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共5则)

时间:2019-05-12 17:0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

第一篇: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

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

班级:09级公共管理班 姓名:李钞 学号:090103008

(一)完善我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首先,要增加公务员职务晋升的竞争性。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的方式。对于一个岗位,要通过全社会的考试来择优录取,让公务员晋升更加公平,公开。其次,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设置。对于每一个职位,我们公务员相应的级别设置比较少,导致很多公务员对晋升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没有激情。我们应考虑实际情况,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让客观因素对其影响较小,从而提高公务员的积极性。

(二)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1、要加强立法,坚持和完善“凡进必考”的制度。“凡进必考”作为公务员录用

制度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一面旗帜,同时要把它作为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要规范考录程序,严格考试纪律,严格把好考试这一关。

2、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公务员的选拔录用范围。要进一步

打破身份、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的限制。

3、要逐渐建立全国统一的录用考试制度。因为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由

各地人事部门应有关行政机关要求随时举行,没能形成国家范围内在名额、时间上的统筹安排,各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显得规范化程度不够,因而有必要参考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录用名额,各地固定统一考试时间。

4、要努力探索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新举措。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观问题。二是制

度完善和技术创新问题。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奖惩、辞退、问责等制度。

加大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力度,褒奖先进、鞭策落后,加强基层公务员教育培训,帮助基层公务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提高正确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第二篇: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及其完善

论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及其完善

摘要:国家公务员各项制度的实行情况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国家公务员的切身利益,需要有力的保障和严格的监督,这正是申诉控告制度的作用所在,健全的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是现代各国文官制度民主化、法制化的象征。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尚存在一些缺陷,亟须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公务员 申诉 控告

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对申诉控告的主体、客体、受理机关、程序等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基本上具备了实在法律规则的特点。但是,由于它属于行政内部监督制度的一环,它在法律意识层面上并未得到公务员及整个社会的认同。正因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自申诉控告制度实施以来,各级人事部门共受理公务员申诉案件287件,其中撤销或者建议撤销原处理决定的占到20%[1],这与我国目前公务员600多万的总数相对比,说明公务员很少选择申诉控告的途径寻求救济。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一、要努力纠正人们对申诉控告制度认识上存在的偏差。

公务员的申诉控告,作为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的一种机制,具有“民告官”的性质。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公法文化的熏陶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缺少以私法文化为基础的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从而使一些公务员在自己的权益遭受侵害时不敢提出申诉控告。同时,有些行政机关对公务员提出的申诉控告,不是积极支持,而是常常通过采取做思想工作,私下内部解决等明哲保身的方式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此外,也有一些受理机关,因为与作出原处理决定的机关有利害关系而对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持消极态度,导致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在实践中没能很好地施行。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申诉控告工作的有效开展,[2]必须努力提高受理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构建起中国权利本位的法律文化。

二、扩大申诉的范围[3]。

我国公务员申诉的范围太窄,尽管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较,公务员法作出了扩大公务员申诉范围,增加公务员申诉次数等改进。但是,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公务员对考核基本称职、职务任免、回避等人事才处理决定以及停发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人事行为不服,不能提出申诉。而对考核不称职不服的,必须先经过复核程序,未经复核,也不能提出申诉。若要扩大申诉的范围,需要通过加强立法,规定公务员对涉及本人权益的任何人事处理决定不服都可以直接申诉。

三、制定申诉控告制度的基本法。

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的内容规定过于笼统,而且散见于各行政法规、规章之中[4],甚至出现相互冲突的地方。由于没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规定,这就可能导致受理机关在受理申诉控告案件时,往往因为处理标准不统一而或互相指责,或互相推诿,或不予受理,妨碍申诉控告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使之法律化,成为申诉控告制度的基本法。

四、将司法救济引入申诉控告制度之中。

从表面上看,申诉控告制度为公务员提供了不少的救济途径,但事实上这种制度设计容易流于形式。其中原因之一是,即使申诉控告有最终处理结果,监察机关对申诉控告做出的监察建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只能由作出原处理决定的机关去执行。这无疑使本就难以实施的申诉控告制度进一步“雪上加霜”。为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将司法救济引入申诉控告制度,即由申诉控告基本法加以规定“对申诉控告最终处理的结果不服的,可以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总之,当国家公务员受到不当处理或合法权益遭到不法或不当侵害时,可以通过行使申 1

