年定期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在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第十九条 厅局级副职及以下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在任职时间和级别达到规定条件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享受上一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第二十条 担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公务员,任现职每满5年并考核合格的,除执行第十八条规定外,再晋升一个级别。•第二十一条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其级别按照初任职务及本人学历、资历等确定。
•第二十二条 公开选拔或者调任的公务员,其级别按照新任职务及工作年限等,参照机关同类人员确定。
• 第二十三条 公务员职务晋升后,原级别低于新任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晋升到新任职务对应的最低级别;原级别已在新任职务对应范围的,在原级别的基础上晋升一个级别。
• 第二十四条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晋升级别。受处分后,级别变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或者公务员降职后,其级别确定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公务员级别的确定、晋升或者降低,按照管理权限,由决定其职务任免的机关批准。
《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2008年7月16日中组部、人社部发布)•第四条 考核合格的新录用公务员,按以下规定任职定级:
(一)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的、没有工作经历的公务员:高中和中专毕业生,•任命为办事员,定为二十七级;大学专科毕业生,任命为科员,定为二十六级;大学本科毕业生、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学制为六年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科员,定为二十五级;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副主任科员,定为二十四级;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主任科员,定为二十二级。(•二)其他新录用的公务员:原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可参考其原任职务与级别,比照本机关同等条件人员,确定职务与级别。其他具有工作经历的,可根据其资历和工龄,比照本机关同等条件人员,确定职务与级别。•新录用公务员任职时间从试用期满之日起计算。•
4、级别的晋升
•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指公务员的职务对应一定的级别范围,这种对应并非一一对应,同一个公务员职务可以对应多个级别,具体对应哪一个级别,要根据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来确定。因此,公务员如果德才兼备,有工作实绩,或者资历有提高,即使公务员的职务没有晋升,也可以晋升其级别。
•而由于级别与职务一样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和其他待遇的依据之一,这对于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克服“官本位”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公务员法的规定,使得公务员的级别成为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台阶,除了职务晋升之外,级别晋升也是公务员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此外,公务员法第二十条:“国家根据人民警察以及海关、驻外外交机构公务员的工作特点,设置与其职务相对应的衔级。” •思考题
1、比较: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制度。•
2、我国公务员职位划分的基本类型及各类职位的主要特点。•
3、我国公务员职务设置的基本规定。•
4、我国公务员级别设立的规定及其意义。
第四篇:我国公务员制度(92分)
我国公务员制度
测试题目共:30,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制订《公务员法》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2题、1988年国家成立了人事部,专门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3题、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最后一直沿用下来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科举制()。(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4题、1987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当中()。(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5题、新中国建立以后,干部人事工作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占有了核心的地位,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6题、《公务员法》总归有18章,88条()。(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7题、领导职务是指在各级领导机关当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8题、在职位分类管理上对国家公务员进行了分级,这是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A. 对
B. 错
第9题、科举制主要就是中法奴隶制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10题、北洋政府实行以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相结合的文官分类办法,废除了官与利之间的等级差别,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的等制,实行三级文官等级制度()。(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11题、()4月27日,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在最高立法机关获得了高票通过。(单选题)(分值:3)
A. 2003年
B. 2004年
C. 2005年
D. 2006年
第12题、北洋政府从()建立的时候就开始制订了各种文官管理的法规。(单选题)(分值:3)
A. 1911年
B. 1912年
C. 1913年
D. 1914年
第13题、()6月,国民党第二次北伐完成以后,新班通电归顺和东三省,政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单选题)(分值:3)
A. 1925年
B. 1926年
C. 1927年
D. 1928年
第14题、从()开始,我们国家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单选题)(分值:3)
A. 1981年
