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历史试题(24)[范文]
高三历史试题(19)
王者归来的姿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马克思重新受到重视,是因为他 A.创立了阶级斗争理论
题
C.可以拯救金融危机
B.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及社会不公问 D.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7.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8.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9.《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② 农业产量的提高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C.文化复古主义潮流泛滥
B.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D.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11.“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工业生产
1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13.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右边漫画所描绘的历史现象体现了
A.
比是后来全体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和美国。”这体现了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之一是实行
A.中央集权制度
B.以德治国
C.君主专制政体
D.开明君主制
19. “我考虑我自己”是法国思想家蒙田(1533~1592)说过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能在欧洲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它
A.是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表现
C.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
B.体现了自我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20.有一幅画把事物从日常的伦理中分离出来,创造了一种恍如梦境的画面:本来喧闹非凡的广场上空无一人,广场的醒目位置横卧着一个石膏人,标志着19世纪新技术的大钟与火车,却与久远的古典建筑物连在一起。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意念关系的生动描绘,表现的是奇怪、忧伤、恐惧、隔绝之感,并暗示画家思念故乡之情。该画的风格应该属于哪一流派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21.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A.深受外部的影响
C.艰巨曲折地发展
B.有继承地发展
D.在沉沦中上升
22. “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以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出自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谭嗣同
23.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4.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代表 25. 1978-2007年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该时期我国
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三个面向”方针的推动 ③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开始确立 ④《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材料三
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尼尔·弗格森《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4分)材料四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4分)
2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便是英国法制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
——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
——卢梭《社会契约论》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4分)二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
材料三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19)
第二篇:2018年高三模考历史试题
2018年高三摸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
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
2.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回长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3.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
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4.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这反映出唐代
A.地方监察逐步网络化和制度化
B.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
D.监察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吏平5.观察南宋临安茶馆信息表(部分)
由此看出南宋时期茶馆
A.分布过于集中B.管理比较规范C.运营方式丰富D.服务对象单
6.明朝成化五年工部奏报,“南京轮班各色人匠,虽皆取以供应朝廷造作之用,中间谙晓本艺者十无二三”,因而当局遇有工程,还得“雇觅在京高手造作供应”。由此可知明朝
A.工匠制度下难保工匠素质出
B.工匠生产积极性下降 C.匠籍制度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
D.官营手工业管理混乱
7.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8.右图中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从中可以得出当时花翎
A.赏赐的群体范围不断扩大一
B.是区分官员品级的主要标志从
C.是对特殊贡献及尊贵身份的奖励宣
D.是奖励有功官员的主要手段
9.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中
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
10.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广东地区最先受其影响,于是“广西桂平县洪秀全,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该编者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B.认为基督教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
D.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
11.1862年,清廷命曾国藩保举封疆、藩臬人材,并明确提出“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此后出现了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而朝廷对此则是默认。上述现象
A使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B.表明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反映出督抚用人权有所扩大
D.造成中央政令无法贯彻二
12.据研究,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甘肃、青海的中药材大黄已通过天津出口国外。此时,英国立德洋行已在打箭炉和松潘(均在今四川省)设立羊毛收购站,将羊毛经上海运销美国,成为上海港出口羊毛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
A.内地与口岸城市的经济互动队
B.内地发展是沿海经济发展的源头 C.洋行促使内地农产品实现了商品化学
D.内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3.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
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他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
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 14.据表1信息可以推断出,抗战胜利后
表1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A.财政危机主要由国民政府腐败引起
B.财政金融危机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有瓦解作用
C.物价的上涨必然引起恶性通货膨胀
D.纸币发行增长幅度超过了物价涨幅 15.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学者总结如下:
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
A.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B.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C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
D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独特性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由此可知,新中国
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
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 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
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
17.按照罗马法的有关规定,在转移物的所有权的过程中,当事人的意思虽然不可或缺,但当事人的意思只是形式出现的动因,它不能决定和改变形式,更不能决定所有权变动的效力。材料中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A.忽视了交易双方当事人意志的作用
B难以适应罗马商业发展的需要
C.限制了罗马公民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法内容日臻完善、丰富
18.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难以给出唯一定义的问题。在法语中找不到一个专指启蒙或启蒙运动的名词或动名词,通常是用 Lumieres(光------复数)来表述。当时的人们会用“光”来比喻,这种比喻很可能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宗教信仰的影响
B.西方工业化的深入开展
C.文艺复兴的开展
D.受牛顿科学成就的影响
19.《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是共产党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的首要纲领,明确表示出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性,并全力要求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要求坚决颠覆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采取限制措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据此可知,这一纲领
