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历史试题

时间:2019-05-12 00:5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历史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历史试题》。

第一篇: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历史试题

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文 科 综 合12.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监察官受内阁节制。从明太祖确立的政治传统来看,这种做法

A.整顿吏治,维护纲纪B.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C.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D.窃取皇权,侵犯六部权力

13.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下属。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

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宋代之后是商业社会

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

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

14.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践行天理需要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具体应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

15.苏格拉底深刻地讽刺雅典民主的某一方式:“没有人愿意用()的方式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命令B.投票C.高薪D.抽签

16.有一首《保国歌》,内容是:“堂堂始祖是黄帝,四万万人皆苗裔,嫡亲同胞好弟兄,保此江山真壮丽。仔细听我保国歌,天和地和人又和,取彼民贼驱异类,光复皇汉笑呵呵!”这首诗歌所讲的“保国”是指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保卫中国主权

B.推翻袁世凯独裁卖国的统治,保卫中华民国

C.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恢复汉族的中国

D.抗击日本侵略,保卫祖国

17.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称“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当前世界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在文章中,梁启超把中国人学西方比作沙漠中追逐幻影,而今幻影已经不见。该文章应是梁启超

A.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B.在义和团运动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C.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18.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特点是:风气初开;天下移风;飙转豹变。“飙转豹变”(快速发展)这一特点属于哪一时期

A.清朝末年B.洋务早期C.民国初年D.民国后期

19.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上海市政府出台一项措施,“具体规定是每四周上映国营片、苏联片各

百分之廿五,大部分影院上映的英美片每四周不能超过百分之廿五,其余时间则上映私营国产片”。这一项措施

A.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

B.出台于50年代初期

C.出台于80年代初期

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

20.美洲历史上出现了新西班牙、新英格兰、新法兰西等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美洲社会的进步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欧洲的殖民扩张

21.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1989—1996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由此推出的结

A.90年代成员国增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关

B.9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

C.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

D.90年代增长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关

22.“„„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

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该言论适用于评价

A.“混合经济”B.斯大林模式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D.“新经济”

23.“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它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运

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中”,材料中的理论应指

A.太阳中心说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C.量子论D.相对论

38.(24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39.(28分)外来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明清以来中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是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正式开始的时期,传教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材料二:《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1835年在广州开设 “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麻风病院、盲校、聋哑学校都是传教士创设的,甚至反鸦片运动、反缠足运动也是传教士首先提出。

材料三:1950年9月23日40名基督教人士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公开信(后被称作《三自宣言》),称“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自治、自养、自传的运动,已有相当成就,今后应在最短期内,完成此项任务。”(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

1951年1月,教育部和宣传部做出决定,由教育部接管所有受外国津贴的大学、教会学校、和医院。1952年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看不见公开的西方传教士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何表现,举一史实说明。(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影响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因素有哪些。(6分)

(2)近代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有着不同的态度,请用史实说明(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8分)

(3)1906年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主张“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绝对不受西教会管辖”,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4分)1950年发表《三自宣言》的基督教人士有何条件完成此项任务?(4分)

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

38.参考答案(24分)

(1)1882年因法国侵略越南而爆发中法战争;1894年又因日本侵略朝鲜而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

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崩溃。(4分)

(2)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屡战屡败,丧权辱国,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西学的传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接触西方先进文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二战后,两极对峙;美苏争霸;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

动高涨;美国敌视新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等。(任答2点4分)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美苏形成核均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任答2点4分)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苏结盟,抗美援朝;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促进第三世界的崛起;70年代,与美国、日本、欧洲结成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任答2点4分)邓小平时代的外交: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来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如: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用“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与东欧各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正常化;主动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和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倡导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9.参考答案(28分)

(1)表现: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介绍了泰西

水利等(2分)因素: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主观意愿;封建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发展滞后;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学风等。(任答三点6分)

(2)史实:洪秀全等接纳、利用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

清灭洋”旗号反对外来宗教。(4分)

评价:

积极: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播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冲击传统

封建思想;推动中国医学、教育等事业的近代化。

消极:传教士凭借特权欺压中国人民,激化民族矛盾;干涉中国内政,成为殖民主义势力的帮凶与

助手。(8分。从两个方面评价,任答四点;如只从一个方面评价最高不超过6分。)

(3)原因: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教会与民众矛盾尖锐,民众反洋教斗争激烈。(4

分)

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上有可能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新中国外交上提出“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着手对国内的基督教教会进行改造;政府财政上有力支持;基督教内部爱国人士的努力(任答2点4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第二篇:2010-2011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0—2011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

命题人:李新军12.6-7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2、2009年10月山东省举行了第十一届全运会,运动会的宣传口号有“全民全心全运会,新风新貌新齐鲁”、“齐鲁齐心,全民全运”、“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那么,历史上用“齐鲁”代表山东源于古代的A、行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分封制

3、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4、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共中央积极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下列事件中能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较早依据是

A、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

B、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C、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D、1877年左宗棠奏请在新疆设行省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

5、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观众领略了“秦皇汉武”的风采。银幕艺术往往真实与虚构并存。下列电视剧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2009年10月22日,第二届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开幕,主题是“西藏:发展的前景 合作的机遇”。自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后,境外支持藏独很猖狂。面对这些,我们要以历史事实进行反驳

①从元朝设宣政院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的有效管理

② 新中国成立后,和平解放了西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

③ 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古语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古人还将饮食的“色、香、味、型”与治国相融合。新中

国成立后有人研究饮食文化时认为:20世纪“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

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

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9、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

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10、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

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11、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

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

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

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2、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

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最能说明

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13、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

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

赖们收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是帝国范围内的国

际法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

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5、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

1787年宪法。这说明了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B.实现“三权分立”

C.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D.鼓励法官忠于职守17、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文中的“政治力量”指的是

A.英国B.苏联C.日本D.德国

18、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19、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20、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D.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21、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2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2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24、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25、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现代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印象主义

26、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27、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28、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相对论原理B.万有引力定律C.进化论原理D.主权在民思想

2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②C②①③D ③①②

30、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第Ⅱ卷(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31题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聚,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比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明史纪事本 江陵柄政》

材料二: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已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过错)掩其大节。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5分)

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只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3分)

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3分)

3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前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摘编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8分)

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北方。(8分)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4分)

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4分)

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

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4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

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外邦人、妇女和奴隶等。(2分)

(2)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变化:英国不断降低财产要求,成年男子最终获得选举权。美国黑人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3分)

原因:①政治方面: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黑人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等。(1分)②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③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1分)

(3)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分)

(3)少数人的民主思想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2分)

第三篇:高三第二次模拟政治题

18届北京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政治题

12.从2017年8月下旬开始,我国主产区新小麦的收购价格开始逐渐上涨,9月玉米价格迎来低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时期饲料厂的选择及其理由是: A.减少小麦用量,增加玉米用量,因为玉米与小麦是互补品 B.减少小麦用量,增加玉米用量,因为玉米与小麦是替代品 C.减少玉米用量,增加小麦用量,因为玉米与小麦是互补品 D.减少小麦用量,增加玉米用量,因为玉米与小麦的需求弹性较大

13.2015~201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8%、59.7%和64.6%,比投资贡献率分别高1.9、18.1和22.4个百分点。2017年底,我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比投资贡献率高30.7个百分点。由材料可知我国:

A.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基本完成 B.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C.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14.近日,财政部制定出《关于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对明年农业补贴的大方向做出了指导,也对具体补贴细则,比如金额、补贴对象等方面,都做了细致讲解。对该项财政政策的出台理解正确的是:

A.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B.全面实施营改增→增加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C.减少税收收入→扩大农业生产队伍→农业投资增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信贷规模扩大→社会消费总量增加→拉动经济发展

15.某省积极发展以户为单位的小型家庭农场,通过建立“记录本”和在线监控系统,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做到“管理有人员、生产有台账、操作有规程、检测有记录、去向可追踪”,使传统农业走向了高端化,受到了消费者欢迎。这表明: ①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②股份合作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形式 ③商品化生产经营有助于促进农业增效 ④发展农村经济应不断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17年8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中明确,网站要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来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贴评论服务。“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

A.限制了网民的言论自由 B.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根本的行为准则 17.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深刻阐释了“四个伟大”的丰富的内涵和严密的逻辑关系,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领导时代潮流

②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③确保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④确保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统筹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是:

①中国外交政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成为了世界主导力量之一 ②推动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国际外交提供了法理依据和美好前景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有效办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2017年8月21日至2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馥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017年10月16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官网宣布,LIGO和Virgo探测器及其他合作伙伴于今年8月探测到由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新型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这一发现印证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这一发现说明:

A.人类对宇宙的传统认识在无限实践发展中被推翻 B.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C.人类对宇宙的新认识是进行太空探测试验的基础 D.人类在对宇宙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

21.“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是分享经济的两个核心理念。分享经济之下,人们的生活更趋向于简洁化,不仅仅是主动的应用别人的众享成果,更是将自己手中的闲置资源众享给别人。从哲学上看,对分享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的“分享经济”是主观的 B.联系是人为的,分享经济创造的价值远超传统经济 C.人的意识能将自在事物的联系变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分享经济有效链接供需双方

22.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党的十九大再次聚焦我国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下列关于精准扶贫举措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对应正确是:

①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抓好关键部分,促进整体发展

②精准扶贫切忌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统筹全局,着眼整体

④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要真抓实干发挥引导作用——抓主要矛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23.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是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国民经济包括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层面。为防患经济发展风险,2017年党和国家强调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材料一 实体经济是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资本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我国实体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多的情况,市场供过于求现象较为普遍;税费成本过高;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等问题。

材料二 2016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为中小实体企业开拓融资新渠道、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提出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2017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实体经济如何破局”展开热烈讨论。

(1)结合材料一,分析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意义,并请你为实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1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各主体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中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12分)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国际话语权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正在不断提升。习近平指出,“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挨骂”就是在话语权上存在问题。当前,中国发展和治理的势头都不错,但在世界上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甚至国家形象屡屡遭到刻意的丑化,究其原因,缺乏话语权是很关键的因素。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提升话语权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话语要为国际所认可,就不能总是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增强中国特色话语的国际融通,一方面要通过对世界上的主流话语加以借鉴改造,即话语上的“借船出海”。中国的发展没有也不能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对于人类文明共识的东西,我们另起炉灶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根据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2分)

(2)结合材料,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分析我国应该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10分)

(3)请就如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两条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2~16 BCABB 17—21 BCABD 22~23 CC 38.(1)意义: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防范经济发展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建议:①转方式、调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实体企业税费成本。③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2)①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②各界党外人士尤其民主党派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③人大代表要通过调查走访,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依法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39.(1)①一定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文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迫切需要中国话语权的提升。②一定的文化给予经济政治重要的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经济政治发展。中国话语权提升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③提升中国“话语权”是中华文化发展、传播的需要。提升中国话语权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文化有相对独立性,提升中国“话语权”是加强文化自身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具其特点。中国“话语”要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智慧的民族性。②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与同类都具有共性。中国“话语”要体现国际性,为国际所认可。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中国要提升话语权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3)①利用广播、网络、电视、图书等大众传媒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②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利用外交舞台展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第四篇:广东省“六校联盟”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优秀作文选

2016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

2015.11.11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叙述的事实分为五个阶段:郝同学出言不逊;孙教授看到后提醒;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学校评估“断绝”的合理性。综合起来看,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孙教授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只要不脱离这个中心立意,都可视为符合题意。

从孙教授的角度看,可以支持其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赞扬其坚守尊师重教的原则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批评其逐出师门的方式简单粗暴,指责其违背了“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等。

从郝同学的角度看,可以批评其口无遮拦,言辞轻率,目无师长;也可以肯定其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等。

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其恪守校规、遵章办事的行为,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也可以批评其平时疏于师生管理,才导致出现封建家长式的老师和如此胆大无礼的学生等。

也可以整体把握材料谈尊师重教与个性张扬、学术自由的关系,等等。以下角度,可视为基本符合或不太符合题意:

(1)从微信朋友圈的角度谈如何对待“私人空间”里的言行;(2)从知名的史学教授的角度谈老师学高德劭才能赢得尊敬等。

(3)谈适度必须扣住“惩罚”,最好是教育方面的惩戒;谈“耐心”也必须扣住“教育”,如泛泛而谈“做事要有耐心”,不超过42分。【背景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发公开信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

2015年09月21日 来源:澎湃新闻网

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要断绝与新招硕士生的师生关系,该学生随后做出回应。

公开信是通过微信公号“点墨轩艺术空间”发布的,题为《中國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随后散布于微博等社交传媒。下面是公开信正文:

师生之交首重道义。是我多年来与弟子相处的重要原则。今天中午,我在微信上看到了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发出的微信,居然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

我极为震怒!当即发出公开评论,怒斥狂徒。我的评论,无法显示。随后,我发现他把狂言撤销了。但是,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

道不同不相为谋

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在此宣布:郝相赫从现在起,已经不是我的弟子。我在半个小时前已经把我的决定告知了郝相赫本人。

做出这个决定,我内心充满了痛楚。年轻人如果是一时气盛,说话有欠缺,作为长者,本来应该宽恕和宽容。但是,郝相赫此次的狂言,与一般过失之语不同。我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再做我的弟子。

而且,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我为此不安,也曾经发信给他,劝他要处事平和。

其中,我的一封信是:

治学,要沉潜。为人,要平和。

任何人都有在微信上自由表达的权力。任何人也有对他人的表达有评断的权力。人家说不说,两可;有人说了,听不听,在你。

我,对于你近期的几个微信所体现的意境或者说风格,很不安。我不强求你与我一致。但是,感觉还是把我的不安告知你为好。

我还与他约好:中秋节之后,要用半天的时间,好好谈谈三年的学习。我自以为,作为导师,我在劝导他时,已经是苦口婆心了。

不料,今天中午又看到了更加肆无忌惮的文字。至此,我已经是“忍无可忍”!只能是公开宣布: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也请学界朋友和门下诸弟子,理解我此刻内心的痛楚与坚忍。

从长沙返京之后,我就办理校内中止与郝相赫师生关系的手续。不等中秋节之后。此后,郝相赫的任何言论,他的未来发展,都与我无关。

学生郝某随即发表情况说明,表示同意与老师解除指导关系。《情况说明》全文如下:

我是郝相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2015年9月19日,我的前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老师发表了公开信,宣布与我断绝指导关系。看到公开信,我非常震惊,该公开信里的许多内容,我想我与孙老师的理解有差异,需要社会各界、老师同学听到另一方的声音,因此写成以下情况说明。

事情的起因是2015年9月19日,我在人大图书馆读书。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人大、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我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作为一个年轻人议论前辈学者,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也得分析具体情况。我的这些议论是发在哪里呢?是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朋友圈”二字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发言平台的性质。大家知道,微信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微信却只有加着的好友可以看。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专家学者,我本科是一所普通省属院校毕业的,没有机会见到什么历史学界的人物,朋友圈里都是亲戚、朋友,而且都是我信得过的朋友,那种只有社会上的联系的朋友我虽然加着,但是是屏蔽他们不让他们看到我的朋友圈的。我朋友圈里唯一一个学者就是我的导师孙老师。所以这就是一个内部空间、私人空间。我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公开领域,我绝对不会说两位学者不好,我公开领域见到韩树峰老师的话,一定是问好的。见到阎步克教授的话,我也至少不会当面攻击他。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朋友圈中和自己的私人朋友分享对学者的看法,但我对人大韩树峰老师是保留了尊重的,没有直接点出其名字,而是用拉丁字母代替。而在孙老师的公开信里,直接给我还原了出来予以宣布。

我作为读者,读了公开出版的著作,当然是有评论的权利的。我这评论只涉及作者的学识能力,没有人格攻击,我想这样的评论哪怕公开发表,也是不违法,不违反组织纪律的,但我出于对学术前辈的尊重,只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发表,就算这样,我的话还是被公开信传播,那就好比在酒桌上的话被偷拍视频一样,我觉得这是不太公正的。

至于孙老师公开信里说“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这真不知从何说起。上课的第一周我选了一节课,上课时老师大概是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研的,怀疑我的能力,我听了以后有点情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点牢骚,不点名不道姓,只说是“某年轻老师”。事后我把该老师的课退选了,也没有再发表其他言论。还是刚才说的,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受了委屈难道不能找私人朋友诉说一下吗?

孙老师似乎不知,他的朋友圈与我的朋友圈完全不一样。他是老资格的教授,朋友圈里学者多、知名人士也多,拜公开信所赐,我的名誉受到很大伤害,原先在北京考博的计划也完全泡汤。而我的朋友圈只是纯粹的私人朋友的空间,我在朋友圈里表达我对某学者的不佩服,只是私人朋友聊聊,对学界是毫无影响,对前辈教授的地位名誉也是毫无撼动的。

我仍然非常尊敬孙家洲老师,感谢开学这段时间他对我的指导!我向孙家洲老师、韩树峰老师致以十分诚挚的歉意。我也承认对阎步克教授的私人评论是错误的,应予收回。我接受孙家洲老师公开信的要求,同意解除与孙家洲的老师的指导关系。但是,我作为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考的硕士研究生,我必须声明,我没有违反任何组织纪律,我将不惜一切手段维护我作为研究生的合法权利。

9月21日19时许,郝相赫在新浪微博发布《道歉信》,表示“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容留”。以下是道歉信全文:

道歉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们

最近因为我在朋友圈的极为不当的发言引起了普遍关注,给各位老师及北大历史系、人大历史学院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事情发生后,我充分地认识到妄议前辈师长是在多么的年少无知。自己一定深刻检讨、痛改前非,认真学习。恳请阎步克老师、韩树峰老师及其他被波及的老师能够宽恕我的年少轻狂。刚入师门,就给导师孙家洲老师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未能深刻领会孙老师的谆谆教诲,在此向孙老师表示诚恳的歉意,恳请孙老师能够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

我才刚刚念上研究生,还非常的年轻,这件事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我深深悔恨并恳请各位老师、朋友能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并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我在刚刚收到孙老师的公开信时,非常震惊,惊慌之余发表了一个“情况说明”,解释了一些我的观点,也表达了歉意。现在我收回这个“情况说明”。

现在有的媒体朋友在教室和寝室堵着我要采访我,已经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封道歉信就是我对这次事情的唯一回应,对于媒体朋友不会有任何回复,恳请各位媒体朋友放过我,让我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博导:不想事态扩大,希望公众宽容

人大历史系表示,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学者认为,完成断绝手续还需学校同意

2015年09月23日 记者:徐斌忠

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1日晚看到学生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后,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至于是否会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而人大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则表示,他们将与孙教授沟通,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恳切孙老师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21日晚7时许,郝相赫用实名微博发布致歉信。在这篇不到500字的致歉信中,郝相赫写道,因朋友圈的不当发言,给老师及北大历史系、人大历史学院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恳求各位老师和朋友给我改过的机会,使我顺利完成学业”。

孙家洲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称,此前发出的断绝师生关系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当前舆论对师生双方不利,希望公众给予宽容与关爱。

人大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学生不注意表达方式的结果,但学生已就自己的行为道歉了。该老师表示,院系打算等孙教授出差回校后,与其沟通下,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据了解,类似孙家洲公开声明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案例,之前未曾发生。不过,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没有学生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淘汰学生的相关规定。因此,孙家洲单方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在有些学者看来,似乎在操作层面上缺少依据,不大会由孙家洲一个人说了算。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系博导周育民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是经由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因此,这种师生关系,就导师方面而言,是应聘用学校要求履行的一种职务行为。被录取的学生,只要完成课业,没有严重违纪失德行为,学校方面即无权开除或取消其学籍。

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要真正完成“断绝”手续,还需得到学校的同意,学校要从教育和学术角度评估孙教授的“断绝”理由是否合理,而不能只听孙教授单方面的说法。

孙家洲:郝相赫的态度有良好的转变

2015年09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记者问:您的学生昨晚又发了道歉信,您还坚持断绝师生关系吗? 孙家洲:他写的道歉信中说出了原来做错的几方面之后,我也把情况跟领导汇报,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昨天晚上熬了一个夜,写回应的信,但领导是不同意发的。

我认为,他有一个道歉的态度,这比他以前的态度要好得多,这是一个良好的转变。记者问:您对学生此前朋友圈的言论怎么看?

孙家洲:如果学生发表的是学术讨论,不满学者的观点,提出批评,这种事在大学里面,老师谁也不会压着他,但他这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谩骂。

记者问:公众也对您学生的言论有所议论。

孙家洲:最开始我发现他攻击别人,我还去劝说,劝说过程中他又发朋友圈,把贬低别人的程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我作为导师应该表态。

记者问:您昨天跟我说断绝师生的“公开信”是发在朋友圈,后被人公开到网上的?

孙家洲:网络上之前热炒的这封公开信,并不是我提供给网络的。这封公开信本来是在我们私人的微信朋友圈,是一封告学界和弟子信,我们公开是有一个范围的,我并不想把它公开在社会上。我们的朋友圈,本来是一个私人、微信的范围,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我不希望公众去关注这件事,而要注重更深刻的东西。

记者问:发“公开信”之后呢?

孙家洲:这本是一个纯粹学术的事,结果变成大众话题,被大家娱乐一番。这样对我们各方面都不好,对这个学生、这个年轻人一定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公众给予宽容关爱。舆论霸权时代,舆论绑架人太可怕。

【六校优秀作文选登】

让思想在包容中绽放(54分)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 郑俊豪

一篇朋友圈,一封公开信,让原本和睦的师生形同陌路,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学生的言论固然偏激,但作为传道授业者的孙教授,若是能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偏激,师生间的纽带也许就能维系。

王尔德曾说:“如果一种思想不足以让人感到危险,那它就不能称之为思想。”郝同学对教授们出言不逊,甚至诋毁相向,足以让人感到危险,甚至会发出“尊师之道不存矣”的感慨。但正如每一种思想都不是空穴来风一样,他的朋友圈必定反映出学术界的某种现象。育人者只有对学生们偏激的思想包容看待,由包容产生正视,方能由正视找出问题所在,为学生作出垂范、表率。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作为领导者的老师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对老师学识品行信服,从而杜绝类似的诋毁现象。可见,包容是让思想回到平和、理性的关键。

如果说对学生的偏激言论包容是在包容一种思想,那么将问题缩小化,在小范围内解决则是在包容学生本身。学生发表言论的平台是仅有好友可见的微信朋友圈,具有与生俱来的隐密性,因而言论较在公共场合说的浮夸、过分也无可厚非;然而教授一封公开信将学生行为公诸于众,这就把问题扩大化,并对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舆论对他的口诛笔伐,同学对他的不理解,其他老师对他的不信任。王尔德曾说:“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众口铄金,三人成虎,无形中这位学生的未来就被活生生地剥夺,没有改过重来的机会。而更严重的是,一旦个人行为上升至社会层面,它就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久而久之,当人把批评、异议与此次事件相提并论时,便鲜有人敢于对不正之事提出质疑,而这当然是不利于思想的发扬、传播的。

诚然,学生并非不曾有过机会,教授在断绝师生关系时就曾对他作出提醒,未尝不是一种包容。但所谓包容,当一以贯之,如春风化雨慢慢感化人心。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善举,而是漫长的坚守,而这也是师道之所在。因此若要说教授的提醒就是包容,已极尽为师之责任,那未免有虚伪之虞。

包容给人以和谐,更给人以思想。让人人皆秉包容之心,让思想凭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开花、结果。

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52.5)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 陈容如

某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郝同学,屡次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表对国内几位知名史学教授的忤逆之言,甚至用“垃圾”等不堪的字眼对其人格进行诋毁。其导师孙教授闻之震怒,立即公开宣布与其断绝师生关系。阅此我不禁为孙教授此举叫好,唯有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方能肃清学界不良之风气。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怀一颗谦逊的心,治学才能有所建树。莫言曾说过:“我平时可以是老子,写作时只能是孙子。”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加身,莫言却依然保持一颗谦逊之心,以“孙子”自喻,令人赞叹。反而观之,作为硕士新生的郝同学,方处于求学阶段,就对史学界的前辈如此大放厥词,实在令人不耻。滴水足以见沧海,如今的学界,早已失去了君子的风气,学者们或相互叫嚣,一些学者的惊世言论更诸见于报端。倘若不以这一事件着手,肃清学界浮躁狂妄的不良风气,想今后的学界,再也难成为学术争奇斗艳的沃土,而是一滩发臭令人捂鼻的沼泽。

