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4 05:5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委,开发区党工委,天府新区资阳党工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党组(党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结合资阳实际,就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1.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就四川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切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部署,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攻坚破难,以改革创新的务实举措,奋力推动资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2.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为加快建设幸福资阳提供强大动力。

3.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索符合中央、省委精神,具有资阳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到2020年,完成

—1—

本实施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资阳经济更具活力、政治更加清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可持续、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

4.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坚持在中央、省委统筹部署下,立足“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基本市情,扭住“发展不足、发展不够”最突出的问题,坚持发展仍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基本判断,切实找准中央、省委总体要求与资阳实际的结合点,体现改革精神、注重创新实践、着眼务实可行,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各项改革。

二、优化所有制结构

5.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动由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推进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投资管理。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公共服务、重点行业、关键领域。

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以及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合资经营。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7.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落实机制,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债券融资、技术创新、跨国经营。扶持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并购等方式实行资产重组。推动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三、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2—

8.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非禁即入”,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坚持“宽进严管”,放宽经营场所和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削减资质认定项目,推行“先照后证”,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规定。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构建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9.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机制。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及管理制度。开展流域用水、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居民生活用气、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深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

10.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与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各种形式进入金融业。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有序推进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县域以下延伸机构和服务,积极支持县级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探索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产业基金、风投基金等私募股权发展。积极探索物权、产权、经营权等抵押融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引导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合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联合监管机制。

1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创新民间投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领域。允许民间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权方式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政府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合作。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知识产权、商标权质押和动产抵押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建立投融资“借、管、用、还”长效机制和风险后评估机制。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2.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改善经济调节方式,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3—

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积极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

13.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去行政化。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或撤销。从事公益服务的,改革后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公益属性,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取消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1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拓展政务服务中心职能,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深化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建设。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条件,推进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化管理。优化审批流程,推进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工作,实现市县联合联网审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落实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规范中介服务行为。

1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预算制度。健全市、县(市、区)、乡镇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加强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强化绩效考核。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激活存量资金潜力。规范政府债务管理,控制债务规模,完善债务考核制度,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覆盖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强税收保障,强化信息管税。

五、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16.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支持发展产业一体化联合社。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和合作组织职业经理人。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和推

—4—

广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17.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农民家庭所有,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产权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建立县(市、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流转平台。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权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创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管护机制。建立完善县(市、区)、乡镇农村产权纠纷调解仲裁机制。

18.推进用地制度改革。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规范退出机制。改革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

19.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能源保障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提升农业发展能力。提升粮食生产、流通、储备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法,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20.完善新型城镇化推进体制机制。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编制完善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快推进资阳中心城市、区域性大城市、县级中等城市、重点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构建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探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

21.激发县域镇域经济活力。加强市域统筹,推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区有关政策。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对吸纳人口

—5—

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突出抓好工业镇、旅游镇、商贸镇等重点小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

22.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三村扶贫行动”,统筹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办法,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工作机制。

六、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

23.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建立分支教学和研发机构。大力引进、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扶持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创新科技管理和组织方式,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构建高效有序的科技管理体制。

24.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进行企业股权激励、专项产品利润分成、项目承包责任等激励机制试点,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25.推动区域合作纵深发展。坚持“充分开放、融入成渝”发展路径,深入实施“双桥头堡”战略,拓展“东西南北”开放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动开放合作。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企业“走出去”,着力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园区建设等领域深化合作。创新区域联动机制,畅通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辐射力、协同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区域经济。

26.创新投资促进工作机制。优化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推进由招企业

—6—

向招产业转变,由产业招商向供应链、核心价值链招商转变,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入驻资阳建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瞄准“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坚持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企业自主引资和技术合作。

27.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大力推进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渝资工业园及县(市、区)发展新区建设。创新和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8.创新推动人大工作。加强对“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监督。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同级人大报告制度,定期听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情况报告。健全代表履职监督和保障机制,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和网络平台,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9.积极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各民主党派、知联会向同级中共党委直接提出建议和对政府的民主监督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有序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政协委员“选育用管”机制。

30.加强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村(居)民议事、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基层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九、大力推进依法治市