诉、控告权利,依法要求纠正错误决定并得到与其损失相适应的赔偿,从而保障国家公务员权利的实现和不受不法侵害。通过国家公务员的申诉与控告,监督、检查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是否妥当,保证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关的公正、廉洁。

参考文献:

[1]薛凯、李力:《公务员制度10年十大跨越:打破人治健全法治》[J],《半月谈》2003年9月10日刊

[2]王存福:《关于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法制化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1(1).[3] 赵素艳:《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探讨》[D],《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第16卷,总第93期)

[4] 例如散见于《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公务员申诉案件办案规则》等法律和行政规章之中。

[5]《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之所在》[Z],新华网发展论坛——时政论坛,2011年12月25日

第三篇:浅议我国公务员制度

浅议我国公务员制度

论文关键词:公务员政府制度问题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重点突破,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党和国家事业齐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发展完善

干部人事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在干部选拔上增加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的参与程度,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很快提上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并强调,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从七届全国人大到十一届全国人大,都对推行、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既表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也反映了实际工作蓬勃发展的进程。

——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经过10多年的研究、论证和试点,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思路,又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公务员制度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入轨运行。2005年4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务员法,这是我国50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在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后,公务员考核、考试录用、奖励、处分、调任、职务与级别、非领导职务设置、职务任免与升降、培训、申诉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制度体系,为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也制定了一些实施办法和细则,公务员管理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务员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跨越。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实践中,始终围绕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克服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等重点问题,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普遍建立。在“进口”处,坚持“凡进必考”,到2007年底全国共考试录用公务员近110万人,为各级党政机关选拔了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好的优秀人

才;在职务晋升上,破除“论资排辈”,实行竞争上岗,一大批优秀公务员脱颖而出。激励保障机制普遍推行。实行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评价,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奖励制度的完善,激励公务员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申诉控告等制度的实行,有效维护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新陈代谢机制基本形成。退休、辞职、辞退、交流等制度的建立,有效破解了“能进不能出”的难题,机关逐步告别了“铁饭碗”、“铁交椅”,实现了公务员的正常交替更新,增强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监督制约机制发挥有效作用。行为规范、纪律、处分、轮岗、回避等制度的实行,强化了对公务员的监督约束,规范了公务员的履职行为,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持久的动力。

——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作为治国理政主体的公务员队伍,其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管理水平。在公务员制度建立、推行中,始终把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坚持理论武装,组织广大公务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公务员的理想信念,强化公务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增强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持大规模培训和实践锻炼,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人员占总数的比例由1992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86%;从知识结构上看,公务员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法律以及计算机等知识得到了补充;从能力结构上看,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应对突发事件、学习创新等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坚持培育弘扬公务员精神,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行为规范教育实践活动,公务员作风建设得到加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潮兴起,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以来共评选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30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72个,人民群众看到了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的新形象。

——充分发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推行,是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企、政事不分的大一统人事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奠定了干部分类管理的新格局,推动了分类管理的进程。公务员制度确立的管理机制、管理规则,为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制度的大力推行,改变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用人模式,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导向示范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生机,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公务员制度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四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公务员制度的探索实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落实邓小平同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将科学的人事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集思广益、集中各方面智慧的过程。实践深刻表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好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在建立和推行制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务员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过程中,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公务员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务员录用、晋升,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考核体现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奖励弘扬正气、引领时代风尚;处分体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培训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确保公务员管理的正确方向。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立足于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遵循公务员管理的一般规律,引进竞争机制,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使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的任用原则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有机结合,从而使公务员制度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之中,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使制度建设取得实效。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激发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效率和积极性。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项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关键是看能否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践中,我们不断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使公务员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始终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重点,认真总结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探索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任前公示、聘用制、人民群众评议公务员工作等制度。实践充分证明,公务员管理领域取得的每项重大成就,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切实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公务员制度科学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立足新实践,我们必须把完善公务员制度放在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中来审视,放在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大背景

下来思考,放在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总要求中来把握、来推进。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公务员法这个新的制度平台上继续探索、勇于改革创新,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