扬君子之风,就大而论之,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和而富有原则。用“垃圾”的字眼形容人,本是无礼之举,而今却发生在一位高校的硕士生身上,我们不禁会疑问“君子之风何所在,文明之国耐何存?”无论郝同学描述的教授是否品行不端。用“垃圾”的字眼形容人绝非世俗所应允,更何况此同学更发布于网络平台。无道德而谈学术,岂非《谏太宗十思疏》中一语所说“伐根以求木茂,塞源以欲流长”也?文明,是我们处世的原则,更是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设想中国大街小巷,市井深处抑或学术之殿堂,人们出言不逊,“粗”言成章,将是如何一乱相。难道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将倒退回野蛮人时代乎?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营造健康良好的氛围予国民,不应容忍类似郝同学的事件受到发扬。

写到此处,我不禁心生疑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何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思想素质竟如此的不堪?谦虚,文明礼让此种小学生都懂的事为何此时却用来批判一硕士生?也许,这是中国应试教育将面临的重要命题。

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

宽心育化,自成芬芳(53)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 肖洁榆

断,还是不断,这是一个问题。

盛怒之下,白纸黑字,一张冷酷无情的公开信将一段萌芽初绽的师生缘分悉数斩杀。毋庸置疑,郝同学的不当言行委实有失妥当,但孙教授的一意断绝,是否更为引人深思?师生情谊,在一段插曲中就此了结,这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若非末路,何必断之?

师生之情,不应了断。若能宽心育化,必将自成芬芳。

宽心育化,宽怀应之,在风雨中呵护一段情谊,是一种为人师表的风范,更是一种对学子的谆谆教化。诚然,郝同学的言行不正与不听悔改着实不负众望,但面对一位误入歧途的学子,又何必将其放弃,用师生情谊破裂的残酷方式唤其觉醒?身为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这位人才自然不会缺失基本的素养,若是犯下小错,更应宽心育化,方为育人英才之正道。假想当日,面对学生的离去,若不是秦青的抚节悲歌让学生大彻大悟,又怎能重拾一段师生缘分,留下“响遏行云”的千古美名?悠扬的乐声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宽心育化,最终才能唤得浪子回头。宽心育化,宽怀应之,以宽化濡养学子,以宽化呵护情谊,方能自得始终。

宽心育化,宽怀应之,在风浪中坚守一段情缘,是一种知书育人的典范,更是对社会教育的启迪。只因一个错误,便将师生关系彻底斩断,虽是为了弘扬敬重学士的风范,却在社会中的教育方式与师生关系烙上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痕。大学中,轻易断绝师生关系,不仅有悖于学校规定,更是与社会中师长孜孜不倦,潜心育人的形象背道而驰,这又是否会在现代教育留下“简单化”、“粗暴化”的痕迹?近年来,社会中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老师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此之下,作为社会教育的核心与引领,大学更应树立师长宽心育人,引领正途的为师风范,以宽心之态蕴育桃李,此方为正道。宽心育化,宽怀应之,以宽化蕴养学子,以宽化弘扬正气,方能自成芬芳。

诚然,师生之情不可断,但并不意味着对于学生不当行径的一味宽容甚至纵容。宽心育化,不仅要育人,更要化人,在维护情谊的基础上诚心化之,定能育得善果,收获桃李,嗅得芬芳。

一段插曲,何必终了?用一次宽心育化,换取师生长久情谊,换得学子教化成才,岂不乐哉? 断,还是不断,这不再是一个问题。

以德感怀,乃育人之精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7班 李文心

尊敬的孙教授:

您好!

近日听闻了您要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新闻,在震惊之余,我作为一介学子,实是想与您分享一下我的微小见解。

了解了郝同学的所作所为之后,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且不论作为一个学识渊博远强于普通人的硕士,就算是普通人,我们都懂得尊敬他人、语言文明的道理。处于您的立场之上,我十分理解您对于他屡教不改的愤怒与失望,才出此断绝师生关系的下下策。

但是,我不赞成您的做法。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我想您为人师表,定会懂得以德育人的重要性。面对学生的出言不逊的行为,作为老师的您,必定会首先提醒和奉劝他。诚然,您做到了。但您的道德教育的耐心就真的只有这么一点吗?为何不能再多几次与他的促膝长谈,或许你会发现他有哪些您所不了解的经历呢?圣贤孔子尚能宽容饶恕犯错的学生,想必您在学生之中也是高尚贤明的形象,您为何不能以圣贤为鉴去宽容学生呢?在我看来,以德感怀,才是育人之精髓,您没有在道德感怀的道路上走得够远,就想用严厉的物质惩戒来宣示自己为人师表的坚定,岂不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吗?

其次,您的人生阅历比我丰富,不会不懂得为人处事中换位思考的道理吧。郝同学的做法从坏处中看却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他没有在公众面前公开发表言论,只是在朋友圈中小范围地表达不满。而您在否定他的时候却大肆宣扬了他的过错,大有一种将学生推向断头台的错觉。试问,您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替他考虑过吗?此封公开信之后,您树立了高大严厉的师者形象,却不经意将学生推向了万丈深渊,您又让他以后如何治学与生活?作为老师,难道您不应该有一种济世的广阔胸怀吗?、最后,谨我站在您的立场建议您。您对于学生的不认同的行为可以在私下里进行,中国人崇尚的“家里事家里解决”也是这么个道理。您可以选择放弃这个学生,但请不要将一个新的难题留给学校。也许您可以继续忍耐,读万卷书的您必会懂得“人生没有跨不过的坎”。在信的最后,希望您不要介意我的一番敝论,祝您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加辉煌!

此致 敬礼!

XX

XX年XX月XX日

“断绝师生关系”是否恰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0班 柯逸凡

身为知名大学的硕士新生,却在朋友圈中以“垃圾”等词形容知名学者,且不听劝告再犯此事,最终致使其师与之断绝关系„„郝同学的所作所为不免令人“大开眼界”,而孙教授“断绝师生关系”的论调是否合理,也同样引人深思。

我认为,郝同学的作法虽尽显其素质之低,孙教授的作法却也不甚妥当,所谓“断绝关系”之论,表面上看似乎大义凛然,实则根本无法说通。

首先,国有国法,校有校规。郝同学能成为知名大学硕士,不可否认其确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无奈品不与学兼优,这是教育和选拔模式引发的弊端。但姑且不论其弊病在何处,郝同学既已成为该大学的硕士生,而我估计该校校规中不应会有“出言不逊者断绝师生关系”这一条,则若以校规为依据,“断绝师生关系”之说就不成立。法规与校规之类,虽常有漏洞,但我等仍应遵守规则,不可任意妄言“断绝”,正如持枪令虽然饱受争议,但其作为美国的法令一日,美国人就必须遵守一日,无论法律还是规定,定下一日就不应违背。

其次,与出言不逊的学生断绝关系,未免有替己开脱之嫌。鲁迅在《坟》中有一篇“我的节烈观”的文章,提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常有知识分子在各种地方提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两句话,似乎说了这句话,“世风日下”的人之中就不包括自己了。这种置身事外,金蝉脱壳的行为与孙教授的言论颇像。作为郝同学的导师,既然招收了郝同学为硕士生,为何不在选择之前发现郝同学的品性问题,而待他出言不逊之后才立即批评又断绝关系?无论郝同学之前可能如何掩饰,识人不明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最后,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断绝师生关系的作法也未免不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要如敬父一样敬师,为师者也应如为父一般对待教导学生,正所谓“权利与义务相等”。因此,在郝同学出言不逊时,孙教授最应该做的是对其进行悉心教导,直至他能醒悟。人之初,性本善,我想郝同学不会是屡教不改的人。

综上,我想郝同学和孙教授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将这场闹剧扭正方向,正视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做自己该做的事。

何以“教”为(53)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李蕊珊

初为硕士求学,便出言不逊侮史学大家,经导师提醒后却未能悔改,以致导师一怒之下断绝师生关系,引起众议纷纷。是否因学生对学者不敬,便可轻易断绝师生关系?于我观之,学生犯错,导师“弃”,何以“教”为?

所谓教育,便是以一棵树摇醒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灵魂”之实,不仅是学术之精,更是做人之道。

古语有云:“师者,立人者为先。”古往今来,无数学问大家,皆是授做人之道于其师为先。然而罗马非一日可建成。古有华歆、管宁“近朱者不赤”,华歆好利轻义,多次违背二者表面为友实则师徒关系,过河拆桥,而管宁却从不离弃,多年始终教之以君子之道义利之辨,终使华歆彻悟,今有爱迪生因偷偷买鸡蛋自孵小鸡而被老师批评后,被要求跟随老师学习,寒来暑往,终学得其严谨做事求真务实做人之道,方得后世“发明大王”广为赞颂。由此观之,人既非圣贤,又孰能无过?师者,便是首要助人立人为先,方有后世治学之大义。反观孙教授,因新生初来乍到对史学大家出言不逊,在仅“提醒”之后便断绝师生关系,实在过于冲动,立人非一日之功,师者,更应有耐心将学生引回正途,又怎能草率以“无礼”“弃”之?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华大地,泱泱大国,向来以教育为重,无论就传统师道纲常伦理下,亦或者以规矩而言,师生关系均不可轻易断绝。孟子师孔子,孔子师郯子,自古以来脉脉相承,情理规章皆不可绝。张廷玉之师,在与其政道思想都大不相同之际,被旁人问及是否会与其断绝师生关系之时,仍明确表示:“我固为师,情理之中道德之内,无论他是否不敬我为先,于规矩而言,我仍要教育他的。”在古往今来的学制之下,在历经千年延续至今的道法之下,师,已如父,既已如父,又何来理由轻易断绝?始应循循善诱,迷途引返,教以正道,才是合规矩之说。

亚里士多德曾说:“学术即尊重,先尊敬老师,才会懂得尊重他的学问。”尊师重道,尊师为先,如江泽民所言:“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忘记。”诚然,学生,不仅为“学”而生,更应怀揣一颗如程门立雪的赤子之心为致学之始,学生侮辱学者固然大不敬,为师之道,恰应包容并令其悔悟,方为正道。

至此,何以“教”为?应是以立人为先,秉“为父”之责,迷途引返,授以真学,方可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师字当头育为先(52)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邱淑平

学生年轻气盛出言不逊,教授劝告无用震怒言断。郝同学尚抱不思不反的态度,教授亦持不做不休的立场。人们感慨这位学生的“学品”,也斟酌教授的行为。从校规上看,教授的行为一定不当;即使从情怀来讲,我认为,教授的“断绝”言论也失妥,为师更应以育人为主。

为师应该具有包容的品格。毕竟是教授,活得比年轻人久,阅历自然丰富,应该能从年轻人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胡适提出“容忍与自由”,认为“容忍异己时最不轻易养成,最难得的雅量”;蔡元培也提出“兼容并包”。对于针锋相对的“异己”尚可抱包容的的态度,更何况只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教授的确有过容忍,但这种容忍的品格是否贯彻又是另一种精神境界了。对年轻人大言不惭的包容,以柔克刚,而不尖锐地针对他,或许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

为师应该自觉担起教化的担子。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我理解为传授做人的道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固然,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品质,但一位老师,能像金岳霖先生那样关注学生,身体力行感染学生,也算是功德一件。老师愿意尽其所能教化学生,而不是因为他的部分过错就放弃培养他的机会,才有可能让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

为师要有自己的精神。正如蔡元培先生,他的儒雅让人起敬;而他挽起袖子,向闹事的学生大喊“我跟你们决斗”的那一刻又让人觉得不可侵犯。他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听课,也愿学生在国难之际发挥自己的力量。这种心中有作为教育者的信念,知道自己所希冀的教育是怎么样的,知道自己所希冀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并投身于此的精神,就是我所说的为师的精神。即使被学生的言论激怒,也能坚守为国培养人才的信念去劝他改悔,不会轻言“断绝”。