B. 1982年
C. 1983年
D. 1984年
第15题、在()开始的时候这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就逐渐的完善起来。(单选题)(分值:3)
A. 战国秦汉
B. 西周
C. 北魏
D. 北宋
第16题、1992年的时候()同志在十四大报告当中就郑重的提出要尽快的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单选题)(分值:3)
A. 江泽民
B. 胡锦涛
C. 朱镕基
D. 李瑞环
第17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0月我国干部人事制度除了管理权限和范围等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稍有变化之外,总体上的制度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政府的人事管理一直沿用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单选题)(分值:3)
A. 1990年
B. 1991年
C. 1992年
D. 1993年
第18题、党的()以后,中央着手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单选题)(分值:3)
A. 十一届二中全会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一届四中全会
D. 十一届五中全会
第19题、到了()3月,全国人大第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政府报告当中也指出,在改革政府机构的同时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的制度,尽快制订国家公务员的条例,研究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单选题)(分值:3)
A. 1984年
B. 1985年
C. 1987年
D. 1988年
第20题、2005年1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公务员法的草案进行了初次的审议。(单选题)(分值:3)
A. 十一次会议
B. 十二次会议
C. 十三次会议
D. 十四次会议
第21题、1989年在国务院的六个部门,就是在()进行了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多选题)(分值:4)
A. 审计署
B. 海关总署
C. 国家统计局
D. 国家环保局
E. 国家建材局
第22题、与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有:()。(多选题)(分值:4)
A. 建立了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
B. 引进了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
C. 坚持领导职务和任用交流制度
D. 强化了正常的新陈代谢 E. 构建了勤政廉政的约束机制
F. 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法规体系
第23题、国民政府1933年的规定就是官吏服务规程对公务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做了()的规定。(多选题)(分值:4)
A. 按时到任
B. 奉公守法
C. 忠勤服务
D. 保守秘密
E. 专一职务
第24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国家就不遗余力的进行人事管理干部体制的改革,这使得我们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如确立了干部()的“四化”标准,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等等,(多选题)(分值:4)
A. 革命化
B. 知识化
C. 责任化
D. 年轻化
E. 专业化
第25题、北洋政府制订了各种文官管理的法规,这些法规法令规定了文官的()等内容。(多选题)(分值:4)
A. 分类
B. 任用
C. 俸禄
D. 休假
E. 保障
F. 惩罚
第26题、在西周,世卿世禄制是它的主要的形式,它主要以()为主的荐举型的选官制度。(多选题)(分值:4)
A. 誊录 B. 察举
C. 公荐
D. 征辟
第27题、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过多种选拔官吏的途径,主要的有()等等。(多选题)(分值:4)
A. 世袭制
B. 军功制
C. 荐举制
D. 任举制
E. 捐纳制
第28题、与我国历史上的官吏制度相比,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有:()。(多选题)(分值:4)
A. 强化了正常的新陈代谢
B. 价值取向不同
C. 与国家的关系不同
D. 管理方式不同
第29题、通过我们国家推行《公务员法》,实施公务员制度以后,它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多选题)(分值:4)
A.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机制有效运行
B. 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
C. 充分发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D. 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30题、非领导职务主要包括:()等总共八个等级。(多选题)(分值:4)
A. 巡视员、副巡视员
B. 调研员、副调研员
C. 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D. 科员、办事员
第五篇:浅谈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
摘 要: 薪酬制度是公务员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但直接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而且关系到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一些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 薪酬 薪酬制度
公务员薪酬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既是宏观经济关注的重大问题,又是微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基本现状
我国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共经历了四次改革,1956年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取代配给制;1985年又实行结构工资制,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四个部分;1993年,我国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同时实施了第三次薪酬制度的改革,将公务员工资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后,公务员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构成。基本工资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由中央财政支付,后三项由地方财政安排,具有一定的浮动区间和灵活性。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薪酬制度经过十余年 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在稳定公务员队伍和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目前,公务员整体的薪酬状况主要表现为:
1、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工资水平是用来衡量员工个人价值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经济尺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公务员工资水平也不断稳步增长。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要求公务员工资水平保持合理比例的增长,同时,也为公务员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2、相对而言,工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公务员薪酬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我国确立了符合机关特点的职级工资制度。职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构成,结构合理,综合体现了影响工资的多个因素和成分,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构成职级工资的主体。
3、地区薪酬模式呈现多样性。当前,在现行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下,我国不同省市之间的公务员薪酬模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地区在制定各自的薪酬模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薪酬杠杆的激励效应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功能,以期达到提高行政效能、吸引和留住政府急需的稀缺人才甚至于反腐倡廉的目的。
二、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建立在科层制基础上的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有其突出的优点:以职位序列进行薪酬管理,操作比较简单,管理成本较低;
同工同酬,相对公平;凭借资历或通过等级制度获得稳定的升迁来获取较高的报酬,这种形式将向公务员灌输对部门和公共服务的忠诚感等等。但是,现行公务员薪酬制度历经十余年的运行,其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己经暴露出来,使得公务员薪酬制度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公务员薪酬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是没有建立与社会薪酬水平的挂钩机制。公务员薪酬的合理性受质疑,甚至有人提出,公务员工资标准的调整不能由有关部门说了算,否则就有公务员“自己给自己加工资”的嫌疑。二是没有建立与宏观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公务员工资标准调整随意性大,有时一年一调,有时又几年不调。由于工资不能与宏观经济联动,不少公务员对宏观经济漠不关心。三是没有建立科学的薪酬分类制度。几乎所有公务员都按综合管理类确定薪酬,这抹杀了不同类别公务员岗位的差距,造成行政机关内部的“大锅饭”。四是没有建立合理的薪酬标准体系。我国公务员薪酬标准体系级差偏小,难以体现出高级别公务员的价值。既造成部分高级别公务员流失,又影响部分低级别公务员积极性。
2、公务员薪酬的透明度差。一是薪酬结构不合理。在公务员制度较成熟的国家,公务员的薪酬都以基本工资为主,各类补贴占收入的比例不超过30%。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公务员薪酬中工资占少部分,津补贴占大部分。二是“三公消费”异化。公费出国、公车消费、公款接待本来是公务员职务消费的一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已异化为“三私消费”,即公费私玩、公车私用、公款私吃,成了公务员
腐败的温床。三是法外收入依然存在。尽管国家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但一些单位依然存在乱发滥补的现象。此外,不少公务员还有灰色收入,有的甚至通过“寻租”、“创租”获得非法收入。
3、公务员薪酬的约束功能弱。一是对公务员工作绩效的激励弱。《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包括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凭主观印象作评价。即使凭工作实绩评上了优秀,也只多发一个月基本工资的奖金,对公务员的激励作用有限。二是对公务员行为的约束弱。西方国家公务员退休时,一般有一笔数额不菲的养老金。如果出现廉洁问题,养老金就会被取消。这种制度设计,既解决公务员养老社会化的问题,又防止“59岁”现象,使公务员保持廉洁,直到退休。在我国的薪酬制度中,没有这样的设计。公务员即使犯了错误,经济上受到的处罚也较小,所以很难从薪酬上对公务员行为形成约束。三是对公务员财产的监管弱。虽然我国已建立了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但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仅十余年,现行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是孤立于市场分配体系之外的封闭系统,缺乏与市场有效沟通的理论和机制,从而导致公务员的收入不仅未能在公务员内部建立具有公平性和激励性的合理差别,也未能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实现外部公平和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策制定主体方面
在我国公务员薪酬政策的设计、制定过程中,公务员既是这一政策设计的主体,也是这一政策的受体,即在薪酬制度的设计、制定中公务员既充当了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员。因此,在目前这种缺乏有效监管的形势下,此种薪酬制定方式很难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使得薪酬制度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并且,这种情况一旦形成,很难通过合法的渠道有效地消除这种不公平。
(二)管理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公务员薪酬管理体制实行的是薪酬政策、制度和标准“三统一”的模式。这种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薪酬管理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在当时的国情下,这种“三统一”对于统筹解决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以后,现行的薪酬管理体制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差异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国家出台调资政策时,往往出现“落后地区吃不消,发达地区吃不饱”的两难困境。即落后地区财力紧张,无法全额兑现国家出台的调资政策,而发达地区感觉围家统一安排的增资标准力度不够,仍需在国家政策之外自行以各种名义出台增资项目,以弥补公务员薪酬与当地企业人员的差距。因此,形成了“制度内大统一,制度外大分散”的格局。
(三)薪酬增长机制方面
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薪酬增长机制尚不能体现收入分配规律——薪酬水平增长应该“随行就市”,体现人才的市场价位。我国每一次
