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机关的作用[推荐]
试论审计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计机关虽然不是反腐败的主管部门,但具有反腐败的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设监督机构,依据《宪法》规定,“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不仅是维护国家所确定的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而且是加强对相关权力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政治任务。中国当前腐败现象的特征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以及审计机关自身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和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审计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审计机关在发现腐败中的作用
及时发现和揭露腐败,既是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和职能优势之所在。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是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最重要特征。据有关部门统计,经济案件占所有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且大案要案多,违法犯罪手法呈智能化发展趋势,案件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但是,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资金往来和账目反映出来,因此,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查出贪污盗窃、行贿、偷税漏税、套汇、走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腐败案件的线索和信息。根据中国被审计对象数量庞大的实际情况,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的指示精神,集中力量,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发现了大量腐败问题。仅2002年1至11月,就发现并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线索1429件。
二、审计机关在查处腐败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第一位的责任是发现和揭露问题,尔后还要依法查处。对发现的腐败嫌疑,审计机关都应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则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于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于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并视情继续参与查证。近年来,审计机关充分发挥自身熟悉财政财务,精通查账的优势,积极配合监察、司法机关查办大案要案,并逐步建立起情况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先行突破,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协同作战”的办案思路是卓有成效的,符合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国务院经常授权审计机关对一些重点事项和大案要案进行审计查证或协助办案,弥补了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某些手段之不足。仅1998年国务院授权审计署进行的全国粮食清查审计,就查出违法违纪案件2200件,1300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70人被判负有刑事责任。近五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共审计71万个单位,查出并处理违法违规问题金额7606亿元,向司法机关移交经济犯罪案件6100多件,通过与纪检监察机关协同办案,使4200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近年来告破的一些大案要案充分证明,审计机关先行介入进行审计查证,对案件的突破、定性及扩大战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审计机关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要深入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在从严治标,严惩腐败的同时,必须从源头上抓起,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采取治本措施。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的重大决策,具体部署了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和健全有形建筑市场,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积极推进预算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为了保证和促进这些决策和部署的实施,审计署在直接参与有关规定、措施的制定或具体组织实施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等方式,对各地、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了有效监督。与此同时,审计机关从全国反腐败斗争的大局着眼,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的方面转变,坚持“审、帮、促”相结合,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通过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途径,特别是通过对经济领域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或者某些制度、政策方面带有缺陷性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分析,努力找出产生腐败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根源、制度根源,在及时反馈各类审计信息的同时,提出在体制改革、制度完善、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促使各级政府和决策机关及时采取措施,从宏观上、源头上解决问题。五年来,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各部门共修改、制定各类规章400多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金额逐年下降,2001年与1998年相比,下降幅度达87.5%。据初步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提交审计报告、信息50多万篇,其中有20多万篇被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政领导批示和采用。如审计署近年来提出的规范银行开户、整顿会计秩序、细化预算管理、推行部门预算、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抓好增收节支工作等措施和建议,引起了全国人大、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予以推行,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审计机关在权力监管中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腐败是一种权力的滥用和欺骗行为或在权力保护下的公然行为,是公共权力运作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本质特征是拿权力或原则作交易,侵吞国家和集体财富,为个人捞取好处,其结果必然构成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破坏和对社会生产力的阻碍。从多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出,多数大案要案都是掌管经济实权的行业、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及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单位和个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发展经济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综合分析我国当前财经秩序方面存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都与一些部门、企业的少数领导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和认真履行职责有关。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屡屡得逞并且无所顾忌,在很大程度上又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管理偏松,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腐败的高度,赋予了审计机关更重要的职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最近,国务院领导在审计署视察时再次强调了审计监督的重要性,指出审计是政府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和民众的眼睛。因此,审计机关参与反腐败的工作领域必须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在建立良性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第一,要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密切关注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要注意审计资料的决策有效性,重视信息分析,及时提出促进管理和改善决策的意见和建议,提高领导决策水平。第二,要推动审计机关对权力监督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完善责任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范围,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及政法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努力将此项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使其真正成为对领导干部实施权力监督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要规范对权力实施审计监督行为,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具有法律保障的审计监督应有的独立性,树立和增强审计部门的权威和影响。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彻底切断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一切经济福利联系,增强审计机关实施权力监督的工作力度和客观公正性。第三,要从反腐败的角度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推行和完善审计公告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对一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典型案件适时进行揭露,不断增强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关注,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中来。