师字当头育为先,“为中国之青年,为年轻的中国”。也愿中国师者对于学术和育人依然持有热忱。正如杰克•凯鲁亚克所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求学为谦,育人有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 吴家鸣

一次争执,师生二人沦为敌人;一封公开断绝师生关系的信,师生二人成为陌路人。一时间,师生二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孰是孰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不论对与错,两人的争执与关系破裂或许正是中国教育界的缩影。殊不知,求学为谦,育人有道方为解决问题的上上策。

寒窗苦读,磨练的不应是咄咄逼人的自傲,而应是作为一名学者的谦逊。君不知,谦逊为求学之指路牌,而自傲则是麻醉自我的毒药。因为“俯身倾耳以请”,出身寒门的宋濂才能有所闻,有所获,成为明初的叱咤人物;因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许多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对师不敬,对己不尊,最终泯然于众人。谦虚,使人的思想与心灵得到净化,更有能力去接受来自老师的意见。一次不逊的言论,一次自视清高的行径,郝同学失去了继续向师求学的机会。谦逊终有一天会成为他的座右铭。

谆谆教诲,育人还需耐心,毋因一时之怒,断学生前程。孙教授的一次公开断绝师生关系,看似有理实则是无情。殊不知,将一次私人恩怨升级为公众舆论讨论,于己无利,于学生有害。纵使学生偶尔犯错,育人者理应宽容,给予其改过自信的机会。在校园里,老师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学生有错,老师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学生,一派和谐之景。倘若不是,校园里必定会弥漫着战火与硝烟,而一切的导火索只因育人者无耐心。或许,耐心育人也会终有一天成为孙教授的教学理念。

今日之中国,其兴也勃焉;今日之教育,其责也重焉。倘若在教室里,在校园中,在社会中,能流淌着“治学为谦,育人有道”的这股清流,那么中国之教育必将重获新生,焕发生机。学者俯身以请,师者谆谆教诲,思维的火花就此迸发。要挑起时代的重担,还需师者与学子共同努力,这就更需要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做顶梁柱。若柱倒,教育之高楼便房倒屋塌。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郝同学与孙教授的对与错就交给时间去判断吧。但我笃信,当学子求学为谦、师者育人有道之时,中国的教育事业必能享受一路走来的风光,享受明媚阳光下的春光融融。

学生听教,教师方教(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7班 王思齐

尊敬的各位校领导:

您好!

听闻贵校一郝姓新生因对国内知名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经其导师劝阻后却变本加厉,其导师一怒之下欲要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目前校方正在处理此事,在此我有一些愚见,浅谈略表,仅供您参考。

首先,从这位同学的做法来看,是十分欠妥当的。这位同学不过是一位硕士新生,却对国内史学界泰斗口出狂言,若只是在学术问题上提出不同的见解倒也无妨,还可将其看作是言辞激烈的争论,而该生的言语中却污蔑几位教授的人品,扎扎实实是对教授们的人身攻击,很难想象,“垃圾”这种形容词会出现在贵校同学口中,使用对象竟还是史学界大儒,此次事件对贵校造成的恶劣影响,想必我也不用赘述了。以我之见,贵校当务之急是要对此事作出积极回应,以减轻这种负面影响。

再谈孙教授的处理办法,我们常说,“教不严,师之惰”,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郝同学口出狂言后,孙教授苦口婆心地劝说,教导他要谦虚行事,谈论人事要保留起码的尊重,然而郝同学却是充耳不闻,一错再错,换了谁能容忍呢?试想孙教授看着那些朝向与自己同等身份的大污言秽语,该是如何羞愤于有了这般的学生?若不采取举措,日后又该如何与这些史学界同仁相见呢?况且,在发表公开信之前,孙教授已有过苦心劝阻,可说是仁至义尽。所以,这一“断绝”应当是合理的。只有学生愿意听从教诲,教师才有努力教导的必要。

诚然,郝同学只是一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的的所作作为虽欠妥当,却也非十恶不赦,但是,并非每个错误都有被改正的机会,即使他心生悔意,这件事的恶劣影响和对几位史学教授产生的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也是不可挽回的,所以,学校可以再为郝同学择取一位使他能够谨听教诲的导师,而不要再

让孙教授勉为其难地再来教授这位不听其教诲的学生,这样的处理办法既不悖校规,且对孙教授,对郝同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话长纸短,我的看法不能一一详表,略谈辄止,只愿对此事最终妥善处理有所帮助。敬祝 工作顺利!

一个旁观者 2015年11月5日

尊礼敬师,道之所存(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何晴君

尊敬的校方领导:

您好!

近日听说贵校的一名硕士新生出言不逊,侮辱教授,其导师听闻后再三提醒,无果,导师怒断师生关系。对这件起承多折的事件,我想在此以写信的方式提出三两拙见。

正如韩愈先生所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所涉学者年纪长于郝同学、学识丰于郝同学,即便非直接传教授业之师,也应称为一辈师长。正所谓“一时为师,终身敬之”,然而“好同学”的“坏做法”令我们意外,其师孙教授更令我们意外的处置之法其实正是告诫其误所在。由是观之,尊礼敬师,为道之所存,应是亘古不变之风,我们应该对其做法予以肯定。

承认孙教授的做法,让当事双方——犯错的学生和被侮辱的老师——能得到相应的处罚和合理的解释,让事情在情理之中得到恰当的解决。孙教授的做法,让郝同学为自己的不逊言行付出相应的代价,或许能使其真正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或许能唤回他身为学生的一丝尊师之礼义思想,若是这样,对郝同学今后的求学之路是有益可言的。与此同时,也会为被其所辱的教授们争回为人师的尊严。

承认孙教授的做法,让教育中授受双方都能更加明晰现时代下的相处之道,让教育在开放平等中葆其原色。如今随着思想的开放、平等意识的提升,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的同时,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师生如好友,一同凭栏谈天论地,一同持球挥洒汗水,这种一反堂上严肃气氛的课余氛围,不仅拉近的师生的距离,而且这无疑是对教育传授双方尊敬、尊重的新阐释。然而,这学生出格的举动言辞显然违反了“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尊重学生”之原则,我们应当明白的是,平等不等于放肆。学生直呼老师姓名、辱骂老师,这肯定是不能予以肯定,甚至应当予以批评的。因此,承认其做法的合理性,实际上是用对郝同学的处罚来批评告诫现实中更多不正确的做法,这是值得我们从中反省、重新审视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

承认孙教授的做法,让社会中的交往双方都能更加领悟尊重之礼,让社会在人人互敬中营造出良好风气。此事反映的不仅是学生没有尊敬老师的意识,以小见大,其实反应的也是社会中的个人没有尊敬他人的意识这样的一个道德问题。尊重他人,是社会中人们互敬互爱的基础,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便是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敬应从自身做起,以己为先,尊敬他人,方可得他人之敬,方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方可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若纵容错误之言行泛滥成灾,世风日下,则难以立道德之帜,后果难设。

诚然,孙教授的做法或许有过激之处,校方可能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这尊礼敬师之节,应当体现在对郝同学的相应处罚上,借承认孙教授做法之合理性,肯定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才是明智的做法。

此致 敬礼!

一位热心公民 XXXX年X月X日

让他猖狂又如何?

东莞中学高三8班 肖程昊(52分 标杆2号文)

硕士新生郝相赫在朋友圈对几位史学学者妄加评判,甚至侮辱其学术水平。导师孙在(应为“家”)洲教授提醒他的学生谦虚治学,却在不久后看到学生再度发布类似言论,震怒之下,与之断绝师生关系。

“断绝”是否合理呢?也许作为青年学生要尊重学术界的前辈,且教授也已提醒过他。但我认为,这样的言论与态度不必引发师生关系的断绝,对于教授而言,让他的学生猖狂又如何?

这种猖狂的言论无疑出自对于史学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即便他猖狂的言论已触碰到学术批判的底线,有转为人身攻击之嫌。一位学生考取史学的硕士,要面对史学尴尬的就业选择,若没有足够的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他不会走到今日。而对于史学教授们的著作的评判也建立在他事先研读这些著作的基础之上。可见,郝同学的批判并非凭空产生,它发自内心,且建立在研究与思考上,这是可贵的,只是表达方式欠妥当。

再者,其猖狂的言论难道不是“独立之精神”的完美体现吗?独立之精神无疑是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只有拥有独立的思考,不依附于既定的“学术权威”,才有可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好的突破。

反观当今国内浮躁的学术环境,多少“学者”为了五斗米折腰,成了生活的依附品。学术权威横行霸道,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若学术界没有郝同学这种批判精神,没有鲜活的思想,又如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唯有克服媚俗(“媚俗”有些不当,可改为“迷信”),敢于批判,才能有所突破。

而事实上,“猖狂”与“严谨治学”却又不冲突。平民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不断大骂各种政府官员,深得民心,可谓猖狂。而他下农村,访街道,深入底层人民进行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克服既定的学术框架,找到中国底层人民矛盾的根源,可谓是当今学术精神之典范。

可见,郝的猖狂是可贵的。而作为导师,孙不应与之断绝关系,为他的求学生涯画上句号。导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他们善于提出经自己思考但却与主流相悖的观点,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界才能更上一层。

让他猖狂又如何?允许独立思考,鼓励提出异议,加之引导、纠正,培养出一个有独立思考的学者,使之为史学研究做出贡献,岂不是更好?

教育的宽容与限度

东莞中学高三13班 王 宇(58分)

林语堂曾经说过:教育之根本在于幼儿园,幼童有“大慈悲”之心,道德从小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育人,成才。好比将一块天然的石头雕刻、锤炼,使其变得坚硬,有价值,因此教育应具备一定的容忍限度来引导人走向正道,而不应立刻裁决一颗未成熟的种子,而断毁一个人,孙教授的震怒,情有可原,但他手中教育容忍的尺度应更有弹性。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曾评价一位高考分数低但却敢于用文言文自荐自己的学生是一颗读书的“种子”。并引导他坚持自己的理想。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其引导和宽容作用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因此教育的容忍尺度应是有弹性的。“年轻人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如果教育因学生的一次过失而就对其放弃,那教育便是一种失职,推掉自身责任。孙教授可用更恰当的方式来引导自己的学生。人性本没有善恶告子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钢铁要经过千百次捶打才有用武之地,更何况人?教育需更富有弹性的宽容尺度,为人才的产生留有一个机会。

教育弹性的尺度就在于不是无限制的容忍,也不是一次性打倒。俄国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就把自己的学生看作是平等、是可塑的来培养他们,人性本就是多样的。因材施教本就是教育的伟大之处,也许有的学生天性会偏向顽皮,但教育终究能引导他在正道上行走。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而让其自身感到自己是有价值是被人认可的,才更能让他接受外界意见,再狂妄的人也会是可塑的,台湾著名作

家李敖也经常批判他人,甚至于经常发表狂言,但他在自己恩师面前依旧长跪不起,感谢老师对其一生的影响。教育的魅力也正体现如此。

教育的尺度应对事不对人,但应在道德层面上,尤为点之。郝同学的言论也许有一定道理,正如“当今中国于丹心灵鸡汤被人们批评,孔庆东之草莽,言语确实有应批判的地方。但他的方式却不恰当,孔教授应更着眼于他的表达方式,他这种行为上给予批评,并告诫他应如何做,也可用更恰当的方式达成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操之过急,立刻与其断绝关系,轻则只是引起小小波动,重则也许已毁其一生,变得更加极端。

教育本就是这个世上最伟大也最奇妙的东西。他甚至于主宰了人的人生方向。因此教育应更加宽容,为人才留下一个机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给学校领导的一封信

东莞中学高三16班 萧梓乐(55分 标杆1号文)

敬爱的校方领导:

你们好!遥闻贵校一硕士新生郝同学,因公开对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污言秽语形容学者们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在警醒无果之后宣布与其断绝师生关系一事。对此我想表达一下我的愚见。

