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现状与完善方法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现状与完善方法
摘要:一个国家选拔,任用什么样的人从事国家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正常运转和效率,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公务员录用是公务员制度的“窗口”,它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促进政府机关建立高效率的政府中枢系统。而公务员的考录制度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依据,是从源头上保证公务员素质、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的重要保障。对担任主任科员及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实行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录用制度,是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最具有标志性、决定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措施。在1993年国务院制定和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公务员条例》)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于2006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录用制度骨架内容的规定大致相同,但是实际录用工作中,具体做法与这个骨架内容的基本规定却相去甚远。本文简述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概况,主要论述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公务员录用制度
在理解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概念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与之相关联的公务员、考试和录用的涵义。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他们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中的文职办事工作人员。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定义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的录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补充担任主任科员及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择优将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的一种人事制度。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录用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也就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严格考察,择优录取。经过十多年的公务员录用的实际经验,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已不断健全完善,有效促进了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尤其是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从范围、办法、条件、程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公务员录用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是我国录用公务员的专门律,也是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现状及存在不足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录用一般要经过以下的程序:发布招考公告,资格审查,对审查合格者进行公开考试,对考试合格者进行面试,体检,拟出录用人员名单,审批备案。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推行十多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一制度的推行,规范了公务员的“进口关”,实现了公务员进入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不仅促进了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形成,而且有力的遏制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树立了国家机关选贤任能、公正廉洁的新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公务员录用从具体制度设计到操作环节上,还存在着部分不合理因素,个别规定甚至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给社会选拨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考试报名缺乏平等诚信。
国家公务员的报名资格随意规定,考试人口缺乏平等性。所谓平等,就是指应考者不论其政治派别、种族、肤色、宗教、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使公民在担任公职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可是我国目前在对国家各级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中,对某一职位的报考条件往往是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这就为考试录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国家公务员考试变成了失去
“公平”灵魂的作秀。目前在我国公务员考试中,职位分类工作在公务员考试中没有科学体现,专业科目的考试内容往往也是由用人单位自己设置,这样极不科学。因为用人单位是实际工作部门,而不是考试机构,无论是笔试命题还是面试,用人单位都是不应该参与其中的。这种用人单位自己选人的现实,让我国公务员考试的诚信度大打折扣。而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条例》对其规定又不明晰,使得考生在其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的没有根本的保护途径。
第二
录用制度适用范围窄。
考试录用的范围窄主要表现在考试录用的职位级别范围过窄。《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也就是说,考录的适用范围局限于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根据规定,被录用的本科生定为十三级科员,硕士生定为十二级副主任科员,博士生定位十一级主任科员,而担任领导职务或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可以采用调任或者交流的办法,不必通过考试。但是调任对象不包括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领域的高级人才。相当一部分人才进入政府部门只能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无论其何种学历,经验或者能力都只能被任命为主任科员以下职务,这样的政策显然不能调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有失公平公正。随着高学历人才进入民营,三资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第三
公务员录用法律程序存在缺失。
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是我们法治发展应该遵循的目标,这与时刻变化着的社会现实永远是个冲突,因而根本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实体公正。但程序的正义却是我们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在公务员录用实践中,管理者较多重视实体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而忽视了在录用程序中的法律规定问题。最近几年,公务员的面试权完全由招录机关自己掌握,所以给很多“关系户”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人情面子关系,而地域的狭小性又为关系的人情化降低了成本,使得考生能通过多种途径结识,拉拢并贿赂考官,从而达到获取面试高分的目的。按照规定,用人部门可以在一个岗位的前3至5个应试候选人中拟录用人员,这就使得面试录用工作变得相当灵活,在面试过程中,“走关系,打招呼”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使得笔试成绩排前者往往落选。此外,面试的合理性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面试题目科学性、专业性不高,程式过于单调,很多考生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而是致力于提高应试技巧;另一方面,考官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甚至有的职位出现了外行考内行的现象,严重降低了选拔人才的质量。
第四
操作过程缺少法律规范。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面试考官素质低,多是一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政府官员或大学老师,往往把面试测评点放在自己的工作经验