31.推进依法执政。改进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党委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各级党委决策权限,把公众参与、决策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党委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健全党委领导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7— 的工作制度。完善党内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党务公开制度。

32.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健全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改善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赔偿制度。

33.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管理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审判权。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建设和管理制度。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落实对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健全违法犯罪行为社区矫正制度。

34.推进学法用法。全面实施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突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建立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及任期内依法行政情况考查制度。引导群众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学法、用法、敬法、守法习惯,善于依法维权,理性有序表达诉求。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5.建立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和失误纠错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审批信息公开、资金监管、专项检查、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深化“三公”经费和其他政务信息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检查。建立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3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和政风行

—8—

风满意度测评在责任制考核中的作用,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蔓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制度。完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全面落实各级纪委向党政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制度,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廉政风险防控、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的制度。

37.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严格执行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构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强作风建设常态化管理机制。健全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十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8.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文化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发挥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涉事地方和部门承担主体责任的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39.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监管水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充分流动。充分利用川剧“资阳河”、中国长寿之乡、天府新区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安岳石刻、陈毅故里等文化品牌,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社会资本、社会资源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完善评奖制度,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创新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生态、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综合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入境客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休闲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重要文化节会的平台作用,鼓励优势文化品牌和项目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40.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

—9—

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惠民服务。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4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法治教育融入学校课堂、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统筹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配置,加强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县(市、区)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助弱工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教育入园儿童和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薄弱学校辐射。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团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进职业院校分类自主招考或注册入学。推进管办评分离,完善教育分级分类管理,加强教育督导,引入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42.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落实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强化公共财政向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构建和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防调处机制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4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确定企业工资指导线并切实发挥其实际作用,逐步实现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覆盖,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增大居民租金、股息、红利、利息等增收来源。发挥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44.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

—10—

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建立全民社保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强社保基金征缴,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完善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困难人群救助帮扶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4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化,全面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实施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增工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重心下移。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完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与差别化服务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实施社会办医促进工程,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生有序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改革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体制。

十三、构建社会治理体制

46.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难题。坚持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规范、道德约束、行政管理、基层民主协商和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建立党政主导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分类推进城乡社区标准化建设,深化以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自治,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11—

47.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事务、承担公共服务的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直接登记范围,简化登记手续,重点培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组织,鼓励发展与公共利益、基层自治等相关组织。按照政府保障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社会产品和服务提供制度,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探索“一业多会”,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智库建设,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

48.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善于从政策和制度层面预防和化解矛盾,推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重点解决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尖锐问题,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49.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健全街面、社区(村)、单位和行业场所、区域边际、虚拟社会、线(路)六张治安防控网,深化多方合作防控模式,深入、持续地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新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实有人口服务和动态管理,构建特殊人群监测、预警、救治、帮扶、服务、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十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50.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完善自然资源监管制度,严格自然资源用途管制,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

—12—

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有序流转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能源、水土集约使用制度。

51.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探索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建立生态公益补偿机制。完善环境污染损害和生态破坏赔偿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开展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

52.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实生态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的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加大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建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与激励约束。建立生态环境损害一票否决制和责任终身追究制。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53.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深化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县(市、区)党委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5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入贯彻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任中的权重和在干部考察识别中的责任。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合理确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对象、范围、规模,实现选拔方式和选拔质量的统一。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积极性。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增加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的权重,建立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差异化分类考核体系、综合考评体系。

55.强化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发挥党组织作用,增强服务发展、服

—13—

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坚持“好干部”标准,强化“三重”用人导向,落实“六用六不用”要求,紧扣改革发展选贤任能。坚持对干部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长效实施双挂双派、干部培训、家庭团聚“三大工程”,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完善从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干部“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廉洁从政制度机制。加强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防止“上了项目、倒了干部”。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项目专家评审体系。

56.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实践,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营造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发扬“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精神,争当“党性最强、工作最好、作风最正”干部,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创幸福资阳发展新局面!