A.把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国情相结合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C.没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D.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
20.某经济理论认为国家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多卖少买,保持出超,以保证货币尽量多的流入国内和尽量少的流向国外。该理论
A.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
B.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C.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
D.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发展
21.法国1875年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既没有确定原则的前言,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
A.内容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B.无法适应工业经济发展
C.是各种势力妥协的产物
D.不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
22.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退却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材料中列宁的主张
A.不利于苏俄经济快速恢复
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导致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抛弃
D.反映了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
23.在美国大危机期间,企业家吉姆瓦拉托斯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挨饿总比领救济要强些。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为解决该企业家谈到的问题,罗斯福总统
A.强调政府应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B实施“以工代赈
C注意调节劳资关系
D.努力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 24.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中华民族”一辞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货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处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鞦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及主要原因。(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成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选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英国依然坚守传统的自由贸易思想,于1846年废止了《谷物全面放开了对农产品的进出口管制,随后又在1849年废止了《航海条例》,降低了工业品的进口税率。法国在英国的影响下,也一改以前的保护主义政策,实行低进口税政策,开始走上自由贸易的道路。自此以后,西欧其他国家陆续与法国签订了减税贸易协定,纷纷加入到了贸易自由主义的阵营中。
---------摘编自粟小芳《中西方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在外国农产品的竞争下,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迅速下 跌,、大批农民不得不离开农村移居城镇或海外,农业收入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工业方面,1870年,英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31.8%,1900年下降到19.5%,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被美国超过,在20世纪最初10年中被德国超过;对外贸易方面,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对外国制造品的依赖也增加,德国和美国几乎在所有市场与英国展开竞争。对英国构成强烈挑战的德国和美国,以及俄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实行高关税政策,而只有英国继续走自由贸易道路。
材料三1961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1967年,英国再次中请加入欧共体,不再强调附加条件。
1970年,爱德华·希思出任英国首相,希思多次表示英国是欧洲的一部分,英国应该也必须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否则将会边缘化。
1973年,英国首相希思重启谈判,并最终于当年成功“入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撒切尔政府坚决反对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英国政府担心实行统一货币以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强,英国会失去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
2010年,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在对欧盟的立场上趋于强硬,提出维护国家利益不应向欧盟进一步转让任何主权或权力等政策主张
2018年6月26日,英国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决定加入欧共体与退出欧盟的行为进行评析(6分)
第三篇: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范文)
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通观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设计较好,符合高考题的风格,看似很难,细细考虑很容易。通过这次训练是学生从做题思路和做题规范上都有了一次很好的提高。
一、就统计情况看,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选择题看: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另一方面不能对材料有透彻的理解。出错率高的题目是25、28、33、35。
2、从材料分析题看:出错率高的题目主要是第41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选做题上,学生完成情况比较良好。
二、从阅卷环节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机读卡有破、脏、折的现象;
2、学生在粘贴条形码的时候,位置不符合要求;
3、学生的条形码信息有误,系制作的失误,需及时修正;
4、部分教师对于阅卷系统不能熟练操作;
5、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根据以上答卷中失分现象与原因,概括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试题中的问题。如选择题基本都是需要依据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确定正确答案,间接考查了有关基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1)迁移知识的能力差。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一是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是高考卷的主要特点,必须加强训练、减少失误。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首先是概括归纳不够精练、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思维角度单
一、片面。
(4)审题能力差。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而学习能力的高低最终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上。学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3.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字重复;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四是围绕答案的一个方面“揪住不放”,使用大量文字进行阐释和说明,“一条道跑到黑”,无暇顾及其他答案内容。
教学与备考指导建议
1.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基础知识的掌握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着手:
从量的方面看,就是要全面复习,所有重要的概念、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等内容都应学习掌握。
从质的角度看,就是要将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2.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同步进行,相互促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做到:能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加强学生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
高考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最终落脚到行文答卷上,这是真正的“临门一脚”功夫。对此,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
(1)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
(2)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明显角度较易确定,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用2至3句话表述即可。
4.教师应当高度关注的几项工作
(1)重视典型高考题、典型错题、日常考练题的思路解析、审题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变式及方法提炼,坚决杜绝就题讲题、死背答案的高耗低效现象。
(2)严扣课标和考纲要求,找准不同版本教材的交集,以所用教材为依托,提炼出知识内在联系、关键点、易混点、易错点和隐性知识,准确定位重点、难点及常考点,找出突破的措施和落实的方法。
(3)精心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高考指导思想,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4种能力、12项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的选练考评及精讲点拔等环节中;排查近三年高考题中涉及知识的高频点和低频点,研究题型示例,加强已考题型和末考题型的训练。
(4)教师的点拔必须立足于精心备课、吃透学情,讲出体系、讲出角度、讲出方法、讲出规律,真正讲透核心主干知识。
第四篇: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精品试题
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
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主要原因是()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3.“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新设置了一些新节日。这些节日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A.国家宪法日———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 B.国家公祭日———1937年南京大屠杀
C.烈士纪念日———1949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 ④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1497年达·伽马航向印度洋、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
高考精品试题