第一,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快公务员法配套法规建设进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对工作急需、已有基础的法规,抓紧修改完善,争取早日出台;对问题比较复杂,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抓紧研究论证。加快推进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聘任制公务员试点,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重点解决职位范围、职责,任职资格条件,职务系列,与工资等待遇挂钩办法等。启动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聘任制公务员三个管理办法的草拟工作。对公务员管理实践中的成熟经验,及时规范,形成制度。争取再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较为完备的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

第二,严格执行制度,发挥制度的应有作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把公务员法的实施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法之必行。在实施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定,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加强对公务员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组织对公务员法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要把是否违规进人,是否严格按标准、条件、程序和职数选配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等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鲜明、规范有力、监督有效的重要作用。

第三,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按照党的十七大“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竞争择优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凡进必考,完善党政机关从基层考录公务员的制度,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大力推进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制度,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为公务员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统筹解决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问题,在保证公平性、实现用人公平正义的同时,把人选准选好,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流动机制,定期对公务员进行交流,把基层党政机关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上一级机关,形成鼓励引导有志青年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导向,培养公务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建立健全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完善辞职辞退、职务任期、交流回避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坚持从严治政,对公务员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树立公务员队伍良好形象,严肃查处公务员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勇于创新,增强公务员制度的活力。解决公务员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制度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公务员管理实践证明正确的要坚持、要完善,对不正确的要摒弃、要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全局,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公务员管理领域的创新,要以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依据,以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使公务员制度更加充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

要在公务员法和有关配套法规的基本精神下,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探索新做法,总结新经验,完善制度内容,对一些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积极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认真借鉴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先进成果。要及时归纳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新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对带有方向性,还不具备普遍推广条件的,要循序渐进地扩大试点,在试点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凡是有利于解决公务员制度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就大胆地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公务员管理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公务员制度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谭健主编:《国家公务员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2] 宋世明著:《中国公务员法立法之路》,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钱再见、陈辉著:《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田培炎著:《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仝志敏主编:《国家公务员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四篇: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浅谈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摘要】 我国回避制度从东汉正式建立,南北朝市普遍实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到了清代,已经形成了包括职务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在内的完整的回避制度。但回避制度发展到现在,回避制度在现实中却很少用于实践,对于什么厉害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解释,回避范围窄。本文先综述一下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状况,然后阐述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使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

【关键词】 回避宗法思想职务公务地区

一、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

回避的本意是“避忌、躲避”。回避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诉讼制度最早出现于司法审判之中,审判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自古罗马一直流行于世的格言:“人不能裁判有关自己的审诉”[1],即要求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的当事人案件的裁判者。

我国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呼应的。回避制度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芽确立时期(春秋战国至西汉)。从夏朝开始,经商朝到周朝,实质上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主要联系方式的宗族统治。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出现大国争霸、诸侯争雄等社会大变革,宗族内部已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统治力量,诸国纷纷“招贤纳士”,任用血亲关系以外的人,并以此来衡量一国政治的兴衰。到了汉代,当权者开始把官吏的选拔与政权的巩固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回避的主张。但东汉的外戚、宦官干预朝政又对回避制度的实行施加了负面影响。发展和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魏晋时期,统治阶级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东汉末年朝政弊端对政权的危及。在回避制度上继承了西汉的做法并有所发展,例如由汉代的姻亲回避扩大到一般的亲属回避,规定范围由地方扩大到中央。唐朝建立以后,在经济、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次对公务回避与地区回避作出明确规定。唐代规定,官吏不但不得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许在本籍所在州县的邻县任官,“永泰元年七月

诏:不许百姓任本贯临县官,京兆河南府不在此限”[2]。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查的官职,亲族内需要回避。如宰相的儿子不能当谏官,兄弟不能在同省任职。清朝是回避制度的集大成者,在清二百余年间还进行了反复修订。清代康熙十二年规定:“定外任官在籍五百里内者,回避。”并对官员亲属的任官加以限制。如现任三品以上堂官,其子弟不得考选科、道官员。府一级主要官员的本族官员,可在省内调补,但须离开本府。清朝的回避主要包括姻亲的回避、宗室的回避、地区回避、师生故友的回避及官吏幕友的回避。其中清代对官吏幕友的回避是前代所没有的。

二、现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

1993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公务员管理,公务员回避制度是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制度,主要包括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1、职务回避:职务回避,又称任职回避,是一种任用关系的限制,不允许法定范围内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在同一部门或单位任职。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隶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人事、审计、财务工作。任职回避的程序,首先按照回避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工作;其次是对需要回避的人员进行安排。