中共资阳市委

2014年3月31日

—14—

第二篇:中共铜仁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启动36项行动的决定

中共铜仁市委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启动36项行动的决定(2013年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铜仁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把握时代趋势,顺应人民期待,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总书记所作重要讲话,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大原则、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省委书记赵克志的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贵州省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和各部门工作职责,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决定》提出的60条改革任务和省委《实施意见》明确的502项改革举措贯彻落实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举措的基础上,立足铜仁实际,更加积极推进铜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一子落而全盘活”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大胆先行先试,奋力开创铜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中央确定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六个紧紧围绕”的总要求,切实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突出激发市场活力导向,突出推动城乡统筹导向,突出扩大对外开放导向,突出利民富民惠民导向,用5年时间,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上取得突破,在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加强社会治理上取得突破,走出一条赢得体制优势、具有铜仁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委部署的目标任务并取得决定性成果,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实现同步小康铜仁“中国梦”创造可靠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行动。必须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同时,把遵循“顶层设计”和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不等待、不观望、不犹豫,迅速启动符合中央精神、具有贵州特点、切合铜仁实际的相关改革措施,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改革开放成果。

为此,中共铜仁市委一届五次全会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结合铜仁实际,从2014年起先行启动36项行动计划。

一、加快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1.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鼓励各类资本注册经营,鼓励外来企业投资入驻。一手培育自有战略投资者,放活做强地方国有控股投资

公司,提高经营城市、经营资产的能力和效益;一手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共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增值空间。采取吸引企业会员等办法,增资做大地方国有控股担保公司;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杠杆作用,设立市级再担保公司,创建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省(市)级经济开发区建设标准厂房、创业孵化园、外出人员返乡基地,运用“3个15万元”工程扶持政策,广泛培育微型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发展大户经营、创建家庭农场,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做活乡村能人经济。

2.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实施“要素市场培育行动计划”,在中心城区规划建立辐射武陵山区的人才服务市场、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用地市场,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各类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源拍卖市场化,尤其是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招标、挂牌、拍卖的市场化。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依法查处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行为,打造阳光交易平台。

3.丰富提升商品市场。实施“城乡商贸升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大型商贸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大型工业产品交易市场、大型零部件交易市场、大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重点培育汽车、家具、建材、石材、机电产品等一级产品批发市场;放活做大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牧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合理布局箱包、服饰、鞋帽、农资、日杂、五金等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超市和各类连锁店、直销店。配套建设生鲜品冷藏和工业品仓储设施。推动杂货店、沿街店面、马路市场、零担叫卖升级换代,鼓励设立各种网上门店。

4.繁荣发展服务市场。在中心城区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大力推进咨询服务、信用服务、融资担保、会计审计、财政税务、法律仲裁、贸易运输、会展、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广告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在铜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建自主品牌。

5.加速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电子商务创新服务平台,普及中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设网店、发展网上贸易。利用知名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销售铜仁特色产品,宣传铜仁旅游资源。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向城镇社区提供社会管理、家政服务、便捷购物、投递配送等便利电子商务服务。配套建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按照电子商务交易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包装水平和生产规模。

6.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适应通道建设、城市拓展、工业发展的需要,在高速公路沿线、铁路站场、机场、港口等重要节点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加快建立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活快递企业。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

二、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7.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编制实施就地就近城镇化专项规划,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依托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强化功能配套和产业支撑,推动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入股、转让等方式依法进行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准入、风险评估和监督保障制度。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构建符合农民合理需求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支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林地使用权、森林和林木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行为。

8.理顺市、区(县)管理体制。在认真落实全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市、区(县)事权、财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支出与办事相对应、激励与约束相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科学界定市级统筹权、区(县)级自主权、项目实施权,充分调动市、区(县)两级积极性和创造性。

9.优化土地出让方式。对全市经营性土地“征收、储备、开发、供应”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市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出让,强化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

10.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按照“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原则,推进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民生保障规划“六规合一”。强化规划工作职责,加强规划编制管理,优化规划审批流程,严格规划监督。制定和实施《铜仁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对中心城区进行规划分类管理,通过实施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风格、色彩等指标管理,确保“建新城、疏老城”的思路得以体现和落地,城市特色得以传承和提升。将农村纳入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小城镇,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集中建房。