和工作偏好上,不具备运用现代测评方式方法的能力,因而对于面试中测评项目的选择缺乏科学性。面试过程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考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甚至会出现行政首长干预录用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公务员招录的公正、公平和有序性,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笔试命题形式单一,试题类型不够全面,试卷结构、题型、分值布置和考察点的规定等方面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影响了考试的区分功能;笔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试所用教材常识性知识所占的比例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少。而由此导致了考察机械记忆力,出现高分低能,把一些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而记忆力差的人拒之门外。以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为例,笔试的内容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与《公共基础知识》。其中《行测职业能力测验》的命题已经陷入了困境,为了提高测验在高分段的区分度,命题组只好尽量加大试卷题量和难度。这种做法会导致很多考生不是凭自己的能力水平,而是凭运气入选。这种局面将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公务员录用制度是现代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各方所关注。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涉及到政治、法律、社会以及思想、规范和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公务员的录用关系到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国家行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我国《公务员法》中的不足予以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增强笔试、面试的科学性。
笔试是公务员考试录用的首要环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笔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质量,要建立考试题库并逐步增大题库的容量,这样可以保证笔试的命题水平;同时应建立试题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试题的质量。此外,为了避免“高分低能”的问题,必须进行面试。公务员考试应该实行层层淘汰制度,考生进入面试以后,笔试成绩基本不再发挥作用。所以,招考公务员的面试不仅重要,而且非常严格。面试可以采用答辩、模拟操作、心理测验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可以采用问答法、问题处理法、辩论等多种方法。但是,面试的主观性较强,面试的可信度如何,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试官自身的素质。所以,面试的考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应通过专门的训练,使面试考官真正掌握
提问、分析、评定成绩等方面的技巧。作为一个公务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理论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在形象、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一点决定了公务员选拔考试必须重视面试成绩。因此,面试官的组成和素质关系到面试的公信度和有效度,加强面试官队伍势在必行。
第二
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制度,增强考录过程的透明度。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应确实做到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在录用对象上,打破身份界限和户口界限,取消少数部门规定的不合理的专业、性别、经历等附加条件限制,对面试成绩实行当场公布制度,使得“可变通”环节越来越少。同时,应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在整个考录过程中的监督权,监督人员未到场,不得进行面试;面试成绩未经监督人员签字的,人事部门不得予以审批;在面试中明显违规的考官,应取消其考官资格等,坚持制度防范和严肃处相结合,尤其是在面试考核过程中的监督权限,有效杜绝面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第三
引入聘任制,录用形式多样化。
公务员聘任制是指国家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合同的方式聘用的制度。内地多省市于2012年开始试点公务员聘任制。
聘任制的录用方式相对灵活,纠纷解决机制也有了新突破。试行聘任制对于打破传统体制禁锢,吸纳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公务员聘任制可以克服中国官场上不成文的“上了就不下,进了再不出”的弊端,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的制度;另一方面,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可以把那些思想积极,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逐步建立干部灵活机制,这对促进政府工作协调,高效运转,令本地区走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
打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
传统的干部录用方式带有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人才自产自销,本地化以及裙带关系严重,缺乏竞争,干部队伍缺乏活力。而早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在谈到公务员制度时就说到了,“地域和身份一直是禁锢公务员招考的两个界限,这两个界限必须打破”。因此,今后公务员的录用必须打破地区和身份的界限,进一步扩大选人范围。一方面,对报考公务员的身份不作任何限制,符合报考条件,无论是机关还是事业干部和工人,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还是“三资”企业,无论在职与待业,无论是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只要是中国公民都可以报考;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政府机关的特殊人才,本地又比较缺少的,可以跨地区乃至全国公开招考,以利于真正优秀人才的选拔。
第五
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经验。
西方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自建立之日起便一直处于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之中。由于历史传统和国情的不同,各个国家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力度、规模和侧重点并不一致,各自所取得的成效也不相同。尽管各国对考核的具体称谓不同,如英美等国称“考绩”,法国称“鉴定”,日本称“勤务评定”,但就其内容和方法来说却基本相同。但是,即使是相似的社会背景,西方各国公务员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完全一致,公务员的考核评价形成了不同特色。总体来说,各国所进行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其改革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效对于我国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加拿大实行“提篮”考试;新加坡只进行面试,合格后先参加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进行考试;美国对某些较高职位的候选者,只要求出具资格,学历,经历的证明,或者将其论文,出版物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可;日本采用七种考试方式:笔试,经历评定,实地试验,业务评定,口试,体格检查以及检测其完成职业职责能力的其他方法。
科学、公正的考核,能够使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得到充分的肯定,将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公务员积极工作的潜力,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西方各国不仅设置了合理考核等级,而且对获得不同考核等级的公务员进行了相应的奖惩。
结语
通过各种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公务员制度是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不断探寻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真谛的理性产物,它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失灵,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施加强有力的干预、平衡。可以说,没有现代公务员制度,就没有现代高效率的现代政府。新世纪以来,如何更加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由于几千年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体制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对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篇: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措施
试论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摘要】:本文就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深入阐述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内涵及历史渊源,并详细描述了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演变过程,结合教育部、人事部等相关数据,在肯定考录工作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不同地方不同制度下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对我国当前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并对考录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应继续向规范化、合理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公务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务员法
【正文】:
2005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公务员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公务员考试录用是《公务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原则、范围、具体要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自其实施以来,考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历史变迁和环境的变化,考录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概述