我认为孙教授断绝与郝同学的师生关系是合理的,郝同学言辞污耳,侮辱他人,对学校,对孙教授,对他本人,都有不良的影响。

从校规来看,郝同学触犯校规,他既没有做到尊师重道,在道德人品方面也没有谦虚做人。所谓“满招损,谦受益。”,郝同学触犯校规,肆意横行,本来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戒。孙教授与其断绝师生关系,实质是对郝同学的教育,而非舍弃,断绝关系并不是令其离开大学,而是给郝同学一次惩罚,让他反思自己的过错,同时让被侮辱的学者们得到宽慰,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既尊重了规则,又保全了学校的名声。

从育人来看,断绝关系并不意味着不育人,恰是为了教育更多的学生,教他们谦逊守规则。试想,如果评定孙教授的做法不合理,那么会不会有其他学生认为这样以污言秽语谈人论事都能免于惩罚?《荀子》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贵校应当坚决抑制这样的不良之风拂行于校园,否则将难以避免有更多的学生受其影响。要创造一个人人敢于挑战权威而不是侮辱权威的治学环境,必须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才无德之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定难以一帆风顺,孙教授“断绝”一举,不止是为了教育好郝同学一人,更是为了教育千百人。

从学校的资源来看,教授导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大学之大,非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现在浮躁的青年学生很多,而像孙教授这样尊重学术又严于育人的学者愈加稀罕,若贵校认为其做法不合理,必定使更多学者感到不公与愤怒,更加伤害了孙教授一片热诚的赤子之心。《大学》里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贵校应当肯定孙教授的做法,才能为学者与学生们筑起一个规则严明,道德清明的大学。

衷心希望贵校可以慎重评定孙教授的做法,让大学成为明德之地。此致 敬礼

学生XX

2015年11月5日

教书,更要育人

——给孙教授的一封信(51分)

深圳实验中学高三2班 王绎皓 尊敬的孙教授:

您好!

近日从网上得知您与屡教不改的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一事,我感到十分震惊,不过同时也十分支持您的做法。不知此刻您的心情如何,但恳请您暂且放下舆论的影响,听我慢慢道来。

虽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师者之职并不仅于此。窃以为师者,教书之外、更要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百年大计。君且见春秋孔子,作为最早的师者,不仅教育学生性格应如松柏,同时也传递了仁爱之道。近代北大校长蔡元培身为人师,更是为北大辞职七次之多,为的正是传递学子们做人的道理。又闻“最美女教师”舍身救同学,给予学生们关爱之心;美国生物教师在28位同学抄袭网上材料后愤然判零分,守住了道德高地。因此,面对品质恶劣、屡教不改的郝同学,您断绝师生关系,余以为非常合理,您也为学生们上了关于道德的一课。

可惜的是,当下师者“教书育人”的职责渐渐被人遗忘,人品与才品也在不断分离,道德滑坡事件屡屡发生。正如元代金好问所言:“文章宁复见为人”,科学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逐渐淡化。不必说用污言秽语辱骂教授的郝同学,早先如药家鑫残忍对待受害者,如马加爵挥刀向同学,再如复旦大学臭名昭著的投毒案件,无一不说明了这可怕的事实,而观诸种种,皆因过度注重才品,而导致人品,即育人的缺失。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怎能不引起世人注目?故师者教书更应育人,切莫忽视了人品的重要性。

也许有人会批评您的做法有些过激,因为这毕竟违反了校规。然而教书育人是我国沉淀上千年的传统价值观,校规的制定诚有其机械不合理之处,您不必过分在意,相信学校和社会都会给您一个公正的评判。

最后,请允许我在此对您表达无比崇高的敬意!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您不仅教书,更做到了育人,肩住了道德的闸门,为后世立下师者之高标。在我眼中,您是一位真正的师者!

敬祝: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写信人:XX 2015年11月5日

送你一颗子弹(51分)

深圳实验中学高三9班 刘冰

硕士生导师因学生对国内几位学者出言不逊且屡教不改而公开宣布断绝师生关系,这样的断绝是否合理?在我看来,教授的做法是无可厚非。

作为一名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导师,孙教授的治学态度,和对此事反应与处理的立场坚定,就应该受到肯定。古有嵇康决绝断然,给新仕入官的友人一封《占山据源绝交书》,今有教授公布师生断绝信。这皆是对于自己的立场的坚定,是不顾舆论,忠于自己的做法,理应受到肯定。

作为一名硕士新生,郝同学的作法却显示了他治学不谦虚与为人处世的鲁莽。熊培云有言:“做人应有独立之志,做恰分之事,以一己之力去担当,以良心去评论。”而郝同学公开宣布污言秽语,不仅给自己,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西谚有云:“规则是既定的,而规则又是容许改变的。”虽然从校规的遵守上看,孙教授的行为有所不妥。但是校规既是约束,也是为更好地治学而产生的工具,应当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做出调整,而达到更好地治学的目的。如果因校规的限制,教授需收回公开信,那么只会对社会造成更加不良的影响,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反思与自省,也会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因自己的姿意任为而遭受损失。

正如刘瑜所言,所送你的一颗子弹,不是伤害,而是保护。这是孙教授为真正达到教育而育人的目的,送给学生,也是送给学术界的一颗子弹,更是做到了以己之志,做恰分之事。鲁迅在国家危难,人民麻木时以笔为枪针砭时事;柴静不忍雾霾和屡教不改的环境破坏者,将人们带到穹顶之下;龙应台因

台湾背后的黑暗,将抨击公之于文章„„而孙教授的断绝师生关系,更不失为一种治学的守望,与对学生的有力劝勉。

人做错事了,有另一个人站出来指正,学生的治学与做人上出现了偏差,有老师的屡屡劝解甚至大义断绝关系。如费孝通教授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方美美与共。当一个社会中有更多的人能够做好自己,劝谏他人,社会才可美美与共。

送你一颗子弹。这大概正是教授此行的真正目的。他的行为促进了育人,也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治学谦虚,论人斟酌,以此为戒。

学识之重(52分)

深圳实验中学高三6班 周姝琪

材料中硕士生郝同学对国内知名史学教授出言不逊,其导师加以劝阻。不料不久之后郝同学再度发布类似言论,令导师孙教授震怒,与之断绝关系。

孙教授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我认为,上述郝同学的做法有辱学者的人格与学识,孙教授果断而决绝地斩断了这种不尊重学识风气的纽带。

学问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应该具有高雅与博大的追求。治学之人被要求应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同样不可污言秽语,用“垃圾”来形容他人的学识和人品,这是文学界学术界公认不讳的。中国著名戏剧学家黄佐临曾远赴欧洲师从萧伯纳,对于学问有着坚定不移的向往与热情。即使在七七事变爆发回国后,学术遭受坎坷,他也依旧不忘初心,专心研究中国戏剧,使得中国戏剧发展到一定高峰。在此期间,他一直拒绝用言语攻击他人,或吹捧政党,保持着高雅的学术情操,致使无人支持他的工作,甚至极少有人知晓他的名字。

这是真正低调且高雅的学问,它博大精深却不张扬跋扈,与材料中的郝同学形成鲜明对比。孙教授与之断绝关系,也正是为了维护学术公器,传播与发扬高雅的学问传统,这无疑是正确的。

学问作为求学之人应具的内涵与素养,应当得到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材料中史学教授的学识与人品不容得新生郝同学来指指点点。这学识与人品是这些教授依靠个人勤奋努力以及日常点点滴滴的修养逐步积淀而成,拥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应该被尊重!不一定要求他人观点与之相符合,却一定要在尊重并承认其存在价值的前提下,运用事实证据才能进行评价。在臭名昭著的文革时期,文化学术被大肆贬低,许多学问家被毫无根据地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成为“地富反右坏”分子,被打发到猪圈、干校中做“大炼钢”等毫无意义违背科学根据的苦役,白白浪费了学术才情。就是这种普遍的对于文化的恶意攻击与贬低,才导致了中国那十年的社会衰退和民生衰败的迹象。

文中郝同学对于几位史学名家无凭无据的辱骂,便颇有些文革时红卫兵的做派,只不过披上了一层硕士新生的外衣,内在性质却毫无二致,理所应当被摒弃!所以孙教授的做法不可置否,反倒维护了学术道统。

文化学术需要传播,更需要呵护。文化应当被放在手上捧着,而非在脚下践踏。如此,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巨大力量!

育人当如涓涓细流(52分)

深圳实验中学高三9班 朱江月

人大硕士新生郝同学出言不逊、二次再犯、有错在先,但孙教授公开断绝师生关系的育人行径,我不能苟同。在我看来,育人当如涓涓细流,温润而至,沐浴学子。

公开断绝,不仅仅是断绝了一层师生情谊,在网络时代,将此信息公之于众无异于给郝同学的未来之路横放一块“禁止通行”的罚牌。诚然,从孙教师先前劝诫年轻人“祸从口出”的道理可以见得他初衷本善,然而后来,他深知自己地位高一筹仍以激进方式育人,实际上就是封杀了郝同学今后转学保研、求职谋生之路。这波洪涛巨浪,猛一拍击,实在是叫即将步入社会的郝吃不消。从校规层面来看,甚至连“断绝”都是不被允许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哺育莘莘学子方是其道。利用权威公开断绝,不可取。

上升到育人层面,即使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应当采取涓涓细流的方式来沐浴学生,而非浇他一头洪浪,沉覆于海底。在美国一起校园冷暴力事件中,化名为凯恩的前橄榄球队队长将低年级新生剃光头发,令其难堪。校长并没有勒令凯恩退学,也更没有利用Facebook公开断绝与该生的情谊,而是摇身一变“光头校长”。如此一招,不仅安慰了光头新生,更在无形中敲打了凯恩重重一棒。好端端的校长因为自己一时玩乐而少了头发,可想而知,凯恩红了脸知了错。一涓细流,滑过心田,这种教育方式保护了孩子的心灵,又起到了真正的育人作用。

并非国外才由此案例,为国人熟知的孔夫子也是“细流”教育的先锋者。孔子弟子三千,也非个个如颜回乖巧聪颖,善讨老人家欢喜。子路初来乍到便“头戴公鸡毛,身带公猪的牙齿,大大咧咧”,甚至曾“公开侮辱过孔子”。那么孔子呢?他怎么做?“陈设礼乐,慢慢引导。”他悉心教导,并用自己宽宏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子路。由此观之,孔子桃李满天下,也实在是不足为奇。

反观孙教授的育人做法。他有理在先,自己可是警告过一次,二次再犯,无需容忍,应当灭这个年轻人的狂妄嚣张之气焰,弄得人家即使真的知错改正、不再犯三,也没了退路,怜哀伤矣。设想:孙教授若能想到“事不再三”,再给一次机会给郝,与之促膝长谈,聆听他为何不能认同史学家的观点的话——或许这样,他们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吧。

洪涛巨浪会扼杀新生的萌芽,而只有涓涓细流才能哺育芬芳,使得桃李满天下,育人当如是。

授人学,更须授人以德(52分)

深圳实验中学高三1班 胡宏婷

孙教授与出言不逊的郝同学断绝关系,是出于其对个人德行的重视。在我看来,笃学还须重德行,学校授人学,更须授人以德。

有谚云:“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文品一如人品,学者若不正身明德,学术之路终难成通途。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有儒之风范,道之风骨,其为人谦逊有礼,曾坦言:“道德须是学者们所恪守的。“凭借其对道德的恪守,大师多次婉拒出国治学,育弟子成桃林,著作等身却谦若常人。德行对学术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有德行,学术的心态才能放正,从而腾出一颗纯净的心潜心治学。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身为无头衔无光环的科学家,潜心钻研,终发现青蒿素,获诺奖,在面对采访时,她说道:“我钻研是为了救人治病,不是为头衔奖励。”治学当如此,正心明德。

无论是潜心钻研三十年拒绝名利的两弹元勋于敏,还是生性不羁却重德重义感念恩师的国学大师黄侃,他们身上都蕴含着人性的光辉,是他们对道德的恪守,使学问登峰造极。

而当下,我们处在由传统的礼俗社会向近代的法理社会转型的空窗期,利益世俗的冲击下,道德认知发生着某种结构性断裂。这在教育层面的体现,便是对学生道德培育的忽视。

传统的儒家礼教社会里,学生日夜诵读“人之初,性本善”,君子怀德,是他们对自身的要求,也是私塾对学生的要求。而当下中国“填鸭式”教育下的学生,对待学问抱有功利之心,学校尽管有着诸如“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此类的教育理念是,然而终是将学生成绩奉为圭臬。长此以往,学生道德和学问的断裂日益加深,他们被培育的方向不是正身明德的君子,而是如钱理群先生而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就是这样的断裂得不到修复的血淋淋的教训。

为修复道德和学问的断裂,学校须从教育体系改革开始,这种变革绝不是喊几句口号可以完成的,加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力度还要对有道德问题的学生予以规正。授人学,更须授人以德,如同孙教授一般。

不做妥协的“犬儒主义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够修复道德与学问之间的断裂,也能救回下一个迷失的“马加爵”,这一切的一切,须从我们自身对道德的恪守开始。

为师之道,不可任性(59分)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班 罗琳山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念了多少次紧箍咒来牵制孙悟空,却鲜少抛出断绝师徒关系这样的狠话。我们说唐僧唠叨,也必须承认他为人师的一片慈悲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何为惑?不仅是为学之惑,更是为人之惑。唐僧在取经之路上,从未放弃过孙猴子,教他为人之道,位列仙班之时才有孙猴子的一席之位。相较之下,近日发表公开信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的孙教授未免太过任性。郝同学的行为的确不对,但为人师的孙教授又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呢?

