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涉及哪些方面
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涉及哪些方面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在旅游活动的频繁影响下,旅游目的地文化,在旅游主客交流中一般处于弱势-的脆弱性较为明显,而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相适应,文化的演进与蜕变从时间角度上来讲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受到高频度旅游活动的影响,其文化特色就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加大保护力度是必需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文化也有其通过“采借”、“交流”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即使旅游目的地文化需要保护也不能阻断这种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演进的过程。因而,从人类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旅游目的地文化也应纳入生态保护与开发的范畴。
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是维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选择。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用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但是在现代,文化特色明显的地区往往同时是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它们也有发展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要保留住“文化多样性”而损害这种发展的权利,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途径和行之有效的办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爱川纪子认为:“传统的文化表达必须适应现代化生活才能保证生存下去,挑战在于找到积极的具有社会基础的、合法性的方法来保证无形文化遗产在将来的生活和活力。”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还是在于发展,表现在文化方面就是促使旅游目的地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实现途径。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护目的地文化特色和差异性的同时,又不能阻断其文化自然演进历程的文化开发与发展模式。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角度来讲,加强自身文化的认同,改变以往对旅游者文化的被动适应,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是保证旅游目的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办法。
旅游目的地居民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必须首先强化对其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这在民俗旅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类学家彭兆荣认为:民族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检验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能力,它可能使传统的民族认同感受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也可能使民族认同得到加强,因此在实施民族旅游行为中,民族认同需要格外提醒。这就要求www.xiexiebang.com旅游目的地地区、民族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在加强民族认同、保证本民族文化主导性地位的前提下,在保护自己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核心价值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有辨别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旅游目的地文化调适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流的旅游活动中,旅游目的地相对于旅游者来讲,其作为文化“受众”的可能性和几率都是显而易见的,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冲击和文化碰撞,面对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的矛盾,旅游目的地必须首先进行文化调适,在实现文化均衡的基础上稳步发展。
第二篇:旅游可持续发展
学科:旅游概论
教授年级:高一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6.3旅游可持续发展
计划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节课时属于《旅游概论》这门课,它是针对高一年级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而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和旅游有关的其他要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习者分析:我们这个班的基础一般,但是上课比较积极,参与性比较高,所以这节课我会以讨论法以及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思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拿出两组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难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小组讨论的方式,选出小组长进行讲解,之后我来补充完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首先,我会用2分钟时间给大家进行一个回顾复习,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二、学习新课
我会用3分钟的时间先进入新课导入,从一次性筷子切入提出问题:你和家人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你知道一次性筷子是怎么制成的?使用一次性筷子有何危害?
观看ppt,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接下来会用30分钟的时间讲授新课。首先提问: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回答:在当代,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 不仅制约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总结:保护旅游环境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学生回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说得很对,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再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导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
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不受污染和破坏。(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和阅历的需要。(3)实现强持续性效率。
(4)建立一套旅游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5)建立人与自然多方面的协调关系,保护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6)保障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旅游地文明的公平发展。
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三统一的原则。(2)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资源,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资源。
(3)合理进行功能分区,有序的确定区域和生态旅游路线,积极探索和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4)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5)要遵守“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原则,制定一套整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规范。
(6)科学的确定旅游的容量
(7)启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试点示范工程(8)加强环境管理,增强环境意识。(9)制定生态旅游环境规划。
(10)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两块内容。阅读好后,我再用讲授法,对以下两块内容进行逐一的讲解,让学生容易理解。
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服务产品体系
2、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的绿色体系
这块难点内容,我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首先,按三点措施把同学分成三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一位代表,对刚才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分析。最后,我再对三点措施进行讲解补充,让学生加深印象,容易理解。
三、巩固练习
用5分钟时间对课上的两大块内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述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内容,帮助记忆。