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11.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按照开放倒逼改革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服务体系、缩短办事流程、增强对接能力,全力营造重商、亲商、助商的发展环境,把铜仁打造成为资本由东部、中部向西部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市县领导带队招商、专业部门招商、以商引商、商会招商,完善招商引资代办服务机制,支持区(县、开发区、高新区)委托专业招商公司代理招商、授权园区开发公司整体招商。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奖励机制,根据实施进度、投资强度、产出水平、赋税贡献对投资项目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对引资主体给予符合规定的物质奖励。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土地利用监管机制,清理回收项目建设闲置土地,确保招真商、招好商。

12.提高开发区承载能力。推行开发区托管制度,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赋予开发区必要的区域发展统筹权、自主权,推行开发区政策超市、金融超市、全程代办等服务方式,增强开发区组合资源、吸引投资、配套服务的能力。盘活管好开发区经营性资产,创新开发区建设、招商、运营、管理模式。创建大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强碧江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大兴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放活其他省(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鼓励区县合作发展“飞地园区”。

13.发挥文化旅游业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和“先行效应”。发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整合机制和创新效应,理顺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统筹景区资源一级市场、放活景区资源二级市场,激活投资主体,增强发展动力,使旅游业在吸引外来投资、聚集外地旅客、提升城市品牌、增值城市财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应。

14.改善对外开放的配套服务环境。设立铜仁海关、航空口岸、无水港和出口基地。建立水、茶叶、食品、石材、建材、特种设备等专业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建立适宜总部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市域外企业在我市设立企业综合型总部、区域性总部、职能型总部;扶持市域内现有总部企业发展;引导总部在市域外的企业在我市新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将已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改制为总公司。

15.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引银入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来铜设立分支机构及后台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推动组建城市商业银行。规范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农户信用担保和联户担保体系。创新产业、产品保险新模式,扩大金融保险覆盖面。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6.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稳步推进政府机构优化组合,优化部门内设机构,明晰工作职责和权力边界,提升行政效能,强化责任追究。

17.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减、转、放、免”工作,简化审批程序,推行并联审批,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逐步实现所有审批服务全部网上办理、电子监察实时监控和审批信息部门共享。

18.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调整中心城区和县城行政区划管理,建立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区域设置和管理体制。有序推进撤乡建镇、撤镇建街道办事处、撤村建社区工作,支持德江、思南撤县建市。优化重组县城区周边部分乡镇(街道),整合部分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乡镇,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小城镇体系。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开展经济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与其常住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限。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统筹要素资源、经营城镇土地、发展特色园区、优化社区设置,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19.深化国有投资公司改革。理顺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放活国有投资公司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主要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推动国有投资平台公司向实体公司转型发展。按照政府性融资、公益性投资、经营性项目分类管理、分类考核的原则,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推进公共服务外包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机制,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21.深化城市公共交通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合理补偿、平稳推进、保障服务”原则,加快改革现行公共交通服务经营管理体制和营运模式,逐年增加公交车、出租车投放,提高公交车服务水平,加强出租车运营管理。

五、推进民生事业创新发展

22.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探索建立增加扶贫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杠杆作用,整合使用各类项目资金、社会资金、信贷资金,破解扶贫资金瓶颈。组建市县两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公司。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完善集团帮扶、定点帮扶机制。健全贫困人口识别、动态管理和贫困统计监测制度,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扶贫资金合理分配、有效监管和扶贫绩效科学考核机制。

2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去行政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等教育应用型办学水平,拓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探索多元主体的混合制办学体制。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实行学区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督导工作,建立管、办、评工作新机制,推行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工作激励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农村、乡镇、县城、中心城区学校布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保障教育投入,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24.完善就业创业机制。建立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组织领导体系,构建平等竞争、结构合理、运作科学、充满活力的新型创业机制,让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和带动就业的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的比例大幅增加。

25.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县以上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协作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鼓励区县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共建共享。推进卫生监管体制改革,实施民营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安全放心的医疗卫生环境。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创新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模式。

26.创新文化体育惠民载体。深化文化体育产业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育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引导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效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以“乡村舞台”和“社区舞台”为抓手,建设村镇、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27.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各项权利和发展机会。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新模式,鼓励发展公办、民办养老机构,鼓励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28.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机构,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条件,纳入项目审查的工作流程,进入政务服务的办事窗口;探索引入第三方和新闻媒体参与评估,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在重大改革决策出台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论证,加强对改革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阶段评估,切实做好改革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9.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整合社区管理资源,加快推行城镇社区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民情联系无遗漏、社会信息底数清、服务管理零距离、社区管理无盲点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确保社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加强对社会服务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努力提高其服务能力和自治水平。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30.完善生态考评体系。坚持科学发展导向,落实“生态红线”,探索将生态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考评体系。实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问责制和约谈制度。