(一)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内涵
十六大以来,人事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事人才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空白,对于健全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具有里程碑意义。
引入竞争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中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则是体现竞争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严把公务员的“进口关”,尤其是要不断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考试录用制度有利于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德才兼备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和公开监督的用人机制,有利于促进社会民主建设,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变革。坚持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报考的资格条件,在符合职位要求的前提下,打破户口、身份的限制,减少专业方面的限制,放宽政治面貌和身体方面的条件,不仅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使考试录用的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且有助于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优化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进而提高政府依法执政的水平。
(二)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发展
官员选拔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官员选拔制度采用的方式逐步多样化。考试录用制度,就是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这种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最早产生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而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从西方国家出发,吸收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的有益成份,以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为基础加以总结、完善,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1、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历史渊源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可以说,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前身。科举作为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汉朝,科举制度的雏形已经初见端倪。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宋时期,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确认、发展和完善,既丰富了考试内容,又确定了一整套考试录用程序,并建立了严格的监察体制、惩罚体制和管理体制。明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形式、答题方式也严格规范化,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危害极大的“八股文”,把科举考试制度引向绝路。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2、当代公务员考录制度
公务员录用考试也就是为选拔、录用公务员而进行的考试,它是指:“国家公务员录用的主要机关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笔试、面试、现场操作、情景模拟测验、心理测验等方式来测量、评价应试者的知识、能力、专业水平、心理、品德等情况是否符合国家公务员要求的手段和方法。”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一种办法,“不包括党委系统、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及国家机关中的权力机关的干部录用,也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级、高级公务员的选拔。”(注1)
二、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现状
(一)基本现状
自我国公务员制度推行以来,公务员考试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向社会公开招考,吸取“新鲜血液”补充到我国的干部队伍当中,有助于政府广纳人才,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素质,适应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的政府工作需要,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现状在于:
1.公务员报考人数急剧上升,考试规模日趋扩大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数为31万人,2006年为36万人,2007年为60万人,2008年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突破80余万人,仅仅一年时间,报考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更是突破105万人,成为历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达到了78:1,而2003年仅为87000人。
2.文化程度逐渐向高学历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不少本科生的就业率还达不到50%,而硕士生的就业率也只有80%左右,甚至出现博士失业的现象,从本科生、硕士生直到博士生,都在积极报考公务员,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这些人寻找工作的一种方向。
3.热门职位过热,冷门职位过冷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中,最热门的职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联部基层组织建设一职,最终以4723人竞争此职位而高居此次“国考”首席职位,与2008年最高供需比3592:1相比,上升幅度约为31%。热门职位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南京海关监管职位和厦门海关的现场监管职位,供需比分别为4653:1和3490:1。但是,2009年同期仍出现了87个无人报考职位及13个报考合格人数未达到计划人数的职位。
造成目前这种公务员考试现状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于五个方面:
1.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使得公务员考试的热度不断升温,不少人都把报考公务员当作就业的最佳途径,甚至唯一的出路。2008年金融危机也对这一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2007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人。
2.机会均等
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考录工作高举“凡进必考”的旗帜,公平、公正、公开,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这种制度也吸引了更多人报考公务员,借助公务员考试这个平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理想。
3.条件放宽
除特殊职位外,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中无性别、身高、体重、外形、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打破了原来的身份地域户籍限制。同时,除吸引应届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岗位外,公务员机关还加大省级以上党政机关录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力度,也促使了社会在职人员报考人数的进一步增加。
4.职业声望
公务员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的崇高性受人们的尊敬和青睐。并且公务员职业较稳定,职业风险相对较小。此外,国家为公务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而其他行业这方面或缺或不完善。
5.盲目从众
很大一部分人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甚至素质达不到公务员的要求,存在侥幸心理,随大流报考公务员,也有一部分人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报考。
(二)演变过程
1.宏观演变
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
1982年,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干部录用工作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原劳动人事部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关于干部录用工作的综合性规定,即《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
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确定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