四、课堂小结
用5分钟时间来小结,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一种战略思想,而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服务产品体系
2、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
3、构建新型的绿色体系
教学反思
第三篇: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以红色旅游为例
【摘要】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本文从整体观、持续观、公平观、资源观和全球观五个方面阐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关键词】旅游文化 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目前具有旺盛的持续发展的势头,而旅游业本身又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在一定意义上,一次旅游活动就是一次广义的文化交流。旅游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tourism)的思想源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思潮,可持续发展是七十年代人们对经济发展与其环境效应的关系进行思索的产物,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将追求发展和控制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害影响结合在一起。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对当前人类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评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概念推向实际行动。我国于1993年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表明我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996年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提为两大战略。旅游活动的内涵在于它的文化性。发展旅游业可以美化自然环境,同时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此不讨论这一问题。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旅游可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对其内涵――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文化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在长期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包含在观念、信仰、知识、价值中,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诉诸于行为时才表现出来;行为模式包含在人的行为和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形态中,是可见的、经验的、可以把握的。对文化的研究往往从可见的行为开始,透过行为洞察其内在的价值 观念。
文化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旅游是一种休闲活动和方式,在旅游中游客可以暂时脱离传统文化义务的约束,不受世俗礼仪的支配,投身到一种新的文化关系中去。即旅游文化是包含在旅游活动中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成果的总和,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观赏和参与,并使观赏者和参与者都深刻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它有非常明确的展示性和选择性,有很多艺术特色参与其中。旅游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满足旅游审美需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创造同时又是文化消费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发强烈,旅游者将愈来愈不满足于山水景物的浅层观赏,而追求从文化的高品位上,从自然、人文景观与文化的契合点上去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去探求认识和感悟一个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文化
在旅游活动中可以为人们直接观察到的旅游者和旅游业的各种行为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的表层结构,也是旅游活动的外壳。在旅游活动中还有一种现象存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多种形式上,有的有形,有的无形,有时这种关系会转化到人与物的关系上,而这种关系大都不易为人们所觉察,只有通过分析判断才能知道它的存在,这就是旅游活动的深层结构,也是旅游活动的内涵。
旅游活动的内涵是它的文化性质,没有文化内涵的因素不能构成旅游吸引物。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外形还是其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时,才能吸引旅游者。一般而言,文化的差异越大,所引起的旅游行为的内驱力则越大。最富于民族文化特点的旅游项目,往往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由之路,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业、繁荣经济,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也是商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旅游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典型的文化经济,其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分:自然资源是既定的、客观的,是一个常量,赋予自然资源以文化内涵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人文资源是人与文化结合所创造的资源,是人的文化资源。人文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内涵与生俱来,与自然资源相比,人文资源有着更为重要的开发意义。
自然资源是天赋的,赋予其文化内涵常常通过把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的人类情感提炼出来,加以主题命名。主题命名要富有文化意蕴,既揭示出景观的主题形象,又表达出特定的意境和氛围,唤醒人们的旅游意识和欲望,如“红梅报春”、“北海银滩”等等。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如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的风采,给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武侯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与慨 叹,弥漫着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着旅游者。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旅游圣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四、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旅游业是应该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目前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但可通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面反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1.增进人们对旅游可持续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于生存的环境质量。
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多层面的,但最核心的一点,是要保证不损害后代的利益而进行旅游开发。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待旅游文化,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处于一个整体之中进行运动。整体运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整体决定局部,整体观点和战略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和利益加以整合使之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思想能力的新境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社会系统中的一分子,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位,因为旅游活动的内涵是它的文化性质。因此在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时,不能不考虑旅游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持续观。世界上的事物均处于永远的发展之中,人类应自觉地把后代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当代发展的必要因素和前提来对待,把后代的权益和当代的权益融为一体去运作,从而造福无穷。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旅游文化亦不例外。我们对旅游文化行使继承权的同时,也有保护和发展它的义务。我们无权挥霍、更无权破坏前人留下的旅游文化资源,以牺牲人类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为代
价发展经济的做法不仅是对当代人而且是对后代人的犯罪。如果旅游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或变形发展,旅游存在的内涵及底蕴则消失贻尽,何以谈可持续发展?