2、公务回避:是指为了保证国家公务员依法公正执行公务而实行的回避。《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与本人有夫妻、直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的厉害关系,必须回避。公务回避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回避人要自觉申请。同时,国家行政机关应有相应的行政约束,使回避真正达到目的。

3、地区回避:公务员条例规定,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原籍任职。地区回避主要是回避原籍,公务员回避根据实际情况,只规定了原籍回避。需要实行地区回避的只是担任县、乡镇人民

政府的领导人员,不是所有公务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不适用于地区回避制度[3]。

三、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

中国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注意吸取西方公务员选拔任用有关程序的规定,即采取公开考试(招录信息公开、招考方式、考试过程公开、考试结果公开)、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4]。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却没有做到,例如公事员测验,分笔试和应聘,虽已向社会公共开放窗口,只有符合测验资历的社会人就能够报考,看似公允、公正、公开。但实际上这“三公”前边还要加上“相对于”的润色词,在面试时,考官的主观因素占很大比重。特别是职务晋升的一些关键程序规定有弹性,如规定“任免由领导集体讨论决定”[5]而领导集体是如何讨论决定,决定过程的程序如何,则未做到可操作性的规定,程序不确定,就难以保证结果的公正,也就为领导滥用职权留下了余地。

2、公务员选拔任用缺乏民众心理基础

我国是一个相当重视亲属关系的社会,宗族、亲缘观念根深蒂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活动影响极大。古封建制虽然消亡,但宗法制度并未被彻底破坏,不仅依旧沿袭嫡长子继位、诸子分封制度,而且大肆利用儒家学说宣传“子对父孝”、“臣对君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宗法思想和制度,形成了强大而稳定的宗法制的家庭和家族,君主对臣下“所受光五宗,所怨灭三族”就使宗族之间不仅可以分享荣耀、权力和经济利益,也迫使共同承担祸患。类似的姻亲关系也成为维系各种关系的纽带。建国后,虽然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但几千年来长期存在的封建文化糟粕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不可能短期内得到根除。

3、公务员的选拔任用缺乏法律的保障

公务员录用的形式、程序、被录用人员的条件,考试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求等,公务员晋升的条件、程序,公务员管理机构的组织、职权、管理形式和方法等都应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中国在建立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公务员的立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法规。但还有不足之处:一是在公务员范围方面,如《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范围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因而各

地在执行公务员制度时,公务员的范围也不一致;又如,按照公务员管理权限,公务员的实施范围和职位设置由人事部门审核批准,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许多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则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由此出现一部分公务员的选择任用由人事部和组织部同时管理,这似乎是加强管理,但结果却是有权相争,有责相推,导致管理紊乱。二是晋升方面,《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虽然规定了晋升的职数限制、资格条件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务员中的一些领导职务是由组织部门和任免机关来决定,造成定职权与任职权分离,结果是职数限制额经常突破,达不到任职资格条件的人被视为特殊而被破格提拔,这就为买官卖官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只有健全相关法律,严格执行,才能使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按照预期的轨道正常运行。

四、落实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公务员管理的客观要求,为此国家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务员队伍实际,2005年4月27日,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发》(简称《公务员法》)[6]。这是公务员管理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此我国的公务员管理走向了新的阶段。

1、逐渐解决原有的问题,对新进人员则应严格把关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关没有实行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较多,不可能靠回避制度的推行,在短时间内解决几十年积累起来的问题。在推行现有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向公务员过度的工作中,问题会较多,阻力会较大,因此,要根据公务员的职务、年龄及工作性质分期分批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逐步调整、解决。直系亲属坚决回避,不允许同一机关有直系亲属存在;旁系做适当调整,同一机关有旁系亲属关系的,原则上应调离一方进行回避,确实困难的,可以分步进行,在机关内部主要岗位调整回避,以后逐步调整完善。而对新近的人,则必须从现在严格把关,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公务员考录体系,录用那些思想正派,工作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要坚持原则和标准,坚决剔除不称职不合格的人,在公务员考试录用这个进口中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有关规定,避免产生新的亲属聚集现象。