31.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坚持把生态资源作为铜仁重要的战略优势,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落实国家生态功能区政策,强化生态环境立法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努力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八、建立鼓励创新、保障改革的激励机制

32.加强对改革的领导、推动和保障。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领导改革、推动改革、保障改革的工作机制,强化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把改革蓝图变成生动现实。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积极支持政协依照章程履行职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入推进法治铜仁建设,增强全民法律意识,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的热潮,营造支持改革者、鼓励干事者、宽容失误者的良好氛围。

33.加强对改革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敢于担当、善于改革的发展型干部。改革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干事创业、有为有位。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试点工作。围绕创建人才培养引进科技创新示范市的目标,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体系,建立面向市场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实施“铜仁英才”计划,千方百计招才引智、广纳贤才,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4.加强对改革的作风保证。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作风推进各项改革。深入实施以“扎根基层贴近民心、建强堡垒凝聚民心、同步小康永固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党建”工程,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深入开展“干群连心·同步小康”活动中掌握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改革意愿,群策群力、齐心协力,以改革的实绩造福于民。

35.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支持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改革探索、大胆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群众工作中心建设为基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向基层群众取经问计,引导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不断凝聚和传递推动改革创新的正能量。

36.加强对改革落实的考核督查。对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全市各区(县、开发区、高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细化责任分工,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要通过设立和评选“改革创新奖”,建立健全改革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

第三篇:中共即墨市委组织部(意见)

意见中共即墨市委组织部()

即组字„2006‟14号

────────★────────

中共即墨市委组织部

关于公开选拔部分局级学校副校长的意见

(2006年8月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我市局级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市委决定,公开选拔部分局级学校副校长。根据《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这次公开选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原则,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局级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干部队伍,为促进我市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选拔数量

这次公开选拔局级学校副校长共4名。

三、报名范围与条件

即墨市教育系统范围内符合以下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

1、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较好的政策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业务能力;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工作实绩比较突出;勤奋敬业,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公认;身体健康。

2、现任我市教育系统正、副股级干部(不含只享受待遇人员),任正股级职务满1年或任副股级以上职务连续满4年。任职时间截至2006年7月31日。

3、近三年(学)考核均被确定为称职(合格)以上等次。

4、具有3年以上普通高中教学一线工作经历。

5、具有国家正式干部身份、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6、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60年7月31日以后出生)。下列人员不列入报名范围:正在受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立案侦查、审查的;受党纪政纪处分尚未解除的;受过刑事处罚或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其他有影响提拔使用问题的。

四、选拔程序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后择优录用。

(一)宣传发动

市教育体育局负责在全市教育系统范围内广泛宣传发动,鼓励、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名参加选拔。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报名采取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报名范围与条件,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参加笔试人员。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与选拔数量的比例应不低于5:1,如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不足20人,将按比例减少选拔数量。

(三)笔试

笔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按照《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进行,重点测试履行职责所必备的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等知识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100分。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照面试人选与选拔数量3:1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

(四)面试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按照《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进行,主要测试领导能力素质,包括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等,共100分。面试 时间每人20分钟。

(五)确定考察对象

市委组织部按照笔试与面试成绩3:7的比例加权计算总成绩。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考察人选与选拔数量2:1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

笔试、面试成绩和总成绩通知应试者本人。

(六)组织考察

市委组织部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情况,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考察期间,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考察对象进行体检。

(七)讨论决定

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根据考察情况、考试成绩和体检情况,研究提出拟任人选,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后,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结束后,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办理任职手续。市委集体讨论认为有关职位无合适人选的,该职位选拔可以空缺。

这次公开选拔的局级学校副校长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按试任前职务层次安排工作。

五、时间安排

公开选拔工作自8月1日开始,8月31日结束。

六、组织领导

公开选拔工作在市委领导下,成立“即墨市公开选拔部分局级学校副校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选拔方案的审定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纪律要求,市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公开选拔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要通过这次公开选拔,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发现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管理。