(三)公平观。这体现了一种道德观念:人与自然之间、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处于平等地位。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侵夺后代人的权益。文化资源是前人留下的财富,既应该允许当代人平等享受,还应该保持代际间的公平分配与发展,不能为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损害和剥夺后人开发利用的权利,再者,我们还应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我们的文化精华。旅游文化资源与后代共享,既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更高的道德要求。
(四)资源观。文化资源是不可复制的,一旦遭损无法复原,而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资源开发的潜力和可利用的程度是旅游业能否发展的前提,因此绝不能采取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以免资源枯竭,应有序、合理和科学的规划,在保护好旅游文化资源的前提下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出应有价值,并尽可能延长文化资源寿命。
(五)全球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因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性,但都是世界文化资源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是全球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因此应共同担负保护人类旅游文化的责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要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树立积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文化观,决不能忽视旅游文化的双刃作用。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红色旅游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展红色旅游是为了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红色旅游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一条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最终造福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之路。我们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对于对红色旅游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总结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弘扬革命传统是新时期对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对游客而言,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山川美景,更能让英烈们的动人事迹洗涤和净化心灵,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展有声有色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观念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合,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是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学界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事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从商业经济重镇到穷乡僻壤,绵延曲折,逶迤万里。总体上看,这条“黄金通道”的开发关系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目标的实现。分区域看,红色旅游是大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员约一亿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约200亿元。红色旅游带动了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老区的招商环境,扩大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比如当年红军医院旧址所在的井冈山小井村、琼崖革命根据地所在的琼海市椰子寨村,依靠红色资源迈上了小康之路。
3、发展红色旅游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契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内地很多地方都在对“红色景点”进行修缮。湖南省花垣县对国立八中进行全面维修和保护。国立八中也修缮了“国立八中旧址纪念碑”。花垣县在保护修缮好花垣县第一届县委遗迹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其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周玉琴 2013532131
第四篇:浅谈崀山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崀山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了解和体验其他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活、社会经济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传统习惯等都属于这种需求。而崀山,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由五大景区构成,景点达77余处。其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拥有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与凤凰古城、张家界相比,景点更具原生态,是湖南继武陵源之后的又一颗璀璨明珠。崀山确实有不错的丹霞地貌,但沉淀在这些丹霞地貌中的文化是什么?游客为什么要来看崀山?看崀山之后除了观赏到自然山水之外,能够得到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满足?本人认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就崀山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浅谈一下建议:
1、旅游品牌的文化提升问题。
崀山拥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其历史内蕴博大精深,文明积淀悠远深厚。有45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2000多年的古夫夷侯国文化,全国唯一以帝王名号命名的舜皇山,金子岭山为全国著名道教福地之一。宋有抗金英雄杨再兴,明有助郑和七下西洋的总督李敏,清末更有江忠源、刘坤
一、刘长佑等晚清“中兴重臣”,另有放生阁、三渡水牌
坊等古遗址。古老的“庆盘王•跳鼓坛”祭祀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世界闻名的文化品牌。搞好“崀山文化旅游节”、“8.2申遗年庆”等一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具艺术性又有观赏性的高品质演艺产品,比如可以利用“舜帝文化”,重点打造一台包含与舜帝有关的实景舞台剧,让旅客感受舜帝与娥皇女英爱情故事等古文化题材;还可以打造如“株洲方特”、“兴安乐满地”等参与性、体验性现代项目,让旅游者来到这里,既能感受远古的回忆,又能感受现实的情怀;创建一批具有崀山生态文化品牌,比如说引导满师傅、家家红、崀峰茶业、崀山果业、海盛等工业旅游企业做好转型升级文章,大力宣传血浆鸭、传统食品猪血丸子等土特产,制作具有崀山品牌的陶瓷产品、吉祥标志等等旅游产品。提升崀山文化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努力向高端文化产品发展。
2、走“联合”协作之路,改善屏蔽现象。
新宁县周边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优势,走区域协作之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路线。例如:张家界 —吉首—芷江—武冈—新宁;张家界—崀山—桂林等组合线路,形成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线线联网的旅游格局,使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网,实现旅游线路在空间上的拓展,时间上的延伸和文化内涵的增强,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和旅游客源共享。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要给广大游客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就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重视培养讲解员、导游等文化旅游领域的领军人物,旅行社要定期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质量,搞好旅游配套服务。
4、发展生态旅游,走可持续旅游之路。
在发展崀山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对旅游景区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评价、科学确定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根据生态旅游的季节、空间差异性特征对游客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流,避免在旅游高峰期超负荷运转;
2、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可规划在风景区外,实施“山上游,山下住”的策略。
3、倡导文明旅游,崀山气候温热,风化强烈,加之红色砂砾岩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应严禁游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
4、严禁在风景区就近采石、取土、伐树,以保护景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已经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意与创新,创意正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科技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崀山文化产业必须走创意型和科技型发展之路。在开发利用崀山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时,一方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提升特色文化的核心价
值,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崀山文化旅游建设的落脚点是将崀山打造成文化氛围浓厚、旅游服务优质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努力实现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2013年11月19日