1988年初,中央组织部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干部录用工作中开始试行考试办法,开创了录用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1989年,人事部与审计署等六部门共同组织了公务员考试录用试点工作,人事部还会同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在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干部录用工作中推行考试的办法,强调凡进入国家行政机关一律实行考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初步确立;
1990年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试点从中央扩大到地方。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标志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在各级行政机关范围内推开;
1994年,中央机关首次公务员录用考试引起轰动,被媒体称为”万人赶考公务员”;同年,辽宁省率先开展省直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
1995年,吉林省县级机关招考公务员,明确规定农民可以报考,首先打破身份限制;
1997年,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党群机关和人大、政协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录用有关问题的意见》,指出:“从1997年起,中央和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工青妇等社会团体机关录用科级以下工作人员和地市以下机关录用科员、办事员,以及经批准列入参照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录用相应职级的工作人员,要按照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考与严格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对地(市)级以下机关的考试录用工作统筹安排,逐步推开”;
2003年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系统也采用了考试录用制度;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中央机关及全国各地全面实行“逢进必考”,标志着考试录用制度的正式建立。
2.微观演变
1989年,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就在中央国家机关的部分单位开始举行,名称叫做“中央国家机关补充工作人员考试”,主要是针对个别部、委、办、局举办,不是全国统一考试;
1989年-1993年,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占10%)和公共基础知识;
1994年-2001年:1993年起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也从1994年正式开始。1994年的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各占50%;
2002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A、B类,A类增加了一个新的考试科目,即申论;
2004年的考试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甲、乙类;
2005年,对应公务员法的实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行测分一、二类;
2007年,最大的变化是常识部分全部考法律、科技知识,题目数量增加到了140道,这是前所未有的数量。
目前,公务员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工具和手段,大量借鉴了国外MBA、MPA和国外政府用人选拔考试的模式和内容,通过人才测评的方式,重视素质考查,使考试内容、方式向考查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过度,逐步减少了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向各项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倾斜。
三、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改革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相当成功的领域,是现行公务员制度中的一个亮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纳贤引才的指导思想。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考录制度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官本位思想日益严重
中国几千年的考选传统留给当今中国的最为显著的就是根深蒂固的官文化思想,即“官本位”思想。所谓“官本位”意识是指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把做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同时又用做官来评判人生价值的大小,评判一个人的地位和作用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以下内涵: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到了现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意味着当官就有尊严,有权就有一切。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官本位”思想逐渐渗透进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惯性作用下致使职位、权力被私化和滥用,从而导致众多考生报考公务员考试,以求谋取“一官半职”,思想上的不正确认识,势必会导致日后的权力腐化。另外,我国的权力相对比较集中和权力的运行主体又归各级领导干部的特点,加上部分考录部门正是由于存在“官本位”思想,为小部分人大开方便之门,暗箱操作,进而求得“领导赏识”,进行权力交换,甚至权钱交换,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招收公务员时自己立法、自己执行,为部门或个人谋取相应的利益,严重影响考录工作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二)“凡进必考”制度尚未有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凡进必考”也是保证公务员素质和公务员制度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据人事部统计,2006年到2008年三年时间里,全国新增公务员七十余万,但经过考试录用的比例仅60%左右,乡镇一级的比例达不到50%,个别地方甚至违反规定,使一些素质低劣的人混入党政机关。
(三)能力测评技术手段不够科学
公务员考试中笔试部分的试题包括《行政能力职业测试》和《申论》以及专业科目考试,所有报考人员均需要参加这些考试,但由于目前我国人才能力测评技术和手段还不够科学,对国外普遍采用的情景模拟、心理测验、笔迹辨析等辅助方法缺乏研究和应用,仅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评估仍有一定难度。笔试中,尤其是《行政能力职业测试》全部为客观题,这只能测定可以量化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等,但对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难以量化部分的考察、测定,效果不理想,使得笔试考试成为考知识而不是考能力,因此,对于客观性测试来说,试题的“三度”(注2)是关键性因素。目前高水平的特别是测试创新潜能而又不致偏科的题目还不够多。几次考试难免有不同比例的重复,应考者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通过考试,但这样并不一定能真正选出与职业、岗位所匹配的人才。在这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加拿大公务员考试试题设计分类较多,针对不同的对象均有不同的测评手段,其试卷种类就多达35个,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能力测评手段不够科学的问题。
(四)存在“千人一卷”的现象
面对不同学历的考生,都采用同一套试卷,对其合理性、公平性存在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只要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均可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用一张试卷来衡量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考生,有失公正,学历越高,知识面越宽,研究深度越深,而且专业的不同,使得部分文科生很占优势,各省命题水平又参差不齐,这就应该区分对待。我国上海公务员考试录用方式从2003年起改变了以往公务员招考缺乏分类、缺乏针对性的“千人一卷”的传统模式,在综合考试的基础上,突出岗位特点和专业要求,进行岗位专业考试,从“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把好公务员进口素质关。实行“2+x”的考试方式,其中两门为综合考试,“x”为岗位专业考试,是由各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提出要求,由市人事局统一编制计划、划定类别、发布信息和组织考试,并且将这一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公务员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如:2005年的岗位专业考试分为政治、综合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等五大类。2007年的岗位专业考试则涉及综合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政法、城市建设等六类。
(五)识别人才上存在局限性