2、实行自我约束和依法回避相结合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中,如遇到有需要回避的情况时,应按规定主动提出回避。这需要公务员有较强的回避意识和高度的自觉性。为此必须对公务员加强培训和教育,积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让广大公务员了解亲属聚集所带来的危害,掌握回避制度的有关情况,认识到在我国推行回避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形成回避意识,把回避当成一种习惯并积极主动支持和配合这一制度的实施。因此,这项规定就必须要有法律尊严,一经确定,就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任何人不得违反,如有违反,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将公务员回避制度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保障回避制度的实施必须实行严格的监察制度。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执行与行政监察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完备的行政监察制度可以加强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执行。实行公务员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减少公务员利用职权为自己及亲属谋取私利的可能。对客服任人唯亲、结党营私不正之风,起到了防范于未然的积极作用,但回避制度只是避免了那些表面和直接的以权谋私的现象,不能希望单靠一项回避制度,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和杜绝各种违法行为,需要行政监察制度的补充、配合,从理论上讲,完善健全的监察制度可以使回避制度存在的意义缩小,但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观念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要想同多回避制度把血缘关系和准血缘关系完全逐出上层建筑,消除这些关系的影响还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监察制度也要更加注重群众的监察,虽然现在公务员考试现场有群众在旁观看,但是面试却没有群众的监督,而在面试方面,随意性就很大了。把回避制度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既可相互补充各自制度本身不完善的一面,又可以为相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相互发展,以便更好地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公正廉洁,依法办事,保证国家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行。

五、总结

我国回避制度自东汉就正式建立,但到现在还大量存在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不能在现实工作中落实的问题,这跟我们根深蒂固的宗法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回避制度中的问题,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严格依法执行,还要让我国人们的宗法思想变淡,这就需要需要一个的过程,一定的时间。在严格依法严格执法,淡化宗法观念的同时,不断地完善回避制度,以便行政机关的公

务员做到公正廉洁,依法办事,从而保证国家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行。参考文献:

[1]刘嘉林、何宪《回避制度讲析》 深圳:深圳大学出版社1997:630~631

[2]钦若《册府元龟.铨选部》(条例二)北京:中华书局1995:66~65

[3]杜志鹏《试论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行政与法)2001,(3):20~23

[5]皮纯协《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279~28

[4][6]安仲文、高丹《行政管理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99~116 班级:新闻081班姓名:袁 伟 丽 学号:08403104

第五篇:浅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

浅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述

公务员考核是国家主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考察的行政组织活动。它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中枢”,同时又可为人事决策的科学化和改进人事制度提供指导。客观公正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保证廉洁。考核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选拔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和激励公务员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的考核, 单位可以全面了解公务员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实绩, 从而为公务员奖惩、培训及晋级增资等提供科学依据, 使之科学、合理、公平, 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位, 以充分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稳定、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可比性。我国对干部的考核,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叫做“审查”,考核内容侧重考审干部对党和革命的忠诚程度、工作能力和弱点,在审查中特别注意干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过去历史上的问题;建国后,普遍实行干部鉴定制度;十年**时期,干部考核工作遭到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考核工作才逐渐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1979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提出干部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要对干部进行定期的全面的考核。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后的考核制度继承了过去干部考核制度许多优点,但也沿袭了一些不适应新时期公务员考核实际的内容,如考核内容定性成分多,定量成分少,追求全面性,重点不突出等。这些内容作为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正确和必要的,但作为考核标准却过于笼统,实际执行中难以把握,可比性差,两个情况相差不大的人,很难分出优劣。操作中,成绩过多被人左右,有悖于公务员考核制度公平性,由此造成的偏差会引起更多人不满,造成人力资源损失和浪费。

(二)考核结果等次偏少。公务员考核覆盖面广,层级复杂,因此考核标准必须科学、合理。但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核结果等次缺乏针对性,分类、分层次考核的基本要求不明确。新《规定》第六条:“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和旧《规定》相比,虽然增加了“基本称职”等次,使称职和不称职之间有了一个过度,但称职与优秀两个等次之间却缺乏过度,加之优秀等次人数有比例限制,实际评定中不称职和基本称职的人又很少,这就使称职人员中相当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没有任何差别,大多数的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不管实际工作表现如何都能享受相同待遇,使得考核的激励功能弱化。