第五篇:第九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美、日等国家也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一领域无时不刻地发生重大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和教育。从思想实质上看,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思想、世代伦理思想和效率与公平目标思想。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1)恢复经济增长;
2)改善增长质量;
3)满足人类基本需求;
4)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
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6)改善技术方向;
7)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摒弃了过去“零增长”(过分强调环保)和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偏激思想,而是主张“既要生存、又要发展”。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是将资源核算、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克服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缺陷,建立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的“资源-环境-经济”一体化管理体制。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建立反映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帐户体系,将之作为核心帐户的“卫星帐户”体系,间接地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联合国自80年代中期推出了“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及(93)新SNA框架体系。
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70年代以后,环境经济学家提出了“外部不经济内在化”的观点,并提出利用价格机制、税收、信贷、赔偿等经济杠杆,以使社会损失继任私人厂商的生产成本,把外部因素内在化,使环境资源得到保护。里昂惕夫根据这一理论利用投入产出法,进行了把“外部性”纳入到常规的国民经济投入产出中的探索。80年代以后,又进行了大量的环境价值论研究及价值评估,环境资源价值论的逐步完善标志着环境经济学的成熟。环境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除了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以外,还有在微观层次上的建设项目的持续发展的费用效益分析,中观层次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宏观层次的政策研究。
3、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成本问题,二是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协调生产优化问题。在经济活动的外部效果即社会成本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它从过去的宏观和微观分别考虑,转向宏微观结合。宏观上,以SEEA核算体系作为环境经济一体化的指标;微观上,是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微观核算,利用有效的监测机制和价格机制,使微观生产单位对外部效果承担经济责任。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是:
1)耕作方式与种植制度要与环境相适应;
2)利用生态位共享的原理进行生产;
3)利用共生、共克的补偿原理,降低成本,减轻污染,节省农业资源;
4)利用物质与能量在生态农业系统中多途径多层次的转化,可以重新建立最优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制度。
4、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对人口资源的正确估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的前提之一。在这方面,要首先考虑:1)人口的绝对数量与粮食问题;2)人口老化及养老保障;3)城市化带来的农业人口过剩;4)妇女问题和社会分工;5)人口素质、教育和社会结构的完善;6)人口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及家庭结构问题。另外灾害防治和环境法制的研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5、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点。增长点也叫增长极,是指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或地区在经济增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和占据支撑区域的作用。首先其规模应相对地大,才能产生充分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次,应当是增长最快的产业和地区;第三,应同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具有高强度的投入产出关系,能够是增长效应被传递分散;第四,它应是创新的“朝阳式”产业或企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已被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所证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理论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但此时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要提高生产力水平,是社会的整体发展。
2、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城市、城乡、省域乃至国际指定发展战略首要问题,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前提。
3、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应大力发展有关技术及监测手段。
4、科教效益的作用逐步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显露出来,最终形成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科教效益的统一。
5、微观单元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内部要素结构正在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靠拢。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UN-EP)和(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 •巴比尔(Edivard 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 :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斯帕思(JammGustare Spath)认为 :“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 ' 或„密封式 ', 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 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 年“ 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 ”(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 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2、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共同发展
2、协调发展
3、公平发展
4、高效发展
5、多维发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五、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基础理论
2、核心理论
第二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过程
1、问题提出
2、概念 3、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4、1995年可持续旅游世界大会 5、1997年亚太地区旅游与环境部长会议 6、1997年联合国第19届特别会议 7、1998年《桂林宣言》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实现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
1、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
2、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同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3、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客观依据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有着一种天然融合的关系。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依据
1、人们出游的具体目的虽然各异,但是对于消遣性的游客来说,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希望到环境优美、文化特色较浓、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地方去。
2、从旅游目的地来讲,为了能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越来越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目标
(二)主要要求
五、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2、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
3、利用法制和经济的杠杆,实现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旅游承载力
(一)概念
(二)构成
(三)研究意义
1、旅游承载力是对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确定开发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
2、旅游承载力分析也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上的实践
(二)我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保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扬民族文化特色。
3、旅游业发展应该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总目标相适用,并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4、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