从学术上而言,孙教授是否令学生信服他的讲解,了解当今史学界的泰斗人物?如果他做到了,郝同学不认可那几位史学家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从育人上而言,身为导师,难道只有一次提醒,两次断绝关系的责任吗?这不啻于推卸责任:郝同学不是我的学生了,他说什么都和我没有关系。然而,必是想择清关系的孙教授,此刻正在舆论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岂不是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也许反对者要辩驳了。民国时学术自由,文人矜持清高,清理门户不过文人意气,何必上纲上线,今日的北京城,竟容不下一份文人的清高吗?

可是,民国缔造的是一场永不再来的风云奇迹,况且流传下的名人轶事里多得是师友徒恭的佳话,又何曾有断绝师徒关系的美谈?况且,天下之大,自容得下文人清高;庠序之间,却容不下半分任性。你自清高,便脱下为师的高帽,去那天上人间,寻一缕民国的遗风。

追溯历史,先师仲尼最是提倡有教无类,三千弟子,鲁莽者有之,爱财者有之,孔子却能因材施教,才有七十二贤人,桃李满天下。为师者,就如面对一捧种子,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有花中君子莲花,但也有不乏鄙陋的秕谷,卑微的野草。要让每一颗种子都发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挑挑拣拣,摒弃秕谷和野草,为那满园的姹紫嫣红沾沾自喜。

先师的遗风,有流传下多少?光靠道德约束,将来还会有这样的公开信。中国法制早日健全,才能让师者尽其职,托起明天的太阳;才能让郝同学在师者的慈悲心中学会为人;才能让为人师者,不再任性。

尚才更尚德(53分)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班 陈奕熹

郝同学看来是掉进了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孙教授“断绝”一说虽略决绝,亦不失师道之尚才尚德。此举或将郝同学挽救于知识海洋的泛滥及文化沙漠的干涸。

对权威说“不”,看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但出言不逊,谩骂污蔑,甚至人身攻击,可就远超学术讨论的范围了。孙教授“断绝”也该是极怒中的无奈之举了。原本学术自由,敢于批判权威,无论观点正误其精神亦可嘉,若只心直口快稍失谦逊亦无伤大雅,可万事皆有个度。郝同学此举有些许台湾哲学家殷海光先生的影子,其德却远不及。殷先生年少轻狂时也总是盛气凌人,说话爱用“我认为一定如何”的语气,但即使他后来并未承师之衣钵,另辟道路,他也从未以言相伤,更别说用“垃圾”如此市井低俗的词句谩骂。这位郝同学则不然,仗着自己肚中有两点墨水便自视甚高,且不言其学识,其德之微,不足为学。

孙教授“断绝”一举虽未可言其对错,却狠狠地打击了当今社会中“以分数论英雄”“以高考论英雄”的风气。“英雄”不仅当有才,德亦不可失。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高考工厂” 触目惊心的现况,老师学生眼中只有“学习”二字。当然老师没有教学生泯灭人性,但高压之下他们亦无力去教给学生何为道德,何为谦卑。正是这样的加工流水线,向大学里输送了“郝同学”们。孙教授也曾试图为道德空心的次品注入谦逊、道德之流,然而此品早已定型,无力回天。不知孙教授此举,可否为世人之暮鼓晨钟,敲醒忽视德育的教育者们,重塑尚才更尚德的风尚呢?重才兼尚德方育真英雄,而非失德之伪英雄。

舆论对此议论纷纷,学校亦从规章及育人方面评估孙教授此举的合理性。也许从学校的规章来看,此举确实略有偏颇,但从育人而言,我想无可非议。育人,不仅育的是郝同学,也是千千万万未来国家的栋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也不仅仅是伟大的学术之树,还有道德之树。若是不想日后见到更多的“郝同学”,便需正风气。

古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之理想是从“修”开始,修学,亦要修德;失德,学亦无用。“郝同学”事件给大家拉响了警钟,世人也是时候想想不尚德而尚才有何用,不尚德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曰:尚才亦尚德。

请追随那抹“民国旧影”(52分)中山纪念中学高三3班 沈觉

想到无数在杂志页间抑或是课本前扉的老教授的相片。胡适总是眉目柔和,一种儒生的淡雅呼之欲出;鲁迅总是横眉冷竖,一副要冷对千夫指的模样;闻一多则泛着一股书卷气的同时,脸上总有抹不去的骄阳似火般的斗志。

这些民国旧影,在与今日些许印在各种商业品诸如保健、营养之流的学者相片比起来,又怎能不教人怀念呢!前些时日,某著名大学硕士生竟对些许史学教授出言不逊,导师将其扫地出门也是应当了——抛开民国,此等学生,哪位大儒会收你?只怕让郝同学毕业之后,那些保健品上又多了一张学者照片罢了。

在今天这个看似美好的日子里,总有人在撰文怀念西南联大。从他们如何千辛万苦地跋山涉水前行昆明开始,一直讲到离别时的感慨万千。须知以史为鉴是为了知道得失,我们为何怀念西南联大?只因为他们治学的严谨,他们人才的出众,他们成就的辉煌么?并不只有这些。我们更怀念的,是他们作为一个学者,铮铮的风骨。

文人风骨,千百年来,自庄周拒为楚王相始,一直演绎着万万千千的风采。你可以没有惊才绝艳、撼动寰宇之才,但你的品行必定要行得端,坐得正。明嘉靖年间,嘉靖偏好文风华丽文采斐然的青词。朝中有一人青词写得绝妙无比,但此人非但不是文坛领袖,反而是人人恨得要拔而诛之的大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藩,众人对他皆是唾骂万千;人皆道宋代书画四人是苏黄米蔡,只是蔡之一人,原为大奸臣蔡京,只因道德实在沦丧,特为除名。风骨不在,量凭你如何才倾众人,在古时的文人圈里,你终是一文不名。

于是郝同学被扫地出门便是理所当然了——量你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莫测之术,治学不谦虚,品行不端,谁又能知他日你可会为利而不择手段?而这事件的后续更是让人止不住摇头叹息——郝同学声称自己是在朋友圈评论的,朋友圈本就轻松自如之地,何必如此较真!——呜呼哀哉!如此表里不一之人,文人风骨真被他踏在了脚下!

我们总崇尚西方的自由主义,对大和民族条条框框万分厌恶——但谁又说日耳曼与大不列颠不尊师重道、不讲礼法。就连不可一世的C罗,在恩师弗格森爵士面前,一样乖巧听话,哪有半分戾气。

因此,我们是否该追随那一抹惊鸿般的民国旧影,洗涤这早已变色的中国?请快捧起手中的《诗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52.5)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1班 夏雨

《老子》有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谓师生,便是善人——有德之人——教导不善人,亦是开凿、雕琢一块璞玉的过程。

《大学》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故而学是为了传播德行。若学生无德,师应教之,教之不改,只得怒而斥之,逐出师门。

前些日子一位硕士生郝同学在网上发布了对几位知名教授的侮辱,其师提醒他为人有德,治学谦虚,这是尽到了师长的本分,“明明德”,使弟子明白道理与德行。然而郝同学屡教不改,孙教授极度震怒,只得将其逐出师门。

有人认为,孙教授此举太过小题大做,这样一来,那位郝同学将来在学界怎有立足之地?然而。试

想一下,若此般侮辱言论已公之于众,平日里那狂徒不知已有多少次口诛笔伐。子曰:君子慎其独也。越是独处便越应谨慎,郝同学心术不正,反映在外便是行为不端,口出狂言。

更有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此,岂非违背育人之道?非也。无论是哪所学校的校训,都将教书育人与美德相联系,正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师应有德,更应授生以德。生无德,教之。屡教不学,本就是无德的标志,难道要再执意去教不成?佛有宝相庄重,怜悯世人之相,却也有雷霆之怒,凡人不亦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教育在于明德,逐出门墙,不过是较为激烈、迫不得已的手段罢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师者授之以渔,生者学之以礼。教化育人,素来如春风化雨,点滴浸润,润物无声,却也有时一声春雷,震彻心扉。诚者自成,道者自道。明白道理是要靠自己去寻路的,老师只是最初为你指明方向,拨开迷雾的人,他教你用德行作船,用诚实筑路,教你用心去经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明明德也。传道,授之以理;授业解惑,授之以渔;明明德,授之以德。

对于老师们来说,吾爱吾徒,吾更爱真理道德。

“断”不如“扶”(53分)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3班 陈颖聪

堂堂硕士,本应谦恭有礼,却口吐狂言,出言不逊,实在教人难忍;身为导师,见此场景,必定痛心不已。然而,老师愤然断绝师生关系,未免有失武断。学生失去了一个追求学问的机会,教师失去了一位可以导回正道的弟子,社会上却多了一个负有骂名的落魄学子,“断绝”不如 “扶起”。

韩愈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新生郝同学想必也是一直迷茫的小羔羊,尚未有足够的资格和学识来一窥学术的七宝楼台。而孙教授为人之师,更应甘当“扶”的角色。何谓扶?就是扶起一位在道德上摔了一跤的弟子,更是扶起自己作为人师应有的职责。

想当年,钱钟书进入清华学堂,也是此般桀骜不驯:“整个清华,没有一个人能当钱某的导师。”而他的导师吴宓却容忍他的狂妄,常常在课堂上询问钱钟书的看法,甚是包容谦虚。多年后,钱钟书回忆道:愿能一辈子名列吴先生的门下。吴宓用他的谦虚,用他的大度,善意的“扶起”了钱钟书,也洗净了他身上过多的傲气,最终他在文学领域作出了骄人的学术贡献。假若只因一时气盛,师生情谊就此了断,世间就会少了一段师生情谊的佳话,多了一位被人指责诟病、嘲笑讽刺的落魄学子。

更有金岳霖与弟子殷海光。一个宽容平和,一个出言不逊;一个思想平和,一个盛气凌人。而金岳霖在导师这一位置上做得十分完美。他深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他用自己的宽容和智慧,包容学生的桀骜和个性,终于培养出这位日后誉满台岛的哲学大家。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搀扶,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为人上,导师都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断绝关系,只会让一只迷茫的羔羊不知所措,无法回到正途;而扶起,却是帮助他迅速健康成长。老师的耐心、宽容、谦虚,甚至甘受屈辱,可以“扶起”学生的学术生命,“扶起”他的精神世界,“扶起”他健全的人格,“扶”出一片他未来广阔的天空。

老子之师用舌与牙的比喻教会老子柔与刚的道理;吴宓凭以柔化刚泄导了钱锺书的傲气;孔子因材施教,终得桃李满天下;林风眠倡导兼容自由的学术之风„„多少导师,用他们的宽容和智慧“扶起”了自己的弟子,给了学生一片蔚蓝的天。而如今,我们也在等待一个人,来“扶起”那迷茫的弟子。

那时的天空,想必更加湛蓝。

师者亦应有仁心(53分)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8班 肖寒秋 安德鲁• 马修斯曾说: “一只脚踏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脚跟上。”花亦如此,人何以堪。每个人难免有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纵使语言态度偏激,孙教授也应悉心教诲,引导郝同学采用正确的方式,而不应采用断绝师生关系的做法。师者也应该有这样一颗仁心。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有年轻气盛,年少轻狂的时候,孙教授即使是在提醒了一次无效后,也应意识到年轻人的鲜明态度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迅速改变,而应该多次进行善意的提醒。

钱钟书曾说:“人二十不狂是无志气,三十再狂是无识妄为。”可见,年轻人的狂妄与傲慢,并不一定代表着孙教授所理解的属于治学不谦虚,谈人论事不恭敬的范畴。诚然,郝同学出言不逊,使用污言碎语是非常不敬与不礼貌的,但孙教授应该看到郝同学也有“志”的一面。

韩寒也曾赞美“年少轻狂”是与“虚惊一场”并列的“多么美好的词语”,年轻人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盛气凌人,是每一代人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这恰恰代表了年轻人的独立思考与精研探索的精神,一游”;国人在日本公然咆哮破口大骂,这一个个有失国人颜面的糗事无一不反映了国人道德教育的确实。在校规不断完善的同时,道德作为更深一层的教育不应与其齐头并进吗?