(三)考核易流于形式。考核人员中有的认为“考核年年搞,哪有精力搞”,考核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情面观念重,你好我好大家好,怕得罪人影响自己的宝座;有的不具备考核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低下,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导致考核结果失真。而被考核者素质不高,敷衍了事,表现为写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时三言两语。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考核工作认识不深,宣传不力,许多人缺乏参与意识,把公务员考核等同于过去的年终评先进,优秀等次实行轮流坐庄,搞平衡,搞照顾或者搞论资排辈。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相反,一些政绩平平但“人缘好”的人却评为优秀。考核中流于形式和极端民主化的现象同时并存,影响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健康发展。

(四)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考核工作的监督检查上看,各级人事行政部门注重收集汇总考核结果,缺少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措施,考核工作认真与否,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如何,完全取决于单位、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水平,缺乏客观的调控措施与检查力度,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权威性。

三、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意见建议

(一)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促进考核规范化制度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这个指标可细分为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谈判技巧、上进心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等,再对各小指标进行相应的行为描述,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二)实行分类考核制度,提升考核针对性实效性 全面科学的考核内容是国家公务员考核的基础和保证,要依据不同职位特点制定科学、有效、具体、量化的分类考核标准和内容,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分类考核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分别考核,这一点新《规定》第二条有明确规定;第二,按照职位特点,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要采取相应的补充办法。由于我国公务员范围较大,涵盖面广,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和科学,因此,在强调采用对所有公务员普遍适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础上,还应针对职位的工作情况和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性的考核方法。

(三)强化考核结果使用,促进考核激励作用发挥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是与其升、降、奖、惩紧密挂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励竞争的功用。但如果我们只是出于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出于对公务员的工作及其行为控制的需要,把考核的功用仅用于这些方面,为考核而考核,极易引起被考核者的逆反心理,使考核流于形式。在考核中要充分注意到公务员作为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从公务员自身的需要来制定考核的政策与标准,把公务中的潜能开发,绩效提高与个性发展引入考核目的中来,即把考核结果公开用于满足公务员个人需要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功用。

(四)鼓励群众参与,提高考核公信力和权威性 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主要在政府内部开展, 这使公务员没有把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放到首位, 造成了“政府本位”“、服务异化”等问题, 因此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关键在于引入社会大众的参与。应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 每年组织关于民众对政府上一年各方面施政情况满意程度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政府组成人员考核和本级党委书记党内考核的一半分值;再根据主管领导的评分和辖下民众的评分之和, 合理、明确地规定不称职、基本不称职、称职、基本优秀、优秀的标准, 厉行赏罚升降, 励精图治。因此, 在考核制度的推行中, 我们应该及时找出客观需要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 总结经验, 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考核制度的健康发展, 以推动整个公务员制度走向完善。

(五)加强考核过程监督,促进考核结果公平公正 公务员考核工作是一项法定性、政治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对考核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先,联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组成公务员考核工作监督委员会,其次,建立严格的考核监控体系,抓好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环节。最后,实行国家公务员考核问责制,加强对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中违法违纪主体的责任追究。从而达到考核的真正目的,取得良好的考核效果。

通过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每一个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因为公务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务水平,纵观中外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政府,而一个仅有文化而不能使之化为力量的政府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政府。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

[1] 刘维佳,王翌.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3. [2] 何丽娟,毛家琼,胡蓓.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6年第10.

[3]靳亮.论我国《公务员法》激励保健机制的创新与完善[J ].理论界.2007年第3期. [4] 金太军主编.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4页. 林金奕,徐晓丹.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J ].海峡科学.2007年.(10).

下载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如何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前提好的行政监察环境可以促进行政监察工作的开展,可以有利于行政监察措施的落实,可以极大的推动行政监察体制......

    我国保荐人制度的完善

    浅谈我国保荐人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保荐人制度概述 保荐人制度是由保荐人负责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发行人的证券发行与上市文件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协助发行人......

    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李凝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但是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浅谈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完善

    浅谈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现状及完善 随着当今社会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与全球化接踵而至,甚至相互交织,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迹象。行政复议作......

    我国公务员制度(92分)

    我国公务员制度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 制订《公务员法》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 )。(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2题......

    浅谈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 摘 要: 薪酬制度是公务员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但直接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而且关系到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本文......

    浅析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

    浅析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张明瑞 西南大学法学院10级1班,***3 摘要:伴随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回避制......

    浅谈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摘要: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制度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为政之要,首在择人”,录取什么样的人来担任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