第二篇: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县级审计机关面对人少事多的现实,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值得思考和探索。本文以县级审计机关工作实践出发,通过对审计“全覆盖”内涵的准确把握,采取摸清审计对象、科学安排计划、强化审计管理、加强审计整改、整合审计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影响审计“全覆盖”工作,如:审计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力量缺乏等,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也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县级 审计机关 全覆盖 实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赋予审计部门的责任,也是审计部门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自觉选择。但县级审计机关长期面临人少事多,任务繁重的局面,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最大化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苏北某县审计局围绕有效实现审计“全覆盖”进行积极探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机制体制上加以改进。
一、深刻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内涵
(一)什么是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就是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都要进行审计,不但要审钱、审物,还要审管钱、管物的部门人员履职尽责情况,保护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促进提升使用绩效。
(二)如何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内涵。审计“全覆盖”要求对所有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都要进行监督,但现实情况是审计机关人员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审计需求的,如果要全面铺开,不但任务不能完成,审计成效得不到保证,而且弱化了审计监督职能,因此一定要准确理解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对审计“全覆盖”的理解要牢牢把握刘家义审计长的讲话精神,即“全覆盖”要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要基于审计力量远不能满足审计监督任务的现实、审计项目的质量远比审计项目数量更重要的基本要求、不同的项目资金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异等来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千万不能为“全覆盖”而“全覆盖”,项目安排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辛苦工作,不见成效。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工作研究,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方法,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二、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主要做法
(一)摸清审计对象,明确“全覆盖”范围。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必须要知道覆盖对象有哪些,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否则“全覆盖”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对所有审计对象进行了调查摸排。经调查,全县县直部门、直属单位、乡镇及国有企业85家,考虑资金规模性质、审批权力大小、下属单位多寡等因素,将所有审计对象分为A、B、C三类,A类为重点单位,有15家,每年必审;B类为一般单位,有40家,每2—3年审一次;C类为其他单位,有30家,每5年审一次。按照上述审计频率,5年共应审项目180个左右,每年应安排项目36个左右。局内设6科科室,每科每年审计及6-7个项目,虽任务有点重,但经审计人员努力,也还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通过摸清对象,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确保5年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科学编制计划,统筹实现“全覆盖”。摸清对象,分类管理,只是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指明了方向,具体落到实处,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避免重复审计,尽量节约审计资源。为此,在计划安排上我们坚持做到四点:一是项目安排尽量不重复。对上级审计机关安排项目涉及的单位和资金不再安排。与组织部门沟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政财务收支项目不重复。二是做好项目之间衔接配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涉及到工程项目,只对决策过程和建设程序执行进行审计,工程造价由政府投资审计负责,不再进行审计;对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涉及的单位,不再安排其他项目。三是尽量多安排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灵活性大,针对性强,涉及单位多,覆盖面广,容易发现项目及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审计成效较为显著。在2015年的审计计划安排中,我们事先与组织部门沟通,对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部门,就不再安排其他项目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已经安排的审计的,我们也不再安排审计。全年共安排36个审计项目,覆盖了所有15个重点单位,其中: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安排3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安排5个,经济责任审计安排3个,专项审计安排4个,并安排了部分一般单位和少数其他单位。
(三)加强审计管理,注重“全覆盖”质效。审计“全覆盖”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审计项目的质量上。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我们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出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理办法、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调查了解、现场管理、复核审理、业务会召开、质量责任认定与追究都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保证审计项目质量过得硬。近三年来,我局有4个项目在省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6个项目在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获奖情况全市领先。共查出违规金额4000余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8亿多元,移送案件线索30条,有35人次受到党政纪处分,审计成效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另外为提升审计效率,我们制定出台审计项目进度管理办法,将项目分为重点、一般和其他,不同项目规定不同的审计完成时间,因发现重大问题可以申请延时,不能按时完成的要说明原因并予以一定的处罚,确保计划按时完成,保证“全覆盖”顺利推进。
(四)强化审计整改,确保“全覆盖”效果。审计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和查处问题,促进制度完善,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审计整改,才能确保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在审计整改上,我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办法,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坚决予以追责。局内部制定审计整改督查办法,明确业务科室与法制科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对问题整改进行台账管理,实行“对账销号”,对拒不整改的单位,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提交相关部门督促整改。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文书下达3个月内要整改到位,并报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业务科室在整改期限内,到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情况检查不少于2次,检查情况要形成材料,作为工作考核依据。法制科对审计整改情况,确保整改真实到位。