A.地中海时代被大西洋时代所取代 B.欧亚陆地强国霸权的结束 C.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D.欧洲资产阶级开始主宰世界
6.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7.下图是20世纪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苏联,下图所反映的大国关系所处的年代是()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8.2008年8月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宣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在美国电视观众中深受欢迎,收视率达到21. 5%,仅次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的27%,超过了其他任何在美国以外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是()A.法国巴黎 B.英国伦敦 C.美国纽约 D.德国柏林
9.有人说,中华民国是“美国式的共和国”,但也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其“英国政体特点”主要表现为()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
10.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高考精品试题
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11.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写道:“据他们(指英国民众)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被镇压而终止。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当时的英国民众产生这种“永久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是()A.外交:推行“独立主义”,开始确立欧洲霸权 B.国内:议会改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帝国:逮捕甘地,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D.思想: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巨大
12.阅读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从表中信息我们能够得出()A.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 B.中国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向近代转型
C.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二、非选择题
高考精品试题
13.(15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14(22分).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
高考精品试题
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探究]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16.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
高考精品试题
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枚,约占世界核弹头总数的97%,足以把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毁灭20次,使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
材料二近年来,一些大国与我国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后,中日双方宣布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950年到1990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311倍,1989年至1996年,商品、服务越过边境的贸易额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长,几乎是同一时期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2倍。到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达6.7万亿美元。
材料三 高技术武器造价非常昂贵,如一枚“爱国者”导弹价值100万美元,一枚空对空“麻雀”导弹价值169万美元。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各类导弹5 500多枚,仅导弹一项一天耗资就有1亿美元。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制约现代战争的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爱因斯坦
材料二 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爱恩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理论非常深奥”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高考精品试题
(2)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
高考精品试题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出现于古代社会,故A项错误;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斗私批修体现在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万元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国家利益是了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造成题干中美关系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再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影响中美外交关系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为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将此日定为烈士纪念日突出了“国庆勿忘祭先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投降书,而不是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答案】A
【解析】从秦汉到明清,我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故①正确;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及至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②正确;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不断加强监察和控制,设立刺史、通判等机构,故③正确;选官与考试紧密结合开始于隋唐科举制,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后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新航路的开辟,不能说明欧亚陆地强国霸权的结束,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是在14世纪,故C项错误;15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没有取得政权,还没有开始主宰世界,故D项错误。
高考精品试题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题目,涉及的时间范畴是1912——1915年,事件是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的减少。可用排除法解题,A选项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B选项是在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所以D项也排除。7.【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与题中中苏对抗不符,故A项错误;60年代中美关系是敌对的,与题中中美合作关系不符,故B项错误;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由敌对走向缓和,美苏仍然冷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90年代苏联解体,中苏、美苏结束了对立局面,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电视为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的,故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应该是英国和伦敦。故此题应选B项 9.【答案】A
【解析】 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为限制袁世凯,又实行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体的特点,故选A项。10.【答案】D
【解析】由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可看出D项正确。A项中的“治学”超出材料的主要意思;B、C两项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11.【答案】B
【解析】英国在近代实施的外交政策是“大陆均衡”政策,故A项错误;1832年的《改革法案》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加选举的权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甘地是20世纪初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题干中1859年印度兵变无关,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并未引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爆发,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表格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银行资产总额从无到有,在高考精品试题
金融机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钱庄、典当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故B项正确;1920—1936年间,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从来,并没有放松对华侵略,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官僚资本的信息,无法得出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故D项错误。13.【答案】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第一小问“新气象”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朝中后期”和角度要求“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农业方面”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玉米、番薯等……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作答;“手工业方面”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方面”根据所学可得出“会馆的出现”等结论。第二小问“政府的老政策”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4.【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引发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
(2)对民主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民贵君轻可以作为民主主义的基础,而陈独秀则认为这只是民本主义,跟民主精神想去甚远;对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纲常名教可以与民主政体相融合,而陈独秀则认为两者无会通余地;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可以不变,陈独秀则认为政体改变政治原理亦应随之变化。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