方圆之内,望同学收好自己的粗俗;道德之下,望同学洗涤自己的心灵。但愿世上育人如播种,洒下希望,收获尊重。

谦谦君子不争讼(53分)

中山纪念中学高二12班 谭丽锋

王国维大师治学有著名的“六不”原则,即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评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这样的“六不”原则应为治学者所遵循,而郝同学大放厥词,不听劝导,实缺乏学者风范,孙导师断绝师生关系,也是为捍卫学术尊严之举.做一个低调虚心的治学者,谦谦君子不争颂。

孙教授在这点上,并没有完全理解郝同学。

作为老师,即使学生犯错,也应要有像紫罗兰一样的包容之心,数次教导,反复提醒。孙教授只提醒一次便断绝师生关系的做法,太缺失为人师表的这样一颗仁心了。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情深,已绝不仅限于简单的学术相传了,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学生需要从老师身上学的,更应该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诗经•卫风•淇澳》曾记载:“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学生于老师而言就是这样一块未经打磨的玉石,要历经多次切割打磨,才能成为一块上好的宝玉。若人人都如孙教授这般,发现哪块玉石有一点点瑕疵便弃之不用,那质地再好的玉石也只能是一块石头,世界上便再也不会有美玉了。

年少轻狂,师者仁心。学生狂的是鲲鹏之志,老师用的是包容之心。师者亦应有仁心,断绝师生关系实属不理智的行为。为人师表,应用无私与不厌其烦去引导学生心中的这种火焰,这样才能真正地打造出一块上好的美玉。

育人仍需在方圆之内(52.5分)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9班 林晓伟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是文学大家宋濂在其从师学习时生动的写照。古人尚且能够在规矩之内尊重老师,为何时代发展的今天,却出现了如此僭越校规,“ 出恶言以复”的行为?

某著名大学学生在老师善意的提醒如春风化雨般滴落时,他非但不懂得感恩,继续以粗言秽语相对。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栋梁之才,那么老师就是给予我们无私灌溉,让我们茁壮成长的人。而校规就像戒尺,划定我们行为的底线,让老师在如此方圆之内育人,让学生在如此方圆内汲汲成长。

众所周知的三味书屋,鲁迅先生的学堂,在鲁迅先生稚气未脱时给予他规矩的洗礼。私塾的先生十分严格,制定下一条条看似苛刻的“校规”,而这“校规”却让当时还名为周树人的孩子学会了尊重师长,虚心好学,时代才会留下鲁迅的烙印。倘若没有了这严苛的校规,当初的周树人也许会如这位郝同学一般,失去对老师应有的尊重。而这最基本的礼节,却是学生想攀登高峰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这些看似冷冰冰而铁面无私的校规,有它必不可少的意义。

校规像一双充满力量的双手,在我们即将跨越雷池时悬崖勒马;它就像栅栏,框定我们的行动范围,免受危险困扰;它就像天平,让我们一点一点地丈量自己的行为。倘若这一切失去了平衡,教育的体系就会崩塌,孙教授的“断绝”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古有孔子弟子满堂传承至今,今有衡水中学创造高考奇迹,莫不是在其严格的校规下酿造出来的学术成就。只有在鲜明的校规之下,个人的学习才能够“左右逢源”。

反观现在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满口粗言秽语,亦不是一种道德教育的缺失?

道德作为一个人丈量世界的尺子,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道德却一味地沦丧。中国家庭在中国飞往国外的航班上抱着孩子在过道上行便;金字塔上刻有中文的“到此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像一埕香甜清醇的佳酿,经得住时间的考量。

钱学森先生在学术界里出了名的不善言辞,许多时候都需要妻子杨绛先生的帮助下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连“墙内花儿墙外香”的《围城》中的“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之一主旨,也是妻子总结的。实际上,自小留学,精通外语的钱先生并不是不会表达,更不是没有想法,而只是不想祸从口出,始终恪守内心的一份谦虚和宁静。他从不吹嘘自己的学问,攻击他人的作品,而自身才华也得以在作品中被认可,谨言慎行,是钱先生身上除了才气外让我们学习的东西。

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像高高扬起的麦穗,只会引来鸟儿的啄食。

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教授出言不逊,还批评古人,狂妄不羁。这样的行为最终招致被导师断绝师生关系,引发社会热议。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治学应谦虚的郝同学,并没有表现对学术应有的敬畏之心,空谈自我的观点,公然藐视有经验的学者,其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肤浅单薄,以狭窄之心发表观点,终遭人唾弃。

那些有道德、有学问的大师,哪一个不是谦虚出学问,寂寞出学问的?季老先生三辞荣誉,只愿猫儿作伴,既不在意外界纷扰也不大发言论,与平静中悟出至理;齐白石先生九十岁时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作品,认为自己太浮躁,于是更加虚心练画;沈从文先生虚心治学,研究空白的古代服装史,从花花草草瓶瓶罐罐中收获真知。

“内观则自知,自知则自明,自明则不争讼,安之若素,如如不动”治学问者,都应如此,常善于反省,保持应有的谦虚和缄默,用心求真知。愿天下的学者都能如曾国藩所言“当少忍以待其定,当退让以首其雌”常怀冰渊惴惴之心,常怀谦虚谨慎之心,做一株成熟满甸的麦穗,做一个不争讼的谦谦君子。

可贵师生情不可一念断之(52分)

珠海一中高三1班 陈悦

格非教授有言:“只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耐心的引导,他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孺子不可教。”近日,孙教授因学生不听教诲仍一如既往对史学教授出言不逊而与之公开断绝师生关系之事引发热议。而我认为,师生情绝不可轻易断之。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已沦为草泽之后,只有那一段情谊可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患。”余秋雨如是说。师生情不可断,老师需要耐心引导并尊重学生。

育人是漫长的悉心引导的过程,孙教授一怒之下便断绝关系可谓太不理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举将循循善诱的师德置于何地?无独有偶,近日在四川省临川县幼儿园,一个孩子因屡次扰乱课堂纪律,抢同学的玩具与食物,而并不听老师教诲被老师关“禁闭”。面对家长的斥责,该教师却宣称:“我不想教这样一个屡教不改的孩子。”试想,若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这样的如此轻易就断绝师生关系,那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置于何地?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充斥着因不善于改过而被老师轻易抛弃的学生,那国民的素养最终会被不悉心教导的态度而吞噬淹没,荡然无存。悲乎!孙教授立即公开发表言论与学生断绝关系,实则是对学生尊严与权利的不尊重。退步而言,即使已到了必须断绝师生关系的地步,孙教授也不应选择这样一种公开的方式。二战期间,哈伯作为爱因斯坦的学生,却公开为纳粹制造毒气弹并发表言论攻击爱因斯坦:“您指责伟大的法西斯领袖,您在我心目中已不再那么高贵。”失望之至的爱因斯坦仍尊重学生的人格,他没有公开与之断绝关系而是写信称:“既然我们并不志同道合只好各谋其事。但我以长辈的名义奉劝你不要将才能用于危害同类中去。”同样是老师,爱因斯坦此举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正义间是令人叹惋的智慧。余地之间,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孙教授的鲁莽而是深切的人文关怀。

真正的老师,应是“仿佛一条完整的大河让沿岸所有风景都能依靠”的黄佐临先生;应是“一回头,得孙教授将他私下之言公开在众多学术名流前,指责其师长、轻狂恣意?师长尊严遭到挑战尚可理解其愤怒之情,但公开断绝的远不止浅浅师生关系。

孙教授之行,无疑更是断绝了郝同学的学术前程。诚如郝同学事后谈及,老师将原来学生私下的狂傲公开在众多名流前,遑说他仍要读博的打算,硕士恐怕都难以读完。为人师者,理应有宽容之度,若当日清华亦如今般在学术界指责钱钟书,其学术前程无疑会难上几分。可私下劝解,私下按照程序断绝的师生关系,如此公开断绝,仅为日前同僚相见时脸上二分薄面,而几近毁了学生前程,实为不该。

然而,断绝师生关系的影响远不止断绝郝同学的学术前程,更在于断绝了自由平等的师生的关系。试想当老师手握学生艰难的学术前程时,又有哪个学生还敢于与老师争辩,那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谢晋先生;应是“不作惊世论断,不吐警策之语,也不发荒原呐喊,永远只会用不高的音调倾诉诚恳内心”的巴金先生。他们对待学生,无不是悉心教导,循循善诱。

师生情不可断。引导与尊重,是一个老师最受人敬仰的师德。

为师应当诲人不倦(52分)

珠海一中高三2班 谢彩莹

儒学大师韩愈早在几百年前就道出了为师的职责所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理应受人尊敬,是自孔子开私学以来人们的基本道义。

如今身为名牌大学,想必学识不差的郝某,却离经叛道,对师者出言不逊,这样的人格缺失有待师者的纠正和引导。面对这样的学者,为师的孙教授更应耐心和有诲人不倦的精神。

然而,孙教授在寥寥无几的教导后因学生再犯便要断绝师生关系,只因对学生的做法失望乃至绝望。民国有章太炎作为学生竟发表声明公开与恩师俞樾恩断义绝,为当时社会所不容。而这一做法,后来才知道,是章太炎怕自己革命之事牵连到恩师。而今有孙教授此番作为,生怕学生的恶行恶语给自己引祸上身,没有了昔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不离不弃,倒是体现了当今师生情谊逐渐淡化的现实。

诲人不倦,首先应当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然而,儒家纲常伦理中师者为尊长的思想早已深深根植于国人观念之中。尊重老师而又双方平等,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方能培养出人格真正健全的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林格曾在《教育的温度》中举一格例子:一群有思想的人聚在一起交谈,学术渊博的人说,而其余的人听得入迷,便希望那个人留下来,于是那人便成了老师,其余人就成学生。如他所言,其实师生的界限并没那么明确,双方更应相互学习,平等相处,而不应仅单纯从社会职业上过于绝对地鉴定双方地位。

而诲人不倦,更需要耐心和高度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识还是人品,都应同等重视。三毛曾于小学受到恶师的极尽侮辱而患上了深度厌学和自闭症,闲居在家七年中,恩师顾福生耐心真诚教授三毛学画,知道三毛的文学天赋后还将她引荐给文学家白先勇。三毛回忆起他便不尽感慨:“当年恩师的耐心,将一个不想说话,不想写字,也不关注自己是否美丽的女孩,滋润浇灌成了夏日里第一朵玫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正是顾福生对三毛的不离不弃,才将三毛从先前的阴影中解放出来。

师生情谊,剪不断,理还乱。作为学生应尊师重道,而作为老师,应好好想想,何谓教育,何谓诲人不倦。如此方能不辜负了师生缘分。

轻狂犹可谅,断绝难合理(52.5)

珠海一中高三6班 叶玮炜

硕士新生郝同学几番年少轻狂之语,惹得导师怒极之下断绝师生关系,在学术界引起的轩然大波实让人唏嘘不已。书生意气,年少轻狂,出言不逊犹且可以原谅。本非无伤大雅之事,公开断绝关系诚然合情不合理,令人深思引戒。

文人学者,尤以年轻人为最,大都带着几分轻狂。一代大家钱钟书,在读完本科后便没有继续研读,清华大学挽留其时,钱钟书只道:“纵观清华大学,没有一人可做钱某的导师。”时隔数年,仿佛钱老的傲气油然面前,而今众人也不过笑笑并加以贪腐。若钱钟书昔时面对的是今日孙教授,不知是否会气

理”的平等学术关系将日行渐远。而固化的等级严明的师生关系则阻碍了真知的交流与思想的创新,那么长此以往,是否更为可悲?