(五)整合审计资源,合力保障“全覆盖”。仅靠审计机关力量实现“全覆盖”难度较大,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汇集所有审计力量保障“全覆盖”。一是利用内部审计增加覆盖面。我们于2012年成立内审协会,出台制度规范审计行为;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开展业务指导,提升业务能力。2013年和2014年,内审协会共组织4次共30名内审人员参加省市内审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对公安、教育两家单位进行内审工作指导。其次划分职责范围。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我们在审计时只对下属单位进行抽审,下属单位的全面审计主要由内审负责。我们对内审工作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对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结果予以采用。2014年我们在对教育部门进行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时,就直接采用了内审机构对部分学校的审计结果。二是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监督。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因近几年政府投资工程规模较大,我局审计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主要依靠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我们主要做好管理和审核把关,取得良好效果。每年审计投资额都在8亿元左右,审减金额超1亿元。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其他审计,2014年,我们聘请社会审计力量参加国有公司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缓解我局人手紧张问题。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覆盖”能力。实现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近年来,我们始终队伍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是增加人员编制。县级审计机关行政编制通常只有不到二十人,除去领导班子、办公室人员,业务人员只有十来个,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且不能通过增加编制来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向政府汇报争取,增加事业编制来解决人手问题,近两年来,共增加事业编制6人,有效解决人员力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我们通过外出培训,开展“职工讲坛”,实施“青蓝工程”,对职工开展培训,努力提升人员业务素质。通过培训,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提升,特别年轻的审计人员进步较快,有二人担任主审的项目在省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三是鼓励人员自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和学历教育,目前,我局有两人研究生在读,有1人获高级职称,12人获中级职称,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现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目前县级审计机关还普遍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现象。以我局为例,虽然近年来增加了一些审计人员,力量不足情况得到缓解,但与所承担的审计“全覆盖”任务相比还远远不够,审计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人员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人员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我局目前审计业务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7名,占审计业务人员38%;人员绝大部分为会计、审计专业,不能满足当前审计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二)临时交办事项较多,影响审计计划执行,加大审计“全覆盖”难度。县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基层政府,面临矛盾和问题较多,因而县级审计机关承担的领导交办事项也较多,以2014年为例,我局共完成领导交办事项30项,比正常的审计项目花费的精力还多,导致审计计划不能按时完成。
(三)激励机制缺乏,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审计工作具有特殊性,其工作完成好坏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非常重要。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政治方面晋升机会较少,很多审计人在审计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经济方面受政策限制,与其他单位人员相比,除了享受一点岗位津贴外,没有什么其他待遇。政治和经济待遇上都得不到体现,加之长期从事单
一、重复的工作,有的审计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感,工作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成效不显著,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
(四)审计权限受限,审计“全覆盖”不能到边到底。由于不少资金实行省统筹、市统筹,数据由省、市集中管理,县级审计机关无法取得数据,因而不能开展审计监督。
(五)审计独立性缺乏,执法刚性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目前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人财物归地方管理,在执法时不可避免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有的不敢监督,不能监督。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能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受到影响较多。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
四、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人员力量,提升人员素质。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没有足够的人员力量作保障,“全覆盖”计划就会成空,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没有实行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前,县级审计机关应积极向地方政府争取进人,没有行政编制的,就争取事业编制。实行地方审计机关统一管理后,省级审计机关应充分考虑县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人员力量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县级审计机关人员力量。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要采取各种形式强化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为审计“全覆盖”提供能力保障。
(二)加快推进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增强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缺乏,导致审计在计划安排、工作开展、问题处理等方面顾虑较多,审计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探索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是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举措,建议要加快推进,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制度保证。
(三)加快实行审计职业化,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热情。实行审计职业化后,审计人员培训机会增多,人员素质得到提升;更加独立开展工作,职业地位得到提高;打通职业晋升渠道,收入待遇得到保障,增强了审计人员职业荣誉感,把审计工作作为自己终身事业,有效解决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四)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优势。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审计“全覆盖”也要依靠信息化。要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审计模式,增强审计精确打击的能力,避免审计工作盲目性,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使得审计“全覆盖”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讲话;
2.关于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赖文伟 审计署网站;
3.关于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探讨 陈朝豹等 审计署网站。
第三篇:审计机关廉政建设
审计机关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
根据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审计厅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有关要求,确保2012年我市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制定本责任状。
一、责任范围
1、市局党组协助县、区党委对县、区审计局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县、区审计局领导班子对本局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局主要负责人是本局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