公务员薪酬的调整,不是按市场的客观规律,而是看财政状况的好坏、中央领导人决心的大小,甚至是社会的压力,往往是一种滞后性的、被动的调整。由此造成了公务员薪酬水平下降,人才外流,队伍不稳定。2006年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虽然对以往的职级工资制作了较大的调整,规定公务员可以通过晋升职务和级别晋升工资,并且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水平调整工资。如《公务员法》第75条规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处于基层的公务员每晋升一个级别所获得的工资增长是相当微弱的。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对公务员也缺乏普遍加薪的稳定机制和具体措施,加薪时常被当作政策 工具来拉动内需,加上受国家财力的限制,普遍加薪的幅度很难满足 物价上涨幅度以及市场上同类人员的人才价位的上涨幅度。因此,形成了近年来国家数次上凋公务员薪酬,但公务员薪酬水平仍然不高。
四、对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一)施行公务员薪酬管理法制化。这是优化公务员薪酬制度的前提。一要尽快完善立法。要在《公务员法》基础上,制订《公务员薪酬法》或《公务员薪酬条例》,对公务员的薪酬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增强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科学性、操作性。二要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法律规定,防止在公务员薪酬管理领域出现以人代法、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减小公务员薪酬标准调整的随意性,增强公务员薪酬的社会认同度。
(二)推行公务员薪酬标准市场化。一要建立与社会薪酬水平的
挂钩机制。科学确定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公务员薪酬的参考对象和计算办法,完善工资调查制度,使公务员薪酬水平和社会薪酬水平保持一致。二要建立与宏观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定期调整公务员薪酬标准,一方面使公务员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让公务员生活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增强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三要落实薪酬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地区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把薪酬差距差距控制在2-3倍内;严格落实公务员岗位分类管理制度,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得,增大薪酬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四要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行政相对人满意度调查,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增大工作实绩在考核中的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严密挂钩,促进行政绩效提高和服务改善。
(三)清晰界定工资津贴和福利在公务员薪酬结构中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目前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中工资、津贴、福利三部分的含义和作用是相互交叉的 ,这就使得三者在调节公务员个人收入分配上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也就使薪酬制度不能有效解决地区差别等差别问题。因此 ,必须清晰界定工资、津贴和福利在薪酬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改革工资管理体制 ,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地区津贴制度。首先 ,要建立健全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其次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状况不同 ,就不能要求工资水平一致 ,因而必须建立地区津贴制度和相应的调节机制。地区经济发展津贴主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确定 ,与经济增长的一定比例挂钩。
(五)搞好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利益分配的调整,而每一项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分配的调整,因此必须把搞好薪酬制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等及时配套,不断完善,保证公务员实际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
(六)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收入分配理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分结合的工资管理体制,使个人能力、贡献、工作量与报酬、奖励直接挂钩,真正体现出按劳分配的原则 ,从而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五、结语
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实际行使者、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实际执行者、国家行政责任的实际承担者,如何利用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公务员,同时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管理监督,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充分和持续的发挥,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这对于吸引和保留一支素质良好且有竞争力的公务员队伍的政府组织而言,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沈晓霞.从“薪变”看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经济纵横,2007,(1).[2]刘京州.公务员薪酬福利制度初探.学习论坛,2002 ,(1).[3] 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宝鸡地区作为研究视角.王怡,高校论坛,2011,(19).[4]杜安国,刘捷.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政策选择.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5]曾晓璞,冯筱,何山.试论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企业家天地,2009,(2).[6]魏向平,马倩,刘飞翔.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文化,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