在考试合格者中,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职位,几乎被重点大学的学生所包揽。由于重点大学学习基础好,文化水平过硬,加之考官的青睐,使得他们具有其他学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否是高学历、高分数等于高能力、高素质,考试能看出一个人的学识,但考察不出能力和素质,考试长于衡量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短于评价人才的品行和能力,品行和能力带有方向性和根本性,因此,选拔公务员不应仅看其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关键是要了解其品行和能力。考试为衡量应试者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较为公正和客观的标准,但是,仅凭有限的文字上的东西是难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的。上海市杨浦区从2005年起,在全市首创了在公务员考核中加入诚信内容。在对公务员的考核中除了考核德、能、勤、绩、廉五部分之外,还加入“诚实守信表现”的新指标。信用不佳的公务员将在这一项目中被扣分。以往普通公务员考核一般局限于工作时间内的业绩,现在扩大到8小时以外,公务员一旦有了不良信用,若干年内都无法抹去。在倡导诚信社会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无疑会使每个公务员提防自己在信用上的“污点”,从而促使公务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整体公信力。此外,这一举措表示上海在公务员考核中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公务员,扩大了社会监督的渠道。上海市杨浦区的这一公务员考核举措或许对当前的公务员考录工作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对于报考者的考察引入“第三方”,增加评价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识别人才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六)面试部分的透明性亟待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招录机关根据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并予以公示。(注3)可见国家有关机关和立法已经注意到了公开,公正考试程序的重要性。但是近几年公务员的面试考试仍然不够客观,因为面试权完全由招录机关自己掌握,所以就给很多“关系户”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讲人情面子关系,而地域的狭小性又为关系的人情化提供了低成本,使得考生能通过多种途径结识、拉拢、甚至贿赂考宫,从而达到获取面试高分的目的。按照规定,用人部门可以在1个录用岗位前3名应试候选人中确定拟录用人员,这就使得面试录用工作变得相当灵活,面试过程中,贿赂面试考官、“走关系”、“打招呼”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使得笔试成绩排前者结果往往落选,甚至部分招录单位对某些考生有所承诺:能通过笔试,保证能录取,严重影响了公务员择优录取的公信力。其次,面试题目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程式过于单调,少数人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而是致力于提高应试技巧。再次,考官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甚至有的职位还会出现外行考内行的现象,严重降低了选拔人才的质量。根据新华网2008年6月22日报道,湖北省人事厅对公务员招考热门单位湖北省地税局的面试进行电视现场直播,15名笔试“入围”湖北省地税局的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当场回答评委问题,评委当场给考生打分,分数当场公布。面试的7名考官中,来自招录部门的考官不超过3人,以及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代表到面试现场观摩,各地、各招考部门纪检监察机构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对各个环节全程监督。此举不仅增加了面试环节的透明度,而且这种形式所产生的压力,同时也考察了“准公务员”们是否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更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
(七)考录制度适用范围过窄
考试录用制度适用范围过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录用的职位级别范围过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注4)也就是说,考录的适用范围只限于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根据规定,被录取的本科生定为十三级科员,硕士生定为十二级副主任科员,博士生定为十一级主任科员,而担任领导职务或副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可以采用调任或交流的办法,不必通过考试。但调任对象不包括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相当一部分高层次人才进入政府部门只能通过统一的公务员招考,无论其具何种学历、经验或能力都只能被任命为主任科员以下职务,这样的政策显然不能调动他们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也显失公正。随着高学历青年进入以上所举各部门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只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给予平等的机会、合适的通道,才能为行政部门招募到更多的优秀高级人才。
(八)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家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层次是《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第三层次是关于笔试、面试、考核、录用等各个环节的实施办法或细则,这一层次尤其缺乏相应的法律文本。以考录条件为例,不少单位对性别、地区、学校等作了硬性限制,有的单位或部门招考,要求报考者是国家重点大学、211院校应届毕业生,第一学历为本科,诸如此类的规定还有很多,这些限制与招考公务员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但是纵览全部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条文,都找不到能有效禁止此类行为的条款。另一方面,在现有法规的执行上,也存在着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地区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四、完善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途径思考
(一)坚持和完善“凡进必考”的制度
“凡进必考”作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一面旗帜,同时要把它作为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要规范考录程序,严格考试纪律,严格把好考试这一关。要坚决、彻底刹住不经考试就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不正之风,不折不扣地实行“凡进必考”这一制度。(注5)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公务员的选拔录用范围。要进一步打破身份、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的限制,使公务员的招录真正面向所有具备报考条件的普通大众,而不是“带着枷锁跳舞”。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可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公务员的招录的范围。要通过疏通“三支队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尤其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组织向公有制组织的人才输送和人才流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汇集着各种层次的大量优秀人才,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要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视野,逐步完善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改变“政府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也留不住优秀人才”的现状。这样既可以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精干,又可以吸引一流人才进入公务员系统工作。
(二)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和内容
我国公务员考试科目和内容并没有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根据职位本身的要求为中心来进行设计和安排,要更加科学的对待公务员考试的科目设置和命题,应当聘请专家,包括行政学专家,考试学专家和资深的政府领导人员共同出题,在大家统一意见,明确精神、明确考察范围、考察意图、考察目的条件,再根据本国或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共同出题,这样既可以避免考察范围过于宽泛,考试重记忆轻能力以及偏题怪题等降低试卷信度效度的情况出现,又可以拉开考生的层次、区分度,从而便于政府机构挑选更加合格的人才。例如,国外文官考试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变化,不仅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不断发展和完善,还出现了新的综合性考试方法。如品能测验法、笔迹辨析法等。新的考试方法比传统方法更科学、客观、公正,不仅增加了口试的比例,而且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验项目,提供不同有价值的数据。不仅注重显现才能的测验,也注意潜能的发掘,还注意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表现。不仅看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测验,还注意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应变、适应能力的测验。再如,福建省人事厅首先把抓好命题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考录工作制度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长期从事人事工作并了解党政机关人员素质要求的人员中,认真物色出命题“领头人”。然后以此为基础,采取“以会代培”的办法,多渠道筛选和培养命题人员,组建起了一支由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命题队伍,这支队伍人数精、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基本能胜任并满足定时定期招考和特殊招考命题的需要。
(三)建立分级分类考试机制