二、责任内容
1、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是审计局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抓好组织落实。
2、落实“一岗双责”,将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紧密结合,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审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法规制度,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4、贯彻落实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并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强化对审计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5、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第四篇: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
1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 3 篇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第 1 篇
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是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期、新阶段,要发挥国家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层次,改善审计监督方式,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保障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指出的,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宽的领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因此,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不仅在于抓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和进行经济犯罪线索的查处,更重要的是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找出体制性的障碍,堵塞制度性、体制性、政策性缺陷和漏洞。
面对全球化的巨大浪潮和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如何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保护中国经济这条大船乘风破浪、平稳向前,就成为当前审计工作必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刘家义审计长曾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不断推进审计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人
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也是一个组织不断前进、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审计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对此,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的挑战,紧紧围绕公共财政这条主线,以理念创新为灵魂,模式创新为支撑,方法创新为推力,内容创新为载体,成果运用创新为抓手,全面推动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一、以理念创新引领建设性审计。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在审计理念上有所突破,突出审计的宏观意识和大局意识。审计不仅仅是查账本,更要管中窥豹,寻找账本后面更为重要的东西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为科学发展服务、为推动改革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六个高度自觉。要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微观案件入手,从宏观视角分析,为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有力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模式创新支撑建设性审计。国家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在更高视野、更宽范围、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发现问题,这就需要审计模式的创新。如果仅进行一些专项审计,不但分散了审计的力量,还因为审计的交叉、重复,3 浪费了审计资源,而且无法从宏观角度把握发现的问题。以财政大格局审计等为代表的新的审计模式,在充分整合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建立系统内部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围绕政府预算管理、债务管理,扩大审计的覆盖面,从宏观性和整体性提出审计建议,更好地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这种通过集中审计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就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进行审计的模式,对于有效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方法创新助推建设性审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性审计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好的审计方法。方法的创新离不开两个载体,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人。因此,要实现方法创新,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培养大量的创新性审计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审计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审计技术创新,就是要不断提高计算机应运水平,特别是强化 AO 系统和 OA 系统的推广应用、交互应用。要加快审计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让审计人员既是审计专家,又是信息技术专家。审计机关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突破口,在具体审计形式和技术层面积极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四、以内容创新丰富建设性审计。国家审计除了关注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以外,还必须紧紧抓住公共财政这条主线,拓展其他审计内容,4 关注经济安全、社会民生、廉政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开展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审计内容不断丰富的体现。绩效审计能对政府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经常性监督,有利于推动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也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学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当前开展的省部级及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对象从组织变成人,这种审计突破组织束缚,将审计查出问题和审计建议针对单个的、在组织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更有利于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五、以成果运用创新提升建设性审计。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其能否充分利用,是体现审计价值的关键。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充分利用两个报告的重要性,进一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提升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监督地位。要加强监督审计整改的力度,跟踪审计整改全过程,确保审计整改不走过场,杜绝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的问题。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审计成果的外部运用,让大量的审计报告、信息进入党委、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从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公民社会形成的角度不断提升建设性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第 2 篇
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是宪
法和法律赋予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充分发挥预防功能;其次是要发挥揭露功能;第三,要充分发挥抵御功能。笔者认为,根据国家确立审计监督制度目标、任务以及作用,就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审计发挥预防功能认识到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必要性。审计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同时对某些管理职能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从审计的定义决定了审计工作是综合性、专业性、前瞻性的。它监督的对象,涉及领域广泛,对象与内容繁多。审计不但要对某单位某行业或某专项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而且还要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地区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或苗头性问题加以反映,提早发出警报,起到预警、免疫的作用。从综合性特点,免疫性功能的层面决定了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性。