反观当下之公开断绝,实则更是断绝了批评的自由。有学术人士称,这次的断绝是“批评的末日”。诚然,谁知道在批评时是否会恰遇孙教授呢?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尚谦虚认可学生的批评,而今日之师者又是否过于较真?要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没有批评的存在,要如何进步发展?我们一面指责社会缺乏批判的创新力,一面又挤压自由的言论权,实为可悲。

公开断绝的不只是师生关系,更是学生的学术前程、平等师生关系、自由的批评权力。此番断绝合情难合理,与师者育人目标南辕北辙。倒不妨为年轻人的轻狂多几分包容与理解。

师者当与社会与时俱进(52.5)

珠海一中高三3班 熊海乔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位始终崇高,因其不仅是一介传授课业之职,更是教导学生从善向善的重要角色。

近日,郝学生与孙教授一事被各大媒体所报道,两人所属大学表示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一举是否合理。以我之见,从育人之处,这“断绝”二字兴许是合理的,然而从校规与现代教育体系方面言,“断绝”便立不住足。

先从育人方面看此事,孙教授因郝同学出言不逊而震怒可以理解。圣人孔子亦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更何况普通常人。孔子也曾感慨其一学生“朽木不可雕也“而欲放弃此子,如将孙教授一事置于古时儒学体系,老师怒其学生不争而欲放弃之的例子并不鲜见。

可若将此事着眼于现代的教育体系,就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案例。剑桥大学校长爱丽森•理查德曾说:“大学关心也促进社会正义,但这不是其根本目的,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这个世界的思考与运行方式。”郝同学兴许出言不逊而冒犯了几位史学教授,但孙教授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如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否有损于对方人权、是否有充分证据后再发表言论,教导学生为自己言论而负责,而不是用大而空泛的谦虚、遵礼等词汇试图将学生束缚进传统思想的桎梏。

大学在拉丁语中本就是知识社区一意。其特有的大学精神由四类构成,而独立精神为其核心,一旦独立精神消失,其所附着的反叛、创新、社会关怀等精神亦会如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塌。在社会的飞速进步面前,在权利、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词汇不断深入人心的当下,师者们更应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怀疑评判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因冒犯就一怒之下“断绝”师生关系。

固然郝同学言行有其不对之处,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国学术界的造假腐败行为本就严重,一些院士教授的学士人品确实令人怀疑。若是如此,自身便已背离道德的“师者”们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

刘瑜女士在探访哈佛大学或曾说,“大学的本质不在于使人变得深奥,而是在于恢复人性的天真。”面对教育体制的改变及社会观念水位的抬高,中国的大学教授们需要探索新的方式,以真正使学生从善向善,寻求人性的天真,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

育人更当宽容(53)珠海一中高三6班 陈朴方

“断绝师生关系!”孙教授的怒斥义正言辞,颇是风雷激荡。然而大学之任首在学术与育人,导师居然通过断交的方式来惩戒学生,这恐怕于理不合吧?

若单看郝同学的做法——辱骂教授、教而不改——的确是不当的。他的用词便是到了人身攻击乃至诽谤的程度,更遑论硕士新生的学术造诣之浅、不足以批判史学教授们的学识了。但学生毕竟是学生,犯错是难免的,犯错之后当依校规处罚,孙教授的做法值得商榷。

首先,我国大学是公立学校,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私塾式的能自己建立自己断绝的了,这关系已是一种义务,孙教授可以提请学校取消郝同学的学习资格,但不该私自与学生断交。那种与山涛绝交式的义气之举不宜出现在现今大学师生中吧?

其次,处治犯错同学,重在教育,非重处罚。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宽容;蔡元培得知学生们火烧赵家楼之后,纵使千分恼怒,也仍致电政府,要求释放他们。为何?不正是因为比起一些俗世的道德与学术道理,优秀的教育者更应看重学生犯错后对他们的引导、而非自居执法者卫道士把那些刚破土一股莽劲的嫩芽给压坏吗?就算这个看起来坏兮兮的学生在同一处跌倒了两次,导师也不也该设法引导吗?那“诲人不倦”的美德呢?岂能仅仅如此便抛下弟子不顾?

而再看回当下的学术环境,浮躁,这成了多少人的共识?许多教授汲汲于知名度、孜孜于学术成果,孙教授亦亟亟于断交。这样地易动怒,不知是沾上了几许不良风气,又或许正在为这种不良风气推波助澜。

古之学者必有师。硕士生少不了导师的教诲与栽培,尽管都是成年人了,但其间的交流与相待也少不了摩擦。学生年少轻狂出言不逊,老师便怒而断交。这怎是在育人呢?这分明是在训练士兵!

我希望师生双方能冷静地复合关系,各自反省。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遵守纪律,能以宽容为怀。

以道德清流育学问之莲(55)

珠海一中高三19班 周游

曾有大学硕士新生于朋友圈辱骂史学教授,对导师谦虚治学的劝诫熟视无睹,再三发布污言秽语,导致导师与其断绝师生关系。

或许有人质疑导师行为实属小题大做,而在笔者看来,导师的坚毅果断值得赞扬,更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如此行径的思考。视自己辛苦拼搏取得的硕士头衔于不顾,该同学数次的出言不逊,非但无法彰显其学问成就,更破坏了其道德形象。而众所周知,谦虚、有礼等宝贵品质乃个人成长路上之基石,倘无美好的道德作为源头活水,再美丽的学问之莲都无法盛开。

从育人者角度而言,对学子道德品质的教育从一开始便需引起重视。我国古代早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劝告,足以说明思想品德的塑造远远重要于一味求知。学识渊博而道德败坏的人比无知的善良更危险,无知可以一笑而过,而丑陋的品行却能引起反感甚至带来祸害,所以对幼子教以宝贵的品德远胜于过早的知识灌输。

此外,当学子误入歧途,与第一时间给予关怀与纠正也是每位育人者的职责。当在美留学生卢刚杀害数名美国同学后饮弹自尽时,受害者家人不仅表示宽容和与卢刚家庭分担悲伤,更成立基金会帮助每位品行不正的学生回到正途,从而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是每位育人者从始至终都必须践行的责任。

对于学子自身而言,在学术造诣已攀至一定高峰后是否还能保有宝贵道德操守更是一道考验。乾隆皇帝就曾抒发感慨:“而今更笃凌云志,莫教冰鉴负初心!”每个人都不应该在越走越远时偏离了最初的方向,正如硕士的辱骂引人唾弃,道德的败坏随时会让登峰造极的学问成就付之东流。由此观之,求学之人在一步步登上真理高峰时,永远不该丢弃了自己最初揣在怀里的善良真诚的宝石。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当习武之人学成时要师父以命相保自己所得真传并无解法时,师父因其自私残忍而狠心将弟子推下山崖。师父的做法与那位硕士生导师类似,他们都明白以败坏道德的浊流孕育出的学问之莲难以长久飘香。每位育人与求学者都应明白,唯有崇高道德作为地基,学术之高塔方可坚固参天。

育人当有终(55分)

珠海一中高三14班 高旻

作为一名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硕士对德高望重的教授们以污言相论,实为不当,且不论教授学品是否真有问题,谈人论事却应客观地“正言”.而导师劝告无效更当用心教育,“断绝”关系诚不大合理。育人当有终。

江南大学文学系教授姚金铭曾言“知白守黑”,作为导师,亦当见生之污,守生之清。面对学生的过失,理当去劝过,并且引导他应当如何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看到学生的可育之处,且听其缘由而沿着他的思维方式寻找到他的误区,有针对性教育。而不是一气之下断绝关系,使之无师可从。大学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更应该育人。

康德说“理性是人类的职责”。失去理性的硕士生让人震惊,而作为其导师的教授,诚当更为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有着相当的思维深度,有着一定的声誉意味着担当着更多的责任,需要更理智的态度对事。导师该反思,造成我们的教育育出此此类学生的因和此类学生在日后的生涯中若无师从教的果。以理性分析出缘由而去选择此人是否可再育,而不是让愤怒一时冲昏的头脑,做出引人纷纷的“公开宣告”。我想若导师能爱而择以教之,我们的上层育人之道或许将有所改善。

大而观之,“导师们”一生于校,遇到各样的学生,当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样的“弃育人”不是与师者终身育人的道德观背道而驰吗?《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育人是一项长期的有思想力度的工作,若师者亦“鲜克有终”,那我们的未来将何处安放?育人是关系社会国家之事,育人者当为善终者,否则教育将成为毁灭性的工作,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将无法与我们所需要的民族精神相称,再丰腴的物质也将被贫瘠的文化土地而掏空,此为育人之哀背后的国之大哀。

育人当有终,培养出一个有识有智的贤才靠师之导自之学,而教育出一个有道德修养兼备人文关怀的公民靠其修行路上师之一路相伴引导有终。

第五篇:2011年广东省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1

2011年广东省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

11.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2.唐朝后期,有人说“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材料表明

A.中国人饮茶风俗形成于唐朝B.唐朝茶叶市场多设在边境

C.少数民族到唐朝内地购买茶叶不受限制D.茶叶成为唐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3.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A.发展长途贸易B.运送军粮C.发展小农经济D.加强中央集权

4.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

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 明朝苏州

6.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

7.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8.看左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青铜时代的土地制度

B.它的直接获益者相当于雅典国度中的贵族、平民

C.所有权类似于北魏的均田制

D.存在的已知证据最早的是青铜器上的小篆

9.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10.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C.制瓷技术精湛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1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限制

12.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

13.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14.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15.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形成以上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B.经济重心南移C.中原人口南迁D.南方重视教育

16.“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17.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8.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鬚鬓xū bìn)。这突出表明:()

A.秦朝时可以通过出钱来抵耐罪B.秦朝用严刑苛法治理国家

C.秦朝统治者严厉打击盗窃行为D.秦统治者维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

19.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20.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尖锐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商品经济发达

21. 2010年3月3日下午3点,OCA(亚奥理事会)官员发布了广州亚运会火 炬形象“潮流”。“潮流”整体造型剔透玲珑,融汇着木棉火红的英雄气与珠江壮阔的岭南情,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下面对有关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唐朝时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②元朝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③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发祥地

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23. 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

A.晋商财力雄厚B.小农经济发达C.手工业发达D.自然资源丰富

24.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

A.东汉的洛阳B.唐朝的长安C.北宋的汴京D.清朝的北京

25.右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26.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7.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耕作工具不断改进B.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C.水利设施逐渐完善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28.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914-1918年应是

A.0.55个 B. 2.5个C. 3个D. 4.6个

29.右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

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0. 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到:“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3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

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该现象不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3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B.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34.观察下表分析中国丝茶出口的特点,你认为这特点对中国社会转型影响最大的是()

AC.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推动中国的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35.“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下史实最能支特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B.《资政新篇》的颁布

C.洋务运动的兴起D.“西学东渐”的开始

3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体用之争”,它的焦点是()

A.是否要采用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B.是否要维护清政府

C.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是否要抵抗列强入侵

37.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画的讽喻意

义一致的是()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B.“遗其体而求其用”

C.“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3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39.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可能最适合()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B.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D.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下载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历史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揭阳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历史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