实行职位分类是公务员管理体制区别于传统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录用的依据。根据职位分类法逐步实现科学的分类分级考试是考录制度走向科学化的一个方向。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并没有和管理上的职位分类法相挂钩,不论学历、年龄基本上是实行统一的考试内容,忽视了个人的学术背景和专业优势。应当根据报考者的学历、专业建立分级分类的考试机制,例如,把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分为三个层次,即高级、中级和初级。高级适用于中央国家机关及省级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录用,中级适用于省级一般性的职能部门和地市级政府,初级适用于县、乡级公务员录取。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公务员考试制定不同难度系数的考试试题,高级公务员主要考察应试者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的理解,而低级公务员则更多地考察实际技能和对政策的执行力。例如,日本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其中的Ⅰ种考试被称之为国家精英公务员选拔考试,报考者须具备大学学历。Ⅱ种考试和Ⅲ种考试则是用于选拔一般公务员的考试,Ⅱ种考试须具备大学或大专学历,Ⅲ种考试则专门为高中学历的报考者设置的。英国文官考试根据报考职位的职类和职级分行政级、执行级、事务级、助理事务级四个等级进行。法国文官考试按报考的职级分A、B、C、D四级进行,外部竞争报考者须有文凭,内部竞争报考者没有文凭要求,但须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
(四)引入第三方主考机关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部内制,也就是指在政府行政系统内设置公务员管理机构,部内制最大的缺点就是行政长官集事权与用人权于一身,有碍于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再实行部内制,而坚决实行部外制,也就是在政府行政系统之外设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独立行使公务员的考试权,负责录用人才的选拔。目前,考试和录用均由人事部门负责,难以适应大规模的考试录用需要,事实上,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程序,需要有高效的职能部门来统筹管理。因此,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工作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现行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主考和管理机构,聘请、授权独立于政府行政系统之外的主考机关进行招考工作,即引入第三方机制,这样就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正、权威及录用的透明。
(五)深入了解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笔试、面试可以测评考生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可以了解某些政治思想素质,但由于后者的表现具有隐蔽性,有真像也有假像,比较客观的全面的测评.只能通过有效的考核来完成。实践中可以确定考核在整个录用考试中的权重,细化、量化考核的内容。其重点应是考生在重大事件的表现.以及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表现,尤其作为社会公德规范的基础的诚信情况,同时顾及考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对已参加工作考生的考核,应引入公示制,也可进行民主测评.对应届生报考者的考核,不能同于鉴定和评语,应该深入所在学校特别是班级进行深入了解。对未参加工作往届生的考核,应深入所在居委会或村委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对于那些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在国外工作的考生的考核。应当进行专门的研究。对考核中所收集的材料,应该细加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主流,明确本质,对考生进行客观的公正评定。这个评定,还应与被考核者见面。同时参加考核的人均须签字,以示负责。失职者,应负相关责任,把住“凡进必考”的关口。
(六)严格面试考试形式及考官资格
面试中考官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随意性。但这种随意性首先不应该来自私心邪念。缺乏良好政治品德素质的考官,会有意不按优劣等次评分。而缺乏良好业务素质的考官,没有掌握评判技能技巧,会有意无意地打错分,甚至乱点鸯鸳谱,不仅没有将高分低能者淘汰出局,反将高分高能者淘汰掉。公务员面试工作是一项严肃、重要、社会关注程度高的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学科、新理论的出现,要体现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水平,就需要不断提高面试官的综合水平,一方面要挑选素质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人员担任考官,并进行必要的考官资格培训。另一方面要优化考官组合,使考官组成既有组织、人事部门参与,又要有社会上聘请的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甚至心理学家等,充分考虑考官队伍的多元化,使得面试更有针对性。公务员面试打分,可以借鉴体操打分的办法,规定一个在一般情况下的起评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考官打分不能低于起评分,这样可以有效的制约考官打分的随意性。此外,有条件的政府机构可以积极采用外国先进的测试手段。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心理测量等面试新方法,使面试更趋合理。例如日本地方政府由过去的单独面试改为集体面试,对应考者进行分组集体讨论,考官则在一边进行观察,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考察应考者的领导资质、协调性和积极性。
(七)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制度
在地方政府的考录工作中,普遍建立了各种监督组织,但这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收获不大。这是因为,首先,考试监督体系不完善。在录用考试中,监督部门与考录主管部门责权不清,监督部门不了解考录业务,而且其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手段不明确,所以很难与考录部门协调。这些问题不理顺、不解决,监督就形同虚设。其次,缺乏法律保障。我们对如何保障和防止考录过程中不正之风现象的发生,以及保证录用考试的可靠性上没有详尽的立法保障。同时也没有在司法上设置相应的机构来随时监控录用考试的实施。再次,缺乏技术保障。目前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对考试方法、内容及程序均没有定期地进行科学性、客观性的技术测定,以保证考试的信度与效度。要建立完善的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体系,采用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全面的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体系,重点通过制度予以监督。《福建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实施办法》在此方面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办法对命题、考核、体检、面试等多个环节规定了较详细的监督办法,由于面试的主观随意性较大,所以重点需要加强对面试过程的监督:监督人员未到场,不进行面试;面试成绩未经监督人员签字的,人事部门不予审批,在面试中明显违规的考官,取消其考官资格等。另外还可以组成由专家组成的有独立地位的考试录用监察队伍、巡视队伍,到各地面试点监督和协助面试工作的完成,进一步加强对面试的监督。另外,在法规不断健全的基础上,加强依法执行的力度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法制工作的不断进步,公务员制度势必会向规范化、合理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这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必然结果,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完善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第三篇: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经常被采用的则是笔试法、口试法、模拟操作法以及心理测试法这四种形式。
一、笔试法
笔试法是让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文字解答试卷中预先拟好的试题,识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但是,笔试也有一些缺陷或不足,主要表现为对于考生的政治态度、难测定,而且,考生有时还可以任意作答、猜测、作弊等不正当的手段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考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笔试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论文式笔试法,也叫主观性笔试法。形式进行答题,阐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主张和见解。程度较低,而且评分标准也不易统一,主动性较大,另一类是短答式笔试法,也叫客观性笔试法。用简明的文字或符号来回答于深层次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
二、口试法
主考人通过对考生的观察以及考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来考察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度等多方面的情况。其优点是测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它还可以对考生的性格、工作态度等作出评价。可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主要是规模有限,效率低下,主考人员在评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自己正常水平的发挥受到影响。如依据参试者的人数,可分为个别口试和集体口试两种,而按照问题的结
主考人为考生设计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情景,如起草公文、主持会议、发表演讲,或进行实际调查等,让考生进行实际处理的演示,主考人通过对考生行为的观察来评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领导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关职位所必需具备的素质。模拟操作法将考试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考查出应试者是否具备拟任职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特别适应于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特殊职位任职人员的选拔。只是其组织和设计工作较为复杂,费时费力,因而难以大规模进行。