其实,审计建设性的作用也在每个具体审计项目有形无形得到发挥。审计机关开展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或审计调查,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口头交换,出具审计报告,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一般性的问题口头直接交流交换纠正,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报告中以书面的形式反映,有的审计机关还专门制发审计建议书文书,有的审计机关还定期或
不定期地对被审计对象检查审计建议整改情况。
审计免疫、预防功能,建设性意见从审计微观到宏观层面看,是前提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审计对揭露存在问题的处理处罚,甚至作为案件移送查处,是手段是措施,根本目的在于落实整改纠正,落实审计部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得到采纳和应用。
二、从审计发挥揭露功能认识到审计建设性作用必要性。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的基本职责是监督。也就是审计要按照审计法赋予的职权,紧密地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经济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实行监督,揭示经济运行中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重大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害群众利益、重大经济犯罪等问题。审计对发现许多重大问题的处理,有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整改纠正相对都是比较有力到位的,影响是很广的,有许多是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审计是具体细致的,是实事求是的;从重要性角度不但揭露重大问题,而且还从许多单位财政财务核算,账账、账证、账实核对、勾稽,内控制度设立与实施的有效性等内容检查,从许多具体、细致环节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处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完善了许多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核算与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提出建设性意见,7 往往有许多单位、部门拟同宝贵,同样也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从审计发挥抵御功能认识到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必要性。根据审计监督的内容与范围,其实际是反映了党和国家颁布法律法规实施,各项政策、方针、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也反映行业、部门以及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施行情况。审计揭露的问题主要是从财政财务资金来源与运用等方面的内容,问题的程度是以资金量的大小表达。但透过资金问题背后,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一些法律法规,或者政策、措施,包括制度、体制层面上的缺陷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审计机关一再强调的,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过程、背景等,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表面到里面,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提出改进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指出,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还需要建立在审计结果公开和落实审计整改的基础上,主要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完善管理机制,促进责任履行等方面。从微观层面看,可以促使审计对象纠正
偏差,改正错误,完善管理等;从宏观层面看,可以服务政府完善体制、机制和优化政策措施等。因此,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第 3 篇
月 11 日,南京市审计局召开不忘初心使命 勇于担当作为找差距抓落实推进会。会议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结合南京审计工作具体实践,从初心使命强化工作责任,从排找差距聚焦工作重点,从锤炼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为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各区审计局局长和市局机关副处长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把服务保障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民生改善、推进反腐倡廉作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着力点,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累计查出问题金额 37.36 亿元,非金额计量问题 248 个,处理处罚金额 9.12 亿元,提出审计建议 125 条,移送处理事项 36件。
会议强调,全市审计机关要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彻主题教育始终,强化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刻反思在政治站位高度、审计监督精
度、改革创新力度、干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把抓好改进落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党建强审、改革强审、质量强审、科技强审和人才强审等五个强审行动计划,以六个抓落实 的实际行动践行好审计人的初心和使命。一要强化理论抓落实,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真用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要提高站位抓落实,牢牢把握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宏观管理部门的根本定位,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市委对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三要聚焦主业抓落实,坚持依法审计,扎实推进审计全覆盖,高质量实施 15 个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执行情况、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等审计调查,服务全市做好稳进好三篇文章。四要改革创新抓落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统筹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监督质效。五要提档升级抓落实,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培养和造就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六要压实责任抓落实,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落实好一
岗双责,坚持以上率下抓好整改落实。
会议期间,市局和区局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第五篇: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干部离任审计是指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在其任期内提升、调任、免职、辞职、退休时对其在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管理、业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的权威认定。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种形式,经济
责任审计包括定期审计、任期审计、重点审计和离任审计四种形式,其中以定期审计、任期审计为基础,以离任审计为重点,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为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符合当前的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同时也拓宽了干部监督、考核的渠道。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
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的问题,还可以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思想。可以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指标中的泡沫成分,防止“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不良现象的恶性循环,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
(2)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离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
露和惩治腐败分子。另外,离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了廉政建设。
(3)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经营业绩。离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4)促进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法纪,依法管理经济,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
(龙井市审计局林松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