附:即墨市公开选拔部分局级学校副校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此件发至各镇、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教委办,教体局直属各学校、幼儿园,体育中心,教体局机关各科室)附件:

即墨市公开选拔部分

局级学校副校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孙云忠 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辛启鑫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衣立渊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任卫伟 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刘守君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组织员办公室主任 孙红松 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刘守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主题词:教育 公开选拔 意见

中共即墨市委组织部

2006年8月1日印

(共印80份)

第四篇:中共市委老干部局推进党务公开实施意见

市委老干部局推进党务公开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委老干部局党支部党务公开工作,促进全市老干部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市委《关于印发<石嘴山市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的通知》(石党发[2011]24号)和市直机关工委《关于印发<市直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的通知》(石机工委发[2011]30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局工作实际,特制定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推进党务公开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党务公开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有效的途径和形式,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老干部工作,为努力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党务公开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实行党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党支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不断提高党内事务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激发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保障广大党员对党支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党支部党务公开“四规范三满意”,即内容、程序、形式、时限四规范,党员、群众、社会三满意的目标。

党务公开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原则;坚持完善机制,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积极稳妥,规范运作的原则;坚持真实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二、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凡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要求公开的内容,以及党员群众和老干部关注的重要事项和热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的,都应公开。

1、全局和中心工作。主要是:贯彻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的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等情况;本局局务会重要决策及执行任期工作目标、阶段性工作部署、工作任务及落实等情况。

2、思想建设。主要包括: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及落实情况,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计划和开展情况,主题教育安排及开展情况,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等。

3、党的组织管理情况。局党支部的设置、主要职责、机构调整、换届选举,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创先争优,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党务工作经费管理和使用,党员权利保障等情况。

4、领导班子建设情况。领导班子职责分工、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执行民主集中制,召开民主生活会,考核评价等情况。

5、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考核奖惩,干部监督制度及执行等情况。

6、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及老干部情况。听取、反映和采纳党员、群众及老干部意见和建议,帮助党员、群众及老干部解决工作及生活实际困难,接待来信来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办理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重要事项等情况。

7、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执行廉洁自律规定、落实党内监督制度和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处理违纪党员等情况。

8、其它应当公开的事项。党员群众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不涉及

党和国家秘密的事项。如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计划及进展落实情况,困难党员补助情况,捐资救灾情况等。

三、党务公开的程序、方式、形式

(一)党务公开程序

1、制定目录。按照党务公开的内容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党务公开目录,规范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限等。

2、实施公开。党支部党务公开依照目录进行。如有目录外需要公开的事项,经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重要事项经局支委会研究同意后公开。公开时限应与公开的内容和范围相适应。

3、收集反馈。党支部应认真收集党员、群众及老干部对本局党务公开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处理或整改,并将结果向党员反馈。

4、归档管理。党支部对公开的党务信息资料应及时登记归档,并做好管理利用工作。

(二)公开方式

要坚持规范、实用、简明、灵活和便于党员群众监督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合理确定公开形式和方式。适合在党支部内部公开的,应根据公开的内容和范围,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简报、通报、公示和在信息工作平台设置有关栏目等形式公开;适合对社会公开的,可采取党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以及老干部工作网等形式公开。要逐步把电子党务(电子政务)作为公开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局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开展党内事务问询和党员定期评议等活动。

(三)公开时限

1、长期公开。主要是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办事机构等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内容。

2、定期公开。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常规性工作,原则上每季度公开一次。如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情况。

3、分期公开。主要指动态性、阶段性的工作,应根据进展情况分期逐段公开。跨的工作除按阶段公开外,还应在工作结束时进行总结性公开。如党组织活动情况、目标进展情况等。

4、即时公开。主要指临时性工作,如党员、干部任前公示、评先选优、考核奖惩等征求意见、党员党性分析、专题民主生活会、热点难点问题办理情况应根据情况随时进行公开。

对于重大或复杂问题,应根据公开后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必要时再次公开。

四、保障机制

为确保党务公开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建立以下配套工作机制:

1、决策运行机制。在作出重大工作部署、提出重要工作意见、出台重要文件之前,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或指定一名局领导牵头,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组织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努力做到决策措施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创新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党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要设立党务公开意见箱,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汇总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在市老干部局工作网设立党务公开专栏,面向社会公开,方便党员群众监督反馈,同时局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党务公开意见收集反馈例会,负责处理、落实反馈意见的办理,并在党务公开栏、市老干部局工作网予以公开。

3、督促检查机制。局党务公开工作领导要小组不断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日常管理,定期不定期对党支部党务公开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使公开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常态化。

4、绩效评估机制。每年要通过专项问卷调查、座谈会、公开

评议、个别走访等方式,广泛了解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大范围地组织党员、群众公开评价党务公开的实效,科学确定对党务公开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同时,强化吸收采纳转化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建议的考评力度,把成果应用与转化率等作为衡量党务公开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

五、党务公开的组织领导

(一)党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成立市老干部局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局长孙云霞任组长,副局长张明忠任副组长,刘衍波、司红瑞、杨风华、郑惠丽、朱秀英等科室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职责:

1、研究、部署、指导、协调、推进全局党务公开工作,制定党务公开的工作程序和制度,确定党务公开的范围;

2、学习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传达落实上级有关党务公开的会议、文件精神;

3、研究、制定局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

4、组织实施和落实党务公开工作,定期检查党务公开各项工作和制度的执行情况;

5、听取各科室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党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党务公开的方式、方法,充实完善党务公开的内容。

(二)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及职责:

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司红瑞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朱秀英、杨风华、郑惠丽、裴爱霞为成员。工作职责:

1、负责党务公开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

2、具体承办党务公开工作规划、指导,拟定党务公开实施意见和相关制度,制定党务公开目录;

3、统筹协调全局外网、内网党务公开栏目的设置、调整、维

护和更新;

4、负责对市局机关拟公开的党务公开信息的审查和重要内容的审核把关;

5、受理、分办、答复党务公开申请;

6、协调落实党务公开相关事项。

7、负责做好党务公开档案、归档管理工作,向上级部门报送党务公开情况及工作总结。

报:市纪委、监察局,市直机关工委、市纪委派驻第一纪检组 送:本局各局长 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

第五篇:中共市委老干部局推进党务公开实施意见

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推进党务公开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党支部党务公开工作,促进全市老干部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市委《关于印发<石嘴山市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的通知》(石党发[2011]24号)和市直机关工委《关于印发<市直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的通知》(石机工委发[2011]30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局工作实际,特制定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推进党务公开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党务公开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有效的途径和形式,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老干部工作,为努力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党务公开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实行党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党支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不断提高党内事务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激发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保障广大党员对党支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党支部党务公开“四规范三满意”,即内容、程序、形式、时限四规范,党员、群众、社会三满意的目标。

党务公开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原则;坚持完善机制,依法办事的原则;坚持积极稳妥,规范运作的原则;坚持真实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二、党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凡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要求公开的内容,以及党员群众和老干部关注的重要事项和热点问题,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的,都应公开。

1、全局和中心工作。主要是:贯彻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的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等情况;本局局务会重要决策及执行任期工作目标、阶段性工作部署、工作任务及落实等情况。

2、思想建设。主要包括: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及落实情况,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计划和开展情况,主题教育安排及开展情况,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等。

3、党的组织管理情况。局党支部的设置、主要职责、机构调整、换届选举,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创先争优,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党务工作经费管理和使用,党员权利保障等情况。

4、领导班子建设情况。领导班子职责分工、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执行民主集中制,召开民主生活会,考核评价等情况。

5、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考核奖惩,干部监督制度及执行等情况。

6、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及老干部情况。听取、反映和采纳党员、群众及老干部意见和建议,帮助党员、群众及老干部解决工作及生活实际困难,接待来信来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办理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重要事项等情况。

7、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执行廉洁自律规定、落实党内监督制度和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处理违纪党员等情况。

8、其它应当公开的事项。党员群众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不涉及

党和国家秘密的事项。如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计划及进展落实情况,困难党员补助情况,捐资救灾情况等。

三、党务公开的程序、方式、形式

(一)党务公开程序

1、制定目录。按照党务公开的内容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党务公开目录,规范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限等。