四、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指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手段,对考生的智能、气质、性格、情感等个性特征进行测量。运用心理测试方法,可以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拟任工作所需具备的智力水平和人格素质,主要包括记忆力、反应速度、注意
【】――恩点公务员考试论坛恩点公务员考试论坛专用模板第1页
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内容。个性倾向测试与能力倾向测试是常被采用的两种方法.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和部门尝试着将心理测试方法运用到干部录用考试的面试中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恩点公务员考试论坛恩点公务员考试论坛专用模板第2页
第四篇: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研究
为政之要,首在择人,更在以制举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孕育、产生、发展、完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后。本文从我国当代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追溯到科举时代起的我国古典选官制度,并同西方主要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做比较与借鉴,论述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历史形态和内外关系。同时从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成就、问题及原因三方面分析现状。其中,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设置,包括法规体系不健全、体制模式不稳定、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利配置不合理;二是制度运行,包括由笔试、面试不科学等所引发的考试录用低信度,由公务员“爆”考热、招考成本高、到位受限等所引发考试录用低效度及外部环境制约。力争揭示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价值取向以改变其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包括竞争激励观、平等参与观、公平效率观、民主法制观;同时从以下四方面做政策思考:一是健全法规体系,实现“法本位”,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考试录用制度,增加稳定性,三是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制约机制,四是建立独立于政府行政系统之外的主考和主管部门,达到权利有效制约和实施途径;从实现公务员考试录用的高信度、高效度、创新性作为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途径。文章并对论证数据进行社会调查,理论结合实证分析,印证本文观点和结论。
第五篇:浅谈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摘要: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制度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为政之要,首在择人”,录取什么样的人来担任公务员职务,直接影响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效率,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不过我国在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以适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总体发展。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存在问题完善制度
1.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及意义
考试录用制度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起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兴盛于宋明,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科举考试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选拔人才制度。当然,科举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发展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针对当时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思想,为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国家机关干部的考试录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所谓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指根据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录用为公务员,担任某种行政职务的制度。它有以下几大原则:公开原则、平等原则、竞争原则、择优原则。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方法主要有笔试,面试,模拟演作试,技术操作试。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在现代社会,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参加公共事务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严格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
2)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高效率的政府工作系统,而高效率政府工作系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保证了公务员“入口”的高质量,对于整个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给我国留下了较浓的“人治”色彩,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录用干
部又缺乏客观的标准和程序,导致一些思想作风不正的人任人唯亲,选拔干部时只讲感情亲疏、只凭个人喜恶。我国要建立现代人事制度,首先就要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通过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科学、公正的录用标准,遵循法定的条件和程序,才能确保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性,保障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报考资格的限制不合理
在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时,理应做到公平、公正,给予每一个公民平等参与的机会,而不应有所偏颇和歧视。然而,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歧视性的限制规定,这对于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平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降低了该制度的公信力。第一,报考资格随意规定。对某一职位的报考条件往往是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这就可能为考试录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打开方便之门。比如,用人单位事先想录用某人,因为此人是大专学历,就把学历规定为大专以上;专业是会计学,就把专业限制在会计学;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就把“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作为一个额外的要求。如此规定就把相当一部分人挡在报考门槛之外,从而大大增加了该关系人被录取的几率。第二,身体条件不合理限制。就拿乙肝小三阳的例子来说,这直接导致的是公民各项权利的不平等:首先是平等权,“乙肝人群”的身份自然将他们与非乙肝人群区别开来,从而丧失《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合法权利;其次是政治权利,乙肝人群不能担任公职,不仅是对其私权利的侵害,也是对其公权利的剥夺;再次是人格权和隐私权,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属于一个人的隐私,在每个公民入学、就业、报考公职时强制性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这本身就是对每个公民人格权和隐私权的侵犯。第三,地域限制。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时,往往对考生来源地域作出了硬性的规定,这是十分不合理的。有的是规定外地生源只能报考小部分职位,有的是对外地生源的报考资格作了更多的限制。由此就会进一步滋长公务员队伍的本地化、关系裙带化,严重影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公正性。
2.2.笔试内容的设计不科学
在我国,笔试一般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部分(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会有所调整),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考试命题重知识、轻能力。总体来讲,无论是中央和国家机关
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笔试试题,还是地方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笔试试题,都存在着命题形式单
一、试题类型不够全面的问题,在试题结构、题型、分值分布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样的考试很容易流于机械记忆力的考察,而导致出现录用高分低能者的情况。其二,考试内容冗杂、考题较偏。比如,有些地方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仅“判断推理”就考六七种题型;有些题型要记住不少物理公式,而且这些物理公式往往不是常用的公式,这就难以发挥出考生的潜能;有些考题难度较大、较偏,会引导考生钻研偏题,从而迷失了方向,与公务员招考的目的背道而驰。其三,《申论》考试缺乏科学性。目前《申论》所提供的材料几乎都是社会热点问题或焦点问题,这样就可能事先被猜中。比如,众考生对2009年江西省公务员招考《申论》科目考试题“金融危机”就有预测和准备。试想,这样的题目在选拔录用优秀人才方面还有多大价值?