答案l:能将陈独秀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解读是基于自身文化救国的理想,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文化的结果。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就文本本身内容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有绝对化之嫌。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等。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提供的信息,并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高考精品试题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1)根据材料出处《新青年》及材料所述陈独秀与记者之间的论争内容可知是关于封建的纲常名教君道臣节等与民主共和的政体是否能相融合的问题,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前期这个时间,所以结合新文化运动前期批判封建文化即引发的结果去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中的“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与 “现代之民主主义”可知是对民主的认识不同;由“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与“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可知是对中国的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由“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与“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可知是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
(3)这一题考查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知识迁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和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解答这一题需要考生现根据材料提炼出想要论证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相应的背景、思想主张等史实作为论据,还要在答案中将史实和观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逻辑联系,并用历史性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15.【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高考精品试题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 第(1)问中的弊端从“他们的奴隶地位”可以看出平民地位低下,从“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看出他们缺乏政治参与权;社会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雅典社会贵族和平民、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关系分析。第(2)问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政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措施包括财产等级制和民主政治改革等。第(3)问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分析;据“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等信息归纳梭伦的观念。
16.【答案】(1)因素:核战争毁灭性后果;国家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
(2)依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理由:制约战争发生的因素增多,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三世界的崛起等。(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解析】 第(1)问要对三则材料逐一分析,材料一是从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性角度阐述的;材料二则体现了国与国之间联系的密切;材料三体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消耗。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直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格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题、制约战争的各种力量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等方面分析即可。17.【答案】(1)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爱因斯坦在科学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是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
【解析】第(1)题,考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者主要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2)题,可从材料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以及犹太人的身份等分析原因。
第五篇: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写写帮整理)
2014高三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140分)
24.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B.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C.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
2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26.《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27.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8.苏格拉底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智者学派强调个人感受,易导致社会混乱
B.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作用,以培养人的美德
C.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诡辩学派产生
D.苏格拉底崇尚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39.《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共活动:“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下列文章发表于这一时期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持久战》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新民主主义论》
30.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31.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
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浪漫主义
32.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
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时代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在“五四运动”时代,推动中国思想界“坚决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④国民革命的发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③④
33.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
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34.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
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资本主义已过时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5.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
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利于社会。„„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亚当·斯密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并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这一思想的实践。(13分)
40.答案:思想内涵:(1)自由是天生的基本人权;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需要构建政府;实行法治保障人民自由;分权以限制政府权力,维护自由。(6分)
原因:工业革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阻碍经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启蒙思想。(6分)
(3)特点:自由具有世界性;政府给予人民享有自由的经济保障;世界和平是自由的有力保障;(4分)实践: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欧洲复兴计划;组建联合国;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建设福利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等。(9分)
41.(12分)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三个渐进的“转变”,同时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虚君”,包括君主立宪。„„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从16世纪,甚至可以说是从l5世纪开始,进入到近代,欧洲可以说是加速度前进,一个世纪和另一个世纪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几十年就有很大不同。这一转变当然要加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第三个“转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l6至l9世纪欧洲“虚君”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推动欧洲文明在16至l9世纪这一关键时期“加速度前进”的基本因素。(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6分)
41、【答案】
⑴意义:实现了君主专制向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⑵基本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进步;思想的不断革新。(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⑶变化历程:鸦片战争后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又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进行思想变革。(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