2、实施公开。党支部党务公开依照目录进行。如有目录外需要公开的事项,经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重要事项经局支委会研究同意后公开。公开时限应与公开的内容和范围相适应。

3、收集反馈。党支部应认真收集党员、群众及老干部对本局党务公开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处理或整改,并将结果向党员反馈。

4、归档管理。党支部对公开的党务信息资料应及时登记归档,并做好管理利用工作。

(二)公开方式

要坚持规范、实用、简明、灵活和便于党员群众监督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合理确定公开形式和方式。适合在党支部内部公开的,应根据公开的内容和范围,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简报、通报、公示和在信息工作平台设置有关栏目等形式公开;适合对社会公开的,可采取党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以及老干部工作网等形式公开。要逐步把电子党务(电子政务)作为公开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局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开展党内事务问询和党员定期评议等活动。

(三)公开时限

1、长期公开。主要是党的有关政策规定、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办事机构等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内容。

2、定期公开。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常规性工作,原则上每季度公开一次。如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情况。

3、分期公开。主要指动态性、阶段性的工作,应根据进展情况分期逐段公开。跨的工作除按阶段公开外,还应在工作结束时进行总结性公开。如党组织活动情况、目标进展情况等。

4、即时公开。主要指临时性工作,如党员、干部任前公示、评先选优、考核奖惩等征求意见、党员党性分析、专题民主生活会、热点难点问题办理情况应根据情况随时进行公开。

对于重大或复杂问题,应根据公开后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必要时再次公开。

四、保障机制

为确保党务公开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建立以下配套工作机制:

1、决策运行机制。在作出重大工作部署、提出重要工作意见、出台重要文件之前,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或指定一名局领导牵头,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组织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努力做到决策措施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创新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党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要设立党务公开意见箱,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汇总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在市老干部局工作网设立党务公开专栏,面向社会公开,方便党员群众监督反馈,同时局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召开党务公开意见收集反馈例会,负责处理、落实反馈意见的办理,并在党务公开栏、市老干部局工作网予以公开。

3、督促检查机制。局党务公开工作领导要小组不断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日常管理,定期不定期对党支部党务公开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使公开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常态化。

4、绩效评估机制。每年要通过专项问卷调查、座谈会、公开

评议、个别走访等方式,广泛了解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大范围地组织党员、群众公开评价党务公开的实效,科学确定对党务公开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同时,强化吸收采纳转化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建议的考评力度,把成果应用与转化率等作为衡量党务公开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

五、党务公开的组织领导

(一)党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成立市老干部局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局长孙云霞任组长,副局长张明忠任副组长,刘衍波、司红瑞、杨风华、郑惠丽、朱秀英等科室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职责:

1、研究、部署、指导、协调、推进全局党务公开工作,制定党务公开的工作程序和制度,确定党务公开的范围;

2、学习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传达落实上级有关党务公开的会议、文件精神;

3、研究、制定局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

4、组织实施和落实党务公开工作,定期检查党务公开各项工作和制度的执行情况;

5、听取各科室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党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党务公开的方式、方法,充实完善党务公开的内容。

(二)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及职责:

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司红瑞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朱秀英、杨风华、郑惠丽、裴爱霞为成员。工作职责:

1、负责党务公开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

2、具体承办党务公开工作规划、指导,拟定党务公开实施意见和相关制度,制定党务公开目录;

3、统筹协调全局外网、内网党务公开栏目的设置、调整、维

护和更新;

4、负责对市局机关拟公开的党务公开信息的审查和重要内容的审核把关;

5、受理、分办、答复党务公开申请;

6、协调落实党务公开相关事项。

7、负责做好党务公开档案、归档管理工作,向上级部门报送党务公开情况及工作总结。

中共石嘴山市委老干部局 2011年5月27日

下载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资阳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范文大全)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与新举措 班级:网络1111学号:2011811020姓名:沈元超 论文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因此,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

    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1.全面深化改革挺进深水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集中发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发力在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之......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篇一: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三、全面深化改革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2年12月31日)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发布时间:2014-02-20 (2014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

    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长效化,根据《中国共产党......

    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定

    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决定(2010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资阳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下简称“两化互动”),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