2.3.面试环节的程序不规范
面试主要采取试题问答的形式进行,由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组织,有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然而,就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走关系”、“打招呼”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还很严重。
2)测评体系发展滞后,模式化严重。主要表现为测评要素不够全面、测评手段单
一、测评试题的命题空问小,内容缺乏针对性、测评方法单一等,这种“一刀切”的面试形式往往有失公平,毕竟考生分为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考生,在贴近社会生活和机关工作实际的题目上,应届生会遭遇实质上的不公平。
3)考官素质参差不齐。比如经验不足、洞察力缺乏、摆架子、偏重自我喜好等。这些现象都是实际存在的,它们都严重损害了公务员面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思考
3.1.加快公务员录用法规建设,实现考录各环节“有法可依”
(1)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规范。我国已经在2005年颁布了《公务员法》,填补了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方面的法律空白,但它毕竟是关于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法律,不可能对于考试录用制度方面规定得十分细致,这就要求我国应加快考试录用专门法律法规的建设。具体说来,应该以制定《国家公务员录用规定》、《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实施办
法》、《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规定》、《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办法》,等等,以期对考录各环节的执行形成具体的、严格的、操作性强的条文规范。(2)加快地方公务员考试录用法规的建设。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全国性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单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各地区还应当在坚持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基本原则的情况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地方行政机关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从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法规体系。
3.2 要改革公务员考录条件,实现报考公平
应当根据职位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臵考录条件,体现报考公平原则。严肃地规范公务员报考资格,由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职位本身的要求为中心进行报考资格的设定,力戒用人单位的不正当参与,真正给公民营造一个客观公正、平等竞争的考试录用环境。此外,要彻底打破身份、地域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建立真正平等、公平的考试竞争机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都应当具有通过考试而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合法权利,政府机关不得在报考条件等方面给予公民不合理的限制。
3.3.改革笔试内容,健全测评体系
(1)适当调整笔试内容。针对试题比例混乱、内容冗杂、偏题难题较多等问题,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不断地实践和调整考试内容,以达到选拔录用优秀人才的目的。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政府部门涉及的国际经济与法律事务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公务员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可以多增加这些方面的测验;另外,应当建立一个大容量的考试题库,使得申论考查的题目不一定仅仅限于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要能够测验考生的真实水平。(2)建立能力本位的测评体系。我国公务员考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突出,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科学的测评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测评内容。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积极组织力量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测评办法,科学设计考试内容。“能力测评”内容必须注重考查考生的智力水平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考查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考查其行政理论素养、理解思辨、管理解答能力;注重考查其完整的人格和平衡的思想。
3.4.改革面试过程,把好最后关卡
(1)完善面试监督机制。严格规范考试程序,按照能力标准选拔人才,打破“人情关”,阻断“关系门路”。加强外部监督,公开拟
录用人员名单,保证公众监督渠道的顺畅;转变观念,打破传统型、常规性的一般监督惯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公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发布,或通过致全体考生公开信的方式,宣传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的程序规定,公布“阳光下操作”的监督举报措施,增强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推动有效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2)创新面试方法。逐步探索开放的结构性试题,尽早摆脱模式化的桎梏。按照面试要素和面试职位的特点来选择面试方法,比如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情景模拟的面试方法,而不是只靠结构化面试法。当然,方法的创新和考生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应当渐进式地逐步推广这些新方法。(3)加强考官培训。目前亟须建立面试考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大力加强面试测评机构建设,具体应该做到:面试考官队伍要稳定,这支队伍要由熟悉组织人事、机关管理工作的公务员、专家(心理学专家、测评学专家等)、考录业务人员等组成;面试考官队伍要专业化,要对考官进行系统培训,使面试考官能够掌握各种面试方法和技巧;要建立面试考官资格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考官必须由组织、人事部门通过考察和考试的方式确定,合格人员应当予以发证确认,考官应设等级制;面试考官应实行统一管理,面试考官组的组成应打破地域、部门界限,由省级考录部门统一调配。
参考文献: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